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业板市场看好内地

香港创业板市场看好内地

一、香港创业板看好大陆(论文文献综述)

胡艺赢[1](2021)在《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国内企业为了获取全球资本往往会选择在海外进行上市,尤其是近年来国内一些科技企业和“独角兽”纷纷奔赴海外上市,尽管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更是出现了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小高峰。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原因可以主要归为,海外融资、提升公司治理、国际品牌战略。企业海外上市的目的之一可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企业价值从财务角度而言意味着更高的营业利润,从公司治理角度而言则是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地位。但是,目前对于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多集中于理论的分析和总结,并没有从中介机制的角度去探讨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借鉴流动性假说和应用实证研究,探讨国内企业海外上市过程中企业股票流动性变化所带来的企业价值变化。本文提出三个假设,第一是海外上市是否对企业价值具有正向影响;第二是海外上市是否对企业股票的流动性具有相关性;第三是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是否通过提升股票流动性提升了企业的价值。经过实证检验,本文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第一,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具有正向的影响;第二,企业的股票流动性越高,企业价值提升的越明显;第三,国内企业通过在海外市场上获得更高流动性而提升了企业价值。同时本文也对不同性质企业是否在海外上市的过程中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差异性进行了分组检验,以期为不同企业性质的国内企业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最后也对中兴通讯企业海外上市后的财务表现和市值表现进行分析,为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提供案例支撑和建议。

吴秀波[2](2020)在《红筹企业发行CDR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前景分析》文中提出"九号公司"的发行上市,标志着红筹企业采用CDR模式回归A股市场的梦想成真,这是监管机构锐意改革的成果。本文辨析了红筹企业有关的概念;回顾了红筹企业发行CDR的历史沿革;比较红筹企业采用CDR方式与IPO方式回归A股市场的差异;建议监管机构应借鉴境外发行存托凭证的经验教训,完善有关CDR的发行上市规则。由于外汇管制和现阶段较高的发行上市条件的限制,CDR要成为一种主流股权投资品种尚有待监管部门作出更多的制度创新。

毛小丽[3](2020)在《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一国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金融发展与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推行的基本国策。为进一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2014年11月17日、2016年12月5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宣布沪港通与深港通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实施,两地投资者可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实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双向开放,扩大了境内外投资者投资渠道,深化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交流合作,优化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从而促进内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然而,沪港通和深港通等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制度的实施也增加了内地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影响内地资本市场乃至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本文借助深港通开通的契机,探讨深港通这一对外开放制度的实施如何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股价波动性。股价波动性特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之间的联动性是否增加?降低还是加剧了内地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经济后果,对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间的信息传递模式及风险传染机制,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构建了描述波动率的分式布朗运动随机波动率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估计设计出基于贝叶斯原理的MCMC推断法。为了研究深港通实施后运行时间的长短是否对深市产生不同的影响,选用2016年1月5日到2017年11月2日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30分钟收盘价数据,并将其分为不同区间进行实证分析。通过Open BUG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说明抽样的收敛性和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并对模型进行诊断,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都存在明显的跳跃倾向,深港通开通后跳跃倾向增加,并且随着深港通机制的逐渐实施,跳跃倾向未有所减小。深港通开通初期,股市的波动水平、波动持续性、波动的扰动水平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果逐渐显现,股市的波动水平、波动持续性和波动的扰动水平有所降低。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在深港通前后都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深港通开通初期,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的杠杆效应减弱,但相对长期,杠杆效应增强。其次,通过GC-MSV模型,用基于贝叶斯原理的MCMC推断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分析深港通实施前后深市与港市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以深港通正式启动日2016年12月5日为分割日,选用2016年5月3日到2017年7月11日深证成指、中小创新指数和恒生指数30分钟收盘价数据作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中小创新指数和恒生指数的波动存在高度的持续性,且深港通开通后波动持续性都显着增强。