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莱茵虫寄生性害虫规律及种类调查研究

野村莱茵虫寄生性害虫规律及种类调查研究

一、莱氏野村菌寄生害虫规律和虫种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广祖,郑亚强,苏锦尧,牛元,吴晓丽,袁丽美,肖关丽,陈斌[1](2018)在《云南莱氏野村菌田间自然发生流行动态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弄清楚莱氏野村菌田间自然发生流行规律,本研究于2012-2014年对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花椰菜上莱氏野村菌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莱氏野村菌能感染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二者的田间被感染症状相似。在昆明市晋宁区花椰菜田间,莱氏野村菌于每年7-10月份在银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种群中发生流行,其中9月份为发生流行高峰期,而银纹夜蛾幼虫的田间自然感染率高于甜菜夜蛾。2012-2014年7月、8月、9月、10月银纹夜蛾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4. 38%、62. 53%、78. 49%和33. 67%,甜菜夜蛾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 39%、8. 65%、24. 49%和3. 47%。该菌对同种害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感染率不同,其中银纹夜蛾1-3龄幼虫的感染率高于4-5龄;而甜菜夜蛾4-5龄幼虫的感染率高于1-3龄。该研究将为莱氏野村菌开发利用及银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彭娇洋[2](2017)在《莱氏野村菌对杜仲梦尼夜蛾的生物防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杜仲人工种植与示范基地内罹病的杜仲梦尼夜蛾上分离获得的真菌为对象,先对该4株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物学特性鉴定,最后选定以其中一株(莱氏野村菌)真菌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大规模生产工艺、拮抗作用酶产量和室内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如下:对4种类型菌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类型I在SMAY上25℃长势良好,7d菌落直径可达1521mm,菌落边缘菌丝体呈白色,反面呈浅黄褐色,表面具辐射状皱纹,质地绒状,具有大量蓝绿色分生孢子,初步鉴定为青霉菌属;类型II在SMAY上25℃长势良好,7d菌落直径可达1820mm,菌落中心由白色变为灰绿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多呈绿色,初步鉴定为青霉菌属。类型III在SMAY上25℃培养3d即可长出菌落,生长速度较快,菌落较厚、中心凸,初期白色,后渐变乳黄色,背面淡黄色。菌丝呈棉絮状、疏松、有隔,分生孢子干燥疏松,容易扩散,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淡绿色。该菌初步鉴定为白僵菌属;类型IV在SMAY上25℃培养10d可长出菌落,生长速度较慢,菌落呈绒毛状,白色,较为致密,背面为淡黄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淡绿色。该菌初步鉴定为莱氏野村菌属。对4种类型菌株的rDNA-ITS序列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相关菌株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类型I的菌株与桔青霉的同源性为99%;类型II的菌株与产黄青霉的同源性为99%;类型III的菌株与球孢白僵菌的同源性为99%;类型IV的菌株与莱氏野村菌的同源性为99%。鉴定出:类型I为桔青霉,类型II为产黄青霉,类型III为球孢白僵菌,类型IV为莱氏野村菌。将莱氏野村菌在不同的接种量、温度、PH、光照、及摇床转速下进行液体培养,结果采用SPSS软件分析可知:接种的菌株悬液浓度在1.0×108个孢子/mL、25℃时能够得到最多的菌丝干重,最适合菌丝生长的pH在5~7之间,最佳的pH=6,全日光照(24L)能生产较多的菌丝,摇床在180 r/min时菌丝的产量最高。将莱氏野村菌菌株在含有不同基质、碳源、氮源及维生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固体培养,结果采用SPSS软件分析可知: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基质为玉米粒,葡萄糖为C源时产孢量最大,酸水解酪蛋白及胰蛋白胨做N源均有利于产孢,维生素中抗坏血酸产孢量最大,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其中,以1000 g/L玉米粒为基质,加入葡萄糖30 g/L、胰蛋白胨30 g/L、抗坏血酸10 mg/L等微量元素的组合为大量培养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的最优配方。以浓度为3.70×109个孢子·mL-1、3.70×108个孢子·mL-1、3.70×107个孢子·mL-1、3.7×106个孢子·mL-1、3.70×105个孢子·mL-1孢子的莱氏野村菌菌悬浮液对杜仲梦尼夜蛾3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经过SPSS软件分析,死亡率分别是73.33%、58.33%、36.67%、28.33%、25.00%,致死中浓度(LC50)为1.07×108个孢子·mL-1、毒力回归方程为Y=0.254X+0.304。测定两种生防真菌在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培养基上的产酶情况,及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对杜仲梦尼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产生纤维素酶的能力较高,莱氏野村菌产生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能力高于球孢白僵菌;据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显示:菌株接种量为1.0×107孢子/mL,杜仲梦尼夜蛾10 d的侵染率为61.11%~87.78%;采用浸渍法接种的球孢白僵菌和莱氏野村菌感染率较高,且半致死时间短,其中莱氏野村菌显示出极高的毒力水平,LT50=5.2d、10d侵染率达87.78%;喷雾法接种的莱氏野村菌毒力水平相对较弱,感染率未达65%。采用莱氏野村菌白僵菌复合型菌炮防治杜仲梦尼夜蛾,分别在试验后7、10天取样调查,结果表明,代加工生产的复合粉炮林间防效显着,一般在1周后开始有生防效果(虫口减退率:70%),以后持续增高,维持一个高水平防效85.1~90%,且持效性高于市售的白僵菌高孢粉。目前球孢白僵菌粉炮生产已成熟,将莱氏野村菌、球孢白僵菌制成复合制剂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宗瑞英[3](2016)在《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寄主种群内对病原微生物敏感性的多样化有利于其抵御微生物侵染,此已在无脊椎动物中得到部分实验证实。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病毒、细菌和真菌均可侵染斜纹夜蛾,而斜纹夜蛾种群内对不同微生物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异,还少见研究报道。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对包括斜纹夜蛾在内的许多害虫有致病性,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也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侵染斜纹夜蛾。本研究在前期已获得有三个有遗传差异的斜纹夜蛾家系的基础上,分析各家系对粘质沙雷氏菌、莱氏野村菌和SpltNPV敏感性的差异,明确它们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敏感性差异是否一致,并进一步分析家系间共生菌差异及其与敏感性差异相关性,研究结果既可丰富害虫与杀虫微生物协同进化理论,也能为斜纹夜蛾的高效生物防治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斜纹夜蛾3个家系适合度比较:为明确斜纹夜蛾同一地理种群内适合度差异,比较了由斜纹夜蛾安徽和县种群中建立的3个家系的适合度。研究发现,斜纹夜蛾3个家系之间的幼虫发育历期无显着差异,分别为12.9、12.4和12.4d;雌雄蛹比也无显着差异,在1.12-1.71间;化蛹率同样没有显着差异,分别为81%、72.9%和72.6%;从蛹重来看,三个家系雌蛹无显着差异,但雄蛹重量有显着差异,家系B显着高于家系A的雄蛹重量。