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流行区动物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研究

重度流行区动物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研究

一、重流行区动物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静,胡薇,杨坤,吕山,李石柱,周晓农[1](2021)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及研究方向》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了显着成就;但要实现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态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十四五"期间血吸虫病防治目标与重点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就今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重点方向提出了建议。

胡小康[2](2020)在《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地区分布和流行趋势。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探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进一步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预测高风险区分布,为疫情监测及防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中收集流行县(市、区)基本情况和人群、耕牛查病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分布、患病人数、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防治资料为主,获取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分布存在点数据,并收集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运用R3.6.1软件的biomod2程序包建立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urface Range Envelope,SRE)、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models,GLM)、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MARS)、广义推进模型(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分类树分析(Classification Tree Analysis,CTA)、柔性判别分析(Flexible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等 1 0 种生态位模型,基于AUC值、Kappa统计量和TSS值等三个指标评价模型精度,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选取最优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构建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和2005-2014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调查数据中分别获取血吸虫病县级和村级分布存在点数据集,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对两套数据分别拟合模型并评价比较,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通过AUC值和TSS值筛选构建组合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2004年至2017年的疫情资料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防治工作持续进展,12个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已有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2016年实现血吸虫病消除,四川2017年实现传播阻断,云南、江苏、湖北分别在2009年、2010年、2014年实现传播控制,安徽、江西、湖南等3个2015年实现传播控制。全国血吸虫病人数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84万余人减少到2017年的不足4万,累计下降超过95.54%。全国人群血检阳性率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研究结果显示,10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精度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73.944,P<0.05;Kappa值,H=53.034,P<0.05;TSS 值,H=53.881,P<0.05)。其中 RF 模型性能最优(AUC 值 0.976±0.009、Kappa值为0.851±0.043、TSS值为0.851±0.043),环境变量重要性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年平均降水量(AA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海拔高度(EL)、牛种群密度(DBP),累计百分比占92.01%。基于RF的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5.5%,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中低风险区占4.1%,高风险区面积占1.4%,主要分布在永胜县北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和中部、大理市中部和东南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中部、弥渡县西北部以及祥云县和姚安县散在分布的局部地区。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基于县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结果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3.688,P<0.05;Kappa值,H=51.161,P<0.05;TSS值,H=51.789,P<0.05)。其中RF、GBM模型的性能较优,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气温年较差(BIO7)、年度植被指数(ANDVI)、湿润指数(IM)、年平均气温(AAT)、年平均降水量(AAP),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鄱阳湖地区、湖北省东部、洞庭湖地区以及四川省中部、云南省中部地区,且风险区多呈现以城市为中心的聚集性分布。基于村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9.816,P<0.05;Kappa值,H=65.002,P<0.05;TSS 值,H=66.018,P<0.05),以 GBM、RF、MARS、FDA、ANN这五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佳,AUC值大于0.9且TSS值在0.8以上,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年平均气温(AAT)、海拔高度(EL)、湿润指数(IM)、国内生产总值(GDP)、气温年较差(BIO7)、月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和云南的局部地区。最终选择基于村级数据集的组合生态位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分布区占全国面积的10.96%,其中低风险区占4.55%,中风险区占2.01%,高风险区占1.91%,很高风险区占2.48%。高风险区和很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和江西北部等地区。结论:从整体来看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生态位模型可以很好的评估血吸虫病传播水平,建模结果显示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的部分县(市)。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村级数据集结果优于县级数据集结果,气候类变量在建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组合模型结果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胡小康[3](2020)在《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地区分布和流行趋势。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探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进一步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预测高风险区分布,为疫情监测及防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中收集流行县(市、区)基本情况和人群、耕牛查病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分布、患病人数、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防治资料为主,获取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分布存在点数据,并收集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运用R3.6.1软件的biomod2程序包建立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urface Range Envelope,SRE)、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models,GLM)、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MARS)、广义推进模型(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分类树分析(Classification Tree Analysis,CTA)、柔性判别分析(Flexible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等 1 0 种生态位模型,基于AUC值、Kappa统计量和TSS值等三个指标评价模型精度,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选取最优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构建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和2005-2014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调查数据中分别获取血吸虫病县级和村级分布存在点数据集,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对两套数据分别拟合模型并评价比较,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通过AUC值和TSS值筛选构建组合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2004年至2017年的疫情资料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防治工作持续进展,12个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已有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2016年实现血吸虫病消除,四川2017年实现传播阻断,云南、江苏、湖北分别在2009年、2010年、2014年实现传播控制,安徽、江西、湖南等3个2015年实现传播控制。全国血吸虫病人数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84万余人减少到2017年的不足4万,累计下降超过95.54%。全国人群血检阳性率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研究结果显示,10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精度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73.944,P<0.05;Kappa值,H=53.034,P<0.05;TSS 值,H=53.881,P<0.05)。其中 RF 模型性能最优(AUC 值 0.976±0.009、Kappa值为0.851±0.043、TSS值为0.851±0.043),环境变量重要性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年平均降水量(AA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海拔高度(EL)、牛种群密度(DBP),累计百分比占92.01%。基于RF的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5.5%,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中低风险区占4.1%,高风险区面积占1.4%,主要分布在永胜县北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和中部、大理市中部和东南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中部、弥渡县西北部以及祥云县和姚安县散在分布的局部地区。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基于县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结果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3.688,P<0.05;Kappa值,H=51.161,P<0.05;TSS值,H=51.789,P<0.05)。其中RF、GBM模型的性能较优,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气温年较差(BIO7)、年度植被指数(ANDVI)、湿润指数(IM)、年平均气温(AAT)、年平均降水量(AAP),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鄱阳湖地区、湖北省东部、洞庭湖地区以及四川省中部、云南省中部地区,且风险区多呈现以城市为中心的聚集性分布。基于村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9.816,P<0.05;Kappa值,H=65.002,P<0.05;TSS 值,H=66.018,P<0.05),以 GBM、RF、MARS、FDA、ANN这五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佳,AUC值大于0.9且TSS值在0.8以上,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年平均气温(AAT)、海拔高度(EL)、湿润指数(IM)、国内生产总值(GDP)、气温年较差(BIO7)、月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和云南的局部地区。最终选择基于村级数据集的组合生态位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分布区占全国面积的10.96%,其中低风险区占4.55%,中风险区占2.01%,高风险区占1.91%,很高风险区占2.48%。高风险区和很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和江西北部等地区。结论:从整体来看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生态位模型可以很好的评估血吸虫病传播水平,建模结果显示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的部分县(市)。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村级数据集结果优于县级数据集结果,气候类变量在建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组合模型结果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李伟,张键锋,吴锋,施亮,熊春蓉,姚韵怡,赵松,刘璐,冯云,杭德荣,洪青标,黄轶昕,梁幼生,葛均,吴红辉,羊海涛,杨坤[4](2019)在《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历程》文中研究表明江苏省曾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经过多年积极防治,1980年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达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2011年全省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江苏省近年来采取了传染源控制与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并打造了敏感而高效的监测体系,加强了新技术与信息化建设,有效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于2017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本文对江苏省血吸虫病流行情况、防治历程及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阶段的主要防控措施进行了总结。

