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族元素的电负性

主族元素的电负性

一、主族元素的电负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世涛[1](2021)在《磷元素和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设计合成、可控功能化及光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具有大π共轭体系的稠环芳烃化合物是有机功能材料的重要砌块单元,该类分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主族元素掺杂共轭骨架”是调控稠环芳烃化合物光电性能和化学性质的重要手段。为深入认识掺杂主族元素对共轭主体骨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以C3v对称的碗状分子富勒烯结构片段—素馨烯为基本单元,苄位sp3碳为主要修饰位点,以化学合成手段将硫/硒/碲/五价磷主族元素替代该碳原子,成功合成一系列磷元素和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及其衍生物,阐明了“磷元素以及硫族元素掺杂共轭骨架”对其光电性能及晶体结构的影响。文中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本章简要概述稠环芳烃化合物(PHAs)以及稠杂芳烃化合物(PAHs)的研究进展及性能调控策略;重点总结引入主族元素的富勒烯片段—“杂化素馨烯”和“杂化心环烯”的合成研究进展及应用;分析了主族元素对素馨烯和心环烯光电性能及晶体堆积的影响;最后提出本论文设计思路,即磷元素和硫族共同杂化素馨烯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案及性能研究。第二章,碲杂素馨烯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碲元素具有较低的能带隙,对素馨烯的光电性能和晶体堆积具有显着调控作用。我们采取超声波辅助反应的方式成功合成三碲素馨烯,并顺利得到该分子与卤素的共价加合物。单晶结果表明,三碲素馨烯为平面结构,分子间存在Te···Te(3.83?)相互作用。与三硫素馨烯和三硒素馨烯对比,三碲素馨烯的光电性能和化学反应性发生显着改变。该工作首次合成碲杂素馨烯,为后续该类碲杂化合物的功能化研究提供借鉴。第三章,两种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合成及重原子导向的功能化衍生反应研究。不同硫族元素掺杂共轭分子骨架对其单晶结构、化学反应性和光电性能产生显着影响。基于这一思路,我们成功合成包含不同硫族元素的素馨烯(4-9)。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随着硫硒碲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杂原子素馨烯的碗深度逐渐降低直至变平。随着硫硒碲电负性的减小,分子的HOMO以及LUMO能级发生显着变化。另外,本章研究了硫族杂化素馨烯(4-7)和Oxone,H2O2以及Br2的化学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结果我们得出如下规律:该类反应的位点由同时存在于分子中的最重原子主导。该项工作为同主族元素掺杂化合物参与的化学反应提供规律性总结。第四章,磷元素和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正丁基锂可以打开噻吩/硒吩/碲吩环,形成双锂试剂。基于此策略,本章中我们以硫族杂化素馨烯(1-3)为原料,“一锅法”成功合成磷元素和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的素馨烯(26-28),并研究了它们的光学性能、晶体堆积及电子能级变化。“P=S”基团的引入导致素馨烯碗深度降低。与硫族素馨烯(1-3)相比,引入吸电子“P=S”基团导致化合物26-28的HOMO-LUMO能带隙显着降低。该工作为今后精准合成不同主族元素杂化素馨烯提供依据。第五章,磷元素和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配位及光学响应研究。根据软硬酸碱理论,硫或软碱碲与某些软酸金属存在配位。基于此思路,本章中,我们以第五章中合成的磷元素和硫族元素杂化素馨烯(26-28)为配体,研究其与银配合物的几何结构和光学响应。“P=S”基团和Ag+的配位改变了化合物26-28的光学性质,其中磷硫素馨烯(26)仅对银离子具有荧光响应,LOD值为0.21μM。“P=S”基团与Ag+配位导致C-P和C-X(X=S,Se,Te)键长变短,配位后杂原子素馨烯碗深度加深。本章中我们首次发现碲吩可以和Ag+配位。该工作为杂原子素馨烯的功能化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六章,含碲吩结构的苯并菲以及硫族杂化素馨烯参与的特殊反应。第三章中提到重元素对硫族素馨烯的化学反应具有导向作用。基于此,本章中报道引入碲吩结构的苯并菲及TCSs的tellura-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我们以含碲吩结构的富电子稠环芳烃化合物(5,7和29)和m CPBA或Oxone反应,一步得到Te和C之间插入一个氧原子的碲内酯化合物mono-30,mono-31和mono-32。该反应遵循如下机理:1)底物被氧化成“Te=O”产物;“Te=O”化合物经历碲原子上的Baeyer-Villiger氧化得到碲内酯化合物。由于碲内酯中“Te=O”基团存在较强的次级键相互作用(SBIs),mono-30,mono-31和mono-32二聚形成U型结构化合物30,31和32。该项工作发现一例新反应,为碲杂素馨烯今后如何功能化衍生提供借鉴。

