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电厂1号锅炉主再热蒸汽低温技术改造

柳州电厂1号锅炉主再热蒸汽低温技术改造

一、柳州电厂1号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技术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孙启政[1](2021)在《彭城电厂320MW机组低氮燃烧器及脱硝改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田舜尧[2](2019)在《基于秸秆补燃的SCR低负荷投运及提高再热汽温的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我国电站锅炉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锅炉低负荷SCR无法正常投运和再热汽温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电站锅炉耦合秸秆绝热直燃炉或气化炉并在尾部烟道补燃的技术方案。设置秸秆直燃炉时,将秸秆燃烧的高温烟气直接送入锅炉尾部烟道,通过高温烟气显热提升锅炉尾部烟道烟温;设置秸秆气化炉时,将未经冷却或经冷却并加压的气化气体送锅炉尾部烟道直接燃烧,利用秸秆气的化学热提升锅炉尾部烟道烟温。在省煤器出口烟道(SCR入口)补燃可直接提高SCR入口的烟气温度;在低温再热器入口烟道补燃可通过提高低温再热器的进口烟温和烟气量,达到提高锅炉出口再热蒸汽温度(至设计值和超过设计值)的目的。以某350MW超临界燃煤锅炉(尾部双烟道)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额定负荷和50%负荷下进行补燃的热力计算、阻力计算和经济性分析,并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秸秆气在尾部烟道环境下的再燃脱氮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补燃方案最优参数的选择以及不同补燃方案的比较。结果表明:秸秆补燃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低负荷SCR无法正常投运和再热汽温偏低的问题,可以比较显着地提高机组的经济性;秸秆直燃与秸秆气化均存在各自的利弊。对于直燃补燃方案,直燃炉用风来源为锅炉热二次风,直燃炉出口烟温为1000℃时最优选择;对于气化补燃方案,使用未冷却和冷却至常温的秸秆气均有其各自优点。在机组100%负荷工况下,低温再热器前补燃将锅炉出口再热汽温提高到设计值时,直燃补燃需要消耗秸秆3749kg/h,450℃秸秆气化补燃需要4850kg/h,20℃秸秆气化补燃需要5750kg/h,分别降低供电煤耗1.85g/(kW·h)、2.15g/(kW·h)和2.12g/(kW·h),秸秆气能够再燃还原约28%的NOX;50%负荷下,使用与100%负荷相同的补燃秸秆量和补燃方式时,直燃与气化分别能够将锅炉出口再热汽温由526.9℃提高到560.3℃、560.6℃和561.1℃,分别降低供电煤耗7.39g/(kW·h)、8.12g/(kW·h)和8.28g/(kW·h);在SCR前补燃提高SCR入口烟温至最低连续喷氨温度320℃时,分别消耗秸秆580kg/h、640kg/h和730kg/h;100%负荷下,将锅炉出口再热汽温提高到超过设计值10℃时,分别需要消耗秸秆5900kg/h、7610kg/h和8990kg/h,降低供电煤耗分别为4.06g/(kW·h)、4.57g/(kW·h)和4.54g/(kW·h);对比不同补燃方案,气化补燃所需秸秆量约为直燃补燃方案的1.31.5倍。直燃补燃产生烟气量和所需空气量约为气化补燃方案的2-2.5倍。高温烟气输送管道直径为气化气输送管道直径的1.8-2倍。但气化补燃需要增压风机,且管道数量多。

李子胜[3](2018)在《临河电厂C300MW机组节能改造及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政策指标与企业效益需求的双重影响下,华能集团结合现役机组的实际情况,运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选择临河电厂1号C300MW亚临界机组作为示范工程,开展一系列节能降耗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C300MW亚临界常规湿冷机组深度节能降耗一揽子方案,从而有效降低机组全年平均供电煤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针对临河电厂1号机组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从节能降耗的综合技术角度出发,分析了该机组所具有的节能潜力,并主要针对锅炉侧改变主、再热蒸汽温度及压力的改造手段进行了系统理论分析,经讨论得到四套拟实施的改造方案,之后本文主要从煤耗计算、工程实际、设备成本预估及投资回收率的综合角度出发,比较得出将主蒸汽压力提高至17.5MPa,主、再热蒸汽温度提高至545℃的改造方案具有显着的经济优势。该方案较改造前相比,平均煤耗下降了11.65g/kWh,年节煤量20150.8吨,投资回收率为6.6%。由投资收益分析可见,在不考虑机组增容及通流部分改造所实现的效益时,单纯提高蒸汽参数的投资收益率不高。但考虑到现锅炉难以达到额定参数的因素,建议实施锅炉受热面改造。本次示范性的机组改造工作为集团之后的同类型机组改造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赵振宁[4](2017)在《电站锅炉再热汽温异常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再热汽温异常是电站锅炉中较为普遍的现象。针对再热蒸汽压力低、比热容小、温度对吸热量变化敏感、再热蒸汽减温水量对机组经济性影响大的4个特点,分析了锅炉设计中再热器受热面为何采用负裕量布置和采用烟气侧调整手段调整再热汽温的原因,这也正是再热汽温易受煤种、燃烧方式、排汽温度等各种运行条件变化严重干扰的原因。对各种因素影响再热汽温的现象、规律、判定方法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总结,强调了解决再热汽温问题先综合分析、再运行调整、然后进行受热面改造的顺序。针对再热器受热面改造的要求,总结了串联增加壁式再热器受热面、串联增加对流再热器和并联增加对流再热器受热面3种方式的优缺点,并指出并联增加对流再热器受热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可为分析和解决再热汽温问题提供全面借鉴经验。

