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学校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浅谈高等学校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浅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1](2021)在《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改进路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教师需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实践中,并将此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为了解决语文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语文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为如何进行教师能力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刘芳菊[2](2021)在《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XX市三位教师的个案调查》文中提出教师职后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广大教师成长的实践过程也已证明:系统而规范的教师职后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在职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技能、交流教学心得、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有效弥补。可以说教师职后教育是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有必要对教师职后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优化建议。虽然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后教育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现行职后教育体系、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上仍然存在许多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只有坚持终身学习制度、加强职后教育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所以有必要研究并发现当前语文教师参加职后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提出系统性的优化方案,促进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升级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本文主要以云南省XX市三位基层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参加职后教育的过程进行探究,详细记述职后教育的组织机构、培训课程、培养方式、考核方法等,总结分析职后教育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力求探寻职后教育的有效路径,助力小学语文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本文分四章展开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为XX市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个案调研,以XX市三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个案研究对象,详细记述了他们参加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心得体会,通过第一手详实调研资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素材。第三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发现目前职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内容上针对性不强、各级职后教育缺乏统筹安排、教师职后教育培训资源不适应教师需求、教师职后教育中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第四章为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建议和对策,创新性地提出了建构“面向实际多元融合”的职后教育模式,从模式的理论基础、整体架构、领导与统筹规划、分工与协作、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与监督七个方面论证了模式的组织与运作。进而提出了教师职后教育的改进措施,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我国教师实际推进职后教育法制化建设,以多元融合为目标建立多维立体教育基地和网络,针对职后教育需求实际融合打造过硬师资队伍;各小学应该建构校院融合互动的职后教育学校模式,建立贴合实际的教师职后教育科学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在职提升学习观,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目标明确的在职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多元融合模式实施有效的在职学习方法。

贺碧圆[3](2020)在《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现状及满意度研究 ——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高校参与教师培训或高校与各方协同进行教师培养培训的研究越发深入,高校已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力量。在这种高校越发深入的参与小学教师培训以提升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大环境下,我国对于高校参与小学教师培训也做出了一系列指示,发布各种相关文件以促进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培训之间关系的稳定发展,强调高校在小学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以县域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教师所主讲的培训的满意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了解分析高校教师对于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访谈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具体而言,本研究具有以下发现:首先,通过对高校教师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教师的师资力量结构与受训教师的期待在年龄、学历方面存在有较大差距;在对专业标准各维度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与受训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高校教师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过程中存在有专业理念与师德培训忽视受训教师个人修养、专业知识培训“供需关系”不平衡、专业能力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仍需加强等问题。其次,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及与受训教师、高校教师、进修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结果表明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培训方式与受训者意愿不符、部分受训者主动性有待增强以及高校教师与受训教师交流不畅等。最后,本研究结合该县小学教师的受训态度、意愿、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原因进行反思,对行政单位、管理机构、高校教师、受训教师四方分别提出相关建议。以期通过行政单位、管理机构、高校教师以及受训教师四方同时协作,共同促进小学教师培训的不断发展以及小学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深入。

