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

我区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

一、菜蛾在我区发生动态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周悦南[1](2021)在《菜蛾盘绒茧蜂多分DNA病毒复制及组装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寄生蜂是一类营寄生生活的膜翅目昆虫,其寄主大部分为鳞翅目害虫。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一类优势寄生蜂。其成功寄生需要精准调控寄主的生长发育和免疫,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寄生蜂体内携带的多种寄生因子,包括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PDV)、毒液、畸形细胞等。其中PDV是稳定整合在寄生蜂基因组上的一类共生病毒,仅能特异地在雌性寄生蜂卵巢的卵萼细胞(calyx cell)内发生复制和组装。PDV前病毒包括两部分,一是能够形成环状的双链DNA分子,此为成熟病毒粒子的基因组成分,另一部分功能为辅助病毒复制、组装并成熟,本研究统称这类基因为内源病毒元件(endogenous virus elements,EVEs)。一直以来,对PDV的研究主要围绕PDV环状基因组中的毒性基因对寄主昆虫的生理调控,而对PDV在寄生蜂体内的复制和组装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菜蛾盘绒茧蜂及其携带的PDV(Cotesia vestalis Bracovirus,CvBV)为对象,通过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绝对定量、RNA干扰、透射电镜等多组学和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围绕CvBV在寄生蜂卵巢内的复制和组装机制展开研究。获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CvBV复制和组装的动态过程。利用透射电镜及绝对定量的方法,阐明了CvBV复制和组装与寄生蜂卵巢发育的关系,明确了CvBV复制开始节点为寄生蜂蛹期第2.5天。详细展示了CvBV病毒组装的动态过程,发现CvBV于3日龄雌蛹的卵巢内出现少量组装,到蛹期第4天达到组装高峰期,羽化1天后病毒粒子成熟,卵萼内腔中CvBV丰度达到最高。2)明确CvBV复制和组装相关的EVEs的数量和表达动态。通过对菜蛾盘绒茧蜂基因组及转录组的数据分析,明确了菜蛾盘绒茧蜂基因组中共有73个保守的EVEs,获得了它们的全长序列,并进一步结合质谱分析对CvBV的结构蛋白和其它辅助组装的基因进行了鉴定,发现26个可能为其结构蛋白。表达谱分析表明EVEs在卵巢内的表达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类包含病毒DNA复制和病毒RNA转录调控相关基因,这部分基因在蛹早期开始表达,并在3日龄雌蛹的卵巢内达到最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此类基因称之为早期表达基因。另一类包括结构蛋白和组装相关基因,这部分基因的表达从2日龄雌蛹开始,并在在4日龄雌蛹的卵巢内达到峰值,到1日龄雌成虫体内出现缓慢下调,该类基因称为晚期表达基因。3)明确多个关键EVEs在CvBV复制和组装过程中的作用。通过RNA干扰等技术对24个EVEs在CvBV复制和组装过程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其中3个和病毒DNA复制相关(helicase、integrase-1和integrase-2),3个和病毒RNA转录调控相关(p47、lef-9和lef-5),8个为病毒衣壳组分(vp39、PMV、Hz NVorf9-1、Hz NVorf9-2、Hz NVorf106、38k、27b和K425_459),5个为病毒囊膜结构蛋白(11k、17a-1、35a-1、35a-2和K425_461),3个与衣壳组装相关(vlf-1、Hz NV140-1和Hz NVorf140-2),1个负责病毒结构成分(衣壳与囊膜)运输(Hz NVorf64),1个为辅助侵染因子(vp91)。4)明确蜕皮激素(20E)在CvBV复制和组装过程的调控作用,并鉴定了下游调控因子。发现20E在寄生蜂雌蛹卵巢内的丰度变化为早期(1-2日龄蛹)较高,蛹期第3天开始下调,此变化趋势正好和CvBV组装相关的晚期基因表达模式相反。通过体外添加20E活体培养卵巢的方式,明确了较高浓度的20E能够显着抑制EVEs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通过卵萼区转录组测序及RNA干扰方法明确了20E通路下游转录因子E93能够抑制vp39、38k和vlf-1基因的表达。综上,本研究表明,CvBV的复制和组装过程需要多个基因在寄生蜂蛹期协同作用,包括调控病毒基因表达的相关基因以及病毒结构蛋白等。本研究系统地对这些基因进行全基因组的鉴定,并利用RNA干扰等方法对其功能进行系统地探究,初步揭示了CvBV复制和组装的复杂过程。此外,本研究首次发现了20E通路对CvBV组装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这些新的发现不仅提升了对PDV复制和组装机制的认知,也对深入探究PDV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于琦童[2](2021)在《茚虫威不同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选择毒力及亚致死效应》文中研究表明茚虫威作为新型恶二嗪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其杀虫机制独特,其具有两种异构体,分别为(+)-S-茚虫威(下文简称S-茚虫威)和(-)-R-茚虫威(下文简称R-茚虫威),其中S-茚虫威为有效体,具有杀虫活性,R-茚虫威为无效体,基本不具有杀虫活性,农业上使用的茚虫威药剂主要为两种异构体3∶1或1∶1混合的外消旋体。随着用量的增加,其对害虫及天敌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掌握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及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本文采用S-茚虫威和R-茚虫威,研究其对小菜蛾幼虫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及对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亚致死效应和捕食功能的影响,为生产和利用茚虫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S-茚虫威和R-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的毒力和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S-茚虫威对小菜蛾LC50值为3.52mg/L,对中华通草蛉LC50值为1.16mg/L;R-茚虫威对小菜蛾LC50值为403.69mg/L,对中华通草蛉LC50值>2000mg/L。2.开展S-茚虫威和R-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茚虫威两种异构体LC25浓度下(R-茚虫威对中华通草蛉处理为田间推荐使用剂量),R-茚虫威对小菜蛾急性毒力较低,但对其蛹重、蛹期、产卵量和羽化率均有显着影响,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力有一定影响;尽管R-茚虫威对中华通草蛉几乎没有急性毒性,但其对蛹重、蛹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和成虫成活率均有显着影响,蛹重与对照相比降低了29.75%,蛹期延长了33.66%;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及成虫成活率显着降低。S-茚虫威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生长发育、种群数量、繁殖力都有显着影响。3.通过S-茚虫威和R-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的捕食功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异构体均可导致草蛉捕食猎物的能力下降,以S-茚虫威对捕食能力的影响最大。在茚虫威两种异构体LC25浓度下(R-茚虫威对中华通草蛉处理为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受R-茚虫威影响草蛉幼虫瞬时攻击率降低了46.81%,处理猎物的时间增加了1.9倍,最大捕食量降低了63.37%;受S-茚虫威影响草蛉幼虫瞬时攻击率降低了44.68%,处理猎物的时间增加了4.2倍,最大捕食量降低了80.80%。综上所述,S-茚虫威杀虫活性高,对靶标害虫的亚致死效应大,R-茚虫威杀虫活性低,对中华通草蛉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捕食能力影响大,建议开发S-茚虫威含量高的茚虫威药剂,既能提高药效,也能够减少其对天敌昆虫中华通草蛉的影响。

李一帆[3](2021)在《小菜蛾解毒酶对4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具有分布广、世代短、繁殖快、抗药性发展迅速等特点,给蔬菜生产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小菜蛾对目前市面上所有类型的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所以探究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迫在眉睫。解毒酶介导的代谢抗性在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理中尤为重要,但小菜蛾解毒酶对很多杀虫剂解毒代谢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小菜蛾解毒酶的作用机理对解决小菜蛾的抗药性问题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解毒酶活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小菜蛾解毒酶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功能;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和计算机分子模拟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小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PxGSTs)对唑虫酰胺(TFP)解毒代谢的分子机理;联合使用同源模建、分子动力学(MD)模拟、单残基能量分解、计算丙氨酸扫描(CAS)等方法,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抑制剂——S-己基谷胱甘肽(GTX)为分子探针分析了PxGSTs与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结合的关键氨基酸;通过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建、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技术联合分子生物学实验,阐明了小菜蛾羧酸酯酶(PxEst-6)代谢4种拟除虫菊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λ-氯氟氰菊酯)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菜蛾解毒酶系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目前关于小菜蛾对生物源杀虫剂的解毒代谢已有大量的报道,但是相关研究还未涉及小菜蛾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我们通过对小菜蛾解毒酶系(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细胞色素P450酶)和PSPs酶系活性的测定,发现亚致死剂量的斑蝥素处理后小菜蛾体内PSPs的活性呈现出随时间先降低后逐步恢复的趋势;而小菜蛾体内解毒酶系的活性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450酶活性的升高最为显着),且解毒酶系活性升高的趋势与PSPs酶系活性恢复的趋势相同。该结果表明小菜蛾解毒酶能够在体内对斑蝥素解毒代谢,并使PSPs被抑制的活性逐渐恢复,该研究结果填补了小菜蛾解毒酶系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功能的空白。