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劳而获:燃烧人民创业精神

不劳而获:燃烧人民创业精神

一、非劳动收入:燃烧民众投资创业激情(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荣[1](2019)在《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劳动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不能忽视的思想问题。在“劳动”要达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细致需求这一时代要求中,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应运而起。它不仅是为了新时代青年能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从更深意义上是让个人的生命潜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面对新呼吁,青年劳动观教育应从全新的时代根据、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积极借鉴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历史经验,主动吸纳国内外有益思想资源,协同打造促使其有效发展的教育格局,以致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更加充足的活力。首先,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要立足新方位确立的青年前进新坐标、要着眼新思想指引的青年奋进新方向,要彰显新目标赋予的青年光荣新使命,要解决新矛盾映照的青年美好新期待。其次,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也面临独特的现实挑战,即青年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难以理解新要求,受大众传播负面冲击难以认可新目标,因就业贡献与报酬不成比例难以认清新形势,因“壮志难酬”模糊了奋斗色彩难以担当新任务,因“养尊处优”软化了劳动意志难以把握新机遇。再次,中国青年劳动教育业已形成的历史经验,既是过去实践的概括,又是今后实践的原则,即充分认识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体现劳动观教育的时代性,拓展提升劳动观教育的内涵,以及共同构筑多元综合的教育模式。复次,古今中外优良的劳动观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的思想资源,给予它合理性支撑。又次,主要依托敬业奉献意识教育、精益求精态度教育、艰苦朴素精神教育与创新创业观念教育来建构其主要内容,传递新时代的劳动品格,引导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所构造的劳动精神承接面迈向认同、实现跃迁。最后,要从合理分类开展青年劳动观教育、实施国家战略中体现青年劳动观教育和创新方法和载体中推动青年劳动观教育这三大方面,着力推进青年劳动观教育理念与实践层面的持续革新,以利用如今各方面新优势来增强劳动观教育的灵活性,并加快完善劳动观教育新体系。

张志兵[2](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财富伦理是指国家、社会、个人对于财富所持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以及在各种因为财富而导致的社会关系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个人的财富道德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财富领域的具体践行。它的目的是要通过确立财富伦理规范,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财富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使国家、社会、个人按照社会主义财富伦理的要求从事财富创造、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并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创造了极为丰裕充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国富民富不协调、社会财富心态失衡、个人道德修养缺失等失范现象,其解决途径就是要进行财富伦理建设。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破解当代社会财富问题的现实要求,是一个必要而且紧迫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财富道德观念,西方文明的财富伦理思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财富伦理的精神,都是其借鉴和批判继承的思想理论资源。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确立了方向和指导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在国家层面,基本目标是确保制度正义,倡导体面劳动,追求富强幸福;在社会层面,基本目标是和谐协调,信用社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个人层面,基本目标是使每个人都具有勤勉敬业的创富精神,培育人的发展能力,培育起见利思义、乐于奉献的奉献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中,必须遵守人本性、层次性、互利性等三条基本原则,遵循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等三个基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就是要按照上述目标、原则和要求,构建当代中国财富伦理规范并付诸实践。在国家层面,其具体规范是节用裕民俭以治国、生产分配公平正义、民富为先藏富于民;在社会层面,其具体规范是以富为荣、以德致富、友善互助;在个人层面,其具体规范是凭良心创造财富、按理性消费财富、存仁慈回馈社会。要落实这些具体规范,要求在国家层面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财富伦理制度;在社会层面培育先进的财富伦理文化、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个人层面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财富伦理品质。

王以梁[3](2014)在《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创业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可行路径。为此,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方式,其创业就业的成功率达到20%到30%,对比之下,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成功率仅有1%。究其原因,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大学生的科技创业的数量与水平明显高于我国,而制约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关键因素是环境,进一步说,我国缺乏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支撑环境。首先,本研究运用创新哲学的分析方法,将大学生科技创业置于创新实践的概念框架之下,将科技创业理解为创业主体与创业客体谋求协同的实践过程,创业客体既包括创业的实践对象——科技创业企业、产品或服务,还包括客观的创业环境。创业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特别是构成客体之一的环境支撑因素对主体影响很大。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归纳了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一般要素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出构成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关键要素,即创业教育资源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智力支撑环境,影响主体实践的知识完善过程;产业环境和资源平台建设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物质支撑要素,影响实践主体创业活动的技术实施过程;政策和制度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公共保障支撑要素,影响实践主体创业活动的社会化过程;文化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发生的深层土壤,影响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动机和心态。其次,本研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发达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经验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来自于核心支撑要素之间的协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升能力的创业教育与孕育创业的文化环境协同,其二是创业资源平台建设与创业政策要素的协同。前者,解决了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智力支撑问题,后者解决了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物质环境支撑问题,环境支撑要素在以上两个维度的动态协同是保障大学生科技创业更容易成功的关键。最后,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典型案例分析,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四个方面揭示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即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资源供给不丰富,科技创业缺乏公共保障,科技创业智力支持不完备,科技创业的文化建设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支撑体系建构的对策与建议。

