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巩膜强化联合透明晶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4例

后巩膜强化联合透明晶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4例

一、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四例(论文文献综述)

胡美霞[1](2016)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后5-6年远期疗效,探讨远期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察手术远期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及眼前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的手术安全性分析;并结合视觉质量及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问卷调查,了解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远期视觉相关生存质量。方法:(1)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共65人,96眼),随访复诊进行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后发障发生情况,眼底检查及黄斑OCT。根据患者眼轴长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眼轴26-30mm,B组,眼轴长≥30mm。(2)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白内障分级,手术眼别,单双眼,手术方式收集同一时间段眼轴22-24mm的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一一配对作为对照组。门诊复诊,进一步检查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计数,裂隙灯检查眼前段,人工晶体位置,有无后发障,眼底镜检查眼底情况。(3)应用视功能调查表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调查表对65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患者及对照组65例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两组术后远期视功能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状态。结果:(1)手术方式: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43眼,其中33眼联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53眼,其中45眼联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2)视力:本组病例术后5-6年脱盲率89.58%(矫正视力≥0.05),脱残率为60.42%(矫正视力≥0.3);以视力≥0.5为标准,比较A、B两组视力,视力>10.5的患者A组24眼,B组7眼。经卡方检验,X2=6.18,P=0.015,可认为以视力≥0.5为标准,A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B组。(3)后发障发生率:本组病例后发障发生率26.04%(25眼),其中Ⅰ级10眼,Ⅱ级6眼,Ⅲ级3眼,已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6眼,无后发性白内障67眼。(4)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本组病例中视网膜脱离5眼(5.61%),1眼患者放弃治疗,视力NLP,4眼行网膜复位术,最终随访视力指数到0.1。另有3眼曾眼底检查发现可疑干孔,予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最终随访未出现视网膜脱离。(5)手术前后眼轴:手术前眼轴长度29.12±2.72mm,术后5-6年复查眼轴长度29.19±2.78ram,按配对T检验,t=3.013,P=0.04。术后复查眼轴均数有轻微的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际差别数值较小,临床意义不大。(6)眼底检查和黄斑OCT:结果发现96眼患者眼底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度近视眼底改变,伴黄斑病变51眼,包括黄斑区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漆裂纹,Fuchs斑,黄斑裂孔,黄斑前膜,CNV,黄斑区出血。随着眼轴的增长,黄斑区病理性改变发生率显着增加,A组发生率29.82%,B组发生率87.18%,经卡方检验,X2=30.59,P<0.01。术后视网膜脱离5眼(5.61%)。(7)眼压:本组病例检测眼压为:10.3-20mmHg,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眼压高或青光眼待排除患者。(8)术后5-6年视力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术后BCVA≥0.3和<0.3两组比较,可认为前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显着小于后者,黄斑病变也是具有统计意义的影响因素,可以认为有黄斑病变的患者术后BCVA差;年龄、手术方式对术后BCVA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9)术后5-6年BCVA影响的多因素分析:控制了年龄、手术方式等因素后,眼轴长度(OR:0.753,95%CI: 0.5770.982),角膜散光(OR:0.411,95%CI:0.178^095)、黄斑病变(OR:0.087,95%CI: 0.0230.326)是术后5-6年BCVA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有黄斑病变的患者术后远期BCVA较差;同时随着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度的增加,术后远期BCVA恢复差;影响强度:黄斑病变最大(13.143),其次为眼轴长度(4.394)、角膜散光度(4.323)。角膜曲率、手术方式、年龄尚不能认为是术后远期BCVA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10)高度近视白内障组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对照组两组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年龄行Pearman法做相关性分析检验,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年龄均显着相关,高近组和对照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0.40(P<0.01)。(11)高度近视白内障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值2340.73±265.29,细胞面积变异系数41.92±7.65,六角形细胞百分比36.8±6.9:对照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值2354.65±239.05,细胞面积变异系数38.12±5.91,六角形细胞百分比37.9±7.2。两组比较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6)。变异系数高近白内障组偏高,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正常眼轴对照组稍高。(12)两组病例眼前段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上方虹膜损伤、萎缩、瞳孔变形,其中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3例,正常眼轴白内障组9例,经卡方检验,P=0.336,两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人工晶体移位、夹持等并发症。(13)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后发障发生率26.04%,正常眼轴白内障组后发障发生率22.92%。经卡方检验,两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12)。(14)高度近视白内障组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对照组黄斑区比较,高度近视白内障组黄斑病变51眼,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组眼底黄斑病变6眼,黄斑前膜3眼。经卡方检验,P=0.00,两组黄斑变性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5)视力与视功能、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得分相关性分析,两组视力与VF问卷分数均显着相关,高近组和对照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0.45(P<0.01);两组视力与VRQOL问卷分数显着相关,高近组和对照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7,0.43(P<0.01)。(16)两组视功能调查得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4.680,df=38.417, P<0.05,说明两组视功能得分均数存在显着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患者视功能得分较低。(17)两组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调查得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3.424, df=37.273, P<0.05,说明两组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得分均数存在显着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患者得分较低。(18)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组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组视功能各指标得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高度近视组各标本得分均较低,其中差别稍小的是立体视觉与色觉。(19)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组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组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各指标得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高度近视组得分较低,其中差异稍小的是自理能力指标。结论:(1)按WHO视力损伤分级,本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5-6年脱盲率89.58%(矫正视力>10.05),脱残率为60.42%(矫正视力≥0.3)。影响术后5-6年视力的主要因素为黄斑病变,其次为眼轴长度、角膜散光。眼轴≥30mm白内障患者术后远期视力显着低于眼轴<30mm白内障患者,黄斑病变的发生率显着增加。(2)高度近视白内障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5-6年角膜内皮计数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发障的发生率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就手术眼前段并发症而言,眼轴长并不是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主要因素。(3)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5-6年视功能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调查得分均与视力显着相关,得分显着低于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5-6年患者。

