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施氮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一、施氮量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姜义平,肖留斌,赵静,谭永安,邱晨[1](2020)在《栽培模式与施氮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分别在长江下游沿海棉区(大丰)和沿江棉区(南京),以早熟常规棉中棉所50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双因素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直播棉田以棉花3叶期为起始日期,移栽棉田以移栽后第3 d为起始日期,采用随机调查法,调查整株棉花所有器官,记录棉株上节肢动物的种类及数量。【结果】栽培措施对棉田天敌亚群落个体数及益害比作用显着,且趋势一致,移栽棉田更有利于天敌发生,益害比更高,不同施氮量对棉田昆虫无明显影响。棉田中主要是棉蚜、烟粉虱、绿盲蝽和花蓟马等刺吸式害虫,主要天敌草蛉、蜘蛛和瓢虫。棉蚜、朱砂叶螨、花蓟马、烟粉虱和绿盲蝽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发生数量较集中,其中直播棉田棉蚜、朱砂叶螨发生数量相对较多,移栽棉田花蓟马和绿盲蝽发生量相对较多,不增施氮肥棉田花蓟马发生数量相对较多,烟粉虱在棉田间均有发生,且数量较多。草蛉在8月下旬和9月上中旬发生数量大。6月下旬和7月上中旬蜘蛛和瓢虫发生数量大。其中移栽棉田蜘蛛和瓢虫发生量相对较多,增施氮肥棉田草蛉和瓢虫发生数量相对较多。害虫亚群落在南京移N0棉田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着高于直N0棉田,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天敌亚群落在大丰移N10棉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着高于直N0棉田,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结论】棉田昆虫消长动态及发生量因栽培措施和施氮量不同而略有差异。害虫亚群落在移栽方式且不施氮肥的棉田中群落稳定性最高,而天敌亚群落在移栽且增施氮肥的棉田中稳定性最高。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

杨龙[2](2020)在《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文中提出种植结构调整改变着农作物害虫生存的生态环境、食物资源以及有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功能,常显着影响田间害虫的种群发生。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由作物结构介导的害虫演替机制是农业害虫防控中关键科学问题。棉铃虫是我国重要的多食性害虫,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华北地区棉铃虫发生呈现加重趋势,而新疆棉铃虫危害逐步下降,但其大尺度生态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通过Meta分析定量解析景观格局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并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北、新疆作物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及其生态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筛选到的4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解析多食性害虫对景观格局的响应程度。景观系统中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种群发生无显着性影响,作物的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的发生有显着性作用。管理强度相对较高作物(如农药使用相对频繁作物、Bt抗虫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不利于多食性靶标害虫种群的发生,而景观中管理强度相对较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能促进多食性害虫的发生。2.2015-2017年在华北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七、八月份棉田棉铃虫成虫种群发生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与其他作物(玉米、花生、蔬菜等)种植面积正相关,农田景观背景中棉花在寄主作物中所占比例越高棉铃虫种群数量越低。华北地区棉花均为Bt棉花,Bt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能有效抑制棉铃虫发生,而近年来Bt棉花种植规模压缩直接导致了棉铃虫种群数量明显回升。3.2015-2019年在华北非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越冬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上年夏玉米种植比例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林地、草地)比例负相关,与其他作物关系不明显;1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与小麦、其他作物种植比例均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2代和3代棉铃虫与景观中玉米种植面积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在非棉花种植区,夏玉米田为越冬代棉铃虫提供重要虫源,1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和其他春季作物上繁殖,2代和3代棉铃虫可能主要来源于玉米田。近年来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为棉铃虫种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进一步促进了棉铃虫在多种作物上的发生危害。4.2017-2019年在新疆南疆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在作物多样化种植的地方第1代和2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且第2代对棉花种植比例的反应更明显。棉铃虫种群数量与景观中其他作物(小麦、蔬菜、玉米)的种植比例正相关,与棉花在寄主作物中的比率负相关。在作物单一化种植的兵团区域,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与棉花种植比例正相关。南疆地区Bt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种群增长,是其发生程度减轻的主要原因。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3](2018)在《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新疆棉花害虫的发生程度整体加重、种群组成和发生规律明显变化。本文系统总结了近30年来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机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为新疆棉花害虫的深入研究和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吴锦霞[4](2017)在《绿盲蝽化学防治增效药剂组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Bt基因棉花在中国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导致棉田害虫种群发生演替,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但以棉盲蝽为主的刺吸式口器昆虫发生数量急剧增多,危害加重。化学防治是棉盲蝽综防体系中的主要技术,但在具体应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农药对靶性不强,施药量大且频繁;药剂新品开发少,性能落后;有害生物对药剂敏感性下降,药剂防治效果差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调查棉田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室内测定了防治绿盲蝽的高效单剂,并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了防治绿盲蝽的协同增效药剂组方,为开展杀虫剂科学合理混配和盲蝽化学防治提供产品储备,并提高农药防治效果及减少用药量。