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石膏甘草汤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

加味石膏甘草汤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

一、石膏甘草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棒[1](2021)在《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提取数据库开展的随机临床平行对照试验研究的论文数据,通过meta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揭示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总体有效性,先进性和整体最优安全性,为后续开展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循证医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国内外关于中医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平行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数据指标。使用Cochrane最新版本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的数据分析,以异质性检验结果为依据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根据相对危险度RR(risk ratio)或均数差来表示结局效应指标,均以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共纳入文献28篇,涉及1494例受试者。1.在总有效率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1.23,95%可信区间[-2.98,-1.4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血压平均恢复正常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21,95%可信区间[-2.98,-1.4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水肿平均消退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34,95%可信区间[-2.61,-2.08],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血尿平均消退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53,95%可信区间[-3.13,-1.9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麻黄类方联合西药治疗组对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治疗作用,且麻黄类方联合西药组比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高。2.麻黄类方联合西药组比单纯西药组在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症状临床纠正时间要短。

龚李萍[2](2021)在《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小青龙汤的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小青龙汤相关医案,应用频数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小青龙汤适应症、症状体征之间的关联规律、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律、药物与症状体征之间的关联规律等内容,总结小青龙汤的方证、药证规律以及加减药物之间配伍规律等,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读秀等中医相关期刊文献库进行检索,同时查阅优秀名家医案进行筛选,医案选取的时间是1949-2019。收集小青龙汤医案500例,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对病名、症状、体征、药物、剂量等数据进行提取、录入、规范化、预处理,采用频数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合黄金分割法对上述信息进行统计探析。结果:(1)疾病病种方面,共涉及疾病44种,中医方面主要治疗喘证、咳嗽、肺胀。西医方面,疾病谱多达73种,涉及呼吸、内分泌、消化、循环等内外各科疾病。(2)性别和季节方面,男性289例,女性211例,比例接近于1:1.3。发病时间上,记载的460例里,冬季发病为主,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夏季最少。(3)症状体征方面,小青龙汤医案中涉及症状体征288种,总频数5771次,以咳嗽为代表的高频主症有376个,以白苔为代表的高频舌象363次。(4)加减药物方面,涉及药物188味。除去原方药物之外,使用较多的是止咳平喘药、利水药、行气药、补益药、清热药、化痰药、温里药。(5)症状与症状之间的关联规则方面,小青龙汤医案中症状体征符合设定阀值及条件的3项以下关联规则有20条,以{白苔,发热}=>{恶寒}为代表,3项以上的有26条,以{白苔,发热,咳嗽}=>{恶寒}为代表。(6)除去小青龙汤原方药物组合之外,加减药物与药物之间符合设定阀值及条件的关联规则有27项,以{苍耳子}=>{辛夷}、{苍耳子,细辛}=>{辛夷}、{莱菔子,苏子}=>{白芥子}等为代表。其中使用较多的药物是杏仁、茯苓、苏子、陈皮、附子、葶苈子、石膏、党参、地龙、黄芪、紫菀、厚朴、款冬花、赤芍、射干、白芥子、蝉蜕。(7)在小青龙汤症状与药物关联中,符合设定阀值及条件的关联规则有60条,提升度位列前3的依次是:{地龙,桂枝,咳嗽,腻苔,麻黄}=>{丹参}、{桂枝,倦怠乏力,麻黄,喷嚏}=>{鼻痒}、{半夏,干姜,倦怠乏力,喷嚏,细辛}=>{鼻痒}。结论:(1)小青龙汤涉及的病种广泛,除了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外,在神经、消化、五官科、皮肤科等系统疾病中也得到运用,从而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辩证论治的特点。(2)发病因素方面,寒冷季节是影响小青龙汤证的发病因素之一。(3)小青龙汤的常见临床主症是咳嗽、痰质稀、喘、纳呆、胸满、恶寒、发热、痰鸣音、涕清、浮肿、头痛、畏寒,临证以舌质淡、白苔、腻苔、滑苔常见,脉象以弦脉、脉滑、脉细、脉沉、脉紧多见。(4)药物配伍上,临床其常配伍止咳平喘药、补益药、利水药等使用。杏仁的使用频率较多,当患者体质较弱,可代替麻黄行发表之力,杏仁还可宣肺止咳平喘;当水饮较为严重者,可加减配伍茯苓、白术、车前子、猪苓等健脾利水药;当咳嗽咳痰重,可配伍莱菔子、白芥子、厚朴、紫菀、款冬花等行气宽胸、化痰止咳之品;当日久不愈、内热渐生时,可加减使用石膏、赤芍、蝉蜕等清热药;当津亏液少血弱之人,可酌情配伍、黄芪、大枣等补益之品。(5)小青龙汤的病机可归纳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是一组内外合邪,外寒内饮证候。