周铁城[2](2020)在《合金固溶体形成的SSS法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热力学原理,通过910个二元组合,重新审视Hume-Rothery法则,探索固溶体形成的普遍规律。针对影响固溶度的因素,肯定原子半径的作用,指出电负性不适用于以副族元素为溶剂的合金系,以及相对价效应和价电子浓度因素的局限性。就普遍规律而言,组元的原子结构是影响固溶体形成以及固溶度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溶剂是主族或副族元素表现在溶解能力上有很大差别。在此基础上修改Hume-Rothery法则,形成新的方案并命名为SSS法则,其要点包括:保留原子半径作为固溶度的判据,对于溶剂为副族元素的合金系以电离能代替电负性作另一判据。按照SSS法则,区分溶剂是主族或副族元素建立预测合金固溶度的D-G或A-I图,获得了较高的正确率。

候明昌[3](2020)在《富烯衍生物参与非共价键作用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选择了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富烯,设计其一系列衍生物,研究这些衍生物形成的氢键、卤键、磷键、硫键和tetrel bond。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究了6-OTX3-fulvene(T=C、Si和Ge;X=H和F)与氨分子之间形成的tetrel bond。通过与HOTX3和PhOTX3形成的tetrel bond对比,探究富烯衍生物作为Lewis酸对tetrel bond的影响,并且探讨了取代基对tetrel bond的影响,试图找到增强tetrel bond的方法。此外,还研究了tetrel bond的形成对富烯环芳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HOTX3和PhOTX3相比,富烯衍生物形成的tetrel bond更强,故富烯环可以促使-OTX3基团成为一种良好的电子受体。对于-TH3来说,tetrel bond强度变化顺序为Si>Ge>C;对于-TF3来说,tetrel bond强度变化顺序为Ge>Si>C。通过将富烯环上的氢原子替换为吸电子能力更强的CN,可以增强所形成的tetrel bond。虽然在-CF3体系中没有形成tetrel bond,但CN取代后,-CF3可形成tetrel bond。Tetrel bond的形成,使得富烯环的芳香性增加。研究了6-OX-fulvene(X=H、Cl、Br和I)与ZH3/H2Y(Z=N、P、As和Sb;Y=O、S、Se和Te)形成的氢键和卤键,研究氢键和卤键间的竞争对于电子给体的依赖性。结果表明,随着Z/Y原子质量的增大,这些原子上的负静电势减小,形成的氢键减弱。卤键复合物呈现出的情况要更加复杂。在多数情况下,较重的卤素原子形成的卤键更强,氮族Z原子形成的卤键要强于氧族Y原子。卤键强度随氧族原子质量呈现出O<S<Se<Te增强顺序,但对于氮族电子给体的依赖性没有很强的规律性。氮族电子给体形成的大部分卤键要强于相对应的氢键,但对于氧族电子给体却没有这种规律。O原子倾向于形成氢键,而Te原子更容易形成卤键。对于S和Se,形成的I-键最强,然后依次为Br、H和Cl-键。研究了6-OXF2-fulvene(X=As、Sb、Se、Te、Br和I)与三种含氮电子给体(FCN、HCN和NH3)形成的磷键、硫键和卤键。通过对比发现,无论对哪一种氮碱,三种作用的强度变化顺序均为卤键>磷键>硫键。无论对哪一种非共价键作用,其作用强度都随着氮碱的碱性增加而增强。FCN和HCN形成的非共价键作用在强度上相差不大,作用能很少超过-6 kcal/mol,但与NH3形成的复合物则有着较强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卤键复合物,作用能可达-18 kcal/mol。对于同一类型非共价键作用,随着中心X原子质量的增加,其作用强度也相应的增加。尽管作用强度存在差别,但这些作用都由静电主导,不过随着作用强度的增加,极化能也起到重要的贡献。这些作用的形成会对6-OXF2-fulvene分子结构造成影响,特别是NH3形成卤键时,这时F-X-F与富烯环所在的平面接近垂直。

