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级管控提高水质达标率

实施三级管控提高水质达标率

一、实施三段控制提高水质达标率(论文文献综述)

张锋利,王凤刚,尹彦君,黎运秀,任宜伟[1](2021)在《海上复杂断块油田综合调整对策——以南海西部A油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海上断块油藏地质构造、油水系统等的复杂性,综合调整对策研究成为重点。南海西部A油田属于断块砂岩油藏,具有初期产能高、产量递减快、注水效果差异明显、各断块采出程度差异大等开发特点。对该油田进行开发指标效果评价,从"注好水""注够水""精细注水""有效注水"的角度,筛选确定了水质达标率、能量保持水平、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水驱状况、含水上升率、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7项评价指标,表征注水工作在油藏、工艺、生产的系统性特点,客观反映海上水驱砂岩油藏的开发水平。然后对海上断块油田提出了增产措施和建议:建立定量地质知识库,采用针对性的工艺技术,加深对断块破碎程度的认识;及时补充地层能量,抑制地层脱气,注水时地层压力不能低于饱和压力;采用低部位注水、高部位采油的三角形井网,并考虑进行气水交替注入的注水方式;合理的井网密度等。这些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对海上复杂断块油田进行开发调整。该研究对同类型的海上断块油藏综合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敏[2](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李佳[3](2020)在《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实施现状评估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河长制”是中国为治理水环境污染、修复水生态健康、强化执法监管的一项创新性举措。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难题,全面推行“河长制”刻不容缓。无锡市作为“河长制”的典型示范城市,经过多年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将“河长制”的工作推入了新的阶段,其中宜兴市被赋予“生态引领区”并需开展全方位的工作,而“河长制”支撑体系在该区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尚待优化。因此,基于宜兴市生态引领区的建设,对宜兴市“河长制”支撑体系实施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地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河长制”的完善与推广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本研究在对宜兴市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全方面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将宜兴市划分为三个区:水生态Ⅰ级区、水生态Ⅱ级区和水生态Ⅲ级区。针对三个区的河湖布设了监测点位并对水质和水生物数据进行监测,同时沿点位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河长制”支撑体系实施后的河湖健康情况和社会功能现状。其次,采用DPSIRM框架模型,并将其评价指标体系(25个评估指标)与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结合,构建最终的综合评估体系。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并基于云模型建立综合评估等级和标准,对评估结果进行量化。最后,根据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实施现状的分析和评估结果,提出优化路径。实施现状评估结果如下:组织构架体系、目标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的完善度分别为一般、中、中;社会经济环境、组织构架体系、目标指标体系、考核体系这4个准则层的权重分别为0.07、0.21、0.37、0.35;社会经济环境、组织构架体系、目标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的评估分数分别为4.00、3.21、3.43、2.93,评估等级为优、良、良、中;结合权重得到综合评估分数为3.26,综合评估等级为良。结果表明,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的实施现状评估分数不高,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建议优化路径如下:组织构架体系可以从务实组织基础、加强人才引进、进一步细化职责、上下游联动治理等路径优化;目标指标体系可以从增加水生态指标、推动河湖监管现代化、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增强社会功能等路径优化;考核体系可以通过多元化考核主体、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监督等手段改善。通过上述优化路径,为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注入崭新的力量,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

张璇[4](2020)在《水功能区(河段)纳污能力动态分析计算及过程化管控研究》文中认为江河湖泊是纳污的主要场所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农药化肥污水等的排放,让河流受到了严重污染。面对河流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国家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设定了河流限制纳污红线,要求对水污染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河流纳污能力的分析计算成为关键。在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文件的基础上,对河流纳污的管控就是河长制和强监管业务的重要方向。水域纳污能力核定、纳污潜力分析、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水功能区考核等一系列针对河流纳污管控的研究都是热点。针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河长制的实施要求,面向强监管以及业务化提升的迫切需求,本文聚焦河段纳污能力的动态分析计算和水质目标的过程化管控,从河段纳污能力计算到潜力分析、从污染物沿河模拟到总量分配、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考核到在线评价,立足于以问题为导向的过程化动态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管理过程中,让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在时空分布上,让考核能适应动态变化;在技术手段上,从理论到实践,让管控业务融合在管理过程中。围绕对河段水功能区考核和纳污管控的服务,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1)在分析传统纳污能力计算模型方法及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多种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建立了考虑支流、取水的纳污能力综合计算模型,减少计算误差;提出了纳污能力多情景组合的计算策略,将不同排频方式、不同计算方法等计算条件采用多种情景进行组合;提出纳污能力区间化表达的方式,基于多情景组合,把涉及多条件下的成果汇集成区间,让决策有了决策空间,同时利于决策者结合自身经验更好地分析决策。