2.小菜蛾PxGSTs对唑虫酰胺的解毒代谢作用关于昆虫GSTs在唑虫酰胺解毒代谢中的作用目前还知之甚少。我们以小菜蛾为研究对象通过RT-q PCR分析发现,小菜蛾在经唑虫酰胺处理后PxGSTs(PxGSTδ、PxGSTσ和PxGSTε)的表达量明显上调。体外抑制实验和代谢实验发现,唑虫酰胺对PxGSTs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并且PxGSTs能够在体外代谢唑虫酰胺,其中PxGSTσ具有最高的代谢效率。基于分子对接的结合模式分析结果表明,Tyr107和Tyr162侧链提供的氢键是PxGSTσ代谢唑虫酰胺的关键相互作用。对Tyr107(PxGSTσY107A)和Tyr162(PxGSTσY162A)位点进行丙氨酸定点突变后发现,突变体蛋白对唑虫酰胺的结合和代谢能力大幅度下降,揭示了PxGSTs和唑虫酰胺之间的代谢相互作用,并阐明了PxGSTσ对唑虫酰胺代谢的分子机理,为新型唑虫酰胺类杀虫剂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3.小菜蛾PxGSTs与其抑制剂GTX的相互作用昆虫GSTs参与了多种杀虫剂的代谢抗性,以GST抑制剂GTX为分子探针可以揭示杀虫剂抑制昆虫GSTs的分子机理。我们采用同源性模建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构建了PxGSTσ与GTX分子的三维结构模型(PxGSTσ-GTX),并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描述了PxGSTσ-GTX复合物的稳定性。通过结合自由能的分析发现,PxGSTσ-GTX复合物的形成和稳定主要由氨基酸残基侧链提供的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来驱动。通过丙氨酸扫描和定点诱变发现,Lys43和Arg99是PxGSTσ与GTX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并且结合唑虫酰胺与PxGSTσ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分析,发现Tyr107可能是化合物对PxGSTσ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残基。该结果为研究现有杀虫剂抑制GST解毒酶系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结构生物学的参照,为评估新型杀虫剂与GST解毒酶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指导。4.小菜蛾羧酸酯酶PxEst-6对拟除虫菊酯的代谢机理羧酸酯酶(Car Es)是昆虫体内一种涉及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解毒酶。我们通过RT-q PCR分析发现,PxEst-6在小菜蛾三龄幼虫的中肠和表皮内高表达,在经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λ-氯氟氰菊酯)处理后,PxEst-6的表达量迅速上调。通过杀虫剂代谢实验发现PxEst-6具有代谢这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能力。通过三维结构模建、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PxEst-6与拟除虫菊酯的结合模式,揭示了参与代谢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和相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PxEst-6通过Gln431、His451和Lys458残基与拟除虫菊酯的乙酸酯基团发生极性或氢键相互作用从而对其进行代谢,并以丙氨酸定点突变对这一结果进行了验证,阐明了PxEst-6代谢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分子机理。

朱秀[4](2021)在《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其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枸杞红瘿蚊Gephyraulus lycantha Jiao&Kolesik是宁夏枸杞的主要成灾害虫,以幼虫为害枸杞花蕾,致使花蕾畸形膨大,形成灯笼状虫瘿,造成枸杞减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eorymus jaapiellae Yanget Chen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是目前控制枸杞红瘿蚊种群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枸杞红瘿蚊是典型的致瘿昆虫,而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能够准确地搜寻并寄生隐蔽在虫瘿内的枸杞红瘿蚊幼虫,那么,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是如何在复杂的植物生境中精准地寻找、定位、识别和寄生枸杞红瘿蚊幼虫?该寄生蜂与枸杞红瘿蚊之间是否存在能够指引寄生蜂定位寄主的化学信号物质?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分析了该寄生蜂对不同发育阶段虫瘿的选择偏好,探讨影响寄生蜂寄主选择的主要因素,初步明确了寄生蜂寄主识别的物质基础和感受器结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发现枸杞红瘿蚊天敌新种——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通过对我国枸杞各大产区枸杞红瘿蚊天敌群落调查,首次发现枸杞红瘿蚊一种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枸杞红瘿蚊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天敌资源。该寄生蜂由中国林业科学院杨忠岐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君研究员共同定名为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orymus jaapiellae Yang et Chen,隶属于膜翅目、长尾小蜂科,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2.明确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优势寄生蜂,在不同枸杞种植园内的寄生率存在差异枸杞红瘿蚊虫瘿内主要包含4类昆虫:致瘿昆虫枸杞红瘿蚊,枸杞红瘿蚊的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及重寄生蜂。寄生蜂有12种,分别是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jaapiellae,枸杞瘿蚊金小蜂Pteromalus janssoni,枸杞瘿蚊黄色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calvus以及9种未鉴定种。其中,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新种,种群数量占所有寄生蜂的99%以上,为枸杞红瘿蚊的优势寄生蜂。该寄生蜂在不同枸杞园内寄生率差异较大,废弃枸杞园寄生率最高,可达64%-77%;有机种植园次之,为14%-70%,常规种植园寄生率最低,为10%-39%,化学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寄生率。3.系统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生物学特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幼虫共有5个龄期,以成熟幼虫(占比76%)或蛹(占比24%)在枸杞红瘿蚊虫瘿内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约18.2 d。补充营养可显着延长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成蜂的寿命,补充10%蔗糖水的雌雄蜂寿命最长,平均寿命分别为25.2d和15.4d。产卵后雌蜂寿命显着降低,最长寿命仅为不产卵雌蜂的1/2。该蜂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产雄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无显着差异。雌蜂羽化后需经过约1.9d达到性成熟并开始产卵,3日龄雌蜂的日产卵量最高,平均为3.2粒/日。一头雌蜂一生平均可产卵17.2粒。每个虫瘿内的卵粒数为1-2粒。自然状态下,雌雄性比接近2: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枸杞红瘿蚊幼虫的寄生具有可持续性。寄生蜂幼虫在虫瘿内孵化后,首先以口器麻痹虫瘿内的部分枸杞红瘿蚊幼虫,再逐一吸取寄主体液。未被麻痹的红瘿蚊幼虫能够顺利完成生长发育并离开虫瘿,从而保证种群延续。4.明确了寄主龄期以及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自身的日龄、营养状况、交配与否和学习经历对其寄主选择具有显着影响根据枸杞红瘿蚊幼虫的发育情况,可将虫瘿分为卵期虫瘿(成虫产卵后1 d),幼嫩虫瘿(成虫产卵后5-8 d)和成熟虫瘿(成虫产卵后9d及以上)3个发育阶段。无论是限制选择还是自由选择,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在幼嫩虫瘿上的刺探数和产卵量都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1),选择偏好系数CN=0.56±0.38,与CN=0之间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的选择偏好说明了该寄生蜂卵和幼虫的生长发育与枸杞红瘿蚊幼虫及其虫瘿的生长发育,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高度一致性。幼嫩虫瘿期,瘿内红瘿蚊幼虫开始取食子房,致使子房基部缢缩,与花冠间形成空腔,为寄生蜂提供了生活空间。寄生蜂选择幼嫩虫瘿产卵,根据寄生蜂卵的发育历期(2-4 d)以及枸杞红瘿蚊幼嫩幼虫发育成熟并离瘿的发育历期(3-6 d)推算,可保证寄生蜂幼虫在枸杞红瘿蚊幼虫老熟离开虫瘿之前孵化并完成寄生,从而获得其自身发育所需食物。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日龄等自身发育状况均显着影响其对枸杞红瘿蚊虫瘿的选择和寄生。其中,不同日龄的寄生蜂在虫瘿上的刺探和产卵数量存在显着差异,5日龄雌蜂的刺探数显着高于其他日龄,但9日龄雌蜂产卵数则达最高值;补充营养对寄生蜂的产卵寄生率也有显着影响,饲喂10%蜂蜜水和10%蔗糖水的雌蜂,其有效产卵率基本相当,均显着高于饲喂清水和饥饿对照组(P<0.01);交配与否对寄生蜂虫瘿刺探数的影响不大,但交尾雌蜂的产卵量显着低于不交尾雌蜂的产卵量(P<0.01);学习经历会减少雌蜂对寄主的刺探次数,但会显着提高雌蜂的有效产卵率(P<0.01)。5.明确了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挥发物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寄主识别有显着的指示作用以枸杞健康花蕾作为刺探基质,发现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挥发物较成熟虫瘿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刺探行为具有更强烈的刺激作用(P<0.01)。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与枸杞健康花蕾相比,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雌蜂显着趋向于受害虫瘿(P<0.05),尤其以幼嫩虫瘿对孕卵雌蜂具有更显着的吸引作用(P<0.001),其中有95%的寄生蜂选择幼嫩虫瘿,仅有5%的寄生蜂选择健康花蕾。采用固相顶空吸附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采用挥发物,GC-M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虫瘿与健康花蕾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其明显地分为3组。环己酮、2,3,5,8-四甲基癸烷、苯甲醛和6-乙基-2甲基-辛烷是枸杞花蕾受害后新出现的物质,这些物质是幼嫩虫瘿的主要物质,但在成熟虫瘿和健康花蕾中含量较少甚至缺失。从幼嫩虫瘿、成熟虫瘿和健康花蕾中共检测出20种化合物能够引起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雌蜂产生持续的触角电位反应。其中,苯甲醇仅存在于虫瘿内,且仅在幼嫩虫瘿挥发物中引起了寄生蜂的触角电位反应,而健康花蕾挥发物中能够引起寄生蜂触角电位反应的2-丁基-1-辛醇和间二甲苯在虫瘿挥发物中缺失或者含量较低。6.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和产卵器上感受器的种类、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首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和产卵器上的感器的形态、分布和数量进行了鉴定、描述和功能推测。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环状节和鞭节组成。该寄生蜂触角上共有9种感受器类型,包括3种毛状感器、1种锥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板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和1种钟形感器。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和形态没有差异,但在数量和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产卵器上共发现6种感受器,产卵针上的感器类型为的1种毛形感器和2种钟形感器,产卵鞘上为2种毛形感器和1种锥形感器。