(2)斜纹夜蛾3个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为探明害虫种群内对微生物敏感性的多样化程度,分别比较研究了斜纹夜蛾3个家系对杀虫细菌、真菌和病毒敏感性。研究表明,3个家系对杀虫微生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因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3个家系对杀虫真菌莱氏野村菌的敏感性以家系A最高,108孢子/ml孢子液对3龄幼虫致死率为23.3%,显着高于家系B,与家系C没有显着差异;但对杀虫细菌粘质沙雷氏菌,则以家系B的敏感性最高,107cfu/ml粘质沙雷氏菌对3龄幼虫的致死率为20%,显着高于家系C,而与A无显着差异;3家系对SpltNPV的敏感性又以家系C最高,5×106PIB/ml病毒对3龄幼虫的致死率高达93.3%,显着高于家系B,与A无显着差异。由此说明斜纹夜蛾3个家系对三种杀虫微生物的差异不一致,存在互补关系,此有利于害虫种群抵御杀虫微生物的侵染。(3)斜纹夜蛾家系间共生菌差异与微生物敏感性多样化相关分析:为揭示害虫种群内不同家系间共生菌差异与其对微生物敏感性多样化的相关性,比较研究了斜纹夜蛾3个家系中共生菌种类及携带率。结果发现,斜纹夜蛾3个家系中,检测的Wolbachia、Cardinium、Arsenophons和Spiroplasma这一种共生菌中,均只检测到共生菌Wolbachia,未能检测到其他3种共生菌,说明不同家系体内共生细菌种类相同;进一步发现,家系B中Wolbachia的携带率最高,为20.5%,家系A和C的携带率分别为7.3%和6.5%。结合斜纹夜蛾3个家系中共生菌携带率和对三种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可初步看出,家系B中Wolbachia的携带率最高,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杀虫真菌的敏感性均最低,分析认为Wolbachia可能与提高斜纹夜蛾对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杀虫真菌莱氏野村菌的抵抗力相关。

蓝霞,蔡文娇,韦继光,杨秀好,罗基同,谭学锋[4](2014)在《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进行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筛选致病性强的优势菌株,为桉蝙蛾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桉蝙蛾虫尸上分离纯化获得206个真菌菌株,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镰刀菌(Fusarium)、拟青霉(Paecilomyces)、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毛霉(Mucor)和Evlachovaea,其中白僵菌分离率为87.4%,其他真菌分离率较低。经致病性测定,白僵菌是桉蝙蛾幼虫强致病菌,镰刀菌和Evlachovaea是弱致病菌,其他4类真菌为非致病菌。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为依据,鉴定球孢白僵菌[B.bassiana(Balsamo)Vuillemin]、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Evlachovaea sp.为桉蝙蛾幼虫的致病菌,其中Evlachovaea sp.在中国首次被记载。【结论】广西桉蝙蛾的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尖孢镰刀菌和Evlachovaea sp.,其中球孢白僵菌为优势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蓝霞[5](2014)在《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指出桉蝙蛾Endoclyta signifer是近年发现危害桉树最严重的蛀干害虫。至2011年,全区除防城港市外均有分布,其危害面积已达2894.42 ha。该虫病原真菌的系统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对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自然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取样,于实验室进行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确定病原真菌的种类,并开展了优势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不同昆虫的致病力比较,筛选出对桉蝙蛾幼虫致病力强的优势菌株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自然条件下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感染情况。采自11个地级市的桉蝙蛾均有发现被真菌感染致死的现象,平均感染率为2.96%-16.28%不等,其中桂东南地区真菌感染率较高,均超过10%,桂西北、桂西与桂北真菌感染率较低,为2.96%-6%。野生寄主灌木林桉蝙蛾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桉树人工林。2、从被真菌感染的桉蝙蛾卵上分离获得38个真菌菌株,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别属于青霉属Penicillim和拟青霉属Paecilomyces,青霉为优势类群,分离率为86.8%。从被真菌感染的桉蝙蛾虫尸上分离纯化后获得876个真菌菌株,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别属于白僵菌 Beauveria、镰刀菌Fusarium、拟青霉 Paecilomyces、曲霉Aspergillu、青霉Penicillium、毛霉Mucor和艾夫拉菌Evlachovaea,其中白僵菌为优势类群,分离率为87.33%。3、明确了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种类。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结合rDNA-ITS序列测定结果,明确桉蝙蛾卵的病原真菌为苏门答腊青霉Penicillium sumatrense Svilv.,桉蝙蛾幼虫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amo)Vuillemin,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和艾夫拉菌Evlachovaea sp.,其中艾夫拉菌Evlachovaea sp.在中国首次被记载。4、首次发现球孢白僵菌在桉蝙蛾虫尸上产生有性型球孢虫草Cordyceps bassiana。球孢虫草从发育至成熟需要45天左右,对虫草的发育过程和成熟子座的各项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5、开展桉蝙蛾白僵菌菌株和松毛虫白僵菌菌株对桉蝙蛾Endoclyta signifer、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和家蚕Bombyx mori幼虫致病力比较。桉蝙蛾白僵菌菌株对桉蝙蛾致病力最强,对松毛虫也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作用,对家蚕致病力相对较弱。松毛虫白僵菌菌株对松毛虫的致病力最强,对桉蝙蛾具有中等的致病力,而对家蚕致病力较弱。6、筛选致病力强的3个白僵菌菌株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白僵菌分生孢子配成1×107孢子/mL悬浮液,采用①蛀道注射法、②拆开木屑包喷雾法和③不拆开木屑包直接喷雾法3种不同的施菌方法进行桉蝙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蛀道注射法和拆开木屑包喷雾法防治效果较好,施菌2个月,防效均达到70%以上,而不拆开木屑包喷雾法防治效果较差,防效不超过5%。不同时间施用白僵菌,防治效果差异较大,防治效果与温度显着相关。

