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水资源问题浅析

阿城水资源问题浅析

一、阿城市水资源问题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卿[1](2020)在《基于考古学阐释的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营造特点研究》文中提出1930年营造学社成立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传统建筑文化核心区,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边疆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至今已成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主要盲区。对于古代东北边疆区的黑龙江流域而言,受古建筑地面实例稀少、古文献缺失、历史文化背景复杂、自然气候苛刻等诸多地缘因素限制,其地域性营造特点的相关研究起步很晚,未形成系统性全面解读。由于地面实例和纸面文字的双重缺乏,我们无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例解读来展开实证式研究,也无法通过文献分析来进行推论式研究。此外,古代东北边疆区是多民族混居区,人居文化多源多流,特定文化形态下的单线程人居文化演绎方法也不适用。面对这些现实状况,只有以人居遗址的考古信息为主要证据线索,回溯定位遗址的“时空”属性,然后复原遗址的形态构造“物象”属性,最终揭示遗址的文化伦理“意象”属性,开拓出“溯源修正”-“信息解码”-“阐释转译”的新研究路径,并以“自下而上”的复原建构方式去阐释其地域营造特点才是唯一可行之道。本文以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考古信息为材料基础,结合人居环境科学和考古学相关理论,将古代人居遗址的地域性营造特点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按照由表及里、由实体到意象的逻辑递进关系,将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地域性营造特点解构为遗址时空分布特点、基址环境特点、空间形制特点、构筑技术特点、营造文化特点五个密不可分的层面,并结合相关考古学方法提出地域性营造特点的阐释路径和框架,具体针对每个层面分别展开论述。在时空分布特点层面,通过筛选和整理黑、吉、蒙三个行政区的文物地图集、文物普查目录、考古报告等相关资料,利用Arc GIS构建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信息数据库,对不同时期和地理空间版块的遗址分布情况展开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分别梳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成熟铁器时代、发达铁器时代五个考古学分期,以及蒙古高原东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滨海山地区四个地理板块的遗址分布特点,解码人居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在基址环境特点层面,主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三江平原汉魏聚落群遗址为典型案例,通过景观考古学方法,从宏观尺度分析三江平原四大汉魏聚落群和环山式、沿河式两类聚落组团的聚类分布模式,从微观尺度分析不同类型聚落单体遗址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遗址与周围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的结合关系,进而解码聚落遗址空间表征信息背后蕴藏的社会形态、空间认知、人地耦合关系特点等。在空间形制特点层面,主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城市遗址的类型和年代信息,将其发展过程分为环壕聚落与早期都邑、宏大都城与京府州县、卫所戍堡与小型城镇三个主要阶段。汇总不同时期的城址考古信息,并复原汉魏时期的凤林古城、渤海国时期的上京龙泉府、辽金时期的上京会宁府古城遗址,以及其它代表性中小型城址等典型城市遗址的空间布局,并通过与其它区域城址的适度比对,进而阐释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在尺度规模、平面格局、军防措施等空间形制方面的地域性特点。在构筑技术特点方面,主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木构建筑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建筑遗址的年代类型信息,分别以临时营地与半地穴房屋出现、地面房屋与大型木构架建筑盛行、大型木构架建筑消失为标志,将木构建筑的发展过程分为探索期、成熟期、衰退期三个阶段。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小型木构房屋遗址、大型木构架建筑遗址进行平面形态、结构构架等方面的复原研究,进而阐释黑龙江流域古代木构建筑在材料选择加工、木构架结构构造、室内采暖防寒措施等营造技术方面的地域性特点。在人居文化特点方面,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别,将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归结为渔猎游牧文明下的游居范式、大型农耕文明下的定居范式、军备实边观念下的戍居范式,流人移民的客居范式四种类型。通过追溯和建构各类典型人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并梳理不同人居范式在近现代的延续流变,进而解码其中蕴含的生态环境观、人居空间观、营造技术观等地域性营造文化观,及其对当下活态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同时在文化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播学等视野下,阐释黑龙江流域营造文化内涵的游居与耕居二元并立性、边缘与中心异质统一性、多元移植与流变杂糅性、兼并融合与动态开放性等特征。

何景荣[2](2018)在《哈尔滨阿城区非煤矿山综合整治规划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等工程项目对建筑石料需求迅速增长,导致哈尔滨市阿城区的非煤矿业快速膨胀,非煤矿业对生态环境空间的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建设资源需求急剧增长的压力下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影响下,如何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增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空间质量;提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概念,通过对资源环境保护红线的确定,能够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国土空间承载能力之内,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红线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市阿城区为例进行非煤矿山整治及发展规划实证研究。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从林地、农田、水体、生物多样性、旅游资源和防灾等方面进行空间分析,分别划定最小保护空间。针对136家非煤矿场噪声、粉尘等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模拟和计算,得到非煤矿场的环境影响值,基于方差计算方法,确定矿山的影响程度。基于对非煤矿山企业进行的环境影响排序,根据阿城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法,得到矿产开发控制红线。结合矿产开发控制红线划定结果确定非煤矿山分期整治名单。根据划定的综合整治红线并结合阿城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非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设计非煤矿山产业链、生态恢复产业链,制定保证措施,并给出了发展模式及规划示例。