1.南京六合地区转抗虫棉田害虫发生情况调查本文系统调查了南京六合地区的转基因抗虫棉田害虫种群发生期和发生量。棉盲蜂因16头/百株,超过棉田药剂防治指标,成为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棉盲蝽、棉蓟马的发生密度分别为164头/百株、248头/百株,成为棉花蕾期的主要害虫;棉蚜、叶蝉、棉盲蝽、棉蓟马、棉大卷叶螟发生密度分别为3908头/百株、3504头/百株、84头/百株、1784头/百株、440头/百株,是棉花花铃期的主要害虫;在棉花吐絮期,尽管有食叶性害虫为害,但对棉铃损害不大,不需要进行化学防治。2.防治绿盲蝽高效单剂的室内生测本研究采用试管药膜法和浸渍法测定了毒死蜱(Chlorpyrifos)、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吡虫啉(imidacloprid)和丁硫克百威(Carbosulfan)和农药新品种氟啶虫胺腈(Sulfoxaflor)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毒死蜱、丁硫克百威、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对绿盲蝽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4.064mg/L,28.854mg/L,51.56mg/L,9.002mg/L 和 12.755mg/L,毒力大小顺序为:毒死蜱>丁硫克百威>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3.防治绿盲蝽增效组方的室内筛选论文利用共毒系数法室内筛选了防治绿盲蝽的增效组方。结果表示,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毒死蜱混配相对于单剂对绿盲蝽具有更高的毒力。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吡虫啉以1:2比例混合时,对绿盲蝽的LC50值为21.25mg/L,共毒系数达到192.24;氟啶虫胺腈与毒死蜱4:1的比例混合时,对绿盲蝽LC50值为7.26mg/L,其共毒系数达到123.03。因此,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毒死蜱混配具有增效作用,可用于棉盲蝽的化学防治。

高晓阳[5](2016)在《生境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生境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生境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天敌控害原理在农业活动中的应用与发展,本文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研究了不同生境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群落外部生境和群落内部生境双重因素作用下不同生境棉田之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在室内研究了不同空间生态位天敌共存时对棉蚜的捕食作用,其结果如下:1.群落外部生境设棉田外围无环绕植物(A1)和棉田外围有环绕植物(A2)2种方式,群落内部生境设裸地(B1)、裸地覆草(B2)、裸地覆膜(B3)、裸地覆膜覆草(B4)4种方式,重复3次,每个小区采取平行线跳跃法抽取6株棉花,系统调查每株棉花上和植株周围0.25m2地表部分所有节肢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统计分析每6株棉花及其周围地表部分所有节肢动物种类数量和个体数量。结果表明:群落外部生境极显着影响了中性昆虫类的个体数(A1 402.9±86.6/A2 518.2±176.2头·6株-1)、多样性(A10.477±0.224/A2 0.637±0.197)、均匀度(A1 0.166±0.080/A2 0.223±0.075)、优势集中性(A1 2.819±2.706/A2 0.770±0.393)、优势度(A1 0.934±0.038/A2 0.904±0.036)和害虫类个体数(A1 787.9±204.7/A2 1048.4±196.5头·6株-1)、多样性(A1 0.334±0.109/A20.448±0.218)、均匀度(A1 0.130±0.041/A2 0.193±0.063)、优势度(A1 0.958±0.016/A20.931±0.027);显着性影响了捕食性天敌类的个体数(A1 117.1±39.1/A2 126.2±19.8头·6株-1)。群落内部生境极显着影响了捕食性天敌类的个体数(B1 128.0±11.6/B2144.0±13.4/B3 78.7±28.0/B4 135.8±11.2头·6株-1)和物种丰富度(B1 2.801±0.239/B22.345±0.143/B3 2.408±0.185/B4 2.384±0.104)、中性昆虫类的个体数(B1387.0±130.6/B2 391.2±82.3/B3 511.2±184.0/B4 552.8±131.9头·6株-1)和优势集中性(B10.817±0.073/B2 1.909±0.926/B3 2.988±3.227/B4 1.465±0.729)、害虫类的多样性(B10.393±0.139/B2 0.466±0.224/B3 0.230±0.159/B4 0.473±0.078)和优势度(B10.962±0.016/B2 0.948±0.021/B3 0.933±0.040/B4 0.936±0.014);显着性影响了捕食性天敌类的优势集中性(B1 0.174±0.072/B2 0.239±0.054/B3 0.155±0.096/B4 0.140±0.034)和优势度(B1 0.280±0.116/B2 0.229±0.039/B3 0.228±0.063/B4 0.193±0.018)以及害虫均匀度(B1 0.123±0.046/B2 0.153±0.052/B3 0.185±0.093/B4 0.183±0.030)。群落外部生境与群落内部生境对捕食性天敌类优势集中性、优势度和中性昆虫类个体数、多样性、均匀度、优势集中性、优势度以及害虫类多样性、优势度的交互作用极显着;群落外部生境与群落内部生境对捕食性天敌类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害虫类均匀度交互作用显着。2.室内以龟纹瓢虫、异色瓢虫成虫为对象研究同种生态位天敌对棉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当两种瓢虫都为成虫时,对棉蚜的捕食量均随棉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两种瓢虫成虫共存时,能否呈现协同捕食的作用主要与棉蚜密度有关。在低密度时(蚜虫数量为40、60头/株),两种天敌瓢虫共存的捕食量极显着小于两种天敌单独捕食量的总和(P<0.001);在中等密度时(蚜虫数量为80头/株),两种天敌瓢虫共存的捕食量显着性小于两种天敌单独捕食量的总和(P=0.021);在高密度时(蚜虫数量为100、120头/株),两种天敌瓢虫共存的捕食量极显着大于两种天敌单独捕食量相加之和(P=0.006、0.008)。3.室内以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四个龄期幼虫为对象研究相同空间生态位天敌对棉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瓢虫四个龄期幼虫对棉蚜的捕食量均随棉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异色瓢虫四个龄期幼虫的捕食量均大于龟纹瓢虫同龄期幼虫的捕食量;两种瓢虫同龄期幼虫共存时,能否呈现协同捕食作用主要与瓢虫的龄期和蚜虫的密度有关。当两种瓢虫的幼虫都为一龄时,在蚜虫密度为50、60、70、80时,两种瓢虫共存的捕食量都显着性大于单种瓢虫各自捕食量之和(P=0.012、0.045、0.046、0.031);当两种幼虫处于二龄期时,在蚜虫密度为50、60、70头/株时,两种瓢虫共存的捕食量显着性大于单种瓢虫捕食量之和(P=0.040、0.015、0.035),在蚜虫密度为80头/株时,两种瓢虫共存的捕食量已达到猎物密度值即80头/株;当幼虫处于三龄和四龄期时,两种瓢虫在各个猎物密度条件下的捕食量都接近蚜虫密度值,而两种瓢虫共存时所有蚜虫全部被捕食。4.室内以龟纹瓢虫、狼蛛成虫为对象研究不同空间生态位天敌对棉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和狼蛛对棉蚜的捕食量随棉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各个蚜虫密度下,两者共存的捕食量均大于单种天敌捕食量之和;共存捕食量与单纯捕食量相加之和的差距随棉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处于不同空间生态位的龟纹瓢虫和狼蛛呈现出协同捕食棉蚜的作用。