冯二艳[6](2014)在《斜纹夜蛾SpL14-3-3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莱氏野村菌侵染相关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14-3-3蛋白家族是一类进化上极度保守的酸性蛋白,首次在系统地分析牛科动物脑蛋白时发现,目前发现该蛋白家族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发挥着各种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参与宿主胁迫应答、细胞吞噬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为了研究该基因在斜纹夜蛾中的作用,本课题基于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斜纹夜蛾脂肪体抑制差减文库(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筛选得到14-3-3ζ基因的EST序列,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该基因的全长。采用荧光定量qPCR技术和RNA干扰技术,研究该基因在斜纹夜蛾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在斜纹夜蛾抵御莱氏野村菌入侵中的分子应答机制。以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斜纹夜蛾与莱氏野村菌入侵的关系,从而为设计以14-3-3蛋白为靶标的斜纹夜蛾行为调控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①基于斜纹夜蛾14-3-3ζ基因的EST序列,采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了该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SpL14-3-3ζ),应用ORF Finder、Expasy等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了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并分析了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理化性质与结构,利用DNAMAN软件对来自Genebank中已登记的不同物种的14-3-3ζ蛋白进行同源比对,通过ClustalW和MEGA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并分析了14-3-3ζ蛋白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斜纹夜蛾14-3-3ζ基因全长1196bp,开放阅读框744bp,共编码247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8.0kDa,等电点为4.6,且该蛋白既无信号肽也无跨膜结构域。同源比对发现,斜纹夜蛾14-3-3ζ蛋白氨基酸序列与来自其它物种的14-3-3ζ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80%以上。系统进化结果表明,斜纹夜蛾14-3-3ζ蛋白与鳞翅目14-3-3蛋白成员进化关系最近,与烟蚜夜蛾14-3-3ζ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100%,而与植物和真菌的进化关系最远。基因组结构显示,SpL14-3-3ζ基因含有4个外显子,3个内含子。②采用荧光定量qPCR的方法对SpL14-3-3ζ基因在斜纹夜蛾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斜纹夜蛾幼虫各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4龄幼虫表达量最高,是2龄幼虫表达量的4.44倍,5龄幼虫中表达量最低。随着化蛹过程的进行,预蛹期表达量最高,是2龄幼虫表达量的22.8倍,化蛹后,表达量急剧降低。③通过qPCR技术检测了SpL14-3-3ζ基因在斜纹夜蛾各组织器官的表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SpL14-3-3ζ基因在所选的6个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在正常斜纹夜蛾各组织器官中,血细胞的表达量最高,是头部表达量的22.4倍;中肠次之,为头部表达量的6.2倍;而在表皮表达量最低。经莱氏野村菌侵染24h后,相对于正常各组织,该基因在某些特定的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上调表达,其中血细胞中诱导量最高,是正常血细胞表达量的6.5倍;头部次之,是正常未侵染头部表达量的3.7倍;中肠2.8倍;脂肪体2.0倍。④采用PCR技术对SpL14-3-3ζ基因在莱氏野村菌侵染后特定组织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血细胞中,mRNA表达量从诱导后6h开始上升,到12h达到最大(为0h的15.3倍);在脂肪体中,mRNA表达量从注射后6h开始上升,到12h达到最大(为0h的7.7倍);而在中肠中,从注射后的1~6h呈缓慢上升趋势,到6h达到最大诱导量(为0h的5.6倍)。⑤通过体外注射dsRNA干扰片段,干扰SpL14-3-3ζ基因在斜纹夜蛾体内的表达,研究该基因在斜纹夜蛾生长发育以及抵御莱氏野村菌侵染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SpL14-3-3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干扰效率是不同的,在血细胞中,于注射干扰片段的第二天检测出极显着的干扰效率,而脂肪体和中肠,于注射干扰片段的第一天分别表现出极显着和显着的干扰效率。此外,干扰SpL14-3-3ζ基因表达后,100%的幼虫可进入化蛹阶段,相比对照组55+2%的实验组蛹不能羽化为成虫,35+3%的蛹羽化出畸形的成虫。生测试验进一步表明,通过RNA干扰的方法沉默该基因在斜纹夜蛾体内的表达,与其它对照组相比,可以显着增强幼虫对莱氏野村菌侵染的敏感性,表现为斜纹夜蛾幼虫的半致死时间显着提前。结论:首次克隆得到斜纹夜蛾14-3-3ζ基因,命名为SpL14-3-3ζ,研究了该基因在斜纹夜蛾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时空表达特性、特定组织不同时期的诱导表达特性以及该基因在斜纹夜蛾抵御莱氏野村菌侵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SpL14-3-3ζ基因的表达具有个体发育时期表达特性、时空表达特性以及特定组织的时期诱导表达特性,此外该基因参与斜纹夜蛾的个体发育过程尤其是蛹的发育,以及参与斜纹夜蛾对莱氏野村菌入侵的宿主防御应答作用。

李燕[7](2013)在《斜纹夜蛾QM和PDI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莱氏野村菌的免疫应答分析》文中认为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世界性分布的暴食性农业重大害虫,主要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严重发生。幼虫取食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类植物,寄主范围多达99科290种以上。鉴于长期滥用化学农药导致蔬菜农残超标,害虫抗药性增强、生态失衡等诸多问题,微生物农药为主的生物防治受到空前重视。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是田间可以引起斜纹夜蛾流行性病害的有价值的虫生真菌之一。研究斜纹夜蛾对莱氏野村菌入侵的免疫应答分子机理,对于研制更有效的防治斜纹夜蛾的莱氏野村菌真菌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基于斜纹夜蛾脂肪体抑制差减杂交文库(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筛选到的QM,PDI基因的EST序列着手,分别对两个基因进行克隆并研究其与斜纹夜蛾对莱氏野村菌入侵的应答关系。主要研究结果:(1)关于斜纹夜蛾QM基因的研究结果:①基于斜纹夜蛾QM基因的EST序列,采用SMART RACE RT-PCR技术克隆该基因的cDNA全长,运用ORF finder,SMART和Expasy等软件推断其氨基酸序列并分析蛋白质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蛋白结构,利用MegAlign程序对不同物种的QM进行同源性计算,并通过Clustalw和MEGA软件进行多序列分析并构建QM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斜纹夜蛾QM基因cDNA全长838bp(并命名为SpLQM),含有660bp的ORF,编码219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的分子量为25.6KDa,等电点为10.0;蛋白功能位点预测,该蛋白含蛋白酶C磷酸化位点、N-酰基化位点和酰胺化等位点;既没有信号肽也没有跨膜结构域。同源性比较与进化分析发现,斜纹夜蛾QM蛋白与甜菜夜蛾和粘虫的亲缘最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高达99.1%和97.7%;与单细胞真菌酵母的进化关系最远,但同源性也达到60.8%,说明QM蛋白具有进化的保守性;多序列比对显示QM蛋白家族的含有SH3结合序列和L10核糖体信号肽均很保守,N端比C端保守。基因组结构分析显示,SpLQM基因含有三个内含子。②通过半定量RT-PCT和荧光定量RT-qPCR的技术检测了SpLQM基因在斜纹夜蛾各组织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所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是头部的58倍;脂肪体次之,为头部的8倍;在表皮表达量最低。③收集被莱氏野村菌孢子诱导后的斜纹夜蛾血液观察发现,孢子在注入血腔24h还未发芽,注射48h后开始快速繁殖,而注射72h后不仅形成的虫菌体迅速繁殖外,而且血细胞遭破坏变得不完整。同时,采用RT-qPCR技术进行诱导后表达特性研究,结果显示,SpLQM在脂肪体、血组织和中肠中的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脂肪体中,注射后的6h12h开始呈上升趋势,到24h表达量达到最大(为0h的4.6倍),48h开始回落;而在血细胞中,表达量6h开始上升,到12h达到最大(为0h的3.3倍),24h48h表达量逐渐降低;在中肠组织中也有上调趋势,只是增加幅度没有在脂肪体和血组织中的大。④分析酶切位点后重新设计引物克隆,以pET30(a)为表达载体,构建pET30a-SpLQM重组表达质粒,并测序验证。