李燕[4](2020)在《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聚焦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从业后继续教育问题。本研究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探讨该校的办学历史、构建的训研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等。本文将该校作为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职后培养的一个“缩影”,从中探寻我国教师进修院校的常规模式开展,及其独特之处。全文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针对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核心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作了概述;第一章为职业教师培养之路——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历史脉络,以该校1970年办学的国家政策背景为起点,对学校的历史发展情况作了阶段划分,并对各阶段的特色与使命展开叙述;第二章为新任音乐教师入职准备——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入职教育,针对当前该校的音乐教师入职教育结构展开调研与分析,总结其基本特色与体系构成;第三章为职业发展加油站——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多样性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富有针对性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辅助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剖析三者之间的关联,涉及大量的调查问卷与教师访谈;第四章为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之特色分析,对该校当前的优势所在、学校定位及存在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为我国地方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提供经验借鉴。

程明喜[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凌云志[6](2019)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文中指出教师培训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质量的关键举措,教师培训者是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素质完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深入推动教师培训改革、稳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持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战略一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专业程度不高、培训人员素质能力不足、培训标准指标架构缺失、培训课程内容体系不全、培训方式单调机械低效,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提标扩面。改革知识导向培训模式,改变授受式、离身性、原子化、简单型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深刻性迫在眉睫。为改变传统教师培训者培训固有弊端,总结有效举措和有益经验,推动教师培训者培训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本研究针对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变革问题,以H省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为个案,采取合作式行动研究取径,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组织形式、实施环节、实践方式、运行机制、有效举措等)、成效评估等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并探寻行动导向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背后的学理依据。本行动研究以聚焦真实问题-汇聚团队智慧-共研行动方案-行动体验应用-评估应用效果“五环学习流程”为方案框架,以“问题、团队、行动、反思、关系、情境”等为行动导向的基本内涵,通过“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六个实施流程,凝练出正面激励、“滚雪球”、自主管理、团队反思和多元评价等五个行动机制。本研究自主构建了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理念观念和情感认同4维度16项指标观测点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的“三角评估法”,对参训者在培训期间的主客观改变以及在训后实际培训情境中的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等培训效果进行考察评价,发现:行动导向模式立足培训现场的实践情境、依托参训者自组织的团队力量、开发创新在地化的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开放创造的文化氛围,整体撬动了培训文化的深度变革,对参训者强化自主学习、改造学习流程、重获学习体验、拓展知识来源、推动认知转化、优化思维方式、培育身份认同等具有明显的积极正向作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从解决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的实践难题出发,定位于提高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思维品质,努力超越对“行动”的庸俗化理解,摒弃了过去“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线性思维,将“行动体验”作为参训者达成个体认知和汇聚实践智慧的重要中介力量,重视参训者在行动中创造知识和生成理论,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达成基于行动的知识创造之核心目的。该模式有强烈的实践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研究立人之学、不断追寻幸福培训之路。

王东侠[7](2019)在《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的必要性及策略研究 ——以安徽省S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当前乡村小学教师缺编少岗情况普遍,为了开足、开全国家规定的课程,乡村小学教师必须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但是,这些没有接受过全科教学训练的教师难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了提高乡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急需为乡村小学培养高素质的全科教师。免费定向全科师范生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途径,但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补充和更替需要较长的时间。开展乡村小学在职教师全科教学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全科教学能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教师培训、全科教师培养和全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文献,并研读了教师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分析了全科教师培训研究的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本论文的开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并提出全科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利用自编问卷对安徽省S县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训的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教师全科培训中存在(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2)培训模式单一;(3)乡村小学教师参与全科培训的自身动力不足;(4)全科教师培训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5)全科教师培训的前期调研和后期跟踪不到位。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增强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实效的策略:(1)开展针对全科培训教师的培训,提高培训教师的业务能力;(2)创新全科教师培训模式,采用高等学校、政府和小学协同(U-G-S),线上线下混合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3)构建与乡村小学现实需求相符合的全科教学课程体系(4)加强对参加全科培训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形成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学习培训的自主性;(5)完善全科教师培训的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机制。