林矫矫[5](2019)在《我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我国家畜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及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回顾了我国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历程,及不同防控时期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指出虽然我国家畜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影响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多种因素依然存在,该病在局部地区仍有死灰复燃或疫情回升的风险。血防工作者需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和重点地区防治力度,巩固防控成果,突破消除家畜血吸虫病的关键技术难点,探讨提出精准防控技术措施和策略,推进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马玲[6](2017)在《广汉市牛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属于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对人畜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存在极大危害。在广汉市该病呈高发势态,使该市经济发展、人畜健康蒙受极大损害。广汉市已于200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为更好地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乃至消除标准,本研究应用红细胞间接血凝法和塑料杯顶管法对广汉市2011-2014年间的血吸虫病进行持续性监测,对疫情指标进行时间流行性和空间流行性的特征分析,掌握本地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根据监测和分析结果,对调查时段所使用的防控技术进行集成,对综合防治措施归纳总结,印证本次研究时段基层所采用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从2011-2014年春、秋两季血吸虫病血清检测结果的时间流行特征表现来看,血检阳性率总体上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同年的春秋两时段中,除2011年秋季明显高于春季外,其余年度及总时段都是秋季极高于春季,且2012年、2013年的差异极为显着;粪检阳性率、感染率均无波动,数值为零;空间流行特征则为高血阳率集中于广汉市西部地区,其中在西部的高坪镇四年血吸虫血检阳性率均为最高值,这可能与疫区区县接壤,阳性钉螺随时可能通过水体进入辖区内,加重防治负担有关,其次与耕牛交易活跃,输入性感染和污染的问题有关;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措施从组织机构、责任落实、保障机制、部门协同四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四年中,均无感染性钉螺、感染发病牛和阳性粪便。通过本次调查,准确了解广汉市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结合血吸虫病防控措施的实施,科学指导血防工作的部署,血防检测技术及其结论证实了基层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为基层血防工作提供技术层面的借鉴。

