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选择电极碱浸法测定茶叶中氟含量的改进

离子选择电极碱浸法测定茶叶中氟含量的改进

一、对碱浸法离子选择电极测定茶叶中氟含量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钟隆基[1](2018)在《磷氟存在下盐酸分解白钨矿的行为》文中认为中国矿石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钨制品生产大国。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黑钨矿资源,造成黑钨矿资源逐渐消耗殆尽。组分复杂、品位更低的白钨矿势必成为主要的矿物资源,因而其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盐酸分解白钨矿是一种传统的生产方法。在氢氧化钠价格上涨、碱分解法成本飙升的情况下,不少钨冶炼企业开始重拾盐酸分解工艺。然而,盐酸分解过程中,部分钨反应生成钨酸,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钨与磷反应形成杂多酸进入浸出液中。另一方面,以盐酸磷酸以及硫酸磷酸混合体系的酸分解工艺,则反其道行之,试图将钨尽可能多地以杂多酸的形态进入浸出液。本论文拟研究磷氟存在下盐酸分解白钨矿的行为,重点考察白钨矿被盐酸分解后,钨在浸出液、钨酸和碱溶钨渣中的分布规律,寻找有利于生成钨酸或磷钨杂多酸的途径。该工作既对传统的盐酸分解法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为以生成磷钨杂多酸为目的的混酸浸出工艺提供参考。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盐酸浓度是影响钨矿分解后钨在液相和固相分配的关键因素。盐酸初始浓度大于9 mol/L,钨主要以钨酸的形态产出;而酸度小于8 mol/L,钨主要以杂多酸的形态产出。(2)在高酸体系下,对白钨矿进行焙烧预处理、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提高盐酸用量、降低矿物的粒度均增加钨酸的产率。白钨矿焙烧温度950℃、盐酸初始浓度10 mol/L、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90 min、盐酸用量为理论量的750%和钨矿粒度-250/+325目的参数下,钨酸的产率达到79.19%,但仍有14.50%的钨浸出至溶液。(3)在低酸体系下,盐酸初始浓度2 mol/L、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120min、盐酸用量为理论量的450%、钨矿粒度-200/+250目的参数下,钨的浸出率达到91.86%。因此,对于含磷白钨精矿,若以杂多酸浸出,盐酸用量和盐酸浓度均可在较低条件下进行,有利于改善现场环境。(4)处理人造白钨时,盐酸初始浓度3 mol/L、反应温度90℃、盐酸用量为理论量比率的300%,钨酸的产率可达到99.16%。随着人造白钨中氟磷灰石和羟基磷灰石添加量的增加,钨形成磷钨杂多酸进入浸出液中,钨的浸出率不断升高,钨酸的产率不断降低。并且,氟磷灰石相比于羟基磷灰石更有利于钨进入浸出液。对于10g人造白钨,当氟磷灰石添加量为0.796 g时,钨的浸出率达到98.16%。因此,处理含磷量高的白钨矿时,强化其以杂多酸形态产出更为合理。

田源[2](2017)在《电镀工业含锡泥渣碱浸-锌粉置换回收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镀锡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制造产业,其产生的电镀含锡泥渣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也存在着锡矿资源的枯竭和再生锡开发利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从含锡泥渣中回收金属锡对缓解国内锡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且对含锡泥渣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对改善环境,深化利用再生锡资源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碱法为基础,对含锡泥渣进行碱浸处理,同时用锌粉置换浸出液中锡,通过筛选投加活化剂实现锌粉的高效置换,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一系列手段对活化剂作用后产物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元素价态及分布情况等进行表征,以此为基础对活化剂作用机理初步探究。(1)对含锡泥渣碱法处理进行研究并对浸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浸出条件为:碱浓度200g/L、投加液固比8、浸取时间4h、反应温度90℃、搅拌速率40r/s,最高浸出率可达97.12%。对含锡泥渣的碱性浸出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该浸出过程中内扩散控制为主要控制步骤。同时求出含锡泥渣碱性浸出的表观活化能Ea为9.725kJ/mol,遵循内扩散控制的收缩核模型。(2)热力学分析表明,碱液中投加锌粉可强化锌粉的置换能力,同时锌粉以锌酸根的形态进入碱液有利于电沉积制备超细鳞片状锌粉。片状锌粉在置换反应中具有一定优势,锌锡摩尔比取值为4,温度为90℃时置换效率较高。比选了多种类型的活化剂,选取氧化铜为活化剂进行投加,最佳投加剂量为锌粉投加摩尔数的1%,锡置换率可以达到99.75%,溶液中剩余锡浓度低于100mg/L。锌锡摩尔比取值为2时,置换产物纯度升高,两段式投加锌粉可使置换产物锡纯度继续提升达到91.34%,四段式投加锌粉所得置换产物锡纯度最高可达95.31%。不添加氧化铜时鳞片状锌粉置换锡的反应活化能为44.852kJ/mol,投加1%CuO剂量活化剂后该鳞片状锌粉置换反应活化能为27.615kJ/mol。活化剂及少量锡存在时,活化剂对锌粉在含锡碱液中的溶解效果影响减小。(3)ICP-OES的测试结果表明,活化剂中的Cu元素几乎全部进入置换产物。XRD图谱显示活化剂的投加使置换产物中出现了不属于锡、锌及其氧化物的物质,利用电子探针进一步观察到,锌与铜紧密结合,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被锡逐渐包裹并进入锡内部。一旦Cu O添加过量,则会导致Cu与Zn结合不完全,过量的Cu散落在锡的周围,降低产物纯度和锌粉置换效率。通过XPS分析得出锌与铜的结合应属于某类合金,从微观上来说可以看作是铜-锌微电池,使得锡在其上的析出效率加快,置换效果提升。由于锌-铜微电池的存在,其电极电势要比单纯的锌粉更负,置换过程中与锡的电势差被进一步拉大。(4)初步探索了电镀含锡泥渣制备副产品氟化钠和氧化铁的可行性,表征了副产品的形貌并测定了其回收率。模拟液和实际浸出液进行置换反应得到的金属锡在微观形貌上差异较小,但实际浸出液进行置换反应时置换效率和产物纯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杂质离子对于置换反应存在影响。同时,模拟置换液和实际置换液电沉积制备所得锌粉在微观形貌上均属于鳞片状锌粉,实际溶液电沉积回收锌粉的粒径更小,可能是极低含量的杂质离子起到了细化锌粉的作用。