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例7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的护理体会

27例7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27例7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1](2021)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之一,现在骨科医师普遍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以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主。两种方案都能很好地保证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期间产生的并发症,但在手术适应证上两种方案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分析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差异性。方法:纳入200例75岁以上Tronzo-EvansⅠ-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失访11例,共189例完成随访,其中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9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9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开始负重、完全负重)、凝血功能(术前术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参数。依据Harris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内出现的并发症。结果:(1)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和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下床活动时间)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0.05)。(2)术后1,2,3,6个月Harris评分,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均高于PFNA组(P<0.05);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相近,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中两组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为20%,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为7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长柄人工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但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减少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符合快速康复的理念,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曹澍[2](2021)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及对侧髋部骨折发生风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老年骨折类型。虽然手术技术和内固定器械的更新进步显着改善了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术后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本组研究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变化和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趋势,比较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风险,以提高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认识,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病后患者骨质疏松管理提供参考,以减少再骨折的危害。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7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患髋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及对侧髋部骨密度值,摄X线片评价假体植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1)围术期资料:手术时间、切口长度(PFNA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2)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记录不同时期对侧髋部骨密度(术后即刻、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析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4)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2个月。手术切口长度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5.70±1.72 cm和11.16±2.07 cm(p<0.05);手术时间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66.73±19.91和91.13±29.40 min(p<0.05);术中出血量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104.67±74.14和148.48±89.67 ml(p<0.05);平均住院时间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9.28±2.59和12.35±4.02天(p<0.05);住院花费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22030.54±3627.97和29270.26±3210.77元(p<0.05);术后下地负重时间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44.98±6.51和5.91±4.22天(p<0.05)。术后第1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分别为29.92±3.55和50.67±8.97(p<0.05);术后第3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分别为46.84±4.54和69.04±10.05(p<0.05);术后第6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1.34±8.89和74.39±8.10(p>0.05);术后第12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8.48±9.17和78.70±7.78(p>0.05)。术后即刻-第1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分别为-0.06±0.06和-0.02±0.01(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分别为-0.03±0.03和-0.02±0.02(p<0.05);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分别为-0.02±0.05和0.02±0.02(p<0.05);术后第6-12个月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分别为0.09±0.08和0.16±0.07。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时间因素及时间与手术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时间2组比较,PFNA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均低于FHR组(P<0.05~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15.4%和5.3%(p<0.05)。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3.80%和0%(p>0.05)。结论:两种术式术后均需要加强至少一年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安全防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显着减少术后卧床时间,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恢复更早更快,有助于减少对侧髋部骨折风险。

何玲莉,李慧,邹毅,冷华伟,张玉峰,张均泉[3](2020)在《围手术期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88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围手术期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VAS、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结论:围手术期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可缓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疼痛,改善心理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

王志[4](2020)在《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成本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卫生经济学方法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术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为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更加合理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患者125例,根据研究目的建立纳入排除标准,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FNA组及FHR组,其中PFNA组64例,FHR组61例;依托石河子大学医院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系统及骨科中心出院病例随访机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分型(AO分型)等,并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相关资料,包括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日、住院期间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评估患者出院后1年内恢复情况,最后收集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年内与骨折相关支出费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显着短于FHR组(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显着短少于FHR组(P<0.05)。术后3、6个月FHR组患者FRS评分均显着高于PFNA组(P<0.05)。PFNA组和FHR组患者骨折后一年内治疗相关费用分别为50707.61±9160.07元和59429.91±24783.98元;术后一年FRS评分分别为72.64±7.85分和75.01±6.25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获得1分分别需花费698.07元和792.29元;FHR组与PFNA组相比评分每多出1分需多花费3680.30元。结论: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PFNA花费更低,从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家庭负担角度考虑,PFNA更具有卫生经济学优势。