神学慧,傅忠宇,戴建荣,孙乐平,王琳,汪伟,邢云天,曲国立,王宜安,梁幼生[7](2017)在《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Ⅵ:基于消除感染性羊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实例》文中提出目的在以感染性羊为主要传染源流行区,探索采用以消除感染性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实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可能性,为完成防治目标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江心洲五墩村为观察现场,在2004—2010年间每年按常规实施孳生地查螺灭螺、村民和家畜同步查病治病、健康教育及感染性水域灭蚴等防治措施;2011年在常规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淘汰全村家庭养殖羊,比较2004—2016年该村疫情变化,评价消除感染性羊措施在推进该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中的作用。结果 2004—2011年五墩村人群粪检阳性率为0.4%1.4%、感染性螺面积为(1825)万m2、重点水域哨鼠感染率为3.3%18.0%;2004—2008年羊血吸虫感染率为0.0%7.3%,2009—2011年升至为32.0%54.3%,村庄周围江滩野粪调查239份,羊粪占96.3%(230/239),羊粪粪检阳性率为15.5%22.9%。在消除感染性羊的次年,该村的人群和家畜的感染率降到0.0%,并连续5年(2012—2016年)未查到当地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和病畜、感染性哨鼠及感染性钉螺,人畜病情、螺情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标准。结论江滩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在区域性残存传染源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查清确认当地主要传染源,采取"消除主要传染源+综合性常规防控措施",实行精准防控,是如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的重要策略。

梁幼生,王宜安,神学慧,汪伟,曲国立,邢云天,戴建荣[8](2016)在《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Ⅲ羊粪对环境的污染及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定量估算敞放散养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山羊粪便对江滩环境的污染范围和面积,为科学评估散养山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羊粪收集背袋收集每只感染性山羊白天(12 h)排放的全部粪便,称重并统计羊粪颗粒数。采用插卡式多功能轨迹记录器现场记录敞放散养山羊白天在江滩游走采食的活动轨迹和速度,推算羊粪污染江滩的最大范围,估算羊粪中虫卵孵化出的毛蚴可感染环境中钉螺的最大面积。结果敞放散养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山羊白天(12 h)在江滩采食游走过程中的平均排粪量为(232.8±39.8)g/只,每只山羊白天排出的粪便由(819.2±152.1)颗粪粒构成;山羊平均游走速度为(0.522 7±0.099 7)km/h,白天按12 h计算最长往返距离平均为(6.272 4±1.195 8)km;山羊白天游走的最大活动半径为3.136 2 km,最大活动范围(即粪便可污染江滩的最大面积)平均为(3 191.113 0±1 189.709 4)hm2,推算羊粪中虫卵孵出的毛蚴可感染钉螺的面积(即需要重点查/灭感染性钉螺的范围)平均为(3 210.717 5±1 190.907 3)hm2。结论敞放散养在江滩上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山羊排出的粪便中所含血吸虫虫卵对环境的污染强度与感染性山羊数量有关;有固定过夜羊舍的敞放散养羊群粪便对江滩的污染范围相对稳定在白天游走范围内。羊粪对江滩的污染范围与山羊养殖户数及羊舍分布有关;羊粪中血吸虫卵孵化出毛蚴可感染钉螺的面积大于羊粪中虫卵的污染面积,即查、灭感染性钉螺范围大于发现羊粪的范围。

王宜安,汪伟,梁幼生[9](2016)在《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Ⅴ流行区羊养殖状况及在传播中的意义》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我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西和江苏等湖区5省和云南、四川等大山区2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近年来家庭养殖羊的主要品种、存栏数、养殖方式、敞放散养比例、对日本血吸虫易感性,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羊粪便污染以及感染性羊的分布与感染性钉螺和人群分布的相关性。鉴于目前我国湖区家庭养殖羊的存栏数量巨大、养殖方式以敞放散养为主、多数地区羊血吸虫感染率高、羊粪对环境污染面广量大、感染性羊分布与感染性钉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等特征,认为羊是我国日本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在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考虑到控制家畜血吸虫病将成为我国最终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的关键,故有必要将羊的日本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层面的防控规划中并予以充分重视。