孙筝筝[4](2020)在《IBDP高中化学教材与鲁科版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经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一个教育大国,我国教育与国际大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很多的学生选择国际课程,大学预科项目课程IBDP(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它以国际情怀、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为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研究IBDP课程并将其与我国现行教材进行比较对我国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对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和IBDP化学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采用问卷法了解了教师对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和IBDP课程的认识现状。71.2%的教师认为教材含有丰富的化学史素材,79.2%的教师认为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比较合理,65.6%的教师认为教材的概念提取具有较高的包摄性,74.4%的教师认为教材图文比适中,85.6%的教师认为教材设置了丰富的栏目,52%的教师认为教材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程度上有提高的空间。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总体上比较满意。95.2%的教师对IBDP课程不了解,通过问卷对IBDP课程的课程理念进行了介绍后,72.0%的教师有意愿对IBDP课程进行进一步了解。2.梳理了IB课程的起源、课程理念、课程设置、IBDP课程与IB课程的关系及IBDP化学课程概况。从两版教材的课程标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部分的内容选取、内容编排、内容呈现的角度构建了本文的教材分析模型。利用教材难度分析模型公式N=α(S/T)+(1-α)G/T定量分析了两版教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部分的教材难度。3.从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整体框架、课程内容三方面对两版教材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比,讨论发现:我国的课程标准是以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系统性设计,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标准细化到章没有细化到小节,原因是我国高中教材实行“一纲多本”,一个教学大纲要满足不同版本、不同层次的要求,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IBDP的课程标准以科学本质为首要主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课程内容标准以小节为单位从八部分进行了具体阐述,与课程标准一一对应,更为贴合。原因是IBDP的课程标准是附属教材化学指南中的一部分,细节上可以相对应。4.内容选取方面,从知识选取、教材难度两方面进行比较,讨论发现:鲁科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教材难度值为0.7837、可比深度值为0.1173、可比广度值为1.45。IBDP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教材难度值为0.9921、可比深度值为0.1716、可比广度值为1.9375,知识层次要求较高和课时较少是IB教材课程难度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两版教材均拥有丰富的化学史素材,鲁科版历史人物内容有2处,在化学史内容中的占比为12%,历史事件内容有15处,鲁科版注重对科学成果的介绍。IBDP版历史人物内容有12处,在化学史内容中的占比为43%,历史事件内容有16处。IBDP版对科学家的言论和思想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注重对知识本质的探索,这与知识论的发展和欧洲哲学分不开,IBDP课程起源于欧洲,而欧洲又是哲学的发源地,在课程中渗透了对知识本质追寻的理念。5.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对两版教材的内容编排进行分析,讨论发现:鲁科版在整体的编排上体现了螺旋上升、综合贯通的编排特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部分体现了基于认识模型进阶组织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鲁科版化学必修课程面向高一全体学生,到高二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继续学习的科目,采取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IBDP教材体现了学科基本结构原则和不断分化原则,学生从一开始就可以选择版本(标准水平或较高水平),学科结构比较清晰。“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部分体现了较强的知识层次性。6.从图表系统和栏目系统对两版教材的内容呈现进行对比,讨论发现:鲁科版的图表数量为53、图文比为0.87,IBDP化学教材的图表数量为75、图文比为1.4,IBDP版教材更善于用图表对知识进行表达。鲁科版生产生活图和物质图数量多于IBDP版,化学史图和谱图数量和IBDP版持平,微观原理模型图、示意图、实验图、表格数量少于IBDP版教材,可以看出鲁科版教材与生产生活联系较紧密,IBDP教材注重对原子结构、理论知识的表达。鲁科版教材中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相结合,图形种类更加丰富,IBDP教材的图形尺寸较大,两版教材色彩视觉冲击都比较明显。鲁科版栏目设置以课堂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IBDP版的栏目重视对科学本质的阐释、以知识论为其特色。