最后围绕碱法提出了含锡泥渣处理的整体工艺流程,该工艺可有效回收锡、氟和铁,制备得到金属锡、氟化钠和氧化铁产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工艺过程无废水外排,无二次污染物产生,锌粉、碱液循环利用效率较高,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张艳霞[3](2016)在《锌钨废料的碱法提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含锌矿物资源的日益减少,含锌废料的存在给环境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传统的含锌废料冶炼工艺为火法工艺和酸法工艺,这两种方法由于设备投资和维修费用高及生产成本高等缺点,已经逐步被碱浸-电解法所代替。碱浸-电解法生产高品位锌粉具有原料来源广、设备及流程简单和经济性好等优势,目前已经在实验室研究出比较成熟的实验方法和条件,如何能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以及将碱浸法应用到提取其他金属中已经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含锌废料的提取进行了系统试验。对各个工段进行经济估算并初步设计了一个小型的锌粉冶炼厂。在碱浸-电解法制备金属锌粉的电解阶段,重点研究了对不同材质的阴阳极板进行组合来测定对电解出的金属锌粉的形貌和品位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在电解过程中外加磁场对电解所得的金属锌粉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强碱浸取锌废料的原理应用到浸取钨废料来提取钨。重点研究了碱性溶液中钨的测定方法,考查了不同因素对钨测定的影响,研究了钨酸钠在强碱性溶液中的溶解规律,并对强碱分解含钨废料的热力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极板的不同组合,经过电解制取金属锌粉试验得出,使用316L型不锈钢材料做阳极极板,使用TC4型钛合金材料做阴极极板所制取的金属锌粉全锌含量达98%以上、金属锌含量达95%以上,比其他组合所制得的金属锌粉质量更好。2)通过对不同极板不同部位进行加磁试验得出:当阳极极板为316L不锈钢极板,阴极极板为镁合金极板,在阴极极板处加磁时,实验所得的金属锌全锌含量为99.20%、金属锌含量近100%,比另外几种极板组合电解的金属锌粉质量都好。3)针对不同碱浓度和锌粒粒度对钨含量测定的影响,得出测定钨含量的最佳实验条件是:氢氧化钠含量:35g/L,还原剂用普通锌粉;对于每0.05g钨酸钠而言,普通锌粉最佳加入量为12g,络合剂选择酒石酸。4)Na2WO4溶解规律是:其溶解度大小是随着溶液中NaOH浓度的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在氢氧化钠浓度一定时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出现峰值,该峰值随Na OH浓度升高而向低温方向移动,这可能与析出的Na2WO4形态及溶液的结构有关。

朱晓静,房峰祥,张月华,倪德江,陈玉琼[4](2015)在《茶叶及茶多糖中氟测定前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以不同品种茶树鲜叶及茶多糖为材料,比较了酸浸提、沸水浸提和碱熔灰化前处理对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茶叶还是茶多糖,碱熔灰化处理所测氟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酸浸提和沸水浸提法(P<0.01)。茶叶水浸提法氟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酸浸提法(P<0.05,P<0.01)。对碱熔灰化-氟离子电极法进行精密度及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茶叶和多糖中氟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1.07%94.40%和83.04%90.32%,而RSD分别为1.44%2.54%和0.68%1.03%,说明该方法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检测结果可靠,更能真实反映茶叶及茶多糖的氟含量,适宜于茶叶及茶提取物全氟的测定。

解海兵[5](2012)在《从锂云母中提取碳酸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锂云母中含有大量的锂、硅、钾等元素,是提取碳酸锂的主要原料,还能制备二氧化硅、氯化钾等多种化工产品。碳酸锂是锂的基础性化合物,有多种工业用途,广泛应用于陶瓷、玻璃、原子能等领域。本论文采用浸出、净化和浓缩析锂三个操作步骤,从经过酸化焙烧处理的锂云母精矿中制备得到碳酸锂。通过研究各种因素对碳酸锂收率的影响,得到优化条件如下:浸出步骤按照焙料与去离子水质量比为1:2的比例,在常温下进行二次浸出,浸出率可达85.7%;净化过程是在净出液中分三次加入质量分数为30%的NaOH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析出的杂质,净化过程锂收率可达60.4%;最后将净化液蒸馏浓缩至锂离子浓度约为12g/L,控制温度为90℃,按锂离子与碳酸钠摩尔比为1:1.1的比例,使用倒加法加入30%的Na2C03溶液,沉淀析出碳酸锂。最终将析出的碳酸锂进行过滤,再用沸水洗涤,得到碳酸锂产品的收率可以达到59.9%,纯度达到97.7%。本文还成功进行了从析锂母液中制备硫酸钾的探索性实验,以及采用碱溶法由浸出残渣为原料制备二氧化硅的实验。

朱兰兰,赵晓君,周德庆,殷邦忠,冷凯良,赵峰[6](2012)在《南极磷虾中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南极磷虾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和潜在的渔业资源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南极磷虾富含蛋白质及多种营养元素,是人类重要的生物蛋白库,但高氟含量一直是制约其加工及安全利用的瓶颈。介绍了南极磷虾中氟的存在概况,赋存形态及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南极磷虾中氟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张显晨[7](2011)在《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规律研究与测定方法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氟高积累植物,体内氟含量是一般植物的20~30倍,适量氟有益于人体健康,过量氟则会导致慢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因此研究茶树中氟化物的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了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并对氟化物电位法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Al3+及Al/F比例对茶树吸收富集氟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阴离子通道抑制剂、阳离子通道抑制剂和水通道抑制剂对茶苗吸收富集氟的影响。