脑梗死患者RBC、MCV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脑梗死患者RBC、MCV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脑梗死患者RBC、MCV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丽[1](2021)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与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依次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均进行血常规检查,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再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对照组(P <0.05);斑块形成患者的PLT、HCT、RDW、MPV高于内膜增厚患者,不稳定斑块患者的RBC、PLT、MPV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能对疾病的发生及颈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判断。

王佳莹[2](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是一种常见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呈现慢性、渐进性的发病过程。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主要学说包括脑缺血低灌注、血脑屏障破坏、内皮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等。其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主要依赖于头颅MRI及基于影像学的视觉评估量表,缺乏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近期的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可能是脑血管性疾病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旨在探讨RDW和血清Hcy水平与WM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9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403人。按照有无WML分为对照组和WML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RDW-CV、RDW-SD、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参数;血脂四项;Hcy、叶酸、维生素B12;糖化血红蛋白等。采用头部MRI进行WML的诊断,同时依据WML影像学表现进行Fazekas评分,并根据WML严重程度不同、部位不同再进行分组。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探讨RDW及血清Hcy水平与患者WML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03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根据Fezakas量表评分分成对照组(n=92)、轻度者(n=151)和中重度者(n=160)。WML组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既往卒中史、高水平RDW-SD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示RDW-SD(r=0.464,P<0.001)及Hcy(r=0.224,P<0.001)水平与Fazekas评分具有正相关性,且RDW-SD与Hcy存在正相关性(r=0.133,P=0.008)。(2)不同部位中重度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分析:无/轻度者与中重度者两组间比较年龄、高血压、卒中史、RBC、Hb、HCT、MCH、MCHC、RDW-SD、RDW-CV、TG、Hcy、VBc、Vit B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轻度与中重度PVWML组及无/轻度与中重度DWML组比较与总WML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无/轻度与中重度DWML组两组间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校正年龄、高血压、既往卒中史后,Hcy(OR=1.037,95%CI 1.007-1.068,P=0.015)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再纳入血常规相关因素后,发现卒中史(P=0.103)和Hcy(P=0.165)不再是中重度WML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高龄(OR=1.098,95%CI 1.061-1.136,P<0.001)、高血压(OR=2.276,95%CI1.273-4.069,P=0.006)、高水平RDW-SD(OR=1.893,95%CI 1.214-2.951,P=0.005)、低水平MCH(OR=0.341,95%CI 0.128-0.909,P=0.032)是中重度WML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中重度PVWML与中重度总WML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同;而中重度DWML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OR=1.072,95%CI 1.037-1.109,P<0.001)、高血压(OR=2.049,95%CI 1.091-3.845,P=0.026)、既往卒中史(OR=2.552,95%CI 1.355-4.806,P=0.004)、高水平RDW-SD(OR=1.746,95%CI1.097-2.779,P=0.019)。(4)RDW-SD与中重度WML的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 0.721-0.814,P<0.0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RDW-SD最佳截断值为41.80f L,其对中重度脑白质病变预测敏感度为71.3%,特异度为70.4%。结论:中老年人,RDW与Hcy存在正相关关系。高龄、高血压、RDW-SD水平升高是脑白质病变及中重度脑白质病变(无论总WML、PVWML还是DWML)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RDW-SD对脑白质病变及中重度脑白质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范丹丹[3](2020)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经骨髓细胞学及分子学确诊的初诊CML-CP患者64例,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及临床资料均完整,收集性别、年龄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数据。确诊6个月内接受伊马替尼(IM)作为初始治疗,并随访至少3个月。对照组64例源于本院健康体检者,均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对纳入病例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31日。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RDW对CML-CP是否有辅助诊断价值,Kaplan-Meier法用于对OS、PFS、EFS的预后估计,比较两组生存率时,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64例初诊CML-CP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7例,男:女=1.37:1,中位年龄47岁(23岁-71岁)。64例健康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25例,男:女=1.56:1,中位年龄48岁(24岁-70岁)。两组性别及年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4例初诊CML-CP患者中,白细胞增高64例,占100%,其中超过100×109/L的患者40例,占62.5%。血小板增高及正常各有35例(54.69%)和29例(45.31%)。红细胞正常及减少各有24例(37.5%)和40例(62.5%)。