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中小创新指数与恒生指数之间都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深港通开通后,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对恒生指数波动的影响明显增强,恒生指数对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波动的影响也明显增强。说明深港通开通后,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间的联动性显着增强,我国内地证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有所提升,但由于政策尚处于初期,在加强两地市场联动的同时,也加强了两地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最后,变换数据和模型进行检验,说明结果的稳健性。最后,阐述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2014-2018年深市上市公司股票数据,设计双重差分模型,以深入检验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深港通政策的实施加剧了深股通标的股票的波动性,且在深股通活跃成交股中更为显着。用盈余管理验证发现,深港通实施后,深股通标的股票可操控性应计项增加,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增大,信息披露质量下降,深股通标的股票波动性增加。运用会计稳健性进行检验发现,深港通开通之后,现金流中的噪音增加,同时会计稳健性下降,也说明了深港通制度的实施,加剧了深股通标的股价的波动。利用噪音交易指标检验发现,深港通开通后,深股通标的股票相比于非深股通标的股票,噪音程度提高,从而加剧股市波动。从公司治理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深港通的实施未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为了排除QFII持股、A+H股同时上市、产权性质、非随机选择性、沪港通、波动性变量选取、A股纳入MSCI指数等因素造成的误差,对其进一步验证,表明结果的稳健性。同时,我们对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深港通加剧了深市创业板公司股票价格波动,但相对整个市场而言,并不明显。总之,深港通这一重要制度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地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有利于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国证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但由于内地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与成熟,未完全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且深港通政策尚处于初期,在加强两地市场联动的同时,也加强了两地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将国际市场的风险带到内地资本市场,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查正成[4](2020)在《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绩效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证监会借鉴国外分拆上市经验并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和现实公司对于分拆上市的需求,颁布了有关分拆上市的规定。规定的出台约束了带有投机性质公司分拆的需求,保护了小股东的利益,规范了分拆的上市操作。分拆上市可以扩大融资渠道、增强发展潜力、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并有利于消除企业盲目扩张所带来的负协同效应。为了巩固我国在国际竞争上的竞争优势。在国内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上,将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领域内资产分拆上市,既可以实现在资本市场进行战略融资,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可以为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恒大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恒大集团有利于我们对分拆上市有更好的认识。伴随恒大集团的不断扩充,恒大集团削减债务的能力将会减弱,原因包括销售持平、非房地产业务支出增加以及对短期债务的依赖加重等。为了缓解债务危机,获得充足的现金流,将企业一部分的优质资产单独分拆出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债务危机。同时本文通过分析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绩效研究,可以为恒大集团继续分拆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了分拆上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进行介绍。第二章对分拆上市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章再分别介绍几种分拆上市模式以及在境内和境外上市的区别。第四章以恒大集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并引进移动平均法对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进行研究,最后通过杜邦分析法深入分析分拆上市。第五章分析作为被分拆上市的子公司恒大健康,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对分拆后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引入指数平滑法对分拆前后短期股价变动进行研究。第六章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在本文的结尾对分拆上市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对分拆上市的未来进行前景展望。通过对分拆上市后恒大集团的绩效分析,发现从财务指标来看为公司带来充足的现金流,提高企业形象和发展能力并短期内缓解公司的偿债能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公司较高的负债问题且没有创造出盈利空间,资产利用率也有所不足,杜邦分析法分析得出净资产收益率不断降低,盈利空间相应减少则从侧面进行了印证;通过数据模型预测,分拆上市短期内股价带来了超额收益;从资本市场来看板块价值得到充分释放,资本市场对其绩效评估做出正面反应。而通过分拆上市后恒大健康的绩效分析发现从财务指标来看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资金得到了合理的运用,让企业发展的愈来愈好,但盈利水平有所下降;通过数据模型预测发现短期内经历超额增长也很快迅速回落;但在资本市场来看股价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得到市场认可。分拆上市除满足融资需求外,还有利于提高母子公司的发展能力。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适用于作为所有的大型企业进行资产收缩型重组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案例研究,希望能为选择分拆的其他企业提供可行性参考。