雒珺瑜[6](2015)在《转Bt基因棉田生物群落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盐碱地是潜在的可利用耕地资源,但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棉花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投入剧增、比较效益下降和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等因素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花面积锐减,种植区域向内陆盐碱旱地或滨海盐碱地转移,但目前针对盐碱地转Bt基因棉种植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性问题研究甚少,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研究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可为建立盐碱地转Bt基因棉田害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转Bt基因棉环境安全评价及转Bt基因棉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本研究以转Bt基因棉GK19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棉泗棉3号为研究材料,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120°46’E,33°20′N)设置土壤盐分(1.15 dSm-1、6.00dS m-1 和 11.46 dSm-1)试验,研究(1)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棉田昆虫群落参数的影响及与棉花生长势的关系,(2)转Bt基因棉抗虫性及靶标害虫种群动态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3)转Bt基因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4)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根际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及与土壤外源杀虫蛋白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土壤盐分胁迫下,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变化无显着差异,在1.15 dSm-1和6.00 dSm-1盐分水平下,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非转基因棉田,三个盐分水平下天敌亚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低于非转基因棉田,均匀性指数无显着差异。土壤盐分胁迫显着抑制转Bt基因棉花生长,叶面积、叶片干重、产量构成性状及植株生物量均降低,致使棉田昆虫群落个体总数显着下降;随土壤盐分升高,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优势度增加,甜菜夜蛾和草蛉数量明显下降,刺吸性害虫及其他天敌优势度变化趋势不明显;非转基因棉田棉花生长、昆虫群落结构和组成与转Bt基因棉花变化趋势一致,但棉田害虫及其天敌昆虫优势度均无显着差异。2.土壤盐分胁迫显着抑制转Bt基因棉花外源杀虫蛋白表达量,降低了转Bt基因棉花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器官对棉铃虫的抗性,导致田间棉铃虫种群数量上升;土壤盐分含量与转Bt基因棉花外源杀虫蛋白表达量呈显着负相关,外源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抗虫性呈显着正相关。3.土壤盐分抑制转Bt基因棉氮吸收,棉花叶片和蕾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次生性抗虫物质棉酚、单宁含量显着增加,SOD、CAT、POD和APX酶活性升高,导致棉田甜菜夜蛾、棉蚜和草蛉种群数量下降;土壤盐分升高,棉株内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增加是引起棉田甜菜夜蛾、棉蚜等非靶标害虫和天敌昆虫草蛉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它昆虫种类变化差异较小。非转基因棉花生化物质含量变化与转Bt基因棉花表现基本一致,但棉田甜菜夜蛾、棉蚜和草蛉种群数量高于转Bt基因棉田,其它昆虫无显着差异。4.土壤盐分胁迫下,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中存在微量外源杀虫蛋白,随棉花生育进程和土壤盐分升高,外源杀虫蛋白含量上升;土壤盐分显着抑制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嗜盐菌、解磷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呼吸、土壤过氧化氨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导致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外源杀虫蛋白降解速度缓慢,外源杀虫蛋白含量上升;相同盐分水平下,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在转Bt基因棉和非转基因棉田无显着差异,受盐分影响大于外源杀虫蛋白,而外源杀虫蛋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无明显不利影响。综上,土壤盐分显着抑制转Bt基因棉花生长势,致使棉田昆虫食物资源减少,引起昆虫个体总数显着下降;转Bt基因棉花外源蛋白表达量降低,对棉铃虫抗性显着下降,有利于田间棉铃虫种群数量上升;土壤盐分胁迫下棉花生化物质含量上升抑制了转Bt基因棉田甜菜夜蛾、棉蚜和草蛉种群数量;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中存在微量外源杀虫蛋白,但盐分显着抑制棉田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不利于土壤中Bt蛋白降解。

韩波,张光琴[7](2010)在《种植密度对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害虫和天敌数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转Bt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为试验材料,调查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条件下棉铃虫、棉红铃虫、棉叶蝉和蜘蛛的发生量较低,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发生量有增加的趋势。盲蝽发生量在低密度条件下较低,随着密度增加发生量呈增加趋势,但密度增加到67 500株/hm2时,发生量呈下降趋势。棉花卷叶螟发生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相关分析表明,花铃期棉叶生理活性与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棉株营养是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害虫和天敌发生的重要因素,对棉田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必须考虑到棉花的种植密度和棉株营养。

陈明,罗进仓,周昭旭[8](2010)在《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农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间相互作用与协同进化、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棉田间作套种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作了简要展望。