(2)针对自然条件的动态变化、时空分布过程以及人工修复措施对纳污能力的提升作用及影响,提出了河段纳污潜力分析计算。从水动力及水质模型的简化,到污染物沿河数值模拟,支撑了纳污潜力的定量化。把河道流量多尺度滚动预报与污染负荷模拟相结合,径流动态变化下纳污能力有适应提升的潜力;并且目前众多人为工程措施也能有效提升河段纳污能力。通过对污染负荷的动态模拟预测,定性定量结合,实现了河段纳污潜力的动态分析。(3)围绕河段污染负荷的动态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益,丰富管控目标要求,建立了双层多目标优化的负荷分配模型。不同管理层级的负荷分配具有不同的目标及约束,且都应考虑公平和效率原则;针对多种方案,研究了计划方案与实施方案之间的嵌套互馈机制,为动态过程化管控提供一种互馈机制,增强管理考核的适应性。(4)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潜力动态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过程化的在线评价考核机制。实时在线动态考核就是“强监管”的目标和核心业务。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在线评价、实时考核,联动河段限制纳污红线。用考核评价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贯穿在问题的处置过程中,引导问题解决,用在线评价、实时考核的方式实现过程化管控,随时随地发现河段水质问题,实现强监管。(5)对河段水功能区纳污的过程化管理,以及强监管新形势下的纳污能力考核创新,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把纳污能力计算、纳污潜力分析、污染物总量分配、水功能区动态考核这几部分业务都要融入管理的过程之中。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借助组件和知识图技术,建立了河段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过程化考核的管控系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开展了渭河干流陕西段的实例应用。(6)提出了快速适应动态变化的的河段纳污能力计算及考核的过程化管控模式。该模式面向河流水质管理的全过程,针对关键环节的考核管控,以问题为导向,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线评价和考核问题的处理程度,适应过程化管控中发生的各种动态变化,不断反馈与调整,确保考核河段的水质达标,河段水功能纳污能力恢复,促进河段生态修复、健康可持续发展。

翟洁[5](2020)在《咸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超采治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资源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连年的超采导致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地裂缝、建筑物裂缝、地下水水质污染等,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全面了解城区超采区地下水的利用程度,及时发现地下水开发利用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并建立超采区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治理调控方案,对城区地下水超采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治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通过收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等资料,总结研究区已有的水资源评价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适合咸阳城区的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调控方案。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充分收集咸阳市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咸阳市城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历史及现状;通过考虑研究区含水介质特征、地下水流特征、边界条件及水均衡分析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咸阳市城区地质条件。(2)通过确定研究区潜水含水层地下水资源量:12442.93万m3以及浅承压含水层的地下水资源量:6805.78万m3,重复量为5464.05万m3,最终确定咸阳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3784.66万立方;选取咸阳城区9眼水质监测井资料,将单项组分评价法、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共三个方法应用于水质评价计算中,评价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情况,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严重超标,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和硫酸盐也存在超标的现象,表现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a型和HCO3-Ca型。(3)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和开采资料建立符合咸阳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浅层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和源汇项,最终得到较为理想化的模拟结果。(4)在不同的水平年内,从居民用水、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出发,对水资源需求与配置方式,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地下水超采区不同情景下的治理方案。并结合城区水资源规划,提出实现咸阳市城区地下水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保护的对策措施。本文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梳理了城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索了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质评价研究的关键问题,定量建立了符合咸阳市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水流数值模型,根据地下水调控治理目标,制定不同情景的地下水超采治理方案。研究结果发现,三种方案都适用于地下水超采区的治理,其中采用按比例压采的方案效果最好。并针对研究区提出相应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保护对策。其研究成果可为指导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提供有利的科学支撑。

