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

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

一、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向志莉[1](2021)在《初一年级性别教育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N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罗丹丹[2](2021)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

岳燕[3](2021)在《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文中提出伴随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和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命题。城市老年人不但有物质养老保障的诉求,还有精神文化的渴求,老年教育机构“一座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年团队学习作为一种老年人自我教育与学习、自主组织与管理、灵活弹性的老年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教育机构的这一困境。老年学习团队的核心人物——“带领人”不仅是老年学习者一员,更担负着组建与管理团队、帮教团员等重要使命。为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理解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是如何构建角色认同的,其角色认同的特征是什么,进而探究优秀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成为”团队领袖历程中的角色认同机制,探究其在退休后角色再造中所体现的人的终身发展的主体性,以及从中升华的退休精神,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斯特赖克(Stryker)的角色认同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象征符号及与之相关的意义诠释。角色认同显着性(Identity Salience)也是Stryker的关注焦点。本文以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为视野,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收集所甄选的六位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个案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编码,从身份承诺、他人支持、内外奖赏、角色投入四个维度叙事带领人建构“老年教育者”角色认同显着性的图景,再结合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分析框架即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个层面跨个例诠释不同带领人角色认同的特征,形塑老年教育者、终身学习者、组织活动者、团队管理者、志愿服务者、智慧长者等多重角色身份,形成带领人自我标定内在化即自我角色认同与社会角色认同的一致,回应了带领人通过角色认同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角色认知、角色扮演、角色执行过程。由此进一步揭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与本质。基于个案叙事和跨个案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和特征。主要概括为个体角色认知、“工作”角色情感、角色行为与互动三个层面。带领人从中形成了共通的角色认同特征:即协调团队成员,注重情感交汇;乐于奉献,具有志愿精神;上情下达,成为沟通桥梁;技艺见长,成长为老年教育者;处事见强,形成智慧积淀;各异的角色认同风格:强技艺专业特色型、强兴趣共同爱好型、强运营重视制度安排型三种。形成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主要表现为带领人价值观社会化构建社会认同,带领人组建团队学习活动强化社区(机构)认同,带领人终身学习促动自我角色认同三方面。带领人角色社会化体现为(PSPCLM)角色集合,它是带领人构建社会认同的依据;带领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化表现为其自身与个体、团队、团队管理方、指导教师、赞助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形成的多元互动体,它是带领人强化社区(机构)认同的依据;带领人作为团队发展的“粘合剂”,争取外援的“主心骨”是其促动自我角色认同的依据。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者的互动整合。其中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彰显人的全面发展、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主要表现为对老年教育的启示: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在带领人实现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过程中则酝酿、沉淀、生成了智慧,它外显于为人处事、对待得失的超然态度,内修于涵泳道德,润泽文明的内心平静。由此重新诠释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和退休精神的内涵。本研究拓展了角色认同理论跨学科应用的场域,展示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退休精神,对老年教育的理论内涵有了进一步探究,提出了培育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建议。

陶芳芳[4](2020)在《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 ——基于长沙市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的调研》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对于性别角色的单一界定,已经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人性别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以尊重个体差异化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前提,本研究从校园女足出发,探讨中学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三个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将自编的《竞技成绩取向问卷》,以及引用前人所编制的《BEM性别角色量表》和《自我接纳问卷》对长沙市七所中学的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的275名在校中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成绩取向维度与性别角色维度构成自我接纳外在、内在依托与渠道。通过对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三者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日后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和中学生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证资料,而且丰富了有关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和自我接纳关系的研究理论,可以更好的让教育者们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结果如下:第一,本研究所编制的《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经过实践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的测量工具。