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构建中医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构建中医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

一、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制定中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全爽[1](2021)在《同伴拉练式方案对脊髓损伤伤友重返社会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同伴支持的理念及方式,探讨“同伴拉练式”干预结合专业康复指导在脊髓损伤伤友自我照顾能力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中的作用,分析并推广该模式,将助残服务更加精细化、多样化。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江西省某三甲医院脊髓损伤出院患者(伤友)102例作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2例,试验组50例,对照组以家庭照护为主,试验组选择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同伴拉练式训练干预。在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干预6个月三个时间节点分别评估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心理弹性、自主参与。利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同伴拉练式”干预活动对脊髓损伤伤友提升自理能力,重归自我、重启生活的效果研究。结果:最终纳入对象102例中,对照组52例,试验组50例,两组脊髓损伤伤友干预前年龄、病程、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损伤原因、损伤类型、损伤平面、损伤程度、家属照顾者、受伤前工作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伤友改良Barthel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干预3个月和干预6个月时,试验组改良Barthel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同伴拉练式方案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和干预效应存在交互作用(F=3.624,P=0.030)。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和干预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得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和干预效应存在交互作用(F=8.100,P<0.001),说明时间因素对两组心理弹性得分会因分组采取不同干预措施而不同。在干预前,两组患者自主参与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6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自主参与总分及室内自主参与、家庭角色、室外自主参与、社会生活4个维度的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时间和干预在自主参与总分及室内自主参与、家庭角色、室外自主参与、社会生活各维度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时间因素会因两组脊髓损伤伤友采取不同干预方式不同而变化。结论:1、同伴拉练式干预方案明显提升脊髓损伤伤友日常活动能力;2、同伴拉练式干预方案促进脊髓损伤伤友心理弹性水平提高;3、同伴拉练式干预后的脊髓损伤伤友社会参与水平明显提高;4、同伴拉练式方案提升脊髓损伤伤友就业率,实现自我脱贫。

姜静远,邱卓英,王国祥,邱服冰,杨剑,李安巧,马洪卓,朱婷,王梅,孙宏伟,陈迪,黄秋晨,郑洁皎,张鸣生,石秀娥,唐涛,许涛,张爱民,吴弦光,刘巧云,肖晓飞,井淇[2](2020)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在康复中系统应用的方案与路线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在康复领域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理论架构、中观层面的治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系统应用。方法基于国际康复政策文件,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和《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等分析康复发展的政策理论架构;探讨WHO-FICs,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β-2)三大参考分类在康复领域的系统应用。结果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宏观政策和理论架构,明确现代康复服务的内涵和原则。康复服务是现代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6大要素,包括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筹资、健康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医药技术和健康信息系统。要求在康复服务中依据ICD、ICF和ICHI的架构和知识体系,对康复领域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的分类、命名规则、内涵、外延、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进行标准化,并完成康复相关的评估和统计。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治理与管理的中观机制。康复服务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和功能定向原则;情景要素包括服务地点、服务设施和服务场景三个方面。在康复领域系统应用WHO-FICs推荐采用"评定(ICHI)-功能分类、评定、说明和编码(ICF)-疾病分类、诊断、编码(ICD-11)-康复干预(ICHI)"系统应用模式,遵循"评估(功能和需求)和诊断(疾病和功能)-确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方案-实施康复干预-康复结局评价(功能评定)"的标准化流程。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的微观应用模式,明确康复涉及的主要疾病有28大类,主要功能障碍有7大类,康复干预有6大类。根据ICD-11和ICF推荐的整体功能评估工具有WHO残疾评定方案(WHODAS 2.0)、WHO示范残疾评估表简明版(MDSB)和VB40通用功能领域(VB40),同时推荐ICF核心分类组合用于康复功能和康复结局的评估。WHOFICs在康复病案管理和病案首页报告中的应用,可实现康复病案管理的标准化,基于康复病案首页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编码以及康复绩效报告的标准化为康复付费和支付管理提供了工具。基于WHO-FICs构建标准康复数据集,建立标准化康复大数据,实现功能相关的诊断相关分类和case-mix统计。结论将WHO-FICs分类系统应用于康复领域,在宏观层面构建康复理论和政策架构,在中观层面明确康复治理与管理的机制,在微观层面建立康复应用模式,可进一步提升康复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康复服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覆盖率,提供科学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

黄莹[3](2020)在《基于运动知觉理论的康复体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和飞速发展,康复医疗的“体验性”逐渐凸显出来,康复是一项必须在运动中与环境产生相互作用且恢复行为能力的过程,因此本课题是基于运动知觉理论对康复体验进行的设计研究与设计探讨,打破了传统静态单向的康复设计思路,通过将康复的动觉体验作为本课题的设计研究对象,目的是形成一个动态的、主动的连续性康复状态,促进患者与环境互动的持续性满足与成长,从而获得愉悦的康复经历。运动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运动知觉是人类辨认与识别运动信息并对此作出相应运动反应的一项基本认知能力,是多种接收器与大脑协同工作的结果,对患者的康复发展及生命延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课题首先对知觉加工及运动知觉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总结,再对近几年来用户体验到体验设计概念的范式转变进行了逻辑梳理,具体分析了体验设计EEI模型的体验层次及核心要素,针对其中期许、事件、影响三个体验层面对康复运动进行体验层次构建,从而进一步探索运动感知在体验设计中的潜在价值。康复体验层次构建是基于患者运动的动机与目标、条件与组成、障碍与实现、认知与情感反应、意义与重要性等内容进行的问题探索,为后续的调研提供思路并明确目标。本课题实地调研是在无锡市同仁国际康复医院展开的,采用了定性访谈、一日生活追踪、非参与式观察等调研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一是通过访谈整理患者的认知障碍和运动知觉特征,二是总结分析患者参与康复训练时与产品之间的运动关系,三是绘制患者一日康复流程并得出患者运动状态与情感反应的结果,四是从整体的康复情境中体会空间的运动感知和运动限制。本研究在设计策略的提出上,基于运动知觉理论,以提高患者主动运动意识、引导流畅持续运动状态、加强情境空间运动感知为康复体验目标,选用EEI模型中期许、事件、影响三个体验层面以及产品、服务、空间三大体验范畴对具体的康复体验策略进行落实与细化,该策略要求研究者具备综合交叉的学科能力,是一次在康复设计领域的创新学术探索,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思路与方向。

