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考宝与木瓜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米考宝与木瓜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一、弥可保及木瓜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郑贤程[1](2021)在《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观察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PHN提供临床数据,并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32例PHN患者纳入研究,采用毫针结合七星针进行治疗。1.取穴:太冲(双)、足三里(双)、中脘、关元、三阴交(双)、神门(双)、局部阿是穴。2.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太冲,直刺0.5~1寸;足三里,直刺1~2寸;中脘,直刺1~1.5寸;关元,排空膀胱后直刺1~1.5寸;三阴交,直刺1~1.5寸;神门,直刺0.3~0.5寸。以上诸穴毫针针刺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 min。起针后选择合适体位,充分暴露PHN区域,严格消毒局部阿是穴皮肤及七星针,持七星针用较轻的腕力叩刺至局部皮肤微微潮红。3.疗程: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4.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对患者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分,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病例自身前后对照,评价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在改善PHN患者疼痛、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研究过程中,共纳入32例,脱落3例,完成29例并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1.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75.86%,其中愈显率为13.79%;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3.10%,其中愈显率为68.97%。治疗4周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治疗2周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更加显着。2.治疗2周与治疗4周的VAS评分、DLQI、HAMA总分、HAMD总分和PSQI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治疗4周与治疗2周的VAS评分、DLQI、HAMA总分、HAMD总分和PSQI比较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的各项疗效指标均优于治疗2周的。结果提示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PHN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缓解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项疗效指标的改善更加显着。3.研究过程中共发生5例不良事件,包括与针刺相关的不良事件4例,均为局部血肿,未影响治疗,以及与针刺无关的不良事件1例,最终按脱落处理。结果提示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PHN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较好。结论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PHN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可以减轻疼痛,缓解PHN诱发的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更加显着。本疗法治疗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并为进一步的深入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玉,陈怀珍,王苏悦[2](2019)在《陈怀珍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文中认为目的:介绍陈怀珍教授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长期随诊及验案的收集与整理,学习和总结出陈怀珍教授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结果:陈怀珍教授认为,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辨证着眼于"虚""痰""瘀""郁"4字,并结合辨病位遣方用药,治疗上扶正与祛邪并举。结论:陈怀珍教授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显着,其临证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使用。

王正龙[3](2019)在《弥可保序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弥可保序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住本院神经内科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弥可保序贯组(A组)、弥可保静滴组(B组),弥可保肌注射(C组)和口服组(D组),每组各32例,4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28天,治疗后观察四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弥可保序贯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弥可保肌注组及口服组(P<0.05);而弥可保序贯组治疗有效率与弥可保静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弥可保序贯组中1例出现一过性头晕,弥可保静滴组中1例出现一过性恶心,弥可保肌注组中1例出现一过性臀部麻痛,均不影响后续治疗;弥可保序贯组治疗费用低于弥可保静滴组。结论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弥可保序贯治疗疗效好,安全性高,费用低。