第二,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具有良好的成绩取向,并形成了以自我提升为主,全力以赴和竞技体验为辅的成绩取向现象。第三,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具有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双性化性别角色,但受年级和运动年限的影响,性别角色呈现出显着差异。第四,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两两之间显着相关和存在显着预测作用,即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五,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具有积极的自我接纳,并形成以外在成绩取向维度与内在性别角色维度相兼顾的积极健康自我接纳状态,以便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娄利书[5](2020)在《农村寄宿中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困难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人际交往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所谓人际交往是指学生个体于社会生活中,双方之间能够顺畅进行意见沟通、信息情报的互动过程。同辈群体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之一,双方之间的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的学业、情绪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村寄宿学生备受社会关注,他们是农村学校的主体,是未来农村发展的隐形劳动力,一直颇受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近年来,因人际交往问题所引致的校园冲突事件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且不利于和谐平安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急需对农村寄宿中学生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加以重视和关注。通过查阅、研读先前文献可知,对于中学生的研究,倾向于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侧重于探究其心理健康,且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居多,而对农村寄宿中学生这个特殊的对象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鲜见。针对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笔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对农村寄宿中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影响因素追根溯源,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层层分析,由外到内,发现农村寄宿中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困难表征表现为6方面:交往互动少,对他人漠然;情绪善变,矛盾凸显;过于关注他人语言和神态;与异性接触困难,规避异性来往;无知心好友,渴望真心朋友;交往过于追求自我、功利化等。且探究出农村寄宿中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困难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分别为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在这四大核心影响因素之下又分别包含各自的类属,发现关联式编码有12个。通过访谈资料得出的故事线可知:人际交往困难行为影响因素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嵌入整个系统之中,其中,宏观系统所包含的社会因素既可通过家庭、学校因素间接对个体人际交往困难行为产生影响,也可直接对个体行为产生作用;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处于中观系统当中,可直接影响个体人际交往行为,亦可基于自身因素导致个体人际交往困难;个体因素主要对应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微观层面,是影响农村寄宿中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重要环节。最后,在构建出相应模型的基础之上,分别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赵艳妮[6](2020)在《网络媒介与性别角色态度的现代性转向》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性转型,我国也不例外。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讲话时强调指出,要“以男女平等为核心,打破有碍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如何在打破有碍妇女发展的观念和陈规上发挥媒体力量,如何在全社会实现性别角色态度的现代性转向,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该问题,作者对山西省某小区居民利用问卷进行性别角色态度现状以及相关问题的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随机抽取20位居民进行小组访谈,以求对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解释。经测量,我国居民的性别角色态度总体上呈现出现代性倾向。且在控制个人与家庭因素的基础上,网络媒介使用时间越长,其性别角色态度越具有现代性。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后,得出网络媒介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是促进性别角色态度向着现代性方向转变的重要原因。本文除了绪论以外分为三个章节。绪论对本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有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为后文的写作奠定基础。正文部分中,第一章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差异性的描述分析,对性别角色态度的现状进行测量,对最主要信息来源与个人的性别角色态度得分、网络使用频率与个人的性别角色态度得分两项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二者均通过检验,说明信息来源、网络使用频率不同的人其性别角色态度也不同。第二章建立了三个回归模型,分别是个人因素模型、家庭因素模型、网络媒介因素模型,对这三个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三者对性别角色态度都有影响,且控制了个人与家庭因素以后,网络媒介的使用对性别角色态度仍有影响。第三章对网络媒介对性别角色态度现代化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网络是一种个人化的、自由的、平等的、与传统“断裂”的、多变的能够促进认同感的媒介,这些网络所特有的现代性特征共同作用,促使人们接触网络越频繁,性别角色态度越现代。