刘宇舒[3](2018)在《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城镇化正经历一个严峻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城市扩张与建设的突飞猛进,在获得巨大经济成效的同时,环境与社会问题凸显,引发多个层面的思考与反省,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发展政策与战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以及发展观与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乡村(村镇)作为城镇化的另外一极,同样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发展的抉择,“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美丽乡村”“乡愁”“农民工”等无不反映出“三农”问题不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首要难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根基的核心问题。论文立足于村镇空间发展的政策背景及国际经验,以生态服务测度为切入点,侧重于空间视角,建立生态服务视角下村镇空间解析框架,讨论村镇自然生态空间、农林牧生产空间、人居生活空间的生态服务属性及其构成,进而从“宏观认知-价值审视-系统优化-实现途径”的研究范式展开黑龙省村镇地域的空间研究。“宏观认知”——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生态基础及绿色发展诉求,为村镇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的方向与目标提供战略指引。以国家宏观背景与政策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口与资源、产业发展、空间体系、生态格局等层面形成黑龙江省村镇发展与建设现状的宏观认识与基本理解,并指出当前村镇发展建设的困境与矛盾症结所在,进而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区域规划与建设要求、地方居民诉求提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村镇空间发展的多层次目标体系。“价值审视”——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及其解析,为村镇空间分析与比较提供量化方法及标准平台。立足于“生态服务”视角,从人类福祉与需求角度解析村镇空间,构建村镇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和“单位服务功能价值法”进行基础模型的构建及检验,从标准当量价值、当量因子、功能异质性系数、经济社会系数、资源稀缺系数多个维度进行修订,形成适应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地域特征的测度模型,并进行多指标、多层次的空间格局测度。据此,建立应用生态服务测度结果解析村镇空间的框架,包括面向区际平衡的村镇空间均衡性评析、面向区内协调的村镇空间耦合度评析、面向效率提升的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评析,以及面向功能优化的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4个层次。“系统优化”——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实格局测度及优化格局建构,形成村镇空间结构与布局的解析与优化格局。一是,从“区际平衡”视角,针对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均衡性进行测度,分析各县(市)单元生态、生产、生活及其综合空间价值的差异强度、类型,主要来源(区际或区内)及其贡献率。并从省域、片区二个层次分别提出了村镇空间均衡发展的优化格局;二是,从“区内协调”视角,针对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协调度进行测度,结合村镇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各县(市)单元村镇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解析其发展滞后的关键影响所在,进而提出村镇空间协调发展的优化格局;三是,从“效率提升”的视角,针对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各县(市)单元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以及综合空间利用效率水平的梯度变化,结合地理分区解释村镇空间价值的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继而从空间发展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3个层面,构建村镇空间利用效率的优化格局;四是,从“功能优化”视角,构建村镇空间功能的评价模型,结合空间效率水平、差异水平、协调度水平在省域及片区范畴的位序及优势度,确定各县(市)单元的主导功能类型及其特征,并进行功能区划,以优化村镇空间功能格局。“实现途径”——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的目标、途径及其保障体系构建。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引申讨论,着眼于评价结果所凸显的核心矛盾问题的应对,确立与之匹配的价值提升战略目标,总体策略、空间体系规划策略。进而,从数据库构建与应用、绿色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绿色专项研究的技术应用、规划编制与表达方面构建价值提升的规划技术体系,并从统筹公共政策、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评价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方面提出支撑其实施的保障体系。论文面向特殊发展时期的村镇空间发展与转型问题,明确其绿色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要求,其内涵包括多层次的战略意义、美好愿景、政策与技术、空间环境与形态,而广域尺度的村镇地域研究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此认识,论文开展黑龙江省域范畴的村镇空间研究,以期在理论层面,完成支撑绿色村镇空间体系构建及其技术方法的拓展,提升村镇规划编制的质量与水平,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实践方面,增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推动黑龙江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的开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姜欣,许士国,练建军,孟庆国[4](2013)在《北方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与计算》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自然条件的季节变化,水环境容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动态特性,在单一的设计水文条件下计算的水环境容量并不能反映这一变化。在阐明水环境容量时间动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动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利用合适的水质模型,在动态水文设计条件下,计算河流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以哈尔滨市阿什河为例,利用丹麦DHI MIKE11软件,构建哈尔滨阿什河西泉眼水库以下河段水量水质模型,采用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功能区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阿什河各功能区冰封期水环境容量要远远小于非冰封期。此外,通过比较各月不同水文设计条件下水环境容量的大小,得到各功能区每个月水环境容量的上下控制线,可为阿什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供可行的参考。