李丹[4](2018)在《神经根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药物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目的 观察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白介素-6、P物质和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n=15):药物治疗对照组(C组)、神经阻滞治疗组(TD组)、脉冲射频治疗组(RF组)和联合治疗组(RN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予以口服药物(加巴喷丁胶囊0.9g/d、盐酸曲马多缓释片0.2 g/d)即基础药物治疗。C组患者仅通过口服药物缓解疼痛;其余患者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TD组在病损神经局部注射复合药液(0.5mg/1ml的甲钴胺注射剂注射液1ml+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6ml+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2ml+0.9%生理盐水11ml,共计20ml)5ml行神经阻滞治疗;RF组行病损神经脉冲射频治疗(Baylis PM230脉冲射频仪,42℃,120s),重复3次,每次间隔1min;RN组在行RF治疗后,即辅以神经阻滞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基础状态)采集肘静脉血样4ml,C组患者口服药物5天、其余各组操作治疗后12h采集血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IL-6、P物质和β-内啡肽的含量,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h记录静息、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值以及皮损区棉签反应VAS数值,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药物及穿刺操作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穿刺点出血、红肿)的例数。结果 与入院时相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静息、动态及棉签反应VAS评分均降低(P<0.05),RN组降低最显着(P<0.001)。治疗前TD、RF、RN组血浆IL-6、P物质和β-内啡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与入院时比较,治疗后各组血浆IL-6、P物质含量均降低(P<0.05),β-内啡肽的含量增高(P<0.05);与C组相比较,TD组、RF组和RN组治疗后12h血浆内IL-6、P物质含量的降低(P<0.05)和β-内啡肽含量的增高(P<0.05)均有显着差异,其中RN组最显着;各组药物及操作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药物治疗可通过上调血浆内β-内啡肽的表达,降低IL-6和P物质的含量,有效缓解PHN患者疼痛及痛觉过敏。第二部分 神经根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内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目的 观察神经根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n=15):药物治疗对照组(C组)、脉冲射频治疗组(RF组)。入院后,完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各组均进行常规口服药物即基础药物治疗(加巴喷丁胶囊0.9g/d、盐酸曲马多缓释片0.2g/d)。C组仅口服药物治疗缓解疼痛;RF组行病损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Baylis PM230脉冲射频仪,42℃,120s),重复3次,每次间隔1min;C组分别于入院时和口服药物5天后,RF组入院时及治疗后12h采集肘静脉血样2ml,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内TNF-α的含量;另两组患者于入院时、治疗后7d采集肘静脉血样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总T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细胞毒T细胞、CD4+/CD8+、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比例;同时记录7d内静息、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值,记录治疗期间患者药物及穿刺操作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穿刺点出血、红肿)例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动态VAS评分和血浆内TNF-α含量均降低(P<0.05),RF组显着降低;与入院时相比较,C组NK细胞比例较前减少(P<0.05),RF组总T、Th细胞较前增高(P<0.05)、B细胞和NK细胞较前降低(P<0.05);与C相比较RF组总T细胞、Th细胞增高明显(P<0.05),NK细胞降低更明显(P<0.001)。两组药物及操作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HN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出现紊乱,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可通过减少B细胞、NK细胞和增加总T细胞、Th细胞改善免疫功能,通过降低血浆内TNF-α的表达有效缓解PHN患者疼痛。

