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网络管理与业务管理集成技术

分布式网络管理与业务管理集成技术

一、分布式网络管理与业务管理集成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向卫国[1](2020)在《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项目以“集群”的形态呈现,如北京奥运会场馆工程、世博会场馆工程、新城区市政工程等,其中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对于推动区域生产要素有效连接、改善人文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类项目存在项目类型众多、项目组织、管理界面交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下存在着信息沟通方式落后、组织、过程管理割裂等问题,制约集群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随着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趋势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引入BIM及其关键技术,探索BIM技术下的集成管理模式,助力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1)研究本文内容开展所需的理论基础,包括集群项目、项目管理、集成相关理论、BIM技术及特点、GIS技术、模型轻量化技术、BIM与GIS融合技术等内容,为后续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2)在研究集群的特性、分析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的概念,采用综合集成法、引入计算机集成建造理论模型,提出采用并创新性扩充“组织-过程-信息”三维集成模型内涵,基于此进一步设计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框架,并对其中的含义进行阐释,最终有望涌现出新的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3)系统研究并创新提出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涉及到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包括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技术、BIM到GIS转换技术、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以及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有效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为进一步实现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奠定基础。(4)结合应用需求创新打造以BIM模型为信息中枢,融合工程建设各类要素信息、采用BIM、3DGIS等技术、C/S和B/S混合模式,以Restful标准化接口的微服务为服务主线,搭建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完成项目级和项目群级的功能设计,通过业务流程集成化、功能模块组件化,有效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适应于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功能复杂、数据融合、业务多变的特点,实现集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集成。(5)以深圳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为实例,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上述研究成果,创新性开展了包含地理模型、地质模型和规划模型在内的三大基础模型创建、包含道路、综合管廊、景观等在内的各类集群市政工程模型的创建、房屋建筑类模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和基于BIM的建设管理平台搭建工作,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理”、“物理”、“事理”挑战,实现了前海合作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基于组织集成、过程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集成管理模式。

陈世华[2](2020)在《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标识网络是基于标识分离映射思想而设计的新型互联网络,通过引入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分别表示用户的身份与位置信息,解决了传统网络中因IP地址“二义性”所导致的在移动性、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的缺陷。然而,标识网络具有大规模部署、设备众多、场景复杂等特征,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的管理系统。为了保障接入交换路由器、标识映射服务器、数据中继服务器等各设备的健康运作,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标识分离映射机制,设计标识网络场景的网络管理系统尤为关键,对于丰富标识网络体系内容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该场景,设计并实现了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在对各设备进行分域管理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设备放置策略方案,以最小化累计管理成本,更有力地保障标识网络的可控可管性。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概述了与标识网络、网络管理和分域管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了标识网络的组网模型,并介绍了网络管理和深度强化学习的相关技术原理。其次,分析了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需求,给出了总体设计与模块化设计,并对各功能模块和策略模块的实现做了阐述。其中,管理信息库模块对各设备与各个管理域的具体被管对象进行了抽象定义与组织,提供了管理的基础。同时,针对现有网管协议的不足,设计了标识网络分域管理协议,提供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配置管理功能的交互。还有管理数据库模块支持对管理数据的维护。此外,基于分域管理功能,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设备放置策略模块:通过对新设备上线、域管理站故障和负载过重场景的分析,总结了设备放置问题;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管理成本函数,并建立了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模型,包含状态空间、行为空间和奖励机制等内容;基于该模型,采用深度强化学习合理感知环境状态,生成最小化累计管理成本的设备放置决策序列,以保障各个管理域的负载均衡,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与扩展性。最后,搭建了相应的测试拓扑对管理功能和策略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了网络管理协议、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及管理数据库等功能模块的有效性。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算法策略、不同参数模型对各性能指标的影响,验证了在分域管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的设备放置策略方案在管理成本和管理负载均衡等方面具有更优越的表现。

李子沛[3](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框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迅速,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交付请求协作也随之增多,在供应链网络的参与者之间建立信任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很难建立,由此导致了在电子商务中很难实现真正的产品溯源。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供应链管理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研究以电子商务为背景,提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框架,并开发了一套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产品溯源和交易。介绍了一种通用的基于区块链的产品可追溯性框架,该框架以电子商务供应链为背景,融合了多链结构模型、数据管理模型和区块结构模型等一系列基于区块链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锚定方法、密钥分配方案、信息加密模型和防伪溯源标签方法等核心方法。该框架、模型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应用于几个典型问题和攻击案例进行了评估。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框架、模型和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密钥恢复问题,并能有效地抵御产品标签克隆攻击、假冒标签攻击和假冒产品攻击。还讨论了应用这些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实现和治理问题。本研究提出的新的理论框架、模型和方法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针对供应链管理中的产品溯源和信息共享共享问题,提出了一种形式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几个典型问题和案例的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些模型和方法对典型供应链管理问题形成了有效的、完整的解决方案,为供应链管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李广建,陈瑜,张庆芝[4](2019)在《新中国70年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将新中国70年来图书情报技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特点。进一步从工作流程的角度对图书情报技术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回顾采集、存储、组织、分析、检索、服务等流程中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