王芊[6](2020)在《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文中提出为了防止水环境恶化,保护水资源,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要求也逐年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明确指出县城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必须达到一级A标准。我国许多建成较早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都无法达到这一标准,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都有升级改造的需求。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项目是国家“十五”规划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并与国债支持的重点项目。一期、二期的设计出水均为一级B标准,没有达到一级A标准。因此,需要提标改造。本研究就是对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方案进行研究,并进行工艺设计。本研究以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现状及出水现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讨论选择出适合该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方案,优化设计参数,分析运行效果。根据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2016年进水量分析,确定该厂提标改造工程设计规模为5×104m3/d。根据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2016年全年进水水质的分析结果,并参考国内外类似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确定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300mg/L,BOD5=150mg/L,SS=180mg/L,NH3-N=28mg/L,TN=35mg/L,TP=4mg/L。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CODcr≤50mg/L,BOD5≤10mg/L,SS≤10mg/L,NH3-N≤5mg/L,TN≤15mg/L,TP≤0.5mg/L。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进水的BOD5/CODcr全年大于0.45,可生化性较好,适合生物降解。BOD5/TN全年大于3.0,污水中碳源充足,宜采用生物脱氮。通过对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效果的分析,以及对多种除磷脱氮工艺的对比,并结合现有工艺,最终选定“移动床生物膜工艺(MBBR)+深度处理组合”工艺。提标改造内容为一期生化池改造成MBBR工艺,深度处理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混凝)+网格絮凝池(絮凝)+斜板沉淀池(沉淀)+连续砂滤池(过滤)工艺。运行结果表明,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效地解决了TN、SS和TP不达标的问题,各项出水指标都达到了到一级A标准。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后,出水水质得到了提升,减轻了污染物对蒲河的污染,对改善蒲河水环境及两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岩[7](2020)在《鞍山市达道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文中提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颁布实施,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指标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原有处理工艺不能使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都应进行升级改造。由于各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工艺不同,水质特点也不一样,因此,升级改造所选的工艺也不尽相同。选择适合的处理工艺是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的关键。达道湾污水处理厂原有的出水水质达不到一级A标准的要求,需要进行升级改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确定升级改造工艺方案,并进行工艺设计,为达道湾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以达道湾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在对现有实际处理工艺调研分析基础之上,结合工程实际提出该厂提标升级改造工艺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现有工艺处理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确定的进水水质,通过方案必选,确定升级改造工艺方案;优化设计参数并进行工艺技术;对升级改造后运行效果进行分析。根据达道湾污水处理厂的实测水质指标分析结果,按保证率取90%确定该厂的进水水质,具体指标为COD=320mg/L,BOD5=150mg/L,SS=220mg/L,NH3-N=30mg/L,TN=40mg/L,TP=3.0mg/L。排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具体为:COD≤50mg/L,BOD5≤10mg/L,SS≤10mg/L,NH3-N≤5(8)mg/L,TN≤15mg/L,TP≤0.5mg/L。根据进水水质特点和出水水质要求,并结合现有处理工艺,通过比选确定该厂的升级改造总体方案为:预处理—A2/O工艺—深度处理。生物处理核心工艺在原有A/O工艺的基础上改造为A2/O工艺,深度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滤布滤池—紫外线消毒工艺。运行结果表明,提标升级改造后的达道湾污水处理厂,不仅提高了处理工艺脱氮除磷的能力,而且其他各项指标的去除效果也得到全面提升,出水能够达到污水排放的一级A标准。鞍山市达道湾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达到了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减轻了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对周边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米瑞鹏[8](2020)在《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内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11月住建部提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相关文件,为更加系统地完善城市安全体系,为城市排水系统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技术方向,为城市的内涝问题的解决提出策略。2015年4月,以迁安、西咸新区为首的16个城市入选首批试点名单。