赵鑫[5](2012)在《哈尔滨市生态用水量计算及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利用的不均衡性。城市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有限的水资源优先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导致了生态用水的缺失。进而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河流、湖泊,以及湿地的萎缩、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碱化、退化。因此,在水资源分配过程中,重视生态用水规划,保障生态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植被、湿地分布,水土流失,水环境质量、气象等状况为背景资料,对植被生态用水计算的Hargreaves模型进行了参数修正,进而计算了2010年哈尔滨市生态用水量。在此基础上,依据哈尔滨市中远期规划,预测2020年、2030年的生态需水量,同时提出保障生态用水的措施和水资源配置方案。Hargreaves模型修正和生态用水核算结果表明:修正的Hargreaves模型更适用于哈尔滨市植被生态用水的核算;2010年哈尔滨市最低生态用水量为58.882×108m3。非冬季生态用水量占全年生态用水量的73.96%,冬季生态用水量占26.04%。全年生态用水中,河道最小生态用水最大,占生态用水总量的64%;其次是城郊水土保持用水、湿地生态用水,分别占生态用水总量的13%、11%;自然植被用水占生态用水总量的6%;城市绿化与环境卫生最小生态用水,占生态用水总量的5%;最小的生态用水为地下水超采区恢复的生态用水,所占比例为1%。通过分析核算得到哈尔滨市实际年生态用水比理论生态用水缺少约18.184×108t,说明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已不容乐观生态需水预测结果为:2020年和2030年,哈尔滨市预测生态需水量分别为82.694×108t和113.305×108t。分析从2010年到2030年,哈尔滨市生态用(需)水总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除了地下水超采区恢复的生态用(需)水量不断下降外,其余各类型生态用(需)水量均在增加。说明在实现哈尔滨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需要大量的生态用水保障。进而,从水资源规划、节水管理、污水治理、合理开发新水源四方面提出了生态用水保障措施。根据目前哈尔滨水资源现状开发和利用情况,设计了水资源配置的示意图。

曲艳媛,庞广珠,曹玉华[6](2011)在《浅析水资源对阿城经济发展的影响》文中提出分析了阿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

张弘帅,王满[7](2006)在《阿城市农业节水历程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玉杰,李彦辉[8](2006)在《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文中提出生态农业建设之关键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利用好水资源、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王强,黄楠,刘丹,罗传文[9](2006)在《阿城市水源特征的均匀性分析》文中指出提出了面状和线状水源的点化方法,点化后的水源称为水源单位。在对阿城市全部河流、水库构造了水源单位后,计算其独占圆,每一个水源单位的独占圆代表该水源单位管辖(服务)的空间范围,独占圆越大,它管辖(服务)的范围也越大,说明水源需求量大;反之则说明水源需求量小。根据独占圆可求出阿城市水源均匀度,并对水源单位的格局进行检验,其结果为集聚格局,该格局可能是由阿城市的地形异质性造成的。根据水源单位独占圆可以判断出阿城市水源少的区域,利用2-1原理在缺水区域寻求新的水源单位,使水源均匀度增加,从而使水源分布均匀。

刘忠熳[10](2006)在《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地表水环境容量测算及总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我国对水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先后经历了浓度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阶段,现已逐渐进入容量总量控制阶段。浓度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环境管理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原有的浓度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为此,探索、建立容量总量控制机制是当前环保、水利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对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地表水环境容量测算及总量控制进行了研究。本次课题研究是在水功能区划分工作基础上,对需要完成的控制单元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分析,同时对全市工业、城市生活源、农村生活源、农田径流污染源、城市径流污染源等基础数据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并依源强科学地进行了修正、汇总、分析,并对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依据测算结果提出了容量总量控制方案以及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通过本次课题研究,不但为我市下步实施容量总量控制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依据,而且为我市目标总量控制转为容量总量控制、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导我市“十一五”水环境管理工作,促进我市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二、阿城市水资源问题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城市水资源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考古学阐释的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营造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研究综述