李进[5](2018)在《某自然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及部署》文中认为视频监控最开始应用于安防行业,目前安防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以图像采集与预览、对采集图像的控制与存储为主,而且模拟图像占大多数。随着计算机行业的不断进步,视频监控系统已全面进入高清化、网络化和智能化[1]时代。本次课题设计的自然保护区地域宽广、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现有的技防手段主要是已建成多年的传统模拟视频监控系统。该视频监控系统存在技术落后、管控覆盖区域少、设备损坏较多等多项不足。为缓解自然保护区长期存在的管控压力,解决技防手段单一、信息资源缺乏等问题。研究课题紧紧结合自然保护区管控需求,设计及部署一套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完成的以下几个目标:1.完善的基础配套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基本无水无电无路,人迹罕至,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不仅要建成视频监控,还应完成机房、供电、传输、防护等配套建设,以保证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运行。2.多种视频采集手段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广,不同的管控区域具有不同的使用需求。在需要长期布控的重点区域部署以重型转台摄像机、激光夜视云台摄像机等组成的固定视频采集前端;在需要短期布控的区域部署便携式无人值守的移动视频采集前端;在临时或突发异常情况下部署以背负式、车载式和空中无人机等组成的无线视频采集前端。3.自动化、智能化管控平台视频监控平台具有视频图像智能分析功能[2],支持入侵检测、运动检测、周界防护、逗留(滞留)检测、可疑物品遗留检测、视频图像质量异常识别检测等。管控平台能够自动将视频图像智能分析所触发的各种报警信息及时准确的通知操作人员,极大的减轻了监控系统中人员的负担。4.多业务系统融合课题设计的视频监控系统对现有模拟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后接入,同时与自然保护区的视频会议系统、GIS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进行融合。通过多个业务系统融合,可实现视频监控系统与其他各个系统资源的共享、相互调用以及系统联动,提高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控水平。课题在设计与部署过程中结合用户需求持续改进,同时用户全程参与课题的部署以及测试工作。课题最终较好的完成了各项设计目标,充分体现出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石胡玮[6](2017)在《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基于M集团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业务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大型化,无论是企业内部之间还是企业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现代施工企业的管理正在向信息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引起了国家、政府部门及许多企业的高度重视。虽然在这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如何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前卫的管理理念,加速信息化进程,强化科学管理,增强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整合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能够对人力资源、财务、协同办公、项目管理等施工企业管理关键业务进行合理规划、优化配置。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怎样借助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率。论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施工企业——M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项目信息化管理实施过程作为研究案例,分阶段介绍了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基于《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的考核评价,总结信息化实施成效的同时,分析发现了 M集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运用管理学理论和集成思想,针对关键问题提出了优化解决的方案,即建立第三方网络信息集成平台。并对集成平台的核心功能、系统构架、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设计。旨在为M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改良和发展方向,供其他施工企业、软件开发商和相关研究学者以借鉴参考。

刘乔[7](2015)在《基于Web的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进了项目评审的新局面,目前科技部信息中心采用网络视频评审方式。在此种方式下为了保证视频会议的正常进行,现已开发了评审时间控制系统、信息交流聊天系统和设备状态监控系统等。这些处于不同应用阶段,功能各异的Web应用系统存在系统自成一体、系统条块分割和信息难以共享等问题,因此需要对现有系统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本文讨论Web服务技术在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系统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Web应用集成方法,设计实现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解决了系统集成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设计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技术架构。通过对科技部信息中心现有系统和网络视频评审流程调研,考虑现有问题和未来需求的增长,从功能和性能要求出发,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五层技术架构,支持现有系统的集成和功能扩展。(2)提出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集成框架。根据Web应用集成设计原则和服务接口规范,分析系统总体要求,基于系统的技术架构设计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应用集成框架,并且分析了应用集成方法和服务接口的设计。(3)构建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根据应用集成框架的设计,结合系统平台的具体使用情况,制定系统实施方案,完成了表现集成、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三层体系结构,构建了管理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4)开发实现基于Web的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在系统总体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本文设计的技术架构和提出的管理集成平台集成框架,以及构建的整体体系结构,使用PHP开发框架Codeigniter完成整个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功能实现。经过测试表明此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不同Web应用系统之间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问题。本平台已在科技部信息中心网络视频评审会议中使用,效果良好。