黄淑兰[2](2014)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1例(共57只眼),分为眼轴长(axial length, AL) AL26mm-30mm组,A组(21例30只眼)和AL>30mm组,B组(20例27只眼)。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49-77岁,平均61.95±9.43岁),除外合并有角膜病变、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术后随访3年。对比术前与术后1个月、3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最佳阅读近视力(best reading near visual acuity, BRNVA)、眼轴(AL)、平均角膜曲率(Average corneal curvature,k)、角膜散光(corneal astigmatism, CA)、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等效球镜屈光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 SE)的变化,分析各项观察指标对屈光状态的影响。UCVA、BSCVA、BRNVA、AL、ACD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K、CA数据进行组内比较。结果1.术后基本情况:术后1月和3年,所有患眼的人工晶状体均位于囊袋内,环形撕囊口居中,无青光眼、后发性白内障、角膜失代偿、人工晶状体偏心、脱位、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2.裸眼视力(UCVA):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月和3年U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 P1<0.05, t2=3.88, P2<0.05; t1=3.90, P1<0.05; t2=3.98, 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的两组UCVA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0.46, P1>0.05; t2=0.48, P2>0.05);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3年的UCVA,均无显着性差异(ti=1.70,Pi>0.05;t2=1.81,P2>0.05)。3.最佳矫正视力(BSCVA):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月和3年BSCVA均较术前提高,平均提高3-4行视力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0,Pl<0.05,t2=4.18,P<0.05,t1=4.37,P1<0.05;t2=4.28,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两组的BSCVA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1.36,Pl>O.05; t2=1.42,P2>0.05).两组比较术后1个月和3年的BSCVA,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7,p1<0.05;t2=3.98,p2<0.05)。4.最佳阅读近视力(BRNVA):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BRNVA,与术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1=1.37,P1>0.05,t2=1.45,P2>0.05;t1=1.47, P1>0.05;t2=1.63,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两组的BRNVA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1.67,P1>0.05;t2=1.73,P2>0.05);两组患者术后分别有2只眼(2/30)、3只眼(3/27)出现主观感觉近距离阅读能力的下降。A组和B组比较术后1个月和3年的BRNVA,无显着性差异(t1=1.50,p1>0.05;t2=1.61,p2>0.05).5.眼轴:A组和B组,二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AL与术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1=1.17,P1>0.05,.t2=1.25,P2>0.05;t1=1.17,P1>0.05,t2=1.25, 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两组AL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63, p>0.05;t=1.73,p>0.05).6.平均角膜曲率(k)值: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术前K值与术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1=1.43,P1>0.05,t2=1.27,P2>0.05;t1=1.53, P1>0.05;t2=1.47,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两组的K值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47,P>0.05:t=1.33,P>0.05)。7.角膜散光(CA):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的角膜散光度数和散光轴向,与术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1=1.07,P1>0.05,t2=1.15,P2>0.05;t1=1.13,P1>0.05,t2=1.21,P2>0.05);(t1=1.17,P1>0.05,t2=1.21, P2>0.05;t1=1.25,P1>0.05,t2=1.29,02>0.05).术后1个月和3年角膜散光度数和散光轴向维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1.07,P1>0.05,t2=1.15, P2>0.05;t1=1.32,P1>0.05,t2=1.28,P2>0.05).8.前房深度.(ACD):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ACD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3,Pl<0.05,t2=4.19,P2<0.05;t1:4.27, P1<0.05;t2=4.11,P2<0.05),术后1Ⅱ和3年ACD无显着变化,(t=1.83,p>0.05;t=1.67,p>0.05)。组间比较,比较术后1个月和3年ACD维持稳定状态,无显着变化(t1=1.47,P1>0.05;t2=1.35,P2>0.05)。9.术前目标屈光度数与术后等效球镜度数(SE)差异:A组和B组,两组术后1个月和3年SE与术前目标屈光度数差异,预测准确性达60%左右(60.00-63.33%;59.26-62.96%);向远视状态漂移+0.50~+1.50D约20%(20.00%-22.22%);向近视状态漂移—0.50D~—1.50D约17.5%(14.81%-20.00%):AL>30mm组远视漂移较AL26mm-30mm组多5%左右(6.66~11.11%)。结论1.两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UCVA、BSCVA均较术前显着提高。2.两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的AL、K值、CA、散光轴向较术前无变化,且术后各时期维持稳定,保证了术后屈光状的稳定性。3.两组患者术后ACD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各时期无变化,维持稳定。4.手术前目标屈光度与术后实际屈光度的差异不但受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准确程度的影响,也与术前、术后前房深度变化的有关。5.术后前房深度的预测准确性可以减少术后屈光误差。