吴钰娟[5](2018)在《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主要由潜伏于神经根或神经节处的水痘-疱疹病毒再次激活所引起,其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PHN作为一种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顽固性疾病,治疗难度非常大。目的:我们仍应尽早积极、足疗程、多手段协同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疼痛、改善睡眠治疗、改善精神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温热性刺灸法因其临床普及性大、效果显着、操作简单、起效迅速等特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刺配合温热刺激,辩证施治,以期扶正助阳、火郁发之、快速祛除肌肤湿热火毒的治疗方法。是一类治法的统称,非特指一类疗法。温热性刺灸法,包括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等,指的是通过火针、艾条、火罐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治病。临床多运用于虚寒类疾病的治疗,也不乏运用于实证热证而有良效者,藉其以热引热、驱邪外出,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发。目前,疼痛评价工具较多,临床上多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或数字分级量表(NRS)对疼痛进行量化,近年的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具有良好疗效,然而缺乏高质量的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的证据,因此我们系统回顾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相关试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评估其对PHN的疗效与发展前景,为临床治疗等提供一定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2017年12月前在中文医学类期刊杂志、英文医学类期刊公幵发表的,以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治疗组干预措施以温热性刺灸法为主,包括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等,有采用温热性刺灸法或温热性刺灸法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温热性刺灸法的施针形式、强度、频率等不限。经过系统的检索后,检索到的文献数如下:搜索中文、英文期刊数据库篇(n=1105)CNKI排除重复文献20篇(n=1085),排除文献原因:相同文章、相同课题、无关课题、文献综述、系统评价、临床案例报道、经验分享、没有全文其中剔除重复的英文文献(n=3),剔除不相关文献612篇(n=473),根据标题、摘要初步筛选排除非前瞻性研究、非随机、非临床研究的文献261篇(n=212)排除干预措施不符的RCT文献175篇(n=37),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共37篇。结果:纳入文献总共37篇,总例数为2456例患者,干预措施包括火针、针灸+梅花针叩刺+拔火罐、刺络拔火罐,艾灸、毫火针+温和灸、火针+刺络拔火罐等,均以温热性针刺灸法为主。温热性刺灸法这一模式中分为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几大类研究,根据干预措施的区别分为单纯火针、火针+温和灸、单纯刺络拔火罐、刺络拔火罐+火针、艾灸+其他治疗方法、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6个亚组进行分析。通过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各个对照组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疗效分析、VAS评分、复发率、止痛立即起效时间、睡眠质量改善程度、疼痛改善程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24h后VAS评分。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及JADAD评分。JADAD评分1-3分纳入文献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有10篇,占27%,4-7分的纳入文献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有27篇,占73%。Meta分析结果: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出差异性优势:1)对PHN的疗效评价: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1,0R=4.28,95%CI[3.11,5.90],p<0.00001)、单纯火针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87),0R=7.18,95%CI[2.27,22.75],p<0.00001)、艾灸+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60),[OR=4.29,95%CI[2.24,8.23],P<0.0001,)、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P=0.93,I2=0%),[OR=4.06,95%CI[2.18,7.56],P<0.00001],2)改善VAS的积分: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12=99%,p<0.0001),(RR=1.77,95%CI[1.82,-1.77],p<0.00001)、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08,95%CI[-2.13,-0.02],P=0.04)、火针+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72,95%CI[-2.48,-0.96],P<0.00001)、火针+温和灸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0%,P=0.81),OR=-1.87,95%CI[-2.36,-1.38],P<0.00001)、艾灸+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VAS积分I2=0%,P=0.60),0R=-2.17,95%CI[-2.36,-1.38],p<0.00001)、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VAS积分(I2=99%,P<0.00001),RR=-3.89,95%CI[-6.52,-1.26],P=0.004)、3)温热性刺灸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疼痛改善程度(I2=97%,RR=-1.88,95%CI[-3.64,-0.12],p=0.04,4)火针+温和灸/刺络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止痛即刻起效时间(P=0.004,I2=74%,RR=-1.12,95%CI[-1.83,-0.41],p=0.004)。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无明显差异性优势优势: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疗效((I2=0%,P=0.47),0R=2.61,95%CI[0.72,9.43],p=0.14)、火针+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疗效(I2=0%,P=0.54,0R=1.93,95%CI[0.62,5.95],p=0.54)、火针+温和灸治疗PHN的疗效评价(p=0.3,I2=8%,OR=1.90,95%CI[0.61,5.95],P=0.30)、单纯火针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34,95%CI[-2.78,-0.99],p=0.07)、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I2=99%,RR=-1.71,95%CI[-4.27,-0.84],p=0.1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睡眠质量评分(I2=96%,RR=0.22,95%CI[-1.13,1.55],p=0.76)、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发率(P=0.93,I2=0%,OR=0.49,95%CI[-0.17],P=0.18),均无明显表现差异性治疗优势。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异质性较大:温热性刺灸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疼痛改善程度(I2=97%,RR=-1.88,95%CI[-3.64,-0.12],p=0.04)、单纯火针治疗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34,95%CI[-2.78,-0.99],p=0.07)、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08,95%CI[-2.13,-0.02],P=0.04)、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VAS积分(I2=99%,P<0.00001),RR=-3.89,95%CI[-6.52,-1.26],P=0.004)、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I2=99%,RR=-1.71,95%CI[-4.27,-0.84],p=0.1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睡眠质量评分(I2=96%,RR=0.22,95%CI[-1.13,1.55],p=0.76)、火针+温和灸/刺络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止痛即刻起效时间(P=0.004,I2=74%,RR=-1.12,95%CI[-1.83,-0.41],p=0.004)。纳入的37篇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RCT文献经过质量评价后,由于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本身原因文献研究均存在随机化不完全充分、缺乏样本量估算、未提及分配隐匿、缺乏盲法以及无描述研究中失访退出人数等问题,导致研究文献的临床证据级别较低。结论:本文通过对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温热性针刺灸法对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治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疼痛改善程度、止痛即刻起效时间有良好的作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系统评价为临床研究者提供了文献质量评价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方式,为医学教育、临床科研提供了一定依据。整理查德阅文献时发现,温热性针刺灸法与不同西药在运用的干预措施并不丰富,尚有其他类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这些都是日后研究的发展前景。