李世颉[8](2010)在《网络管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政府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体制性障碍和其他诸多方面的影响对政府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政府管理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1)政府作为单一的管理主体,独掌问题的发现和处置,不利于问题的发现、解决,缺乏有效监督;(2)政府部门职责的重叠与交叉大量存在,不利于管理流程的调整和建立量化的考核标准;(3)基础数据的不完整,不利于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推进;(4)政府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过多,从而导致政府机构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再加上管理工作分工不合理,致使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导致管理方式粗放,管理对象不具体,使政府信息获取滞后、处置被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无论是其管理思想、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都有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在此情势下,政府管理必然孕育着一场革命性变革,时代呼唤产生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一是针对政府管理效率不高、水平低下的情况,需要解决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二是针对信息获取滞后和逐步衰退的情况,需要解决信息快速采集和传递方式的问题;三是针对管理责任不落实、管理方式粗放的弊端,需要解决管理空间定位量化的问题;四是针对政出多门、推诿扯皮、分散指挥、效率低下的弊端,需要解决统一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体制、集成管理职能、规范管理流程的问题;五是针对管理对象不具体、底数不清的情况,需要解决管理对象数字化和数据完整清晰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体制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重要信息技术。它是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互联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和发展。综观近代科技发展史,从蒸汽机、发电机、电话到计算机,每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总是伴随着依赖相关产品而形成的网络。例如,电的发明惟有经过电网的架设,才能照亮千家万户(电力网络);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只有经过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的全面建设,才能投入使用(交通网络)。而当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实现全面连通时,也会像电力网、电话网和交通网一样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高效应用的网络化的基础,从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网络化管理是一种新的资源集成方式和组织模式,作为现代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网络化强调责任与协调的统一:即每个成员都必须为客户需求的全过程负责,同时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得到协调与协同,以求获得最高质量的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政务组织模式,网络化管理强调:从管理和服务的需求来看,以客户为导向,面向全流程;从管理和服务的提供者来看,实现资源集成,达到工作协同。把网络化管理应用到政府日常管理实践当中,就形成了政府网络管理模式。20世纪末,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都专注于改善政府的管理,所谓网络化管理就是在不改变现有政府运营体制的基础上,重组政府业务流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把政府的管理机构、功能、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新设计,从而形成业务导向的条块集成模式,为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可见,政府网络化管理是将网络化管理的思想应用于政府管理而形成的,依据“各司其职、优势互补、规范运作、快速反应”的原则,按照政府流程再造的要求,将政府辖区各网络内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内容予以集成,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组成新的政府管理体系,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实践来看,在网络化管理实施之后,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得到了很好的结合,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实现了政府管理资源的一体化,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综合评价,从而成为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网络化管理模式最大的功效就是通过新的理念和技术的引进,使政府管理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的:一是政府的责任机制得到有形载体的支持,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责任的条块分割,缓和现有体制的矛盾;三是运用信息化的流程设计,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筑构了面向公众服务的新格局。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是构建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前提和基础,网络管理模式下的信息资源集成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网络中的组织职能需要通过集成来理顺和调整。政府组织职能的理顺和调整需要通过资源集成来进行,例如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需要在以客户为导向的前提下进行职能的理顺和调整,如在救助与人口管理方面需要理顺民政、劳动和公安等部门的职能等。(2)网络中的业务流程需要通过集成来梳理与再造。例如,社会救助有一套上下承接的制度却没有一套上下承接的流程,需要在梳理现有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流程再造。(3)网络中的信息需要通过集成实现共享。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综合服务对象的各种属性信息并充分共享。例如,城建、旅游、绿化等部门需要共享地理空间方面的信息,公安、民政、劳动等部门需要共享自然人基本信息等。目前对于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研究,为我国地方政府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然而对于政府网络化管理这一新兴管理模式,其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如何贯穿于整个政府网络化管理流程,只有个别文章简单涉及,尚未构建出成熟的理论和方案。本论文旨在运用网络及信息资源集成理论,从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由传统的“综合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的理念出发,对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现象及其涉及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视野的探讨,将信息资源集成定位为破解我国行政体制条块分割顽症的治理工具。论文的研究以阐释网络化管理视域下信息资源集成的内涵及其基本原理为起点,揭示网络管理框架中信息集成的内在关系与互动规律,并据此提出了地方政府网络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的总体框架及运行模式。进而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网络管理中信息资源集成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网络管理的策略;规划了地方政府网络框架中信息资源集成的路径,从而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能有效地改善,达到提高行政管理绩效,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论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明晰界定网络化管理与信息资源集成的内涵,并探讨信息资源集成与网络化管理的内在关系与互动规律,建立网络化管理中信息资源集成的体系及其流程。其次,通过对美国州政府、英国郡(县)政府、日本与新加坡城市政府网络化管理中信息资源集成经验的总结和分析,以它山之石为我国地方政府提供相关的改革启示和借鉴。第三,从整体上分析了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的信息集成框架,从信息资源集成框架的三个维度范畴,揭示了信息集成框架需要实现的三项基本目标。并介绍了支撑信息资源集成框架的技术平台及其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集成框架的策略与策略工具。第四,提出了地方政府网络管理信息资源集成化的实现路径。论文认为,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用来解决网络异构系统整合的问题。