朴丽花[8](2019)在《小学朝鲜语文写作教学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J小学五年级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党的教育方针中对“要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要求明确地进行了表明。《义务教育朝鲜语文课程标准(2013版)》中规定,小学朝鲜语文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从而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朝鲜语文素养。作为朝鲜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朝鲜语文写作能力的好坏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一直以来,写作教学都是小学朝鲜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教育研究者们对小学写作教学越来越重视,且对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时,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尽管如此,但在写作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例如:“写作难”、“不想写”、“随便写”等现象。因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扰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基于这些问题,对于如何从根本上突破写作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实施写作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作业”。本研究以延吉市J小学朝鲜语文教师和五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文中通过文献法、问卷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延吉市J小学朝鲜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不科学、不规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写作指导内容片面,写作教学方法固化,写作批改不及时、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教学反思质量不高;学生的写作效果一般。通过对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足,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规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然坚持传统教学模式;写作批改形式化,写作评价较单一;教师对教学反思存在随意和浅表化现象。由于小学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性格特征,写作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还是在于教师指导,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形成以下五条建议:第一,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朝鲜语文学科素养;第二,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写作教学方法;第三,更新写作教学的评改方式,增效评改的时效性,做到分层评价;第四,写作指导应全面,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第五,学校要重视教师教学反思活动,营造愿反思的良好氛围。

李铁绳[9](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冯双双[10](2019)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命题素养是指教师秉承着以命题促教学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有组织命题的意识,能运用所积累的命题知识和命题技能来了解学生能力状况和教学情况,并通过评价和反思命题来提升命题质量的能力。目前对教师命题素养的研究较少,且相关研究很少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对语文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师的阅读命题素养做出了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如下:第一章,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设计关于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选取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针对中小学阅读教师阅读命题现状实施调查研究,并对数据进行回收与处理。第二章,调查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现状,主要从教师的阅读命题意识、阅读命题态度、阅读命题能力以及阅读命题反思与评价四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对阅读数据分析,发现教师阅读命题认可度较高,但命题意愿较低;阅读命题意识有待提高;阅读命题知识掌握较好,但命题技能相对薄弱;较少进行阅读试题反思和评价等问题。此外,本研究在对教师问卷进行赋分的基础上,将教师相关背景与教师阅读命题素养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各背景因素对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的影响。第三章,基于对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现状的分析,本研究发现教师阅读命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章节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内部原因主要在于教师阅读命题意识相对淡薄、阅读命题兴趣不足、阅读命题知识积累不扎实和阅读命题实践不足等;外部原因主要在于学校阅读命题氛围不浓、外部环境过分关注终结性评价、教育部门忽视教师命题培训以及试题资源泛滥等。第四章,针对教师阅读命题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要转变命题观念,加强阅读命题知识的学习和命题实践训练;从教师工作环境来看,学校应通过组建阅读命题小组、组织阅读命题竞赛活动等方式营造阅读命题氛围;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教师阅读命题培训并创新培训模式;从师范院校的角度来看,师范院校要加强培养学生阅读命题素养的意识,完善阅读命题相关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浅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改进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二、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修功能弱化
    (二)学校地位边缘化
    (三)培训形式化问题
三、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改进路径
    (一)加强培训管理
    (二)优化培训课程
    (三)组织实践培训活动
    (四)运用科学的培训评价方法
四、结语

(2)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XX市三位教师的个案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后教育
        二、教师职后教育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终身教育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三、成人教育理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二章 XX市三位教师的个案调查
    第一节 A教师个案调查——以终身教育理论为视角
        一、职后教育经历
        二、A教师职后教育经历中遇到的困惑
        三、A教师对职后教育问题原因的体悟
        四、A教师对职后教育的建议