衷冉[5](2020)在《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分析研究 ——以中集集团港股IPO为例》文中指出自国内企业开始股改上市以来,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活跃,从资本市场的整体大环境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诸多限制并不能够满足上市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和扩张需求,加之受到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境外分拆子公司独立上市成为许多集团公司的国际化扩张战略选择,“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为公司联通境外资本市场提供诸多政策便利。国内许多集团公司试图通过境外分拆上市,优化集团内部资本结构和,达到资本国际化的效果,进而促进集团整体发展扩张的国际化,提升集团的整体价值。为研究集团公司分拆上市的动因、效果及取得的国际化成效,本文选取“深港通”背景下中集集团分拆子公司独立港股上市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中集集团多次分拆核心板块境外上市的SWOT动因和战略、财务状况分析、国际化绩效评价以及市场反应。分析发现,获得独立业务资本运作平台、优化整合多元业务、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融资需求、提升集团价值等是促使中集集团多次分拆上市的主要动因,而分拆子公司境外独立上市是促进集团国际化的可行战略;集团分拆中集车辆独立境外上市子公司获得财务积极影响大于母公司获得的积极影响,中集集团并未获得明显的财务状况提升,更多的正面财务状况提升体现在中集车辆上;资本市场对于集团分拆中集车辆境外独立上市的反应没有以前年度案例激烈,这与投资者较为消极的态度和资本市场环境有关;分拆后中集集团的国际化绩效得到了“优”等次,境外分拆对集团的国际化程度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在本文的最后结合分拆上市对财务绩效、国际化绩效以及市场反应的效果影响,对集团公司分拆行为总结经验。同时对公司分拆上市行为和国际化道路提供五点启示:一是合理选择境内外分拆市场;二是重视母子公司的中长期发展;三是发展多元化国际业务,分散风险;四是利用融资国际化提高市场关注度;五是创新发展,加强绩效管理,降低成本。

黄依楠[6](2020)在《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路径及效果研究 ——以巨人网络与药明康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90年代末,新浪首创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架构,满足了国内监管与公司海外上市的双重要求,由此拉开了中国企业远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序幕。由于近年来海外上市企业遭遇做空危机,且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使得新兴行业受到追捧,因此VIE架构企业纷纷选择回归上市。然而并不是每一个选择回归的企业都能获得成功,而回归路径的选择是影响回归上市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鉴于此,本文以巨人网络借壳回归和药明康德“一拆三”回归的两个案例为研究对象,描述其回归路径和影响路径选择的因素,并且通过两家企业回归路径与回归效果的对比来分析传统路径与创新路径的差异及产生的不同效果。最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路径选择的策略。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回归路径的分析从回归步骤、私有化顺序以及上市方式三个层面来进行,对回归效果的分析从时间成本节约、法律风险规避和市场业绩提升三个方面来探讨。通过回归路径和回归效果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之后都具有正面效应,能够提升企业价值。在回归路径上,巨人网络的借壳具有审核速度快、节约信息披露成本等优点;药明康德的分拆IPO上市有利于价值提升和整体上市失败风险的规避。在回归效果上,巨人网络与药明康德在节约回归时间和规避法律风险上都实现了较好的效果,巨人网络前期市场业绩有较大提升,但长期来说药明康德的市场表现较好。最后,本文认为一步回归与分步回归各有优缺点;选择不同的上市方式会导致回归效果的差异。对于回归路径的选择需要从自身情况、资本市场状况与国家政策环境多方面进行考虑,达到最优效果。并且本文针对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从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国家层面提出了建议。

严冰雪[7](2020)在《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开始遭遇多元化经营瓶颈,如公司管理成本增加等。分拆上市作为应对此类弊端行之有效的资产重组方式,最开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出现。随着分拆上市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实践,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分拆上市是指母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此举有助于公司实现“核心化”经营目标,也被资本市场视作为母公司实力的体现。2019年末,证监会发布分拆上市试点公告,对境内分拆上市放开约束。公告一经发布,多家上市公司当即透露出分拆意愿。可以预见,分拆上市在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作为国内分拆上市的领头羊,同仁堂先后于2000年和2013年进行了分拆上市。本文将聚焦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展开相关研究,以期为其他有分拆上市意愿的公司提供一点帮助。本文首先对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动因进行了剖析,认为专一化经营,深耕国际市场是此次分拆上市的主要原因;其次,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分拆上市对母公司同仁堂科技股价以及最终控股公司同仁堂股份股价带来的短期影响,发现在事件窗内,同仁堂科技股价出现了负的异常收益,而同仁堂股份则得到了明显的正向异常收益;再次,对同仁堂国药上市前后,母公司同仁堂科技以及子公司同仁堂国药的长期绩效表现进行了横、纵向对比分析,认为同仁堂海外发展业务推进尚属顺利,虽然同仁堂国药的绩效表现较分拆前有所下滑,但对比行业平均水平,仍然具有明显优势,有能力支持海外发展业务的持续推进。因此,此次分拆上市的决策是合理的。但母公司同仁堂科技的经营状况在分拆上市后持续恶化,有必要采取措施以寻求改善。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在进行分拆上市决策时要考虑子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其是否具备参与市场竞争和承受证券市场风险的能力;母公司的其他业务是否能对公司形成足够的支撑,保证其持续经营能力。而监管部门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要注意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和非正常关联交易。