郑凌[4](2020)在《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服务对象逐渐由最初的残疾人扩面到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残疾人、伤病人等残障人群体,人们对康复辅助器具的各方面需求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目前国家针对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生产、装配及研发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在相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及监管制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在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问题方面,如何完善产业相关政策支持,更好地促进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需要探索与实践。本文介绍了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和产业政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政府职能理论和公民权利理论。通过调查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的执行情况,总结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税收及水电热气相关优惠政策有待落实、金融服务灵活性及便利性不足、财政资金引导支持范围较窄、消费支付措施及范围有待完善、专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等,并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完善对策,主要包括:减免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企业研发税收、减免生产供应装配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企业税收,着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基于市场化支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基于多元化开发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企业融资工具,强化企业金融服务政策落实;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纳入“四众”财政支持范围、奖注补支持非营利性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企业建设、将康复辅助器具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多措并举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完善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制度、商业保险支付范畴制度、消费信贷支付范畴制度,完善消费支付制度建设;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专业知识进入专业教育范畴、推进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从业人员的职称职级制度建设,协同发展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郭亚雯[5](2020)在《工作能力支持量表汉化及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引入工作能力支持量表(The Work-ability Support Scale,WSS),结合我国文化背景进行汉化、修订,并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中检验信效度;(2)应用工作能力支持量表A部分调查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能力水平;(3)应用工作能力支持量表B部分探索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是否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共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双人直译-回译法将量表转化为中文版本。跨文化调适由原作者咨询、专家咨询、认知性访谈、课题组讨论四步骤进行。信效度检验阶段选取郑州市三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辖社区内的403名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和IBM SPSS AMO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条目一总分相关分析法与临界比法对WSS条目项目分析。效度检验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法(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包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 α系数)和评定者间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第二部分:便利选取郑州市三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辖社区内不同于研究第一部分的214名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工具为一般资料调查表、改良Rankin量表、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应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用频数、构成比做统计描述;重返工作能力、相关因素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人口学、疾病及工作相关资料的患者重返工作能力水平差异,以患者重返工作能力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其重返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此外,为进一步分析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是否重返工作这一结局的影响因素,首先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方法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自变量,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P<0.05)。结果第一部分:中文版WSS包括A(16个条目)和B(12个条目)两个部分。量表A部分共提取公因子3个,共同解释67.747%的总变异量,B部分3个公因子共解释56.056%的总变异量。量表除条目B8以外,其他条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P<0.01)。量表所有条目的决断值均达到3.0(P<0.001)。A、B部分的S-CVI分别为0.94和0.90。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载荷较好,A部分结构模型拟合指标:卡方自由度之比(χ2/df)=1.716,标准均方根残差(SRMR)=0.044,拟合优度指数(GFI)=0.909,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873,相对拟合指数(CFI)=0.966,常规拟合指数(NFI)=0.924,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059;B部分结构模型拟合指标:卡方自由度之比(χ2/df)=1.885,标准均方根残差(SRMR)=0.057,拟合优度指数(GFI)=0.933,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894,相对拟合指数(CFI)=0.928,常规拟合指数(NFI)=0.863,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065。除去条目B10、B8,其他条目的kappa系数均>0.60(P<0.01);中文版 WSS 的 A部分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32,各维度 Cronbach’s α 系数 0.862~0.910。B 部分 Cronbach’sα 系数为 0.766,各维度 Cronbach’s α 系数 0.645~0.803。