王礼鹏,王磊,秦淇,蓝晓村,姬亚[5](2017)在《锅炉低负荷时再热蒸汽温度低的原因分析及燃烧器改造》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国内某350 MW锅炉低负荷时再热蒸汽温度低的问题,经摸底和燃烧调整试验,确定仅通过运行调整难以有效缓解该问题,需进行燃烧器优化改造。提出了减弱炉膛吸热和减小炉膛上部烟气旋转残余的燃烧器优化设计改造方案,改造后的优化调整试验结果表明:机组低负荷时再热蒸汽温度明显提高,炉膛燃烧及结渣情况得到改善,机组NOx排放质量浓度有所降低。改造后的燃烧调整试验为运行人员提供了机组低负荷运行优化调整指导卡片,有效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季明彬[6](2017)在《褐煤锅炉动态燃烧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力行业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发电容量不断增加,供电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环保能耗要求日渐苛刻,对火电厂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很多火电厂开始采用AGC调度方式运行。蒙东地区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电基地,褐煤储量十分巨大。蒙东褐煤的电站燃烧技术对该地区的电力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褐煤自身水分较大,锅炉炉膛容积较大等技术特点,造成褐煤锅炉的热惯性较大,负荷响应速度相对较低。在提高机组负荷响应速度的同时往往带来负荷稳定性降低,主要参数控制精度降低,机组主要参数达不到设计水平等问题。本课题研究电厂采用的600MW超临界四墙切圆燃烧锅炉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新炉型,受设计经验不足,运行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锅炉的运行性能距离国内较好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本课题采用动态燃烧优化技术,将燃烧优化调整,主要锅炉设备动态特性试验和热工自动控制系统逻辑优化相结合,显着提高了锅炉和机组的运行性能,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相同负荷条件下,锅炉排烟温度较优化前降低810℃,锅炉效率提高超过约1%;(2)主、再热蒸汽温度提高710℃,机组循环效率提高约0.7%,运行过程中汽温偏差减小,温度的波动幅度减小,减缓了氧化皮的生成速度;(3)AGC方式下机组的负荷响应速率达到6MW/min以上,变负荷过程中主要技术参数保持稳定;(4)通过将燃烧优化成果同热工自动控制逻辑相结合,实现了运行人员的统一、规范操作,为提升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孙文燕[7](2017)在《60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研究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环保要求的提高,火电机组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如何实现节能降耗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发电设备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我国的燃煤机组越发向大容量超临界方向发展,大部分是600MW超临界机组。此外,随着国内装机容量的增加,各电网的自动调度水平逐步提高,发电厂之间对机组负荷的占比出现竞争。这也要求机组的自动控制策略在满足自身运行稳定的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考虑电网的相关指标,同时确保在发电负荷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协调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加快对AGC指令的响应。为适应超临界机组的发展,协调控制策略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论文通过对可门电厂#1号机协调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机组运行状况进行探讨,对协调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回路的控制策略采取优化措施。