权磊[5](2019)在《微创SuperCap入路与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微创SuperCap入路与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早期疗效比较研究方法:我们从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共用18个月的时间,收集了年龄匹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例,其中20例分为微创组SuperCap组(A组:n=20),常规后外侧入路(PLA)(B组:n=20)20例。所有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双动头假体,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按照高标准完成。匹配的两组患者在以下这些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性别、年龄、受伤后到手术之间的准备时间、患者骨质疏松程度、VAS、BMI、术前血红蛋白。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随访时进行比较的方面为: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总天数、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术中总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和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采用的评分标准是为大家所熟知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H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的髋关节在不同时间段的功能进行评测:术前、术后1天、第5天、两周、1个月、3个月。同时对患者术后第5天、一周、两周、1个月、3个月等不同时间段进行测试:TUG测试(计时起走测试)、TSC(爬楼测试)。研究结果:所有的患者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期间无任何患者失访。经过对比后发现,微创组(supercap)患者的手术切口小于常规后外侧入路组(7.4±0.6)VS(14.5±1.5)cm,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180±183)VS(200±128)ml,术后输血较常规后外侧组少(287±300)VS(307±300)ml,由于微创组术中暴露少,使用特殊的工具,导致在学习曲线中手术时间无明显优势(90±32)VS(93±25)min,这可能与才开展新技术有着一定的关系。然而恰恰由于损伤较小,致使术后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有所缩短(8.8±2.9)VS(9.8±4.6)d。我们在微创组与传统组的对比中发现,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5天的HHS评分以及术后第1天VA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第5天的TUG评分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手术后的第14天和第1个月的TSC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1天、第1周、第2周微创组术后主观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入路治疗组。常规后外侧入路组在手术后被发现发生了 1例深静脉血栓,Supercap入路组在手术后的治疗中被发现发生了 1例深静脉血栓,术后均在治疗过程中及时予以发现,并通过会诊后放置滤网同时行溶栓治疗后好转。所有的患者切口均获愈合,无伤口感染现象。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比如坐骨神经损伤、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研究结论:在微创组和传统入路组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时选用微创Supercap入路具有的优点为:手术切口短,术中出血较小,术中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高,减轻了术后疼痛,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后恢复好等。

赵志岩[6](2019)在《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不同术式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Total Hip Arthyoplasty)、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FHR,Bipola Femerai Head Replacement)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术(HSIF,Hollow Screw Internal Fixation)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的疗效。并探讨患者术后解剖参数的变化情况及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是否产生影响。方法收集了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严格按照筛选标准筛选,剩余105例有效病例。对这10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影像学检查及住院的诊疗经过进行详细的整理,并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三组,36名患者(THA组)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1例(29.4%),女25例(70.6%);年龄6579岁,平均(70.29±0.99)岁;左股骨颈骨折21例,右股骨颈骨折15例;Garden分型:Ⅲ型22例,Ⅳ型14例。有35名患者(BFHR组)接受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男9例(30.8%),女26例(69.2%);年龄6580岁,平均(71.21±0.75)岁;左股骨颈骨折22例,右股骨颈骨折13例。Garden分型:Ⅲ型20例,Ⅳ型15例。有34例患者(HSIF组)接受了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男16例,女18例;年龄6578岁,平均(69.76±0.75)岁;左股骨颈骨折15例,右股骨颈骨折19例。Garden分型:Ⅲ型26例,Ⅳ型8例。对三组患者术后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测量的解剖参数进行整理,并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组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花费、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erle D’Aubign and 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HA组所用手术时间为(101.85±9.40)min,BFHR组手术所用时间为(85.09±8.61)min,HSIF组手术所用时间为(63.44±3.8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2.89,P<0.05)。THA组术中出血量为(326.21±28.25)ml,BFHR组术中出血量为(268.89±21.59)ml,HSIF组术中出血量为(107.79±10.6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9.37,P<0.05)。THA组住院花费为(60437.17±3190.96)元,BFHR组住院花费为(48187.05±4109.68)元,HSIF组住院花费为(23280.74±2066.74)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6.66,P<0.05)。TH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3.21±7.45)分,BFHR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7.97±7.42)分,HSIF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2.94±7.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8,P<0.05)。THA组Merle D’Aubign and Postel功能评分为(16.56±2.52)分,BFHR组Merle D’Aubign and Postel功能评分为(14.50±3.04)分,HSIF组Merle D’Aubign and Postel功能评分为(12.38±4.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26,P<0.05)。THA组股骨偏心距术后为(37.87±4.79)mm,复查为(35.81±4.3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67,P<0.05)。BFHR组股骨偏心距术后为(39.48±4.93)mm,复查为(36.69±4.6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HSIF组前倾角术后为(14.03±5.45)度,复查为(12.59±1.02)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5,P<0.05)。THA术后短期内偏心距的变化和患者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5.024,P>0.05)。BFHR术后短期内偏心距的变化和患者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91,P>0.05)。HSIF术后短期内前倾角的变化和患者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94,P>0.05)。结论1短期内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病人的髋关节功能优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短期内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的髋关节功能优于空心螺钉内固定术。3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短期内有股骨偏心距值的减小,但对髋关节的功能无影响。4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短期内有股骨前倾角值的减小,但对髋关节的功能无影响。图16幅;表13个;参79篇。