第二部分: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工作能力支持量表A部分的生理维度得分为(20.07±6.07)分,思考与沟通维度得分(20.47±7.86)分,社交与行为维度得分(23.72±9.16)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残疾程度、卒中类型是生理相关重返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解释18.8%变异量;②残疾程度、文化程度、卒中发生次数、卒中类型是思考与沟通相关重返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解释29.3%变异量;③残疾程度、文化程度、卒中发生次数、患病时长是社交与行为相关重返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解释17.6%变异量。已重返工作的患者有52例(24.3%),未重返工作的有162例(75.7%)。影响其重返工作结局的因素包括:生理相关重返工作能力(OR=0.907,95%CI:0.850~0.968,P<0.05)、工作意愿(OR=1.776,95%CI:1.037~3.042,P<0.05)、信心(OR=2.886,95%CI:1.560~5.341,P<0.05)等个人因素,职业类型(OR=4.261,95%CI:1.283~14.154,P<0.05)、雇主因素(OR=2.251,95%CI:1.244~4.072,P<0.05)等工作因素,以及亲友支持(OR=1.758,95%CI:1.029~3.004,P<0.05)的家庭因素。结论(1)经汉化及文化调适的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WSS)包括生理、思考与沟通、社交与行为三个维度,经检测后的信效度良好,可应用于评估我国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能力水平及重返工作相关因素。(2)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其影响因素包括身体残疾程度、文化程度、卒中类型及次数、患病时长等。(3)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率有待提高,是否重返工作受到个人因素、工作因素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生理相关重返工作能力、工作意愿、信心,工作因素包括职业类型、雇主相关因素,家庭因素包括亲友支持。

周泽纯[6](2020)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参考ICF通用语言和概念框架,综合国内外关于长期护理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构建一套科学、可行性强、复合型的长期护理失能评估指标体系。在体系应用中找寻和修正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不同维度失能的影响因素,为长期护理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数据库、书籍等途径确定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相关概念和内涵,梳理发达国家和我国试点城市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政策,整理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初步拟定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的理论体系。(2)二手资料分析法。利用2015年CHARLS数据对全国中老年人ADL和IADL指标和失能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社会学人口特征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的特点。(3)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来自广州市高校、医院、养老机构和医疗保险等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依据专家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和修改,最后形成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4)现场调查法。利用所开发的指标体系,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入住于广州市海珠区、番禺区三家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评估,以检验指标信度和效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失能评估各维度的相互影响作用。结果:(1)文献研究法发现,国内外综合使用ADL和IADL指标对长期护理需求者进行评估。国际上采用标准、综合、统一的评估系统对长期护理需求者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并选用中介变量对身体状态和照护服务需求进行转换。(2)依据2015年CHARLS数据可知,中国老年人ADL指标中失能率较高的为“如厕”、“洗澡”和“上下床”,而IADL指标中失能率较高的为“打电话”、“做家务”和“理财”。东部老年人ADL出现障碍频率较高为“进食”和“如厕”;而IADL则为“做家务”和“打电话”。(3)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躯体功能与活动、精神活动和社会参与3项一级指标;及6项二级指标和28项三级指标。(4)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三个维度,躯体功能与活动、精神活动和社会参与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失能各个维度的影响因素不同。结论:(1)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共涵盖躯体功能与活动、精神活动和社会参与。复合型失能评估指标体系能多维度评估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处于起步阶段,应用复合型评估体系应着重考虑日常活动能力方面。(2)失能老年人不同维度的功能既是独立,又相互影响,不同维度的失能影响因素不同,但也存在着共同的影响因素,因此,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影响因素的作用。

陈娜[7](2020)在《从临床治疗走向社会融合 ——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介入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村残疾人比重大、分布广泛、康复与发展的需求迫切,在农民和残疾人双重弱势身份的作用下,往往在健康、生计、教育、社会参与和权利保障等方面面临困境。残疾人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作为一项满足残疾人康复与发展需求、实现社区包融性发展的发展策略,自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现有的临床治疗式的介入策略存在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康复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关注点放在农村社区康复的介入策略上,以对不同的残障模式理论的解读为分析视角,从运行机制、介入层面、参与主体、服务内容、项目资源等五个方面分析残障医学模式下以临床治疗为主要特征的介入策略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尝试提出完善农村社区康复介入策略和促进农村残疾人社区包融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采用长度访谈法收集资料,在J县W镇三个村落选取了 14名残疾人及3名社区康复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农村残疾人康复与发展的资源与服务供需矛盾凸显。尽管农村社区康复的基础医疗康复服务和残疾人专项康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但在残疾观念、话语权力和社会政策理念等综合作用下,目前国内农村社区康复实践存在发展水平低、服务内容有限、服务覆盖人数少、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介入策略偏颇是导致农村社区康复实践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这种偏颇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运行体制冗杂低效,主要表现为社区康复运行偏重行政化管理和基层社区参与不积极;二是介入策略体系不完善且衔接不畅,表现为宏观、中观和基层社区康复支持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支持体系之间的断层;三是社区康复主体权责缺位,表现为政府、残联以及残疾人和社会力量在社区康复中的权利与责任缺位及混乱;四是以医疗服务为主的社区康复服务南辕北辙,即现有医疗化的社区康复很难实现社区包融性发展的目标;五是资源供给来源单一且支持力度弱,表现在人力资源数量不足且专业水平低、物质资源匮乏及财政资源有限。农村社区康复介入策略之所以存在诸多弊端,主要原因在于医学残障模式的残疾观念依然盛行,导致政策实践从根本上偏离政策目标,在现有的发展主义话语体系作用下,农村社区康复实践依然受到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制约,将残疾归因于个人不幸,将残疾人福利与服务视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负担,所施行的残疾人社会政策也因而是补救性和托底性的,导致农村的社区康复很难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为促进农村社区康复发展,首先应该调整理念,倡导残疾人权利理念和社区包融性发展理念,重视生物医学模式之外的残障模式理念;其次要构建以包融性发展为目标的农村社区康复支持体系,包括推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完善衔接有序的三个支持体系、支持多个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倡导内容更为全面的服务以及建立多样化和可持续的资源供给体系等。