论文分析了直流锅炉的运行特点、各种扰动下直流锅炉的响应特性、直流锅炉自动控制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特点、需求以及控制难点。然后,对可门电厂#1号机协调控制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全面分析机组各个主要控制回路的运行状况和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目前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机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针对可门电厂#1机协调控制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对机组的燃烧系统、锅炉控制系统、主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以及一次调频系统等主要环节进行了优化设计;论文最后对重新组态后的#1机协调控制进行试验分析研究,分别对机组进行了变负荷试验、启磨和停磨试验、多煤种的适应试验、以及一次调频试验等现场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优化后机组主汽温度、压力控制更稳定,对AGC升降负荷速率响应、一次调频的响应也符合电网要求,使机组对各种煤种适应性加强,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王超[8](2016)在《华能上安电厂300MW“W”火焰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研究》文中提出“W”火焰锅炉为了燃烧难燃无烟煤,通常采取高煤粉浓度、高温、高氧量集中送风、高停留时间方式组织燃烧,而高氧量集中送风是造成锅炉NOx排放浓度高达1500mg/m3的主要原因。本文对“W”火焰类型锅炉进行低氮燃烧改造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论述,从理论发展到工程实践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几种“W”火焰低氮燃烧改造的技术和工程实践,分析了“W”型火焰锅炉的低氮燃烧改造的关键问题和存在的难点。以华能上安电厂300MW“W”火焰锅炉为例,进行了燃烧器改造、分级风改造、受热面改造、卫燃带改造等多项改造。改造后对煤质、飞灰、底渣进行化验,对NOx排放浓度、锅炉热效率、减温水量等性能进行了测试。将SCR脱硝装置入口NOx排放浓度降低到约800mg/m3,通过SCR脱硝系统后,烟囱入口排放量达到50mg/m3,锅炉保持热效率91.75%不变,实现了超净排放。因低氮燃烧改造初期,锅炉结渣方面考虑不足,导致改造后锅炉存在严重的结渣问题。通过进行卫燃带二次改造,优化拱下前后墙区域、翼墙、侧墙部位的卫燃带敷设方式和面积,降低该区域局部壁面热负荷和增加拱下供风比例,限制燃尽风箱开度,关小燃尽风的旋流挡板等配风调整,有效的减缓了这一结渣问题,为同类型“W”火焰机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杨学强[9](2016)在《600MW机组实现全厂效益最大化的性能优化》文中认为为了提高机组效率,.降低煤耗,争取发电量,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岱海电厂)于2009年就在内部开始了挖掘机组发电潜能的工作。发电企业提出增大铭牌出力,提高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增加发电量的口号。设计院、设备制造厂家、电科院三方经过充分讨论,拟将岱海电厂一、二期共四台机组技改后由600MW增容至630MW,从降耗增容(数量)上实现性能优化。随着两个细则的实施,对并网运行机组的发电计划曲线,一次调频动作率,AGC(自动发电控制)调节速率,AGC调节精度等参数有很高的要求。优化协调系统,提高两个细则的盈利能力,使得电厂可以从电网获取更多的补偿,从调节特性(质量)上实现性能优化。岱海电厂为华北电网直调600MW级燃煤火电机组,华北电网对厂级的负荷调度采用平均分配的基本原则。采取这种基本平均分配机组负荷的调度方式,并不是最佳的节能经济调度方式,并没有做到细则中第十条的“节能优先”原则具体要求。采用优化机组间最佳负荷分配方法可以实现全厂效益最大化的性能优化。

薄辉[10](2015)在《600MW火电站锅炉低氮燃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我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227.3万吨,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6.7%。2012年1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对火电机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实施新标准后,到2015年,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可分别减排580万吨。内蒙古京隆发电厂600MW1#机组运行时NOx排放在650 mg/Nm3以上,NOx排放量较大,对环境污染大,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文以该机组正常低氮改造为例,通过学习国内外低氮燃烧技术,结合机组实际情况,提出1#机组低氮改造方案,燃烧器采取纵向三区布置、横向双区布置、采用低NOx燃烧器。对改造方案分别进行了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和热态试验,确定燃烧器改造后发电运行优化调整方案,最终NOx排放控制在260 mg/Nm3以下,达到降低NOx排放的要求。本文的研究为2#机组和其它类似机组的改造提供了示范。