韦冰[7](2020)在《赋权视角下网络社交平台在青少年性别教育小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交平台正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构建。一是网络色情、暴力等现象仍然存在,不良信息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二是网络社交平台对于错位的性别观念、性别文化的传播严重影响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性别角色准备和选择的时期,而我国的性别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青少年急需正确的性别知识和观念。本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首先,对青少年的性别教育知识现状进行调查,深入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其次,梳理网络社交平台的机遇和挑战及小组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基于赋权理论进行小组方案设计,以网络社交平台为载体结合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开展“TATATA”性别教育小组,利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评估小组实务效果,小组帮助青少年强化性别差异意识,提升性别认同感,使得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得以突破,双性化人格特质得到培养。最后,本文提出以网络社交平台为载体的性别教育小组赋权路径。研究发现,网络时代下,网络社交平台对性别教育开展存在挑战和机遇。网络社交平台的权力关系倒置、性信息获取快捷、朋辈压力凸显、性别认同混乱给青少年的性别教育带来挑战,但同时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超时空性、交互性、个性化创新了青少年性别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赋权路径。基于此,本文以网络时代青少年性别教育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青少年性别教育赋权框架,从性别教育的“主体—内容”视角,实现青少年性别教育的个体与团体层面的赋权。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创新“内容—主体”需求分析框架。在需求分析部分,突破以往的分析框架,构建“内容—主体”框架,将基于内容维度的“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与基于主体维度的“个体认识”和“团体认识”构成四个象限,将个体和团体对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的认识和需求进行表述。小组方案根据主体维度设置目标。二是以网络社交平台为载体创新小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的优势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宣传招募、通知公告、小组游戏和小组内容等环节进行改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小组目标的实现。三是创新“个体—团体”赋权方式。本文以网络时代青少年性别教育的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分析青少年在性别差异、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性别期待方面的认知困境,从性别教育的“主体—内容”视角,实现青少年性别教育的个体与团体层面的赋权。

徐小梅[8](2020)在《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H镇青春期少女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H镇青春期的少女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探讨了青春期少女的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描述了女生性别意识的出现以及青春期时性别意识的觉醒。发现了青春期少女在性别认同上单一性别即女性化的性别认同只认同女性性别,双性化的性别认同即认同男性化的性别也认同女性化的性别认同,跨性别的性别认同认同男性化的性别不认同女性性别。跨性别的性别认同会给青春期的少女带来一定的压力与困惑,具体表现为性别选择上的压力,心理压力与社交压力。同时青春期的少女的性别认同过程时其积极建构的过程,这三种性别认同方式的产生伴随着主体对于性别的思考与认知的加深。

吴梦琦[9](2019)在《同性恋者社会交往的“差序格局”研究 ——以十九位城市青年同性恋者为例》文中指出新世纪的到来,科技发展带来社会进步,使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学术氛围的宽松与活跃,为各个学科对同性恋群体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然而,时至今日,同性恋者在中国依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隐匿于异性恋为主流文化的社会生活之中。社会学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多边缘群体的生活困境,对同性恋这一亚文化群体的关注,为其争取更多话语权,消除公众对其的偏见和歧视,是社会学的任务之一,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文化的需要。目前对于青年同性恋社会交往的研究,有助于学界了解同性恋者的生活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他/她们真正的困境和问题,以及他/她们的呼声和需要。本文以19位青年同性恋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其生活世界中的交往圈层进行以“已”为核心,同性伴侣及朋友、趣缘群与业缘群体、血缘群体依次外推的差序化呈现。再以社会互动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对其在不同圈层中的交往行为和角色扮演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当前青年同性恋者社会交往中来自角色失调、社会压力、文化困境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到,同性恋者所组成的事实婚姻家庭虽然在中国并未得到宏观层面的立法支持,但是能够在中观层面丰富家庭概念的外延,同性恋关系能够摆脱异性恋家庭和亲缘系统的结构性控制,成为传统家庭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关系模式。不仅如此,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多元化家庭发展的可能性,使同性恋者的交往能够回归主流社会中的差序性交往,实现他/她们“回家”的愿望。本文基于扎实的深入访谈,运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不仅丰富了同性恋亚文化的研究,同时也在家庭社会学领域贡献了学者一点绵薄之力。

侯丹[10](2019)在《社会性别视角下中职女生性别教育的探索性研究 ——基于武汉市S职高某班级的社工课堂服务》文中指出中职女生是指年龄在14—19岁,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女生。她们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青春期早期,情绪丰富,对两性好奇又羞涩,对性别角色及观念仍处于懵懂阶段;加之职业学校的特殊性,使他们过早进入社会工作;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又重视文化成绩,忽视心理、两性观念的教育,由此对中职女生进行性别教育十分必要。社工开展性别教育利于帮助中职女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校层面有利于探索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而中职女生以后进入工作岗位,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平等,构建和谐社会。笔者在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对武汉市S职高某班级运用社工课堂方法开展的社工服务,通过准实验法展开对于中职女生性别教育的探索性研究。在前期需求评估和访谈的基础上,依据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教育服务分为性别认知、性别态度、性别行为三个主体阶段以及性别教育总结阶段开展服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准实验法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根据服务效果评估结果,可以看出社工的服务,对中职女生的性别认知和性别态度起到了积极正向的引导,中职女生在接受服务后更趋于现代弹性化,即能更积极客观的看待性别角色以及两性观念。最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以及年龄特点等原因,中职女生性别认知和性别态度趋于极端化、刻板化;对性知识了解浅显,可能对她们日后两性观念及两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2)社工可以通过社工课堂的服务方法,利用游戏、案例、分享等形式活动,从性别角色认知、性别差异分析、性别态度引导、性知识教育等维度进行介入,丰富中职生群体性别教育的服务形式,同时弥补中职学校性别教育的缺失。(3)将循证研究运用于社工对性别教育的研究,设计准实验法进行服务效果评估,保证了服务效果检验的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