本文基于对国外海绵城市规划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及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分析,得出不同城市需求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从而指导国内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包含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本研究采用复杂系统求解的思路,设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实证分析”的研究框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对于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进了综述研究,对问题进行聚焦,逐步深入的剖析。明确了不同城市需求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法,为城市需求类型的划分和规划建设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首先是对国外海绵城市的规划案例比较分析,得出对于国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其次是对国内试点海绵城市的“海绵体”建设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筛选出研究对象,对筛选出的试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与策略。(3)通过对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总结出6种不同城市需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类型:以池州为代表皖南平原型亚热带中小城市、以济南市为代表的的北方山区-平原温带季风型城市、以厦门市为代表的滨海型亚热带海洋城市、以南宁市为代表的南部多类型地貌的亚热带城市、以遂宁市为代表的西南部盆地丘陵型亚热带城市、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山地型亚热带城市。(4)对前面筛选分析出来的6个试点海绵城市的规划概况以及海绵城市规划思路、规划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每个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特点,针对每种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侧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提出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参考性策略。为今后同需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5)通过上述得出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对信阳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的类型,提出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得出信阳市及信阳市同种需求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

马雅妮[9](2020)在《基于MIKE 11模型的石墨烯可见光催化技术组合净化城市水体的模拟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城市水体传统治理技术的局限性,研究以石墨烯光催化技术为核心的组合工艺对城市水体的治理效果,以南淝河为例,将主要污染因子氨氮和总磷作为模拟指标,基于MIKE11水质模型的水动力模快(HD)、降雨径流模块(NAM)以及对流扩散模块(AD)构建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提出三种不同方案(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石墨烯光催化技术以及两者结合)来对污染城市水体的水质改善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MIKE11水质水动力模型的水动力模块(HD)、降雨径流模块(NAM)以及对流扩散模块(AD),建立南淝河河流水质模型,模拟主要污染物氨氮和总磷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将模型在上边界模拟出的流量数值与上边界实测流量数值进行比较后得其相关系数为0.905,将模型在施口断面模拟出的氨氮数值与实测数值进行比较后得其相关系数为0.956,说明本次建立的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误差较小、较为真实可靠,可正确反映南淝河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河段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情况。(2)基于率定后的MIKE11模型,模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石墨烯光催化技术以及两者结合的不同方案对于污染河段水质改善的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应用石墨烯光催化氧化技术结合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措施对河流水质改善效果最为显着,国控断面—施口断面氨氮达标天数为350d,总磷达标天数为365d,氨氮的达标率为95.89%,总磷全年达标,基本满足其水质要求。(3)根据MIKE11模型的模拟结果,可以为南淝河以及其他类似河流水污染治理方案和工艺的选择和确定提供新科学依据和应用参考,为污染城市水体的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法。

姜晓华,宋德安,董萌青,李锋民[10](2019)在《一级A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可行性分析:以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达标保证率法评价了青岛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出水的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达标情况,研究水质提升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Ⅱ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厂全年进、出水各指标稳定,处理工艺可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设计标准。但经处理后的出水每年仍向接纳海域排放COD 770 t,BOD576 t,SS 209 t,NH3-N 41 t,TN 255 t,TP 54 t,给环境带来较大负担。为了保护环境并考虑出水再生回用,分别以GB 3838—2002Ⅳ类、GB 3097—1997Ⅱ类作为提标改造目标,对6种污染物进行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及排序。结果表明:以GB 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评价,TN、SS和NH3-N三者为主要污染物,总污染负荷比为80. 64%。以GB 3097—1997Ⅱ类水质标准评价,则TN、COD和TP为主要污染物,三者总污染负荷比为87. 39%。不论执行何种标准都应重点加强TN的去除。成本分析表明,提标改造成本增加主要为碳源。ρ(TN)从目前出水的9. 37 mg/L,分别下降到1. 5,0. 3 mg/L,单位运行成本提高分别为0. 13,0. 15元/m3。

二、实施三段控制提高水质达标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三段控制提高水质达标率(论文提纲范文)