徐遥[9](2010)在《新疆棉区Bt棉花对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的生态效应》文中指出近年来,新疆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靶标、非靶标害虫及天敌昆虫的影响受到重视。本文针对当前转Bt基因棉田生态安全评价中关注的问题,运用分子生物学、昆虫种群、群落生态学原理,于2002-2009年在南、北疆通过酶联免疫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田间调查结合室内生物测定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靶标、非靶标害虫及天敌昆虫的影响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两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比较结果表明,南、北疆在整个棉花生育期,大部分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SGK321各生育期各器官毒蛋白含量均整体高于GK-19。蕾期不同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南疆表现为顶叶显着高于棉蕾,北疆总体无显着差异。花期、花铃期和铃期不同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南、北疆趋势基本一致,即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各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顶叶在各生育期的杀虫毒蛋白含量随棉花生长呈逐渐下降趋势;棉蕾、花瓣、花柱和花苞叶在各生育期杀虫毒蛋白含量随生育期进程上下波动,差异显着。不同年度转单价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棉在南、北疆大部分器官杀虫毒蛋白含量变化很大,差异均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研究表明,新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有显着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取食转Bt基因棉花的幼虫各龄期发育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达显着水平;3龄以后体重和蛹重均显着低于对照;各龄期幼虫存活率均显着低于对照,转Bt双价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毒杀作用更显着。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南疆种植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抑制作用随着棉花生育期逐渐减弱。转Bt基因棉花对第2代棉铃虫的抗性很强,完全适合于控制南疆棉铃虫。三种密度情况下,转Bt基因棉花和对照的百株落卵量均无显着差异,但百株幼虫数量差异显着。研究表明,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体重没有直接影响,转Bt基因棉花各处理田与对照田棉蚜、棉蓟马、棉叶螨种群数量没有显着差异,表明南疆转Bt基因棉花对等非靶标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未产生显着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田相比,转Bt基因棉花对蜘蛛类、多异瓢虫和食虫蝽类种群数量没有显着影响。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和常规棉花上的蚜虫后多异瓢虫幼虫各龄期及预蛹、蛹的发育历期均无显着差异,多异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在地区间、棉花品种间均无显着差异。取食转Bt基因棉花花粉后,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中肠各细胞器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改变,表明转Bt基因棉花花粉没有对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中肠上皮细胞产生明显影响。群落研究结果,转Bt基因棉田和常规棉田的亚群落个体总数、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在整个调查期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季节动态波动明显。转Bt基因棉田对棉田节肢动物的害虫亚群落、中性昆虫亚群落和天敌昆虫亚群落的个体总数、物种数等,总体没有明显改变,转Bt基因棉田对棉田节肢动物的总群落多样性指数、总群落均匀度指数及总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等指标,总体没有明显影响,对棉田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也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在多年数据的基础上,明确了新疆独特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动态。明确了新疆独特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以及对非靶标害虫和天敌的影响效应。本文所得结果丰富了国内外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区转Bt基因棉花生态安全评价的内容,为新疆棉区将转Bt基因棉花纳入棉花害虫防控技术体系,实现新疆棉花害虫可持续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高慧璟[10](2009)在《高CO2环境下转Bt棉花的氮素代谢生理及其非靶标抗虫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转Bt棉花的推广和应用被认为可从根本上减轻其靶标鳞翅目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但相应的也会导致其非靶标害虫(如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的危害加重等新问题。有研究表明,转Bt棉花外源Bt基因的导入会改变其氮素代谢生理。对转Bt棉花而言,氮素既是核酸、蛋白质等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生物碱和Bt毒素的主要构成物质;此外,棉蚜和烟粉虱的个体生理和种群发生又与寄主植物组织内的氮素营养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土壤氮肥的优化管理将有望提高转Bt棉花氨基酸合成和硝酸还原酶等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及其有效表达(包括Bt蛋白)。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研究还很薄弱。另一方面,大气CO2浓度急剧升高已成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大气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和生产力,进而影响植物光合产物的分配,如导致植物次生抗虫物质组成和含量变化等。现已证实,高CO2环境下转Bt棉花组织内的化学防卫物质,如单宁和棉酚等增加,Bt毒素表达量降低。可见,高CO2环境下,转Bt棉花氮素营养及其抗虫性都将发生改变,而明确这种变化的内在机制必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转Bt棉花的抗虫效果,进而服务于转Bt棉花的生态可持续利用。由此,本文以转Bt基因抗虫棉花(新棉33B)及其对照亲本棉花DP5415,棉蚜和烟粉虱(分子鉴定为Q型烟粉虱)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箱(Closed-dynamic CO2 chamber; CDCC)试验和大田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 OTC) CO2控制试验,在转Bt棉花的氮素代谢生理指标和棉蚜个体生理指标测定,以及非靶标害虫种群发生和种间竞争等方面,系统研究了高CO2环境下转Bt棉花的生理指标(尤其是氮素代谢)变化对非靶标害虫的影响,以期进一步研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环境下转Bt棉花对非靶标害虫的抗虫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CDCC试验,分别对不同氮素处理下(100和200 mgN/kg)苗期的转Bt棉花新棉33B及其亲本DP5415的物质含量(包括营养物质含量和Bt毒素含量)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硝酸还原酶(NR)活力进行测定,并调查了害虫(棉蚜和烟粉虱)的种群发生量。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对棉花的株高、干物质量、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氧基酸含量影响不显着,但显着增加其组织鲜重和含水量。同时,氮素营养提高对转Bt棉花组织内Bt毒素表达量不利,根和叶中Bt毒素含量都显着降低。