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劝善书的生态伦理分析

道家劝善书的生态伦理分析

一、试析道教劝善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苏敏[1](2021)在《明代善书《为善阴骘》研究》文中指出

张娅茹[2](2021)在《中国古代劝善书中的动物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欢[3](2021)在《道家生态思想与西方环境伦理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王海云[4](2019)在《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民间慈善事业流变探析》文中提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创一系列“恤老慈幼”举措与临时性的荒政政策,而制度化、组织化的慈善机构最早则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官办慈善机构大量涌现,官方慈善事业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民间慈善事业则以零星的私人救助、宗族救助、宗教救济形式作为补充。明清之际,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明末民间慈善组织是由地方精英包括学位获得者以及担任过政府官职之人所自发倡建,这与此前那些由国家经营的救助机构存在着本质差别,相对而言其经费来源和慈善精神都是崭新的。明清之际民间慈善事业的萌发与兴盛使其成为官办慈善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象征着我国古代慈善事业达到了鼎盛时期。笔者拟从民间慈善事业兴起的客观因素以及施善群体的主观动因两大层面入手,对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民间慈善事业的流变做具体探讨,以期揭示此期民间慈善组织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影响。就其客观层面而言,有明一代频繁的自然灾害、突出的社会问题等可视为民间慈善事业萌发的诱因之一。官方积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灾荒救济,将“劝分旌表”之法运用到灾荒救济举措中,间接促进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也促使社会力量发生新的转变,民间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加。以会馆为代表的地缘性慈善活动的开展也为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从主观因素而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救助理念,对引导传统慈善事业的产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16世纪,善书思想大为流行,其因观念易于接受、语言通俗易懂、教化形式多样、关注社会现实等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加之封建统治者对其的积极利用,使得劝善书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形式上都得到整个社会群体的追捧,对明清之际的社会教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也为此期民间慈善事业打造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加之地方精英群体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主动充当民间慈善组织的创办者、捐助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晚明时期制度化的民间慈善机构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诞生了,在地方精英的热心活动下,民间慈善事业由长江三角洲地区逐渐辐射至全国范围,成为明清社会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清雍正初年,民间慈善组织的性质逐渐发生转变,此期的慈善组织与明末清初那种完全依靠民间力量组织施行的慈善活动已大为不同,其不论是在人力或财力资源方面皆与官方力量产生紧密的关联,即笔者所谓的民间慈善事业渐趋“官僚化”。事实上,真正意义上完全由民间力量倡行开展的慈善事业仅仅延续了近百年的时间,但其对整个中国慈善事业的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本文试图从以上方面对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民间慈善事业的萌芽、发展以及后续的转变等问题做些探讨,以期重新审视民间慈善事业的流变过程,这也将有利于不断发展和丰富慈善事业的时代价值。

冷雪梅[5](2019)在《中国善书研究评述》文中研究说明善书在中国传统社会广为流传,对民众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一直都注重对中国善书进行多维度和多层面的研究,相关成果丰硕。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细致梳理和详细评述,不仅能呈现中国善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而且还可比较评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异同,并能由此探索善书研究的学术空间,这将有助于中国善书研究往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向推进。