苏庆良[4](2007)在《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业是万事之基、振兴之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各种障碍,激发各种创造活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汇集各种发展资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业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文化与经济历来是社会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层面,经济形态是文化在物质层面的某种显现,文化是经济形态在观念层面的内在反映。创业文化应该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它是公众在社会生活中持有和表现出的与社会一同进步发展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打造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创业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与支撑。林业是延边经济的支柱、特色和优势。近几年来,延边林业不断加快创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创业激情,提升了人们的创业理念,优化了创业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延边林业创业文化还有诸多缺失。主要表现在:竞争观念的增强与风险意识的脆弱同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意识与社会化大市场意识的相互交织、创业热情的高涨与急于求成的盲动并存。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受历史和地域的局限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影响;在政策层面上,缺乏政策的配套和落实;在创业机制上,存在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因此,为了加快延边林业改革步伐、推进延边林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延边林业的振兴与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应在明确指导思想、设定创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丰富创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探索创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不断拓展创业文化建设的途径。总之,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富民”这个第一要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中不断创新发展,在指导当前发展中引领未来进步,在促进创业实践中推动理论探索,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思想。

高立柱[5](2006)在《松原地域创业文化建设的政府推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业文化建设是化解“东北现象”的一剂良药。松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一直被“东北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意识”、“官本位意识”问题突出,存在经济主体不活跃,能力不强,市场文化发育不完善,财富观、创业观、价值观、平等观等观念严重缺乏等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以政府推力为切入点,阐明松原地域创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挖掘建设松原地域创业文化的具体对策,从而解决怎样建设松原地域创业文化,建设怎样的松原地域创业文化问题。具体说就是对松原地域创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保障条件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

余文鑫[6](2006)在《居民市场主体论》文中研究表明居民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居民扮演着要素所有者、要素供给者、消费者、投资者等多种市场角色,是融多种经济行为于一体的市场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框架的发育成熟,中国居民逐渐以独立的市场主体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运行的全过程,特别是居民作为生产要素的提供主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再生产环节的构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此为基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交换范围扩大、居民分配格局变化、居民消费快速升级、居民投资勃然兴起,居民经济问题已成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经济过程最终体现为人的经济行为过程。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而现代经济学提出,经济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从现有的经济理论研究来看,政府和企业两个经济主体引起了经济学家长期和持续的研究,但居民这一主体及其行为特征在理论界尚未深入挖掘。在现行理论经济学教科书中,多是集中于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的阐释,仅仅把居民视为被动的消费者,对消费者行为独立进行分析,并没有从完整而独立的市场主体角度去理解居民这个微观主体,宏观经济政策往往也忽视了居民主体的积极而能动的作用。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居民作为市场运行的主体地位日益凸现,行为效应更加突出,居民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行为迅速地在实物经济领域和金融经济领域中扩展开来,居民消费和投资行为对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相应要求合理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居民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不仅从经济运行上要求效益高的要素使用方式,而且从动力结构上推动要素扩张进程,从而为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及合理的增长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微观机理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内在机制看,必须深入分析居民的要素供给、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和投资行为及其影响。 从市场经济的一般主体来看,通常认为有三个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工是明确的,受传统经济影响,主体之间的关系出现越位甚至是错位。比如,经济主体并不等同于市场主体,有人把政府也看成市场主体,这就是出于对市场主体的一种误解。因此各个经济主体在国民经