邵喆[5](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物质结构与性质”PCK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利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特定学科内容的知识,是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有效融合,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不同类型高中化学教师在“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下的PCK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这一主题下PCK的不同,并有针对性地对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其更快地向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发展。本文通过阅读文献,明确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特征,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课程内容和已有研究中的相关教学策略,厘清PCK的内涵与组成要素,了解不同类型教师PCK的相关研究及测查PCK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PCK的结构框架。本文采用课堂观察法、文本分析法与访谈法对选择的一位新手教师、一位熟手教师和一位专家教师从教学知识、学生知识、学科知识与课程知识四个方面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新手教师在教学知识方面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学知识进行表征,能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运用的教学策略单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知识不够丰富,理论知识充足,缺乏实践经验,但是已经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累学生知识;在学科知识方面,能正确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的学科特征,但是对化学基础知识不够熟悉;在课程知识方面,能正确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课程目标,但是表述的教学目标不够合理。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课程知识中对素养目标的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熟手教师较少注意到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已有知识基础对学生产生的相异构想的影响,专家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相异构想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熟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较少考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专家教师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较为丰富,但是在教学知识方面,较少使用多媒体技术对知识进行表征,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素养的评价。本文在分析所得结论的基础上,对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新手教师应多做练习题、翻看教材,熟悉化学基础知识,多注意课堂上学生的状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将理论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践;熟手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积累学生知识,通过阅读化学教育类期刊,提高对学生素养目标的认识;专家教师应多思考发展评价学生素养的方法。同时,对所选课例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规则作为引导,促进学生理解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再通过学习更加细化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理解制定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规则的原因,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为学生提供数据并组织学生绘制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趋势图,进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思考原因,以此培养学生利用证据进行推理的能力。

吴钰[6](2020)在《低能正电子与原子中的电子湮灭的物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分子中低能正电子湮灭时产生的伽马射线光谱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仍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科学家们:首先,在目前大多数对正电子湮灭过程中伽马射线谱的研究中,实验测量值通常与价电子轨道的理论伽马射线谱吻合良好,也就是说价电子主导湮灭过程。然而为什么价电子在湮灭过程中其主要作用,一直以来没有从理论上给出一个合理的定量解释。此外,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对于伽马光谱的研究,都使用其谱线的半高全宽(FWHM)作为描述伽马射线谱的物理量。然而FWHM只代表其谱线中的一个特殊点,既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也无法全面地体现出谱线的具体特征。而且在最近对于正电子湮灭过程中的伽马射线光谱的研究中,对其光谱的测量结果非常精确,足以研究光谱的线形,而不仅仅是宽度。所以,应该重新对湮灭理论进行审视,推导和引入新的物理量,以更加精确地描述伽马射线谱,并期待新的理论能解决历史上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最新的拉姆(Rahm)电负性标度,对一系列原子的伽马射线光谱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中计算了1-96号原子的电子轨道能量及动能分布,得到了它们的动量谱及伽马谱数据,从而得到了一系列原子的理论伽马射线谱半高全宽(Valence FWHM)。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对比分析等过程,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1.将几个实验上已经进行过测量的惰性气体原子的伽马射线谱FWHM的实验测量值、理论预测值及其电负性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价电子理论值与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同时,惰性气体原子的电负性具有与伽马射线谱的宽度相同的变化规律。这意味着湮灭过程中价电子起主导作用,并且伽马射线谱的宽度很可能与电负性或者说原子中价电子的平均结合能有关。2.对于1-56号元素中的36个主族原子,将他们的伽马射线谱FWHM与其电负性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原子的伽马射线谱的宽度与其对应的电负性数据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并且二者呈非常明显的线性关系。这表明,伽马射线谱的宽度很可能表示价电子吸引正电子的能力。3.根据以上分析研究,本文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平均多普勒频移(ADS)。ADS来自对整个伽马射线光谱的积分,是对伽马射线谱中所有点求能量平均。与FWHM仅表示光谱中一个特殊的点不同,ADS使用了所有的伽马射线光谱数据,并且所有的伽马射线光谱信息都在ADS中,所以它比FWHM更加通用。4.本文计算了1-56号元素中36个主族原子的ADS,并将其分别与这些原子的FWHM和电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主族元素,ADS具有与电负性相同的变化,并且与电负性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证明,ADS完全可以像FWHM一样表示伽马射线谱,并可以作为原子中亲正电电子的指示剂。综上所述,本文引入了ADS代替FWHM来表示伽马射线谱的特征,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伽马射线谱,并且通过对一系列原子价电子理论伽马射线谱宽度和电负性进行对比分析,定量地证明了正电子-电子湮灭过程中的亲正电电子为价电子。