(3)初诊CML-CP患者的R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46±3.24与13.39±0.87),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CML-CP组与健康对照组MCV、MCH和MCHC比较分别为(91.50±4.06与92.66±3.95;29.73±1.39与30.25±1.68;334.98±10.89与338.25±7.98),以上三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ML-CP组H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91.84±9.79与128.47±8.8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RDW对CML-CP具有辅助诊断价值。(5)初诊CML-CP患者的RDW与性别、较高WBC计数、较低HB计数、较高MCH、MCHC、脾大及EUTOS评分相关(P<0.05);而与年龄、MCV、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Sokal评分及Hasford评分无关(P>0.05)。(6)64例初诊CML-CP患者中,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RDW值均低于最初诊断时RDW值(15.93±2.11与18.46±3.24;13.93±1.06与18.46±3.24;13.44±0.90与18.46±3.24)。三者均P<0.001,具有显着性差异。(7)64例初诊CML-CP患者,高RDW组相比低RDW组患者,对IM治疗反应较差,尤其是与3个月及6个治疗反应相关(P<0.05),但与12个月时治疗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位随访期38.5个月(范围=3-72月)。高RDW组和低RDW组5年OS分别为69.3%和1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高RDW组和低RDW组5年PFS分别为64.8%和1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高RDW组和低RDW组5年EFS分别为和53.5%和1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1)RDW对CML-CP具有辅助诊断价值。(2)初诊CML-CP患者RDW值可以预测IM治疗反应,RDW值越高,IM治疗反应越差,尤其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3)初诊CML-CP患者RDW值可以预测预后,RDW值越高,5年OS、PFS、EFS越差。

刘子超[4](2020)在《烟雾病与贫血的相关性及烟雾病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此研究收集了烟雾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目的为探究烟雾病与贫血及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同时分析缺血型烟雾病和出血型烟雾病各自的疾病特点,试图寻找影响烟雾病发病和其导致脑卒中类型的有关因素。方法:本研究调查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烟雾病的患者,并且收集了同时期通过脑血管造影诊断为非烟雾病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相关的化验指标,比如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血小板、血脂、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然后分析两组间贫血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性,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缺血型烟雾病和出血型烟雾病的有关危险因素。结果:烟雾病患者组的MCV、MCH、MCHC三项指标都低于非烟雾病患者组(P<0.05)。轻度贫血和中度贫血患者中,烟雾病患者多于非烟雾病患者(P=0.002)。年龄、性别分层分析显示,在41-60岁中,烟雾病患者的MCV、MCH、MCHC均低于非烟雾病患者(P<0.05),女性中,烟雾病患者MCV、MCH、MCHC均低于非烟雾病患者(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发现,MCH与烟雾病存在相关性(OR=0.862,95%CI 0.754-0.986,P=0.03),其降低可能是烟雾病的危险因素。女性(OR=1.461,95%CI 1.110-1.924,P=0.007)是烟雾病的危险因素,年龄(OR=0.936,95%CI 0.924-0.948,P<0.001)是烟雾病的保护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贫血及相关指标、高血压病、糖尿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在缺血和出血型烟雾病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轻度贫血(OR=0.482,95%CI0.237-0.978,P=0.043)可能是出血型烟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4.968,95%CI 1.652-14.939,P=0.004)和高血压病(OR=1.699,95%CI 1.028-2.810,P=0.039)是缺血型烟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MCH降低有可能是烟雾病发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女性是烟雾病的危险因素,年龄是烟雾病的保护因素;轻度贫血可能是出血型烟雾病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则可能是缺血型烟雾病的危险因素。

张雪[5](2020)在《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SOFA评分对老年脓毒症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脓毒症(Sepsis)主要是由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尽管近年来抗生素和重症监护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全世界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一项评估红细胞(RBC)大小离散程度的参数,RDW升高代表细胞异质性增加。近年来对RDW研究很多,认为RDW升高与冠心病、急慢性心力衰竭、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性休克相关,甚至与危重患者的预后也有一定关联。引起RDW升高因素有很多,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凝血障碍等都与其变化有关。本研究通过比较RDW及其动态变化、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等严重程度评分和其他生物标记物,探讨RDW动态变化对老年脓毒症患者14d病死率的影响,评估其对于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老年医学科老年重症监护病房(GICU)的年龄大于等于65岁,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脓毒症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GICU住院天数,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等;记录入科时血常规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入科72h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等;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Alb)、血肌酐等;感染指标,包括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血气分析指标,包括氧合指数(Pa O2/Fi O2)、乳酸(Lac)、肺泡动脉氧压差(Aa DO2)等;通过相关指标计算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是否应用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净化治疗等。以14天病死率为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各指标对老年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根据RDW动态变化分组后的脓毒症患者死亡率。结果最终共纳入115例老年脓毒症患者,平均年龄(86.77±6.85)岁,14d死亡73例,死亡率63.5%。