        1.2.2 黑龙江流域古代营造特点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框架
    2.1 黑龙江流域古代营造特点的研究基础
        2.1.1 人居环境科学和考古学两大理论基础
        2.1.2 地域性营造特点研究的材料基础
    2.2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层次解构及考古学研究方法
        2.2.1 地域性营造特点研究的五个主要问题
        2.2.2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考古学解读方法
    2.3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重点及路径
        2.3.1 地域性营造特点考古学阐释的重要视角
        2.3.2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时空分布
    3.1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数据库构建
        3.1.1 古代人居遗址数据的采集与筛选
        3.1.2 古代人居遗址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3.1.3 古代人居遗址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3.2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断代分布
        3.2.1 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2.2 早期铁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2.3 成熟铁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2.4 发达铁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3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
        3.3.1 人居遗址的断代分布规律
        3.3.2 人居遗址的区域分布规律
        3.3.3 人居遗址的总体时空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聚落遗址的基址环境
    4.1 黑龙江流域古代聚落遗址考古概况
        4.1.1 聚落遗址现状及研究对象选择
        4.1.2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的功能及数量
    4.2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的基址环境分析
        4.2.1 聚落考古和景观考古方法引入
        4.2.2 聚落遗址的形态和规模分析
        4.2.3 聚落遗址的地形水文分析
    4.3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的地景环境及人地关系阐释
        4.3.1 聚落遗址的组群及空间分布特点
        4.3.2 酋帮制社会结构与早期国家化特点
        4.3.3 聚落族群的空间认知和人居模式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的空间形制
    5.1 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的分期溯源
        5.1.1 城市发展萌芽期:环壕聚落与早期垣壕城邑
        5.1.2 城市发展成型期:宏大都城与京府州县
        5.1.3 城市发展高峰期:层级化城市格局延续及戍卫城盛行
        5.1.4 城市发展衰落期:延用前代旧城为主
    5.2 黑龙江流域城市遗址的空间格局复原分析
        5.2.1 王城及都城遗址的空间格局复原
        5.2.2 大型区域中心城址的平面格局分析
        5.2.3 防御性山城和军堡的空间格局分析
    5.3 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空间形制的地域性阐释
        5.3.1 城市空间形制的多元性和简略性
        5.3.2 规模尺度和平面格局的分异性
        5.3.3 军防和排水性能和的突出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建筑遗址的构筑技术
    6.1 黑龙江流域古代木构建筑遗址的分期溯源
        6.1.1 木构技术探索期:临时营地与半地穴房址的出现
        6.1.2 木构技术成熟期:地面房址与大木构架建筑的盛行
        6.1.3 木构技术衰退期:大型木构建筑的毁弃与消失
    6.2 黑龙江流域典型木构架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1 小型居住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2 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3 大型佛殿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4 其它大木作建筑遗址案例
    6.3 黑龙江流域木构建筑构筑技术的地域性阐释
        6.3.1 材料选择加工及应用特点
        6.3.2 木构架的构造技术特点
        6.3.3 建筑的采暖防寒技术特点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的地域性营造文化
    7.1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1 渔猎游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2 农耕定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3 军防戍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4 流人客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2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的演进特点
        7.2.1 游居范式的衰落与转型
        7.2.2 耕居范式的泛滥和超载
        7.2.3 戍居范式的裁撤和消失
        7.2.4 客居范式的融入和同化
    7.3 地域性的营造文化观及其启示
        7.3.1 地域性的自然生态观及启示
        7.3.2 地域性的人居空间观及启示
        7.3.3 地域性的营造技术观及启示
    7.4 地域性的营造文化内涵
        7.4.1 游居与耕居营造文化的二元并立性
        7.4.2 营造文化的边缘与中心异质统一性
        7.4.3 营造文化的多元移植与流变杂糅性
        7.4.4 营造文化的兼并融合与动态开放性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信息统计表
附录2 黑龙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渤海国城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哈尔滨阿城区非煤矿山综合整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的诠释与范围
        1.2.1 资源环境生态保护诠释
        1.2.2 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的划定范围
        1.2.3 非煤矿山