冷雪梅[6](2018)在《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种种原因,此前对中国善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宋、明、清的探讨,对于清代以后善书的关注较少。对大理地方善书的研究,更未见系统的研究。本文是对诸多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士绅撰着善书的全面系统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基础篇、特色篇和个案篇三大部分。上篇为基础研究,主要介绍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基本概况及成书原因,按照大理善书的实际应用及蕴含的意义,大致将其分为道德教化、应缘、修炼、精神需求等四类。就大理善书的分类而言,善书并非只是“通俗读物”。从创作来看,大理善书在承袭传统善书创作形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尤其是游记类鸾书《洞冥宝记》和《蟠桃宴记》,开创了鸾书“对话式”和“章回体”的创作体例,并对此后鸾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其他善书一样,道德教化是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救劫”思想则体现了“以道为教,万教归儒”的宗教救度。大理地方士绅撰着和刊印善书,开建善坛,宣讲圣谕,是其重要表现。与宋、明、清经典善书明显不同的是,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中有不少内容是地方士绅对当地民众进行的西学启蒙,介绍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本文中篇对这一特色进行了研究。从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来看,当科学传到中国边陲大理时,地方士绅对之既非推崇,也不是排斥。他们认可和尊重科学,敬重闻名于世的西方科学家,鼓励国人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但也并没有对科学顶礼膜拜。他们认为科学不是万能的,意识到科技的异化问题,认为战祸连绵、生灵涂炭源于近代西方军事武器的发明和制造,有悖于“仁”道,“道”高于“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科学之上,故主张尊“道”鄙“技”。大理士绅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源于农耕文明的影响、儒家“天下归仁”的文化传统、及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三方面的因素。大理善书中大量介绍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女性启蒙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多数为基础知识,涉及多个学科,信息量较大,与民众生活休戚相关。在女性启蒙方面,科学话语与社会性别话语交织,融合中西文化的话语体系,着重进行生育和教育的知识启蒙,试图塑造德才兼备的“新贤妻良母”之形象,希望女性为家庭建设能做出重要的贡献。除善书本身外,大理善书中的科学知识主要通过善坛、学校、家庭的教育进行传播。无论哪种途径,主要都是强调道德教化。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知识,则以神道设教的方式,通过善坛向当地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在大理地区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观念上和生活方式上。观念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观念、“四民”观念、婚育观念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观念上,不再过度强调“重农抑商”,而是倡导“以工商立国”,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大理集市的繁荣。其次是“四民”观念上,由于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错动。最后在婚育观念上,大理士绅反对白族过去盛行的姑舅表优先婚,稳婆在生育分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式微,其原始的接生方法受到质疑。在生活方式上的主要表现,一是关注健康,二是崇尚俭朴,三是出现新的娱乐方式。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尤其“预防医学”等观念使当地民众的健康意识有所增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了提高。他们崇尚健康俭朴的生活。又因机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高效,人们的休闲时间因此而增多,出现了新的休闲和娱乐方式。玩洋牌、跳舞、唱歌、演戏、歌剧、打麻将等这些娱乐方式越来越兴盛,并且已从城市传到乡村。文章下篇主要以民国时期大理洱源下江乡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为个案,对地方士绅如何进行劝善,如何处理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成善宗坛自民国初年(1912)建坛,至1950年停办,历时39年。期间,善坛主职人员举办大小法会数十次。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向我们真实和立体地展现了民国时期大理村民的信仰世界。他们的道德教化既以圣谕宣讲为主,也有在其他宗教仪式中偶尔穿插进行的。他们既接受学校教育,也推广善坛教育。尽管他们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全村遭受瘟疫时,他们还是虔诚地举行供奉地藏像祛瘟的法会活动,诵《地藏菩萨救劫宝法》,并相信有奇效,以实例证明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播及医疗的现代化,并未使“神药两解”的民间医疗走向消亡,而是继续留存并在民间产生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晚清民国时期的大理善书及洱源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较好地反映了近代宗教与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晚清民国时期的大理善书,及成善宗坛为地方学校的竣工举办庆祝大会,并到学校进行圣谕宣讲,反映了宗教与科学并非只有对立和排斥,它们之间还有融摄。大理士绅在西风浩荡的形势下,吸收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假借神圣仙佛降乩,结合旧有传统文化编撰善书,在宣教的同时,也向民众进行了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了科学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因此,宗教对科学并非只有阻碍作用,也有适应或促进科学发展的因素。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调适,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大理善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许与其他多数宗教团体不一样的是,当地士绅在对民众进行以道德为核心之宗教救度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科学启蒙。他们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又乐于吸纳利于国计民生的西方科学知识。他们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策略,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全盘复古,游刃有余的协调继承与扬弃之间的关系,是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绵延永续,灿烂辉煌。其三,任何民族的健康发展都应该是以己为体,以人为用。在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民主、人权成为普世价值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和否定西方先进的科技及价值理念,但也不能抛弃中国的传统。