黎晓[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从六经辨证论治咳嗽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搜集近代以来医家公开发表的以六经辨证论治咳嗽的医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病案中所蕴含的病-证-方-药关系,探讨六经辨证咳嗽患者的六经分布特点和辨治规律。进一步完善咳嗽的中医诊断和治疗,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开拓医者临证思路,指导临床辨证。方法:运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共计纳入153例患者病案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诱因、咳嗽性质、病程、六经归属、中医病证、中医分类、西医病因、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病位、病机、病理因素、中药方剂等。其次经过统计软件SAS 9.4,针对上述字段实施频数分析,通过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针对六经与临床症状、六经与药物开展关联分析,以及药物聚类分析(Ward法)。本次挖掘工作客观具体,在给出六经与症状、六经与药物关联结果的同时,统计并给出了相应的频数、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在药物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药后,列举出了相关方证所在条文,确保所有数据来源有据可循。结果:1、在153例患者中女性110例,男性43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82岁,中、青年段患者较多,中年有42例,青年有87例;病程小于2个月的有56例,病程大于2个月的有93例,病程最长者长达5年,有3例,对比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根据统计结果,有88例患者无明显诱因或加重因素,其余患者受寒冷、风、异味刺激、油烟刺激、晨起、说话时、劳累、夜间等因素影响。常见的病理因素有寒、气、痰、风、热、饮、湿、火、瘀、水、燥等,涉及的病位有15种,以脾胃、肺、营卫、胆、肝为主,涉及的病机有27种,少阳枢机不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有内有郁热、外感风寒、虚寒内生、肺失宣降、外感时邪、内有寒湿、外寒内饮、内有水饮等。3、153例六经咳嗽患者,单经病有68例、两经合病有62例、三经合病有22例、四经合病有1例。在单经病当中,最多见的就是少阳病,达到了25例,其次是少阴、太阴、太阳、厥阴、阳明;将多经合病拆分统计,涉及少阳经病最多,有66例,其次为太阴病、太阳、阳明、少阴、厥阴,通过非参数卡方检验所得结果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4、中医分类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内科肺系、内科脾胃系、内科肝胆系、内科心系、内科肾系、肢体经络病、五官科、妇科以及皮肤外科;涉及中医疾病中,以泄泻、不寐和遗尿较为常见。5、西医病因中,有68例无明显病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咳有4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5例、过敏性咳嗽5例、慢性咽炎7例、肺炎后咳嗽4例、鼻后滴漏综合征2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对六经症状、核心组方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具体挖掘结果概括如下:(1)太阳→口干、咽痒、流清涕→甘草、半夏、桂枝、麻黄→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2)少阳→口苦、咽干、胸闷、咽痒→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六味小柴胡、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3)阳明→大便干、痰质黏、口干→甘草、石膏、柴胡、黄芩、桂枝→小青龙加石膏汤、葛根加半夏汤、大柴胡汤(4)少阴→恶寒、干咳、痰色白→附子、甘草、桂枝、麻黄→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5)厥阴→痰色白、大便溏、口苦、咽痒→甘草、桂枝、干姜、黄芩→柴胡桂枝干姜汤、黄连汤、麻黄升麻汤(6)太阴→大便溏、痰质黏、痰色白、口干→甘草、半夏、茯苓、干姜、桂枝→半夏厚朴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汤、理中汤结论:(1)咳嗽可出现六经各个经病,以少阳、太阴、太阳、阳明、少阴较为多见,厥阴较少,可涉及多个脏腑多种疾病。(2)六经辨治咳嗽之病机在于太阳表不解,外邪传至少阳,枢机不利,少阳郁热上扰,肺脏不宁;或为太阴脾虚,痰湿水饮内生,外感六淫,内外合邪致使肺气不宣;或心肾阳衰,水气不化,寒湿内盛,水寒犯肺的特点,病理因素以寒、气、痰、风、热为主,寒邪、风邪是咳嗽两大诱发加重因素。(3)通过六经辨证咳嗽能够实现化繁成简,以三阴三阳作为切入点,抓住六经主症和方证病机,采用核心方开展辨证治疗,需根据兼夹病机以及患者病理情况作出适当加减。

钟岢屹[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张小颖[5](2020)在《《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金匮要略》和后世医家有关眩晕论述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及对后世医家辨治眩晕的影响作用,以继承和发扬张仲景对于眩晕的诊疗特色,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文献学研究法对《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版)及记载眩晕理论相关书籍、文献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进行频次统计;运用理论研究法,归纳、总结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并对于眩晕研究具有自身特色医家的医论、医话进行分析和归纳,提炼各医家对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之继承及自身理论特色。结果:1.《金匮要略》眩晕病因复杂,可分虚、实,虚者为肾虚、肺虚、气血亏虚、阳虚、阴虚,实者多指痰饮、水气、湿热、风邪。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者为肾阳不足、肾精亏虚、肺气虚寒、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实者为风邪外袭、痰饮内停、水气上逆、湿热上犯。虚、实可单独为患,亦可虚实夹杂为患。2.《金匮要略》中眩晕治疗原则有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注重顾护脾胃。治疗方法有利水法(温阳利水、健脾利水、化气利水、渗湿利水、清热利水)、和法、温补法、平冲降逆法、和胃降逆法、汗法。3.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生姜;对药物“功效”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三位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对药物“四气”分析得出,以温性药最为常用,其后依次为平性、寒性、热性、凉性药物;对药物“五味”分析得出,甘味药应用最多,其后依次为辛味、苦味、淡味、酸味、咸味药。4.《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经方有苓桂术甘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甘草干姜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术附汤、苓桂五味甘草汤、茵陈蒿汤等15首,对后世医家治疗眩晕遣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如严用和将小柴胡汤化裁成柴胡散,治疗肝气热盛所致目眩;张景岳将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成茯苓半夏汤、六味茯苓汤、茯苓丸治疗痰饮眩晕;杨仁斋将术附汤化裁成芎术除眩汤,治疗寒湿所致头重眩晕等。5.