(1)海上复杂断块油田综合调整对策——以南海西部A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开发特征
    1.1 油井生产以自喷为主,大部分井采用长短管分采
    1.2 溶解气驱阶段初期产量高,产量递减幅度大
    1.3 注水效果差异明显,油井含水上升快
2 开发效果指标评价
    2.1 水质达标率
    2.2 能量保持水平
    2.3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2.4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2.5 水驱状况
    2.6 含水上升率
    2.7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3 开采建议
    3.1 加深断块破碎程度的认识
    3.2 注水时地层压力不能低于饱和压力
    3.3 注水方式推荐三角形井网
    3.4 井网密度合理
4 结论

(2)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1 数据来源
        1.4.2 数据处理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研究动态
        2.1.1 文献综述
        2.1.2 研究述评
    2.2 基础理论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3.1 发展历程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3.2 比较分析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3.3 需求分析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3.4 基本特征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3.5 阶段特征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5.2.1 基本类型
        5.2.2 有效性分析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5.3.1 基本类型
        5.3.2 有效性分析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5.4.2 主要特点
    5.5 调查数据分析
        5.5.1 抽样调查分析
        5.5.2 典型调查分析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8.4 算例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3)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实施现状评估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宜兴市生态引领区简介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实施现状
    2.1 “河长制”支撑体系构建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处理方法
    2.3 组织构架体系
        2.3.1 组织体系
        2.3.2 职责分工
        2.3.3 存在问题
    2.4 目标指标体系
        2.4.1 水质指标
        2.4.2 水生态指标
        2.4.3 社会功能
        2.4.4 存在问题
    2.5 考核体系
        2.5.1 考核主体与方式
        2.5.2 考核内容及结果运用
        2.5.3 考核指标体系
        2.5.4 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实施现状评估
    3.1 基于DPSIRM模型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1 DPSIRM模型简介
        3.1.2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3.1.3 评估指标的确定
        3.1.4 综合评估体系构建
    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3.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3.2.2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3.2.3 指标权重计算
    3.3 基于云模型的实施现状评估
        3.3.1 评估等级及标准的确定
        3.3.2 云模型简介
        3.3.3 云模型计算方法
        3.3.4 实施现状的综合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优化路径
    4.1 组织构架体系优化路径
        4.1.1 务实组织基础
        4.1.2 加强上下游联动治理
    4.2 目标指标体系优化路径
        4.2.1 完善水生态指标
        4.2.2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4.3 考核体系优化路径
        4.3.1 多元化考核主体和考核方式
        4.3.2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4.3.3 健全考核监督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关于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社会功能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4)水功能区(河段)纳污能力动态分析计算及过程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污能力计算
        1.2.2 水污染总量控制
        1.2.3 水功能区考核管理
    1.3 传统管控方式存在的问题
    1.4 纳污过程化管控必要性
    1.5 纳污过程化管控思路及框架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河段纳污能力多情景组合计算
    2.1 纳污能力影响因素及不确定性分析
    2.2 传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2.3 考虑支流、取水的综合计算模型
        2.3.1 模型建立
        2.3.2 模型检验与验证
    2.4 多情景组合计算实例
        2.4.1 计算单元划分
        2.4.2 模型参数确定
        2.4.3 情景设置
        2.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2.5 纳污能力区间化表达
    2.6 本章小结
3 河段纳污潜力动态分析
    3.1 河道污染负荷估算
        3.1.1 水流运动模拟
        3.1.2 水质模拟
    3.2 污染物沿河数值模拟
        3.2.1 水质模拟实例
        3.2.2 水质传递影响模拟
    3.3 滚动预测下的河道流量确定
    3.4 纳污潜力提升手段
    3.5 纳污潜力提升实例
    3.6 本章小结
4 污染物总量动态分配
    4.1 双层多目标优化模型
        4.1.1 模型框架
        4.1.2 上层分配
        4.1.3 下层分配
        4.1.4 模型求解
    4.2 双层多目标优化模型应用实例
        4.2.1 上层分配结果