二、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3)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现实背景:我国已呈现快速老龄化趋势
        二、个人感情:老年阶段是必经的人生历程
        三、工作实践:老年群体是主要的服务对象
        四、专业使命: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组成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角色认同研究的基础
        二、角色认同研究的三种取向
        三、角色认同应用的相关研究
        四、基于文献综述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老年学习团队
        二、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
        三、角色认同
        四、社会认同
        五、退休精神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多元化视角的角色认同研究
        一、结构功能论与角色认同
        二、批判论与角色认同
        三、符号互动论与角色认同
    第二节 斯特赖克(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
        一、个体与社会
        二、相关理论统合
    第三节 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分析框架
        一、带领人的老年学习团队认同
        二、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第四节 多个案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个案选定依据
        二、个案情况概览
        三、资料收集方法
        四、研究调研实况
        五、调研资料编码
第三章 个案一: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禀赋和爱好滋生终身学习瓷刻的土壤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毕生精研瓷刻技艺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建团队传承非遗文化
        三、内外奖赏——团队成员互助,肯定学习价值
    第二节 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工作层面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社区学校互动
第四章 个案二: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学习是福命的根源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心灵舞者的乐园
        三、他人支持——交口称赞,情感融洽
    第二节 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自尊与幸福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家庭、社区互动
第五章 个案三: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做老年学习的宣传者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学习带动他人学习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织运行虚拟网上学习团队
        三、内外奖赏——内外力驱动团队持续发展
    第二节 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机构互动
第六章 个案四: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编织退休的学习生活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团员拥戴,担任领头雁
        三、他人支持——组团得法,调和矛盾
    第二节 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信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机构互动
第七章 个案五: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丹青挥墨述人生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坚持学习书画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无私奉献,服务团队
        三、他人支持——分组学习,书画协调共进步
    第二节 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尊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社区互动
第八章 个案六: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合唱团的起伏全记录
        一、角色投入——一波三折,坚持学习
        二、身份承诺——教学齐鸣
        三、他人支持与内外奖赏——合唱业绩推动团队持续发展
    第二节 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使命与责任感
        三、角色互动:与机构互动及意义协商
第九章 跨个案分析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知
        一、带领人学习力分析
        二、带领人性别分析
        三、带领人退休前职业分析
    第二节 带领人“工作”角色情感
        一、带领人“工作领导力”分析
        二、带领人领导力管理风格分析
        三、带领人团队管理力分析
    第三节 带领人角色互动
        一、夫妻关系更趋于和睦
        二、代际关系更趋于互补
        三、增进社区参与的黏合力
        四、增加个体对社区的认同度
第十章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本质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一、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
        二、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
        三、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
    第二节 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
        一、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的终身学习
        二、角色认同彰显人的全面发展
        三、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
    第三节 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