死亡组年龄、PCT、Lac、ΔRDW(入GICU 72h内与入GICU时测量RDW的差值)、住院天数、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均P<0.05),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升压药物的应用死亡组也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MAP、Alb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性别、WBC、RBC、Hb、PLT、NEU、LYM、NLR、NEU%、HCT、MCV、CRP、肌酐、TBIL、PT、APTT、FIB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ΔRDW、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是老年脓毒症患者14天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ΔRDW联合SOFA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29(P<0.001;95%CI,0.883-0.975),高于ΔRDW、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由此可见ΔRDW联合SOFA评分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14天预后价值更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ΔRDW升高大于0.3%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动态变化升高低于0.3%的脓毒症患者(P<0.001)。结论RDW是老年脓毒症患者14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DW动态变化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王丽媛[6](2020)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改善微循环治疗电烧伤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电烧伤患者创面微循环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电烧伤的治愈率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9年10月接收的70例电烧伤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按照电烧伤常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C-反应蛋白等指标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1、电烧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51.9±37.1)天,治愈率为62.9%;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55.5±47.4)天,治愈率为51.4%,观察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2、电烧伤患者研究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的PT、APTT、TT、PLT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FIB、DD、WBC、CRP、LDH、CK、CK-MB、ALT、AST、BUN、CRE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RBC、HGB、MCV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显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够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2、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有效保护脏器功能;但在纠正电烧伤患者贫血,改善造血功能方面疗效不确定。

宫文霞[7](2019)在《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选题依据:抑郁症是以持续情绪低落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发病和高致死率等特点,其危害已越来越引起医药卫生界的重视。由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仍未取得根本突破。因此,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发现疗效确切的抗抑郁药物是医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当归作为祖国传统医学“补血活血”要药,素有“十方九归”之美称,“药王”之美誉。相关研究表明当归在经典抗抑郁复方中使用频率高且占有重要地位,如逍遥散、无忧汤、当归芍药散、抑肝散等,且进一步研究表明单味药当归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CUMS模型、和小鼠绝望模型也具有确切的抗抑郁作用。然而,这些报道仅观察了当归对抑郁症模型的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并未关注当归对抑郁症模型血液系统的影响。此外,抑郁症模型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紊乱的现象,当归抗抑郁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不明确。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当归中部分化合物的抗抑郁活性,如:阿魏酸、香草酸、丁苯酞。然而,关于当归化学成分的抗抑郁活性仍无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将1)从当归单味药层面出发,明确当归对抑郁症模型的抑郁样症状和血液系统紊乱的改善作用,并明确两者间的的相关性和机制,不仅为当归药性理论的拓展提供科学依据,还将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2)从当归单体层面出发,系统地从当归中筛选具有抗抑郁作用活性成分,并对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从中药当归中开发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可控的抗抑郁天然产物奠定药理学基础。目的:(1)明确当归对抑郁症模型的抑郁样症状和血液系统紊乱的改善作用;并从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当归抗抑郁作用与调节血液系统间的相关性及机制;(2)从当归中系统筛选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3)验证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松柏酯体内抗抑郁活性进行,并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孤养结合CUMS抑郁模型,以体重、糖水偏爱率、水平穿越格数、直立次数以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为指标,明确当归对CUMS模型抑郁样症状的改善作用;再以外周血象、血气、以及血流变为指标,明确当归对CUMS模型大鼠血液系统紊乱的改善作用,并对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调节血液系统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血清和肝脏(贮藏血液的器官)生物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MS/MS和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当归对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进而阐明当归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与调节血液系统间的相关性机制;最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当归对CUMS大鼠肝脏中的HIF-1α、PDK-1和LDHA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明确HIF-1α介导的能量代谢途径在当归通过养血发挥解郁功效中的重要作用。(2)采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获得当归提取物,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当归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单体成分,通过波谱解析(NMR、MS)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再结合文献报道从市场上购买已知的当归的化学成分。