全小红[6](2017)在《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建立壮医药线点灸的现代临床类文献数据库,结合循证医学、文献计量学等研究方法,为规范药线点灸的治疗方法及开展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现代文献的系统评价,为开展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及"热症可灸"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3.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为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方案的规范化提供依据,并验证药线点灸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现代文献评析通过确定"药线点灸" or "壮医药线" or "药线灸"等中文检索词和’medicated thread moxibustion’ or ’linemedicine moxibustion’ 等英文检索词,规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现代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出合格文献,并建立《药线点灸现代文献信息数据库》,采用内容分析法评述分析文献的发表年份、临床治疗变化规律、数量关系与定量管理、病名、疾病谱统计等内容。2.现代文献系统评价根据国内外各个电子数据库的检索策略广泛检索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6年8月,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中的有关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及Meta-分析,客观评价不同灸法对带状疱疹皮损、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将中文检索词限定为"带状疱疹" and "艾灸" or"灸" or·"灸法" and "随机"or "随机对照" or "临床研究",限定中文数据库为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 ’herpes zoster’ or ’HZ’ and ’moxibustion’ or’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or’clinical trials’ or ’prospective studies’。英文数据库为 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Embase医药数据库。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3.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统计和Meta分析,或进行单独的描述性分析。3.临床研究受试者为广东省中医院大院皮肤科住院部及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住院部就诊的中、重度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根据临床试验最小样本量的要求,预算10%的脱离率,共招募符合条件的受试者99例,按1:1:1比例随机分为三组:基础治疗组(A组)、悬灸组(B组)、药线点灸组(C组),每组各33例。治疗方案:基础治疗组(A组):服用中药和常规西药治疗,结合皮肤常规护理。中药治疗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PT001.8-1994)"蛇串疮"的中医证候标准选取肝经郁热型,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每天服用一剂,每剂煎煮两次,早晚服用,连续服用2周。常规西药:盐酸伐昔洛韦片(商品名:丽珠威,国药准字H10960079):0.3g口服,一天2次,早晚空腹服;甲钴胺片(商品名:弥可保,国药准字H20030812):0.5mg 口服,一天3次。服用周期:持续口服1周。皮肤常规护理采用炉甘石洗剂(国药准字H31022790)局部湿敷进行干燥和消毒,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水疱少时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悬灸组(B组):基础治疗上加用艾条悬灸。艾条选用苏州市艾绒厂出品的药艾条(国药准字Z32021060)。悬灸部位:皮损局部各簇状水疱区及其周围皮肤处。每次艾灸20分钟,每日1次,第1周连续治疗6天,中间休息一天,第2周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4次,前后2周共治疗10次。基础治疗方案同基础治疗组。药线点灸组(C组):基础治疗上加用药线点灸。药线点灸采用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中心泡制的药线。点灸穴位:按照壮医针灸学三道两路原理及"皮肤疾患抓长子"的取穴原则,临床操作时先用壮医药线点灸疱疹最开始出现的"蛇头"处,再沿"蛇头"处皮疹范围每隔1.5cm的边缘进行围灸,以阻止疱疹扩散,如长子穴、葵花穴等。每天1次,第1周连续治疗6天,中间休息一天,第2周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4次,前后2周共治疗10次。基础治疗方案同基础治疗组。三组均在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跟踪,1个月1次,共随访3个月。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现代文献评析初步共检索文献2671条,仔细研读后排除不相关的文献952篇,重复的文献1318篇,最终纳入401篇文献,其中,包括病症系统15个,病症117种,1987年开始即有文献记载,1995年开始文献篇数明显上升,在2001-2005年经历短暂的回落以后,2006年开始文献篇数呈现较为稳定增长的趋势;经统计、分析发现:文献数量位居前列的病症系统有皮肤和皮下组织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文献频次较为集中的病症有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痛经等,治疗方法以药线点灸配合其它外治法治疗为主;按文献频次不同,对病症层次进行分类,发现文献频次出现最多的病种是带状疱疹。2.现代文献系统评价根据各电子数据库文献检索策略、筛选流程,共检索到732篇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的相关文献,其中687篇中文文献,45篇英文文献。经过阅读文献的题目、摘要、全文后,最终筛选出33篇临床随机对照文献。33个研究共纳入2777例病例,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对皮损、疼痛症状等的疗效评定标准,其中,只有6个研究提及对照组的不良反应。3.临床研究三组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经过2周的治疗后,共有6例脱落,3例剔除。其中A组共脱落3例,无剔除;B组无脱落,剔除2例;C组共脱落3例,剔除1例,最终进行数据统计的患者为A组30例、B组31例、C组29例。(1)基线分析治疗前,分别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总分进行基线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朽5),说明三组患者间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VAS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3.794,P=0.026;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药线点灸组分别与基础治疗组和悬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止疱、止痛、结痂时间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止疱、止痛、结痂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3.368,P=0.039;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A组与C组、B组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SF-36量表中的心理健康评分和躯体疼痛评分进行统计,组内比较,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基础治疗组与药线点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药线点灸组分别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3.147,P=0.048;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悬灸组与药线点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分别与悬灸组、药线点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3.115,P=0.049;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药线点灸组分别与基础治疗组、悬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了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的5个时点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F=4.191,P=0.018;基础治疗组、悬灸组和药线点灸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多元统计结果提示,药线点灸组分别与基础治疗组、悬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与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临床综合疗效对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提示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表明,药线点灸、悬灸和药物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综合疗效有差别。(9)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经过2周的治疗后的后遗神经痛发生例数,组间效应:F=6.506,P=0.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各影响因素与疗效相关性分析将可能影响带状疱疹病情进展、转归的因素如年龄、病程、VAS评分、一般健康状况、机体活力、生活质量量表SF-36心理健康评分、干预措施等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疗效的因素中干预措施和机体活力与疗效之间有线性回归关系;将部分患者血常规和T淋巴细胞亚群中相关免疫成分与疗效之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总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疗效呈显着性相关关系。(11)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三组患者经过2周的治疗后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对三组间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代文献研究发现,带状疱疹是药线点灸疗法的优势病症。2.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现代文献系统评价发现,灸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皮损及疼痛症状,且相对安全;并验证了热症可灸理论的临床应用。3.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药线点灸对比悬灸和药物治疗,更能明显改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皮损情况、疼痛程度、睡眠状况、情绪变化及提高生活质量,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且越早干预,疗效越好,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4.通过分析部分患者血象、T淋巴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带状疱疹疾病发展及转归可能与机体免疫细胞含量减少有关,为进一步探讨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免疫机制提供了依据。