巩栋[7](2019)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和Meta分析,比较生物型FHR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探讨生物型FHR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适应症与技术要点,以期为临床应用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原解放军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75岁以上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FHR组和PFNA组。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侧别、骨折分型、骨质疏松Singh指数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和合并内科疾病等;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和优良率等。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Ovid,EMBASE,CBM,CNKI,Articles,VIP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2月的相关文献,手工检索中华系列及骨科类杂志近5年的相关文献,筛选出关于生物型FHR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集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数据,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1.最终纳入206例符合标准的病例,其中FHR组99例、PFNA组107例,患者平均年龄84.1岁,男性114例,女性92例,据改良Evans分型:Ⅲ型91例,Ⅳ型88例,Ⅴ型27例,骨质疏松Singh指数分级:Ⅴ级50例,Ⅳ级58例,Ⅲ级46例,Ⅱ级32例,Ⅰ级20例,按ASA分级:Ⅰ级45例,Ⅱ级99例,Ⅲ级62例,其中合并基础疾病149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FHR组在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显性和隐性失血量等方面优于FH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FHR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优良率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终纳入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共10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型FHR与PFNA相比手术切口大[MD=5.28,95%CI(4.29,6.28),P<0.00001],手术时间长[MD=17.64,95%CI(13.19,22.09),P<0.00001],术中失血量多[MD=110.55,95%CI(86.22,134.89),P<0.00001],但术后卧床时间短[MD=-12.56,95%CI(-18.66,-6.45),P<0.00001],住院时间短[MD=-3.40,95%CI(-5.96,-0.83),P=0.01],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早[MD=-33.29,95%CI(-49.05,-17.54),P<0.00001],术后1个月[MD=18.72,95%CI(13.82,23.63),P<0.00001]、3个月[MD=12.56,95%CI(9.63,15.48),P<0.00001]、6个月[MD=5.94,95%CI(4.63,7.25),P<0.00001]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OR=0.54,95%CI(0.32,0.94),P=0.03],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结论:生物型FHR组与PFNA组相比,术后卧床时间短、负重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和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但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和显、隐性失血量多。2.Meta分析研究结论:生物型FHR组在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优于PFNA组,但在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和术中失血量多。3.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生物型FHR与PFNA各具特点,均是其有效的治疗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生物型FHR也是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选择并可取得良好疗效。

李怀木[8](2018)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加速康复理念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进一步优化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应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加速康复外科治疗12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左侧9例,右侧3例;年龄75~92岁,平均84.3岁;男2例,女10例。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3例,Ⅳ型5例,V型4例。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的围术期处理措施,降低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从而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重点在于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和优化围术期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和出血、优化疼痛与睡眠管理、预防感染、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以及优化引流管、尿管和止血带的应用等。结果:手术所用时间为55~75 min,平均64.5min。术中出血150~270ml,平均180ml,均未输血。术后2例彩超检查发现腓肠肌静脉栓塞,口服利伐沙班片一月,复查血管彩超;1例腔隙性脑梗塞,口服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例伤口裂开,缝合后顺利愈合,无骨折、感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第3天均能部分负重下床行走。使用Harris评分,术后2周平均83.5分,术后半年平均88.6分,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优良率达89.3%,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良好。术后12周均能完全负重进行走。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术换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良好治疗方法,能够快速重建髋关节功能并早期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但手术适应症要严格把握,并具有熟练的手术技术。

林艺靖[9](2018)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locking compress plate,PF-LCP)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在治疗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1年1月一 2017年12月期间,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合并外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人共10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34人行PFNA术治疗,35人行PF-LCP术治疗,32人行AFHR术治疗。主要判定方法为PFNA、PF-LCP、AFHR三种手术方式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长短、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切口大小、C臂机透视次数、术后患侧肢体部分负重与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PFNA、PF-LCP、AFHR三组手术在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主持下顺利完成。PFNA组较AFHR组、PF-LCP组术中失血少,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三组并无显着差异;AFHR组C臂机透视次数最少,较PFNA组与PF-LCP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与AFHR组术后均能较早下地活动,患肢部分负重,但AFHR组能够较快完全负重,明显快于 PFNA 组、PF-LCP 组(P<0.05)。结论PFNA、PF-LCP、AFHR三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手术相关并发症少。但PFNA手术方式与AFHR、PF-LCP相比,从患者手术创伤、术后康复、术后护理、住院费用等方面而言,更具疗效。