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获得当归的单体成分,为当归抗抑郁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奠定物质基础。再分别采用皮质酮、谷氨酸、和H2O2损伤的PC12细胞模型,以细胞存活率为指标,对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最后运用神经递质转运体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对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3)采用小鼠悬尾试验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对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松柏酯的体内抗抑郁药效进行验证;采用MTT法和LDH释放法检测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MMPs)、细胞内Ca2+浓度和活性氧(ROS);采用试剂盒法测定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NR2B、p-CaMK II、p-JNK、p-p38、细胞色素C、Bax、Bcl-2、caspase-3水平。结果:(1)7.5 g生药/kg和15 g生药/kg的当归能显着逆转CUMS引起的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显着性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性升高。慢性不可预知刺激大鼠28天能使SD大鼠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核细胞百分比(MO%)、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O2)、pH显着性降低,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全血粘度显着升高的现象,当归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CUMS引起的血液系统紊乱。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行为学综合指标与血液系统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较高,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其养血功效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CUMS抑郁模型大鼠血清中的40个生物标志物和肝脏中的47个生物标志物均发生了显着性变化,给予当归干预后,血清中的26个和肝脏中的27个差异代谢物被显着性回调。此外,当归还能抑制CUMS抑郁大鼠的HIF-1α、PDK-1和LDHA的过表达。(2)从当归药材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包括Z-丁烯基苯酞(1)、藁本内酯(2)、E-丁烯基苯酞(3)、棕榈酸(4)、cis-Z,Z’-3a.7a’,7a.3a’-dihydroxyligustilide(5)、Tokinolide A(6)、Tokinolide C(7)、β-谷甾醇(8)、Riligustilide(9)、12-异戊烯酰基-14-乙酰基-2E,8E,10E-三烯-4,6-二炔-1-醇(10)、法卡林二醇(11)、阿魏酸松柏酯(12)。Tokinolide C是未经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从市场上购买到的当归中的化合物11个,其中包括洋川芎内酯A(13)、洋川芎内酯H(14)、洋川芎内酯I(15)、新蛇床内酯(16)、欧当归内酯A(17)、阿魏酸(18)、5-羟甲基糠醛(19)、欧前胡素(20)、香草酸(21)、伞形花内酯(22)、正丁基苯酞(23)。体外实验研究表明,洋川芎内酯A和阿魏酸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和Tokinolide A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I和正丁基苯酞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此外,5-羟甲基糠醛和阿魏酸松柏酯对ASP+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阿魏酸松柏酯能显着性缩短TST、FST的小鼠不动时间;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下降、LDH释放、细胞凋亡率升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Ca2+内流、p-NR2B、p-CaMK II、p-JNK、p-p38水平升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ROS生成,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MMPs下降,Bcl-2/Bax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激活。结论:(1)当归能有效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样症状和血液系统紊乱现象。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其调节血液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能涉及TCA循环、糖代谢、氨基酸代谢、鞘脂代谢、甘油脂代谢、牛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HIF-1α信号通路介导的能量代谢途径是当归通过养血发挥解郁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2)洋川芎内酯A、阿魏酸、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Tokinolide A、洋川芎内酯I、正丁基苯酞和5-羟甲基糠醛可能是当归抗抑郁药效物质基础。(3)阿魏酸松柏酯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抑郁作用,其机制与调节NMDAR-CaMKII-MAPKs信号通路、抗氧化应激和抗线粒体凋亡有关。

韩飞[8](2019)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环尾狐猴既是动物园重要的观赏动物也是濒危保护动物。目前,环尾狐猴生理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学和繁殖学上,但血液学研究缺失。血液学基础数据的不全将给环尾狐猴疾病的诊疗带来严重困难。本试验以合肥野生动物园环尾狐猴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季节进行血液采集,分析血常规、血生化、血气、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研究不同性别、年龄段和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间的差异性,为其后续深入的研究和兽医工作者开展疾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血常规变化雌、雄环尾狐猴血常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环尾狐猴幼年组WBC显着高于成年组(P<0.05);幼年组WBC、LYMPH%显着高于老年组(P<0.05);幼年组EO%、RDW-CV显着低于成年组(P<0.05);幼年组RBC、HGB、HCT、EO%、RDW-CV显着低于老年组(P<0.05)。春季 RBC、HGB、PLIT、LYMPH、OTHR、EO 显着高于夏季(P<0.05);HGB、HCT、MCV显着低于秋季(P<0.05),HGB、HCT显着低于冬季(P<0.05);夏季LYMPH%显着高于秋季、冬季(P<0.05);夏季HGB、HCT、LYMPH、OTHR、EO显着低于秋季、冬季(P<0.05)。(2)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血生化变化雌、雄环尾狐猴血清生化各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幼年组CHO显着高于成年组、老年组(P<0.05);幼年组、成年组Ca显着高于老年(PP<0.05);幼年组TG显着高于老年组(P<0.05)。春季UREA显着高于其他季节(PP<0.05),ALB显着高于夏季、冬季(P<0.05);秋季ALP显着高于夏季(P<0.05),TG显着高于冬季(P<0.05)。(3)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血气及相关指标变化雌、雄环尾狐猴血气及相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幼年组Na+、pH、HCO3-、BE、显着低于老年组(P<0.05),Na+显着低于成年组(P<0.05)。春季pH显着低于夏、冬季(P<0.05)。(4)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Ig A、Ig G、Ig M变化雌性、雄性环尾狐猴血清中Ig A、Ig G、Ig M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幼年、成年、老年组Ig A、Ig G、Ig M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秋季IgA、Ig G、Ig M显着高于春季、夏季、冬季(P<0.05);夏季血液中IgA、IgG、IgM显着高于春季、冬季(P<0.05)。结论:不同性别环尾狐猴间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免疫球蛋白指标差异不明显;不同年龄段环尾狐猴间血常规、血生化部分指标差异明显,血气、免疫球蛋白指标差异不明显;不同季节环尾狐猴间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免疫球蛋白部分指标差异明显。