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pLYsS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SDS-PAGE电泳检测发现该基因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并以切胶回收进行初步纯化,Western blotting鉴定证实SpLQM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正确表达并得以初步纯化。(2)关于斜纹夜蛾PDI基因的研究结果:①根据筛选的斜纹夜蛾PDI基因EST序列,采用SMART RACE RT-PCR技术克隆获得该基因的cDNA全长,通过上述的软件进行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斜纹夜蛾PDI基因cDNA全长为2367bp(并命名为SpLPDI),包含一个1485bp的ORF,编码49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5.3KDa;SpLPDI蛋白含有一个17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两个硫氧还蛋白(-CGHC-)的催化活性域和一个RDEL内质网定位信号肽,且具有典型的PDI蛋白家族的a-b-b’-a’-c结构特点;对序列对比分析发现该蛋白在a和a’结构中的CGHC的催化核心序列和内质网定位信号肽均极为保守;进化树分析表明,SpLPDI蛋白属于第Ⅰ类PDI蛋白簇中,且与家蚕同源性最高为83.0%,与原生动物的隐孢子虫与黑曲霉的亲缘关系较远。②利用半定量RT-PCR对不同组织SpLPDI的进行组织分布分析,并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RT-qPCR对其组织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SpLPDI在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血液中相对表达量最高,是头部表达量的110倍;脂肪体次之,是头部的41倍;在头部表达量最低。这可能与SpLPDI蛋白在这些组织执行某些特殊功能有关。③诱导表达分析表明,在莱氏野村菌诱导后SpLPDI在脂肪体和中肠中表达均有上调现象,在脂肪体中诱导后24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而中肠中12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48h相对表达量均有回落,但是在脂肪体的上调幅度比中肠的大,这可能与真菌入侵的免疫调控活动有关。④去除信号肽结合酶切位点分析重新设计引物克隆,以pET30(a)为表达载体,构建pET30a-SpLPDI重组表达质粒,并测序验证。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pLYsS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SDS-PAGE电泳检测发现该基因以可溶形式表达,并通过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比较纯融合蛋白,除去标签与预测分子量基本一致。结论:首次克隆出斜纹夜蛾SpLQM基因与SpLPDI基因,并研究其组织特异性和诱导后表达变化,并分别对其蛋白特性进行原核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pLQM和SpLPDI可能参与斜纹夜蛾对莱氏野村菌入侵的应答。

彭小东,唐维媛,吕锡斌,赵雪岩,田辉,张义明[8](2013)在《不同营养物质对莱氏野村菌Nr16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适宜莱氏野村菌生长的营养条件,研究了12种碳源、6种氮源、5种金属离子、7种维生素及不同碳氮比对莱氏野村菌Nr16菌落生长速度、菌落直径、菌丝干重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Nr16液体、固体培养对各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不同营养物质对该菌的菌落生长、菌丝干重及产孢量有明显影响。莱氏野村菌Nr16菌落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优碳氮比为20∶1,Zn2+对菌落的生长有利,维生素对菌落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液体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碳氮比为10∶1,金属离子对其无显着影响,维生素中VC对其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而VB1与VB2对液体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显促进该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碳氮比为20∶1,金属离子对产孢无显着影响,其中,Cu2+对产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维生素对产孢亦无显着影响,叶酸对该菌的产孢有显着抑制作用。

于海勇,王中康,张雯迪,殷幼平[9](2012)在《莱氏野村菌CQNr01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侵染研究》文中指出以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 CQNr01菌株接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2龄和4龄幼虫,观察感病率,并利用荧光染色观察菌株在幼虫离体表皮上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情况。结果显示,菌株CQNr01孢子悬液浓度为1×108、1×109孢子.mL-1时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6.58%和89.91%,而4龄则只有13.33%和16.67%。菌株CQNr01的孢子能够成功附着在斜纹夜蛾幼虫的离体表皮上,但孢子在2龄幼虫表皮的粘附能力优于4龄幼虫;接种24 h起两个龄期的离体表皮上均开始有孢子萌发现象并有附着胞和芽管产生,并随着接种时间的增长芽管不断伸长,但相同接种时间下孢子在2龄幼虫表皮上的萌发率和附着胞产生数量明显多于4龄幼虫表皮。研究证明菌株CQNr01对斜纹夜蛾高龄和低龄幼虫的致病力差异显着,其差异主要源于斜纹夜蛾幼虫体壁的屏障作用。

崔筱[10](2012)在《虫生真菌—莱氏野村菌Nr1001菌株的生物学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试验与示范基地的花生田罹病甜菜夜蛾幼虫虫尸上分离获得一株虫生真菌菌株(编号为1001)为研究对象,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其进行准确鉴定,并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大规模培养方法、室内及田间防治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通过室外采集样品,用组织分离法在PDA培养基上对所获得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对鳞翅目夜蛾科幼虫具有较高毒力的虫生真菌菌株,编号为1001。将该菌株在PDA和SMAY培养基上培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致密的短绒毛状,初时白色,且生长缓慢,一个月内直径才达0.6~1.8cm。在SMAY培养基上10天后的菌落直径2.6cm,约5-7天后产孢,产孢后菌落为黄绿色或绿色,大约10-15天后,孢子会被新萌发的菌丝所覆盖,无霉味和渗出物,背面无色或微黄。通过对该菌株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其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圆筒形,一端稍尖,一端略钝,表面光滑,有些孢子之间有连接,淡绿色。分生孢子大小为(4.5~5.2)×(2.8~3.5)μm。营养菌丝光滑,分隔,透明或稍带颜色,菌丝直径2μm-3μm,无孢梗束。该菌株初步鉴定为莱氏野村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的rDNA-ITS序列进行测序并在NCBI网站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菌ITS序列长度为619bp,与Nomuraea rileyi MAFF830007同源性为99%;与另外两个Nomuraea rileyi菌株的序列也只有3个碱基的差别,由此,进一步判定该菌株为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将该菌株在含有不同C、N源、C/N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通过DP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的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和棉子糖,氮源为酵母粉;当C/N比分别为15:1和30:1时,最适宜其菌丝生长和产孢,添加微量元素锰、铁和维生素VB3、VB12等对莱氏野村菌的生长和产孢有促进作用。