黄玉政[10](2016)在《南京地区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基于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认为血吸虫病是对人与动物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分布范围最广、经水传播疾病(Water-borne diseases)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病。至2015年底,江苏省除南京市四个区县(栖霞、六合、浦口、江宁)与镇江市3个区县(丹徒、扬中、润州)尚处于血吸虫病控制阶段,其余各市(县、区)均已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然而,长江中上游部分省市仍然处于疫情控制阶段,其阳性钉螺与感染病人病畜仍时有发现,部分达标地区存在钉螺复燃情况,且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可随水系扩散与人群流动频繁等因素,对江苏血防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对当前低流行态势下的重点区域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做一全面调查,对血防策略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血防监测包括对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分布、终宿主(人与易感动物)的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哨鼠”开展早期预警、晚期血吸虫病人的诊断与治疗。在当前低流行态势下,以抗体ELISA检测、粪便查虫卵为主的方法,已满足不了早期监测的要求,亟需发展快速、准确的检测新方法:寄生虫学剖检查成虫的哨鼠检测方法也存在时效性差、耗时耗力、准确性不高等缺点,迫切需要发展更为准确、快速、灵敏的方法;再者,针对新发展晚血病人与现症病人的鉴别,在血吸虫病低流行态势下,需建立新的辅助诊断方法。本研究在南京地区开展了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并基于血清差异多肽建立诊断新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验小鼠、预警“哨鼠”及晚血与现症病人的鉴别诊断。1.钉螺及其感染尾蚴与人畜感染日本血吸虫抽样调查2013-2014年在栖霞区、2015年在高淳区的芜申运河水阳江段开展了钉螺密度与人畜感染情况调查。方法:根据《血吸虫病控制与消除标准GB15976-2015》,机环结合法开展钉螺调查,DDIA血清学与尼龙绢袋集卵孵化粪检法开展人群调查,塑料杯顶管粪便孵化法检测动物血吸虫感染;并结合往年报表数据分析。结果:栖霞区与高淳区的水阳江段均未查到阳性钉螺:但水阳江段活螺密度显着高于其他地区,提示水阳江段具备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人群调查显示,栖霞区2个行政村的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均低于1%,高淳区3个行政村血检阳性率2.48%,粪检均未查出阳性。家畜粪检未检测到感染。结论:综合2004-2014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分析,江苏省内有螺面积逐年减少,活螺数与活螺密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态势,近年无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报道;高淳区水阳江段血检阳性率高于1%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也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的血清阳性率,提示该地区具有较高风险,需加强疫情监测。2.实验兔血清肽谱分析及基于血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法的建立分析血吸虫急性感染实验兔的血清肽质量指纹图谱,并根据血清差异多肽建立诊断方法。方法:通过血清采集、磁珠富集血清多肽、MALDI-TOF/TOF质谱检测与ClinProTools分析血清肽质量指纹图谱,建立人工感染兔的血清差异多肽诊断方法(CPT方法),并进行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比较多种方法检测不同感染时期的准确性。结果:Mr 1787蛋白分子在兔感染后第6d有显着上调(P<0.05);在感染后第9 d,Mr 2834蛋白分子有极显着上调(P<0.01),Mr 3483呈显着上调(P<0.05),Mr 4018有显着下调(P<0.05)。在感染后第12 d,Mr 3151蛋白分子有显着下调(P<0.05),而Mr 4018则出现极显着下调(P<0.01),Mr 3530呈显着上调(P<0.05),两者趋势一直持续至感染后第30 d。经二级质谱鉴定并搜库比对,预测Mr 1787蛋白为α烯醇化酶的片段,Mr 3530预测为热休克蛋白90或热休克蛋白47片段,提示此两种蛋白可能为血吸虫感染兔的早期疾病标志物。基于感染第5周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差异多肽指纹图谱,利用ClinProTools软件建立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区别诊断模型,盲测样本显示,感染1、2、3、4 w的家兔血清鉴定为阳性的占30%、55%、75%、80%,而同期ELISA检测结果分别为0,0,20%和50%,利用弓形虫感染血清验证,结果显示特异性好。