张子璐[8](2020)在《同仁堂分拆上市财务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多元化集团分拆上市的需求一直不断增强,而对于企业分拆上市动机及分拆上市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的影响还有待更深的研究。而医药行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2020年也是十三五计划的终局之年,分拆上市的企业中中医药行业的企业占比也比较大,同仁堂集团作为中医药行业的佼佼者,同时具有两次分拆上市的经验,且两次事件间隔较长,基本不存在交互影响,对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同仁堂继续分拆和改善分拆后财务状况;其次,可以为同行业的中医药企业分拆上市提供参考依据;最后,还为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因此确立以下两点研究目的:一方面,客观有效的评价同仁堂两次分拆前后的财务绩效;另一方面,总结同仁堂分拆的经验,为其他企业分拆上市提供借鉴。研究以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分析北京同仁堂两次分拆上市的动因,分别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其分拆的短期财务绩效,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出估计期的系数,代入计算出个股预期收益率,与个股窗口期实际收益率相减得出分拆事件窗口期的超额收益,最终计算出累计超额收益率。同时利用熵权-灰色关联-TOPSIS法研究其分拆后长期财务绩效,从传统的偿债、盈利、发展、经营能力和资产结构五个方面,选取19个核心指标,利用熵权法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计算灰色关联系数,最后综合为与最优方案的贴近度,来判断其长期财务绩效情况。针对分拆上市后北京同仁堂绩效表现变差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同仁堂第一次分拆,短期财务绩效良好但长期绩效改善效果不明显;第二次分拆北京同仁堂国药短期财务绩效较差,市场存在提前反应,长期财务绩效也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对同仁堂提出了从提高对子公司质量的监管、分拆后进行管理层激励、响应国家政策、开拓网络销售平台和研发新产品、新业务几方面改善其绩效水平;而对同行业分拆的建议,主要从端正分拆动机并选择合适的业务进行分拆,提出了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战略制定分拆计划。

何杨玥[9](2020)在《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的动因、路径与经济后果研究 ——以药明康德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频繁遭遇国外一些研究机构的恶意做空、财务造假等因素的影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股价和估值均大幅缩水,加之近年来国内大力推进金融市场改革,A股市场回暖,美国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中概股企业私有化退市的浪潮,中概股企业纷纷走上寻求重回A股市场的道路。在为数不多成功私有化并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案例中,药明康德是以IPO形式成功回归A股的首家中概股企业,其参与了2015年的私有化浪潮,并且作为一家独角兽企业备受瞩目,回归方式及路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药明康德不仅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优质标的资产,同时还在借壳回归方式遇冷时另辟蹊径,以“一拆三”的创新回归方式,顺利完成私有化退市及A股再上市,借助于IPO绿色通道仅50天完成过会,为中概股回归道路的多样性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药明康德为例,深入分析中概股企业选择私有化回归A股的动因、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对其回归路径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总结,以增强案例研究结论的完整性和可信性。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等。再对中概股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中概股境外上市及退市的动因及现状,然后叙述了中概股企业私有化退市、再上市的可选择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研究对象药明康德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通过对药明康德所处市场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其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动因。重点探究了药明康德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路径规划,分析其“一拆三”IPO上市战略选择的原因及优势。接着分析了药明康德私有化退市回归造成的市场反应与财务效应,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对其累计超额收益率、股价、市盈率以及财务业绩进行探究。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分别从企业、监管以及资本市场投资者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其他在境外准备回归的中国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资本市场监督、促进国内金融改革及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邱正已[10](2020)在《中概股回归研究:动因、路径及经济后果分析 ——以药明康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无法满足一些内地企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一批中国企业选择海外上市。但随着这些企业涉嫌财务造假、信息披露存在漏洞等原因使企业陷入诚信危机,频繁遭到国外机构做空;也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海外资本市场对这些企业发展模式的误解、战略决策的不认同,造成股价被低估,战略转型发展困难。