李亚新[3](2014)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高度近视患者行白内障手术,使用Bigbag人工晶状体及Rayner620H人工晶状体两种不同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验光、眼压、眼轴、后发障、玻璃体混浊及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形态及神经纤维层厚度,探讨两种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眼内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2年1月起至2013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眼科就诊确诊为高度近视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治疗,共42例(60只眼),详细向患者介绍不同人工晶状体,根据患者随机选择使用不同人工晶状体,将其分为2组,A组选择Bigbag人工晶状体患者共22例(30只眼),B组选择Rayner620H人工晶状体共20例(30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均由同名有经验医师完成,术中均无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行视力、验光、眼压、眼轴、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厚度、玻璃体混浊程度、后囊膜皱褶和后发障,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检查。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A、B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A、B两组患者之间各时期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术后验光度数较术前均明显变小(P<0.05),A、B两组患者术后1周,1月及3个月时实际验光度数与预计屈光度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各时期术后实际验光度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A、B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各时期眼压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两组患者术眼均行OCT检查,A组患者各时期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各时期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5.眼科专用A超测量术前及术后两组眼轴长度,A、B两组术后各时期与术前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3个月内观察A、B两组患者后囊膜皱褶,A组患者均未见后囊膜皱褶,B组共5只眼出现后囊膜皱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B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术后3个月内后发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A组患者未见视网膜脱离,B组患者1例可见视网膜干孔,1例发生周边部视网膜脱离;9.问卷调查A、B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各时期眼前黑影,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高质量的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既可以摘除混浊晶状体,又可以矫治屈光不正;2.Bigbag人工晶状体和Rayner620H人工晶状体用于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可控性高;3.Bigbag人工晶状体较稳定,Bigbag人工晶状体较Rayner620H人工晶状体相比较更适合于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4](2012)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唐文建,尹娟娟,陈梦平,秦玉芝[5](2011)在《后巩膜加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PSR)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48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PSR术,1个月后再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验光、眼轴等检查。结果屈光度:PSR术前分别(-18.5±5.21)D和(-17.15±6.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aco与IOL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为(-0.75±1.21)D、(-0.80±0.89)D、(-0.86±0.95)D、(-0.95±0.7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PSR手术前后分别为(30.21±1.04)㎜和(30.10±0.9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2个月眼轴为(30.15±1.64)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先进行PSR术控制眼轴延长,再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改善视力,矫正屈光,减少术后并发症。