        4.2.2 下层分配结果
    4.3 控制方案多尺度动态互馈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水功能区动态考核
    5.1 考核指标及方法库建设
        5.1.1 考核评价指标库建立
        5.1.2 考核评价方法库建立
    5.2 在线评价机制
        5.2.1 在线评价决策流程
        5.2.2 问题识别
        5.2.3 问题处理
    5.3 水功能区动态考核实例
    5.4 本章小结
6 纳污过程化管控系统实现及应用集成
    6.1 支撑过程化管控的综合集成技术
    6.2 纳污过程化管控系统构建
    6.3 纳污过程化管控应用实现
        6.3.1 纳污能力多情景组合计算实现
        6.3.2 河段纳污潜力动态分析实现
        6.3.3 污染物总量动态分配实现
        6.3.4 水功能区动态考核实现
        6.3.5 纳污过程化管控流程实现
    6.4 纳污过程化管控应用实例
        6.4.1 信息查询
        6.4.2 纳污能力多情景组合计算
        6.4.3 纳污潜力动态分析
        6.4.4 污染物总量动态分配
        6.4.5 水功能区动态考核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组件与知识图清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咸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超采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水资源量计算及水质评价
        1.2.2 地下水超采治理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3.1 区域地质条件
        2.3.2 水文地质
    2.4 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2.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2.5.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5.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咸阳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水质评价
    3.1 地下水水资源量计算分析
        3.1.1 补给项
        3.1.2 排泄项
    3.2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不确定性分析
        3.2.1 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因素
        3.2.2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与结果分析
    3.3 地下水水质评价
        3.3.1 水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2 水质评价方法
        3.3.3 水质评价结果
4 咸阳市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研究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研究与构建
        4.1.1 含水层结构概述
        4.1.2 研究区边界概化
        4.1.3 研究区的源汇项
        4.1.4 研究区水力特征概化
    4.2 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
        4.2.1 模拟方法及其原理
        4.2.2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4.2.3 源汇项的处理和计算
        4.2.4 模拟结果分析
5 咸阳市地下水超采区调控治理方案模拟研究
    5.1 地下水调控治理目标
    5.2 调控治理方案的设计与模拟预测研究
        5.2.1 调控治理方案情景设计
        5.2.2 调控治理方案模拟与预测分析
    5.3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保护对策措施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的发展
        1.2.1 传统活性污泥法
        1.2.2 生物脱氮技术
        1.2.3 生物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1.3 国内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常用的技术与工艺
        1.3.1 我国污水厂改造前常用的工艺及存在问题分析
        1.3.2 我国污水厂升级改造常用的工艺
    1.4 国内外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实例
        1.4.1 挪威Gardemoen污水处理厂
        1.4.2 意大利波尔图Tolle污水处理厂
        1.4.3 青岛团岛污水处理厂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概况
    2.2 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第一工艺系统(一期工程)现状
    2.3 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第二工艺系统(二期工程)现状
    2.4 沈阳市LZ生态污水厂处理效果及出水水质分析
    2.5 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存在问题分析
        2.5.1 存在问题分析
        2.5.2 升级改造内容
3 升级改造方案选择与分析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3.2 设计进水水质及出水水质的确定
        3.2.1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3.2.2 设计出水水质的确定
    3.3 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3.4 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现状出水水质及提标改造工艺选择的分析
        3.4.1 现状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分析
        3.4.2 提标改造工艺方案选择的技术路线
    3.5 水质特性及一级处理
        3.5.1 水质特性
        3.5.2 一级处理工艺
    3.6 二级处理工艺选择
        3.6.1 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升级改造的总体方案
        3.6.2 第一工艺系统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选择
    3.7 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3.7.1 深度处理工艺路线的确定
        3.7.2 混凝工艺选择
        3.7.3 沉淀段工艺选择
        3.7.4 过滤工艺选择
        3.7.5 消毒工艺选择
    3.8 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提标水处理总体工艺方案