    第二节 B教师个案调查——以专业发展理论为视角
        一、职后教育经历
        二、B教师职后教育经历中遇到的困惑
        三、B教师对职后教育问题原因的体悟
        四、B教师对职后教育的建议
    第三节 C教师个案调查——以成人教育理论为视角
        一、C教师职后教育经历的个案记录
        二、C教师职后教育经历中遇到的困惑
        三、C教师对职后教育问题原因的感悟
        四、C教师对职后教育的建议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问题原因分析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节 建构“面向实际多元融合”的职后教育模式
        一、“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含义
        二、“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整体架构
        三、“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领导与统筹规划
        四、“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分工与协作
        五、“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教学内容
        七、“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考核与监督
    第二节 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职后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推进职后教育法制化建设
        二、以多元融合为目标建立多维立体教育基地和网络
        三、针对职后教育需求实际融合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第三节 各学校对教师职后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建构校院融合互动的职后教育学校模式
        二、建立贴合实际的教师职后教育科学管理机制
    第四节 教师自身对教师职后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在职提升学习观
        二、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目标明确的在职学习计划
        三、充分利用多元融合模式进行有效的在职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现状及满意度研究 ——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地方公立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与地方协作关系的稳定发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培养培训研究
        二、高校教师参与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
        三、文献综述小结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高校教师
        二、培训满意度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第二章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提出的要求
    第一节 专业理念与师德培训要内外兼修
    第二节 专业知识培训要具体全面
    第三节 专业能力培训要结合实践
第三章 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第一节 高校教师参与城区公立小学教师培训概况
    第二节 对城区公立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高校教师结构
        一、年龄结构
        二、学历结构
        三、职称结构
        四、性别结构
        五、教师院校来源
    第三节 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的方式
        一、在县内接受培训
        二、到县外进行培训
        三、网络培训
第四章 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满意度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问卷的设计、发放与信效度检测
        二、访谈的设计
    第二节 问卷结果及分析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满意度
        二、专业知识满意度
        三、专业能力满意度
        四、小结
第五章 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高校教师参与城区公立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年龄和学历结构与受训教师期待存在差距
        二、专业理念与师德培训较为忽视个人修养
        三、专业知识培训“供需”关系不平衡
        四、专业能力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仍需加强
    第二节 相关原因分析
        一、培训方式与受训教师意愿不符
        二、部分受训教师主动性有待增强
        三、高校教师与受训教师交流不畅
第六章 提升小学教师受训满意度的建议
    第一节 行政单位:完善制度,开放自主
        一、层层递进,完善相关制度
        二、同时开放多项内容,促进个性化教师培训
        三、改进网络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
    第二节 管理机构:承上启下,合理调配
        一、结合专业知识结构,调整知识培训比重
        二、了解教师需求与能力,促进按需培训与分层培训
        三、平衡培训时间与班额,质量与数量并重
    第三节 高校教师:拉近距离,促进交流
        一、提升自身教学艺术,增加趣味性与实践性
        二、提升反馈意识,促进交流互动
    第四节 受训教师:反省自身,主动积极
        一、明确自身不足,积极接受培训
        二、提升专业理念,发扬崇高师德
        三、端正定位,开放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4)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职业教师培养之路——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历史脉络
    第一节 政策背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
        一、历史回眸:我国教师进修事业的起步、挫折与重建
        二、学校创办:响应教育批示
    第二节 变化中的永康进修学校:各阶段特色与使命
        一、1970—1977:创办初期的“工农兵”职业教育
        二、1978—1989:改革开放时期的“学历教育”
        三、1990—1998:职能过渡阶段
        四、1999—至今:新世纪的转型与体系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任音乐教师入职准备——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入职教育
    第一节 音乐教师入职教育结构
        一、新任音乐教师情况调查
        二、新教师岗前培训——大学毕业生走向职场的思想准备
        三、新任音乐教师试用期培训——从学生到教师的正式过渡
    第二节 音乐教师入职教育评价与考核
        一、通识课程考核与评价
        二、音乐学科业务考核与评价
    第三节 音乐教师入职教育内涵的分析与评价
        一、未充分考虑音乐学科特点
        二、未了解新任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
        三、缺乏音乐学科专门培训与实践指导
        四、未能对新任音乐教师开展有效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发展加油站——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第一节 多样性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一、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容
        二、培训现状调查
        三、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涵分析
    第二节 富有针对性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
        一、小学音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内容