这几年国内资本市场日趋完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推行,并落地实施,引发了大量中概股企业退出海外资本市场,寻求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中概股回归这一话题在国内资本市场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中概股企业的私有化回归现状、动因及经济后果的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以药明康德作为案例,研究了药明康德自2015年至2018年A股IPO的资本运作行为,分析其私有化回归的动因,在介绍其特别的回归路径之后分析其中的创新点和适用范围,然后分析私有化回归对二级市场,公司筹资、经营、投资三方面以及对债权人和大股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药明康德私有化回归主要是出于获得高估值、战略调整、降低代理成本和监管维护成本的考虑,同时国内CRO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推动公司的回归。本文研究后认为药明康德创新的回归路径缓解了私有化带来的资金压力,稳定股权结构,消除“负协同效应”,为加速A股上市提供条件,其回归对于业务模式、政策、公司自身状况都有一定的要求。回归后市场反应良好,在筹资、经营、投资三方面的表现符合其回归的动因,回归显着降低了债权人无法回收本息的风险,使得大股东收益颇丰,回归效果良好。对有意图回归的中概股企业来说,可以提供一定的回归思路;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来说,可以完善相关制度,减少对中概股的炒作,更好的保护股民利益。

二、香港创业板看好大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创业板看好大陆(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企业海外上市动因的理论研究
        1.2.2 有关海外上市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理论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概况分析
    2.1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发展历程
    2.2 国内企业在海外证券市场的企业价值表现
    2.3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主要方式
    2.4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地的选择
        2.4.1 香港证券交易所
        2.4.2 美国证券市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与企业价值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的关系
    3.2 海外上市对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3.3 海外上市企业股票流动性对企业价值的中介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
    4.2 样本选取及模型设定
        4.2.1 样本选取
        4.2.2 模型构建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回归结果分析
    4.4 内生性检验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提升企业价值的案例分析
    5.1 中兴通讯公司介绍
    5.2 中兴通讯赴港上市动因
        5.2.1 企业融资需求
        5.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2.3 国际化发展需要
    5.3 中兴通讯香港上市后的企业价值表现
        5.3.1 从收益率看企业价值的表现
        5.3.2 从营业收入看企业价值表现
        5.3.3 从托宾Q值看企业价值表现
        5.3.4 从品牌国际影响力看企业价值表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启示和建议
        6.2.1 对企业的启示和建议
        6.2.2 对监管部门的启示和建议
        6.2.3 对投资者的启示和建议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红筹企业发行CDR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筹企业、协议控制架构、存托凭证等相关概念辨析
    (一)红筹企业及红筹模式
    (二)协议控制架构
    (三)存托凭证
二、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发行CDR的历史沿革
三、红筹企业采用CDR模式与IPO模式回归A股市场的比较
    (一)红筹企业发行CDR与IPO模式要求的行业、市值以及财务指标条件相同
    (二)发行CDR与IPO,对具有VIE架构的红筹企业审核要求不同
    (三)发行CDR与IPO模式的法律关系不同
    (四)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二次上市时,监管政策没有明确CDR模式的优势
四、发行CDR应吸取我国港台地区发行存托凭证的经验教训
    (一)我国台湾地区因发行人市值偏低以及转换机制不科学导致TDR交易萎缩
    (二)香港地区因为资本的自由流通导致非大中华区公司发行HDR失败
    (三)港交所发行制度改革带给二次上市的影响有待评估
五、红筹企业发行CDR的前景分析
    (一)吸引外国企业上市的主要是英美法系交易所
    (二)囿于外汇管制,A股市场尚不能接受二次上市的红筹股
六、结语

(3)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 研究创新与展望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展望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波动率模型研究综述
        2.1.1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类模型
        2.1.2 随机波动模型
        2.1.3 已实现波动率研究现状
    2.2 沪港通和深港通相关文献综述
        2.2.1 对沪港通和深港通定性的研究
        2.2.2 对沪港通和深港通定量的研究
    2.3 综合评述
第三章 基本理论
    3.1 股市波动理论
        3.1.1 股票市场的波动特性
        3.1.2 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3.2 联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股市联动性的内在机制
        3.2.2 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联动性分析
第四章 深港通开通前后深市波动特征
    4.1 SV模型的构建
        4.1.1 分式布朗运动的定义及性质
        4.1.2 SV模型的构建
    4.2 模型的估计方法
    4.3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分析
        4.4.1 Hurst指数分析
        4.4.2 结果分析
    4.5 模型诊断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港通背景下深市与港市波动溢出效应
    5.1 股市间溢出效应模型
    5.2 数据来源和检验
        5.2.1 数据来源