        1.2.4 非煤矿山生态保护区划定原则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非煤矿山整治规划国外研究现状
        1.3.2 非煤矿山整治规划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行政区域面积
        2.1.3 气温气候
        2.1.4 人文历史
    2.2 自然资源
        2.2.1 耕地资源
        2.2.2 水资源
        2.2.3 植被资源
        2.2.4 矿产资源
    2.3 产业及生态基础
        2.3.1 工业产业
        2.3.2 农业产业
        2.3.3 生态环境
    2.4 非煤矿山企业现状
        2.4.1 非煤矿山企业现状分析
        2.4.2 非煤矿山企业资格现状分析
        2.4.3 非煤矿山企业环境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煤矿山企业环境问题影响的计算与模拟
    3.1 引言
    3.2 环境问题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的计算与模拟
        3.2.1 阿城区非煤矿山企业环境问题监测数据
        3.2.2 噪音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的计算与模拟
        3.2.3 粉尘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的计算与模拟
        3.2.4 水体污染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的计算与模拟
    3.3 阿城区非煤矿山企业环境经济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煤矿山环境整治规划
    4.1 引言
    4.2 阿城区生态红线划定
        4.2.1 阿城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4.2.2 划定非煤矿山开发控制红线
    4.3 非煤矿山整治规划
        4.3.1 非煤矿山整治判别方法
        4.3.2 非煤矿山分期整治
        4.3.3 非煤矿山管理体制
        4.3.4 新建矿山审批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煤矿山生态发展规划
    5.1 引言
    5.2 上位规划——阿城区产业布局规划
        5.2.1 阿城区第一产业布局
        5.2.2 阿城区第二产业布局
        5.2.3 阿城区第三产业布局
        5.2.4 乡镇街道的产业布局
    5.3 非煤矿山发展规划
        5.3.1 非煤矿山产业链规划设计
        5.3.2 生态恢复产业链规划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镇与村镇空间
        1.3.2 村镇生态系统
        1.3.3 生态系统服务
        1.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方法与研究基础
    2.1 村镇空间研究理论支撑
        2.1.1 乡村振兴等相关理论
        2.1.2 空间均衡网络理论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1.4 空间格局优化理论
        2.1.5 三生空间优组理论
        2.1.6 空间信息系统理论
    2.2 生态服务理论及方法
        2.2.1 生态服务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2.2.2 生态服务的资源禀赋与价值属性
        2.2.3 生态服务价值分类方案与测度方法
    2.3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关联影响
        2.3.1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构成
        2.3.2 村镇空间及制衡机制
        2.3.3 村镇空间整合及优化
    2.4 理论思辨与技术工具选择
        2.4.1 理论思辨与视角选取
        2.4.2 技术工具比较与选用
        2.4.3 生态服务视角下村镇空间优化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调查
    3.1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概况
        3.1.1 省域村镇建设基本概况
        3.1.2 省域村镇绿色发展基础
    3.2 黑龙江省村镇绿色发展诉求
        3.2.1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定位
        3.2.2 区域层面规划与建设要求
        3.2.3 地方层面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
    3.3 基于发展诉求的村镇空间调研设计
        3.3.1 调查目标与思路
        3.3.2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3.4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特征及问题
        3.4.1 区域发展失衡
        3.4.2 空间发展无序
        3.4.3 资源利用低效
        3.4.4 生态环境恶化
        3.4.5 绿色技术缺失
        3.4.6 规划管理滞后
    3.5 村镇空间优化的目标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及解析
    4.1 县域尺度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
        4.1.1 面向空间优化的生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
        4.1.2 基于当量因子法的指标项测度
        4.1.3 基于功能价值法的指标项测度
        4.1.4 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及检验
    4.2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
        4.2.1 对接测度的村镇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划定
        4.2.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测度模型修订
        4.2.3 黑龙江省村镇生态服务测度及空间格局
    4.3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村镇空间解析框架设计
        4.3.1 面向区际平衡的村镇空间均衡性评析
        4.3.2 面向区内协调的村镇空间耦合度评析
        4.3.3 面向效率提升的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评析
        4.3.4 面向功能优化的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黑龙江省村镇空间格局
    5.1 村镇空间格局的目标方向
        5.1.1 空间功能协调共生发展
        5.1.2 空间利用效率整体提升
        5.1.3 空间主导功能强化发展
    5.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
        5.2.1 基于基尼系数的优化思路