    3.9 污泥处理
    3.10 小结
4 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
    4.1 设计参数
    4.2 改造工艺的设计
        4.2.1 第一工艺系统生化池改造
        4.2.2 提升泵池(新建)
        4.2.3 深度处理车间(新建)
        4.2.4 污泥池(新建)
        4.2.5 反冲洗回收池(新建)
5 运行效果分析
    5.1 COD_cr去除效果分析
    5.2 BOD_5去除效果分析
    5.3 SS去除效果分析
    5.4 NH_3-N去除效果分析
    5.5 TN去除效果分析
    5.6 TP去除效果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鞍山市达道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的发展
        1.2.1 传统活性污泥法
        1.2.2 生物脱氮技术
        1.2.3 生物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1.3 国内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常用的技术与工艺
        1.3.1 我国污水厂改造前常用的工艺及存在问题分析
        1.3.2 我国污水厂升级改造常用的工艺
    1.4 国外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实例
        1.4.1 TRIZON A/O工艺
        1.4.2 Dephanox工艺
        1.4.3 VIP工艺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鞍山市达道湾处理厂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概况
    2.2 原设计规模和设计进出水水质
    2.3 原污水处理工艺
    2.4 主要构筑物及工艺设计参数
    2.5 原工艺处理效果
    2.6 原工艺存在问题分析
        2.6.1 存在问题分析
        2.6.2 升级改造内容
3 进出水水质确定及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研究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3.2 设计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3.2.1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3.2.2 设计出水水质的确定
    3.3 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3.4 污水厂原出水水质及提标改造工艺选择的分析
        3.4.1 原出水水质
        3.4.2 提标改造工艺选择的分析
    3.5 水质分析及一级处理选择
        3.5.1 水质特性分析
        3.5.2 改造初沉池的分析
    3.6 二级处理工艺选择
        3.6.1 二级处理工艺方案
        3.6.2 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工艺比较
        3.6.3 生化反应池建设与改造方案
        3.6.4 二沉池改造方案
        3.6.5 中途提升泵池
    3.7 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3.7.1 工艺选择原则
        3.7.2 整体工艺路线的确定
        3.7.3 混凝工艺选择
        3.7.4 沉淀段
        3.7.5 过滤工艺选择
    3.8 除磷方式、药剂的选择及用量
    3.9 消毒工艺方案的确定
    3.10 污泥处理工艺方案的确定
    3.11 小结
4 提标升级改造工艺设计
    4.1 设计参数
    4.2 工艺设计
        4.2.1 预处理车间
        4.2.2 初沉池
        4.2.3 A~2/O生化池
        4.2.4 二沉池
        4.2.5 混凝沉淀池
        4.2.6 鼓风机房
        4.2.7 中间提升泵池
        4.2.8 深度处理车间与污泥处理间
5 运行效果分析
    5.1 COD去除效果分析
    5.2 BOD去除效果分析
    5.3 SS去除效果分析
    5.4 TN去除效果分析
    5.5 NH_3-N去除效果分析
    5.6 TP去除效果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建、构筑物结构形式一览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内涝灾害频繁发生
        1.1.2 政策导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海绵城市研究综述
    2.1 海绵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2.1.1 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
        2.1.2 海绵城市的概念内涵
        2.1.3 海绵城市中的相关概念研究
    2.2 海绵城市的实践体系综述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模式(LID)
        2.2.3 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
        2.2.4 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
        2.2.5 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3.1 国外海绵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3.1.1 纽约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3.1.2 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案例
        3.1.3 美国高点社区的《低影响开发规划》
        3.1.4 新加坡的ABC计划
        3.1.5 国外海绵城市规划经验借鉴
    3.2 国内试点海绵城市“海绵体”建设现状评估
        3.2.1 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的区域分布
        3.2.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3.2.3 权重确立和系数计算
        3.2.4 筛选分析
    3.3 国内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评价分析
        3.3.1 评价模型的确定
        3.3.2 建设评价的实证分析
        3.3.3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横向比较
        3.3.4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4.1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比较分析
        4.1.1 区位概况分析
        4.1.2 地形地貌比较分析
        4.1.3 气候气象比较分析
        4.1.4 水文条件比较分析
        4.1.5 城市下垫面比较分析
        4.1.6 经济社会特征比较分析