李兴艳[10](2016)在《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领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统计比较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是以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代表)手术方法的手术出血量、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切口大小、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14天、3个月、9个月髋关节功能、术中透视次数。运用spss软件统计法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不等,平均12个月。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均能顺利完成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髓外固定手术时间短,髓内固定髓手术时间长,三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最多,手术切口较大,髓内固定手术术中出血少,切口小,三种手术方法术中出血、手术切口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5天左右患侧肢体完全负重,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14天和术后三个月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与髓内固定、髓外固定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比较,髓内固定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快,术后三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较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9个月后人工关节置换、髓内钉内固定组和髓外钉固定组分表有27例、25例和23例获得随访,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均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三种手术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髓内固定、髓外固定技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人工关节置换术(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获得即时的良好的关节功能,术后1周左右患肢可完全负重,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护理困难,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良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二、27例7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7例7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设计
    2.时间和地点
    3.对象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及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材料
    5.方法
        5.1 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
        5.2 PFNA组
        5.3 术后处理
        5.4 随访
    6.主要观察指标
        6.1 临床观察指标
        6.2 影像学观察指标
    7.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参与者数量分析
    2.患者分组流程图
    3.基本资料
    4.临床指标
    5.Harris功能评分表
    6.术后并发症情况
    7.典型病例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及对侧髋部骨折发生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骨质疏松症常见危险因素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3)围手术期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4)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1.临床结果
    2.花费及成本效果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微创SuperCap入路与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三、手术方法
    四、术后处理
    五、观察指标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围手术期参数比较比较
    二、不良事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半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微创Supercap入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6)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不同术式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与筛选标准
        1.1.3 分组情况
        1.1.4 术前准备
        1.1.5 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
        1.1.6 观测指标及临床疗效的评价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三组研究对象围手术期指标及功能评分的比较
        1.2.2 三组研究对象围手术期指标及功能评分的多重比较
        1.2.3 三组研究对象解剖参数变化情况的比较
    1.3 典型病例
        1.3.1 病例1
        1.3.2 病例2
        1.3.3 病例3
    1.4 讨论
        1.4.1 股骨颈在髋部的作用与意义
        1.4.2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点与不足
        1.4.3 三种手术方式的结果对比与分析
        1.4.4 三种手术方式的经验总结
        1.4.5 三种手术方式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1.4.6 研究不足与展望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
        2.1.1 发病机制
        2.1.2 流行病学特点
    2.2 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
        2.2.1 颈干角与前倾角
        2.2.2 骨小梁系统及生物力学
        2.2.3 股骨头颈的血运来源
    2.3 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断
    2.4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
        2.4.1 Psuwels分型
        2.4.2 AO分型
        2.4.3 解剖位置分型
        2.4.4 Garden分型
    2.5 治疗方式
        2.5.1 保守治疗
        2.5.2 内固定术
        2.5.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6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附录B 偏心距、颈干角和前倾角的测量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8)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加速康复理念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临床意义
2. 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采集时间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5 一般资料
3. 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麻醉方法
    3.3 手术方法
    3.4 术后处理
    3.5 康复锻炼
    3.6 随访
    3.7 数据统计及疗效评定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研究中涉及的相关基础概念
        1.2.1 骨折修复生物学
        1.2.2 股骨转子间的解剖及力学机制
        1.2.3 股骨转子间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研究方法
        2.1.2 研究时间和地点
        2.1.3 研究对象
        2.1.4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如下:
        2.1.5 纳入与排除标准如下表:
        2.1.6 骨折分型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操作
        2.2.3 术后处理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三组病例一般情况
    3.2 三组病例手术结果
        3.2.1 三组病例手术时间
        3.2.2 三组术中失血量比较
        3.2.3 三组手术切口大小比较
        3.2.4 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
        3.2.5 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比较