杨晶[5](2021)在《小菜蛾神经肽咽侧体抑制激素基因Allatostatin-A转录分析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昆虫神经肽是由神经系统合成、贮存并释放的多肽类活性物质,是多细胞生物中最多样的信号分子群。成熟肽(通常约5–80 aa)是由无活性的前体肽产生的,具有含量低、活性高、作用广泛且复杂的特点,影响昆虫几乎所有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咽侧体抑制激素Alloatostatin-A(AST-A)在昆虫中分布广泛,存在于脑、咽侧体、血淋巴、消化道及神经节中。目前研究发现,昆虫AST-A具有影响昆虫的保幼激素合成、α-淀粉酶的释放、肌肉收缩等方面的功能。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隶属于鳞翅目菜蛾科,其幼虫喜食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是农业重要害虫。由于其发生世代多,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抗药性水平高,防治起来十分困难。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作为其优势内寄生蜂,能够专性寄生小菜蛾幼虫,将Cv BV、毒液、畸形细胞等寄生因子与卵一并注入宿主体内,通过神经系统或其他相关途径,调控宿主生长发育、消化代谢、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此前,本实验室在小菜蛾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鉴定到了17个神经肽家族的19种神经肽基因,但大部分神经肽在小菜蛾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小菜蛾AST-A基因(PxAST-A)转录水平和功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鉴定小菜蛾PxAST-A中9条成熟肽,并检测小菜蛾PxAST-A的转录水平:基于小菜蛾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分析和克隆小菜蛾PxAST-A序列。通过与其他昆虫同源PxAST-A多序列比对,从前体肽中鉴定出了共有的保守序列为:Y/FXFGLG的9条成熟肽,且它们的C端Gly酰胺化。对PxAST-A转录水平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xAST-A转录水平在1龄幼虫表达量最高,在蛹期表达量最低;在两性成虫中,雄成虫中PxAST-A转录水平显着高于雌成虫;同时,PxAST-A组织分布存在一定偏好性,其在CNS和中肠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2.研究了小菜蛾PxAST-A的功能,结果显示其能够影响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消化代谢:根据PxAST-A前体肽序列,合成得到的9个C端酰胺化的成熟多肽,并均等混合进行体外显微注射。(1)在生长发育方面:能使小菜蛾Ec R基因在4龄末下调,并且能够延长其发育历期;(2)在消化方面:能够增加小菜蛾中肠淀粉酶活性;(3)在摄食方面:能够延长小菜蛾取食间歇时长。3.菜蛾盘绒茧蜂寄生能够上调PxAST-A转录表达,延长发育历期:菜蛾盘绒茧蜂寄生能够引起4龄中后期小菜蛾幼虫及其中肠中PxAST-A的显着性上调,并能够显着性抑制中肠淀粉酶活力。此外,Cv BV注射能引起4龄中后期小菜蛾幼虫及其中肠中PxAST-A的显着性上调,并下调Ec R、E75转录表达。由此可知,菜蛾盘绒茧蜂通过其携带的Cv BV调控寄主PxAST-A的表达,并影响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及中肠淀粉酶活性。本论文通过研究PxAST-A在菜蛾盘绒茧蜂-小菜蛾寄生体系内的转录调控及其在小菜蛾中的功能,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吴学峰[6](2020)在《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昆虫野花带是一种通过混播方式配置不同功能植物形成群落组合的缓冲带区域,主要建植在农田、果园、菜地、道路两侧、滨水带等边缘地带,为提升作物传粉效率、控制虫害等发挥着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城市和乡村中为传粉者、害虫天敌提供蜜粉源与生境,改善城乡生境质量,强化害虫天敌支持系统,减少农药使用,改良修复城市土壤,净化水源,抑制杂草等。欧美发达国家最早在集约化农业生产中应用昆虫野花带并制定生态补偿等政策;发展中国家的昆虫野花带仍处于发展初期,缺少实际应用。为了解昆虫野花带在中国的应用基础条件,在北京近郊与远郊展开非作物生境与实验地设计群落样方调查,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中节肢动物种类以及自然天敌功能团、传粉者功能团、害虫功能团以及中性昆虫功能团多样性分布的总体差异性与时序动态变化;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构与节肢动物功能团的相关性;花期物候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传粉者功能团在群落中的取食范围及不同类群的共同食源,明确不同蜜粉源植物对于不同类群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分析花色、花量等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研究为中国的昆虫野花带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开拓了非作物生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与设计的先河。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在京郊非作物生境设25个样点633个样方,调查得到草本植物共51科152属204种。不同农区和非作物生境类型生长的植物多样性不同。远郊浅山旱作农业区以及深山沟谷林果区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最高,群落主要由本土植物构成,近郊是栽培植物群落占优势。林地、林缘生境中,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占总调查样点的61%;田埂及坡地生境中,56%的调查样点以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道路及宅基地生境中,栽培植物为主,占72%;滨水生境中,40%的样点以低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全部样方中共观测到传粉昆虫5目20科29属14691个,其中中华蜜蜂为主要传粉者,传粉者对于旋覆花、败酱、蓬子菜、长蕊石头花的平均访花频率最高,这四种植物是最具传粉者保育价值的本土草本植物。昆虫野花带实验地设8个原始样地和1个设计样地,共27个样方,共有植物20科38属42种,10次调查共观测到2纲10目65科100属109种节肢动物13450个。实验地昆虫野花带群落最多可容纳25种自然天敌、21种传粉者、9种害虫。在时序变化上,共计66.7%的昆虫野花带群落在5月达到了植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值,此时传粉者功能团与植物物种丰富度有强相关性,5月后,各昆虫野花带群落传粉者功能团优势种时序变化间差别不大,西方蜜蜂及东方蜜蜂占据了所有季节实验地中核心传粉者地位,且随着昆虫野花带群落整体花期推进,资源可利用性渐次降低,传粉者功能团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明显先升后降趋势,而自然天敌及害虫功能团的多样性水平的趋势为5月略低,7-8月达到了观测峰值,推测与昆虫野花带群落盖度相关。以传粉者功能团为重点研究对象发现,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蜜源植物及管状花冠和辐射对称花的植物被最多的传粉者类群所利用,其中,社会性蜂类的取食范围最大,生态位宽度达到了14.97,有25种蜜粉源植物都有被其觅食,其中优势物种为西方蜜蜂,其利用紫花甸苜蓿的个体比例高达0.11。蝇类与社会性蜂类共同取食资源种类在23种,占所有观测时段内蜜粉源植物总种数的92%。蝇类更偏好于白色花、社会性蜂类及食蚜蝇类更偏好于黄色、蓝紫色花,蝶类偏好于红色尤其是粉色的粉源植物,如美丽月见草等。大花量能吸引更多的社会性蜂类与食蚜蝇类,而小花量的植物能多为大花植物,更受蝶类、弄蝶类以及蛾类等鳞翅目昆虫喜好。京郊非作物生境中,栽培植物、本土植物对传粉者保育均有重要保护与应用价值,实验地的调查同时验证了植物多样性有助于提升传粉者等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花色、花量等关键功能性状也适用于非作物生境昆虫野花带植物的筛选。仅就传粉者功能团一项指标来看,朝阳、昌平等近郊非作物生境夏秋季植物种类单一,传粉网络结构不稳定,设计的昆虫野花带为传粉者提供了连续性的多样食源供应,具有强效的传粉服务功能,因此近郊地区可以首选昆虫野花带作为农地非作物生境的改造目标。

蒋骏[7](2020)在《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芥蓝对菜蛾盘绒茧蜂和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和小菜蛾是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丽蚜小蜂和菜蛾盘绒茧蜂是其优势内寄生蜂,对两种害虫的发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生产实践中,烟粉虱和小菜蛾常混合发生为害。为研发多种天敌控制多种害虫的联合应用技术,利用特定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小菜蛾和烟粉虱同时和不同顺序为害芥蓝时对其天敌丽蚜小蜂和菜蛾盘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小菜蛾和烟粉虱同时为害时,烟粉虱天敌丽蚜小蜂成虫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延长,成虫期缩短,繁殖力(F)下降;内禀增长率(r)、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以及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sxj)、成虫期望寿命(exj)、繁殖值(vxj)、特定年龄繁殖力(mx)、特定年龄净繁殖力(lxmx)、累积净繁殖力(Cumu-lxmx)等均显着降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二龄若虫的平均捕食率(Pbar)和净捕食率(C0)显着下降。小菜蛾先为害对丽蚜小蜂的生长发育历期、种群参数和捕食参数等没有显着影响。2、小菜蛾和烟粉虱同时为害时,小菜蛾天敌菜蛾盘绒茧蜂幼虫发育历期、蛹期、成虫寿命、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平均世代周期(T)以及蛹重无显着变化,但繁殖力(F)显着降低。烟粉虱先为害导致菜蛾盘绒茧蜂的繁殖力(F)和净增殖率(R0)显着下降,但对菜蛾盘绒茧蜂发育历期、寿命、蛹重和其他种群参数等没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小菜蛾和烟粉虱同时为害时,导致烟粉虱天敌丽蚜小蜂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下降以及小菜蛾天敌菜蛾盘绒茧蜂的繁殖力降低,可能导致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弱;两种害虫不同顺序为害时,对害虫天敌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烟粉虱先为害导致菜蛾盘绒茧蜂的控害效果降低,而小菜蛾先为害对丽蚜小蜂没有显着影响。