        5.2.2 单位根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实证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港通对深市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6.1 影响机理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实证模型及变量定义
        6.2.2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实证结果
    6.4 进一步分析
        6.4.1 深港通活跃成交股
        6.4.2 盈余管理
        6.4.3 噪音交易
        6.4.4 公司治理
    6.5 稳健性检验
        6.5.1 境外投资者持股的影响
        6.5.2 产权性质的影响
        6.5.3 其他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估计随机波动率模型中参数的OpenBUGS程序
    附录 B:估计GC-MSV模型中参数的OpenBUGS程序
    附录 C:分式O-U过程随机波动率模型核密度仿真图
    附录 D:GC-MSV模型核密度仿真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分拆上市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分拆上市的定义
    2.2 其他资本收缩运营方式
    2.3 运营方式的区别
    2.4 分拆上市的理论基础
        2.4.1 信息不对称假说
        2.4.2 管理层激励假说
        2.4.3 公司业务集中假说
        2.4.4 投融资策略假说
        2.4.5 扩大市场份额假说
第3章 分拆上市的模式及地点
    3.1 分拆上市模式
        3.1.1 PE孵化器模式
        3.1.2 业务相近型模式
        3.1.3 业务差异型模式
    3.2 分拆上市的市场选择
        3.2.1 境内创业板分拆上市的制度背景
        3.2.2 境内新三板分拆上市的制度背景
        3.2.3 香港市场分拆上市的制度背景
        3.2.4 境内上市与境外上市的分拆对比分析
第4章 分拆上市后恒大集团的绩效分析
    4.1 恒大集团分拆案例简介
        4.1.1 恒大集团简介
        4.1.2 恒大集团分拆上市恒大健康
        4.1.3 房地产行业分析
    4.2 恒大集团分拆动因分析
    4.3 基于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4.4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4.5 基于短期的股票市场绩效评价
    4.6 基于长期的资本市场绩效评价
    4.7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恒大集团分拆上市研究
        4.7.1 杜邦分析法概述
        4.7.2 杜邦分析法
        4.7.3 净资产收益率
        4.7.4 销售净利率
        4.7.5 资产周转率
        4.7.6 权益乘数
第5章 分拆上市后恒大健康的绩效分析
    5.1 恒大健康简介
    5.2 基于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5.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5.4 基于短期的股票市场绩效评价
    5.5 基于长期的资本市场绩效评价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分拆上市能提高企业发展空间
        6.1.2 分拆上市能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6.1.3 分拆上市能提高企业管理层能力
        6.1.4 分拆上市会适当减少企业盈利能力
    6.2 对策建议
        6.2.1 关于恒大集团的对策建议
        6.2.2 关于恒大健康的对策建议
        6.2.3 关于分拆上市的对策建议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分析研究 ——以中集集团港股IPO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融资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分拆上市与整体上市
        2.3.2 分拆上市动因
        2.3.3 分拆上市的利与弊
        2.3.4 分拆上市后的绩效评价
        2.3.5 国际化路径和绩效指标
        2.3.6 总体评述
第三章 分拆上市动因、路径及国际化绩效
    3.1 “深港通”背景下集团公司分拆上市动因:SWOT分析
        3.1.1 优势(Strength)
        3.1.2 劣势(Weakness)
        3.1.3 机会(Opportunity)
        3.1.4 威胁(Thread)
        3.1.5 SO战略(优势--机会)
        3.1.6 WO战略(劣势--机会)
        3.1.7 ST战略(优势--威胁)
        3.1.8 WT战略(劣势--威胁)
    3.2 集团公司分拆上市的路径
        3.2.1 两地分拆上市制度比较
        3.2.2 分拆子公司境内上市
        3.2.3 分拆子公司境外上市
    3.3 国际化绩效评价
        3.3.1 国际化绩效
        3.3.2 国际化绩效指标体系
第四章 案例介绍
    4.1 中集集团及其分拆子公司介绍
    4.2 香港市场“中集系”介绍
    4.3 中集集团分拆上市和国际化发展历程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中集集团分拆中集天达影响分析
        5.1.1 分拆动因
        5.1.2 市场反应
    5.2 中集集团分拆中集车辆影响分析
        5.2.1 分拆动因
        5.2.2 财务绩效分析
        5.2.3 国际化指标体系分析
        5.2.4 市场反应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可以获得市场一定程度的认可
        6.1.2 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子公司获得的财务效果大于母公司
        6.1.3 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提升了公司的国际化程度
    6.2 对集团公司的启示
    6.3 对公司分拆上市和国际化道路的启示
        6.3.1 合理选择境内外分拆市场
        6.3.2 重视分拆上市后母子公司的长期发展
        6.3.3 发展多元国际业务,分散风险
        6.3.4 利用融资国际化提升关市场注度
        6.3.5 创新发展,加强绩效管理,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路径及效果研究 ——以巨人网络与药明康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基本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VIE架构相关研究
        1.3.2 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的路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新颖