孙苗苗[7](2018)在《道教重母思想及其女性伦理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道教以先秦时期老庄哲学为基本思想,发展了两汉的黄老之学,同时又继承了原始宗教中的女神崇拜,民间社会中的神仙方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本文以道教作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伦理的视角去认识、梳理道教中的“重母”思想。探讨道教中女性的道德关系、道德意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评价,以求得对道教中女性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总结出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女性伦理观念。道教重母思想内涵丰富。道教通过对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生”系统、“柔弱胜刚强”等思想的解读,将老子思想体系中“重母”思想具体化为对人类世俗社会中母亲角色的尊崇。其它道教经典如《太平经》也存在“重母”观念,主要以“阴阳和合”思想为基础,主要表现在重视生育以及强调家庭的建立和维系两个方面。又如《老子想尔注》,在对老子之道进行神学化发挥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承袭了《老子》的重母思想,突出了道“为天下母”的地位。在道教浓厚的“重母”思想影响下,道教对女性采取了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万物中都内含着“道”,所以道教思想根本不否认女子可以成仙。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女仙占有重要的地位。道教的神仙世界是对现实世俗社会的一种另类的反映,女神女仙的存在作为宗教信仰不仅可以佐证女性在道教修仙的可能性,而且也鼓励了女性修道以冲破束缚,追求独立人格价值的实现。此外,道教还针对女性独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专为女性撰写了女丹书、开辟了女丹修炼。而且在道教的系统中,女教徒也有女师,女祭酒等职务,在教门中同男教徒一样处理各种事务。由于道教对女性的尊重,使得女性教徒数量相当可观。可以说女性在道教中找到了解放自己,追求生命价值的途径和意义。作为道教女性伦理观的基本理论基础,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中女神崇拜、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母”、“贵柔守雌”等主阴思想、阴阳观以及道教自身的生育观和贵生思想等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例如道教赋予女性成就理想人格的权利,在道教修炼和戒律规范问题上也将女性当做独立的个体加以考虑。这些思想通过现实中的女性社会地位、女性生存环境以及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独特角色表现出来。道教女性伦理观是立足于道教,用女性伦理思想观察女性修道者在道教中的伦理关系,伦理原则,伦理规范等方面的特征表现。道教中对于女性采取的是一种尊重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尊重女性的生命价值;认可女性修仙的可能;崇拜女性的生殖功能。如在伦理教化层面主张男女平等,在社会生活中要求男女合作;皆不可轻生,尤其是轻贱女性生生命,提倡抱有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母亲孕育生命,所以要感恩母亲,践行“孝亲”思想。道教所秉持“崇阴守雌”的观念,重视女性多有的无为不争,柔弱守雌等德性,也影响到了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从而要求人类重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尊重世间万物禀道而生的客观规律。此外对道教不同历史时期的教义,宗教活动以及修炼方式也有影响。

李祎[8](2017)在《当前都市中的佛教放生现象研究 ——以“上海菩提学会”放生活动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当前,全国各地佛教放生热潮愈演愈烈,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信仰民俗与社会现象。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大大小小的佛教放生活动每天都在这里频繁上演。本文选取了"上海菩提学会"放生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分析了当前都市佛教放生活动的规模、特征及其运转模式;同时结合宗教学、民俗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当前都市放生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信仰根源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本文研究认为,佛教放生活动不仅是传统信仰民俗文化在当下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传承与流变,同时它也发展成为现代人摆脱日常生活压力、寻求精神解脱,乃至医疗身心与寄托生死的"方便法门"。从佛教的信仰解释来看,它为放生提供了一套"积资净障""积德消灾"的意义解释系统,在这个解释系统里,"业报"可以通过参与放生来实现转化。从放生者的身体体验情境来看,通过放生仪式的空间设置与转换,在由"死"到"生"的戏剧化场景转换之中,参与者将动物的经历映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感受到轻松与解脱。在此,放生仪式得以作为一种信仰民俗治疗的方式从而实现调节参与者的身心状态的目的。放生活动的频繁上演也折射了当前都市人的生活压力、信仰状况、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而种种放生乱象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也反映了当前都市人的信仰文化生活的盲目与困惑。