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提取方法对茶叶氟化物提取效率表现为水浴法(93.17%)>酸振荡提取法(68.19%)>超声提取法(62.38%)。本文选用电位法测定茶叶氟化物线性范围在30~200mg/kg之间,平均回收率为90.48%,相关系数R2=0.9922。方法LOD和LOQ分别为18mg/kg和54mg/kg。采用此法分析了安徽省几种茶叶氟化物含量在52.26~73.80mg/kg之间,低于农业部茶叶氟含量安全限量标准(≤200mg/kg)。研究结果为茶叶中氟化物含量的快速测定与茶叶质量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参考。2.低浓度Al3+(20,40,67mg/L)促进了氟在茶树根部的富集,主要以氟离子态形式被茶树吸收;而高浓度Al3+(100,200,400,600mg/L)抑制了氟在茶树根部的富集,主要以Al/F络合态形式被茶树吸收。不同浓度Al3+促进了氟在茶树叶部的富集。培养液中Al/F比大于1时,抑制了茶树根部对氟的吸收富集,而Al/F比小于1时,促进了茶树根部对氟的吸收富集。铝促进了茶树体内氟向地上部分转移,尤以AlF2+,AlF3和AlF2-的形式存在时,氟从茶树根部向地上部分转移系数最高。3.浓度分别为0.5,2.0和10.0mg/L的水通道抑制剂HgCl2对茶苗吸收氟无显着性差异影响。而10μmol/L,20μmol/L,100μmol/L阴离子通道抑制剂NPPB均抑制了茶苗对氟的吸收富集作用,且促进了氟向地上部分的转移。特别当NPPB浓度为10μmol/L时,茶苗根部与植株对氟的吸收富集量极显着低于对照(p=0.15%<1%)。而10μmol/L和20μmol/L的DIDS均抑制了茶苗对氟的吸收富集作用,特别当DIDS浓度为20μmol/L时,茶苗对氟的吸收富集量极显着低于对照(p=0.81%<1%)。阳离子通道抑制剂TEACl对茶苗富集氟表现出差异性,TEACL可显着抑制茶树对AlF2+(Al/F为1:2)的吸收富集,而对AlF2+(Al/F为1:1)的抑制效果不显着。

陈巧玲[8](2011)在《湖南省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砖茶作为茶叶的一种不仅广受我国西藏、内蒙古、新疆、四川、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人民的欢迎而且还受到国外很多人的亲睐。然而近年来我国西藏地区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浓度的砖茶水从而导致的氟中毒现象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确定了砖茶熬煮过程中,氟释放量最少的熬煮条件;通过感官评价确定了不同海拔地区的最佳饮茶方案;根据日常的饮茶习惯制备茶水喂养大鼠复制氟中毒的大鼠,观察日常饮茶中添加的物质在动物体内对于氟中毒影响的差异性;模拟体外胃肠环境确定出能够有效降低氟游离和吸收的营养元素。砖茶的水浸出氟含量占全氟含量的70.94%—83.37%,平均76.91%;氟的浸出量随着茶水比的降低先增后降,当茶水比为1:100时,摄入量超过安全限量,茶水比1:150以下时氟的摄入量越来越低;煮熬次数与氟浸出量呈显着负线性相关(p<0.05),第一泡不饮可使氟的摄入减少60.53%;氟的浸出量同煮熬时间呈显着的线性相关(p<0.05),煮茶时间控制在5 min以下,氟摄入可大大减少,大部分低于4 mg/d;氟的浸出量在70~80℃内达到最大,当温度超过60℃后茶汤中的氟超过安全摄入量。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控制茶水比在1:150的条件下。沸点为60℃和70℃左右的地区熬煮30 min,氟的释放量最低且茶汤的口感不受影响。建议西藏、新疆等有部分地区沸点在60℃-70℃附近的砖茶饮用者采用该法煮茶;沸点在80℃条件下的地区,建议熬煮20 min,西藏、四川以及新疆等有部分沸点在80℃左右的地区建议依该法煮茶。而沸点在90℃~100℃条件下,熬煮时间20 min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要求,因此青海、宁夏、内蒙、甘肃等地区应该避免长时间煮茶,时间越长氟的释放越多,不利于健康。盐;奶;盐和奶等组合均会促进茶汤中氟的释放。模仿少数民族地区牧民饮茶的方式,在含100 mg/L氟的砖茶滤液中添加奶粉和盐;仅添加盐;仅添加奶粉的茶水以及自来水分四组喂养Wistar大鼠90天。饮用同时含有奶粉和盐的茶水组摄入的氟少于饮用奶粉茶水组但多于饮用盐茶水组。血氟含量,骨钙以及其体重均没有明显的区别。氟在动物体内主要积累在骨头中,大半部分随尿液和粪便排出。饮用含盐茶水组,含奶和盐茶水组,含奶茶水组出现棕白横纹氟斑牙分别在30,35,40天时。而60天之后均出现了白垩齿。最终氟斑牙的发生率各组均达到了75%以上。从各组的肝、肾、牙的切片中可以看出,除了自来水组,各组肝切片中有核固缩细胞,肾小球灶性坏死,牙本质疏松有裂痕。将50 mL的人工模拟胃液和肠液放置在37℃恒温水浴锅中并分别添加400mL茶汤若干份备用后,分别在酶液和茶汤的混合溶液中添加奶粉、盐、盐和奶粉、蛋白粉、VC、VE、VD、食用油、动物油、乳酸钙、VD加钙、蛋白粉加VD加钙等物质,每隔半个小时取50 mL混合液进行氟含量的测定。在三小时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胃液和肠液中盐、奶粉、盐加奶粉、动物油、植物油等均能促进茶汤中氟游离、而VC、VE、蛋白粉加乳酸钙、VD加钙、蛋白粉加VD加钙降低了茶汤中氟的游离,除在人工胃液中1到1.5小时之间VC以及乳酸钙短暂的促进了氟离子的游离外,总体降低了溶液中游离氟的含量。

杨树科[9](2011)在《七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保留值建模研究及其在三种民族药阴离子测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色谱法测定离子性物质具有快速、方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多组分同时测定、分离柱的稳定性好、容量高等优点,近年来发展得较活跃,其广泛应用于水质检测、药物分析、化工食品、烟草饮料等领域。本文通过建立离子色谱保留值模型预测阴离子的保留值并优化进样分析的色谱条件,以中药金丝梅、竹叶兰、青竹标为研究对象,研究中药中水溶性阴离子的提取分析方法和同时测定中药中总氟、总氯、总溴、总氮、总磷、总硫的提取分析方法。通过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双组分淋洗液系统与保留值的关系,建立了离子色谱保留值模型并对模型的计算方法使用Visual Basic编写用户程序;通过研究离子保留值与分离度的关系,建立了淋洗液浓度-流速模型,该模型计算测定阴离子的最佳色谱条件为:淋洗液为3.5mmol/LNa2CO3和2.8mmol/LNaHCO3、流速为1.40mL/min,在建模过程中,还研究了选择离子色谱最佳流速的方法。