宋向党[7](2006)在《邢台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证明:民营经济的产生既有内在动力,又有外在要求,是客观的必然选择。目前理论界普遍比较认同的是,民营经济是指由民营企业运作和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经济格局,而民营企业是指由非国有资本投资兴办和由不代表国有资产的民间企业家或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多种优势和多方面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民营经济除了自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外,还具有在地区上发展不平衡、企业寿命较短、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等具有明显区别与其他国家民营经济的特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民营企业自身不仅存在诸如缺乏有效的内部治理、民企信用危机、家族经营制管理阻碍其发展、不重视技术和人才、企业经营者自素质不高、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而且企业外部存在市场、管理、融资、市场准入限制、政策享受不公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本文阐述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并对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SWOT分析和综合评价,提出对邢台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针对性的基本策略及战略性策略,以保证邢台民营经济能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

二、非劳动收入:燃烧民众投资创业激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劳动收入:燃烧民众投资创业激情(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的特定背景
    一、新方位确立的青年前进新坐标
        (一)立足于青年要为国家未来接力奋斗的新历史方位
        (二)立足于青年要向世界彰显中国形象的新时代坐标
    二、新思想指引的青年奋进新方向
        (一)着眼于青年应向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进
        (二)着眼于青年应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向努力
    三、新目标赋予的青年光荣新使命
        (一)彰显青年为提升综合国力献力的新使命
        (二)彰显青年为增强国际影响力尽责的新使命
    四、新矛盾映照的青年美好新期待
        (一)要着力实现青年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广泛需要
        (二)要积极满足青年向往更丰盈生命的发展要求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的现实挑战
    一、青年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难以理解新要求
        (一)父母传统就业观的影响
        (二)青年固化就业观的限制
    二、青年受大众传播负面冲击难以认可新目标
        (一)新媒体冲击下被标签化
        (二)热门舆论负面信息的误导
    三、青年因就业贡献与报酬不成比例难以认清新形势
        (一)青年高材生在“急于求成”中易迷惑
        (二)青年劳动者在“高低不就”中易迷失
    四、青年因“壮志难酬”模糊了奋斗色彩难以担当新任务
        (一)在“多劳少获”中丧失工作激情
        (二)在“怀才不遇”中助长偎慵堕懒
    五、青年因“养尊处优”软化了劳动意志难以把握新机遇
        (一)沉湎于父母宠溺的家庭环境
        (二)沉沦于意懒心灰的职场环境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的经验借鉴
    一、充分认识青年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契合了党的教育方针
        (二)弘扬了中华民族劳动精神
        (三)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
        (四)强化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引擎功能
    二、深入体现青年劳动观教育的时代性
        (一)经济新常态要求关注“个性化”
        (二)生活科技化要求实现“智能化”
        (三)追求美好生活要求提升“幸福感”
    三、拓展提升青年劳动观教育的内涵
        (一)提倡“劳之有度”
        (二)鼓励“独具匠心”
        (三)主张“追寻意义”
    四、共同构筑青年劳动观教育多元综合的教育模式
        (一)家庭做好启蒙教育
        (二)学校做好全方位培育
        (三)政府做好全局性领导
        (四)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劳动思想
        (二)列宁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劳动的理论和政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
        (一)讴歌劳动的神话传说
        (二)推崇劳动的百家思想
        (三)吟颂劳动的中华诗歌
    三、国外劳动教育相关理论
        (一)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三)安德烈·高兹的劳动观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敬业奉献意识教育
        (一)教育青年忠于职守
        (二)教育青年乐于奉献
    二、精益求精态度教育
        (一)教育青年执着耐心
        (二)教育青年专注品质
    三、艰苦朴素精神教育
        (一)教育青年艰苦奋斗
        (二)教育青年淡泊名利
    四、创新创业观念教育
        (一)教育青年守正创新
        (二)教育青年追梦创业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合理分类开展青年劳动观教育
        (一)引导中学中职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志向
        (二)培养大学生的坚定劳动信念
        (三)激励企业青年岗位建功
        (四)教育进城务工青年与时俱进无悔奋斗
        (五)鼓励农村青年敢想敢干努力拓新
    二、实施国家战略中体现青年劳动观教育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青年劳动观教育
        (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青年劳动观教育
        (三)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体现青年劳动观教育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体现青年劳动观教育
    三、创新方法和载体中推动青年劳动观教育
        (一)塑造创业新生态拓宽教育平台
        (二)打造文化新样态发掘劳动价值
        (三)搭建网络新平台推进自主学习
        (四)探索活动新载体实现以学促做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三、研究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财富的一般概念及历史演变
        (二)财富的本质特征与伦理蕴含
        (三)财富伦理与财富伦理建设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与创新
        (一)研究重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财富问题的理性审视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与原因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国富民富不协调
        (二)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二、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的表征及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失范表征:国民财富心态失衡
        (二)社会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三、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表征及原因
        (一)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表征:财富道德修养缺失
        (二)个人层面的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
        (一)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三)财富伦理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要求
    二、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蕴含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财富伦理的道德导航