黄鹏英[8](2020)在《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文中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士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党十九大明确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目标,非常重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众所周知,康复是残疾人士重建生命的第一步,也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康复服务的供给,是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当前,我国残疾人人口基数庞大,康复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对我国残障康复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在梳理残障康复服务供给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状况展开调查,了解该市残障康复服务需求状况,梳理Y市残障康复服务在供给总量、供给质量、供给内容和供给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立足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剖析问题背后的成因。进而,针对问题的成因,本研究提出优化当前残障康复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研究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问题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三章统计汇总问卷调查和整理访谈材料,进一步了解Y市残障康复服务需求与供给状况,梳理Y市残障康复服务在供给质量、供给总量、供给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结合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提出对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体系优化建议。在此基础上,从Y市实际出发,以小见大,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残障康复服务供给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潘红梅[9](2020)在《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康复机构是我国康复医疗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公办康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康复需求,因此加快发展民办康复机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我国民办康复机构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存在运营模式混乱、发展受限等各种问题。研究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模式有利于民办康复机构找准自身定位,成为公办康复机构的有力补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以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公共物品理论、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和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使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对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模式展开分析研究。第一,结合相关理论对民办康复机构的功能定位、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进行分析,通过梳理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状况和政策需求对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定位进行介绍;第二,通过案例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我国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模式类型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第三,结合调研和资料研究的结果对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困境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理论角度分析困境产生的成因;第四,将实地访谈的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现如今影响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影响因素权重排序。第五,归纳总结国外发达地区康复机构的有效经营理念和经验特征,得出对我国民办康复机构发展的启示。第六,对我国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最终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民办康复机构数量占比多,但是提供服务的比例却远不如公办康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扶持民办康复机构,提高民办康复机构服务率;第二,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混乱,大多数存在定位不清、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对康复治疗师的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加快培养优秀的康复专业型人才,明确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定位,不断对康复设备进行完善,加强对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再教育;第三,我国民众对于康复的认识还比较局限,康复的早期介入还很欠缺,相关部门和机构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康复知识的普及,增强民众对民办康复机构的认知。

邱卓英,李伦,陈迪,马洪卓,孙宏伟,王国祥,黄昭鸣,张鸣生,郑洁皎,石秀娥,王少璞,李安巧,肖晓飞,井淇,吴弦光,张爱民,李浩冉[10](2020)在《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康复指南研究: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研究康复指南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方法运用国际康复政策文件和分类标准研究康复指南内容,工具包括《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世界残疾报告》、《社区康复指南》、《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以及《国际疾病分类》(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β-2。结果本研究系统论述WHO-FICs (ICD-11、ICF和ICHI)的理论架构、分类系统、疾病诊断与功能描述、编码、干预和评定方法,提出了在康复循证研究和康复指南制定中运用国际分类家族的理论与方法。结论构建康复指南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涉及康复本体、术语和编码、疾病诊断和功能描述以及干预和功能评定标准方法。

二、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制定中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制定中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同伴拉练式方案对脊髓损伤伤友重返社会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同伴支持概述
        1.2.2 社会参与概述
        1.2.3 同伴支持与“拉练式”训练
        1.2.4 国外研究进展
        1.2.5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2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2 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
        2.2.3 心理弹性量表
        2.2.4 社会参与水平的测量工具:自主参与问卷(IPA)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随访人员流失情况