离子色谱保留值模型和淋洗液浓度-流速模型预测阴离子F-、Cl-、NO2-、Br-、NO3-、PO4(3-)、SO4(2-)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3%和4%以内,能较准确的预测七种阴离子的出峰顺序、保留值、分离度。模型的使用节约了实验成本、减少了实验量、条件变化时计算速度快,提高了离子色谱法分析离子的速度。论文研究了振荡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基质固相分散技术、超低温提取技术提取民族药金丝梅样品中可溶性阴离子的提取条件及影响因素,并对基质固相分散技术提取装置重组装改进,研究改进后的基质固相分散技术提取与净化样品的操作条件。对四种提取方法的操作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振荡提取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粒径:80目、最小取样量:0.013g、提取溶剂:8.0mL、提取温度:24℃(常温);超声提取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0.0500g金丝梅样品与5.0mL水、超声时间:35min、超声功率:320W、提取次数:2次、碳酸钠加入量:3.00mmol/L 0.50mL;基质固相分散技术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分散剂:SPE C18或SPE C18与石墨化碳、混合分散剂:SPE C18 0.35g与石墨化碳0.04g、洗脱剂:8.0mL、洗脱次数:1次;超低温提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剂为液氮、干法提取、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1min,四种提取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均在72%-95%之间、方法的精密度在10%以内。使用Matlab中的统计函数KSTEST对方法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种提取方法可行、数据可靠。通过对碱熔法熔融民族药样品测定总氟、总氯、总溴、总氮、总磷、总硫的实验研究表明:采用碳酸钠与氧化镁做混合碱熔剂熔融民族药样品、双层覆盖(底层样品与碱熔剂混合,表层均匀覆盖碱熔剂阻止样品挥发)优于使用氢氧化钠做碱熔剂。通过对影响碱熔条件的因素研究表明:当碱熔温度为580-600℃、碱熔剂用量0.500g、碱熔时间55-60min时,使用碱熔法测定药物中的总氟、总氯、总溴、总氮、总磷、总硫的分析勿需净化,过滤后直接进样测定,离子色谱峰分离度好、无干扰。其加标回收率为70%-85%,该法同时测定分析中药样品中总氟、总氯、总溴、总氮、总磷、总硫的较为理想的分析方法。

陈倩[10](2011)在《茶叶氟测定方法以及龙井茶的香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种植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和庞大的具有饮茶习惯的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茶叶品质是由茶叶中的成分决定的。茶树鲜叶采下后,一般不经洗涤就直接进行加工,饮茶时人们只饮用茶水,而不会去吃茶渣,检测茶叶中的成分,要针对茶水来进行。因此对茶水中成分的检测非常重要,为了力求检测值的准确性,国际标准法对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成分的检测在不断地更新。现分别用GB/T8313的2002版和2008版中茶多酚的测定方法对黑茶及其他茶种的茶多酚进行测定,得出的茶多酚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再用液相色谱法进样,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黑茶中除青砖与茯砖用GB/T 8313—2002法比GB/T 8313—2008法测定的茶多酚含略低外,其它基本上用GB/T 8313—2002法比GB/T 8313—2008法测定的茶多酚含量高,基本高出20%-40%。经过对茶多酚提取液的儿茶素液相色谱检测,发现青砖与茯砖的儿茶素主要为EGCG,分别占各自茶多酚的58%与46%左右。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摄入过量和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健康[1]:因此准确的测定食物中氟的含量非常重要。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对氟离子的测定方法,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茶叶中的氟。茶叶中的氟测定时,除了测定方法以外,茶叶的浸泡条件也有很大影响。本文选择最佳的处理条件,主要从缓冲溶液的成份、茶叶粉碎度、浸泡时间、浸泡所用盐酸的浓度、温度、茶水比例这几方面来考察。实验证明不同的浸泡条件所测的氟含量结果不同,有的条件对结果影响较大,有的则几乎无影响。得出的最佳浸泡条件为:茶叶磨碎,加入浓度为0.10 N的盐酸10 ml,配成1 g茶:50 m1水的茶水比例,浸泡1小时。龙井茶是我国的传统名茶,始产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馥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历史上分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名优绿茶的需求日益增加,古老的名茶焕发了蓬勃的生机,龙井茶的生产一度遍布浙江省50个县。茶叶香气是反映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茶类,不同产地的茶叶具有各自独特的香气。各产区龙井茶由于其地理环境、制作工艺的差异,产品品质也各具特色。同时,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制作的龙井茶品质也不尽相同。现分析六种龙井的香气成分,比较它们的香气特点,对于以后龙井茶叶的产地和加工过程的选择有借鉴意义。

二、对碱浸法离子选择电极测定茶叶中氟含量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碱浸法离子选择电极测定茶叶中氟含量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磷氟存在下盐酸分解白钨矿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钨的概述
        1.1.1 钨的性质
        1.1.2 钨的用途
        1.1.3 钨的化合物
    1.2 钨资源现状
        1.2.1 世界钨矿分布和资源现状
        1.2.2 国内钨矿分布和资源现状
        1.2.3 钨资源再生利用
        1.2.4 中国钨品的出口与进口
    1.3 白钨矿分解方法
        1.3.1 酸法分解
        1.3.2 碱法分解