        二、小学音乐青年骨干教师学员情况调查
        三、小学音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内涵分析
    第三节 辅助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之特色分析
    第一节 学校当前优势所在
        一、地域范围不大,与一线教师联系紧密
        二、高校联动,弥补培训师资缺陷
        三、教研引领,便于提供培训指导
        四、经费支撑,保障培训顺利开展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剖析
        一、入职教育环节尚未形成音乐学科特色
        二、课程设置与培训形式缺少充分的实际调研
        三、音乐科研培训不足,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四、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未能体现真实需求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对策
        一、经验借鉴,制定合理方案
        二、内外结合,调整课程形式
        三、专家引领,加强音乐科研
        四、加强监测,完善评价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
    附录二 :《永康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三 :“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相关资料
    附录四 :《2019年永康市音乐教师学时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五 :《2018年永康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六 :《2019年永康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七 :《永康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访谈》
参考文献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1.创新教师培训者培训的政策要求和时代呼唤
        2.提升培训者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诉求
        3.深化新时代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的学理呼唤
        4.个人对教师培训者培训实践反思研究的兴趣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教师培训者专业标准研究
        (二)教师培训者角色定位研究
        (三)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研究
        (四)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研究
        (五)文献研究分析评论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的取向
        2.具体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假设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培训与教师培训
        2.培训者与教师培训者
        3.行动与行动导向
        (二)论文基本假设
    五、论文结构与价值
        (一)内容结构
        (二)研究价值
        1.研究目标
        2.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连接知识与行动—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反思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理论假设
        (二)对知识导向模式的质疑与反思
        1.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建构
        2.离身性学习与具身性学习
        3.原子化学习与团队式发展
        4.理想化情境与实践性情境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行动导向的“知行观”溯源
        1.关于“知识论”的讨论
        2.“知行合一”与“理实结合”
        3.“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二)成人学习理论
        1.关于成人学习者的假设
        2.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
        3.成人经验学习圈理论
        (三)行动学习理论
        1.行动学习的基本内涵
        2.行动学习的方程式
        3.行动学习的核心要素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渊源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三、行动导向培训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框架
        1.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界定
        2.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框架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基本内涵
        1.真实问题为起点
        2.团队式学习组织
        3.行动体验的路径
        4.常态的反思复盘
        5.合作型培训关系
        6.情境式学习环境
第二章 行动方案设计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一)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改革的背景
        1.“重心下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者需求
        2.“重心下移”背景下的国培项目县建设
        3.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二)先导性的行动探索
        1.先导性行动内容:从问题解决到教学和行为改进
        2.先导性行动反思:从碎片化的努力到体系化的建构
    二、研究对象与行动主体
        (一)研究对象
        1.项目目标:“接地气,用得上,干得好”
        2.研究对象之基本情况及结构分析
        (二)基于“多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主体
        1.复合型的研究者的角色
        2.重要的行动研究合作者
    三、前测问卷及其分析
        (一)前测问卷及结构分析
        1.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2.前测问卷的结构分析
        (二)前测问卷的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2.质性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四、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确定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1.确定项目实施总体目标
        2.明晰分类对象培训目标
        3.确定能力结构模型
        (二)确定行动研究计划
        1.TTT项目行动总体路径
        2.TTT项目行动阶段计划
    五、行动评估设计
        (一)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及其述评
        1.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
        2.对传统培训评估的反思
        (二)行动导向评估体系的建立
        1.行动导向模式的评估界定
        2.构建项目的“三角评估法”
第三章 行动过程与机制
    一、行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一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一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一阶段的行动设计
        (二)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1.第二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二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二阶段的行动设计