    3.2 纳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的得分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弹性量表的得分比较
    3.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社会参与状况
        3.5.1 各时间节点两组患者自主参与问卷的得分情况
        3.5.2 各时间节点两组患者自主参与问卷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6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就业率
    3.7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同伴拉练式干预方案能够提升脊髓损伤伤友日常活动能力
    4.3 同伴拉练式方案对脊髓损伤伤友心理弹性的影响
    4.4 同伴拉练式方案对脊髓损伤社会参与状况的影响
    4.5 同伴拉练式方案对脊髓损伤就业率的影响
    4.6 不良事件发生率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5.3 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脊髓损伤伤友活动与参与工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在康复中系统应用的方案与路线图(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和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2 康复宏观政策和理论架构
    2.1 康复理论与政策架构
    2.2 现代康复服务的内涵目标——健康服务体系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2.3 康复服务的6大构成要素
    2.4 WHO-FICs战略架构在康复中的系统应用
3 康复服务中观治理与管理机制
    3.1 基于WHO-FICs康复服务模式
        3.1.1“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
        3.1.2 以人为本
        3.1.3 功能导向
        3.1.4 系统应用WHO-FICs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
    3.2 康复服务情景因素
    3.3 WHO-FICs康复系统应用体系
    3.4 基于WHO-FICs的康复服务标准化流程
4 WHO-FICs的微观应用模式
    4.1 康复服务涉及的主要疾病
    4.2 康复服务涉及的主要功能障碍
    4.3 康复的主要干预策略
    4.4 基于WHO-FICs的康复评定
    4.5 基于WHO-FICs的康复病案管理、病案首页报告、康复服务收费和支付管理
    4.6 基于WHO-FICs康复数据架构和标准以及功能、残疾和康复大数据与康复统计
5 小结

(3)基于运动知觉理论的康复体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康复医疗的需求将持续扩大
        1.1.2 运动康复在认知层面的关注度低
        1.1.3 体验经济带动健康医疗体验设计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运动知觉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运动康复评定的相关研究现状
        1.2.3 用户体验介入康复服务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外延-Neutral Equilibrium理论的研究启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1.6 论文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运动知觉及体验设计的相关理论探究
    2.1 运动知觉相关理论探究
        2.1.1 物理刺激与知觉之间的关系
        2.1.2 知觉组织原则与知觉特征
        2.1.3 运动知觉与选择性注意
        2.1.4 运动知觉的应用研究
    2.2 体验设计相关理论探究
        2.2.1 “体验”的多重定义
        2.2.2 从用户体验到体验设计的转变
        2.2.3 体验EEI模型的核心要素及特点
    2.3 运动知觉在体验设计中的价值分析
        2.3.1 将运动事件作为设计研究对象
        2.3.2 在运动中创造独特性自主经历
        2.3.3 从技术层面上搭建体验新舞台
        2.3.4 营造动态平衡的社会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康复运动的体验要素层次构建
    3.1 康复运动期许体验层次探究
        3.1.1 康复患者的动机因素分析
        3.1.2 康复治疗的目标要素分析
        3.1.3 康复期望值对激励的影响
    3.2 康复运动事件体验层次探究
        3.2.1 康复运动的条件要素分析
        3.2.2 康复体验的进程要素分析
        3.2.3 康复进程中运动知觉分析
        3.2.4 康复运动进程的自我创造
    3.3 康复运动影响体验层次探究
        3.3.1 运动体验对康复治疗的意义
        3.3.2 运动体验对康复发展的重要性
        3.3.3 康复体验带来的长久记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康复体验运动感知的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内容及方法
        4.1.1 调研地址与目标人群的选取
        4.1.2 内容及方法汇总
    4.2 康复患者知觉特征的调研分析
        4.2.1 调研内容及方法
        4.2.2 调研过程
        4.2.3 调研结果
    4.3 康复产品运动模式的调研分析
        4.3.1 调研内容及方法
        4.3.2 调研过程
        4.3.3 调研结果
    4.4 康复服务运动状态的调研分析
        4.4.1 调研内容及方法
        4.4.2 调研过程
        4.4.3 调研结果
    4.5 康复空间运动感知的调研分析
        4.5.1 调研内容及方法
        4.5.2 调研过程
        4.5.3 调研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基于运动知觉的康复体验设计策略
    5.1 构建主动运动的产品体验设计策略
        5.1.1 康复产品体验设计原则的提出
        5.1.2 感官刺激-诱发患者的运动期许
        5.1.3 产品功能-调节患者的动态进程
        5.1.4 产品技术-促进社会角色的转变
    5.2 引导流畅自如的服务体验设计策略
        5.2.1 康复服务体验设计原则的提出
        5.2.2 情感反应-做好运动预期的心理铺垫
        5.2.3 协同创新-导向动态平衡的服务进程
        5.2.4 服务延伸-加快康复运动的社会融合
    5.3 营造运动无阻的空间体验设计策略
        5.3.1 康复空间体验设计原则的提出
        5.3.2 空间节奏-突破静态的空间体验概念
        5.3.3 空间导视-降低康复运动的错误决策
        5.3.4 过渡空间-引导运动无障碍的社会观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发展动态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
        2.1.2 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系统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公民权利理论
第3章 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执行情况
    3.1 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整体情况
        3.1.1 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管理与发展组织机构
        3.1.2 H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现状
        3.1.3 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项目资金支持情况
    3.2 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支持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调查
        3.2.1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税收优惠支持政策
        3.2.2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金融服务支持政策
        3.2.3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3.2.4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消费支付支持政策
        3.2.5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人才培养支持政策
第4章 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1.1 税收及水、电、热、气相关优惠政策有待落实
        4.1.2 金融服务灵活性及便利性不足
        4.1.3 财政资金引导支持范围较窄
        4.1.4 消费支付措施及范围有待完善