        1.3.3 氟化物分解法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高酸条件下白钨精矿的酸分解行为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2.1.4 试验步骤
        2.1.5 试验流程图
        2.1.6 检测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焙烧温度的影响
        2.2.2 盐酸初始浓度的影响
        2.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2.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2.2.5 转速的影响
        2.2.6 盐酸用量的影响
        2.2.7 钨矿粒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酸条件下白钨精矿的酸分解行为
    3.1 试验部分
        3.1.1 试验原料
        3.1.2 实验步骤
        3.1.3 试验流程图
        3.1.4 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盐酸初始浓度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3.2.4 盐酸用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造白钨的酸分解行为
    4.1 试验部分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4.1.4 试验步骤
        4.1.5 检测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1 盐酸初始浓度的影响
        4.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2.3 盐酸用量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氟对盐酸分解人造白钨的影响
    5.1 试验部分
        5.1.1 试验原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5.1.4 试验步骤
        5.1.5 检测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2.1 添加氟磷灰石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5.2.2 添加羟基磷灰石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电镀工业含锡泥渣碱浸-锌粉置换回收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1.3 研究方向的提出和确定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测试方法
    2.4 仪器分析
3 含锡泥渣中锡的碱浸研究
    3.1 含锡泥渣物化分析
    3.2 含锡泥渣碱浸过程影响因素
    3.3 含锡泥渣碱性浸出动力学分析
    3.4 小结
4 强碱溶液中锌粉置换回收金属锡的研究
    4.1 锌粉置换锡热力学分析
    4.2 置换反应主要影响因素
    4.3 活化剂的比选及优化
    4.4 置换产物纯度的优化
    4.5 锌粉置换动力学分析
    4.6 活化剂对锌粉溶解的影响
    4.7 小结
5 置换反应活化剂作用机理研究
    5.1 置换液中铜含量分析
    5.2 活化剂对产物锡的影响
    5.3 产物锡中活化剂的存在形态研究
    5.4 活化剂作用机理初步分析
    5.5 小结
6 含锡泥渣整体处理工艺的确定及优化
    6.1 含锡泥渣碱法浸出制备氟化钠
    6.2 置换液电沉积回收锌粉
    6.3 工艺中杂质离子的测定
    6.4 含锡泥渣碱浸-锌粉置换回收锡整体工艺流程
    6.5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锌钨废料的碱法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锌的性质及用途
    1.2 锌冶炼技术
        1.2.1 火法炼锌工艺
        1.2.2 湿法炼锌工艺
    1.3 氧化锌矿和含锌废料的处理现状
        1.3.1 氧化锌矿
        1.3.2 含锌废料
    1.4 钨的基本性质及用途
        1.4.1 钨的基本性质
        1.4.2 钨的主要用途
    1.5 钨冶炼技术
        1.5.1 钨的传统冶炼技术
        1.5.2 钨的二次资源开发技术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之处
第2章 碱浸-电解法制取金属锌粉技术研究
    2.1 碱浸-电解法工艺制备金属锌粉
        2.1.1 工艺基本流程
        2.1.2 工艺原理
    2.2 中试试验过程
        2.2.1 矿样中锌含量的测定
        2.2.2 锌矿样的浸取实验研究
        2.2.3 含锌浸取液的电解实验研究
        2.2.4 数据分析及结论
    2.3 锌粉冶炼厂设计
        2.3.1 冶炼厂流程设计
        2.3.2 冶金计算
        2.3.3 磨矿工艺段设计
        2.3.4 浸取工艺段设计
        2.3.5 净化工艺段
        2.3.6 电解工艺段设计
        2.3.7 锌粉清洗烘干粉碎工艺段
    2.4 经济评价与估算
第3章 阴极板优选和锌电积工艺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锌电积工艺实验
    3.3 磁场对锌电积的影响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钨酸钠碱性溶液中钨含量的测定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硫酸铈标准溶液的标定
        4.2.2 溶液中钨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还原剂锌粒种类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4.3.2 溶液的碱浓度对钨酸钠测定结果的影响
        4.3.3 络合剂的选择
    4.4 精密度实验
    4.5 回收率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钨酸钠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热力学的分析
    5.1 氢氧化钠溶液中钨酸钠的溶解度测定
    5.2 钨酸钠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热力学分析