后世医家论治眩晕虽各具特色,但多受《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的影响:隋唐时期医家,多宗《金匮要略》从痰饮、湿热、外邪乘虚、风邪论治眩晕,提出“痰热风动致眩”观点;认为外伤可作为眩晕病因;治疗时增加了导引术、中药熏洗、针刺等方法。宋金元时期医家,继承《金匮要略》从虚、痰饮、湿热、风邪、外邪乘虚论治眩晕,提出“七情致眩”“瘀血致眩”“无痰不作眩”以及区分体质辨眩晕。明清时期医家,继承《金匮要略》从虚、痰饮、湿热、风邪、外邪乘虚论治眩晕,提出了“无虚不作眩”;规范了眩晕的证型分类;对眩晕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将眩晕与郁冒进行了明确鉴别。现代医家多继承《金匮要略》眩晕所论,重视“风”“痰”“虚”在眩晕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眩晕病因多样,病机复杂,临证多从风、火、痰、瘀、虚、郁角度进行理解与实践。结论:1.《金匮要略》眩晕病因复杂,可分虚、实,虚者为肾虚、肺虚、气血亏虚、阳虚、阴虚,实者多指痰饮、水气、湿热、风邪。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可单独为患,亦可虚实夹杂为患。2.《金匮要略》眩晕治疗原则为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和阴阳;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注重顾护脾胃。治疗方法有利水法、温补法、平冲降逆法、和胃降逆法、汗法、和法。3.《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药物,使用频次较高为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生姜;以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较为常用;药性以温性药为首,药味以甘味应用最多;《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眩晕的方剂为后世医家治疗眩晕奠定了方剂学基础。4.《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医家论治眩晕时,对《金匮要略》中仲景诊治眩晕学术思想多有继承,同时对《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理论未论及之处给予补充,并扩大了《金匮要略》治疗眩晕方剂的治疗范围。

许玫[6](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张倩[7](2019)在《炙甘草汤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加减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对气血亏虚型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并确诊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气血亏虚型的患儿60例,年龄为414岁,将这6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炙甘草汤加减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两组患儿连续治疗并观察1月,记录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总有效率及次年复发率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连续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积分情况,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均有效(P<0.01),但治疗组在改善本病的症状(眼痒、畏光、流泪、灼热感、异物感)及体征(结膜乳头及滤泡、结膜充血、结膜水肿、分泌物、角膜缘改变)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连续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根据第二年复诊情况,治疗组次年复发率为15.79%,对照组次年复发率为61.1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1.炙甘草汤加减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与单纯使用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对气血亏虚型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治疗均有效果,但前者在改善本病的症状及体征等方面优于后者;2.使用炙甘草汤加减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气血亏虚型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在降低复发率及缩短病程等方面更具优势。

赵鼎[8](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以近30年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运用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以进一步探寻水湿痰饮病中医病机演变及治法方药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上的文献,对其近30年来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共1078诊次的全部资料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软件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方法挖掘、分析其临床症状、病机、舌脉、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078例患者中男性509例,女性547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岁。涉及中医病证135种,主要的中医病证有水肿、咳嗽、眩晕、痹证、喘证、泄泻、哮病、胃痛。涉及西医病症226种,主要的西医病症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腹泻、慢性肾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症状共计281种,主症为形寒怕冷、纳呆食少、疲倦乏力、水肿、咳嗽、胸闷、大便稀薄、口干、呕吐、腹胀、尿少、头晕、气喘。涉及病机150项,主要的病机有水饮内停、风寒束表、脾虚失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痰饮伏肺、水湿泛溢、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寒湿阻络、脾虚湿困、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涉及病理因素14种,分别为湿、水、气、饮、寒、痰、热、风、瘀、浊、毒、火、食、燥。涉及病位21种,分别为脾、肾、肺、胃、肝、表、心、经络。用药共计380味,主要的药物有茯苓、炙甘草、桂枝、生白术、白芍、生姜、泽泻、法半夏、干姜、大枣、制附片。聚类分析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得到14组核心方。方一为薯蓣丸+法半夏、白芥子,方二为半夏泻心汤原方,方三为真武汤+炙甘草,方四为肾气丸原方,方五是桂枝茯苓丸去芍药,方六为小青龙汤原方,方七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方八为五苓散原方,方九为乌梅丸原方,方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石菖蒲、远志、琥珀,方十一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结论]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现代医家扩大了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范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脉象未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随之发生演变。