    四、加强财富伦理建设是破解当代社会财富问题的现实要求
        (一)贫富悬殊加剧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三)贪污腐败的严峻现实要求加强财富伦理建设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和财富伦理思想
        (一)生产力标准与劳动价值论的确立
        (二)对私有制下财富分配不公的批判性考察
        (三)财富的属人本质与财富归社会所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财富伦理思想
        (一)自力更生的勤劳创造精神,重建民族自尊自信
        (二)“大公无私”与社会财富的人民性
        (三)传统财富伦理的创新与发扬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财富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三、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中的优秀思想资源传承
        (一)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精华
        (二)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特性
        (三)中国传统财富道德观的启示
    四、西方财富伦理思想中的合理思想资源借鉴
        (一)古希腊哲学城邦治理视域中的财富伦理
        (二)现代资本主义财富伦理的体悟与反思
        (三)西方财富伦理启示与警示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国家层面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确保制度正义
        (二)倡导体面劳动
        (三)追求富强幸福
    二、社会层面财富伦理建设之基本目标
        (一)和谐协调
        (二)信用社会
        (三)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三、个人层面财富道德建设之目标
        (一)勤勉敬业
        (二)培育发展能力
        (三)见利思义 乐于奉献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二)层次性原则
        (三)互利性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时代性:必须契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实际
        (二)科学性: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三)民族性:必须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国家层面的财富伦理规范
        (一)节用裕民俭以治国
        (二)生产分配公平正义
        (三)民富为先藏富于民
    二、社会层面的财富伦理规范
        (一)以富为荣
        (二)以德致富
        (三)友善互助
    三、个人层面的财富道德规范
        (一)坚守良知创造财富
        (二)遵照理性消费财富
        (三)心存仁慈回馈社会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国家层面:构建科学的财富伦理制度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制度供给上推动财富发展
        (二)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在制度改革上保障财富分配
        (三)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在制度创新上强化财富保护
    二、社会层面:培育先进的财富伦理文化
        (一)培育良性健康的财富文化心态
        (二)追求财富精神品质
        (三)超越财富幸福生活
    三、个人层面:培养高尚的财富伦理品质
        (一)深化对财富本质属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二)深化对财富伦理关系的认识,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三)深化对财富道德自觉的认识,培育高贵的财富品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3)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创业与科技创业概念的研究
        1.2.2 国外大学生创业研究
        1.2.3 关于创业支撑环境的研究
        1.2.4 我国大学生的科技创业相关研究
        1.2.5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科技创业的内涵与特征
    2.1 概念界定
        2.1.1 创业
        2.1.2 科技创业
        2.1.3 大学生科技创业
    2.2 科技创业的实践特征
        2.2.1 科技创业是作为实践存在的
        2.2.2 科技创业实践中的主客划分
        2.2.3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实践特征
    2.3 科技创业实践主体与环境
        2.3.1 作为创业支撑环境欲求者的大学生创业主体
        2.3.2 作为科技创业支撑条件的科技创业支撑环境
        2.3.3 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的成功——科技创业主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第3章 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结构与关键要素
    3.1 创业支撑环境的概述
        3.1.1 环境与创业环境
        3.1.2 创业支撑环境的类型与特征
    3.2 创业支撑环境的分析
        3.2.1 一般外部环境分析
        3.2.2 行业环境分析
        3.2.3 内部环境分析
    3.3 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构成要素
        3.3.1 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一般构成要素
        3.3.2 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整体构建
    3.4 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关键要素
        3.4.1 创业教育资源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智力支撑环境
        3.4.2 产业环境和资源平台建设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物质支撑要素
        3.4.3 政策和制度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公共保障支撑要素
        3.4.4 文化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健康发展的深层影响要素
第4章 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关键要素的协同
    4.1 提升能力的创业教育与孕育创业的文化环境协同
        4.1.1 创业教育资源的丰富支撑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初步形成
        4.1.2 各具特色的创业文化成为激发创业动机的土壤
        4.1.3 教育的显现功能与文化的潜在作用的协同
    4.2 创业资源平台建设与创业政策的协同
        4.2.1 大学生创业资源平台建设发挥基础支撑功能
        4.2.2 政策和制度建设发挥了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保障功能
        4.2.3 创业资源平台的硬性功能与政策的软性功能的相互协同
第5章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现状与分析
    5.1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案例分析
        5.1.1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案例
        5.1.2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基本特征
    5.2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5.2.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5.2.2 全方位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5.2.3 内涵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以东北大学“大学生四节活动”为例