何艳艳[8](2020)在《丽蚜小蜂对烟粉虱寄主选择OBP基因筛选与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是世界性超级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温室蔬菜、观赏园艺等作物粉虱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成为全球害虫生物防治的典范。前期研究表明,丽蚜小蜂可以被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侵染的番茄植株释放的挥发物β-月桂烯、β-罗勒烯、β-石竹烯和α-葎草烯等物质所吸引,并且在TYLCV侵染的番茄植株上,与B型烟粉虱相比,丽蚜小蜂更喜欢选择和寄生Q型烟粉虱,表现出对烟粉虱不同生物型或植物感毒状态等的选择性。然而,丽蚜小蜂识别化学挥发物以及对烟粉虱寄主选择性的嗅觉机制尚不清楚。针对这个科学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利用二代测序平台构建了丽蚜小蜂触角转录组数据库;其次,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鉴定得到39个气味结合蛋白(OBPs),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技术,研究了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气味环境中OBPs的转录表达水平,获得了可能参与丽蚜小蜂识别和选择B型和Q型烟粉虱的候选OBP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阐明丽蚜小蜂OBPs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明确和调控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主定位行为。1.丽蚜小蜂触角转录组数据库的构建及unigenes基因功能注释从丽蚜小蜂触角转录组中共获得66632个unigenes,这些unigenes的N50长度达1623bp,其中11990(18%)超过1000bp。对unigenes进行了功能注释,共获得19473条(29.2%)注释:NR 17719条,GO 7884条,COG 5340条,Swiss prot 9515条,KEGG 6634条。与NR数据库比对发现,58.12%的unigenes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具有最高的相似度。2.丽蚜小蜂OBPs基因的克隆、分类及系统发育分析基于丽蚜小蜂转录组数据的基因注释,共鉴定得到39条OBPs,并对其进行了多序列比对、motif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OBPs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4-6个半胱氨酸位点和6个motif。这些OBPs长约400bp,分为两类,包括31个典型OBPs和8个Minus-C OBPs。3.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在丽蚜小蜂中的表达用qPCR技术研究了39个OBP基因在丽蚜小蜂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和阶段特异性表达谱。其中,32个OBP基因在触角高丰度表达,2个OBPs基因(OBP8、OBP33)在身体部位高表达,5个OBP基因在触角和身体中表达量相近。此外,4个OBPs(OBP13、OBP24、OBP30、OBP39)在蛹期高表达,32个OBPs在成虫期(尤其是羽化后6小时成虫)高表达,3个OBP基因在各时期表达量相近。将丽蚜小蜂分别置于VQ(Q型烟粉虱和TYLCV共同侵染的番茄)和VB(B型烟粉虱和TYLCV共同侵染的番茄)营造的气味环境中,发现有21个OBPs基因在VQ与VB两个处理之间的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对触角高表达OBPs、成虫期高表达OBPs、表达量大于100的OBPs、VQ与VB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的OBPs基因这四个筛选条件取交集,得到8个候选关键基因,分别为OBP10、OBP11、OBP21、OBP22、OBP26、OBP27、OBP29和OBP31,推测这8个基因可能在烟粉虱Q型和B型的不同选择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徐巨龙[9](2020)在《小菜蛾对十种杀虫剂的抗性检测及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文中指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的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害虫。由于小菜蛾的危害极大,因此用于治理小菜蛾的费用也是十分的高昂,经统计,全世界每年用于防治小菜蛾的费用高达40-50亿美元。小菜蛾幼虫主要取食十字花科蔬菜的叶片,严重时全叶被取食成网状。小菜蛾本身具有世代短、发生量大、抗药性发展快且较为严重等特点,因此对防治小菜蛾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为了有效的防治小菜蛾,减少其对蔬菜作物的危害,本文测定了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对十种常用药剂的敏感性;对全国几个主要十字花科类蔬菜生产区采集的小菜蛾进行了抗性检测;并对溴氰虫酰胺进行了抗性风险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对十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对八大类杀虫剂中的10种常用药剂的毒力。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小菜蛾48h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0.17 mg/L;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腈对小菜蛾48h的毒力也相对较高,LC50值分别为0.25 mg/L以及0.33 mg/L;丁醚脲的毒力较低,48h的LC50值为24.85 mg/L,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毒力最低,48h的LC50值为36.72 mg/L。2.不同地区小菜蛾对十种药剂的抗性检测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广东增城、广东白云、云南通海、江苏无锡、山东泰安、山东潍坊、山东莱芜等七个地区小菜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溴氰虫酰胺、高效氯氰菊酯、溴虫腈、茚虫威、虫酰肼、唑虫酰胺、丁醚脲10种杀虫剂的抗性,并以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对十种药剂的毒力监测结果为基线,结果显示:田间小菜蛾种群均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了高等水平的抗性,且江苏无锡与广东增城种群达到了1000倍以上的抗性,特别是广东增城种群抗性达到了6642.12倍。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7个地区均小于5倍。对丁醚脲的抗性7个地区均小于10倍,为低抗水平(RR≤10)。对溴虫腈的抗性江苏无锡种群达到26.49倍,为中抗水平(10<RR<100),其余地区种群均处于低抗水平。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除云南通海种群的29.96倍和江苏无锡种群的16.84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以下。对虫酰肼的抗性除云南通海种群的42.26倍、山东泰安种群的26.75倍以及山东潍坊种群的17.64倍外,其余地区种群抗性均小于10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除山东泰安种群的2.11倍、山东莱芜的3.76倍外,其余地区种群均大于10倍,且云南通海种群达95.82倍。对茚虫威的抗性除广东增城和广东白云种群外,其余地区种群抗性均大于10倍,其中江苏无锡种群抗性达67.57倍。广东增城、广东白云以及山东莱芜三地区种群对于氟虫腈的抗性均在10倍以下,其余地区均产生了中等抗性。山东莱芜、山东潍坊以及江苏无锡三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抗性,其余地区为低抗水平。3.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汰选及抗性风险评估用溴氰虫酰胺对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汰选15代后,溴虫氰酰胺抗性种群(X)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倍数已达35.89倍。在抗性发展过程中,自X0到X8抗性发展缓慢,X9之后抗性发展逐渐加快,至X15已发展成中等水平的抗性。同时还进行了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了15代的汰选,小菜蛾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209。假设在不同的致死率的基础上对小菜蛾抗性增长10倍进行预测(假设致死率为50%90%):当h2=0.209时,并且造成种群中50%90%的个体死亡时,要经过410代才会发展到10倍的抗性;当h2=0.137时,要经过718代才会发展到10倍的抗性。

褚杰[10](2020)在《混腔室茧蜂生殖力评价及其调控桑螟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桑螟是桑树重大害虫之一,每年对我国蚕桑业造成严重损失。混腔室茧蜂是桑螟优势寄生性天敌,其寄生率高,控制效果持久。将其开发为桑园生防因子符合“绿色防控”方向。本研究以混腔室茧蜂—桑螟为寄生体系,探究混腔室茧蜂的逐日生殖力及子代适合度指标,解析混腔室茧蜂毒液蛋白基因种类及表达模式,明确毒液钙网蛋白在寄生过程中的功能,阐明桑螟被混腔室茧蜂寄生后免疫基因表达模式及和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揭示了混腔室茧蜂对桑螟的寄生动态,以及毒液介导的寄生蜂调控寄主免疫反应的生理机制,为桑园治虫农药减施增效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为明确混腔室茧蜂的终生生殖力,测定了混腔室茧蜂对3龄桑螟幼虫的逐日生殖力及子代适合度。结果表明,母蜂逐日生殖力在寄生第4d及第5d达到峰值,逐日产出的子代蜂雌虫占比随寄生时序延长而逐渐升高,母蜂在寄生后期偏好产更多的雌性子代,但子代蜂的幼虫历期、茧历期、成功羽化率及寿命不受寄生时序及寄生时寄主体重影响,子代蜂的体型大小受寄生时寄主体重影响显着。2、为探究母蜂的毒液在混腔室茧蜂调控寄生蜂—寄主互作关系中的作用,首先明确了混腔室茧蜂毒液器官形态,继而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了混腔室茧蜂的毒腺转录组数据库,共组装得到14,646个unigenes,经功能注释,从中鉴定出钙网蛋白、肽聚糖识别蛋白、四跨膜蛋白和热激蛋白等经典的毒液蛋白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海藻糖酶、漆酶、酚氧化酶等蛋白酶,以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acifastin蛋白酶抑制剂和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等蛋白酶抑制剂。随机选取5种毒液蛋白基因进行时空表达谱测定,结果表明,这些毒液蛋白基因均在毒腺组织中高度特异性表达。3、为揭示毒液钙网蛋白Ac CRT在混腔室茧蜂成功寄生桑螟中的作用,克隆出混腔室茧蜂钙网蛋白Ac CRT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其Coiled-coil结构域,原核表达并纯化野生型混腔室茧蜂钙网蛋白和缺失Coiled-coil结构域的突变型钙网蛋白。结果表明,Coiled-coil结构域能够显着提高Ac CRT抑制寄主免疫基因表达和包囊反应的能力;体外注射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和突变型Ac CRT均能显着抑制寄主免疫基因表达,且野生型Ac CRT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体外包囊实验表明,野生型和缺失Coiled-coil结构域的突变型Ac CRT对寄主的包囊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野生型Ac CRT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构建e GFP-Ac CRT/Mutant融合表达体系,明确野生型和突变型Ac CRT能够准确识别并进入寄主桑螟的血细胞且野生型Ac CRT进入桑螟血细胞的能力更强。4、为探究桑螟被混腔室茧蜂寄生后,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模式,从桑螟幼虫转录组中鉴定出包括热激蛋白在内的一系列免疫相关基因并探究其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混腔室茧蜂寄生、高温和饥饿等逆境胁迫均能显着诱导桑螟热激蛋白基因Gp HSPs表达;Gp HSPs在低龄期幼虫中表达量较低,但是在预蛹期,滞育期和蛹期中高度表达,暗示Gp HSPs可能与桑螟的变态发育相关;精氨酸激酶、胰蛋白酶和C型凝集素等18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表明,混腔室茧蜂寄生能显着调控桑螟这些免疫基因的表达模式。