        5.2.1 钨在苛性钠溶液中的存在形态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4)茶叶及茶多糖中氟测定前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1.3 样品制备方法
    1.4 样品前处理方法
        1.4.1 酸浸提
        1.4.2 沸水浸提
        1.4.3 碱熔灰化
    1.5 氟含量的测定方法
    1.6 回收率及精密度实验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前处理茶样氟含量测定比较
    2.2 不同前处理茶多糖氟含量测定比较
    2.3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分析
3 讨论

(5)从锂云母中提取碳酸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概况
        1.1.1 锂及其化合物
        1.1.2 碳酸锂的物性和用途
        1.1.3 碳酸锂国内外市场
        1.1.4 二氧化硅的性质及用途
        1.1.5 硫酸钾的性质及用途
    1.2 制备锂化合物的方法
        1.2.1 锂云母—石灰石烧结法
        1.2.2 硫酸法提锂
        1.2.3 萃取法从盐湖含锂卤水中提取锂
        1.2.4 蒸发沉淀法提取锂
        1.2.5 不同原料的其它提取锂方法
        1.2.6 除去含锂溶液中的杂质
        1.2.7 浓缩和沉锂
        1.2.8 碳酸锂的精制方法
    1.3 制取二氧化硅的方法
        1.3.1 碱溶法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硅
        1.3.2 熔融碱法从红土镍矿中提取二氧化硅
        1.3.3 碱浸法提取二氧化硅
    1.4 制取硫酸钾的方法
        1.4.1 曼海姆法
        1.4.2 复分解法
        1.4.3 缔置法
        1.4.4 溶剂法
        1.4.5 浓缩冷却结晶法分离硫酸钾
        1.4.6 以甲醇作为沉淀剂分离硫酸钾
        1.4.7 新型离子筛法海水提钾
    1.5 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试剂以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分析检测方法
    2.2 实验步骤
        2.2.1 焙料浸出阶段
        2.2.2 净化阶段
        2.2.3 浓缩阶段
        2.2.4 沉淀析锂
    2.3 分析方法
        2.3.1 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光光谱分析(ICP)
        2.3.2 酸碱滴定法测定碳酸锂纯度
    2.4 数据处理与计算举例
        2.4.1 浸出阶段
        2.4.2 净化阶段
        2.4.3 析锂阶段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浸出工艺条件的研究
        3.1.1 脱氟的影响
        3.1.2 浸出温度的影响
    3.2 净化工艺条件的研究
        3.2.1 分步净化的研究
        3.2.2 碱溶液浓度的影响
        3.2.3 浸出液浓度的影响
        3.2.4 搅拌速度的影响
        3.2.5 净化完毕后搅拌时间的影响
        3.2.6 净化温度的影响
        3.2.7 加入表面活性剂对于净化过程的影响
        3.2.8 水洗胶体杂质沉淀回收锂的研究
    3.3 浓缩析锂工艺条件的研究
        3.3.1 浓缩液的浓度对于析锂过程的影响
        3.3.2 硫酸钠含量的影响
        3.3.3 加入析盐剂的影响
        3.3.4 碳酸钠加入方式的影响
        3.3.5 次析锂的研究
        3.3.6 冷却脱硫酸钠对二次析锂的影响
        3.3.7 碳酸钠用量对二次析锂的影响
        3.3.8 水洗次数对碳酸锂纯度的影响
        3.3.9 硫酸法从锂云母中制取碳酸锂小结
    3.4 二氧化硅的制备
        3.4.1 二氧化硅的制备研究
        3.4.2 制备二氧化硅实验小结
    3.5 制备硫酸钾的研究
        3.5.1 硫酸钾的探索性制备工艺
        3.5.2 多次重结晶的产品分析方法
        3.5.3 探索性制备硫酸钾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南极磷虾中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极磷虾中的氟
2 氟的形态学分析
3 南极磷虾中氟的迁移
4 南极磷虾中氟的安全性评价

(7)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规律研究与测定方法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茶叶氟化物研究意义
    1.2 茶叶中氟的来源
        1.2.1 土壤
        1.2.1.1 pH
        1.2.1.2 成土母质与有机质
        1.2.1.3 土壤中阳离子
        1.2.2 大气环境
        1.2.3 水环境
    1.3 影响茶叶中氟含量的因素
        1.3.1 不同茶类
        1.3.2 茶叶老嫩度
        1.3.3 茶叶等级
        1.3.4 季节性
        1.3.5 茶叶不同部位
    1.4 茶叶中氟化物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5 离子通道的生理作用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对比与电位法测定条件优化
        2.2.1.1 氟标液和 TISAB 的配制方法
        2.2.1.2 茶叶氟化物提取与测定方法
        2.2.1.3 LOD 和 LOQ 的确定方法
        2.2.1.4 线性范围的确定方法
        2.2.1.5 测定方法适用性的验证
        2.2.2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2.2.2.1 茶苗培养方法
        2.2.2.2 茶苗吸收富集实验方法
        2.2.2.3 茶苗体内 F 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2.2.3 离子通道抑制剂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2.2.3.1 茶苗培养方法
        2.2.3.2 茶苗吸收富集实验方法
        2.2.3.3 茶苗体内氟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2.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对比与电位法测定条件优化