游昌涛[6](2010)在《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近视在全球特别在我国发生率很高,在盲和低视力疾病中,变性近视及其并发症所致的盲目占第4-7位。变性近视是眼的前后径(矢状径)进行性延长和巩膜向后扩张而导致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发生病变的眼病,因而严重不可逆地损害视功能。变性近视的预防和治疗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后巩膜加固术作为去除变性近视的病因,预防变性近视的进展,并防治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外学者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此手术通过增加眼球壁的厚度,增强巩膜的抵抗力,而阻止近视的发展;并且由加固物的机械和抗原刺激,增加局部的血供和营养,而改善视功能。后巩膜加固术使变性近视视功能改善的机制,尚无确切的定论。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手术前后的裸眼和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A/B超、眼球前后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视觉敏感度及眼电生理检查等各项检查结果,以探讨术后视觉质量改善的机制。材料和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间行后巩膜加固术的变性近视45例51眼,右眼31眼,左眼20眼;男21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3~72岁。手术前裸眼视力手动/20cm-0.1,平均为0.046±0.038;屈光度-7.00D--27.00D(按等效球镜计算),平均为(-16.71±4.28)D;矫正视力0.01~().8,平均为().296±0.282;眼前后径测量为25.7-36.05mm,平均为(30.03±3.11)mm。加固固材料为同种异体巩膜,手术方法为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单条带后巩膜加固术。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术前、术后出院时及2-24月复查3个不同时间点的视力、屈光度、眼前后径、中心视野的光敏度、视觉电生理的波幅和时间等数据,采用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方法,眼后极部病变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1.术后视力:术后裸眼视力:数指/30cm-0.15,平均为0.059±0.047,与术前(0.046±0.038)相比较视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术后2-24月复查时裸眼视力:数指/30cm-0.15,平均为0.064±0.043,与术前相比较视力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8,P<0.01);术后矫正视力:0.01-1.0,平均为0.318±0.264,与术前相比较视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术后2-24月复查时矫正视力:0.01-1.0,平均为0.387±0.258,与术前相比较视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7,P<0.01)。2.术后的屈光度:-7.75~-26.OOD,平均为(-16.25±4.16)D,与术前相比较似有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4,P>0.05);术后2-24月复查时的屈光度:-7.75~-26.OOD,平均(-16.39±4.32)D,与术前相比较似有减轻,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902,P>0.05)。3.术后2-24月复查测量眼前后径为26.03~35.8mm,平均为(29.96±3.02)mm,与术前25.7-36.05mm,平均为(30.03±3.11)mm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6,P>0.05)。4.本组31眼对比术前术后中心视野的生理盲点扩大、中心相对暗点、旁中心暗点和普遍性损害的形态改变,术后明显改善;对比31眼术前和复查的平均光敏感度缺损值(MD)和总模式偏差值(PSD)。术前MD为-5.14--20.13dB,平均为(-11.61±3.98)dB,PSD为1.93-12.7dB,平均为(5.46±2.86)dB;术后2-24月复查MD为-3.98~-17.94 cB,平均为(-8.32±3.46)dB,PSD为1.56-9.49dB,平均(4.46±2.75)dB,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4和2.103,P<0.01)。5.本组31眼术前行光相干性断层扫描(OCT),发现24眼有并发症,包括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瘢痕11眼,脉络膜新生血管4眼,黄斑前膜2眼,黄斑劈裂者6眼,黄斑孔(全层和板层)7眼,视网膜脱离7眼。术后复查萎缩瘢痕术后2眼有好转;脉络膜新生血管2眼消退;黄斑前膜2眼术后无好转,但对视网膜的牵拉减轻;黄斑劈裂4眼内外层之间桥样劈裂腔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黄斑孔7眼中3眼为板层孔,1眼消失,4眼为全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黄斑孔,其中3眼脱离消退后黄斑孔消失,1眼黄斑孔未消失;3眼无黄斑孔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术后均复位,但其中1眼术后2月仍有少量网膜下积液;4眼有孔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均复位,黄斑孔消失,1眼术后5个月再次脱离,但不伴黄斑孔。对手术前后眼后极部病变行卡方检验x2=6.637,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后巩膜加固术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是预防变性近视进展,防治其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安全可靠。2.后巩膜加固术后裸眼和矫正视力稳定,部分较术前提高;中心视野缺损形态改善,平均光敏感度缺损值(MD)和总模式偏差值(PSD)均降低。3.后巩膜加固术后的屈光度和眼前后径稳定。4.后巩膜加固术改善视觉质量的机制可能是:后巩膜加固术加固了向后延伸的巩膜葡萄肿,缓解了对后极部各层的牵拉,治愈或减轻了变性近视并发的黄斑区瘢痕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劈裂、黄斑前膜、黄斑孔、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等,从而提高了视功能,改善了视觉质量。