    5.3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资源平台建设与创业政策发展现状分析
        5.3.1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资源平台的形成与发展
        5.3.2 建设有特色创业资源平台大连东软学院为例
        5.3.3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政策创新现状分析——以辽宁省教育厅为例
    5.4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5.4.1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资源供给不丰富
        5.4.2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缺乏公共保障
        5.4.3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智力支持不完备
        5.4.4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文化建设薄弱
第6章 构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对策分析
    6.1 构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指导原则
        6.1.1 环境的构建要立足于我国情境
        6.1.2 环境的构建要满足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实践需要
        6.1.3 创业支撑环境的构建要与创业者相适应
    6.2 构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
        6.2.1 形成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激励文化
        6.2.2 开拓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资源供给
        6.2.3 提供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公共保障
        6.2.4 保证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智力支持
    6.3 建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协同机制
        6.3.1 实现创业教育发展与创业文化建设的协同
        6.3.2 建立资源和政策协同机制
第7章 结论
    7.1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独特性
    7.2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实践性
    7.3 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四大关键要素及其结构
    7.4 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四大关键要素之间的协同
    7.5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关键要素协同中的问题
    7.6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构建对策与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4)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动向与本论题的新意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创业文化的一般概述
    2.1 创业文化的内涵
    2.2 创业文化的特征
    2.3 创业文化的结构
    2.4 创业文化的价值
第三章 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3.1 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3.2 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4.1 加快延边林业改革的实践需要创业文化
    4.2 推进延边林业经济的发展呼唤创业文化
    4.3 实现延边林业的振兴发展渴求创业文化
第五章 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5.1 明确创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2 设定创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5.3 丰富创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5.4 探索创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5.5 拓展创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5)松原地域创业文化建设的政府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一、创业文化与地域创业文化概述
    (一) 文化的概念
    (二) 创业的概念
    (三) 创业文化的概念
    (四) 创业文化的核心内涵
    (五) 创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六) 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七) 地域创业文化的概念
    (八) 地域创业文化的价值
二、松原地域创业文化概述
    (一) 松原地域创业文化的积极特点
    (二) 松原地域创业文化的消极特点
    (三) 松原地域创业文化建设的价值
    (四) 松原地域创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政府建设松原地域创业文化推力措施
    (一) 塑造松原地域创业文化精神
    (二) 丰富松原地域创业文化内涵
    (三) 营造松原地域创业文化社会环境
四、政府建设松原地域创业文化的保障条件
    (一) 宣传发动,形成共识
    (二) 深入讨论,激起共振
    (三) 创新理论,提供支撑
    (四) 联系实际,注重实效
    (五) 分类指导,典型引路
    (六)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6)居民市场主体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居民主体论思想
        二、《资本论》中的居民主体论思想及其制度安排
        三、我国学者对居民市场主体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居民市场主体化
    第一节 居民的本质和经济行为机制
        一、居民的涵义
        二、居民的本质
        三、居民的经济行为机制
    第二节 居民市场主体论的内涵和意义
        一、市场主体与经济主体
        二、居民市场主体论的内涵
        三、居民市场主体论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居民市场主体化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居民市场主体化的过程
        二、我国居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变迁
第三章 居民经济行为主体论—要素投入中的经济交易行为
    第一节 居民要素贡献论
        一、居民的劳动力要素供给
        二、居民的资金、土地要素供给
        三、居民的管理、技术要素供给
    第二节 居民收入主体论
        一、居民的收入增长及效应
        二、居民收入主体化的特征
        三、居民收入的结构优化
第四章 居民经济行为主体论—目标约束下的跨时经济行为
    第一节 居民消费发展论
        一、消费行为与经济增长
        二、居民消费的主体特征
        三、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向
    第二节 居民储蓄优化论
        一、体制变革中的居民储蓄
        二、居民储蓄动机和行为
        三、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
        四、大力优化居民储蓄格局
    第三节 居民投资多元论
        一、居民投资变迁的动因
        二、居民投资变迁的特征
        三、居民投资变迁的障碍
        四、推进居民投资多元化
第五章 居民产权制度安排与市场主体化
    第一节 居民产权制度与结构
        一、居民产权及实现机制
        二、居民产权结构分析
        三、居民产权制度的变迁
    第二节 我国居民产权的现状
        一、居民产权效率与制度安排
        二、我国居民产权的现状
        三、居民产权的低效率陷阱
    第三节 构建居民产权为基础的权益保障体系
第六章 建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居民经济制度
    第一节 确立居民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石和目标