        3.1.1 不同方法对茶叶氟化物提取效率的比较
        3.1.2 电位法测定茶叶氟化物的 LOD 和 LOQ
        3.1.3 电位法测定茶叶氟化物线性范围
        3.1.4 安徽省几种茶叶氟化物含量的分析
    3.2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3.2.1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富集的影响
        3.2.2 培养液中氟的减少量与茶树富集量的关系
        3.2.3 不同形态氟在茶苗体内的富集规律
        3.2.4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3.3 离子通道抑制剂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的影响
        3.3.1 水通道抑制剂 HgCl_2对氟在茶树体内富集的影响
        3.3.2 HgCl_2对氟在茶树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3.3.3 阴通道抑制剂 NPPB 和 DIDS 对氟在茶树吸收富集的影响
        3.3.4 NPPB 和 DIDS 对氟在茶树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3.3.5 阳离子通道抑制剂 TEACL 对氟在茶树体内富集的影响
        3.3.6 TEACl 对氟在茶树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
4 结论
    4.1 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对比与电位法测定条件优化
    4.2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4.3 不同抑制剂对茶苗吸收氟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湖南省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概述砖茶的研究现状
        1.1.1 砖茶的由来和功效
        1.1.2 饮茶型氟中毒的主要原因和研究现状
    1.2 砖茶中氟的检测方法、释放和饮用摄入量的研究状况
        1.2.1 氟的检测方法
        1.2.2 氟的释放规律以及饮用摄入量的研究现状
    1.3 感官评价
    1.4 砖茶型氟中毒的研究
        1.4.1 氟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1.4.2 氟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1.4.3 机体氟中毒指标的观察以及诊断方法
        1.4.4 目前氟中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不同营养物质对人工胃肠液中茶汤氟含量的影响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砖茶中氟的释放条件同饮用摄入量的深入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3.2 全氟含量的测定
        2.3.3 水溶性氟含量测定
        2.3.4 不同茶水比下砖茶氟的浸出量的测定
        2.3.5 不同熬煮时间、温度、次数下砖茶氟浸出量的测定
        2.3.6 氟含量计算公式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砖茶全氟含量同水浸出氟含量的关系
        2.4.2 不同茶水比同砖茶氟浸出量的关系
        2.4.3 不同熬煮时间同砖茶氟浸出量的关系
        2.4.4 不同熬煮温度同砖茶氟浸出量的关系
        2.4.5 不同熬煮次数同砖茶氟浸出量的关系
    2.5 小结
3 感官评价确定不同海拔地区的最佳饮茶方案
    3.1 试验材料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品评方法
    3.3 建立数学模型
        3.3.1 确定权重
        3.3.2 评定论域的设定
    3.4 模糊综合评定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奶或者盐对砖茶型氟中毒的影响及其病理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盐和奶粉对砖茶中氟的释放量的影响
        4.2.2 动物分组及饮食方案
        4.2.3 各项指标观察
        4.2.4 氟的测定方法
        4.2.5 骨钙分析方法
        4.2.6 切片的制作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盐和奶粉对砖茶中氟的释放量的影响
        4.3.2 老鼠的体重变化
        4.3.3 日氟摄入量与日排出氟
        4.3.4 血清中的氟
        4.3.5 骨氟含量
        4.3.6 骨钙
        4.3.7 肝、肾、牙的切片观察
    4.4 小结
5 人工胃肠环境下观察游离氟的含量变化
    5.1 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人工胃肠液的配置
        5.2.2 茶水的制备
        5.2.3 不同营养物质对人工胃肠环境下茶汤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结果
        5.3.2 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9)七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保留值建模研究及其在三种民族药阴离子测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常规阴离子概述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1.1 常规阴离子分析方法
        1.1.2 常规阴离子研究进展
    1.2 离子色谱技术简介
        1.2.1 离子色谱法分类
        1.2.2 离子色谱法原理
    1.3 离子色谱样品前处理技术
        1.3.1 样品提取方法
        1.3.2 基体干扰去除
    1.4 离子色谱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1.4.1 离子色谱检测分析方法
        1.4.2 离子色谱最新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
        1.5.1 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离子色谱法保留值建模及最佳流速的确定