将该菌株在不同的温度、pH、湿度、光照、接种量及摇床转速下进行固体和液体培养,并用DP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条件下,最适宜生长和产孢的温度、pH和光照和湿度分别为30℃和25℃、pH=7、8L/16D和95%。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当pH为6时最适宜其生长,当接种量和摇床转速分别为1ml和180rpm时,菌丝干重达到最大值。通过四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出了最利于其产孢的固体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20g/L、酵母5g/L、Mn15mg/L、VB120.1mg/L。用液固双相法大量培养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结果表明:以60g大豆为基质加入6%麦芽糖的组合为大量培养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最优配方。以浓度分别为1.14×109孢子·mL-1、1.14×108孢子·mL-1、1.14×107孢子·mL-1、1.14×106孢子·mL-1、1.14×105孢子·mL-1的Nr1001孢悬液对棉铃虫三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试验,经过SPSS软件分析,死亡率分别为70.53%、46.4%、34.4%、22.19%、19.12%,接种后第13天的致死中浓度为LC50=1.163×108个孢子·mL-1,毒力回归方程式为:Y=0.383X-3.088。用9种不同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并用DP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Nr1001菌株对大豆田夜蛾科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3天、7天、14天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分别为76.65%和55.18%、95.15%和58.75%、99.43%和98.77%,略低于化学药剂康宽的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3天的分别为88.51%和63.40%、7天的为99.39%和95.93%、14天的为100%和100%),且持效性高于市售的白僵菌高孢粉,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二、莱氏野村菌寄生害虫规律和虫种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氏野村菌寄生害虫规律和虫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莱氏野村菌田间自然发生流行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时间
    1.2 调查方法
        1.2.1 昆虫种类的识别及龄期的鉴定
        1.2.2 取样方法
        1.2.3 菌种的分离和种类鉴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虫感染莱氏野村菌后的症状描述
        2.1.1 田间感染寄主
        2.1.2 银纹夜蛾感染症状
        2.1.3 甜菜夜蛾感染症状
    2.2 不同龄期幼虫的感染率
        2.2.1 不同龄期银纹夜蛾幼虫的感染率
        2.2.2 不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的感染率
    2.3 莱氏野村菌季节性发生规律
    2.4 莱氏野村菌年际间发生规律
3 结论与讨论

(2)莱氏野村菌对杜仲梦尼夜蛾的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综述
    2.1 杜仲的发展概况
    2.2 杜仲梦尼夜蛾
        2.2.1 杜仲梦尼夜蛾的发现
        2.2.2 杜仲梦尼夜蛾的形态特征
        2.2.3 杜仲梦尼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2.2.4 夜蛾类害虫的主要防治方法
    2.3 发酵工程的应用现状
        2.3.1 液体发酵技术
        2.3.2 固体发酵技术
        2.3.3 固-液双相发酵技术
    2.4 莱氏野村菌
        2.4.1 莱氏野村菌的分类
        2.4.2 莱氏野村菌的菌落形态
        2.4.3 莱氏野村菌的致病机制
        2.4.4 莱氏野村菌流行病的诱导和控制状况
    2.5 液体发酵参数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2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3 湿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5.4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6 固体发酵参数对产孢量的影响
        2.6.1 培养基质对产孢量的影响
        2.6.2 碳源对产孢量影响
        2.6.3 氮源对产孢量的影响
        2.6.4 维生素产孢量的影响
3 材料与方法
    3.1 幼虫人工饲养
        3.1.1 虫源的获取
        3.1.2 器具准备
        3.1.3 幼虫饲养条件
        3.1.4 记录幼虫饲养过程
    3.2 生防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3.2.1 样品采集
        3.2.2 培养基制备
        3.2.3 分离方法
        3.2.4 培养特性
        3.2.5 分子生物学检测
        3.2.6 四种生防真菌的致病性比较
    3.3 液体发酵参数优化
        3.3.1 液体发酵配方
        3.3.2 莱氏野村菌液体培养条件筛选
    3.4 固体发酵工艺优化
    3.5 莱氏野村菌菌株对杜仲梦尼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3.5.1 莱氏野村菌对杜仲梦尼夜蛾3龄幼虫的毒杀效果
        3.5.2 对虫卵的毒杀效果
        3.5.3 对虫蛹的毒杀效果
    3.6 两种生防真菌拮抗作用酶及致病力比较
        3.6.1 拮抗作用酶比较
        3.6.2 致病力比较试验
    3.7 莱氏野村菌白僵菌复合型粉炮防治研究
        2.7.1 方案目标
        2.7.2 方案实施
4 结果与分析
    4.1 幼虫人工饲养观察结果
    4.2 生防菌株的分离鉴定结果
        4.2.1 菌株表型特点
        4.2.2 ITS序列分析
        4.2.3 系统发育分析
        4.2.4 四种虫生真菌的抗病性筛选
    4.3 液体发酵参数优化结果
        4.3.1 接种浓度影响菌株的菌丝生物量
        4.3.2 pH影响菌株的菌丝生物量
        4.3.3 摇床转速影响菌株的菌丝生物量
        4.3.4 温度影响菌株的菌丝生物量
        4.3.5 光照影响菌株的菌丝生物量
    4.4 固体发酵参数优化结果
        4.4.1 产孢量最佳的固体基质
        4.4.2 产孢量最佳的碳源
        4.4.3 产孢量最佳的氮源
        4.4.4 产孢量最佳的维生素
    4.5 莱氏野村菌菌株对杜仲梦尼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4.5.1 莱氏野村菌感染杜仲梦尼夜蛾症状观察记录
        4.5.2 对3龄幼虫的感染结果
        4.5.3 对虫卵的感染结果
        4.5.4 对虫蛹的毒杀效果
    4.6 两种生防真菌拮抗作用酶及致病力比较结果
        4.6.1 两种生防真菌拮抗作用酶比较
        4.6.2 不同菌株对杜仲梦尼夜蛾的致病力比较
    4.7 莱氏野村菌白僵菌复合型粉炮防治研究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人工饲养杜仲梦尼夜蛾的作用
    5.2 4种虫生真菌的应用
    5.3 固液双相发酵的应用
    5.4 拮抗作用酶的应用
    5.5 莱氏野村菌致病性的发挥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斜纹夜蛾概述
        1.1 斜纹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1.2 斜纹夜蛾的危害
    2 昆虫适合度
        2.1 影响昆虫适合度的主要因素
        2.1.1 外部环境对昆虫适应度的影响
        2.1.2 内部因素对昆虫适合度的影响
    3.昆虫对病原微生物敏感性差异
        3.1 杀虫细菌
        3.2 杀虫真菌
        3.3 杀虫病毒
    4 斜纹夜蛾体内共生菌的研究
        4.1 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概况