陆屸[9](2018)在《红细胞(RBC)相关指标与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ean corpuscular haemoglobi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可手术胃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06年6月至2016年7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04名经病理证实的可手术切除胃癌患者。根据治疗前RBC,HGB,HCT,MCV,MCH,MCHC及RDW的中位数将这些病例各分为两组。为了评估治疗后RBC相关指标值的变化,引入了治疗后/治疗前比率的概念(比值≤1代表RBC,HGB,HCT,MCV,MCH,MCHC 或 RDW 值未增加,>1 代表 RBC,HGB,HCT,MCV,MCH,MCHC或RDW值增加)。Kaplan-Meier曲线用以分析各参数水平对生存期的影响。χ2检验用以探讨血液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t检验用以评估血液参数在手术或化疗前后的变化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用以分析与可切除胃癌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被认为是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较低的治疗前MCHC水平与较差的总生存期(OS)相关,而RBC,HGB,HCT,MCV,MCH或RDW的治疗前水平与总生存期无关。手术可显着降低HGB,MCH,MCHC及增加RDW值,而对RBC,HCT,MCV值无明显影响。辅助化疗可显着增加RBC,HGB,HCT,MCV及MCH值,而对MCHC及RDW无明显影响。整个疗程(手术加辅助化疗)可显着降低MCHC值,增加MCV和RDW值,而对RBC,HGB,HCT或MCH值无明显影响。治疗后/治疗前的MCV比值>1的患者存活率增加。然而,治疗后/治疗前的RBC,HGB,HCT,MCH,MCHC或RDW比率与患者存活率无关。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JCC分期(Ⅲ)和较低的治疗前MCHC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CHC值为341.98 g/L时被认为是预后的最佳临界值,敏感性为58.3%,特异性为75.0%。结论:治疗前MCHC水平可能成为可切除胃癌的潜在预后因素。

朱玲,吴琳娜,伍晓梅,李凤[10](2018)在《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体检中心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70例体检正常的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根据IMT厚度分为正常、内膜增厚、斑块形成3组,评估4组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IMT内膜增厚56例,斑块形成64例,其中不稳定斑块34例,稳定斑块30例;健康对照组各血常规指标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MCV为(83.61±5.27)f L,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85.83±6.91)f L),WBC,RBC,HCT,MPV,RDW及PLT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内膜增厚组与斑块组WBC,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HCT,MPV,RDW,PLT均显着低于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WBC,HCT,MCV,RDW指标与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MPV,PLT均显着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可发生改变,对脑梗死患者展开血常规检测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脑梗死患者RBC、MCV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患者RBC、MCV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与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观察组超声检查结果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2.3 不同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2.4 不同斑块性质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
3 讨论

(2)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磁共振检查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受试者临床特征
    3.2 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3.2.1 WML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2 WML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2.3 RDW-SD与脑白质病变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
    3.3 不同部位中重度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3.3.1 中重度PVWML及 DWML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2 中重度PVWML及 DWML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3.3 RDW-SD预测不同部位中重度WML风险评估的ROC曲线
    3.4 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3.4.1 中重度总WML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2 中重度总WML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4.3 RDW-SD与中重度WML的 ROC曲线
    3.5 RDW及 Hcy与 Fazekas评分的相关性
    3.6 RDW-SD与 Hcy相关性
    3.7 RDW-SD与 Hcy联合诊断的价值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脑白质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病例标准
        1.1.2 排除病例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1.2.2 临床资料收集
        1.2.3 病例分组
        1.2.4 药物治疗
        1.2.5 随访日期
    1.3 诊断分期及治疗反应标准
        1.3.1 CML诊断标准
        1.3.2 CML分期标准
        1.3.3 CML治疗反应定义
        1.3.4 一线TKI治疗CML-CP患者治疗反应评价标准
        1.3.5 TKI治疗反应监测推荐
        1.3.6 安全性评估
        1.3.7 CML-CP三种预后评分系统的公式表达及危险度分层
        1.3.8 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初诊CML-CP患者的WBC、RBC、PLT特点
    2.3 初诊CML-CP患者RDW、MCV、MCH、MCHC、HB的特点
    2.4 RDW的 ROC曲线分析