二、菜蛾在我区发生动态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菜蛾在我区发生动态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菜蛾盘绒茧蜂多分DNA病毒复制及组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PDV的发现与形态
        1.1 PDV的命名及分类
        1.2 PDV的形态特征
    2 PDV的生活史
        2.1 复制与组装过程
        2.2 成熟及侵染传播
    3 PDV的起源
        3.1 PDV环状基因组部分的起源
        3.2 PDV前病毒中非基因组部分的起源
        3.3 BV和IV是独立起源的
    4 PDV及杆状病毒复制和组装基因功能的研究
        4.1 杆状病毒复制及组装的核心基因
        4.2 BV和IV复制及组装相关的基因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本材料与方法
    1 基本实验材料
        1.1 养虫设备
        1.2 供试材料
    2 实验仪器和软件系统
        2.1 常用仪器
        2.2 软件系统
    3 常用实验试剂和配制方法
        3.1 LB培养基
        3.2 抗生素
        3.3 PBS
        3.4 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试剂
        3.5 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
        3.6 电镜固定液的配置
        3.7 常用试剂盒
        3.8 其它试剂
    4 常用实验方法
        4.1 全基因组DNA提取
        4.2 TRIzol法提取总RNA
        4.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4.4 普通PCR
        4.5 荧光定量PCR(qPCR)
        4.6 TA连接
        4.7 转化
        4.8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切胶回收
        4.9 质粒提取
第三章 CvBV在卵巢内的复制及组装动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寄生蜂不同发育时期卵巢的解剖
        2.3 卵萼细胞核的染色
        2.4 图片采集和处理
        2.5 不同发育时期卵巢基因组DNA的提取
        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样品制备
        2.7 qPCR检测成环的粒子的丰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CvBV形成与卵巢发育的关系
        3.2 卵巢内CvBV丰度动态
        3.3 CvBV组装过程
    4 讨论
第四章 CvBV复制与组装相关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收集
        2.2 全长转录组的c 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2.3 Illumina cDNA文库构建和卵巢转录组测序
        2.4 全长转录组数据处理
        2.5 卵巢转录组数据处理
        2.6 基因表达差异和富集分析
        2.7 CvBV组装相关基因的鉴定
        2.8 CvBV病毒粒子的质谱样品准备
        2.9 CvBV组装相关基因的质谱分析
        2.10 CvBV组装相关基因的进化分析
        2.11 CvBV组装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菜蛾盘绒茧蜂基因组注释的更新
        3.2 卵巢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3.3 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3.4 CvBV复制及组装基因的序列鉴定与表达分析
        3.5 CvBV复制与组装基因的表达谱
        3.6 萼液及CvBV病毒粒子蛋白质谱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CvBV复制及组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显微注射样品收集
        2.2 dsRNA合成
        2.3 显微注射
        2.4 检测寄生时间的行为学实验
        2.5 干扰效率检测
        2.6 透射电子显微镜
        2.7 qPCR检测成环的病毒粒子丰度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RNAi体系的建立
        3.2 整合酶和解旋酶基因的功能鉴定
        3.3 病毒转录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
        3.4 CvBV衣壳蛋白功能鉴定
        3.5 CvBV囊膜蛋白功能鉴定
        3.6 CvBV组装相关基因功能鉴定
        3.7 CvBV组装过程的其它基因功能探究
    4 讨论
第六章 20E抑制CvBV组装过程晚期基因的表达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收集
        2.2 Illumina cDNA文库构建和卵萼转录组测序
        2.3 卵萼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分析
        2.4 差异基因鉴定和GO、KEGG富集分析
        2.5 卵巢体外培养
        2.6 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2.7 dsRNA合成
        2.8 显微注射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卵萼转录组测序
        3.2 差异基因鉴定及GO、KEGG富集
        3.3 20E参与CvBV组装过程基因的调控
        3.4 E93抑制衣壳蛋白及组装基因的表达
    4 讨论
第七章 总结
    1 全文总结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茚虫威不同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选择毒力及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手性现象及手性农药
    1.2 茚虫威
        1.2.1 茚虫威的理化性质
        1.2.2 茚虫威的杀虫活性
        1.2.3 茚虫威的毒理学及环境毒理研究进展
    1.3 小菜蛾概述
        1.3.1 小菜蛾的寄主植物与为害特征
        1.3.2 小菜蛾的分布
        1.3.3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1.3.4 小菜蛾的防治方法
    1.4 中华通草蛉概述
        1.4.1 生物特性
        1.4.2 越冬和滞育
        1.4.3 捕食功能
    1.5 杀虫剂对害虫与天敌昆虫的选择毒力
    1.6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试验仪器
    2.2 供试虫源及饲养
        2.2.1 小菜蛾饲养
        2.2.2 中华通草蛉饲养
    2.3 试验方法
        2.3.1 室内急性毒力测定
        2.3.2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及中华通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
        2.3.3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捕食性功能的影响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毒力与毒性及选择性毒力指数
    3.2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蛹重的影响
        3.2.2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蛹期的影响
        3.2.3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羽化率及成虫成活率的影响
        3.2.4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3.2.5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卵孵化率及幼虫成活率的影响
        3.2.6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3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捕食能力的影响
        3.3.1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捕食速率及捕食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及中华通草蛉的毒力讨论
    4.2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小菜蛾幼虫的亚致死效应及有关研究
    4.3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亚致死效应及有关研究
    4.4 茚虫威两种异构体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捕食行为的影响及有关研究
    4.5 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6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小菜蛾解毒酶对4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菜蛾的危害及分布
    1.2 小菜蛾的抗药性
        1.2.1 小菜蛾的田间抗药性
        1.2.2 昆虫抗药性机理
    1.3 昆虫解毒酶
        1.3.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3.2 羧酸酯酶
        1.3.3 细胞色素P450酶
    1.4 斑蝥素、吡唑和嘧啶类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4.1 斑蝥素