二、柳州电厂1号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技术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州电厂1号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秸秆补燃的SCR低负荷投运及提高再热汽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SCR低负荷投运问题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省煤器(或烟气转向室)高温烟气旁路
        1.2.2 省煤器给水旁路
        1.2.3 省煤器热水再循环
        1.2.4 省煤器分级
        1.2.5 弹性回热技术
        1.2.6 低温SCR催化剂技术
    1.3 电站锅炉再热汽温偏低问题与提高再热汽温的研究现状
        1.3.1 电站锅炉再热汽温偏低问题分析
        1.3.2 进一步提高再热汽温的研究现状
    1.4 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1.4.1 秸秆直燃
        1.4.2 秸秆气化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第2章 电站锅炉尾部烟道秸秆补燃系统的设计研究
    2.1 电站锅炉尾部烟道秸秆补燃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工况
    2.2 秸秆直燃补燃设计方案
        2.2.1 秸秆直燃补燃方案概述
        2.2.2 秸秆直燃补燃方案的技术优势
    2.3 秸秆气化补燃方案
        2.3.1 秸秆气化补燃方案概述
        2.3.2 秸秆气化补燃方案的技术优势
    2.4 研究对象
    2.5 尾部烟道补燃系统计算模型及依据
        2.5.1 补燃后低温再热器的热力计算模型
        2.5.2 补燃后空气预热器的热力计算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秸秆直燃补燃设计方案的计算结果及优化分析
    3.1 秸秆直燃补燃技术方案的优化分析
        3.1.1 秸秆直燃补燃方案计算模型及依据
        3.1.2 秸秆直燃补燃方案在补燃工况1 下的计算结果
        3.1.3 直燃炉炉膛出口烟气温度的选择
        3.1.4 直燃炉用风来源的选择
    3.2 秸秆直燃补燃方案不同补燃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秸秆气化补燃设计方案的计算结果及优化分析
    4.1 秸秆气化补燃方案的优化分析
        4.1.1 秸秆气化补燃方案计算模型及依据
        4.1.2 秸秆气化补燃方案在补燃工况1 下的计算结果
    4.2 秸秆气化补燃方案不同补燃工下的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4.3 秸秆气化气再燃还原NO_X的反应动力学模拟研究
        4.3.1 数值模拟的反应动力学理论模型
        4.3.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3.3 秸秆气化气再燃的数值模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尾部烟道补燃方案的比较及分析
    5.1 不同补燃方案对发电机组主要运行指标影响的比较及分析
    5.2 秸秆输入热量的大致分布比例
    5.3 不同补燃方案特点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期工作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临河电厂C300MW机组节能改造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临河电厂的现存问题及改造方案初析
    2.1 临河电厂概况
    2.2 临河电厂1号机组锅炉概况
    2.3 临河电厂1号机组的现存问题
    2.4 拟实施的综合节能降耗技术
    2.5 改造方案初析
第3章 改造方案的理论计算分析
    3.1 锅炉改造技术简述
    3.2 锅炉改造设计条件
        3.2.1 锅炉原设计参数
        3.2.2 原设计煤质与改造设计煤质
        3.2.3 锅炉实际运行参数
        3.2.4 气象特征及环境条件
    3.3 改造方案简析
    3.4 改造方案可行性论证
        3.4.1 方案一:16.67MPa/537℃/537℃参数方案
        3.4.2 方案二:17.5MPa/545℃/545℃参数方案
        3.4.3 方案三:16.67MPa/566℃/566℃参数方案
        3.4.4 方案四:17.5MPa/545℃/545℃参数方案
    3.5 结论的对比与初析
第4章 方案一与方案四的综合比较
    4.1 16.67 MPa/537℃/537℃参数改造方案分析
    4.2 16.67 MPa/545℃/545℃参数改造方案分析
    4.3 方案一与方案四的经济性分析
        4.3.1 方案一与方案四的预期收益
        4.3.2 方案一与方案四的成本预估