        一、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
        二、角色认同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
        三、角色认同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基本结论
        一、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二、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共通性特征与各异性特色风格
        三、形成带领人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
        四、挖掘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五、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
        六、诠释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
        七、重释退休精神的内涵
    第二节 实践启示
        一、政府推动与老年学习团队自我发展相协同
        二、培育老年学习团队与培训带领人相同步
        三、知识技能与老年学习者资源化主张相互补
        四、老年学习团队与全年龄段学习团队相融合
    第三节 论文突破与反思
        一、论文突破点
        二、论文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受访对象的研究事项说明
    访谈提纲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 ——基于长沙市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源于对足球运动强烈对抗性的描述
        1.1.2 源于女性参与足球运动的思考
        1.1.3 源于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关系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校园女子足球的研究综述
        2.1.1 校园女子足球的概念界定
        2.1.2 校园女子足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成绩取向的研究综述
        2.2.1 成绩取向的概念界定
        2.2.2 成绩取向的相关研究
    2.3 性别角色的研究综述
        2.3.1 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
        2.3.2 性别角色的理论派别
        2.3.3 性别角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自我接纳的研究综述
        2.4.1 自我接纳的概念界定
        2.4.2 自我接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5 文献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
        3.2.2 BEM性别角色量表
        3.2.3 自我接纳问卷SAQ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4 研究假设
    3.5 理论基础
    3.6 施测过程
    3.7 数据统计分析
    3.8 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的关系构建
4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编制与检验
    4.1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的形成过程
    4.2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的编制和修改
        4.2.1 数据的项目分析
        4.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4.3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的现状分析
        5.1.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整体水平分析
        5.1.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5.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之间的相关分析
    5.3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自我接纳之间的回归分析
        5.3.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对成绩取向的回归分析
        5.3.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自我接纳对性别角色的回归分析
        5.3.3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自我接纳对成绩取向的回归分析
    5.4 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关系构架的验证性分析
6 讨论与分析
    6.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和自我接纳之间的现状分析
        6.1.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具有良好的成绩取向、性别角色和自我接纳的原因分析
        6.1.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的人口学统计分析
        6.1.3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讨论
        6.1.4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讨论
        6.1.5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自我接纳讨论
    6.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的关系分析
        6.2.1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对性别角色的直接作用分析
        6.2.2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成绩取向与自我接纳的分析
        6.2.3 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的分析
    6.3 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关系构架的讨论分析
7 结论与对策
    7.1 结论
    7.2 对策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预测问卷)
附录2 竞技成绩取向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3 Bem性别角色量表
附录4 自我接纳问卷
致谢

(5)农村寄宿中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困难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模式发生变化
        1.1.2 中学生人际交往危机凸出
        1.1.3 相关人际交往的指导缺失
    1.2 概念界定
        1.2.1 农村寄宿中学生
        1.2.2 同辈群体
        1.2.3 人际交往困难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青少年同辈群体人际交往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中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人际需求理论