文章从信息资源集成的形式化表达入手,以LEAP的集成模型为运行框架;以流程引擎与规则引擎作为其动力结构;以内容集成、数据仓库集成和数据集成为中心,通过GIS支撑服务架构传输服务,达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的目的。最后,以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证为例,在总结深圳市龙岗区政府综合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地方政府建构网络化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理论价值。认为,龙岗区“综合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政府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的,它是以网络化为基础、以信息资源集成为核心、以“综合管理、综合治理、综合服务”三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格局。其目标是实现高效率的、主动式的、协同型的政府网络化管理模式。本文从政府网络化管理的视角,力图探索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新途径,开拓实现服务型政府职能的新格局,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具有下述创新。1、通过实证研究,在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与信息资源集成二者的逻辑关系上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认识,提出了地方政府网络化与信息资源集成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二者之间应水乳交融,互为依存。即信息资源集成是网络化管理的实质内容,网络化管理是对信息资源集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信息资源集成的反映与载体。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要以“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条块联手、集成资源、再造流程、强化监督,建立职责分明、操作有序、管理到位、执法有力、监督及时的政府管理长效信息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政府网络化管理效率。并按照“管理有序,执法有力,监督有效,服务优良”的要求,建立地方政府信息集成系统,即以基层为基础,形成地方政府信息综合管理网络化;以部门为单位,实现地方政府综合管理信息集成化;以条线为依托,完善地方政府综合管理规范化的信息流。2、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文献研究以及对比,调查分析了我国网络化管理中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现状,结合发达国家在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领域中的实践进展,消化吸收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化理论、公共管理等众多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网络化管理由传统的“综合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的理念出发,提出了信息资源的集成框架是由整体的网络系统需求所决定的,它产生于网络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依托于信息管理系统而展开。信息资源集成框架由三个维度组成,它们分别是:资源维度(R)、服务维度(S)及应用维度(A)。信息资源在R,S,A三个维度上的集成实质上体现了信息资源集成的三项目标:信息资源组织的有序化、信息资源处理的智能化、信息资源运用的集约化。“三化”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运行,促成了信息资源集成在广度、深度及高度的演化,并通过博弈而达到的一个最优点,它是信息资源集成形成最优值的过程。3、论文认为,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实现路径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数据层集成、应用层集成和业务流程层集成。这三个层次的集成是在同一系统依次进行的,先有数据层集成;再有应用层集成;最后才有业务流程层集成。对于网络中的信息资源集成来说,三种集成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任何一种集成都以前一个层次的集成为前提;是先一个集成的继续与深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集成都不可能独自承担信息资源集成的大任。由于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和信息资源集成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还处于发展完善之中,因此难免出现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同时相关的实践经验较为贫乏,加之本文选取的案例比较单一,使得研究结果运用的广泛性有待检验。

孔杰[9](2010)在《基于Web服务的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如何对制造资源进行智能获取与集成,实现制造资源约束下的生产能力评估与调整是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与企业制造相关的业务活动包括制造资源建模、资源库管理、资源获取、面向生产线运行的资源配置等,对这些业务活动的集成化已成为现代制造资源管理的主流,企业面向生产线运行的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活动,是由大量的应用业务功能系统支撑的。对制造信息、过程与相关应用系统的动态集成,成为本论文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对于制造企业的制造业务活动的集成应用的研究,目前流行的是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把制造业务描述成标准的服务,在分布式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发布管理,本文采用基于Web服务的技术思想,按照把业务活动封装成标准服务,将制造资源管理所涉及到的业务进行分类,并层级设计了所对应的制造资源管理业务服务。基于Web服务,本文设计了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的模式,对制造资源管理基础业务的逻辑流程进行了组织。采用面向对象的标准描述语言UML及IDEF建模工具,对与制造活动相关的业务流程及其业务集成进行了模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自顶向下的,从零散的制造资源的堆砌到可视化的与用户交互层的窗口界面,构建了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系统的逻辑架构。宏观角度、系统层面的制造活动的集成架构构建之后,可以了解粗粒度的制造业务的管理集成,另外,本文还从具体的制造管理相关业务出发,深层次的对构成集成系统的子系统进行了设计分析,以UML活动图来描述该业务的活动流程,并以基于Web服务的思想,设计相关业务的服务构成。微软的.Net平台,是实现Web服务系统的主要技术平台,本文在此平台上进行了相关实现。

许炜[10](2008)在《Web服务事务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eb服务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服务新时代的到来。未来的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面向用户的、以服务为中心、实现资源与业务广泛集成的平台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Web服务技术能够在各个商业企业之间、各个关联的经济实体之间实现高效实时的联接,加快整个产业链自动化协同商务目标的实现,从而有效应对“协同商务”新经济时代的挑战。Web服务事务管理是整个服务计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虽然传统的事务管理技术已经在数据库和分布式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仍然无法满足Web服务事务管理的需要。Web服务事务环境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分布式事务环境的特征,它们具体体现在:自治性、交互性、模糊性和选择性4个方面:1.自治性:事务的参与者来自不同利益团体,所有参与者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拥有较强的自主决策能力,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资源提供者在事务执行过程中对资源的全面控制;2.交互性:人为交互是Web服务事务的一个显着特征,由于人为交互的原因,导致Web服务事务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3.模糊性:丰富的Web服务内容会造成事务构成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是因为服务的多样性,导致了事务结果的不确定性,在Web服务环境中,事务成功的概念变得很模糊;4.选择性:事务参与者的“服从—控制”关系变成了“双向选择”关系。因此,Web服务事务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长时间的资源隔离策略会对资源提供者造成极大的危害;其次,严格的原子性事务约束会浪费事务协调者已经取得的协调成果;再次,新型的Web服务事务模型无法与企业使用多年的传统事务管理系统集成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放松事务隔离性、原子性以及集成框架研究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①在事务协调过程中,赋予事务参与者相互感知的能力,尤其是为资源提供者建立起甄选事务的评价体系,从而使资源提供者可以更加自主地参与或退出事务,确保自身利益的优化;②将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入Web服务事务协调领域,通过资源提供者之间的紧密协作,完成整体事务资源的最优分配;③利用移动代理技术构建一套灵活的、可扩展的Web服务事务集成框架,为分阶段的事务协调方法以及多种事务模型的融合提供支撑平台。