        4.3.3 方案一与方案四的投资回收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电站锅炉再热汽温异常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问题存在的基础
    1.1 再热蒸汽特性
    1.2 再热器负裕量设计
    1.3 再热汽温烟气侧调节方式与能力
        1.3.1 切圆燃烧锅炉再热汽温调节方式
        1.3.2 墙式燃烧锅炉再热汽温调节方式
        1.3.3 调节能力
2 问题原因、判据及解决思路
    2.1 再热器受热面积设计不合理
    2.2 热偏差大于设计值
    2.3 汽轮机高压缸排汽温度变化
    2.4 过热器设计缺陷
    2.5 炉膛结渣
    2.6 低NOx燃烧技术带来的改变
    2.7 局部设备故障
    2.8 燃煤热值与燃烧特性改变
    2.9 总体思路
3 再热器受热面改造方法及思路
    3.1 再热器受热面改造要求
    3.2 改变壁式再热器面积
    3.3 改变对流再热器面积
    3.4 增加壁式再热器和对流再热器效果对比
4 结语

(5)锅炉低负荷时再热蒸汽温度低的原因分析及燃烧器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设备概况
2 原因分析
3 改造方案
4 改造效果
5 结论

(6)褐煤锅炉动态燃烧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燃烧优化技术研究方向
        1.2.2 国内技术研究进展
        1.2.3 国内技术研究进展
        1.2.4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展
        1.2.5 在线煤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项目背景
        1.3.2 试验研究对象简介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动态燃烧优化技术
    2.1 动态燃烧优化控制技术
    2.2 动态燃烧优化控制技术特点
第3章 特性试验研究
    3.1 设备及煤质特征
        3.1.1 炉膛设计参数
        3.1.2 褐煤燃烧特性
    3.2 制粉系统特性试验
        3.2.1 计算内容
        3.2.2 取样方法及试验条件
        3.2.3 #1 炉试验工况表
        3.2.4 磨辊加载压力变化特性
        3.2.5 折向挡板开度的影响
        3.2.6 磨分离器出口温度的影响
        3.2.7 磨通风量与出力的影响
        3.2.8 磨煤机最大出力
        3.2.9 制粉系统特性试验小结
    3.3 锅炉燃烧特性摸底试验
        3.3.1 二次风风门挡板开度调整特性
        3.3.2 变工况下主汽压力
        3.3.3 主汽温度特性
第4章 动态燃烧优化控制方案
    4.1 逻辑设计概述
        4.1.1 锅炉负荷计算
        4.1.2 燃料热值修正
        4.1.3 燃料水分修正
        4.1.4 负荷变化率
    4.2 制粉系统热工控制逻辑优化
        4.2.1 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逻辑优化
        4.2.2 磨煤机一次风量控制逻辑优化
        4.2.3 磨煤机液压加载压力
    4.3 二次风量控制逻辑优化
        4.3.1 变负荷风量控制
        4.3.2 氧量控制曲线
    4.4 一次风母管风压控制
    4.5 SOFA风挡板控制逻辑优化
    4.6 优化结果及分析
        4.6.1 磨煤机优化效果
        4.6.2 机组负荷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优化效果
        4.6.3 机组主要参数优化效果
        4.6.4 机组汽温特性优化效果
        4.6.5 机组其它方面优化效果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60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超临界机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临界机组发展历程
        1.2.2 超临界机组分类
        1.2.3 超临界机组主要辅机的区别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特点及需求分析
    2.1 超临界直流锅炉的运行特点
    2.2 各种扰动下超临界直流锅炉的响应特性
        2.2.1 汽轮机调节阀开度阶跃扰动
        2.2.2 燃料量阶跃扰动
        2.2.3 给水量阶跃扰动
    2.3 超临界直流锅炉自动控制的特点
    2.4 超临界机组自动控制的需求分析
    2.5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的基本需求分析
    2.6 超临界机组控制的难点
第三章 可门电厂1号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分析
    3.1 机组概况
    3.2 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主要控制回路分析
        3.2.1 负荷控制回路
        3.2.2 机组负荷指令限制环节
        3.2.3 锅炉主控