        3.2.6 术后患侧肢体部分负重行走时间的比较
        3.2.7 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行走时间的比较
        3.2.8 住院时间比较
        3.2.9 住院费用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史问诊
    4.2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
    4.3 外侧壁损伤的定义及解剖
    4.4 外侧壁在转子稳定性中的作用
    4.5 手术指征
    4.6 髓内固定系统
    4.7 髓外固定系统
    4.8 人工关节置换
    4.9 术后并发症处理
    4.10 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分析
        4.10.1 术中情况
        4.10.2 术后情况
        4.10.3 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设方法
        1.1.2 研究时间及地点
        1.1.3 研究对象
        1.1.4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
        1.1.5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6 致伤原因
        1.1.7 骨折分型
        1.1.8 合并基础疾病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操作
        1.2.2.1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2.2.2 髓内钉固定(PFNA)
        1.2.2.3 Gamma-3固定方法
        1.2.2.4 髓外固定(PF-LCP)
        1.2.2.5 髓外固定(DHS)
        1.2.3 术后处理
        1.2.3.1 术后一般处理
        1.2.3.2 术后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4 结果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术中手术时间
    2.2 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2.3 三组手术伤口大小比较
    2.4 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分
        2.4.1 术后14天髋关节Harris标准评分
        2.4.2 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
        2.4.3 术后9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2.5 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2.6 术中透视
    2.7 手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行走的时间比较
    2.8 住院时间比较
    2.9 术后卧床时间比较
    2.10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骨折修复生物学
    3.2 股骨粗隆解剖学、骨折移位力学分析
    3.3 股骨粗隆间骨折流行病学调查
    3.4 股骨粗隆间骨折现病史问诊
    3.5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机
    3.6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3.7 髓内钉固定系统
        3.7.1 Gamma钉内固定术
        3.7.2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内固定术
        3.7.3 髓内钉固定手术操作技巧
        3.7.4 Gamma钉与PFNA比较
    3.8 髓外固定
    3.9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应用
        3.9.1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原因分析
        3.9.2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适应症
        3.9.3 全关节置换或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选择问题
        3.9.4 股骨假体选择
        3.9.5 股骨大小粗隆、股骨距的重建
        3.9.6 股骨颈前倾角
        3.9.7 恢复下肢长度
        3.9.8 股骨颈截骨
        3.9.9 股骨端扩髓
        3.9.10 关节囊的修复
        3.9.11 并发症和缺点
        3.9.12 关节置换术的优点
    3.10 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3.11 内固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顶尖距(TAD)
    3.12 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方式选择
    3.13 结果数据分析
        3.13.1 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以及手术伤口大小比较分析
        3.13.2 术后并发症、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分析
4 结论
5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前言
    1、保守治疗
    2、内固定手术治疗分为髓内和髓外
        2.1 髓外固定治疗
        2.1.1 加压空心螺钉
        2.1.2 外固定支架
        2.1.3 截骨+Jewett钉
        2.1.4 多枚针钉类
        2.1.5 角钢板
        2.1.5.1 动力髋螺钉
        2.1.6 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2.1.7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anatomy-type plate LPFP)
        2.1.8 经皮加压钢板(PCCP percutaneous compress ion Plate)
        2.1.9 股骨远端骨折的微创治疗内固定系统(LISS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system
        2.2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
        2.2.1 联合交锁髓内钉(Joint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I RIN)
        2.2.2 Gamma钉
        2.2.3 股骨近端髓内钉(PFN Proximal femoral intramedullary nail)
        2.2.4 股骨近端髓防旋髓内钉(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2.2.5 Inter Tan钉
    3、髋关节置换置换术
    4、电子计算机辅助的骨科手术(CAOS COMPUTER-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
    5、3D打印技术
    6、总结
    7、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注册、随访
    8、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文章

四、27例7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D]. 张建.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2]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及对侧髋部骨折发生风险研究[D]. 曹澍.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围手术期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的影响[J]. 何玲莉,李慧,邹毅,冷华伟,张玉峰,张均泉.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06)
  • [4]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成本效果分析[D]. 王志.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微创SuperCap入路与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D]. 权磊. 苏州大学, 2019(08)
  • [6]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不同术式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赵志岩.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和Meta分析[D]. 巩栋.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加速康复理念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D]. 李怀木.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9]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D]. 林艺靖. 厦门大学, 2018(02)
  • [10]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D]. 李兴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27例7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