陈娜[7](2017)在《泻热逐瘀法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泻热逐瘀刺络放血疗法”(以取病灶局部阿是穴,大椎穴、委中穴进行刺络放血)与“口服普瑞巴林胶囊、甲钴胺片”对瘀血阻络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对照观察。充分验证泻热逐瘀刺络放血疗法对治疗瘀血阻络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高治愈率、安全、优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泻热逐瘀刺络放血疗法”,取病灶局部阿是穴,大椎穴、委中穴进行刺络放血,(周一、周三、周五选择病灶局部刺络放血,则周二、周四选择大椎、委中刺络放血)。每周为一疗程,治疗五天,周末休息两天。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普瑞巴林胶囊和甲钴胺片”同时服用。普瑞巴林胶囊,口服剂量为:150m bid;甲钴胺片,口服剂量为:0.5mg Tid。维持剂量,服用连续服药14天。(1)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中(既第一疗程结束后,第二疗程开始前)、治疗后(既总疗程治疗结束后第二天),分别用VAS进行疼痛程度测评评分,用McGill疼痛综合积分表进行疼痛综合症状积分测评,用QS进行睡眠质量评分。(2)两组均在总疗程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分别用副反应量表测评,分别作为两组副作用的观察。从总体疗效、起效速率,治愈率,有效率,副反应的有无来评价泻热逐瘀法刺络放血治疗瘀血阻络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结果:1.疗效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疗比较,刺络放血组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治愈率60%,显效率3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3.33%,其中治愈率23%,显效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络放血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中(一疗程结束后)比较,刺络放血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疗程结束后)比较,刺络放血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络放血组止痛疗效、止痛速率优于药物组,随着治疗时间增加优效性更加突出。3.QS睡眠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中(一疗程结束后)比较,刺络放血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疗程结束后)比较,刺络放血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络放血组在改善患者疼痛引起的睡眠质量降低方面优于药物组,且改善速率优于药物组,随着治疗时间增加优效性更加突出。4.McGill疼痛综合积分比较:两组治疗中(一疗程结束后)比较,刺络放血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疗程结束后)比较,刺络放血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络放血组在改善患者疼痛综合症状方面优于药物组,且改善速率优于药物组,随着治疗时间增加优效性更加突出。5.副反应量表(TESS)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刺络放血组与药物组比较。刺络放血组治疗后有1人出现轻微皮肤症状;药物组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人数为10人,副反应率为33.33%,最明显副作用为头晕头昏症状。结论:1.泻热逐瘀刺络放血疗法对瘀血阻络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口服药物治疗。2.泻热逐瘀刺络放血疗法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优于药物组,且止痛速率优于药物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优效性更加突出。3.泻热逐瘀刺络放血疗法在改善患者睡眠情况方面优于药物组,且改善速率优于药物组,随着治疗时间增加优效性更加突出。4.泻热逐瘀刺络放血疗法在改善患者疼痛综合症状方面优于药物组,且改善速率优于药物组,随着治疗时间增加优效性更加突出。5.泻热逐瘀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组治疗后副反应不明显,药物组治疗后出现头晕头昏、口干、嗜睡、消化系统主观症状以及血、尿、便及肝、肾功能等客观体征的异常。6.泻热逐瘀刺络放血疗法以病灶局部阿是穴、大椎、委中、为主穴以刺络放血治疗瘀血阻络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起效快、疗效好、治愈速度快、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优效性更加突出,是一种简便、安全、优效、高治愈率的方法。