本文采用上述研究思路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与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面向自治的事务协调环境,提出了一种具备个体事务感知能力的事务协调模型taTHP:在充分考虑Web服务事务环境特异性的基础上,首次赋予了资源提供者主动参与事务的能力,通过资源提供者与事务协调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形成对事务成功概率的准确估计,并以此为依据来合理完成资源的预分配过程。仿真结果证明,taTHP模型能够在较小的候选事务范围内取得较好的资源分配结果。2.面向协作的事务协调环境,提出了一种具备群体协作能力的事务协调模型GDCSP:在基于个体感知事务协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为直接的事务协作模型,首次将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方法应用于事务管理的范畴。通过向资源提供者之间引入明确的协同机制和共同的协作目标,来促使其共同完成事务协调过程中的资源预分配问题。仿真结果证明,GDCSP模型能够在完全不扩大候选事务范围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分配方案的优化。3.结合事务两阶段协调方法,提出了一种事务管理集成框架并完成其基于移动代理的系统实现:该集成框架能够有效支持分阶段的Web服务事务协调方法,并利用移动代理的特征,巧妙地实现了框架与异构事务环境的集成。此外,基于移动代理的实现能够有效降低事务协调过程中的通信开销,尤其适用于本文提出的taTHP和GDCSP模型,而且这种实现框架具有显着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能够为本文开发的开放式Web服务流程管理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务支持,充分证实了本文的研究创新与应用价值。

二、分布式网络管理与业务管理集成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网络管理与业务管理集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集群项目管理
        1.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1.2.3 BIM技术
        1.2.4 基于BIM的管理平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逻辑结构
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基本概念
        2.1.1 集群项目
        2.1.2 项目管理
    2.2 集成相关理论
        2.2.1 集成的内涵
        2.2.2 集成管理的内容及原则
        2.2.3 制造业集成相关理论
        2.2.4 综合集成相关思想
    2.3 BIM及相关技术
        2.3.1 BIM技术及特点
        2.3.2 GIS技术
        2.3.3 模型轻量化技术
        2.3.4 BIM与 GIS数据融合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总体架构研究
    3.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概念的提出
    3.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集成管理模式BIM技术应用框架
        3.2.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维度分析
        3.2.2 基于BIM技术的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3.2.3 组织集成
        3.2.4 过程集成
        3.2.5 信息集成
    3.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应用关键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模型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4.1 多源模型创建关键技术
        4.1.1 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
        4.1.2 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
        4.1.3 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
        4.1.4 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
    4.2 BIM模型到GIS模型转化技术
        4.2.1 基于通用数据格式的IFC到 CityGML的转化
        4.2.2 基于数据解析与重构的DGN格式到UDB的转化
    4.3 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
        4.3.1 模型坐标变换
        4.3.2 GIS模型处理
    4.4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
        4.4.1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模型空间索引方式
        4.4.2 实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平台研究
    5.1 建设管理平台需求研究与设计
        5.1.1 业务需求分析
        5.1.2 解决思路
    5.2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研究与设计
        5.2.1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5.2.2 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5.2.3 建设管理平台业务架构
        5.2.4 建设管理平台技术架构
        5.2.5 建设管理平台数据架构
    5.3 建设管理平台功能实现
        5.3.1 项目层级功能设计
        5.3.2 项目群功能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实践研究
    6.1 项目背景及概况
        6.1.1 前海合作区规划与集群市政工程建设情况
        6.1.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面临的挑战
        6.1.3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模式
    6.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实践
        6.2.1 基于BIM的组织集成
        6.2.2 基于BIM的过程集成
        6.2.3 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未来的工作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标识网络相关研究
        1.2.2 网络管理系统相关研究
        1.2.3 分域网络管理相关研究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技术
    2.1 标识网络
    2.2 网络管理系统
        2.2.1 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
        2.2.2 网络管理的内容
        2.2.3 网络管理模式分类
    2.3 深度强化学习
        2.3.1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2.3.2 强化学习
        2.3.3 深度学习
        2.3.4 深度强化学习
    2.4 本章小结
3 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设计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及模块设计
        3.2.1 系统架构设计
        3.2.2 系统各层模块设计
    3.3 管理信息库模块设计
        3.3.1 管理信息库设计
        3.3.2 OID查询模块设计
    3.4 INDMP协议设计
        3.4.1 报文首部设计
        3.4.2 各PDU载荷设计
        3.4.3 各PDU通信流程设计
        3.4.4 设备放置决策部署流程设计
    3.5 管理数据库模块设计
    3.6 基本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3.7 数据获取模块设计
    3.8 设备放置策略模块设计
        3.8.1 被管设备放置问题
        3.8.2 管理成本函数建模
        3.8.3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建模
        3.8.4 算法框架设计
        3.8.5 决策生成
    3.9 本章小结
4 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总体实现
    4.2 管理信息库模块的实现
        4.2.1 OID树的实现
        4.2.2 OID查询模块的实现
    4.3 INDMP协议的实现
        4.3.1 INDMP协议报文的实现