        5.2.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测度
        5.2.3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优化
    5.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
        5.3.1 基于耦合度模型的优化思路
        5.3.2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测度
        5.3.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优化
    5.4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
        5.4.1 基于价值指数的优化思路
        5.4.2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测度
        5.4.3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优化
    5.5 村镇空间功能格局
        5.5.1 基于多维分析的优化思路
        5.5.2 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及区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路径及策略
    6.1 村镇空间优化的战略指引
        6.1.1 以村镇空间为支撑的区域协调与城乡一体化格局
        6.1.2 以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为导向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6.1.3 以生态服务底线为保障的区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6.1.4 对接城镇经济网络的村镇三生空间特色功能提升
    6.2 村镇空间优化的总体策略
        6.2.1 省域四大地域片区功能的协调发展
        6.2.2 重要空间节点职能结构调整与优化
        6.2.3 区域村镇空间联系通道网络的完善
        6.2.4 各生态分区城镇化发展的有序推进
        6.2.5 核心片区空间协调与组织模式优化
    6.3 村镇空间优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6.3.1 村镇数据库构建与应用
        6.3.2 绿色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6.3.3 绿色专项研究的技术应用
        6.3.4 村镇规划编制与表达
    6.4 村镇空间优化的规划设计体系
        6.4.1 省-县(市)双层村镇空间规划体系建立
        6.4.2 城乡空间规划整合与协调指引
        6.4.3 绿色导向下的村镇空间重构
    6.5 村镇空间优化的实施保障体系
        6.5.1 统筹公共政策
        6.5.2 创新管理机制
        6.5.3 优化评价体系
        6.5.4 完善公众参与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北方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环境容量的时间动态特性
2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3 计算实例
    3.1 水质模型参数确定
        3.1.1 水功能区划及水质目标
        3.1.2 河网和断面文件
        3.1.3 边界条件和设计流量
        3.1.4 控制因子及综合降解系数 (K)
        3.1.5 排污口位置
    3.2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分析
4 结论

(5)哈尔滨市生态用水量计算及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生态用水的相关概念
        1.2.1 生态需水的概念与分类
        1.2.2 生态用水的概念与分类
        1.2.3 生态用水与生态需水的区别和联系
        1.2.4 城市生态环境用水
    1.3 国内外生态用水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1.3.1 国外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1.3.2 国内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1.4 城市生态用水计算理论与方法
        1.4.1 河道内生态用水
        1.4.2 河道外生态用水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哈尔滨市水资源及水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引言
    2.2 哈尔滨市现状调查
    2.3 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2.4 哈尔滨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2.5 哈尔滨市污水治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2.5.1 哈尔滨市污水治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2.5.2 哈尔滨市水环境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市生态用水量计算与分析
    3.1 引言
    3.2 潜在蒸散量模型的修正
        3.2.1 主要的潜在蒸散量模型
        3.2.2 各模型蒸散量计算与的分析
        3.2.3 Hargreaves 模型的校正
        3.2.4 Hargreaves 修正模型的优化
    3.3 哈尔滨市生态用水核算与分析
        3.3.1 非冬季河道内生态用水量核算
        3.3.2 非冬季河道外生态用水量核算
        3.3.3 冬季哈尔滨市生态用水核算
        3.3.4 哈尔滨市生态用水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生态需水预测与分析
    4.1 引言
    4.2 哈尔滨市生态建设相关规划
    4.3 哈尔滨市生态需水预测与分析
        4.3.1 生态需水量预测
        4.3.2 生态需水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用水保障措施与水资源合理配置
    5.1 引言
    5.2 生态用水保障措施
        5.2.1 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和合理分配生态用水
        5.2.2 基于节水管理的生态用水保障措施
        5.2.3 强化污水治理的生态用水措施
        5.2.4 合理开发新水源的生态用水保障措施
    5.3 基于生态用水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5.3.1 哈尔滨市供需水预测
        5.3.2 基于生态用水的水资源配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浅析水资源对阿城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现状及分布情况
    1.1 水资源量少且分布不均
    1.2 取水工程布局不合理