    2.5 不同组RDW值与初诊CML-CP患者各临床指标、实验室结果之间的比较
    2.6 IM治疗前后RDW值的变化情况
    2.7 初诊CML-CP患者RDW值与IM治疗反应的关系
    2.8 不同RDW组远期疗效比较
3 讨论
4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停止TKI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烟雾病与贫血的相关性及烟雾病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SOFA评分对老年脓毒症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采集
    1.1.3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基线特征及实验室检查
    1.2.2 老年脓毒症危险因素的分析
    1.2.3 相关指标对脓毒症预后的分析
    1.2.4 ΔRDW升高与脓毒症患者14天死亡率相关
1.3 讨论
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改善微循环治疗电烧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电烧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当归抗抑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当归在抗抑郁复方中的现代研究
        2.2 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研究
        2.3 基于抑郁症分子机制的当归抗抑郁作用研究
        2.4 结语
    3 浅谈“养血解郁”的科学内涵
        3.1 中医理论指导
        3.2 现代科学研究
        3.3 结语
    4 体外抑郁模型研究进展
        4.1 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 细胞
        4.2 原代神经元细胞
        4.3 原代神经胶质细胞
        4.4 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
        4.5 其它
        4.6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当归的抗抑郁作用研究
    第一节 当归对CUMS大鼠抑郁样症状的改善作用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3.2 大鼠慢性温和不可预知结合孤养模型(CUMS)的建立
        1.3.3糖水偏爱实验
        1.3.4旷场实验
        1.3.5强迫游泳实验
        1.3.6 统计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当归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1.4.2 当归对CUMS大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1.4.3 当归对CUMS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的影响
        1.4.4 当归对CUMS大鼠直立次数的影响
        1.4.5 当归对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养血解郁”学说研究当归对CUMS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液样本的采集
        2.3.2 血常规分析
        2.3.3 血气分析
        2.3.4 血流变分析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当归对CUMS大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2.4.2 当归对CUMS大鼠血气指标的影响
        2.4.3 当归对CUMS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2.4.4 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调节血液系统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当归“养血解郁”机制研究
        3.1 引言
        3.3 实验方法
        3.3.1 血清液质备样方法及分析条件
        3.3.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当归干预CUMS致抑郁大鼠的血清液质代谢组学研究
        3.4.2 当归干预CUMS致抑郁大鼠的血清核磁代谢组学研究
        3.4.3 各给药组干预CUMS大鼠血清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3.4.4 当归干预抑郁症和贫血两种发病机体代谢物谱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节 当归干预CUMS大鼠的肝脏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分析条件
        4.3.2 肝脏液质备样方法及分析条件
        4.3.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当归干预CUMS大鼠肝脏核磁代谢组学研究
        4.4.2 当归干预CUMS大鼠肝脏液质代谢组学研究
        4.4.3 各给药组干预CUMS大鼠肝脏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节 基于HIF-1α信号通路的当归“养血解郁”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蛋白的提取
        5.3.2 Western Blot步骤
        5.4 实验结果
        5.4.1 当归对CUMS大鼠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
        5.4.2 当归对CUMS大鼠乳酸脱氢酶-A(LDHA)表达的影响
        5.4.3 当归对CUMS大鼠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第三章 当归的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第一节 当归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分离所获得的化合物及结构鉴定
        1.4.2 购买所获得的化合物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细胞模型的当归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PC12 细胞的作用研究结果
        2.4.2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4.3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4.4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H2O2 损伤的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神经递质转运体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当归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盐酸氟西汀对ASP+抑制作用检测
        3.4.2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ASP+抑制作用检测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阿魏酸松柏酯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小鼠绝望模型的阿魏酸松柏酯体内抗抑郁作用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3.2 小鼠悬尾试验
        1.3.3 小鼠强迫游泳实验
        1.3.4 统计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阿魏酸松柏酯对小鼠悬尾试验不动时间的影响
        1.4.2 阿魏酸松柏酯对小鼠强迫游泳试验不动时间的影响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药物处理
        2.3.3 细胞存活率测定
        2.3.4 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测定
        2.3.5 细胞凋亡率测定
        2.3.6 Hoechst33324-PI双染