莫金洁,乔赟[8](2016)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除出现沿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的疱疹外,神经痛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其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丰富,现将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李雪梅,唐鹭雁,苏俊红[9](2016)在《弥可保序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弥可保序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2012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弥可保序贯治疗组(试验组,n=44)和弥可保静脉滴注组(对照组,n=42)两组治疗28d,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有无差别。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3.6%和61.9%,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一过性头晕,对照组1例出现一过性恶心,1例出现一过性臀部麻痛,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一个疗程弥可保药费约为(1125.6±203.6)元;试验组一个疗程弥可保药费约为(666.8±89.4)元,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弥可保序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不差于静脉滴注,但临床费用较低。

沈涌,王志伟[10](2016)在《中西医结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睡眠质量及情绪障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疗效、睡眠质量及情绪障碍影响。方法:78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VAS评分,AIS评分,SDS和SA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显着高于对照组(71.79%)(P<0.05);VAS评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VAS评分治疗后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IS评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AIS评分治疗后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AS评分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SDS评分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SAS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疗效显着,能够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减轻疼痛以及改善情绪障碍。

二、弥可保及木瓜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弥可保及木瓜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状疤疹后神经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疾病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临床分型
        6 临床诊断
        7 西医治疗
        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案
    3 疗效指标
    4 质量控制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 技术路线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人口学资料表
    附录2 视觉模拟量表(VAS)
    附录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QI)
    附录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6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陈怀珍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1从虚辨治
    2从痰辨治
    3从瘀辨治
    4从郁辨治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位刍议
    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皮表、经络定位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内在脏腑定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选方用药
    1扶正补虚
    2祛邪泻实
    3病位证治
讨论

(3)弥可保序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4]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有效率比较
    2.3 四组不良反应比较
    2.4 四组用药费用比较
3 讨论