此外,氮素营养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氮素代谢酶活力。抗虫试验表明,氮素营养提高显着促进烟粉虱种群的发生,而对棉蚜种群的发生影响不显着;同时,棉花品种间害虫发生也存在显着差异。转Bt棉花较之亲本具有更高的抗虫性,且高的氮素水平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其干物质积累,还导致其非靶标害虫种群的发生量增加。因此,对转Bt棉花而言,生产中应力求以最小的氮肥供给获得最大的物质产量(尤其是经济产量)和最佳的抗虫效果。2、通过OTC试验研究了盛蕾期转Bt棉花新棉33B及其对照亲本DP5415的生长势和氮素代谢特征对土壤氮素水平(100 mg N/kg vs.200 mg N/kg)和CO2浓度倍增(750μ1/L vs.375μl/L)的生理生态响应.结果发现,CO2浓度升高可显着提高两种棉花的株高和茎粗,增加生物产量.N素水平提高可显着提高转Bt棉花的株高、茎粗,以及茎和蕾的鲜重,而对亲本棉花DP5415的影响不显着。对照棉花DP5415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力随大气CO2浓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随氮素营养的提高而升高;而转Bt棉花新棉33B在低氮条件下,GS活力随大气CO2浓度是升高而显着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及氮素营养的增加使盛蕾期转Bt棉花的硝酸还原酶(NR)活力显着提高,DP5415的NR活力也随大气CO2浓度的升高而显着提高.大气CO2浓度对两种棉花的亚硝酸还原酶(NiR)活力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高CO2浓度条件下,DP5415的NiR活力还随氮素营养的增加而显着下降。可见,大气CO2浓度升高下,土壤氮素水平变化对转Bt棉花的生长势影响显着,但对其氮素代谢生理的影响较对照亲本棉花小。生产中(尤其是高CO2环境下),应进一步加强转Bt棉花的氮肥优化管理。3、通过开顶式CO2气室试验研究了CO2浓度倍增(750μl/L vs.375μl/L)下生长的转Bt棉花新棉33B及其对照亲本DP5415对棉蚜体内可溶性蛋白及两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棉花棉叶内可溶性蛋白含量随CO2浓度升高而显着下降,两种棉花的棉叶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都随CO2浓度升高而显着下降,棉蚜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随CO2浓度升高也显着下降,但棉花品种对棉蚜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着。表明高CO2浓度下,棉花组织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也会影响到棉蚜体内的物质含量变化。此外,取食转Bt棉的蚜虫体内的POD和SOD活力高于对照;且高CO2浓度下,蚜虫体内的POD和SOD的活力都显着增加;而转Bt棉花组织内Bt毒素含量随CO2浓度升高而显着下降。Bt毒蛋白和高CO2浓度对蚜虫体内的保护酶的动态平衡都有干扰,且高CO2浓度因子比Bt毒素因子的干扰作用更大。推测,取食高CO2下生长的寄主植物的昆虫体内氧自由基明显增多,棉蚜则通过提高酶活力以提高其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4、通过OTC试验研究了CO2浓度倍增(750μl/L vs.375μl/L)下生长的45日龄和60日龄转Bt棉花新棉33B及其对照亲本DP5415上棉蚜和Q型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单独接种时,大气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棉蚜和Q型烟粉虱种群的发生(P<0.05);转Bt棉花对棉蚜和Q型烟粉虱种群发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尤其是在高CO2浓度下这种抑制作用更大;同时,与棉蚜相比,转Bt棉花对Q型烟粉虱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更强,且随着棉花日龄的增加,Q型烟粉虱种群增长明显大于棉蚜种群。混合接种时(即竞争处理下),Q型烟粉虱明显处于优势地位(P<0.05)。此外,转Bt棉花能显着抑制Q型烟粉虱种群的发生,而CO2浓度增加却有利于促进Q型烟粉虱的种群竞争优势。

二、施氮量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氮量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栽培模式与施氮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田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
    2.2 棉田中动物群落相对多度
    2.3 棉田动物群落参数
    2.4 棉田动物群落相似性
    2.5 棉田主要昆虫类群消长动态
3 讨 论
4 结 论

(2)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1.1.1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花害虫发生的影响
        1.1.2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水稻害虫发生的影响
        1.1.3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玉米害虫发生的影响
    1.2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机制
        1.2.1 农田生态环境变化
        1.2.2 害虫食物资源改变
        1.2.3 天敌昆虫发生变化
        1.2.4 其他因素
    1.3 作物种植结构影响害虫种群发生的尺度效应
        1.3.1 田块尺度
        1.3.2 景观尺度
        1.3.3 区域尺度
        1.3.4 多尺度相结合
    1.4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下我国棉铃虫的发生趋势
        1.4.1 华北地区
        1.4.2 新疆地区
    1.5 研究思路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eta分析农田景观组成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
        2.1.2 数据提取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2.2 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2.3 作物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华北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站点
        3.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3.1.3 景观调查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3.2.2 棉花、其他作物种植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2.3 作物种植结构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华北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站点
        4.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4.1.3 景观调查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0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4.2.1 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4.2.2 作物种植结构对越冬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4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5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3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南疆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站点