        3.2.4 汽机主控
        3.2.5 压力设定值回路
        3.2.6 燃料主控
        3.2.7 给水控制系统
        3.2.8 送风调节回路
        3.2.9 炉膛负压控制回路
        3.2.10 一次风母管压力控制
        3.2.11 主、再汽温度控制回路
        3.2.12 一次调频控制系统
    3.3 目前控制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的方案
        3.3.1 目前控制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控制系统优化方案
第四章 可门电厂1号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
    4.1 煤热值的计算
    4.2 压力设定
    4.3 负荷指令给定
    4.4 锅炉主控
    4.5 给水控制
    4.6 主再热蒸汽温度控制
    4.7 一次调频系统
第五章 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的试验分析
    5.1 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的试验设计
        5.1.1 高负荷段的变负荷试验
        5.1.2 低负荷段的变负荷试验
        5.1.3 启停磨对系统的影响试验
        5.1.4 多煤种的适应试验
        5.1.5 一次调频试验
    5.2 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分析
        5.2.1 高负荷段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5.2.2 低负荷段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5.2.3 启停磨的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5.2.4 多煤种的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5.2.5 一次调频动态的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8)华能上安电厂300MW“W”火焰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低氮燃烧改造的理论研究发展
    1.3 低氮燃烧改造的工程实践研究发展
    1.4 低氮燃烧改造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1.5 低氮燃烧改造未来发展的趋势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华能上安电厂 300MW机组运行概况
    2.1 锅炉系统
        2.1.1 炉膛结构
        2.1.2 锅炉燃烧设备
        2.1.3 锅炉受热面结构
    2.2 煤种分析
        2.2.1 原设计煤种
        2.2.2 低氮改造设计煤种
    2.3 低氮改造前设备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氮燃烧改造方案及技术特点
    3.1 低氮改造的原理
    3.2 低氮改造的方案
        3.2.1 燃烧设备改造
        3.2.2 分级配风改造
        3.2.3 燃油装置改造
        3.2.4 侧墙卫燃带改造
    3.3 低氮改造后的问题和对策
        3.3.1 低氮燃烧改造后结渣问题
        3.3.2 原因分析
        3.3.3 解决措施和方案
        3.3.3.1 运行调整措施和方案
        3.3.3.2 卫燃带改造
        3.3.4 改造后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氮燃烧改造性能实验
    4.1 实验项目
    4.2 试验手段
    4.3 试验数据处理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600MW机组实现全厂效益最大化的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岱海电厂600MW机组性能优化的可行性途径
    2.1 机组主要设计参数
        2.1.1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2.1.2 汽轮机主要设计参数
        2.1.3 发电机设计参数
    2.2 性能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2.2.1 机组增容的可行性
        2.2.2 提高两个细则的可行性
        2.2.3 负荷优化分配的可行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600MW机组性能优化的改造方案
    3.1 机组增容的改造方案
        3.1.0 机组增容改造的原则
        3.1.1 机组增容改造的目标
        3.1.2 机组增容改造方案
    3.2 优化协调系统,提高两个细则的改造方案
        3.2.1 提高两个细则的改造原则
        3.2.2 提高两个细则的改造目标
        3.2.3 提高两个细则的改造方案
    3.3 负荷优化分配的改造方案
        3.3.1 全厂负荷优化的改造原则