        1.4.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1.4.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扎根理论
        2.1.2 案例分析法
        2.1.3 文献分析法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
        2.3.1 预访谈
        2.3.2 正式访谈
    2.4 研究信效度
        2.4.1 信度检验
        2.4.2 研究效度
    2.5 研究伦理
    2.6 研究工具
        2.6.1 研究者本人
        2.6.2 数字录音笔和QSR Nvivo12.0(简称N12)
    2.7 DJ寄宿制学校背景介绍
第3章 农村寄宿中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困难行为特征分析
    3.1 人际交往困难的农村寄宿中学生的行为表现
        3.1.1 交往互动少,对同学漠然
        3.1.2 情绪善变,矛盾凸显
        3.1.3 过于关注他人神态和言语
        3.1.4 与异性接触较少,规避异性来往
        3.1.5 无知心好友,渴望真心朋友
        3.1.6 交往过于追求自我,功利化
    3.2 小结
第4章 农村寄宿中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困难的影响因素
    4.1 家庭因素
        4.1.1 家庭教养文化
        4.1.2 家庭结构
        4.1.3 家庭氛围
        4.1.4 留守类型
    4.2 学生个体因素
        4.2.1 学生性格
        4.2.2 “学生圈”文化
        4.2.3 个体心理障碍
        4.2.4 个体认知障碍
    4.3 学校因素
        4.3.1 形式教育的局限
        4.3.2 学校环境的局限
    4.4 社会因素
        4.4.1 社交媒体
        4.4.2 社会文化
    4.5 小结
第5章 农村寄宿中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困难的举措
    5.1 学生个体方面
        5.1.1 主动参与人际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1.2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
        5.1.3 控制克服消极情绪,传递正能量情绪
    5.2 学校方面
        5.2.1 设置多种类型的人际交往课程,使其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5.2.2 采取多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方式,耐心指导帮助解决困扰
        5.2.3 提供各类样式的人际交往平台,激发学生交往热情活力
    5.3 家庭方面
        5.3.1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其感受家庭的关爱
        5.3.2 实行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培养正确的交往观
        5.3.3 关注而非全身心控制,给予适当的交往自由
    5.4 社会方面
        5.4.1 打击不良风气的传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5.4.2 限制中学生手机使用,加强网络道德宣传
第6章 结论、研究创新和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学位论文类
    (三) 期刊类
附录
    附录一 受访学生基本信息表
    附录二 受访教师基本信息表
    附录三 访谈提纲设计
    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
致谢

(6)网络媒介与性别角色态度的现代性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传统性、现代性、现代化
        1.1.2 性别、性别角色
        1.1.3 性别角色态度
        1.1.4 网络媒介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性别角色态度研究的综述
        1.2.2 媒介与性别角色态度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深度访谈法
第一章 性别角色态度的差异分析
    1.1 现代的性别角色态度现状
        1.1.1 性别角色态度的测量
        1.1.2 性别角色态度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1.2 最主要信息来源不同的居民性别角色态度的差异
    1.3 网络使用频率不同的居民性别角色态度的差异
第二章 性别角色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个人、家庭因素对性别角色态度的影响
        2.1.1 个人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2.1.2 家庭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2.2 网络媒介的使用促进性别角色态度现代化
第三章 网络媒介对性别角色态度现代化的影响机制
    3.1 培养女性主体意识
        3.1.1 网络媒介的全球性
        3.1.2 网络媒介的个人化与自由
        3.1.3 网络媒介的后区性
    3.2 促进两性平等
        3.2.1 网络媒介使用权的平等
        3.2.2 场景接触的平等
        3.2.3 话语权的平等
    3.3 与传统观念“断裂”
        3.3.1 网络的多变性
        3.3.2 网络的多元化
    3.4 增强两性的认同感
        3.4.1 网络的虚拟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赋权视角下网络社交平台在青少年性别教育小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社会歧视与不平等
        2、青春期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趋同与差异
        3、网络时代青少年性意识的觉醒
        4、青少年性教育日益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性别差异的研究
        2、性别教育的相关研究
        3、网络社交平台对青少年的影响
        4、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
        1、性别教育
        2、网络社交平台
    (五)理论基础
        1、赋权理论
        2、关于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的实践和途径
    (六)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网络社交平台对性别教育的挑战及机遇
    (一)网络社交平台对性别教育的挑战及问题
        1、网络社交平台权力关系倒置
        2、网络社交平台性信息获取快捷
        3、网络社交平台朋辈压力凸显
        4、网络社交平台性别认同混乱
    (二)网络社交平台对性别教育可能的机遇与创新
        1、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超时空性
        2、网络社交平台创新教育模式
        3、网络社交平台创新赋权路径
        4、网络社交平台交互性创新
        5、传播信息的个性化
    本章小结
三、网络社交平台在青少年性别教育小组过程分析
    (一)“TATATA”性别教育小组筹备期
        1、信息收集
        2、需求分析
        3、小组目标设定
        4、组员招募
    (二)“TATATA”性别教育小组形成期
        1、第一节互相认识与目标订立
        2、第二节生物性别初探
        3、第三节性别认同