水湿痰饮侵袭脾胃、肺脏、肝脾、肾脏、脾肾、肢体经络等不同部位,可选用相应的核心方进行治疗。治疗时以核心方为主,随兼夹病机、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王雪茜[9](2016)在《王庆国教授学术思想及其运用双辛鼻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色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王庆国,1952年生,河北省沧州市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4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中医藏象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局医学流派——燕京刘氏伤寒学派负责人,刘渡舟名家研究室主任。本文旨在整理、保留并继承王庆国教授的宝贵临床经验,启迪后学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1.研究目的:疏理王庆国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形成过程,明确其家传情况,师承谱系及对中医各家学派观点的继承的关系,为指导继承人的成长和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依据。整理王庆国教授擅长治疗的常见病诊疗经验,形成主方明确结合辨治思路的诊治体系。围绕王教授运用双辛鼻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病因、药证及配伍规律进行详细论述。为该病的证治提供有效的临床支持。2.研究方法:2.1王庆国教授成才之路及学术思想渊源整理中医学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特性。医生的临床思维过程是医者个体所受环境熏染和学术思想交融的产物,对于医家学术经验的整理如果脱离其生活背景将难以做到准确、完整。因此,全面把握指导教师的中医学思维内涵,需要记录成才历程、保存诊疗第一手资料,结合个人时代特征、生长环境、教育背景等人文因素全面认识,以启迪后学。2.2王庆国教授学术渊源整理全面总结王庆国教授的家传情况、师承谱系、疏理对其学术思想形成有影响的各个医家及影响的情况,归纳其人生经历和学术发展过程。2.3王庆国教授治学成果疏理通过记录、整理王教授平时的带教语录;对本人及其同门师兄弟进行访谈,收集王庆国教授特色学术观点和主要研究思路;以听课、录像方式记录其讲解《伤寒论》的全过程,并将音频资料转化为文字,同时整理其研究《伤寒论》的文章、教案及主编教材等,疏理其认识伤寒的特色见解。展示王教授从“治学”到“临床”并深入“科研”的学术成就。2.4王庆国教书临证经验总结通过规范统一处方签,由王教授问诊后直接书写,尽可能多地保存第一手临床资料,并真实反映其辨治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跟诊,以验案收集、经验归纳,初步统计结合导师验证的方式总结王教授对部分疾病的诊疗特色,常用方剂,配伍及加减经验。所得结果,需要与王教授反复讨论并得到肯定后,方能作为临床诊治特色的最终结果。2.5王庆国教授运用双辛鼻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色经验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IgE介导的鼻粘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该病对病人的睡眠、记忆、情绪、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王庆国教授以益气温阳,解表散寒,兼清郁热为法论治变应性鼻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部分患者能够治愈,显示出中药治疗AR的优势。研究从变应性鼻炎的鼻部症状、伴随症状等方面,评价王庆国教授自拟方双辛鼻鼽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研究采用开放性、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将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纳入研究,总观测周期设定为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TNSS积分、TNNSS积分,以评价双辛鼻鼽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3.结果3.1王庆国教授名医历程:王庆国教授名医历程经历了5个阶段,包括:幼受启蒙,积累文化底蕴;励学敦行,汲取医门至理;求学京城,拓宽思路视野;随时侍诊,尽得恩师真传;勤于思考,开拓创新,融汇新知。其现今取得的诸多成就,与早年经历密切相关,为指导继承人的成长和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依据。3.2导师学术渊源王教授精研《伤寒杂病论》,立法既不失古人之意,又不拘泥于古方,在经方运用上颇有心得。擅用经方,同时注重从各家汲取。他熟记《医宗金鉴》心法,喜爱李东垣、朱丹溪、陈士铎、傅青主、张锡纯、叶天士诸家,重视吸纳其中诊治经验,并在临床实践中将上述诸家经验融入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提高临床疗效。3.3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尽得恩师刘渡舟教授真传,善用柴胡类方,提出重视枢机,贵“和”而非“平”,在此基础上擅用经方,不拘时方,创制新方。临证时重视辨病辨证,更重辨病辨证相结合,融会新知,西为中用;重视一病(证)一方,更倡导一病(证)多方;立足证候、探索“中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内外兼治、缓急兼施、因病用药;重视立法、立方,更重守法、守方。3.4临床经验:导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是师承的精华,从“道”、“法”、“术”三个层面继承导师衣钵是传播、发扬导师学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有效手段。在脾胃病诊治方面,王教授既受到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的影响,常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和补中益气汤类方。肝病方面他执气血为纲,善用柴胡剂、麻黄剂、苓桂剂等类方,尤其精于肝胆病的临床治疗。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王教授认为病机是脾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并兼有肝气失调和肾阳亏虚,以柴胡桂枝干姜汤、痛泻要方和援绝神丹合方加减创立了以温阳补脾、调肝和血、祛湿止泻为法的专病专治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他强调病证相合,分期论治,创立了穿藤痛痹汤’。更年期综合征王老师对以补肾之法,常用滋水清肝饮合方加减。以清上蠲痛汤治头痛等都体现了他的独到经验。3.5应用双辛鼻鼽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特色经验:疾病疗效观察显示,疗后2周时总有效率为50%,疗后4周时总有效率为78.5%,疗后8周时,总有效率为92.8%。