        5.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5.1.3 景观调查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5.2.2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5.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发生演替机制
    1.1 气候因子
    1.2 寄主因子
    1.3 天敌因子
2 害虫预测预报技术
    2.1 种群监测方法
    2.2 数字化预警技术
3 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技术
        3.1.1 Bt棉花种植利用
        3.1.2 农事操作
    3.2 生物防治技术
        3.2.1 天敌释放
        3.2.2 天敌保护
        3.2.3 微生物农药使用
    3.3 诱集防治技术
        3.3.1 杨树枝把
        3.3.2 诱集植物
        3.3.3 食诱剂
        3.3.4 杀虫灯
    3.4 化学防治技术
        3.4.1 抗药性监测
        3.4.2 农药科学使用
4 研究展望
    4.1 重视棉花害虫生物学前沿研究
    4.2 加强棉花害虫地位演替机制研究
    4.3 推进棉花害虫防控核心技术创新
    4.4 促进棉花害虫分区治理体系建设

(4)绿盲蝽化学防治增效药剂组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2 盲蝽的化学防治
        2.1 田间防治盲蝽的主要技术
        2.2 盲蝽的化学防治
        2.2.1 国外盲蝽的化学防治
        2.2.2 国内盲蝽的化学防治
        2.2.3 化学防治中的主要问题
    3 药剂复配
        3.1 复配药剂的联合作用
        3.2 药剂复配的原则
        3.3 复配药剂的选择
    4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第二章 六合棉田害虫种群动态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影响Bt棉田害虫种群发生的主要因素
        3.2 虫害调查与棉田的化学防治
第三章 绿盲蝽增效药剂组方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药剂
        1.3 生测方法
        1.3.1 单剂的生物测定
        1.3.2 药剂组方的生物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绿盲蝽药剂筛选
        2.2 防治绿盲蝽增效药剂组方筛选
    3 讨论
        3.1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生境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2 昆虫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3 种间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研究进展
        3.1 种间竞争
        3.2 捕食作用
    4 生境管理与害虫防治
    5 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引言
    1 棉花害虫发生概况
    2 棉花天敌发生概况
第三章 不同生境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境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2.2 不同生境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动态变化
        2.3 生境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生态位天敌对棉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龟纹瓢虫、异色瓢虫成虫对棉蚜的功能反应
        2.2 同空间生态位龟纹瓢虫、异色瓢虫成虫共存时对棉蚜的捕食作用
        2.3 同空间生态位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幼虫共存时对棉蚜的捕食作用
        2.4 不同空间生态位狼蛛和龟纹瓢虫共存对棉蚜的捕食作用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转Bt基因棉田生物群落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盐分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 环境因子对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影响
        3.1 转Bt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3.2 转Bt基因棉对天敌的影响
        3.3 转Bt基因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环境因子对转BT基因棉抗虫性、外源蛋白表达量及生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4.1 逆境条件下转Bt基因棉外源蛋白表达量变化及其抗虫性
        4.2 逆境对棉花生化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 盐分对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1 盐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2 盐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呼吸的影响
        5.3 盐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6.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参数的影响及与棉花生长势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盐分动态变化
        2.2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与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3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生长势的影响
        2.4 土壤盐分胁迫下昆虫群落参数与棉花生长势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转BT基因棉抗虫性及靶标害虫种群动态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Bt基因棉田间棉铃虫种群消长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2 转Bt基因棉抗棉铃虫效果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3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外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4 盐分胁迫下转Bt基因棉抗虫性与外源蛋白表达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转BT基因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Bt基因棉田鳞翅目害虫甜菜夜蛾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2 转Bt基因棉田刺吸性害虫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3 转Bt基因棉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4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生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2.5 盐分胁迫下转Bt基因棉生化物质含量与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天敌种群数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根际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及与土壤外源杀虫蛋白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中外源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