        4.2 内共生菌Wolbachia对宿主的生殖调节功能
        4.3 Wolbachia抗杀虫微生物功能
    5.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安徽和县斜纹夜蛾不同家系适合度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幼虫发育历期
        2.2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雌雄比
        2.3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化蛹率
        2.4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雌雄蛹重
    3. 讨论
第三章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和微生物
        1.2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1.3 斜纹夜蛾家系对不同杀虫微生物敏感性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三种杀虫微生物的敏感性比较
        2.2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受微生物感染后死亡速度比较
        2.3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杀虫微生物处理后对蛹重的比较
    3. 讨论
第四章 斜纹夜蛾不同家系中共生菌差异及其与杀虫微生物敏感性相关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斜纹夜蛾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斜纹夜蛾体内共生菌的检测
        1.4.1 PCR的扩增
        1.4.2 PCR产物的纯化、连接与转化
        1.4.3 鉴定与测序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家系斜纹夜蛾体内共生菌
        2.2 Wlobachia共生菌在不同家系的感染率
        2.3 斜纹夜蛾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与体内共生菌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1.2.2 菌株形态学初步鉴定及分离频率的计算
        1.2.3 致病性测定
        1.2.4 病原菌的分子测序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桉蝙蛾虫尸采集结果
    2.2 组织分离获得的真菌菌株
    2.3 致病性测定结果
    2.4 3种病原真菌对桉蝙蛾幼虫的致病特点及其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
        2.4.1 球孢白僵菌
        2.4.1. 1 桉蝙蛾发病症状
        2.4.1. 2 培养性状
        2.4.1. 3 形态特征
        2.4.1. 4 DNA序列比对结果
        2.4.2 尖孢镰刀菌
        2.4.3 Evlachovaea sp.
3 讨论
4 结论

(5)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广西桉树栽培概况
        1.1.1 桉树的利用价值
        1.1.2 广西桉树引种栽培及桉树产业发展的概况
    1.2 桉蝙蛾的分布和危害情况
        1.2.1 桉蝙蛾的分布
        1.2.2 桉蝙蛾的发生和危害情况
    1.3 鳞翅目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与应用
        1.3.1 鳞翅目昆虫病原真菌资源及主要种类
        1.3.2 昆虫病原真菌的入侵过程及致病机制
        1.3.3 鳞翅目昆虫病原真菌主要种类的研究与防治应用
        1.3.3.1 白僵菌Beauveria
        1.3.3.2 拟青霉Paecilomyces
        1.3.3.3 绿僵菌Metarhizium
        1.3.3.4 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
        1.3.3.5 镰刀菌Fusarium
        1.3.4 蝙蝠蛾病原真菌资源的研究概况
        1.3.4.1 蝙蝠蛾病原真菌的资源种类
        1.3.4.2 蝙蝠蛾病原真菌研究现状
        1.3.5 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研究简史
    1.4 广西昆虫病原真菌资源调查与应用情况
    1.5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原菌株
        2.1.2 供试活虫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桉蝙蛾病原真菌感染情况调查
        2.2.1.1 野外调查
        2.2.1.2 室内解剖木段调查
        2.2.2 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保存及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2.2.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2.2.2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2.2.3 僵虫保湿培养的方法
        2.2.4 分离获得菌株对桉蝙蛾的室内致病性测定
        2.2.4.1 菌株对桉蝙蛾卵的致病性测定
        2.2.4.2 菌株对桉蝙蛾幼虫的致病性测定
        2.2.5 病原真菌的鉴定
        2.2.5.1 病原真菌形态学鉴定
        2.2.5.2 病原真菌分子鉴定
        2.2.6 白僵菌不同菌株对桉蝙蛾幼虫、松毛虫和家蚕致病力对比观察
        2.2.7 白僵菌防治桉蝙蛾试验
        2.2.7.1 不同施菌方法试验
        2.2.7.2 不同施菌期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桉蝙蛾病原真菌自然感染情况
        3.1.1 桉树林与野生灌木林桉蝙蛾病原真菌感染情况
        3.1.2 广西各地桉蝙蛾病原真菌感染情况
    3.2 菌株的分离
        3.2.1 桉蝙蛾卵期受感染的真菌分离
        3.2.2 桉蝙蛾幼虫、蛹和成虫受感染的真菌分离
    3.3 桉蝙蛾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测定及分类地位的确定
        3.3.1 桉蝙蛾受精卵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测定与种类鉴定
        3.3.1.1 桉蝙蛾卵受感染的真菌对桉蝙蛾卵的致病性
        3.3.1.2 致病青霉的鉴定
        3.3.2 桉蝙蛾幼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测定与种类鉴定
        3.3.2.1 桉蝙蛾幼虫受感染真菌对桉蝙蛾幼虫的致病性
        3.3.2.2 白僵菌对桉蝙蛾的致病特点与鉴定
        3.3.2.3 镰刀菌对桉蝙蛾的致病特点与鉴定
        3.3.2.4 艾夫拉菌致病特点与鉴定
    3.4 球孢白僵菌在桉蝙蛾虫体上有性型的产生
        3.4.1 虫草的发育过程
        3.4.2 虫草的形态特征及其鉴定
    3.5 白僵菌对不同昆虫的致病力测定、昆虫发病症状及其病虫尸保湿培养形态的对比观察
        3.5.1 白僵菌对松毛虫幼虫、桉蝙蛾幼虫和家蚕幼虫的致病力测定
        3.5.1.1 白僵菌对3龄松毛虫幼虫的致病力测定
        3.5.1.2 白僵菌对桉蝙蛾6龄幼虫的致病力测定
        3.5.1.3 白僵菌对家蚕2龄幼虫的致病力测定
        3.5.2 3种昆虫发病症状的比较
        3.5.3 3种昆虫病虫尸保湿培养的比较
    3.6 白僵菌林间防治桉蝙蛾试验
        3.6.1 不同施菌方法的防治效果
        3.6.2 不同施菌时间防治效果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1.1 桉蝙蛾病原真菌自然感染情况
        4.1.2 桉蝙蛾病原真菌种类的确定
        4.1.3 球孢白僵菌有性型在桉蝙蛾上首次发现
        4.1.4 不同寄主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对不同昆虫的致病力差异
        4.1.5 不同施菌方式和施菌时间的防效差异
    4.2 讨论
        4.2.1 桉蝙蛾病原真菌自然感染情况
        4.2.2 桉蝙蛾病原真菌
        4.2.2.1 桉蝙蛾卵病原真菌
        4.2.2.2 桉蝙蛾幼虫病原真菌
        4.2.2.3 球孢白僵菌菌落形态差异
        4.2.2.4 艾夫拉菌Evlachovaea sp