        (三)第三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三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三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三阶段的行动设计
    二、实施流程
        (一)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
        1.学习小组建设及其职责分工
        2.班委会的选拔组建及其职责
        3.导师团的遴选组建及其职责
        (二)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
        1.行动问题遴选的标准与来源
        2.用焦点讨论法确定行动问题
        (三)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
        1.个人进行SWOT分析与计划
        2.学习小组研制详细行动方案
        (四)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
        1.召开行动项目的决策会议
        2.根据行动的方案采取行动
        (五)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
        1.参训者基于行动体验的展示汇报
        2.对参训者行动效果的考核与评估
        (六)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
        1.基于“实践+反思”的行动复盘
        2.走向“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融入
    三、行动机制
        (一)正面激励机制
        1.尊重学习者,正面目标引领
        2.相信学习者,对学习者放权
        (二)“滚雪球”机制
        1.培育关键少数的“明白人”
        2.基于现场的“滚雪球”学习
        (三)自主管理机制
        1.完善小组制度,对小组充分赋权
        2.强化管理分工,保障团队的沟通
        (四)团队反思机制
        1.面向实践的小组常态反思
        2.凝聚文化的整体系统反思
        (五)多元评价机制
        1.小组常规的考核评价制度
        2.重在激励的学员奖惩制度
第四章 行动评价与反思
    一、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评估
        (一)培训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1.对评估指标进行专家咨询
        2.确定项目评估维度和指标
        (二)“历时改变度”评估分析
        1.样本问卷的基本情况
        2.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
    二、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评估
        (一)观察与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二)参训者的行动体验及其理解
        1.聚焦真实问题,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2.创新小组研修,助力培训专业发展
        3.线下线上互动,培育行动反思文化
        4.改善学习生态,强化团队身份认同
    三、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及效果评估
        (一)对参训者的培训方案设计进行评估
        1.对培训方案的评估方法
        2.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分析
        (二)对参训者的培训项目实施进行评估
        1.参训者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2.参训者项目实施之典型案例
    四、行动效果与反思
        (一)行动取得的成效
        1.坚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2.凸显了培训中行动实践的价值
        3.团队机制强化了学习促动力量
        4.基于实践的反思支持深度学习
        5.培育培训文化体系的积极意义
        (二)行动的价值意义
        1.“众筹集智”,聚焦教师培训真实问题
        2.“激励唤醒”,改善学习者的心智模式
        3.“造血强体”,建设本土教师培训资源
        4.“团队共创”,撬动培训机构组织变革
        (三)行动中的局限
        1.应对教育中复杂场景的困境
        2.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内在缺陷
        3.实践与理论疏离的可能危险
        4.培训的学习激情可持续受阻
        (四)对行动优化的建议
        1.坚定学员中心,激发参训者内驱力
        2.丰富实践课程,创新发展实施路径
        3.重构学习体验,引领教师深度学习
        4.倡导人本文化,营造适宜学习氛围
第五章 行走在知与行的断裂处
    一、行动导向模式再审视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核心特点
        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问题导向”的目标定位
        3.“众智众筹”的项目设计
        4.“团队合作”的组织方式
        5.“行为改进”的项目评估
        6.“教练式”的培训者定位
        (二)跨越“知识”与“行动”的鸿沟
        1.用行动问题替代知识
        2.基于问题的行动体验
        3.基于行动的深度学习
        (三)赋予行动更深刻的意义
        1.超越简单的行动
        2.坚持学与导的统一
        3.从个体到集体行动
    二、行动导向模式之使命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实践关怀
        1.模式生成的实践逻辑
        2.模式实施的实践价值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人文品性
        1.坚持人的在场
        2.建设立人之学
        3.追寻幸福之培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构建了行动导向模式的学理框架
        (二)行动导向模式实践应用效果良好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1.对模式进行多维度学理探讨
        2.构建并验证了新的模式框架
        3.完善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1.缺乏对不同类型培训之差异性的考察与应对
        2.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研究的深化空间
        1.突破教师培训研究的学理薄弱困境
        2.应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跨界生长
        3.做好教师培训的长期跟踪研究准备
        4.积极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的必要性及策略研究 ——以安徽省S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问题缘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乡村小学教师培训研究现状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六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的必要性
    第一节 乡村小学教育的现实需求
    第二节 乡村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
    第三节 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
    第四节 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 乡村小学教师培训现状调查
    第一节 乡村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第二节 乡村小学教师培训情况调查
    第三节 乡村小学教师对“全科教师”认知的调查
第四章 乡村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乡村小学教师培训与实际需求相脱离
    二、乡村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单一