        1.4.2 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VIE架构及其搭建
        2.1.2 中国概念股
        2.1.3 回归上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企业估值理论
        2.2.3 多层次市场理论
3 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现状及路径分析
    3.1 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现状
        3.1.1 VIE架构企业发展现状
        3.1.2 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发展现状
    3.2 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路径
        3.2.1 回归上市路径介绍
        3.2.2 路径优劣对比分析
4 案例企业回归上市的概况
    4.1 巨人网络
        4.1.1 公司简介
        4.1.2 借壳回归路径
        4.1.3 回归上市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药明康德
        4.2.1 公司简介
        4.2.2 “一拆三”回归路径
        4.2.3 回归上市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 巨人网络与药明康德回归上市对比分析
    5.1 回归上市路径对比分析
        5.1.1 “一步回归”与“分拆回归”对比分析
        5.1.2 “直接私有化”与“先拆再私”对比分析
        5.1.3 IPO与借壳上市的对比分析
    5.2 回归上市效果对比分析
        5.2.1 时间成本节约
        5.2.2 法律风险规避
        5.2.3 市场业绩提升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微观层面的企业建议
        6.2.1 回归上市的共性建议
        6.2.2 不同路径的特色建议
    6.3 宏观层面的国家建议
        6.3.1 促进监管职能的转变
        6.3.2 保持政策连续性
参考文献
致谢

(7)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贡献
第2章 分拆上市理论基础
    2.1 分拆上市内涵
    2.2 分拆上市与公司分立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文献评述
第3章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历程介绍
    3.1 案例相关主体介绍
        3.1.1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1.2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3.1.3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3.1.4 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
    3.2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过程
        3.2.1 第一次分拆上市
        3.2.2 第二次分拆上市
第4章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案例分析
    4.1 动因分析
        4.1.1 专一化经营深耕国际市场
        4.1.2 拓宽融资渠道满足融资需求
        4.1.3 消除信息不对称避免价值低估
        4.1.4 提高管理层激励水平
    4.2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短期市场反应
    4.3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长期绩效表现
        4.3.1 关键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4.3.2 非财务指标分析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同仁堂分拆上市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分拆上市
        2.1.2 绩效评价
    2.2 基础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融资策略假设理论
        2.2.3 业务集中假设理论
3 同仁堂分拆上市概况
    3.1 企业概况
        3.1.1 北京同仁堂概况
        3.1.2 北京同仁堂科技概况
        3.1.3 北京同仁堂国药概况
    3.2 企业分拆前财务概况
        3.2.1 北京同仁堂分拆前财务概况
        3.2.2 北京同仁堂科技分拆前财务概况
    3.3 分拆上市过程
        3.3.1 北京同仁堂分拆北京同仁堂科技上市过程
        3.3.2 北京同仁堂科技分拆北京同仁堂国药上市过程
    3.4 分拆上市动因分析
        3.4.1 首次分拆的动机
        3.4.2 二次分拆的动机
    3.5 本章小结
4 同仁堂分拆上市财务绩效评价
    4.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拆上市短期财务绩效评价
        4.1.1 事件研究法的评价过程
        4.1.2 两次分拆母公司短期财务绩效评价
        4.1.3 两次分拆短期财务绩效比较分析
    4.2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TOPSIS的分拆上市长期财务绩效评价
        4.2.1 长期财务绩效评价方法选取
        4.2.2 长期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北京同仁堂和北京同仁堂科技分拆后长期财务绩效评价
        4.2.4 两次分拆长期财务绩效比较分析
    4.3 分拆上市总体财务绩效结果分析
        4.3.1 短期财务绩效结果分析
        4.3.2 长期财务绩效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同仁堂分拆上市财务绩效提升对策及启示
    5.1 提升同仁堂分拆上市财务绩效的建议
        5.1.1 母公司加强对子公司质量监管
        5.1.2 分拆后可进行管理层激励
        5.1.3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开拓网络销售平台
        5.1.4 纵深发展新业务来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5.2 对同行业分拆上市的建议
        5.2.1 立足于企业战略并明确分拆动机
        5.2.2 选择合适的模式和业务进行分拆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的动因、路径与经济后果研究 ——以药明康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私有化退市研究
        1.2.2 中概股私有化回归动因研究
        1.2.3 中概股退市后再上市方式的研究
        1.2.4 关于分拆上市的研究