    2.1 离子色谱保留值模型基本理论
        2.1.1 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分离度
        2.1.2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流动相碳酸钠、碳酸氢钠浓度与各离子保留值的关系
        2.3.2 模型一:仅考虑淋洗液条件的等度淋洗离子色谱保留值模型
        2.3.3 不同浓度淋洗液组分下的离子色谱图
        2.3.4 色谱条件的确定
        2.3.5 模型二:离子色谱淋洗液浓度-流速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三种民族药中水溶性阴离子提取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试剂、材料
        3.1.2 色谱条件
        3.1.3 样品前处理
        3.1.4 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定性和定量方法
        3.2.2 药物中七种阴离子的恒温振荡提取法研究
        3.2.3 药物中七种阴离子超声波提取法研究
        3.2.4 药物中七种阴离子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法研究
        3.2.5 药物中七种阴离子超低温提取法研究
    3.3 总结
第4章 碱熔法提取药物中阴离子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试剂、材料
        4.1.2 样品前处理
        4.1.3 色谱条件、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标准曲线、检出限、取样量
        4.2.2 药物中七种阴离子碱熔法研究
        4.2.3 加标回收率计算及样品的测定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录

(10)茶叶氟测定方法以及龙井茶的香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茶叶简介
        1.1.1 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1.1.2 茶叶中茶多酚及儿茶素的测定方法
    1.2 茶叶中的氟
        1.2.1 黑茶简介
        1.2.2 氟
        1.2.3 氟的测定方法
    1.3 茶叶香气研究
        1.3.1 茶叶香气化学成分
        1.3.2 茶叶香气的生成机理
        1.3.3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参考文献
2. GB/T 8313—2002法和GB/T 8313—2008法分别测定的茶多酚含量
    2.1 材料方法
        2.1.1 茶叶样品
        2.1.2 仪器及试剂
        2.1.3 实验方法及原理
    2.2 茶多酚的测定
        2.2.1 GB/T 8313—2002法测定茶多酚
        2.2.2 GB/T 8313—2008法测定茶多酚
        2.2.3 两种方法的结果与比较
    2.3 茶叶提取液的液相色谱测定
        2.3.1 液相色谱测定
        2.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2.4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3. 茶叶中氟的测定条件的探讨
    3.1 实验概述
        3.1.1 仪器和试剂
        3.1.2 实验原理
        3.1.3 配制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方法的选择
        3.1.4 标准曲线
    3.2 对茶叶氟浸提条件的选择
        3.2.1 茶叶粉碎度
        3.2.2 浸泡茶叶所用盐酸的浓度
        3.2.3 浸泡茶叶所用的时间
        3.2.4 温度的影响
        3.2.5 茶水比例
        3.2.6 用比较得出的最佳实验条件测其余几种黑茶的氟含量
    3.3 结论
    参考文献
4. 几种龙井茶的挥发性成分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香气提取
    4.2 结果分析
        4.2.1 挥发油总量分析
        4.2.2 共有的化学成分
        4.2.3 特征化学成分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对碱浸法离子选择电极测定茶叶中氟含量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磷氟存在下盐酸分解白钨矿的行为[D]. 钟隆基.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7)
  • [2]电镀工业含锡泥渣碱浸-锌粉置换回收锡的研究[D]. 田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3]锌钨废料的碱法提取技术研究[D]. 张艳霞. 南华大学, 2016(03)
  • [4]茶叶及茶多糖中氟测定前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J]. 朱晓静,房峰祥,张月华,倪德江,陈玉琼. 茶叶科学, 2015(02)
  • [5]从锂云母中提取碳酸锂的研究[D]. 解海兵. 华东理工大学, 2012(10)
  • [6]南极磷虾中氟的研究进展[J]. 朱兰兰,赵晓君,周德庆,殷邦忠,冷凯良,赵峰.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2(03)
  • [7]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规律研究与测定方法优化[D]. 张显晨.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8)
  • [8]湖南省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D]. 陈巧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9]七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保留值建模研究及其在三种民族药阴离子测定中的应用[D]. 杨树科. 云南民族大学, 2011(04)
  • [10]茶叶氟测定方法以及龙井茶的香气研究[D]. 陈倩. 浙江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离子选择电极碱浸法测定茶叶中氟含量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