何子建[9](2017)在《佛教善书民俗的动物保护意义》文中指出善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善书作为一种民俗形式,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在维持社会稳定,劝导社会民众行善心、做善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善书作为一种民俗读物,有“宝卷”、“功过格”、“故事集”等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其特点,对于传播善的观念,促进大众善行具有重要意义。善书民俗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善书与佛教善书。道教善书及佛教善书,都是自身宗教的思想与善书民俗形式相结合,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劝诫社会民众行善心、做善事。佛教善书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戒杀”“放生”内容,对于动物保护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积极的意义。本文正文部分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学术界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阐述佛教善书的定义和内容,佛教善书的发展过程,编辑与传播、形式与特点。第三章阐述佛教善书的动物保护内容有着深厚的佛教传统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因果报应观”“功德观与福田观”“慈悲观”“众生平等观”。第四章阐述佛教善书民俗的动物保护实践,佛教善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戒杀”内容,主要包括对一般野生动物、昆虫等微小动物、家养动物等的“戒杀护生”,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场合的劝诫;而“放生”内容则是从放生的种类、时间、场所、组织、效用等方面来论述。第五章阐述佛教善书民俗动物保护的优势,主要包括社会教育优势、社会规范优势、编订、印制优势、宣讲、传播优势等方面。最后一章结语,总结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佛教善书内容在当代动物保护实践中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朱新屋[10](2014)在《20世纪以来中国善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善书(或称劝善书)是一种劝善戒恶的书籍,在中国传统社会曾经广为流传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关,对中国善书的研究较早得以展开,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大致而言,20世纪以来的中国善书研究在中国大陆、港台地区、日本学界及欧美学界有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并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研究路径:宗教史、思想史和社会史。梳理近百年来中国善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善书研究,亦即可以看到中国善书研究的三种可能走向,包括书志学的继续推进,横向的社会史视野和纵向的思想史视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善书研究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二、试析道教劝善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道教劝善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4)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民间慈善事业流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慈善释义
    二、对民间慈善事业的内涵限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简论
第二章 民间慈善事业的孕育
    第一节 客观因素对民间慈善事业的综合作用
        一、突出的自然与社会问题
        二、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统治者的劝分旌表政策
    第三节 地缘性慈善组织的推动——以会馆为代表
第三章 慈善观念与社会教化
    第一节 三教中蕴含的慈善救助理念
        一、儒家仁爱天下的慈善观念
        二、佛教修善成佛的慈善观念
        三、道教积善成仙的慈善观念
    第二节 袁黄的劝善书思想
        一、16世纪前的善书功过格
        二、袁黄的功过格思想
    第三节 善书与明清社会教化
        一、官方劝善教化书
        二、民间劝善书的新发展
第四章 民间慈善组织——以嘉兴同善会为例
    第一节 同善会的成立与其救助理念
        一、同善会的诞生
        二、同善会的组织模式及救助理念
    第二节 同善会的劝善思想及意义
        一、同善会与明末劝善思想
        二、同善会的影响及意义
    第三节 东林讲学对明末慈善事业的影响
第五章 民间慈善组织在清代的官僚化
    第一节 雍正二年诏谕的影响
    第二节 慈善组织“官僚化”的特征与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中国善书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的研究与学术成果
    (一) 善书的汇编整理
    (二) 善书版本的考论
    (三) 善书与民间宗教的研究
    (四) 善书与社会现象的研究
    (五) 多学科视角下的善书研究
    (六) 地方善书的研究
二、国外的研究与学术成果
    (一) 日本学界对中国善书的研究
    (二) 欧美学界对中国善书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的比较评述
    (一) 资料搜集和运用的差异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差异