        4.1.5 专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
    4.2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优惠政策原因:优惠政策制定部门与落实部门之间沟通不足
        4.2.2 金融服务原因:部分金融服务机构存在双重管理困境
        4.2.3 财政资金原因:财政专项资金应用无法协调
        4.2.4 消费支付原因:关联机构之间业务往来未达成共识
        4.2.5 人才队伍原因:缺乏相关部门保障机制
第5章 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的完善对策
    5.1 着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5.1.1 减免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企业研发税收
        5.1.2 减免生产供应装配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企业税收
    5.2 强化企业金融服务政策落实
        5.2.1 基于市场化支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
        5.2.2 基于多元化开发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企业融资工具
    5.3 多措并举加大财政资金引导
        5.3.1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纳入“四众”财政支持范围
        5.3.2 奖注补支持非营利性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企业建设
        5.3.3 将康复辅助器具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5.4 努力完善消费支付制度建设
        5.4.1 完善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制度
        5.4.2 完善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纳入商业保险支付范畴制度
        5.4.3 完善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纳入消费信贷支付范畴制度
    5.5 协同发展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5.5.1 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专业知识进入专业教育范畴
        5.5.2 推进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校企合作机制
        5.5.3 完善从业人员的职称职级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情况的调查

(5)工作能力支持量表汉化及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发病人群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1.2 促进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意义重大
        1.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评估有待完善
        1.4 重返工作评估工具研究现状
        1.5 小结
    2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依据
    3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量表的使用授权
        2.2 翻译与回译
        2.3 文化调适
        2.4 倍效度检验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汉化及文化调适结果
        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3 项目分析结果
        3.4 内容效度结果
        3.5 结构效度结果
        3.6 信度结果
        3.7 评分细则
    4 讨论
        4.1 量表汉化及文化调适过程科学严谨
        4.2 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条目鉴别度较好
        4.3 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效度良好
        4.4 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信度良好
        4.5 中文版工作能力支持量表的应用前景
    5 小结
第二部分 工作能力支持量表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中的应用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及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重返工作能力水平及影响因素
        3.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结局的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能力亟待关注
        4.2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能力受诸多因素影响
        4.3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现况不容乐观
        4.4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对开展促进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干预的启示
    5 小结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2.1 创新性
        2.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不断扩大,家庭照护功能弱化
        1.1.2 国家重视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长期护理失能评估指标的研究现状之评析
        1.4.2 长期护理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4.3 长期护理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统计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研究现状
        2.1.1 我国中老年人失能特点
        2.1.2 我国失能评估指标的研究现状
    2.2 国际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研究现状
    2.3 研究现状之评析
第3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3.1 基本概念
        3.1.1 长期护理保险
        3.1.2 失能
    3.2 基本理论
        3.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2.2 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
    3.3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1 全面性原则
        3.3.2 客观性原则
        3.3.3 可操作性原则
        3.3.4 安全性原则
第4章 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DELPHI专家咨询草案的形成
        4.1.1 指标池的拟定
        4.1.2 专家论证
    4.2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分析
        4.2.1 专家的基本情况
        4.2.2 专家积极系数
        4.2.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2.4 专家权威系数
    4.3 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4.3.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形成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
    4.4 权重系数的确定
        4.4.1 分析方法
        4.4.2 分析步骤
        4.4.3 结果确认
    4.5 小结
第5章 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检测与修正
    5.1 检测对象的纳入标准与方法
    5.2 检测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5.3 指标信度检验
    5.4 指标效度检验
    5.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长期护理失能评估各维度影响作用分析