        3.3.2 全厂负荷优化的改造目标
        3.3.3 全厂负荷优化的改造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厂效益最大化改造后性能分析
    4.1 增容改造后机组主要技术参数
        4.1.1 试验计算结果及分析
        4.1.2 试验工况安全参数
    4.2 提高两个细则改造后机组主要技术参数
        4.2.1 凝结水节流改造后效果分析
        4.2.2 改变BLR模式下实际出力低于计划出力的方法
        4.2.3 所做的试验和效果
    4.3 全厂负荷优化分配改造后机组主要技术参数
        4.3.1 厂级AGC负荷优化分配系统
        4.3.2 全厂负荷优化分配后效果分析
        4.3.3 全厂负荷优化分配后调度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改造后实现的效益
    5.2 效益最大化实现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600MW火电站锅炉低氮燃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1.3.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低氮燃烧机理及改造方案确定
    2.1 燃烧中NO_x生成机理
        2.1.1 温度型NO_x
        2.1.2 燃料型NO_x
        2.1.3 快速型NO_x
    2.2 低NOx燃烧机理分析
        2.2.1 炉膛低NOx燃烧分析
        2.2.2 低NOx燃烧器分析
    2.3 锅炉燃烧系统介绍
        2.3.1 锅炉概述
        2.3.2 炉膛结构参数
        2.3.3 设计煤种与校核煤分析
        2.3.4 锅炉结构图
    2.4 主要改造依据
    2.5 低NO_x燃烧系统改造性能保证
    2.6 低NO_x改造方案
        2.6.1 纵向三区布置
        2.6.2 横向双区布置
        2.6.3 低NO_x燃烧器
        2.6.4 建立节点功能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氮燃烧改造强度校核
    3.1 燃烧器改造前的锅炉载荷分布
    3.2 燃烧器改造后的锅炉载荷分布
    3.3 强度校核参考标准
    3.4 炉顶钢结构的强度校核
    3.5 侧墙主梁强度校核
    3.6 强度校核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氮燃烧改造后调试试验
    4.1 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
        4.1.1 冷态试验目的与意义
        4.1.2 冷态试验内容
        4.1.3 冷态试验结论
    4.2 热态调试试验
        4.2.1 热态试验目的
        4.2.2 热态试验仪器
        4.2.3 燃烧器改造后主要设计参数
        4.2.4 热态试验内容
        4.2.5 热态试验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柳州电厂1号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技术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彭城电厂320MW机组低氮燃烧器及脱硝改造分析[D]. 孙启政.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基于秸秆补燃的SCR低负荷投运及提高再热汽温的研究[D]. 田舜尧.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3]临河电厂C300MW机组节能改造及经济性分析[D]. 李子胜.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4]电站锅炉再热汽温异常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J]. 赵振宁. 中国电力, 2017(10)
  • [5]锅炉低负荷时再热蒸汽温度低的原因分析及燃烧器改造[J]. 王礼鹏,王磊,秦淇,蓝晓村,姬亚. 华电技术, 2017(07)
  • [6]褐煤锅炉动态燃烧优化技术研究[D]. 季明彬.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7]60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研究与优化[D]. 孙文燕. 福州大学, 2017(04)
  • [8]华能上安电厂300MW“W”火焰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研究[D]. 王超.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9]600MW机组实现全厂效益最大化的性能优化[D]. 杨学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10]600MW火电站锅炉低氮燃烧研究[D]. 薄辉.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柳州电厂1号锅炉主再热蒸汽低温技术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