        4、第四节社会性别探析
        5、第五节性别角色扮演
        6、第六节异性交往
        7、第七节总结及检讨
    (三)小组后期
        1、过程评估
        2、成效评估
    本章小结
四、网络时代青少年性别教育的赋权方式探索
    (一)个体层面
        1、自我赋权
        2、技术赋权
        3、专业赋权
    (二)团体层面
        1、自我赋权
        2、朋辈赋权
        3、专业赋权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1、研究创新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文献
    (二)着作类
    (三)论文集
    (四)学位论文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TATATA性别教育小组过程
    附录3:TATATA性别教育小组前后测问卷
    附录4:PUA剧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H镇青春期少女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H镇与小镇少女
    一、农业文化与青春期的少女
    二、求子娘娘与医院里的性别观
    三、我与田野中的少女
第二章 性别意识的出现与觉醒
    一、性别意识的出现
    二、青春期性别的觉醒
第三章 吾家有女初长成
    一、青春期女生女性化的性别认同
    二、H镇青春期少女性别建构
第四章 女汉子与假小子
    一、双性化的性别认同
    二、双性化的性别习得
第五章 装错身体的灵魂
    一、跨性别少女的性别认同
    二、跨性别少女的困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同性恋者社会交往的“差序格局”研究 ——以十九位城市青年同性恋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同性恋亚文化的相关研究
        2. 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
        3. 关于差序格局的研究
        4. 文献评述与研究创新之处
    (四) 研究设计
        1. 概念界定
        2. 理论支持
        3. 研究方法
        4. 研究对象
        5. 论文思路
一、同性恋者的生活世界
    (一) “亲密内圈”——同性群体内的交往
        1. 同性伴侣的亲密关系
        2. 圈内好友的亚文化共识
        3. 网络空间的栖息地
    (二) “过渡界圈”——趣缘群体、业缘群体内的交往
        1. 生活中的“圈外”好友
        2. 工作中的合作伙伴
        3. 公共领域的陌生交集
    (三) “隐匿外圈”——血缘群体内的交往
        1. 与同辈的交往
        2. 与亲戚长辈的往来
        3. 与父母的互动
    (四) 小节
二、同性恋者差序化交往格局的成因
    (一) 主文化对个体的角色期待
        1. 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
        2. 家庭成员的角色划分
    (二) 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领悟
        1. 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认知
        2. 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建构
        3. 认知过程的角色挣扎
    (三) 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实践
        1. 被迫选择异性婚姻
        2. 无奈选择形式婚姻
    (四) 小节
三、同性恋者交往格局中的困境
    (一) 角色失调——不同场域中的角色两难
        1. 角色认同中的不自信
        2. 消极的内化恐同
        3. 缺乏归属的情感
    (二) 社会压力——伦理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错位
        1. 刻板印象中的“罪”与“病”
        2. 熟人社会的“面子”
        3. 大众传媒中的偏颇
        4. 法律制度的缺失
    (三) 文化困境——传统家庭、婚恋观与现实的碰撞
        1.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与婚姻
        2. 信仰的违背
    (四) 小节
四、讨论
    (一) 同性恋者社会交往“差序格局”的生成
    (二) 性别发展需要更多独立的空间
    (三) 家庭概念外延的丰富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社会性别视角下中职女生性别教育的探索性研究 ——基于武汉市S职高某班级的社工课堂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核心概念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2 中职女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现状与服务方案
    2.1 性别认知现状
    2.2 性别态度现状
    2.3 性别行为现状
    2.4 性别教育服务方案
3 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女生性别教育的服务内容
    3.1 认知阶段——塑造性别认知
    3.2 调节阶段——培养性别态度
    3.3 行动阶段——践行性别行为
    3.4 总结阶段——总结性别教育
4 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女生性别教育的服务效果
    4.1 中职女生整体性别角色态度趋于现代弹性化
    4.2 中职女生性别认知双性化特征增强
    4.3 中职女生性别态度积极性提升
    4.4 中职女生性别行为趋于健康正向
    4.5 中职女生对性别教育服务满意度评估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附录3:青少年性别角色态度量表
附录4:中职生性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5:社工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6:社工课堂性别教育访谈提纲

四、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一年级性别教育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N中学为例[D]. 向志莉. 西南大学, 2021
  • [2]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 罗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D]. 岳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4]成绩取向、性别角色与自我接纳 ——基于长沙市校园女子足球代表队的调研[D]. 陶芳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农村寄宿中学生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困难影响因素研究[D]. 娄利书. 南昌大学, 2020(01)
  • [6]网络媒介与性别角色态度的现代性转向[D]. 赵艳妮. 山西大学, 2020(01)
  • [7]赋权视角下网络社交平台在青少年性别教育小组中的应用研究[D]. 韦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性别认同与性别困惑-H镇青春期少女的人类学研究[D]. 徐小梅.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9]同性恋者社会交往的“差序格局”研究 ——以十九位城市青年同性恋者为例[D]. 吴梦琦. 云南大学, 2019(03)
  • [10]社会性别视角下中职女生性别教育的探索性研究 ——基于武汉市S职高某班级的社工课堂服务[D]. 侯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