        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二、“以人为本”发展观是确立居民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石
        三、建立和谐社会是居民市场主体化的目标
    第二节 确立居民市场主体地位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居民市场主体地位的思路
        二、确立居民市场主体地位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 培育“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居民经济制度
        一、加强人本假设研究,适应居民经济行为特性
        二、明晰经济主体目标,构造主体行为耦合机制
        三、发展中间组织形态,完善居民利益表达机制
        四、培育社会权益意识,健全居民利益保护机制
        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居民法制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7)邢台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民营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1 民营经济的内涵
        2.1.1 民营经济就是非国有经济
        2.1.2 民营经济概念是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1.3 对三种民营经济概念的评述
    2.2 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
        2.2.1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2.2.2 民营经济是县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和重点
        2.2.3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安排更多人员就业
        2.2.4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才发展
        2.2.5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2.3 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
        2.3.1 运行的主体机制
        2.3.2 运行的动力机制
        2.3.3 运行的市场机制
        2.3.4 运行的调节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研究
    3.1 广东、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
        3.1.1 立足省情制定发展政策
        3.1.2 提升民营经济整体素质
        3.1.3 优化民营经济服务环境
        3.1.4 降低民营经济融资难度
    3.2 苏南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3.2.1 “苏南模式”的新内涵
        3.2.2 江阴中小企业的特征
        3.2.3 苏南与上海的竞争
        3.2.4 苏南民营经济竞争优势的因素
    3.3 意大利中小企业发展经验
        3.3.1 政府的扶持政策
        3.3.2 企业群模式
        3.3.3 鼓励技术创新
        3.3.4 解决融资问题的经验
    3.4 国内外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4.1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4.1.1 建国初期的短暂的快速发展期
        4.1.2 从社会主义改造到人民公社后期的“地下生存期”
        4.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5 年时间的恢复起步期
        4.1.4 1984 年到1992 年相对滞缓的发展时期
        4.1.5 1992 年到1999 年的急起直追期
        4.1.6 2000 年以来的新一轮提速提质期
    4.2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4.2.1 邢台民营经济当前形势概貌
        4.2.2 邢台民营经济的分布特点
        4.2.3 邢台民营经济的亮点
        4.2.4 邢台市民营经济的基本走势
        4.2.5 民营经济在邢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3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的SWOT 分析
        4.3.1 发展现状的优势分析
        4.3.2 发展现状的劣势分析
        4.3.3 发展现状的机会分析
        4.3.4 发展现状的威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
    5.1 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
    5.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部分指标说明
        5.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2.2 指标体系设计
        5.2.3 指标体系部分指标设计说明
    5.3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5.3.1 建立有关模糊集合
        5.3.2 隶属度的确定
        5.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4 综合评价模型
    5.4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5.4.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和评语等级论域
        5.4.2 实际指标值及其评价值的确定
        5.4.3 三级指标体系指标值及其评价值
        5.4.4 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5.4.5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5.4.6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6.1 推进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6.1.1 发展目标设计
        6.1.2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构想
        6.1.3 邢台民营经济的战略布局
    6.2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基本对策落实措施
        6.2.1 落实建议
        6.2.2 政府援助政策
        6.2.3 民营企业自身建设
    6.3 邢台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对策
        6.3.1 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方向定位
        6.3.2 民营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定位
        6.3.3 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构筑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非劳动收入:燃烧民众投资创业激情(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研究[D]. 张瑞荣. 兰州大学, 2019(08)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建设研究[D]. 张志兵.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2)
  • [3]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研究[D]. 王以梁. 东北大学, 2014(03)
  • [4]延边林业创业文化建设研究[D]. 苏庆良. 延边大学, 2007(06)
  • [5]松原地域创业文化建设的政府推力研究[D]. 高立柱. 吉林大学, 2006(05)
  • [6]居民市场主体论[D]. 余文鑫.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1)
  • [7]邢台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 宋向党. 燕山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不劳而获:燃烧人民创业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