    三、乡村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自身动力不足
    四、乡村小学教师培训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五、乡村小学教师培训前期调研和后期跟踪不充分
第五章 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策略
    一、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
    二、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模式创新
    三、构建与乡村小学现实需求相符的教师全科培训课程
    四、创新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的评价机制
    五、完善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保障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附件:调查问卷

(8)小学朝鲜语文写作教学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J小学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理论依据
    2.2 政策依据
第三章 延吉市J小学五年级朝鲜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3.1 研究设计与实施
    3.2 教师写作教学现状
    3.3 学生写作效果现状
第四章 延吉市J小学五年级写作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2 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3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4 学生写作效果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9)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教师阅读命题存在诸多问题
        (二) 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与阅读教学改革对教师命题提出要求
        (三)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需要提升命题能力
        (四) 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要求教师提升命题素养
    二、研究现状
        (一) 教师命题能力相关研究
        (二) 命题素养的相关研究
        (三) 现有研究不足
    三、阅读命题素养的内容要素及结构
        (一) 阅读命题素养的内容要素
        (二) 阅读命题素养的结构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丰富并明确阅读命题素养的概念内涵
        (二) 填补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现状及策略研究的空白
        (三) 引起教师重视,提供提高阅读命题素养的策略
        (四) 增强阅读命题意识,挖掘积累阅读命题素材
        (五) 正确评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第一章 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理论基础及调查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 促进学习的评估理论
        (二)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三) 有效教学理论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 调查问卷质量说明
    四、数据的回收与处理
        (一) 数据回收情况
        (二) 数据处理方法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的现状调查
    一、教师阅读命题认可度较高,但命题意愿较低
        (一) 阅读命题的认可度较高
        (二) 阅读命题的意愿整体偏低
    二、教师具备命题潜意识,但命题学习和实践意识有待加强
        (一) 命题潜意识表现较好
        (二) 缺乏阅读命题学习意识
        (三) 阅读命题实践意识偏低
    三、阅读命题知识掌握较好,命题技能相对薄弱
        (一) 命题知识储备较少,主要来源于教学经验
        (二) 命题技能相对薄弱,考虑因素不全面
        (三) 命题交流机会不多,命题反思意识有待加强
    四、教师知识背景不同,阅读命题素养有显着差异
        (一) 教师专业背景对阅读命题素养有显着影响
        (二) 教师学历对阅读命题素养有显着影响
    五、教师教学经历不同,阅读命题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 教龄对阅读命题素养有一定影响
        (二) 职称对阅读命题素养有一定影响
        (三) 教学学段对阅读命题素养有显着影响
第三章 造成中小学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影响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的内部原因
        (一) 阅读命题意识相对淡薄,影响教师命题自主性
        (二) 阅读命题兴趣不足,影响教师命题积极性
        (三) 阅读命题知识积累不扎实,影响教师命题质量
        (四) 阅读命题实践机会不足,影响教师命题经验积累
    二、影响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的外部原因
        (一) 学校阅读命题氛围不浓,影响教师的命题意识
        (二) 家长对教学评估关注点单一,影响教师阅读命题积极性
        (三) 教育部门忽视教师命题培训,影响教师积累命题知识
        (四) 试题资源泛滥,教师缺乏试题反思能力
第四章 培养和提升语文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阅读命题素养提升的动力: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命题素养
        (一) 转变阅读命题观念,重视阅读命题
        (二) 学习阅读命题知识,开阔命题视野
        (三) 强化阅读命题实践训练,积累命题经验
    二、阅读命题素养的培养平台:中小学学校营造阅读命题氛围
        (一) 开展阅读命题教研活动,引起教师重视
        (二) 组织阅读命题竞赛活动,营造命题氛围
        (三) 组建阅读试题命制小组,提升命题科学性
        (四) 优化教师阅读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命题积极性
    三、提升阅读命题素养的保障:教育部门完善阅读命题培训模式
        (一) 开展阅读命题培训,提高教师命题质量
        (二) 丰富阅读命题培训模式,激发教师学习兴趣
    四、阅读命题素养培养的基础:师范院校重视培养阅读命题素养
        (一) 完善阅读命题相关课程的设置
        (二) 倡导“理论+实践”的阅读命题教学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问题提纲
致谢

四、浅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改进路径探析[J]. 刘娜. 大学, 2021(22)
  • [2]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XX市三位教师的个案调查[D]. 刘芳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城区公立小学教师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现状及满意度研究 ——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D]. 贺碧圆.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D]. 李燕.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D]. 凌云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的必要性及策略研究 ——以安徽省S县为例[D]. 王东侠. 安庆师范大学, 2019(01)
  • [8]小学朝鲜语文写作教学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J小学五年级为例[D]. 朴丽花. 延边大学, 2019(01)
  • [9]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命题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 冯双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谈高等学校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