        5.5.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5.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6 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入住老人失能之检测及其社会学影响因素
        5.6.1 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入住老人的失能现状
        5.6.2 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入住老人失能现状的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5.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语
    6.1 创新、不足与展望
        6.1.1 本研究的创新
        6.1.2 本研究的不足
        6.1.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从临床治疗走向社会融合 ——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介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迫切
        1.2.2 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现状
        1.2.3 残疾人观念和康复理念的转变
        1.2.4 国际背景下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实践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残疾人和农村残疾人
        1.4.2 社区康复、社区康复介入策略与农村社区康复介入策略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国外社区康复介入策略研究
        2.1.1 国外社区康复理念内涵研究
        2.1.2 国外社区康复残疾人“赋权”研究
        2.1.3 国外社区康复内容研究
        2.1.4 国外农村社区康复研究
    2.2 国内社区康复介入策略研究
        2.2.1 国内社区康复理念内涵研究
        2.2.2 国内社区康复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
        2.2.3 国内社区康复运行机制研究
        2.2.4 国内农村社区康复研究
第3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视角
        3.1.1 残障的不同模式及其内涵
        3.1.2 选择残障模式理论视角的原因
    3.2 研究方法
        3.2.1 选点与进场
        3.2.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3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3.2.4 相关伦理议题
第4章 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现状与问题
    4.1 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现状
        4.1.1 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庭基本信息
        4.1.2 农村社区康复基本情况
    4.2 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介入策略存在的问题
        4.2.1 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冗杂低效
        4.2.2 不完整的介入策略体系衔接不畅
        4.2.3 角色颠倒的社区康复主体权责缺位
        4.2.4 医疗为主的社区康复南辕北辙
        4.2.5 来源单一的资源供给力量孱弱
第5章 农村残 疾人社区康复介入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话语权力:发展主义的话语体系
    5.2 分析视角: 个人主义方法论
    5.3 残疾观念: 残障的医学模式
    5.4 政策目标: 补救性、托底型的残疾人社会政策
第6章 完善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介入策略的对策建议
    6.1 实践变革,理念先行
        6.1.1 残疾人权利理念
        6.1.2 社区包融性发展理念
        6.1.3 社区康复中的残障社会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和权利模式
    6.2 构建以包融性发展为目标的农村社区康复支持体系
        6.2.1 推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6.2.2 完善多层面衔接有序的农村社区康复支持体系
        6.2.3 支持多个社区康复参与主体各司其职
        6.2.4 开展内容更为全面的社区康复服务
        6.2.5 建立多样化与可持续的社区康复资源供给体系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讨论
    7.2 研究贡献
    7.3 研究限制
    7.4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大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编码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残疾人
        2.1.2 残障康复服务
        2.1.3 残障康复服务供给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残障康复服务供给的宏观背景
    3.2 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现状调查分析
        3.2.1 Y市残疾人概况及调查样本概述
        3.2.2 Y市残障康复服务需求状况
        3.2.2.1 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多样性
        3.2.2.2 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差异性
        3.2.2.3 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的特殊性
    3.3.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3.3.1 供给总量不足
        3.3.2 供给内容单一
        3.3.3 供给结构失衡
        3.3.4 供给质量不高
第四章 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康复服务供给理念滞后
    4.2 供给主体定位不清,难成体系
        4.2.1 政府:单向行政化供给,服务单一
        4.2.2 市场:尚未探索盈利模式,供给相对有限
        4.2.3 社区:供给起步晚,依附于政府供给
        4.2.4 志愿部门:流动性大,参与供给程度低
        4.2.5 供给合作协调机制尚未形成,难成体系
    4.3 尚未建立需求为本的供给定位
    4.4 供给资源投入保障较为缺乏
    4.5 供给监督、评估机制尚未完善
第五章 完善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5.1 树立多元主体参与和全面康复的供给理念
    5.2 科学定位,构建多元主体供给残障康复服务体系
        5.2.1 以残疾人需求为供给动力
        5.2.2 以政府为残障康复服务供给的引导主体
        5.2.3 以市场为残障康复服务供给的基础主体
        5.2.4 以社区、志愿者团体为残障康复服务供给的补充主体
    5.3 健全多元主体供给残障康复服务体系的长效运行机制
        5.3.1 健全多元主体供给协调合作机制
        5.3.2 健全多元主体供给投入保障机制
        5.3.3 健全多元主体供给监督评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19年Y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与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Y市残联干部关于残障康复服务访谈提纲
    附录-3 Y市残疾人或其家属关于残障康复服务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康复医疗新要求
        1.1.2 康复需求庞大
        1.1.3 康复机构发展建设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民办医疗机构运营模式的研究综述
        1.3.2 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案例分析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经验总结法
        1.4.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民办康复机构的功能属性及发展定位
    2.1 核心概念阐释
        2.1.1 民办
        2.1.2 康复机构
        2.1.3 民办康复机构
        2.1.4 运营模式
    2.2 理论分析框架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社会福利社会化