比较患者治疗前与疗后2周、疗后4周、疗后8周的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症状评分,P值均<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同时均数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次要疗效指标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前与疗后2周、疗后4周、疗后8周的鼻涕从咽部流出症状评分,P值均<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数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比较疗后2周与疗后4周,疗后4周和疗后8周的症状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治疗前与疗后2周、疗后4周、疗后8周的流泪症状评分,P值均<0.01,差异有显着统计意义,均数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在鼻或眼睛瘙痒症状上较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不明显,治疗4周与疗前的症状评分,P=0.008<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该疗效一直延续至治疗8周。比较疗后2周、疗后4周、疗后8周与治疗前的鼻或口腔上颌疼痛症状以及头痛症状评分,P值均<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数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分析126例临床病案表明,王庆国教授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用药,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随证进一步变化加减。证候分析证实患者以本虚标实为多,症状既有热郁又兼肺脾气虚或肾阳不足,方证契合,反映导师治疗本病有主病主方的特点,也解释了临床辨治过敏性鼻炎取得良好疗效的病机。

陈明,马召田,张水馨[10](2013)在《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近况,总结其在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的应用,揭示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主治范围及运用规律,进一步指导该方的临床应用。

二、石膏甘草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膏甘草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1.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1.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认识
        2.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历史沿革和病因病机
        2.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治法原则
    3 麻黄的现代药理研究
        3.1 麻黄的中医作用研究
        3.2 麻黄现代成分研究及药理作用
    4 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现代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meta分析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综述:麻黄及其类方治疗水肿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小青龙汤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小青龙汤的方证理论研究
        1.1 方证相应的来源与发展
        1.2 方证相应现代研究
        1.2.1 方证相应理论研究
        1.2.2 方证相应的动物实验研究
        1.2.3 方证相应的临床研究
    2.小青龙汤源流
    3.小青龙汤相关条文分析
    4.小青龙汤方药分析
        4.1 麻黄
        4.2 桂枝
        4.3 干姜
        4.4 细辛
        4.5 五味子
        4.6 芍药
        4.7 半夏
        4.8 甘草
    5.古代医家对小青龙汤的论述
    6.小青龙汤衍生方的比较与分析
        6.1 小青龙加石膏汤
        6.2 射干麻黄汤
        6.3 大青龙汤
        6.4 厚朴麻黄汤
    7.小青龙汤方证关系的研究
第二部分 小青龙汤的现代临床运用及药理作用
    1.小青龙汤的现代临床运用
        1.1 呼吸系统疾病
        1.1.1 咳嗽
        1.1.2 支气管炎
        1.1.3 肺炎
        1.1.4 哮喘
        1.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1.6 胸腔积液
        1.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2.循环系统疾病
        1.2.1 慢性心力衰竭
        1.2.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3 消化系统疾病
        1.3.1 乙型肝炎
        1.3.2 肠易激综合征
        1.4 神经系统疾病
        1.4.1 癫痫
        1.5 风湿性疾病
        1.5.1 系统性红斑狼疮
        1.6 五官科疾病
        1.6.1 中耳炎
        1.6.2 鼻炎
        1.6.3 鼻后滴漏综合征
        1.6.4 过敏性结膜炎
        1.7 皮肤科疾病
        1.7.1 荨麻疹
    2.小青龙汤的现代药理作用
        2.1 止咳、化痰作用
        2.2 平喘作用
        2.3 抗炎作用
        2.4 解热作用
        2.5 抑菌作用
        2.6 抗过敏作用
        2.7 调节免疫
        2.8 其他
第三部分 基于现代医案探讨小青龙汤的方证规律
    1.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技术路线
        1.3 医案采集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操作方法
        1.5 数据整理规范
        1.5.1 病名的规范
        1.5.2 症状体征规范
        1.5.3 药物规范和计量换算
        1.6 数据挖掘方法
        1.7 频次频率统计
        1.8 关联规则及Apriori算法
        1.9 黄金分割法
        1.10 挖掘工具
    2.研究结果
        2.1 中医病名
        2.2 西医病名
        2.3 患者性别统计
        2.4 发病时间
        2.5 症状体征数据分析
        2.6 药物分析
        2.7 关联规则数据分析结果
        2.8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2.9 小青龙汤医案关联药对功效分析
        2.10 症状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3.讨论
        3.1 关于中西医病名的讨论
        3.2 关于性别差异的讨论
        3.3 关于发病季节的讨论
        3.4 关于主要症状体征的讨论
        3.5 关于症状关联规则的讨论