        4.2.2.5 分离自受真菌感染桉蝙蛾虫尸的非致病菌株
        4.2.3 球孢虫草
        4.2.4 白僵菌的致病力差异
        4.2.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斜纹夜蛾SpL14-3-3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莱氏野村菌侵染相关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立题依据
        1.2.1 昆虫的生物防御系统
        1.2.2 莱氏野村菌研究进展
        1.2.3 14-3-3ζ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斜纹夜蛾 14-3-3ζ基因全长克隆以及序列分析
    2.1 主要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主要试验试剂和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1.5 所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网址及软件
    2.2 主要试验方法
        2.2.1 SpL14-3-3ζ基因的 cDNA 克隆测序
        2.2.2 SpL14-3-3ζ基因的测通
        2.2.3 SpL14-3-3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SpL14-3-3ζ基因组扩增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pL14-3-3ζ基因 3’/5’RACE 的扩增
        2.3.2 SpL14-3-3ζ基因组克隆和序列分析
        2.3.3 14-3-3ζ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3 斜纹夜蛾 14-3-3ζ基因表达谱分析
    3.1 主要材料
        3.1.1 供试昆虫和试验菌株
        3.1.2 主要试验试剂及试剂盒
        3.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3.1.4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3.2 主要试验方法
        3.2.1 qPCR 引物设计
        3.2.2 SpL14-3-3ζ基因表达谱取材
        3.2.3 SpL14-3-3ζ基因表达谱分析总 RNA 提取以及 cDNA 制备
        3.2.4 qPCR 在 mRNA 水平检测 SpL14-3-3ζ的表达量
        3.2.5 qPCR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RNA 水平不同发育时期 SpL14-3-3ζ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3.3.2 mRNA 水平不同组织器官中 SpL14-3-3ζ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3.3.3 SpL14-3-3ζ基因在莱氏野村菌侵染后各组织器官的诱导表达
        3.3.4 SpL14-3-3ζ基因经莱氏野村菌侵染后特定组织不同时期的诱导表达
4 斜纹夜蛾 14-3-3ζ基因 RNA 干扰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昆虫及试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4.1.3 主要设备仪器
        4.1.4 主要培养溶液及的配制
    4.2 主要试验方法
        4.2.1 dsRNA 的合成
        4.2.2 注射
        4.2.3 qPCR 检验 RNA 干扰效率
        4.2.4 生测试验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pL14-3-3ζ基因 RNA 干扰效率检测
        4.3.2 表型观察
        4.3.3 生测
5 讨论
    5.1 SpL14-3-3ζ基因的克隆
    5.2 SpL14-3-3ζ基因表达模式
    5.3 SpL14-3-3ζ基因 RNA 干扰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后续试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斜纹夜蛾QM和PDI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莱氏野村菌的免疫应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莱氏野村菌
        1.2.2 斜纹夜蛾的免疫系统
        1.2.3 斜纹夜蛾QM基因的研究进展
        1.2.4 斜纹夜蛾PDI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实验的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性
2. 斜纹夜蛾QM基因全长的克隆与序列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斜纹夜蛾总RNA的提取以及cDNA的制备
        2.2.2 斜纹夜蛾QM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2.2.3 斜纹夜蛾QM基因的测通
        2.2.4 斜纹夜蛾QM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5 SpLQM基因组序列扩增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斜纹夜蛾QM基因全长的克隆
        2.3.2 斜纹夜蛾QM基因全长的测通
        2.3.3. 斜纹夜蛾QM基因组结构分析结果
        2.3.4 信息学分析结果
3 斜纹夜蛾SpLQM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3.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N.rileyi的诱导与斜纹夜蛾组织的选取
        3.2.2 荧光定量引物的设计
        3.2.3 斜纹夜蛾总RNA的提取以及cDNA的制备
        3.2.4 SpLQM在斜纹夜蛾各个组织的表达差异
        3.2.5 qPCR数据的处理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组织中SpLQM的mRNA表达分析
        3.3.2 莱氏野村菌孢子在斜纹夜蛾血腔内的增殖情况
        3.3.3 斜纹夜蛾SpLQM在莱氏野村菌诱导后表达变化
4. 斜纹夜蛾QM基因原核表达以及Western blot验证
    4.1 试剂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4.2.2 重组质粒pET30a-SpLQM的诱导表达
        4.2.3 pET30a-SPLQM原核表达形式的确定
        4.2.4 SpLQM-His的蛋白切胶回收纯化
        4.2.5 SpLQM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验证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SpLQM目的片段的扩增及重组质粒和测序鉴定
        4.3.2 SpLQM蛋白表达形式的确定
        4.3.3 SpLQM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
5. 斜纹夜蛾PDI基因的克隆与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以及配制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斜纹夜蛾总RNA的提取以及cDNA的制备
        5.2.2 斜纹夜蛾PDI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5.2.3 斜纹夜蛾PDI基因的测通验证
        5.2.4 斜纹夜蛾PDI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斜纹夜蛾SpLPDI的全长cDNA克隆
        5.3.2 斜纹夜蛾PDI基因生物信息学主要分析结果
6. 斜纹夜蛾SpLPDI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6.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莱氏野村菌的诱导与斜纹夜蛾实验组织的选取
        6.2.2 斜纹夜蛾SpLPDI基因荧光定量引物的设计
        6.2.3 斜纹夜蛾的总RNA的提取以及cDNA的制备
        6.2.4 SpLPDI基因在斜纹夜蛾所选组织的表达差异分析
        6.2.5 RT-qPCR数据的处理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1 不同组织中SpLPDI的mRNA表达分析