结论:基于血清差异表达多肽建立的诊断方法,敏感性要优于常规的ELISA法,有望应用于血吸虫病早期检测并筛选具有诊断价值的血清多肽(蛋白)标志物。3.血血清多肽检测方法的应用3.1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法在实验小鼠模型上的应用小鼠动物模型在血吸虫感染实验及相关研究中应用广泛,发展对其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方法意义重大。方法:采用血清富集并磁珠纯化多肽、MALDI-TOF/TOF质谱检测与ClinProTools分析肽质量指纹图谱,根据急性感染第5 w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差异表达多肽,建立检测方法(CPT方法),并比较ELISA、寄生虫学剖检等多种方法的检测敏感性,并验证急性感染不同时期、不同感染度小鼠的准确性。结果:与传统的ELISA方法比较,CPT方法在第1w即检测到急性感染小鼠5%(3/60)的阳性率,在第2w至第5w呈逐渐上升趋势,分别为35%(21/60),75%(45/60),87.93%(51/58)与98.15%(53/54),而ELISA方法在感染后第3w才检测到阳性,其3-5 w的感染率分别为65%(39/60),77.59%(45/58)与94.44%(51/54),均低于CPT方法;寄生虫学剖检在第3、4 w有70%(7/10)的小鼠被检出阳性,低于CPT方法同期检出率。针对不同感染度小鼠的诊断,在感染14,18,22条尾蚴的小鼠中,所有小鼠均被预测为感染,准确性达100%,感染4、6、10条尾蚴组的小鼠预测准确率分别为40%(4/10),50%(5/10)与80%(8/10)。结论: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法较血清抗体ELISA检测法至少提前2-3 w,较寄生虫学剖检极大的降低了工作量,可以用于低度感染状态下的实验小鼠检测和样本初筛,有望为“哨鼠”检测提供新的方法。3.2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法在血防“哨鼠”预警上的应用利用“哨鼠”监测长江水体血吸虫感染风险,是我省血防预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寄生虫学剖检查成虫与肝脏虫卵结节是判断“哨鼠”感染与否的主要手段,但时效性较差,且耗时耗力,需要发展新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剖检2015年现场试验的660只哨鼠(含栖霞与高淳60只、宁镇扬600只)并采集血清、5例本室保存的经解剖查成虫确诊的阳性“哨鼠”与50例阴性“哨鼠”血清,经血清多肽富集与质谱检测,获取多肽指纹图谱,并导入已建立的血清多肽检测方法(CPT法)验证。结果:5例阳性“哨鼠”与50例阴性“哨鼠”均可以被准确诊断,2015年现场试验的660只哨鼠经CPT验证为未感染,与寄生虫学剖检结果一致。结论:利用血清差异表达多肽检测方法,较常规“哨鼠”解剖查成虫方法,节省人力物力,并可以提早1-2w对“哨鼠”进行初筛,缩短了检测血吸虫感染的“窗口期”可与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联合应用于“哨鼠”早期预警。3.3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法在鉴别晚血病人上的应用晚期血吸虫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是血防工作重点,尤其在低流行态势下,对血吸虫病地方考核更为重要。病原学检查与抗体检测,很难区别现症与既往病人。方法:采集晚血、新发展晚血、晚血治愈、健康对照四组人群,血清多肽指纹图谱检测并应用ClinProTools分析,建立基于新发晚血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差异多肽的检测方法。结果:晚血与新发晚血、新发晚血组中切脾与否在血清肽谱无显着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晚血组在Mr 2662,2991,3241,5337与5906处均显着下调,在Mr 2082与4282处均显着上调;而有史治愈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在Mr 2662,4209,5337与5906处显着下调,2082处显着上调。新发晚血组与有史对照组相比,在Mr 3241处显着下调。提示Mr 3241显着下调、4282显着上调可以作为判定新发晚血的指征,二级质谱鉴定并搜库,推测该两种多肽(蛋白)均为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根据新发晚血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多肽建立的诊断方法,盲测试验显示,晚血组、有史治愈组、无血吸虫感染组均与晚血病人具有一致的血清肽谱特征,而粪检阳性病人血清有73.3%(11/15)无法被验证,不能归于新发晚血或健康对照组,水阳江段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的血清抗体阳性但粪检阴性样本有86.2%(25/29)被验证为晚血组。结论: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法可以间接将晚血病例与现症病例区分,但后者可能包括既往感染或反复感染,故有部分仍然被验证为晚血组,提示感染者有进一步发展为晚血病人的可能;水阳江段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可能为既往感染,非现症病人;血清差异多肽检测联合常规寄生虫学检查,可以对血吸虫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初筛。