        1.2.5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概股
        2.1.2 VIE结构
        2.1.3 私有化
        2.1.4 分拆上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价值低估理论
        2.2.2 规避管制理论
        2.2.3 市场分割理论
        2.2.4 熟悉偏好理论
        2.2.5 融资效应理论
3 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现状分析
    3.1 中概股现状分析
        3.1.1 中概股境外上市及退市动因
        3.1.2 中概股市场现状分析
        3.1.3 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现状
    3.2 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路径
        3.2.1 中概股私有化可选择路径
        3.2.2 中概股回归A股可选择路径
4 药明康德私有化回归A股的动因与路径分析
    4.1 药明康德公司概况
        4.1.1 案例主体简介及发展历程
        4.1.2 经营概况
    4.2 药明康德私有化回归动因分析
        4.2.1 企业战略调整的需要
        4.2.2 企业价值被低估
        4.2.3 中美投资者观念差异
        4.2.4 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
        4.2.5 国内政策环境的支持
    4.3 药明康德私有化回归A股的路径分析
        4.3.1 药明康德私有化退市路径分析
        4.3.2 药明康德再上市路径分析
        4.3.3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回归的原因
5 药明康德私有化回归A股的经济后果分析
    5.1 药明康德私有化回归的市场效应
        5.1.1 私有化公告前后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变动
        5.1.2 私有化公告发出至退市的市场反应
        5.1.3 IPO上市后的市场反应
    5.2 药明康德回归前后的财务业绩比较分析
        5.2.1 盈利能力分析
        5.2.2 偿债能力分析
        5.2.3 营运能力分析
        5.2.4 成长能力分析
6 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案例启示与建议
        6.2.1 企业层面
        6.2.2 监管层面
        6.2.3 资本市场投资者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概股回归研究:动因、路径及经济后果分析 ——以药明康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中概股
        2.1.2 中概股回归
        2.1.3 红筹架构与VIE架构
    2.2 中概股回归A股的理论基础
        2.2.1 价值低估理论
        2.2.2 股权筹资理论
        2.2.3 规避监管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中概股私有化退市
        2.3.2 中概股回归的路径
        2.3.3 中概股回归的影响
        2.3.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概股回归现状及机理分析
    3.1 中概股回归现状
    3.2 中概股回归动因的机理分析
    3.3 中概股回归经济后果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 案例介绍
    4.1 公司介绍
        4.1.1 药明康德
        4.1.2 合全药业
        4.1.3 药明生物
    4.2 回归过程介绍
第五章 药明康德回归案例分析
    5.1 药明康德回归动因分析
        5.1.1 企业价值低估
        5.1.2 战略调整
        5.1.3 降低代理成本
        5.1.4 国内市场良好
        5.1.5 降低监管维护成本
    5.2 药明康德回归路径分析
        5.2.1 回归路径分析
        5.2.2 回归路径创新点分析
        5.2.3 回归路径适用范围分析
    5.3 药明康德回归效果分析
        5.3.1 市场反应良好
        5.3.2 对公司筹资的影响
        5.3.3 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5.3.4 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5.3.5 对债权人的影响
        5.3.6 对大股东的影响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建议
    6.2 不足与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香港创业板看好大陆(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的影响[D]. 胡艺赢. 吉林大学, 2021(01)
  • [2]红筹企业发行CDR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前景分析[J]. 吴秀波.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0(10)
  • [3]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D]. 毛小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恒大集团分拆恒大健康的绩效研究[D]. 查正成.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5]集团公司境外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分析研究 ——以中集集团港股IPO为例[D]. 衷冉.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VIE架构企业回归上市路径及效果研究 ——以巨人网络与药明康德为例[D]. 黄依楠.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7]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研究[D]. 严冰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同仁堂分拆上市财务绩效研究[D]. 张子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9]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的动因、路径与经济后果研究 ——以药明康德为例[D]. 何杨玥.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0)
  • [10]中概股回归研究:动因、路径及经济后果分析 ——以药明康德为例[D]. 邱正已.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香港创业板市场看好内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