        3.6 关于加减药物、药物与药物关联规则的讨论
        3.7 关于症状与药物关联规则的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数据挖掘从六经辨证论治咳嗽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咳嗽的六经辨证理论研究
    综述一、祖国医学对咳嗽的认识
    综述二、《伤寒论》六经辨证对咳嗽的认识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数据的来源
        1.2 数据纳入与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的预处理
        2.2 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2.3 病历数据挖掘的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六经辨证咳嗽病案基本情况
        3.2 六经辨证下咳嗽在不同六经病中统计结果
第三部分 六经辨证咳嗽规律探讨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年龄
        1.2 病程
        1.3 加重、诱发因素
        1.4 病机、病理因素、病位
    2 六经辨证下咳嗽涉及的中医类别、中医病证及西医病因
    3 辨证论治
        3.1 临床表现分析
        3.2 核心药方探讨
    4 结论
        4.1 太阳病咳嗽
        4.2 少阳病咳嗽
        4.3 阳明病咳嗽
        4.4 少阴病咳嗽
        4.5 厥阴病咳嗽
        4.6 太阴病咳嗽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眩晕的概述
    1 眩晕的概念
    2 眩晕的范围
    3 眩晕病名探究
第二部分 《金匮要略》对眩晕的研究
    1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
        1.1 虚证眩晕
        1.1.1 肾阳不足证
        1.1.2 肾精亏虚证
        1.1.3 肺气虚寒证
        1.2 实证眩晕
        1.2.1 痰饮内停证
        1.2.2 水气上逆证
        1.2.3 湿热上犯证
        1.3 虚实夹杂证眩晕
        1.3.1 肝肾不足,风湿上犯证
        1.3.2 阴虚阳厥,外感寒邪证
    2 《金匮要略》治疗眩晕用药应用分析
    3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小结
        3.1 眩晕病因病机
        3.1.1 因虚致眩
        3.1.2 痰饮致眩
        3.1.3 水气致眩
        3.1.4 湿热致眩
        3.1.5 风邪致眩
        3.1.6 外邪乘虚致眩
        3.2 眩晕治疗原则
        3.2.1 辨证论治
        3.2.2 治病求本,调和阴阳
        3.2.3 标本兼治,补虚与祛邪并施
        3.2.4 注重顾护脾胃
        3.3 眩晕治疗方法
        3.3.1 利水法
        3.3.2 和法
        3.3.3 温补法
        3.3.4 平冲降逆法
        3.3.5 和胃降逆法
        3.3.6 汗法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1 《金匮要略》对隋唐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1.1 医家举隅
        1.1.1 巢元方
        1.1.2 孙思邈
        1.2 小结
    2 《金匮要略》对宋金元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2.1 医家举隅
        2.1.1 严用和
        2.1.2 杨士瀛
        2.1.3 张从正
        2.1.4 朱丹溪
        2.2 小结
    3 《金匮要略》对明清时期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3.1 医家举隅
        3.1.1 周之干
        3.1.2 龚廷贤
        3.1.3 张介宾
        3.1.4 秦昌遇
        3.1.5 汪文绮
        3.1.6 李用粹
        3.2 小结
    4 《金匮要略》对现代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
        4.1 眩晕的现代理论研究
        4.1.1 眩晕应辨外感、内伤
        4.1.2 眩晕病因以痰湿多见
        4.1.3 眩晕多从虚辨证论治
        4.1.4 眩晕病机复杂,难守一法
        4.2 《金匮要略》中治疗眩晕方剂的临床应用
        4.2.1 苓桂术甘汤
        4.2.2 五苓散
        4.2.3 甘草干姜汤
        4.2.4 小柴胡汤
        4.2.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4.2.6 茵陈蒿汤
        4.3 《金匮要略》方治疗眩晕的临床运用
        4.4 小结
    5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的影响总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金匮要略》辨治眩晕研究概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1. 文献研究背景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1.2 少阴病论述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3.1 日本医家方论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4.1 麻黄
        4.2 附子
        4.3 细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1.1 文献收集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项目
    3. 资料整理
    4. 统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1.3 症状统计分析
        1.4 舌象统计分析
        1.5 脉象统计分析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2.4 症状统计分析
        2.5 体征统计分析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3.4 症状统计分析
        3.5 体征统计分析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5.3 症状统计分析
        5.4 舌象统计分析
        5.5 脉象统计分析
        5.6 腹诊统计
第四章: 讨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1.1 方论
        1.2 方证的概念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2.1 中医病机分析
        2.2 方证病机分析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3.1 主治疾病
        3.2 症状指证
        3.3 体征指征
        3.4 适用人群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4. 类方方证鉴别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 麻黄附子汤