        1.4.2 吡唑和嘧啶类杀虫杀螨剂
        1.4.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5 昆虫解毒酶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小菜蛾解毒酶系对斑蝥素的解毒代谢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昆虫
        2.1.2 试剂与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斑蝥素对小菜蛾的生物测定
        2.2.2 亚致死剂量斑蝥素对小菜蛾的处理
        2.2.3 斑蝥素处理后PSPs酶活性检测
        2.2.4 斑蝥素处理后解毒酶系活性测定
        2.2.5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斑蝥素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
        2.3.2 斑蝥素对小菜蛾的PSPs活性的影响
        2.3.3 斑蝥素处理后小菜蛾解毒酶系活性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小菜蛾PxGSTs对唑虫酰胺的解毒代谢作用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昆虫
        3.1.2 试剂和材料
        3.1.3 缓冲液配制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生物测定
        3.2.2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处理
        3.2.3 小菜蛾的RNA提取
        3.2.4 用于实时定量PCR的 c DNA模板制作
        3.2.5 实时定量PCR检测
        3.2.6 PxGSTs基因合成和表达菌株构建
        3.2.7 PxGSTs蛋白表达及纯化
        3.2.8 PxGSTs重组蛋白酶动力学检测
        3.2.9 杀虫剂对PxGSTs重组蛋白抑制检测
        3.2.10 PxGSTs对唑虫酰胺的代谢效率测定
        3.2.11 唑虫酰胺和PxGSTσ的结合模式分析
        3.2.12 结合自由能运算
        3.2.13 PxGSTσ基因定点突变与蛋白表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胃毒作用
        3.3.2 唑虫酰胺处理后小菜蛾PxGSTs转录水平变化
        3.3.3 PxGSTs重组蛋白的表达和动力学分析
        3.3.4 杀虫剂在体外对PxGSTs重组蛋白的抑制作用
        3.3.5 PxGSTs重组蛋白对唑虫酰胺的代谢效率测定
        3.3.6 PxGSTσ与唑虫酰胺结合模式分析
        3.3.7 PxGSTσ定点突变和代谢效率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小菜蛾PxGSTs与其抑制剂GTX的相互作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剂和材料
        4.1.2 缓冲液配制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3种PxGSTs的基因合成、蛋白表达与纯化
        4.2.2 PxGSTs重组蛋白酶动力学检测
        4.2.3 GTX对 PxGSTs重组蛋白的抑制作用
        4.2.4 PxGSTσ蛋白三维结构的同源模建和PxGSTσ-GTX复合物结构
        4.2.5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4.2.6 结合自由能计算
        4.2.7 结合自由能单残基能量分解
        4.2.8 丙氨酸扫描计算
        4.2.9 PxGSTσ基因定点突变、蛋白表达和抑制检测
        4.2.10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TX对 PxGSTs的抑制作用
        4.3.2 PxGSTσ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
        4.3.3 PxGSTσ-GTX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分析
        4.3.4 PxGSTσ-GTX复合物结合模式分析。
        4.3.5 结合自由能计算
        4.3.6 氨基酸残基的自由能分解
        4.3.7 基于CAS的定点突变
    4.4 小结
第五章 小菜蛾羧酸酯酶PxEst-6 对拟除虫菊酯的代谢机理
    5.1 材料与仪器
        5.1.1 供试昆虫
        5.1.2 试剂和材料
        5.1.3 缓冲液配制
        5.1.4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拟除虫菊酯对小菜蛾的胃毒测定
        5.2.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小菜蛾的处理
        5.2.3 实时定量PCR检测
        5.2.4 PxEst-6 基因合成和定点突变
        5.2.5 PxEst-6 的表达和纯化
        5.2.6 PxEst-6 酶活力和酶抑制分析
        5.2.7 PxEst-6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效率分析
        5.2.8 PxEst-6 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
        5.2.9 分子对接模拟
        5.2.10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5.2.11 结合自由能计算
        5.2.12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4 种拟除虫菊酯对小菜蛾的毒杀作用
        5.3.2 小菜蛾PxEst-6 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5.3.3 拟除虫菊酯处理后小菜蛾PxEst-6 转录水平变化
        5.3.4 拟除虫菊酯对PxEst-6 的抑制活性以及PxEst-6 对拟除虫菊酯的代谢
        5.3.5 4 种拟除虫菊酯与PxEst-6 的结合模式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5.3.6 利用丙氨酸突变揭示4 种拟除虫菊酯代谢中的关键氨基酸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宁夏枸杞
    2 枸杞红瘿蚊
        2.1 为害特征
        2.2 发生规律
        2.3 防治现状
    3 虫瘿及致瘿昆虫
        3.1 成瘿植物种类
        3.2 致瘿昆虫种类
        3.3 虫瘿形态结构
        3.4 虫瘿的形成与功能
        3.5 致瘿昆虫的共生者
    4 寄生蜂
        4.1 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机制
        4.2 寄生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5 致瘿昆虫的寄生蜂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枸杞红瘿蚊虫瘿内昆虫种类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寄生率调查
        1.3 寄生蜂饲养及形态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红瘿蚊虫瘿内的昆虫类群
        2.2 枸杞红虫瘿内寄生蜂种类及其成虫的形态特征
        2.3 枸杞红瘿蚊寄生蜂自然种群寄生率
    3 讨论
第三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及植物
        1.2 拟长尾小蜂幼期各虫态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观察
        1.3 拟长尾小蜂成虫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观察
        1.4 拟长尾小蜂的代生活史及越冬虫态观察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拟长尾小蜂幼期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
        2.2 拟长尾小蜂成虫的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
        2.3 拟长尾小蜂的代生活史及越冬虫态
    3 讨论
第四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和植物
        1.2 枸杞红瘿蚊的发育进度观察及龄期划分
        1.3 虫瘿发育阶段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
        1.4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自身因素对其寄主选择的影响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红瘿蚊的生长发育及龄期划分
        2.2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虫瘿的选择偏好
        2.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第五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寄主的化学识别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物及虫瘿
        1.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的选择与识别
        1.4 虫瘿挥发物化学成分分析
        1.5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GC-EAD)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瘿挥发物在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2.2 虫瘿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2.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触角电位反应
    3 讨论
第六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及产卵器感受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扫描电镜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触角概述
        2.2 触角感受器类型和结构
        2.3 产卵器概述
        2.4 产卵器感器类型和结构
    3 讨论
        3.1 触角形态和感器
        3.2 产卵器感受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所获荣誉
博士期间参与项目及科研成果

(5)小菜蛾神经肽咽侧体抑制激素基因Allatostatin-A转录分析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昆虫神经肽的研究概况
        1.1.1 神经肽的发现
        1.1.2 神经肽的起源
        1.1.3 神经肽的分布与合成
        1.1.4 神经肽的种类
        1.1.5 神经肽的功能
    1.2 Alloatostatin-A研究进展
        1.2.1 Allatostatin的发现及其前体肽
        1.2.2 Allatostatin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1.2.3 AST-A的分布
        1.2.4 AST-A的功能
    1.3 寄生蜂调控寄主研究进展