        2.3.7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乳酸脱氢酶释放率的影响
        2.4.3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NMDA-CaMKII-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内钙离子测定
        3.3.2 免疫印迹
        3.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NR2B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Ca~(2+)的影响
        3.4.3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CaMKII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 JNK 和 p38 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4.3.2 细胞内SOD活力的测定
        4.3.3 细胞内MDA含量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ROS的影响
        4.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SOD活力的影响
        4.4.3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 MDA 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5.3.2 免疫印迹
        5.3.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 Bcl-2、Bax、细胞色素 C、和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附录

(8)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符号清单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剂与耗材
        1.1.3 试验动物及地点
    1.2 方法
        1.2.1 环尾狐猴血样采集与处理
        1.2.2 环尾狐猴血常规检测
        1.2.3 环尾狐猴血生化检测
        1.2.4 环尾狐猴血气及相关指标检测
        1.2.5 环尾狐猴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检测
        1.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尾狐猴血常规检测结果
        2.1.1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血常规影响
        2.1.2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血常规影响
        2.1.3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血常规影响
    2.2 环尾狐猴血生化检测结果
        2.2.1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血生化影响
        2.2.2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血生化影响
        2.2.3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血生化影响
    2.3 环尾狐猴血气及其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2.3.1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血生气及其相关指标影响
        2.3.2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血气及其相关指标影响
        2.3.3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血气及其相关指标影响
    2.4 环尾狐猴IgA、IgG、IgM测试结果
        2.4.1 环尾狐猴IgA、IgG、IgM标准曲线
        2.4.2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IgA、IgG、IgM影响
        2.4.3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IgA、IgG、IgM影响
        2.4.4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IgA、IgG、IgM影响
3 讨论
    3.1 性别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3.2 年龄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3.3 季节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红细胞(RBC)相关指标与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血液样本
    2.3 评估
    2.4 随访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红细胞相关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2 治疗前红细胞相关指标与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3.3 手术对红细胞相关指标值的影响
    3.4 辅助化疗对红细胞相关指标值的影响
    3.5 手术序贯辅助化疗对红细胞相关指标值的影响
    3.6 手术序贯辅助化疗前后红细胞相关指标变化水平与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3.7 影响可切除胃癌预后的因素分析
    3.8 MCHC对可切除胃癌的总生存期长短有预测意义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10)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查
        1.2.2 实验室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健康对照组与脑梗死组血常规结果
    2.2 健康对照组与不同脑梗死患者血常规
    2.3 不同斑块性质患者血常规
3 讨论

四、脑梗死患者RBC、MCV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与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J]. 王冬丽. 临床研究, 2021(11)
  • [2]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D]. 王佳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D]. 范丹丹.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4]烟雾病与贫血的相关性及烟雾病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D]. 刘子超.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5]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SOFA评分对老年脓毒症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D]. 张雪.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改善微循环治疗电烧伤的临床分析[D]. 王丽媛.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宫文霞. 山西大学, 2019(01)
  • [8]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性初步研究[D]. 韩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9]红细胞(RBC)相关指标与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陆屸. 苏州大学, 2018(04)
  • [10]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J]. 朱玲,吴琳娜,伍晓梅,李凤.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标签:;  ;  ;  ;  ;  

脑梗死患者RBC、MCV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