        4.3.2 INDMP通信模块的实现
    4.4 管理数据库模块的实现
    4.5 基本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4.6 数据获取模块的实现
    4.7 设备放置策略模块的实现
        4.7.1 标识网络环境建模实现
        4.7.2 算法搭建子模块的实现
        4.7.3 算法训练子模块的实现
        4.7.4 决策生成子模块的实现
    4.8 本章小结
5 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功能测试
        5.1.1 测试拓扑
        5.1.2 INDMP通信功能测试
        5.1.3 基本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5.1.4 管理数据库模块测试
    5.2 策略性能测试
        5.2.1 测试拓扑
        5.2.2 算法收敛分析
        5.2.3 奖励值对比分析
        5.2.4 管理成本对比分析
        5.2.5 管理负载程度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区块链相关研究
        2.1.1 区块链的特征
        2.1.2 区块链基础架构
        2.1.3 区块链钱包技术
    2.2 区块链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
        2.2.1 信息共享的相关研究
        2.2.2 信息溯源的相关研究
    2.3 述评
3 基于区块链的产品信息溯源框架设计
    3.1 基于区块链的产品信息溯源框架
    3.2 基于区块链的电商供应链的框架
    3.3 基于区块链的电商信息共享模型
        3.3.1 多链结构模型
        3.3.2 数据管理模型
        3.3.3 区块结构模型
4 基于区块链的电商供应链框架的算法设计
    4.1 信息锚定模型
    4.2 密钥分配方案
        4.2.1 基于分层钱包的密钥分配
        4.2.2 初始密钥分配
        4.2.3 功能密钥分配
        4.2.4 密钥召回机制
    4.3 信息加密模型
    4.4 防伪溯源标签模型
5 基于情景的分析和验证
    5.1 PIT-EC分析
        5.1.1 PIT-EC的可用性
        5.1.2 PIT-CE的扩展性
        5.1.3 PIT-CE的安全性
    5.2 密钥方案评估
        5.2.1 密钥安全性分析
        5.2.2 密钥召回分析
    5.3 防伪溯源标签分析
        5.3.1 科隆攻击
        5.3.2 虚假标签攻击
        5.3.3 虚假产品攻击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实验价值
        6.2.1 理论价值
        6.2.2 实践价值
    6.3 局限和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新中国70年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图书情报技术的发展阶段
    1.1 跟跑探索阶段
    1.2 发展起步阶段
    1.3 应用推广阶段
    1.4 普及与创新阶段
2 图书情报技术研究进展
    2.1 信息采集与存储
    2.2 知识组织
    2.3 信息检索
    2.4 情报分析
    2.5 信息服务
3 结语

(5)某自然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及部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选择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1.3.1 视频监控发展状况
        1.3.2 视频监控系统市场前景
    1.4 课题研究目标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目标分析
        2.1.1 集成化
        2.1.2 智能化
        2.1.3 分布式存储
        2.1.4 全天候工作
    2.2 系统功能指标
    2.3 系统实现难点分析
        2.3.1 设备环境适应性
        2.3.2 设备远程管理
        2.3.3 有线、无线以及与现有监控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体设计
    3.1 总体设计原则
        3.1.1 设计思想
        3.1.2 设计原则
    3.2 总体设计目标
        3.2.1 系统总体定位
        3.2.2 总体设计思路
    3.3 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3.3.1 系统总体结构
        3.3.1.1 总体设计
        3.3.1.2 总体体系架构
        3.3.1.3 技术架构
        3.3.2 系统逻辑结构
    3.4 系统集成架构
        3.4.1 综合管理集成平台
        3.4.2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3.4.3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3.4.4 视频会议系统
    3.5 系统总体特色
        3.5.1 集成化程度高
        3.5.2 针对性强,实战应用水平高
        3.5.3 自动化、智能化
        3.5.4 扩展性、兼容性
        3.5.5 技术先进
    3.6 系统拓扑结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系统设计
    4.1 前端采集系统
        4.1.1 固定点位监控系统
        4.1.1.1 主要技术
        4.1.1.2 重型转台摄像机
        4.1.1.3 激光夜视云台摄像机
        4.1.1.4 一体化红外夜视球机
        4.1.2 移动无线监控系统
        4.1.2.1 主要技术
        4.1.2.2 便携式无人值守监控
        4.1.2.3 背负式移动监控
        4.1.2.4 车载式移动监控
        4.1.2.5 空中视频监控
        4.1.3 振动入侵探测系统
        4.1.3.1 主要功能
        4.1.3.2 设备组成
        4.1.3.3 工作原理
        4.1.4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4.1.4.1 主要功能
        4.1.4.2 系统结构
        4.1.4.3 监控对象
    4.2 监控指挥室系统
        4.2.1 显控系统
        4.2.1.1 电视墙显示系统
        4.2.1.2 视频监控软件
        4.2.2 存储系统
        4.2.2.1 分布式存储
        4.2.2.2 解决方案
        4.2.3 控制管理系统
        4.2.4 智能分析系统
        4.2.4.1 智能分析系统原理
        4.2.4.2 智能分析系统主要应用
    4.3 基础配套系统
        4.3.1 供电系统
        4.3.1.1 市电和UPS互补供电
        4.3.1.2 风光电互补供电
        4.3.2 传输网络系统
        4.3.2.1 网络传输结构
        4.3.2.2 网络传输质量
        4.3.2.3 网络安全
        4.3.3 防雷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5.1 系统部署
        5.1.1 前端采集系统部署
        5.1.1.1 固定点位监控部署
        5.1.1.2 移动无线监控系统部署
        5.1.1.3 振动入侵探测系统部署
        5.1.1.4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部署
        5.1.2 监控指挥室系统部署
        5.1.2.1 监控指挥室部署
        5.1.2.2 视频监控平台及软件部署
        5.1.3 基础配套系统部署
        5.1.3.1 供电系统部署
        5.1.3.2 传输网络部署
        5.1.3.3 防雷接地系统部署
    5.2 系统测试
        5.2.1 视频监控软件配置
        5.2.1.1 添加监控区域
        5.2.1.2 添加监控设备
        5.2.1.3 添加动力环境监控设备
        5.2.1.4 添加视频矩阵
        5.2.1.5 添加远程电源控制开关
        5.2.2 监控视频操作
        5.2.3 录像管理
        5.2.4 报警管理
        5.2.5 动力环境控制
        5.2.6 电视墙显控
        5.2.7 远程电源控制
        5.2.8 日志管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总结
    6.2 下步工作展望
        6.2.1 现存问题改进
        6.2.2 未来技术展望
    6.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6)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基于M集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信息化管理概述
        2.1.1 信息化的概念
        2.1.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2.1.3 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2.2 信息化管理相关理论
        2.2.1 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理论