二、重流行区动物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流行区动物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十四五”期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及研究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态势
2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动物传染源种类繁多,源头管控存在薄弱环节
    2.2 残存钉螺孳生环境复杂,持续压缩有螺面积难度大
    2.3 监测预警体系和技术不够完善,不能满足防治工作需求
    2.4 防治工作保障体系仍有不足,影响综合治理能力可持续提升
3“十四五”期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重点
    3.1 传播控制地区
    3.2 传播阻断地区
    3.3 消除地区
4“十四五”期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重点与方向
    4.1 血吸虫病消除关键技术研究
    4.2 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研究
    4.3 钉螺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
    4.4 动物传染源管控技术和措施研究
    4.5 致病机制及其他基础性研究
5 结语

(2)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1.2 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相关研究
    1.3 生态位模型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我国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指标
    1.3 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分析
2 结果
    2.1 全国血吸虫病地区分布特征
    2.2 全国血吸虫病人数变化趋势
    2.3 全国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变化趋势
    2.4 全国耕牛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探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分析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
    2.2 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我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环境变量筛选结果
    2.2 单一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组合模型结果比较
    2.5 全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特色和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之处
    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3)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1.2 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相关研究
        1.3 生态位模型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我国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指标
        1.3 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分析
    2 结果
        2.1 全国血吸虫病地区分布特征
        2.2 全国血吸虫病人数变化趋势
        2.3 全国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变化趋势
        2.4 全国耕牛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探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分析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
        2.2 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我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环境变量筛选结果
        2.2 单一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组合模型结果比较
        2.5 全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特色和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之处
        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4)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1 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1.2 新中国成立后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1.2.1 1949-1955年
        1.2.2 1956-1980年
        1.2.3 1981-2004年
        1.2.4 2005-2011年
        1.2.5 2012-2018年
2 防治历程
    2.1 调查试点阶段(1949-1955年)
    2.2 全面防治阶段(1956-1980年)
    2.3 巩固推进阶段(1981-2004年)
        2.3.1 疫情回升期(1981-1990年)
        2.3.2 恢复加强期(1990-1998年)
        2.3.3 疫情反复期(1999-2004年)
    2.4传播控制阶段(2005-2011年)
    2.5 传播阻断阶段(2012-2018年)
        2.5.1 综合治理项目
        2.5.2 传染源控制及钉螺控制
        2.5.3 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
        2.5.4 新技术应用与信息化建设
        2.5.5 健康教育
        2.5.6 联防联控
3 结语

(5)我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家畜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及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2 我国家畜血吸虫病防控进程
    2.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以耕牛血防作为工作重点
    2.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家畜血防的拓展
    2.3 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血防的探索和实施
3 我国不同时期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3.1 我国早期家畜血吸虫感染的相关报道
    3.2 20世纪50年代我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3.3 当前我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3.4 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分析
        3.4.1 感染率持续下降
        3.4.2 感染强度下降, 引起的症状减轻
        3.4.3 感染家畜主要以牛和羊为主
        3.4.4 洞庭湖和鄱阳湖湖区及长江洲滩是当前防控的重点区域
4 当前我国家畜血吸虫病防控难点和技术需求
    4.1 传染源控制困难
    4.2 钉螺消灭难
    4.3 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
    4.4消除家畜血吸虫病技术难点仍未突破
5 对当前我国家畜血吸虫病防控建议
    5.1 加强监测预警, 巩固消除和传播阻断地区血防成果
    5.2 突破重点地区防控难点
    5.3 加强科学研究
    5.4 加强部门协作和能力建设