(4)神经根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药物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内细胞因子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神经根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内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临床实践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1.研究背景
        1.1 现代医学对于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HZ及PHN的认识
        1.3 流行病学
        1.4 发病机制
        1.5 西医治疗进展
        1.6 中医药治疗进展
        1.7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探索
第二章 基于META构建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循证优化方案
    1.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
    2.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RCT相关文献的筛选结果
        3.2 纳入的RCT文献信息提取
        3.3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meta分析
        3.4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漏斗图
    4.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META分析小结
        4.1 Meta结果分析
        4.2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RCT研宄的文献质量分析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带状疱疹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1.1.1 病名记载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疗
        1.1.4 讨论
    1.2 带状疱疹的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治疗
    1.3 带状疱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3.1 流行病学
        1.3.2 理论研究
        1.3.3 治疗进展
        1.3.4 小结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药线点灸疾病谱现代文献评析
        2.1.1 数据库的选定
        2.1.2 研究对象的筛选
        2.1.3 《药线点灸现代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2.1.4 结果
        2.1.5 小结
    2.2 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系统评价
        2.2.1 检索策略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资料筛选及数据提取
        2.2.5 文献评价方法
        2.2.6 结局指标
        2.2.7 统计方法
        2.2.8 文献质量评价
        2.2.9 结果分析
        2.2.10 敏感性分析
        2.2.11 发表性偏倚风险评估
        2.2.12 讨论
第三章 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受试者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剔除标准
        3.1.6 脱落标准
    3.2 操作方法
        3.2.1 分组及样本量
        3.2.2 盲法
        3.2.3 操作步骤
        3.2.4 观察指标
        3.2.5 不良事件观察
        3.2.6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基线情况比较
        3.3.2 试验结果
        3.3.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4.1 药线点灸的治疗理论依据
        4.1.1 皮部理论依据
        4.1.2 壮医理论依据
        4.1.3 灸法理论依据
    4.2 "热症可灸"的依据
        4.2.1 治则治法
        4.2.2 治疗病种
        4.2.3 灸法的现代免疫调节作用
    4.3 疗效分析
        4.3.1 药线点灸的疗效优势
        4.3.2 疗效观察窗
        4.3.3 相关影响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4.4 不良反应
        4.4.1 严格掌握火候
        4.4.2 施灸手法
        4.4.3 预防感染
    4.5 脱落原因分析
    4.6 本课题创新点
        4.6.1 提出带状疱疹是药线点灸的优势病症
        4.6.2 提出情绪相关量表可作为评估HZ预后的指标之一
        4.6.3 为开展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HZ急性期的规范化方案提供依据
    4.7 本课题的不足
        4.7.1 未观察各种疗效起效时间的差异
        4.7.2 未排除疾病自然病程可能造成的影响
        4.7.3 样本量小
    4.8 本课题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7)泻热逐瘀法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标准
    1.2 病例来源、分组
    1.3 一般资料
    1.4 治疗方法
    1.5 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1.6 疗效评定及标准
    1.7 安全性指标及处理
    1.8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1.9 临床观察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1.10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统计学处理
3 讨论与分析
    3.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3.2 中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3.3 选穴的实践来源
    3.4 选穴及治疗方法的西医理论依据
    3.5 中医的治疗选穴理论依据
    3.6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运用的理论依据
    3.7 临床研究的疗效分析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问题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
2 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2.1 针药并用
    2.2针刺配合穴位注射
    2.3 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
    2.4 针刺配合电针
    2.5 针刺配合艾灸
    2.6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
    2.7 针刺配合刮痧疗法
3 结语

(10)中西医结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睡眠质量及情绪障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2.2 两组VAS评分对比
    2.3 两组AIS评分对比
    2.4 两组SDS和SAS评分对比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弥可保及木瓜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贤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陈怀珍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经验[J]. 王玉,陈怀珍,王苏悦.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06)
  • [3]弥可保序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王正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6)
  • [4]神经根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 李丹. 苏州大学, 2018(04)
  • [5]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D]. 吴钰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药线点灸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全小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泻热逐瘀法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陈娜.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1)
  • [8]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况[J]. 莫金洁,乔赟. 广西中医药, 2016(03)
  • [9]弥可保序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李雪梅,唐鹭雁,苏俊红. 北方药学, 2016(07)
  • [10]中西医结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睡眠质量及情绪障碍分析[J]. 沈涌,王志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05)

标签:;  ;  ;  ;  ;  

米考宝与木瓜治疗带状疱疹顽固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