        2.2.2 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支撑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集团项目信息化管理案例研究
    3.1 集团信息化建设背景
        3.1.1 集团简介
        3.1.2 信息化建设背景
        3.1.3 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3.2 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
        3.2.1 拟定建设方案
        3.2.2 业务需求调研
        3.2.3 系统功能开发
        3.2.4 系统推广与试运行
        3.2.5 系统全面上线
    3.3 集团信息化建设评价
        3.3.1 信息化建设情况问卷调查
        3.3.2 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
    3.4 M集团项目信息化管理案例总结与启发
        3.4.1 信息化实施成效
        3.4.2 信息化实施问题
        3.4.3 M集团案例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集团信息化管理的集成与优化
    4.1 M集团信息化管理的集成思路与方案选择
        4.1.1 信息化管理集成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4.1.2 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的范围
        4.1.3 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的方案选择
    4.2 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的条件
        4.2.1 信息集成标准
        4.2.2 数据集成技术
        4.2.3 应用网络模式
        4.2.4 管理支撑体系
    4.3 M集团信息化集成平台设计
        4.3.1 功能定位
        4.3.2 系统构架
        4.3.3 实现路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基于Web的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组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eb应用集成理论概述
    2.1 面向服务架构概述
        2.1.1 面向服务架构简介
        2.1.2 面向服务的架构的特征
        2.1.3 面向服务的应用元素
    2.2 Web服务技术概述
        2.2.1 Web服务技术概念
        2.2.2 服务集成相关技术
    2.3 面向服务架构与Web服务技术
    2.4 应用集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分析
    3.1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应用环境概述
    3.2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需求分析
        3.2.1 系统功能性需求
        3.2.2 系统性能需求
        3.2.3 其他需求
    3.3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数据模块设计
    3.4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整体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系统设计
    4.1 应用集成规范体系
        4.1.1 Web应用集成设计原则
        4.1.2 服务接口规范
    4.2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技术架构
    4.3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应用集成设计
        4.3.1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应用集成框架
        4.3.2 Web应用集成方法实现
        4.3.3 Web服务接口的设计
    4.4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集成体系结构设计
        4.4.1 表现集成
        4.4.2 应用集成
        4.4.3 数据集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架构简介
    5.2 Web应用集成方法实例实现
    5.3 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功能实现
    5.4 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工作总结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网络管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1.2.1 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
        1.2.2 网络与政府网络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1.2.3 信息资源集成理论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政府网络管理与信息资源集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及原因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1 论文思路
        1.4.2 研究创新及不足
    1.5 研究方法
2 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中信息资源集成的基础
    2.1 网络与网络化管理
        2.1.1 网络及其运用
        2.1.2 网络化管理
        2.1.3 政府网络化管理
    2.2 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概述
        2.2.1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概念
        2.2.2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方式
        2.2.3 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内容与途径
    2.3 网络化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
        2.3.1 政府网络化与信息资源集成的关系
        2.3.2 政府网络化管理中信息资源集成的原理
        2.3.3 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的建构
3 政府网络化管理中信息资源集成的国际经验
    3.1 美国州政府网络化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
        3.1.1 美国州政府网络化管理中信息集成系统
        3.1.2 美国州政府网络化管理的工作内容
        3.1.3 美国州政府网络化管理的经验
    3.2 英国郡(县)网络化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
        3.2.1 英国萨里郡网络化管理的信息集成系统
        3.2.2 英国萨里郡网络化管理的工作内容
        3.2.3 英国政府网络化管理的经验
    3.3 日本市川市、新加坡城市政府网络化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
        3.3.1 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日本市川市政府网络管理系统
        3.3.2 以信息资源集成为核心的新加坡"集成政府"计划
    3.4 本章小结
4 地方政府网络管理中的信息资源集成框架
    4.1 地方政府网络管理中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4.1.1 信息无法共享,业务无法协同,形成信息孤岛
        4.1.2 信息化建设条强块弱
        4.1.3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4.2 网络管理系统中信息资源集成模式
        4.2.1 网络系统中信息集成的三维模型
        4.2.2 信息集成方案的实施原则
        4.2.3 信息资源集成的技术架构
        4.2.4 信息资源集成配置管理系统
    4.3 地方政府网络管理信息资源集成的实施策略
        4.3.1 信息集成的实现难度
        4.3.2 信息资源集成框架所需的关键技术
        4.3.3 实施地方政府网络化管理策略的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地方政府网络管理信息资源集成化的实现路径
    5.1 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分析
        5.1.1 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形式化表达
        5.1.2 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动力结构
        5.1.3 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应用服务
    5.2 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仓库
        5.2.1 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数据仓库设计