        1.3.1 PDV对寄主神经肽调控研究
        1.3.2 毒液对寄主神经肽调控研究
        1.3.3 畸形细胞对寄主神经肽调控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基本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养虫工具及材料
        2.1.3 小菜蛾的繁育
        2.1.4 菜蛾盘绒茧蜂的繁育
    2.2 实验仪器及软件系统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软件系统
    2.3 常用实验室试剂及耗材
    2.4 常规实验方法
        2.4.1 TRIzol法提RNA
        2.4.2 RNA用于克隆全长cDNA反转录
        2.4.3 RNA用于qPCR定量cDNA反转录
        2.4.4 PCR反应
        2.4.5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回收纯化
        2.4.6 一步连接
        2.4.7 重组质粒的转化
        2.4.8 质粒提取
        2.4.9 SYBR qPCR 荧光定量反应
        2.4.10 dsRNA的合成及干扰
        2.4.11 显微注射
3 小菜蛾PxAST-A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3.1 材料方法
        3.1.1 基因序列获得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3 小菜蛾样品准备
        3.1.4 小菜蛾PxAST-A转录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菜蛾PxAST-A序列克隆及分析
        3.2.2 小菜蛾PxAST-A转录水平表达
    3.3 小结与讨论
4 小菜蛾PxAST-A功能研究
    4.1 材料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小菜蛾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序列获得
        4.1.3 小菜蛾PxAST-A成熟肽的合成
        4.1.4 小菜蛾生长发育相关数据的测定
        4.1.5 小菜蛾中肠淀粉酶相关数据的测定
        4.1.6 小菜蛾取食行为数据收集
        4.1.7 寄生后小菜蛾材料的获取
        4.1.8 PDV的收集
        4.1.9 小菜蛾寄生及注射Cv BV后 PxAST-A转录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菜蛾PxAST-A的 RNAi
        4.2.2 注射PxAST-A多肽对小菜蛾的影响
        4.2.3 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对小菜蛾PxAST-A转录调控
    4.3 小结与讨论
5 总讨论
    5.1 讨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4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6)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昆虫野花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1.1.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支持服务
        1.1.2.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
        1.1.3.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提供服务
        1.1.4.昆虫野花带在农业景观中的文化服务
    1.2.昆虫野花带景观生态学研究
    1.3.昆虫野花带种植及植物群落研究
    1.4.昆虫野花带规划设计与建植管理研究
        1.4.1.昆虫野花带景观特征
        1.4.2.昆虫野花带景观构成
        1.4.3.昆虫野花带具体分类
        1.4.4.昆虫野花带设计原则与方法
        1.4.5.昆虫野花带建植管理
    1.5.昆虫野花带在各国的政策发展研究
        1.5.1.英国
        1.5.2.瑞士、比利时
        1.5.3.美国
2 京郊非作物生境与传粉者调查研究
    2.1.调查内容与方法
        2.1.1.调查区域及样点选取
        2.1.2.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2.1.3.传粉昆虫观测
    2.2.结果分析
        2.2.1.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2.2.非作物生境传粉昆虫多样性分析
        2.2.3.不同类型草本植物群落对昆虫的作用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昆虫野花带群落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研究
    3.1.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样地、样方基本情况
        3.1.2.节肢动物观测与收集
        3.1.3.节肢动物多样性评测
    3.2.结果分析
        3.2.1.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
        3.2.2.节肢动物功能团时序动态变化分析
    3.3.结论与讨论
4 昆虫野花带群落中植物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研究
    4.1.研究内容与方法
        4.1.1.样地、样方植物群落概况
        4.1.2.植物花期物候观测
        4.1.3.节肢动物相关的植物关键功能性状测定
        4.1.4.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
    4.2.结果分析
        4.2.1.植物群落多样性构成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群落关系
        4.2.2.传粉者功能团动态与花期物候关系
        4.2.3.植物-传粉者互作及生态位关系
        4.2.4.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的关系
    4.3.结论与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芥蓝对菜蛾盘绒茧蜂和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与植物防御关系
        1.1.1 植物防御反应机制
        1.1.2 昆虫唾液因子诱导反应对昆虫的影响
        1.1.3 不同取食口器昆虫诱导的植物防御
        1.1.4 害虫不同取食顺序诱导不同的植物防御反应
        1.1.5 植物防御反应对害虫的影响
        1.1.6 植物防御反应对害虫天敌的影响
    1.2 烟粉虱及丽蚜小蜂的研究
        1.2.1 烟粉虱研究概况
        1.2.2 丽蚜小蜂研究概况
    1.3 小菜蛾及小菜蛾盘绒茧蜂的研究
        1.3.1 小菜蛾研究概况
        1.3.2 菜蛾盘绒茧蜂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烟粉虱和小菜蛾交互侵染芥蓝对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
        2.3.2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种群参数的影响
        2.3.3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的影响
        2.3.4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特定年龄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
        2.3.5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年龄特征期望寿命的影响
        2.3.6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繁殖值的影响
        2.3.7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后丽蚜小蜂捕食烟粉虱若虫的特定年龄-龄期捕食率和特定年龄-龄期净捕食率
        2.3.8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后丽蚜小蜂捕食烟粉虱若虫的特定年龄捕食率、特定年龄净捕食率和累积捕食率
        2.3.9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捕食参数的影响
        2.3.10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后丽蚜小蜂种群动态预测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烟粉虱和小菜蛾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的生物学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生物学的影响
        3.3.2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种群参数的影响
        3.3.3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的影响
        3.3.4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繁殖力的影响
        3.3.5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期望寿命的影响
        3.3.6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繁殖值的影响
        3.3.7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蛹重和种群动态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丽蚜小蜂对烟粉虱寄主选择OBP基因筛选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丽蚜小蜂研究概况
        1.1.1 丽蚜小蜂基本特征
        1.1.2 丽蚜小蜂应用背景
        1.1.3 丽蚜小蜂对粉虱类害虫的寄生控害特性研究
    1.2 昆虫嗅觉系统研究进展
        1.2.1 气味结合蛋白OBP
        1.2.2 化学感受蛋白CSP
        1.2.3 气味受体OR
        1.2.4 其他嗅觉蛋白
    1.3 转录组测序在嗅觉基因挖掘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丽蚜小蜂触角转录组测序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虫的饲养
        2.1.2 组织样品收集
        2.1.3 RNA提取
        2.1.4 文库制备及Illumina测序、组装
        2.1.5 unigene功能注释
    2.2 结果
        2.2.1 Illumina测序和序列组装
        2.2.2 unigene注释
    2.3 讨论
第三章 丽蚜小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丽蚜小蜂OBPs序列获取及克隆
        3.1.2 系统发育分析
    3.2 结果
        3.2.1 OBP克隆与鉴定
        3.2.2 丽蚜小蜂OBPs系统发育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丽蚜小蜂气味结合蛋白表达谱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触角转录组数据获取