(6)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本文切入点
    三、研究综述
    四、使用资料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上篇 基础研究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概况及成书原因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类别
        一、道德教化
        二、应缘
        三、修炼
        四、精神需求
        第二节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主要内容
        一、宗教救度
        二、开坛阐教
        第三节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成书原因
        一、近代云南社会的影响
        二、成书“因缘”
        本章小结
中篇 特色研究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中渗透的“科学”
        第一节 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科学”的概念及源头
        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历程
        第二节 大理士绅对待科学的态度
        一、认可和尊重科学
        二、科学不是万能的
        三、“道”高于“技”
        第三节 大理士绅对待科学态度之原因探析
        一、农耕文明的影响
        二、“天下归仁”的儒家传统
        三、强烈的民族意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传播的科学知识及其途径
        第一节 大理善书传播的科学知识
        一、自然科学知识
        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三、女性的科学启蒙知识
        第二节 大理善书中科学知识的传播途径
        一、善坛教育
        二、学校教育
        三、家庭教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中的地方社会新气象
        第一节 社会观念的变迁
        一、经济观念
        二、“四民”观念
        三、婚育观念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崇尚健康俭朴的生活
        二、新的休闲和娱乐方式
        本章小结
下篇 个案研究
    第五章 民国时期洱源下江乡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
        引言
        第一节 成善宗坛的基本情况
        一、成善宗坛的建坛
        二、成善宗坛的迁移
        第二节 成善宗坛举办的重大法会
        一、学校竣工庆祝大会
        二、圆通斋
        三、葭旁开街大斋
        四、供奉地藏像袪瘟
        五、做家斋
        六、中元普渡大会
        七、吕祖会训斥杨庆昌
        八、沿村宣讲圣谕
        九、为杨宗震送葬
        十、最后的法会
        本章小结
附录一 成善宗坛大事年表
附录二 成善宗坛敦化寺平面图
附录三 成善宗坛牌位图
附录四 成善宗坛敬奉的神像牌位图
附录五 成善宗坛职事人员名单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编目
    凡例
    一、大理士绅撰写的善书编目
    二、大理士绅抄写或刻印的外地善书编目
致谢