        4.3 麻黄汤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4.5 附子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大黄附子汤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4.9 四逆汤
        4.10 真武汤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5.3 注意事项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7. 结论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炙甘草汤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指标
        2.6 评分标准
        2.7 疗效判定标准
        2.8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观察
    4.讨论
        4.1 选用中医益气养血法的理论依据
        4.2 中医选方依据
        4.3 药方组成及解析
        4.4 中药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5 选用盐酸奥洛他定的理论依据
    5.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水湿痰饮病的理论研究
    1 水湿痰饮的概念——“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1.1 自然界中的水、水循环
        1.2 人体之水
        1.2.1 生理之水
        1.2.2 病理之水——水、湿、痰、饮
    2 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人体内的“水循环”
        2.1 脏腑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2.1.1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2.1.2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2.1.3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2.1.4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1.5 “肾者水脏,主津液”
        2.1.6 肝主疏泄,疏通水道
        2.1.7 心阳温煦,推动血行,津血同源
        2.1.8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2 气血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2.2.1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2.2.2 津血同源
    3 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一源而四歧”
    4 水湿痰饮病的病理变化
        4.1 病因
        4.1.1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外感寒湿
        4.1.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暴饮水浆
        4.1.3 体虚劳倦,房劳过度
        4.1.4 情志失调
        4.2 病机
        4.2.1 脏腑病机
        4.2.2 气血津液病机
    5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5.1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范畴
        5.1.1 《伤寒论》中的水湿痰饮病
        5.1.2 《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病
        5.2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临床表现
        5.2.1 望诊
        5.2.2 闻诊
        5.2.3 问诊
        5.2.4 切诊
    6 《伤寒杂病论》辨治水湿痰饮病的治则治法
        6.1 总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6.1.1 “温药”的内涵
        6.1.2 “和之”释义
        6.2 具体治法
        6.2.1 温补兼行消以标本兼治
        6.2.2 攻逐水饮以急则治标——“病水腹大……有水,可下之”
        6.3 对“温药和之”的补充——水湿痰饮与热邪交结的治疗
    7 后世医家水湿痰饮病理论的发展
        7.1 晋隋唐时期
        7.1.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7.1.2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7.2 宋金元时期
        7.2.1 宋·严用和《济生方》
        7.2.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7.3 明清时期
        7.3.1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7.3.2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7.4 现代时期
        7.4.1 水湿痰饮相关疾病
        7.4.2 病因的认识
        7.4.3 病机的认识
        7.4.4 治法方药
        7.4.5 述评
    8 从《伤寒杂病论》到现代水湿痰饮病概念的衍化过程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病案来源
        1.2 病案纳入标准
        1.3 病案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的预处理
        2.2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2.3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与数据挖掘方法
        2.3.1 数据处理过程
        2.3.2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2.3.3 病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入选病例基本情况
        3.2 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统计结果
        3.2.1 频数分布统计结果
        3.2.2 方症关联分析结果
        3.2.3 聚类分析结果
        3.3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统计结果
        3.3.1 水湿痰饮侵袭脾胃系统计结果
        3.3.2 水湿痰饮侵袭肺系统计结果
        3.3.3 水湿痰饮侵袭肝脾统计结果
        3.3.4 水湿痰饮侵袭肾系统计结果
        3.3.5 水湿痰饮侵袭脾肾统计结果
        3.3.6 水湿痰饮侵袭肢体经络统计结果
        3.3.7 水湿痰饮侵袭其他部位统计结果