        6.3.2 斜纹夜蛾SpLPDI在莱氏野村菌诱导后表达变化
7. 斜纹夜蛾SpLPDI蛋白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7.1 实验材料和试剂
        7.1.1 实验材料
        7.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7.1.3 主要仪器设备
    7.2 实验方法
        7.2.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7.2.2 重组质粒pET30a-SpLPDI的诱导表达
        7.2.3 pET30a-SPLPDI原核表达形式的确定
        7.2.4 SpLPDI-His的蛋白过镍柱纯化
    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7.3.1 SpLPDI目的片段的扩增及重组质粒和测序鉴定
        7.3.2 SpLPDI蛋白表达形式的确定
        7.3.3 SpLPDI-His蛋白的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结果
8. 讨论
    8.1 斜纹夜蛾SpLQM基因功能与表达分析
    8.2 斜纹夜蛾SpLPDI基因功能与表达分析
9. 结论与后续工作
    9.1 结论
    9.2 后续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莱氏野村菌CQNr01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侵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虫源、培养基和试剂
    1.2 菌株培养和孢悬液配制
    1.3 莱氏野村菌CQNr01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测试
    1.4 莱氏野村菌CQNr01菌株孢子在斜纹夜蛾幼虫离体表皮上的萌发观察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莱氏野村菌CQNr01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
    2.2 离体表皮上孢子的萌发及附着胞产生情况
3 讨论

(10)虫生真菌—莱氏野村菌Nr1001菌株的生物学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莱氏野村菌的分类研究
        1.1.1 分类地位
        1.1.2 野村菌属的(Nomuraea Maubl)建立
        1.1.3 我国所分离得到的莱氏野村菌菌株
    1.2 莱氏野村菌的形态学研究
        1.2.1 罹病虫体上形态
        1.2.2 菌落形态
        1.2.3 分生孢子形态
    1.3 莱氏野村菌致病病理过程及机理
        1.3.1 附着
        1.3.2 萌发
        1.3.3 穿透
        1.3.4 菌丝生长
        1.3.5 产生毒素
    1.4 营养物质对莱氏野村菌的生长影响
        1.4.1 碳源对莱氏野村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4.2 氮源对莱氏野村菌生长的影响
        1.4.3 不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莱氏野村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5 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5.1 温度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5.2 pH 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5.3 湿度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5.4 光照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6 获得高产量孢子方法研究
        1.6.1 农基质为原料获得莱氏野村菌高孢粉
        1.6.2 液体培养生产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
        1.6.3 两相法生产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
        1.6.4 剂型研究
    1.7 分子生物学在昆虫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7.1 rDNA-ITS 序列在昆虫病原真菌鉴定方面的应用
        1.7.2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菌株改良
    1.8 莱氏野村菌杀虫效果研究
        1.8.1 莱氏野村菌的杀虫谱
        1.8.2 莱氏野村菌的室内毒力试验
        1.8.3 莱氏野村菌的田间应用研究
2 莱氏野村菌 Nr1001 菌株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1 菌株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2.2.2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及鉴定
        2.2.3 菌株 rDNA-ITS 序列分析及分子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及鉴定
        2.3.2 菌株 rDNA-ITS 序列鉴定
    2.4 讨论
3 莱氏野村菌的生物学特性
    3.1 营养物质对莱氏野村菌菌丝生长、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讨论
    3.2 培养条件对莱氏野村菌菌丝生长、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讨论
4 产孢培养基的优化及大规模培养方法
    4.1 产孢培养基的优化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1.4 结论与讨论
    4.2 液固双相法培养莱氏野村菌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讨论
5 莱氏野村菌的杀虫效果实验
    5.1 莱氏野村菌 Nr1001 菌株对棉铃虫 3 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1.4 讨论
    5.2 莱氏野村菌 Nr1001 田间防治效果的研究
        5.2.1 实验材料
        5.2.2 大田试验
        5.2.3 结果与分析
        5.2.4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莱氏野村菌寄生害虫规律和虫种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莱氏野村菌田间自然发生流行动态研究[J]. 杜广祖,郑亚强,苏锦尧,牛元,吴晓丽,袁丽美,肖关丽,陈斌.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5)
  • [2]莱氏野村菌对杜仲梦尼夜蛾的生物防治研究[D]. 彭娇洋.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3]斜纹夜蛾不同家系对杀虫微生物敏感性差异研究[D]. 宗瑞英.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4]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鉴定[J]. 蓝霞,蔡文娇,韦继光,杨秀好,罗基同,谭学锋. 南方农业学报, 2014(08)
  • [5]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及其致病性研究[D]. 蓝霞. 广西大学, 2014(01)
  • [6]斜纹夜蛾SpL14-3-3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莱氏野村菌侵染相关功能的研究[D]. 冯二艳. 重庆大学, 2014(01)
  • [7]斜纹夜蛾QM和PDI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莱氏野村菌的免疫应答分析[D]. 李燕. 重庆大学, 2013(03)
  • [8]不同营养物质对莱氏野村菌Nr16生长的影响[J]. 彭小东,唐维媛,吕锡斌,赵雪岩,田辉,张义明. 贵州农业科学, 2013(02)
  • [9]莱氏野村菌CQNr01对斜纹夜蛾幼虫的侵染研究[J]. 于海勇,王中康,张雯迪,殷幼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02)
  • [10]虫生真菌—莱氏野村菌Nr1001菌株的生物学研究与应用[D]. 崔筱. 河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野村莱茵虫寄生性害虫规律及种类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