        4.1.2 荧光定量PCR
        4.1.3 诱导处理
    4.2 结果
        4.2.1 丽蚜小蜂OBPs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
        4.2.2 丽蚜小蜂在不同诱导条件下的相对表达
        4.2.3 候选关键OBPs筛选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研究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作者简历

(9)小菜蛾对十种杀虫剂的抗性检测及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菜蛾的分布与危害
    1.2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
        1.2.1 害虫抗药性发展概况
        1.2.2 小菜蛾抗性发展概况
        1.2.3 小菜蛾的抗药性机理
    1.3 供试杀虫剂概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小菜蛾
        2.1.1 供试小菜蛾饲养
        2.1.2 供试小菜蛾种群采集信息
        2.1.3 饲养材料的培植
    2.2 供试试剂、药剂以及主要仪器
        2.2.1 化学试剂
        2.2.2 供试药剂
        2.2.3 试验仪器
    2.3 室内毒力测定
    2.4 抗性汰选方法
    2.5 抗性风险评估
        2.5.1 抗性遗传力的估算
        2.5.2 抗性发展速率的预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菜蛾对十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
    3.2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十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
        3.2.1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丁醚脲的抗性检测
        3.2.2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检测
        3.2.3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检测
        3.2.4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虫酰肼的抗性检测
        3.2.5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检测
        3.2.6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检测
        3.2.7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溴虫腈的抗性检测
        3.2.8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检测
        3.2.9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检测
        3.2.10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检测
    3.3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汰选
    3.4 小菜蛾抗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和风险评估
        3.4.1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3.4.2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4 讨论
    4.1 溴氰虫酰胺等十种杀虫剂对相对敏感种群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4.2 溴氰虫酰胺等十种药剂对不同地区的小菜蛾的抗性检测
    4.3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汰选及抗性风险评估
        4.3.1 抗性汰选
        4.3.2 抗性发展规律的比较
        4.3.3 小菜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和风险评估
5 结论
6 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6.1 创新之处
    6.2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混腔室茧蜂生殖力评价及其调控桑螟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寄生蜂生殖力的研究进展
        1.1.1 寄主品质对寄生蜂生殖力的影响
        1.1.2 寄生蜂的取食行为对生殖力的影响
    1.2 寄生蜂毒液蛋白组分的研究进展
        1.2.1 寄生蜂毒液中的酶
        1.2.2 寄生蜂毒液中的蛋白酶抑制剂
        1.2.3 寄生蜂毒液中的麻痹毒素
        1.2.4 毒液蛋白中的其他蛋白质
    1.3 寄生蜂毒液蛋白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1.3.1 寄生蜂毒液对昆虫体液免疫的调控
        1.3.2 寄生蜂毒液对昆虫细胞免疫的调控
        1.3.3 寄生蜂毒液对昆虫激素分泌的调控
        1.3.4 寄生对寄主昆虫营养代谢的调控
    1.4 寄生蜂诱导寄主免疫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混腔室茧蜂终生生殖力及子代发育适合度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主要试剂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混腔室茧蜂逐日生殖力测定
        2.2.2 混腔室茧蜂子代蜂幼虫发育历期和羽化概率
        2.2.3 混腔室茧蜂子代蜂茧历期
        2.2.4 混腔室茧蜂子代蜂性别
        2.2.5 混腔室茧蜂子代蜂寿命
        2.2.6 混腔室茧蜂子代蜂后足胫节长度与寄生时序和寄主体重关系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混腔室茧蜂毒液蛋白基因鉴定及表达模式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3.1.3 毒腺及其他组织的解剖
        3.1.4 RNA提取
        3.1.5 混腔室茧蜂毒腺cDNA文库的构建
        3.1.6 转录组序列的组装
        3.1.7 转录组序列的功能注释
        3.1.8 混腔室茧蜂各组织的cDNA的合成
        3.1.9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3.1.10 荧光定量PCR反应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毒腺和卵巢组织的显微结构
        3.2.2 Illumina测序和转录组组装
        3.2.3 毒腺unigenes的GO、KOG和KEGG分类
        3.2.4 混腔室茧蜂毒腺转录组鉴定出的几种毒液蛋白组分
        3.2.5 时空表达分布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毒液钙网蛋白基因在混腔室茧蜂成功寄生桑螟中的作用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4.1.3 混腔室茧蜂野生型及缺失Coiled-coil结构域钙网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纯化
        4.1.4 注射Ac CRT和 Mutant对桑螟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4.1.5 体外包囊
        4.1.6 混腔室茧蜂钙网蛋白进入桑螟血细胞
    4.2 结果与分析
        4.2.1 AcCRT的Coiled-coil结构域分析
        4.2.2 野生型及缺失Coiled-coil结构域的AcCRT原核表达及纯化
        4.2.3 注射AcCRT和 Mutant对桑螟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4.2.4 体外包囊
        4.2.5 AcCRT进入桑螟血细胞实验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腔室茧蜂寄生对桑螟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1.3 RNA提取和cDNA合成
        5.1.4 桑螟热激蛋白基因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5.1.5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5.1.6 桑螟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
        5.1.7 被混腔室茧蜂寄生后的桑螟免疫基因的表达量
        5.1.8 被混腔室茧蜂寄生后的桑螟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变化
        5.1.9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桑螟热激蛋白的鉴定和序列分析
        5.2.2 被混腔室茧蜂寄生后的桑螟热激蛋白的表达模式研究
        5.2.3 不同龄期桑螟热激蛋白基因表达谱
        5.2.4 不同温度处理后的桑螟热激蛋白基因表达谱
        5.2.5 饥饿胁迫下的桑螟热激蛋白基因表达谱
        5.2.6 被混腔室茧蜂寄生后的桑螟免疫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5.2.7 被混腔室茧蜂寄生后的桑螟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菜蛾在我区发生动态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菜蛾盘绒茧蜂多分DNA病毒复制及组装机制研究[D]. 周悦南. 浙江大学, 2021(01)
  • [2]茚虫威不同异构体对小菜蛾和中华通草蛉的选择毒力及亚致死效应[D]. 于琦童.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小菜蛾解毒酶对4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研究[D]. 李一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D]. 朱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小菜蛾神经肽咽侧体抑制激素基因Allatostatin-A转录分析及功能研究[D]. 杨晶. 浙江大学, 2021(01)
  • [6]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吴学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芥蓝对菜蛾盘绒茧蜂和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D]. 蒋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丽蚜小蜂对烟粉虱寄主选择OBP基因筛选与表达研究[D]. 何艳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9]小菜蛾对十种杀虫剂的抗性检测及对溴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D]. 徐巨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10]混腔室茧蜂生殖力评价及其调控桑螟免疫反应的研究[D]. 褚杰.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我区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