    1.3 水污染日益加剧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用水浪费严重, 节水意识不强
    2.2 水资源短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3 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一些办法
    3.1 统一规划、合理调配、综合利用
    3.2 加强宣传教育, 强化水忧患意识
    3.3 加强行政管理, 厉行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3.4 推广新技术, 建立新机制, 切实抓好节水工作
    3.5 推行分质供水, 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3.6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加强植树造林
    3.7 加强企业平衡布局, 将企业建在水资源较充裕的地方
    3.8 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监测管理系统

(9)阿城市水源特征的均匀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关独占圆的引理及均匀度定义
    1.1 独占圆及最近邻体
    1.2 均匀度的定义
2应用于新增水源单位的 2 -1 规划
3 新增水源单位规划
4 结论

(10)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地表水环境容量测算及总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环境总量控制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2.1 水环境总量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1.2.2 水环境总量控制工作展望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地表水功能区划分
    2.1 哈尔滨市概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地表水水资源状况
        2.1.4 用水排水状况
    2.2 地表水功能区划分与水环境容量测算控制单元的确定
        2.2.1 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地表水功能区划分原则和依据
        2.2.2 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地表水功能区划分及可行性分析
        2.2.3 确定水环境容量测算控制单元及控制城镇
    2.3 控制单元水质评价
        2.3.1 松花江水质污染背景情况
        2.3.2 水环境质量概况与水质评价
        2.3.3 控制单元水质达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污染源系统分析
    3.1 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3.1.1 工业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3.1.2 城市生活污染源调查及计算分析
        3.1.3 点源数据汇总分析
    3.2 非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3.2.1 农村生活污染源调查及计算分析
        3.2.2 农田径流污染源调查及计算分析
        3.2.3 城市径流污染源调查及计算分析
        3.2.4 非点源数据分析
    3.3 污染源汇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地表水环境容量的测算及总量控制规划方案
    4.1 地表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的测算
        4.1.1 模型的选择
        4.1.2 参数确定原则
        4.1.3 容量计算设计条件
        4.1.4 水环境容量测算及汇总
        4.1.5 水环境容量利用分析
    4.2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原则和方法
        4.2.1 水总量控制指标筛选原则
        4.2.2 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原则
        4.2.3 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方法
        4.2.4 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4.3 总量控制分阶段方案
        4.3.1 第一阶段(2010 年)
        4.3.2 第二阶段(2020 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污染物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5.1 工程措施
    5.2 非工程措施
    5.3 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阿城市水资源问题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考古学阐释的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营造特点研究[D]. 刘文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哈尔滨阿城区非煤矿山综合整治规划研究[D]. 何景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3]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D]. 刘宇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4]北方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与计算[J]. 姜欣,许士国,练建军,孟庆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04)
  • [5]哈尔滨市生态用水量计算及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D]. 赵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6)
  • [6]浅析水资源对阿城经济发展的影响[J]. 曲艳媛,庞广珠,曹玉华.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8)
  • [7]阿城市农业节水历程与展望[J]. 张弘帅,王满.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11)
  • [8]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J]. 孙玉杰,李彦辉.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6(04)
  • [9]阿城市水源特征的均匀性分析[J]. 王强,黄楠,刘丹,罗传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04)
  • [10]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地表水环境容量测算及总量控制研究[D]. 刘忠熳.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阿城水资源问题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