        5.2.2 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5.2.3 数据仓库建设
        5.2.4 数据仓库实体内容
    5.3 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集成
        5.3.1 数据集成应用系统的整合模块
        5.3.2 数据集成的实现途径
        5.3.3 数据集成工作流程
    5.4 本章小结
6 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集成的实证分析
    6.1 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安全管理"格局的由来
        6.1.1 深圳市龙岗区的特殊区情
        6.1.2 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现实背景:安全事故频发是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6.1.3 深圳市龙岗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历程
    6.2 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安全信息管理"格局的网络化架构
        6.2.1 龙岗区政府"安全信息管理"格局的运行实质
        6.2.2 龙岗区政府"安全信息管理"的组织架构
        6.2.3 龙岗区政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布局
    6.3 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集成工作分析
        6.3.1 龙岗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6.3.2 龙岗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安全数据中心
        6.3.3 龙岗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
        6.3.4 龙岗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集成的基础管理
    6.4 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集成的经验总结
        6.4.1 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安全信息管理集成的实践价值
        6.4.2 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安全管理信息集成的理论价值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
致谢

(9)基于Web服务的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技术工具
    2.1 制造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2.1.1 制造资源建模
        2.1.2 制造资源管理与获取
        2.1.3 面向生产线运行的制造资源配置
    2.2 基于web 服务的系统集成应用技术
        2.2.1 基于SOA 的web 服务
        2.2.2 基于Web 服务的系统集成相关技术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Web 服务的制造资源管理集成模式
    3.1 基于Web 服务的制造资源管理集成问题描述
        3.1.1 制造资源管理集成问题构成
        3.1.2 本文所选制造资源管理集成问题
        3.1.3 制造资源管理活动的Web 服务层级设计
    3.2 面向Web 服务的制造资源管理集成模式的分析设计
        3.2.1 制造资源管理集成模式逻辑设计
        3.2.2 基于该模式下的业务管理活动示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系统架构设计与模型分析
    4.1 基于web 服务的集成系统逻辑实体架构设计
    4.2 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系统功能总分析
    4.3 面向Web 服务的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系统模型分析
        4.3.1 基于IDEF0 方法集成系统功能模型
        4.3.2 基于UML 活动图的管理集成业务流程分析模型
        4.3.3 面向Web 服务的集成系统业务服务交互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系统业务构成分析与服务设计
    5.1 流程编排业务分析及其门户构成设计
        5.1.1 业务流程编排管理活动分析
        5.1.2 电子地图的综合看板构成
        5.1.3 统筹门户的构成分析
    5.2 制造资源库管理、设备维护管理业务分析及层级服务设计
        5.2.1 制造资源结构化分析及资源库管理层级服务设计
        5.2.2 设备维护管理业务活动分析及层级服务设计
    5.3 制造资源可视化访问管理业务分析及层级服务设计
        5.3.1 多角色、多权限资源访问与调整业务分析及审核模板设计
        5.3.2 制造资源可视化访问与调整服务的层级设计
    5.4 生产能力评估规划管理业务分析及层级服务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Web 服务的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系统的集成实现
    6.1 实现系统的软硬件支持
        6.1.1 实现系统的软件工具、运行平台
        6.1.2 .NET 平台与Web 服务关系
        6.1.3 实现Web 服务的软件VisualStudi02008 环境
        6.1.4 基于NET 平台VisualStudi02008 创建Web 服务
    6.2 基于XML 文件的业务数据交互实现模式及数据库设计
        6.2.1 基于XML 文件的数据交互信息模型设计
        6.2.2 基于UML 时序图的数据交互分析
        6.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6.3 系统功能实现及运行实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10)Web服务事务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课题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贡献
    1.3. 研究内容与本文组织
2. WEB 服务事务管理
    2.1. 基本概念
    2.2. WEB服务事务管理研究
    2.3. 主流的模型与协议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个体感知的事务协调模型TATHP
    3.1. 问题的提出
    3.2. 相关研究
    3.3. TATHP 事务协调模型
    3.4. 仿真与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群体协作的事务协调模型GDCSP
    4.1. 问题的提出
    4.2. 相关研究
    4.3. GDCSP 事务协调模型
    4.4. 仿真与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WEB 服务事务管理集成框架与实现
    5.1. 问题的提出
    5.2. 相关研究
    5.3. 系统概述
    5.4. 事务管理集成框架
    5.5. 事务性流程管理
    5.6. 基于移动代理的框架实现
    5.7. 平台应用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项目

四、分布式网络管理与业务管理集成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向卫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世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框架[D]. 李子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新中国70年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研究与实践[J]. 李广建,陈瑜,张庆芝. 图书馆杂志, 2019(11)
  • [5]某自然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及部署[D]. 李进.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6]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基于M集团的案例研究[D]. 石胡玮.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7]基于Web的网络视频评审管理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乔. 西北大学, 2015(05)
  • [8]网络管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研究[D]. 李世颉. 武汉大学, 2010(07)
  • [9]基于Web服务的制造资源管理集成研究[D]. 孔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1)
  • [10]Web服务事务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许炜.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分布式网络管理与业务管理集成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