杨东霞[7](2009)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治疗效果;2、探讨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方法1、严格选择适合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纳入标准:(1)近视屈光度数>-6.0D且不宜行LASIK和LASEK者;(2)近视屈光度稳定1年以上;(3)最佳矫正视力0.2以上;(4)眼前节正常;(5)视网膜无干性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灶,或已行眼底激光治疗;(6)充分了解该手术的风险,有接受屈光手术的主观愿望。2、所有采纳的患者均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3、术后随访:分别于术后1d、1w、1m、3m及6m进行随访,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状体的位置以及后囊,眼底检查并随访UCVA、BCVA、屈光状态、观察并处理手术并发症。4、数据分析: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析。结果39眼均成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术后1d,39(100%)只眼UCVA≥0.2,9(23.1%)只眼UCVA≥0.5;所有患者术后UCVA较术前均有提高;术后1m,24(61.5%)只眼UCVA≥0.5;2(5.12%)只眼UCVA≥1.0;术后6m,31(79.5%)只眼UCVA≥0.5;3(7.69%)只眼UCVA≥1.0;35(89.74%)只眼BCVA≥0.5,10(25.64%)只眼BCVA≥1.0。术后屈光状态稳定,无回退。结论1、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于不适合行LASIK和LASEK的高度近视患者,可以做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高及稳定性好等优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掌握良好超声乳化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主要与眼底改变、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手术操作技术、眼轴长度有关。

郑兴福,郑蕾[8](2005)在《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四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建,龚启荣[9](2004)在《超高度近视眼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50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超高度近视 5 0只眼透明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术前后巩膜加固、周边病变视网膜光凝 ,应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透明晶体 ,囊袋内植入肝素处理低度人工晶体。结果 :平均随访 3年± 5个月 ,裸眼视力 >0 .5为 4 5只眼 ,术后 3个月 32只眼角膜散光 - 0 .5 0 DC~ - 2 .5 0 DC,远视 10只眼 (+0 .5 0 DS~ +1.0 0 DS)。后囊不同程度浑浊 17只眼 ,后囊皱褶 8只眼 ,经 YAG激光治疗 7例 ,均无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并发症。结论 :摘除透明晶体植入低度人工晶体是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治疗方法 ,后巩膜加固能稳定眼轴长度 ,周边视网膜病变处光凝预防视网膜脱离是有效的

钟秀华,吴晓瑞,郑兴福[10](2002)在《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四例》文中研究表明

二、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四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四例(论文提纲范文)

(1)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远期视功能及相关因素分析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远期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评价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词汇表
附录2: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方法
一、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3 术后用药与术后随访
        1.2.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后结果
三、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3)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分组 3.检查方法 4.人工晶状体的比较 5.主要设备仪器 6.手术方法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 2.2
    术后屈光状态 2.3
    术后眼压 2.4
    术后黄斑部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2.5
    术后眼轴 2.6
    后囊膜皱褶及后发障 2.7
    术后视网膜脱离 2.8
    术后玻璃体混浊 讨论 1.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病理改变[8] 2.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人工晶状体的选择 3.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4.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及后囊膜皱褶 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与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6.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后玻璃体混浊程度 7.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与视网膜脱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后巩膜加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PSR术
        1.2.3 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
        1.2.4 PSR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视力
    2.2 屈光度和眼轴长度
3 讨论
    3.1 控制眼轴增长及控制高度近视的增长是防止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3.2 矫正屈光

(6)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索引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部分病例图片
综述 变性近视与后巩膜加固术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表

(9)超高度近视眼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50眼(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对象选择
    1.3 术前检查
    1.4 手术方法
    1.5 结果
2 讨 论
    2.1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2.2 充分的术前准备
    2.3 认真细致的术中操作

四、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四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D]. 胡美霞.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2]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影响因素[D]. 黄淑兰.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3]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研究[D]. 李亚新.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 [4]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12)
  • [5]后巩膜加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J]. 唐文建,尹娟娟,陈梦平,秦玉芝. 医药论坛杂志, 2011(17)
  • [6]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D]. 游昌涛. 郑州大学, 2010(03)
  • [7]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D]. 杨东霞. 兰州大学, 2009(01)
  • [8]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四例[J]. 郑兴福,郑蕾. 实用医技杂志, 2005(04)
  • [9]超高度近视眼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50眼[J]. 张建,龚启荣.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4(03)
  • [10]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四例[J]. 钟秀华,吴晓瑞,郑兴福. 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后巩膜强化联合透明晶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