        2.2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2.3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2.4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2.5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6 盐分胁迫下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与土壤外源杀虫蛋白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棉田昆虫群落参数的影响及与棉花生长势的关系
        1.2 转Bt基因棉抗虫性及靶标害虫种群动态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
        1.3 转Bt基因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1.4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根际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及与土壤外源杀虫蛋白的关系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投稿文章

(7)种植密度对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害虫和天敌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主要调查和测定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
    2.2 棉叶生理活性对花铃期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9)新疆棉区Bt棉花对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的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转Bt基因棉花的抗虫性
        1.1.1 转Bt基因棉和Bt杀虫剂的抗虫机理
    1.2 转Bt基因棉花抗虫性的时空动态
        1.2.1 Bt杀虫毒蛋白表达量
        1.2.2 转Bt基因棉花的抗虫效率
    1.3 转Bt基因棉花对鳞翅目害虫的影响
        1.3.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影响
        1.3.2 转Bt基因棉花对红铃虫的影响
        1.3.3 转Bt基因棉花对斜纹夜蛾的影响
        1.3.4 转Bt基因棉花对甜菜夜蛾的影响
        1.3.5 转Bt基因棉花对其他鳞翅目害虫的影响
    1.4 转Bt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影响
        1.4.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的影响
        1.4.2 转Bt基因棉花对盲蝽蟓的影响
        1.4.3 转Bt基因棉花对烟粉虱的影响
        1.4.4 转Bt基因棉花对棉叶螨的影响
        1.4.5 转Bt基因棉花对其他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影响
    1.5 转Bt基因棉花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1.5.1 转Bt基因棉花对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
        1.5.2 转Bt基因棉花对寄生蜂的影响
    1.6 转Bt基因棉花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1.7 结语
    1.8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目的意义
    1.9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棉花品种
        2.1.2 棉花种植与管理方法
        2.1.3 取样方法
        2.1.4 酶联免疫生测试剂盒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品种间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2.2.2 同一生育期不同器官中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2.2.3 同一器官不同生育期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2.2.4 同一品种不同年度间杀虫毒蛋白的含量比较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北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棉花品种
        3.1.2 棉花种植与管理方法
        3.1.3 取样方法
        3.1.4 酶联免疫生测试剂盒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间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3.2.2 同一生育期不同器官中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3.2.3 同一器官不同生育期杀虫毒蛋白含量比较
        3.2.4 同一品种不同年度间杀虫毒蛋白的含量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抗虫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4.1.2 供试棉花品种
        4.1.3 试验处理
        4.1.4 室内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观察
        4.1.5 田间抗虫性调查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幼虫的毒杀效果
        4.2.3 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
        4.2.4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虫效果
    4.3 小结与讨论
        4.3.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抗虫性的季节变化
        4.3.3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
        4.3.4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影响
第五章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非靶标害虫的影响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棉花品种
        5.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5.1.3 处理设置
        5.1.4 调查方法
        5.1.5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转Bt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5.2.2 对棉蚜体重的影响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效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6.1.2 供试棉花品种
        6.1.3 处理设置
        6.1.4 试验方法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Bt基因棉花对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的影响