    4 讨论——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4.1 中、西医疾病分类及水湿痰饮侵袭部位
        4.2 临床症状
        4.3 病机、病理因素、病位
        4.4 辨证分析
        4.4.1 关联规则分析
        4.4.2 聚类分析
        4.5 用药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探讨
    1 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以内科所占比例最大
    2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口干一症值得重视
    3 病因病机
        3.1 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
        3.2 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
        3.3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
        3.4 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
        3.5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演变
    4 病机辨证
        4.1 辨病理因素
        4.1.1 辨湿、水、饮、痰
        4.1.2 辨寒热属性
        4.1.3 辨气分血分
        4.1.4 辨兼夹病邪
        4.2 辨脏腑病位
        4.3 辨正虚
    5 治疗方案
        5.1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经方运用
        5.1.1 在脾胃的治疗
        5.1.2 在肺脏的治疗
        5.1.3 在肝脾的治疗
        5.1.4 在肾脏的治疗
        5.1.5 在脾肾的治疗
        5.1.6 在肢体经络的治疗
        5.2 药物的加减法
        5.2.1 依据病机进行加减
        5.2.2 根据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5.3 多种功效药物配伍使用
        5.4 核心药物、药对及药物组合
        5.4.1 核心药物
        5.4.2 核心药对、药物组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9)王庆国教授学术思想及其运用双辛鼻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色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王庆国教授成名历程
    1.1 幼受启蒙,积累文化底蕴
    1.2 励学敦行,汲取医门至理
    1.3 求学京城,拓宽思路视野
    1.4 随时侍诊,尽得恩师真传
    1.5 勤于思考,继承、开拓、创新
第二部分 王庆国教授主要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王庆国教授学术渊源
    二、王庆国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
        2.1 重视枢机,贵“和”而非“平”
        2.2 擅用经方,不拘时方,创制新方
        2.3 尽得真传,善用柴胡类方
        2.4 重视辨病辨证,更重辨病辨证相结合,融会新知,西为中用
        2.5 重视一病(证)一方,更倡导一病(证)多方
        2.6 立足证候、探索“中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7 内外兼治、缓急兼施、因病用药
        2.8 重视立法、立方,更重守法、守方
    三、王庆国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3.1 运用泻心剂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3.2 运用柴胡剂治疗肝病的经验
        3.3 运用和血止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3.4 分虚实辨治痛经的经验
        3.5 运用傅青主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崩漏的经验
        3.6 运用滋水清肝更年汤或柴桂更年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
        3.7 运用金沸草汤治疗外感后久咳的经验
        3.8 运用王氏穿藤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
        3.9 运用养心汤治疗心悸虚证的经验
        3.10 运用清上蠲痛汤治疗头痛的经验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王庆国教授灵活运用双辛鼻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色经验
    一、文献综述: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二、王庆国教授运用双辛鼻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三、王庆国教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3.1 数据的整理与规范化
        3.2 分析结果与展示
        3.3 讨论
        参考文献
    四、结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科
    1.1 心系疾病—心动过缓
    1.2 肺系疾病
        1.2.1 过敏性鼻炎
        1.2.2 哮喘
        1.2.3 咳嗽
        1.2.4 外感发热
        1.2.5 湿疹
    1.3 肾系疾病
    1.4 肢体经络病
        1.4.1 头痛
        1.4.2 面神经麻痹
        1.4.3 痹症
        1.4.4 痿证
2 五官科疾病
    2.1 喉痹
    2.2 耳聋
3 妇科
4 儿科
5 其他

四、石膏甘草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D]. 陈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小青龙汤的方证研究[D]. 龚李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数据挖掘从六经辨证论治咳嗽的规律研究[D]. 黎晓.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金匮要略》眩晕证治研究[D]. 张小颖.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炙甘草汤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 赵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王庆国教授学术思想及其运用双辛鼻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色经验[D]. 王雪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J]. 陈明,马召田,张水馨.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2)

标签:;  ;  ;  ;  ;  

加味石膏甘草汤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