        2.2.3 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理论
    2.3 民办康复机构的功能属性
        2.3.1 民办康复机构功能定位
        2.3.2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公益属性
        2.3.3 基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市场属性
    2.4 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定位
        2.4.1 民办康复机构的历史发展
        2.4.2 民办康复机构发展的政策需求
        2.4.3 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类型及特征
    3.1 运营模式的分类依据
        3.1.1 常见的服务机构运营模式分类
        3.1.2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分类
    3.2 民办康复中心运营模式
        3.2.1 运营规模
        3.2.2 运营功能
        3.2.3 运营内容
        3.2.4 典型案例
    3.3 民办康复门诊运营模式
        3.3.1 运营规模
        3.3.2 运营功能
        3.3.3 运营内容
        3.3.4 典型案例
    3.4 民办康复治疗工作室运营模式
        3.4.1 运营规模
        3.4.2 运营功能
        3.4.3 运营内容
        3.4.4 典型案例
    3.5 三种运营模式比较
        3.5.1 专业性对比
        3.5.2 服务内容对比
第四章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困境及成因
    4.1 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困境
        4.1.1 民办康复机构服务总量占比低
        4.1.2 机构整体专业性不足
        4.1.3 民办康复机构认可度不高
        4.1.4 资金短缺
    4.2 基于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的运营困境成因
        4.2.1 机构属性定位不清晰
        4.2.2 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4.2.3 机构分类管理体系不健全
        4.2.4 康复资源向公办康复机构倾斜
第五章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
    5.1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影响因素筛选
        5.1.1 影响因素指标筛选原则
        5.1.2 影响因素指标的确定
        5.1.3 模型的选择
    5.2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5.2.1 构建多层次评价模型
        5.2.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5.2.3 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5.2.4 结果分析
第六章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6.1 国外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经验
        6.1.1 运营理念
        6.1.2 运营形式
        6.1.3 人才培养
    6.2 国外康复机构运营模式基本特征
        6.2.1 结构清晰且功能明确
        6.2.2 专业高效的服务流程
        6.2.3 医保支付体系完善
    6.3 国外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启示
        6.3.1 完善康复医疗市场环境
        6.3.2 提高民办康复机构康复治疗人性关怀
        6.3.3 加强专业人才教育
        6.3.4 明确各类民办康复机构的定位
第七章 优化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7.1 构建民办康复机构的外部驱动机制
        7.1.1 建立分类引导政策
        7.1.2 发展康复医疗保险制度
        7.1.3 创新“民办公助”的支持模式
        7.1.4 平衡各地区康复资源供给
    7.2 康复人才的扶持
        7.2.1 加强高校康复人才培养
        7.2.2 提高康复从业人员的薪资和福利水平
        7.2.3 树立康复服务光荣的职业价值理念
    7.3 创新民办康复机构运营发展形式
        7.3.1 增强核心竞争力
        7.3.2 创建康复服务供应链体系
        7.3.3 建立集团化管理模式
    7.4 坚持可持续发展
        7.4.1 建立品牌形象
        7.4.2 制定科学战略目标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康复指南研究: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指南理论架构和内容体系
    1.1 WHO-FICs体系
    1.2 在康复指南中运用WHO-FICs架构
    1.3 Cochrane康复循证研究
2 基于ICF功能、残疾和健康理论模式
    2.1 基于ICF功能、残疾和健康理论
    2.2 基于ICF物理医学与康复理论
3 基于WHO-FICs分析主要疾病和功能状态康复
    3.1 基于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分析需要康复服务的主要疾病[33]
    3.2 基于ICF功能分类标准分析主要功能障碍的康复
4 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干预方法体系
    4.1 ICHI分类体系与方法
    4.2 基于ICF主要康复干预策略
5 基于ICF的功能评定理论与方法
    5.1 基于ICF功能和康复评定架构
    5.2 基于ICF的标准化功能评价工具及其在康复指南中的应用
        5.2.1 WHODAS 2.0
        5.2.2 ICF核心分类组合(ICF-Core Sets)
        5.2.3 MDS-B
        5.2.4 VB40通用功能领域(核心分类)
    5.3 不同功能评定结果的比较工具——ICF限定值应用
6 在研究与制定康复指南中联合应用WHO-FICs
    6.1 WHO-FICs联合应用架构
    6.2 WHO-FICs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联合使用
7 小结

四、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制定中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同伴拉练式方案对脊髓损伤伤友重返社会的效果评价[D]. 全爽. 南昌大学, 2021(01)
  • [2]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在康复中系统应用的方案与路线图[J]. 姜静远,邱卓英,王国祥,邱服冰,杨剑,李安巧,马洪卓,朱婷,王梅,孙宏伟,陈迪,黄秋晨,郑洁皎,张鸣生,石秀娥,唐涛,许涛,张爱民,吴弦光,刘巧云,肖晓飞,井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11)
  • [3]基于运动知觉理论的康复体验设计方法研究[D]. 黄莹. 江南大学, 2020(01)
  • [4]H省残障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政策支持问题研究[D]. 郑凌.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5]工作能力支持量表汉化及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重返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 郭亚雯. 郑州大学, 2020(02)
  • [6]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检测[D]. 周泽纯.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从临床治疗走向社会融合 ——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介入策略研究[D]. 陈娜. 山东大学, 2020(10)
  • [8]Y市残障康复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D]. 黄鹏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研究[D]. 潘红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康复指南研究: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J]. 邱卓英,李伦,陈迪,马洪卓,孙宏伟,王国祥,黄昭鸣,张鸣生,郑洁皎,石秀娥,王少璞,李安巧,肖晓飞,井淇,吴弦光,张爱民,李浩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02)

标签:;  ;  ;  ;  ;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构建中医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