        6.2.2 转Bt基因棉花通过棉蚜介导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6.2.3 转Bt基因棉花花粉对多异瓢虫中肠细胞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6.3.1 转Bt基因棉花对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6.3.2 转Bt基因棉花通过棉蚜介导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6.3.3 转Bt基因棉花花粉对多异瓢虫中肠细胞的影响
第七章 新疆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处理
        7.1.2 调查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亚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7.2.2 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7.2.3 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生物群落均匀度的影响
        7.2.4 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总群落优势集中性的影响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8.1.2 北疆棉区转Bt基因棉花杀虫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8.1.3 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影响及抗虫效果
        8.1.4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8.1.5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天敌昆虫的影响
        8.1.6 新疆转Bt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高CO2环境下转Bt棉花的氮素代谢生理及其非靶标抗虫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转Bt棉花化学抗虫性
        1.1 外源Bt毒素蛋白的表达特点
        1.2 内源次生化学防卫物质表达特点
    2 转Bt棉花对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2.1 个体生理变化
        2.2 种群发生危害
        2.3 影响转Bt棉花对非靶标害虫抗性的因素
    3 环境因素对转Bt棉花抗虫性的影响
        3.1 土壤氮肥水平对转Bt棉花抗虫性的影响
        3.2 温度及其它环境因素变化对转Bt棉花抗虫性的影响
    4 CO_2浓度变化和氮素营养对转Bt棉花抗虫性的影响
    5 CO_2浓度升高及土壤氮肥水平对转Bt棉花抗虫性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
        5.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转Bt棉花抗虫性变化的内在机理
        5.2 土壤氮素营养对转Bt棉花抗虫性影响的内在机理
        5.3 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N素营养配合对植物和昆虫的影响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氮素营养对转Bt棉花苗期氮素代谢及非靶标抗虫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棉花品种及种植设置
        1.2 氮素水平设置
        1.3 供试昆虫及接种试验
        1.4 棉花生物量及相关指标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素营养对棉花生物量的影响
        2.2 氮素营养对棉花物质含量的影响
        2.3 氮素营养对棉花氮素代谢的影响
        2.4 害虫种群发生动态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氮素水平下CO_2倍增对转Bt棉花氮素代谢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条件控制
        1.2 供试棉花
        1.3 植物指标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生长势
        2.2 棉花盛蕾期的氮素代谢酶活性
    3 讨论
第四章 高浓度CO_2对取食转Bt棉花的棉蚜体内可溶性蛋白及两种保护酶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CO_2浓度控制
        1.2 供试棉花和昆虫
        1.3 棉花叶片物质含量指标测定
        1.4 棉蚜体内生理指标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叶内营养物质含量
        2.2 棉叶内Bt毒素含量
        2.3 棉蚜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
        2.4 棉蚜体内的保护酶活性
    3 讨论
第五章 CO_2浓度升高对棉蚜和Q型烟粉虱种间竞争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CO_2浓度控制
        1.2 供试棉花和昆虫
        1.3 棉蚜和烟粉虱接种及调查指标
        1.4 棉叶物质含量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种群发生动态
        2.2 种间竞争
        2.3 棉花物质含量变化
    3 讨论
        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蚜虫和烟粉虱种群发生的影响
        3.2 转Bt基因棉对蚜虫和烟粉虱种群发生的影响
        3.3 棉叶中物质含量的变化对蚜虫和烟粉虱种群发生的影响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全文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四、施氮量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栽培模式与施氮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J]. 姜义平,肖留斌,赵静,谭永安,邱晨. 新疆农业科学, 2020(12)
  • [2]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D]. 杨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 植物保护, 2018(05)
  • [4]绿盲蝽化学防治增效药剂组方研究[D]. 吴锦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生境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 高晓阳.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6)
  • [6]转Bt基因棉田生物群落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研究[D]. 雒珺瑜.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7)
  • [7]种植密度对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害虫和天敌数量的影响[J]. 韩波,张光琴.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6)
  • [8]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J]. 陈明,罗进仓,周昭旭. 植物保护, 2010(02)
  • [9]新疆棉区Bt棉花对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的生态效应[D]. 徐遥. 浙江大学, 2010(10)
  • [10]高CO2环境下转Bt棉花的氮素代谢生理及其非靶标抗虫性研究[D]. 高慧璟.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施氮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