(6)广汉市牛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文献综述
    1 血吸虫病概况
        1.1 血吸虫生长史
        1.2 免疫原性
        1.3 血吸虫生物特性研究进展情况
        1.4 临床症状
    2 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2.1 世界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2.2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2.3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特点
    3 动物血吸虫病诊治研究进展
        3.1 血吸虫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情况
        3.2 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4 我国家畜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4.1 家畜化疗
        4.2 农业血防综合治理情况
第一章 广汉市牛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总体检测结果
        2.2 各年份实验室检测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诊断方法的选择
        3.2 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对比
第二章 广汉市牛血吸虫病时空流行特征分析
    1 方法
        1.1 数据资料
        1.2 时间流行特征分析
        1.3 空间流行特征分析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血吸虫病时间维度上的流行特征
        2.2 血吸虫病在空间维度上的流行特征
    3 分析讨论
        3.1 时间维度上的流行特征
        3.2 空间维度上的流行特征
第三章 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建立及防治效果评价
    1 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建立
        1.1 组织机构的建立
        1.2 督查和考核机制的建立
        1.3 保障机制的建立
        1.4 部门长效协调机制的建立
        1.5 以血防项目促工作开展
    2 防控成果
        2.1 综合防治措施取得成果
        2.2 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评定
    3 讨论
        3.1 综合防治措施的建立
        3.2 血吸虫病防治成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Ⅵ:基于消除感染性羊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村概况
    1.2 常规防治措施
        1.2.1 查螺灭螺
        1.2.2 人畜查病治病
        1.2.3 重点水域感染性检测及灭蚴
        1.2.4 滩地野粪调查
        1.2.5 健康教育
    1.3 消除感染性羊
2 结果
    2.1 常规防治
    2.2 消除感染性羊
    2.3 疫情变化
        2.3.1 人群病情
        2.3.2 螺情
        2.3.3 家畜病情
        2.3.4 重点水域感染性监测
        2.3.5 野粪调查
3 讨论

(8)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Ⅲ羊粪对环境的污染及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与方法
    1试验现场
    2主要仪器
    3实验动物与感染性钉螺
    4方法
        4.1日本血吸虫感染性山羊模型的建立
        4.2感染性山羊白昼排粪量及粪便分散度测定
        4.3山羊白昼活动范围实测
        4.4羊粪中虫卵污染范围及面积估算
        4.5羊粪中毛蚴污染范围及面积推算
    5统计分析
结果
    1感染性山羊白昼排粪量及粪便分散度
    2感染性山羊白昼活动范围
    3感染性山羊粪便污染范围
讨论

(9)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Ⅴ流行区羊养殖状况及在传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区羊养殖概况
    1.1 羊的品种
    1.2 羊存栏数与饲养方式
2 羊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
3 流行区羊血吸虫感染情况
4 羊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相关因素
    4.1 品种与年龄
    4.2 感染季节
    4.3 流行区类型
5 日本血吸虫感染羊的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6 与人与人、螺血吸虫感染的相关性
7 羊血吸虫病防治策略
8 结语

(10)南京地区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基于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血吸虫病研究概况与防治技术进展
    1 血吸虫与钉螺
        1.1 血吸虫的发现及其病原学
        1.2 血吸虫生活史
        1.3 吸虫病分布流行
        1.4 血吸虫传播流行的中间宿主
    2 血吸虫病防治技术
        2.1 血吸虫病诊断与预警
        2.2 血吸虫病治疗研究进展
        2.3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南京地区钉螺及其尾蚴感染的抽样调查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南京地区人与家畜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抽样调查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法在实验小鼠模型的应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法在血防“哨鼠”预警上的应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法在鉴别晚血病人上的应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及专着

四、重流行区动物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四五”期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及研究方向[J]. 许静,胡薇,杨坤,吕山,李石柱,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01)
  • [2]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D]. 胡小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D]. 胡小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历程[J]. 李伟,张键锋,吴锋,施亮,熊春蓉,姚韵怡,赵松,刘璐,冯云,杭德荣,洪青标,黄轶昕,梁幼生,葛均,吴红辉,羊海涛,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6)
  • [5]我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进展[J]. 林矫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1)
  • [6]广汉市牛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D]. 马玲.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 [7]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Ⅵ:基于消除感染性羊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实例[J]. 神学慧,傅忠宇,戴建荣,孙乐平,王琳,汪伟,邢云天,曲国立,王宜安,梁幼生. 中国热带医学, 2017(05)
  • [8]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Ⅲ羊粪对环境的污染及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预测[J]. 梁幼生,王宜安,神学慧,汪伟,曲国立,邢云天,戴建荣.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6(05)
  • [9]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Ⅴ流行区羊养殖状况及在传播中的意义[J]. 王宜安,汪伟,梁幼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6(05)
  • [10]南京地区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基于血清差异多肽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黄玉政. 扬州大学, 2016(02)

标签:;  ;  ;  

重度流行区动物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