(7)道教重母思想及其女性伦理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一) 经典研究
        (二) 女性伦理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道教重母思想内涵
    第一节 “重母”是“道”形而下的体现
        一、“重母”与道家之“道”
        二、“重母”与道教之“道”
    第二节 道教“重母”表现的多元性
        一、庞大的女神仙体系
        二、女丹书与女丹修炼
        三、尊女官、女祭酒与女师
        四、女性信徒数量明显增加
第二章 道教女性伦理观的依据及其基本内涵
    第一节 道教女性伦理观的依据
        一、女神崇拜和生殖崇拜
        二、老子重母思想
        三、道教阴阳观
        四、道教“贵生”思想
        五、道教“生育”观
    第二节 道教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一、道教赋予女性成就理想人格的权利
        二、道教重视女性修炼问题
        三、道教戒律对女性的约束和保护
    第三节 道教重母思想与女性伦理观
        一、“重母”与女性地位
        二、“重母”与女性生存
        三、“重母”与婚姻、家庭关系
第三章 道教女性伦理观的影响
    第一节 道教女性伦理观对个人教化的影响
        一、重视生命
        二、主张男女平等
        三、提倡“孝亲”思想
    第二节 道教女性伦理观对社会的影响
        一、对道教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对道教伦理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当前都市中的佛教放生现象研究 ——以“上海菩提学会”放生活动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相关概念澄清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综述
第二章 放生的历史渊源与沪上佛教放生的当下呈现
    第一节 放生民俗的思想渊源与流变
        一、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放生思想
        二、佛教对中国放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沪上佛教放生之风及其当下呈现
        一、近代以来沪上佛教放生之风
        二、当前沪上放生主体的多样性
        三、当前沪上放生空间的多样性
        四、放生活动极为频繁
    第三节 对"菩提小组"放生活动的实地调研
        一、组织模式
        二、活动形式及规模
        三、参与主体的身份分析
        四、放生仪式的展演过程
第三章 放生仪式:通往神圣体验之门
    第一节 放生仪式的神圣空间建构
        一、仪式的空间设置
        二、仪式空间转换中的意义呈现
        三、放生仪式的戏剧性场景与神圣象征
    第二节 仪式中的心理体验
        一、放生咒与上师加持
        二、放生回向与功德福报期待
        三、放生仪式的感官吸引与身体体验
第四章 放生作为一种信仰民俗治疗方式
    第一节 当前放生之风的社会心理根源探析
    第二节 放生民俗治疗的心理动机
        一、放生的目的:消灾、赎罪、治病、祈福、增寿
        二、寻求认同的动机:摆脱"失衡状态"的渴望
        三、放生作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身份认同与道德优越感
    第三节 放生信仰民俗治疗的实现机制
        一、"积资挣障"的意义解释系统
        二、放生信仰民俗治疗的作用机制
第五章 变调的佛法与扭曲的心理:当代放生之惑
    第一节 当代放生理念的扭曲
        一、对佛教放生观念的误读与扭曲
        二、当前放生的功利性与盲目性
    第二节 放生导致的环境问题
        一、放生VS放死
        二、对生态平衡的潜在危害
        三、动物与人居之间的紧张
    第三节 超越的信仰VS利益的驱动
        一、从信仰活动到市场行为
        二、职业放生组织者的利益追求
    第四节 放生折射的当代信仰困惑
        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二、道德危机与信仰缺失
        三、对团体生活的渴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佛教善书民俗的动物保护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及缘由
        (二)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四、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佛教善书概要
    一、佛教善书的定义与内容
    二、佛教善书的发展过程
    三、佛教善书的编辑与传播
    四、佛教善书的形式与特点
第三章 佛教善书民俗动物保护的思想基础
    一、因果报应观
    二、功德观与福田观
    三、慈悲观
    四、众生平等观
第四章 佛教善书民俗的动物保护实践
    一、戒杀与动物保护
        (一)戒杀护生的对象
        (二)针对不同人的劝诫
        (三)针对民俗场合的劝诫
    二、放生与动物保护
        (一)放生对象
        (二)放生时间与场所的说明
        (三)放生活动的组织
        (四)放生活动的效用
第五章 佛教善书民俗的动物保护优势
    一、佛教善书的编印、传播
    二、社会教育优势
    三、社会规范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20世纪以来中国善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大陆的善书研究
二、港台地区的善书研究
三、日本学界的善书研究
四、欧美学界的善书研究
五、善书研究的可能走向

四、试析道教劝善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善书《为善阴骘》研究[D]. 苏敏. 西南大学, 2021
  • [2]中国古代劝善书中的动物伦理思想研究[D]. 张娅茹.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道家生态思想与西方环境伦理学比较研究[D]. 杨欢. 安徽大学, 2021
  • [4]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民间慈善事业流变探析[D]. 王海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中国善书研究评述[J]. 冷雪梅. 广西社会科学, 2019(02)
  • [6]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研究[D]. 冷雪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7]道教重母思想及其女性伦理观研究[D]. 孙苗苗.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8]当前都市中的佛教放生现象研究 ——以“上海菩提学会”放生活动为中心的考察[D]. 李祎.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9]佛教善书民俗的动物保护意义[D]. 何子建. 山东理工大学, 2017(03)
  • [10]20世纪以来中国善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朱新屋.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标签:;  ;  ;  ;  ;  

道家劝善书的生态伦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