    4.2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4.2.1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求分析
        4.2.2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概况及思路分析
    4.3 不同城市需求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分析
        4.3.1 皖南平原型亚热带中小城市
        4.3.2 北方山区-平原温带季风型城市
        4.3.3 滨海型亚热带海洋性城市
        4.3.4 南部多类型地貌的亚热带城市
        4.3.5 西南部盆地丘陵型亚热带城市
        4.3.6 山地型亚热带城市
    4.4 本章小结
5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证分析
    5.1 信阳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条件分析
        5.1.1 信阳市概况
        5.1.2 信阳市城市基础特征分析
        5.1.3 信阳市经济社会特征分析
    5.2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现状条件分析
        5.2.1 海绵城市现状问题识别
        5.2.2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
        5.2.3 海绵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
    5.3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5.3.1 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5.3.2 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策略分析
        5.3.3 信阳市海绵化设计指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MIKE 11模型的石墨烯可见光催化技术组合净化城市水体的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污染河流水质改善研究进展
        1.2.2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3 石墨烯可见光催化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污染源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水系特征
        2.1.2 水功能区
        2.1.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1.4 水环境质量现状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污染特征与成因
        2.2.1 污染源构成
        2.2.2 污染源入河量估算
        2.2.3 污染源结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的水质模型构建
    3.1 数学模型
        3.1.1 模型简介
        3.1.2 模型特点
    3.2 数据准备
    3.3 河网概化
    3.4 模型的边界条件
    3.5 构建河流水质水动力耦合模型
        3.5.1 水动力模块(HD)
        3.5.2 对流扩散模块(AD)
        3.5.3 降雨径流模块(NAM)
        3.5.4 结果提取(MIKE VIEW)
    3.6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3.6.1 水动力模块(HD)
        3.6.2 对流扩散模块(AD)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IKE11模型水质净化方案情景模拟与分析
    4.1 治污前水质模拟
    4.2 水质改善方案设置
        4.2.1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4.2.2 南淝河干流铺设石墨烯光催化网
        4.2.3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南淝河干流铺设石墨烯光催化网
    4.3 不同方案改善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一级A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可行性分析:以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讨论
    2.1 出水水质达标分析
        2.1.1 进、出水BOD5特征分析
        2.1.2 进、出水COD特征分析
        2.1.3 进、出水SS特征分析
        2.1.4 进、出水NH3-N特征分析
        2.1.5 进、出水TN特征分析
        2.1.6 进、出水TP特征分析
    2.2 排污总量及重点控制因子分析
    2.3 提标改造成本分析
        2.3.1 提标改造电耗成本分析
        2.3.2 提标改造药耗成本分析
    2.4 再生水应用的经济性分析
3 结论

四、实施三段控制提高水质达标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上复杂断块油田综合调整对策——以南海西部A油田为例[J]. 张锋利,王凤刚,尹彦君,黎运秀,任宜伟.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2]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3]宜兴市生态引领区“河长制”支撑体系实施现状评估及优化[D]. 李佳. 东南大学, 2020
  • [4]水功能区(河段)纳污能力动态分析计算及过程化管控研究[D]. 张璇.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咸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超采治理方案研究[D]. 翟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6]沈阳市LZ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D]. 王芊.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鞍山市达道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D]. 王岩.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 米瑞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9]基于MIKE 11模型的石墨烯可见光催化技术组合净化城市水体的模拟实验研究[D]. 马雅妮.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一级A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可行性分析:以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J]. 姜晓华,宋德安,董萌青,李锋民. 环境工程, 2019(08)

标签:;  ;  ;  ;  ;  

实施三级管控提高水质达标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