张文广,潘振蓓,祝小涵,王丹丹[7](2019)在《形近义异,似是而非——物质结构知识中一些易混概念的辨析及教学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概念中存在着许多"形近义异,似是而非"的现象。以"金属性与金属键""离子性与离子键""共价性与共价键"为例,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刻的辨析,提出了教学的应有对策。

于佳秀[8](2019)在《十四族重元素六元氮杂环自由基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低配位主族元素自由基很少被报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配位数少,其自由基周围缺乏空间保护,从而难以分离得到稳定的化合物。直到2011年第一例稳定的低配位锗自由基A(L·Ge:,L=[HC(tBuCN-Dip)2]-,Dip=2,6-iPr2C6H3)才被合成并分离得到其晶体;第二例低配位锗自由基B(·LGe:,·L=·[PhC(PhCN-Dip)2]2-)在2017年被报道。自由基A和B合成方案类似,其分子结构特征和自旋密度分布却大不相同。A和B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配体上的取代基分别是典型的给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受此启发,本文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六元氮杂环锗自由基的取代基效应与自由基类型直接的关系。并与实验组一起,合成了一个新的稳定的六元环状锗自由基C(·LGe:,·L=·[CH3C(PhCN-Dip)2]2-);探讨了合成此类自由基的机理,从动力学稳定性上给出实验中未能成功分离某些自由基的原因。此外,对锗元素同族的其它重元素自由基的类型和稳定性进行了理论预测。全文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介绍该课题的背景,并简要介绍该课题的理论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章内容,第二章是对两种类型六元氮杂环锗自由基机理的研究;第三章是对低价态十四族(Si,Ge,Sn,Pb)氮杂环卡宾类自由基系统的理论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本研究工作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对象;接着概述六元氮杂环卡宾类自由基的研究背景和应用前景;最后重点介绍了本论文使用的理论计算方法。第二章基于两类不同的自由基分子,使用密度泛函研究了不同β-二亚胺配体对自由基分子结构和自旋密度的影响。我们发现六元氮杂环低配位锗自由基自旋密度有且只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可以称为p型自由基,单电子占据分子轨道(SOMO)主要由Ge的4p轨道组成,因而自旋密度主要分布在Ge原子周围;其二成单电子占据六元环的NC3N骨架上的π反键轨道,其自旋密度不再分布于Ge原子上,而是主要分布在N和C原子上,我们称其为π型自由基。自由基的类型基本上取决于六元环中侧位C原子所连接的取代基的强诱导效应,因此可以用取代基团的电负性粗略判断自旋密度分布的情况。然而,当取代基的电负性中等或者两边取代基推拉电子能力相当时,自由基的晶体很难从实验中分离出来。机理研究发现在卤代锗卡宾到锗自由基分子还原的过程中,前线分子轨道能级是否发生交换会直接导致产生不同类型的自由基;然而若轨道能级交换次数过多,则自由基会因为动力学稳定性差而无法分离结晶。第三章:本章节是对十四族重元素(Si,Ge,Sn,Pb)氮杂环卡宾自由基的系统理论研究。使用密度泛函方法优化了多个十四族氮杂化卡宾类自由基(HC[RCN-Ph]2E,E=Si,Ge,Sn,Pb;R=CH3,CF3,Ph)的稳定构型,探讨了中心原子不同时氮杂环卡宾自由基的类型,以及改变β-二亚胺上的取代基对分子产生的影响。

王庆占[9](2019)在《基于模型建构的“元素周期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型建构不仅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元素周期律是化学领域的重要规律之一,高中阶段,元素周期律以其内在的规律性可以引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性也十分适合进行模型建构的教学。本研究首先明确了模型的定义,并对模型建构的概念、模型建构的一般过程、模型建构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现有的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我们结合对模型建构的分析确定了模型建构教学的一般环节,主要包括明确要素内涵、建立本质关联、构建认知模型和应用强化模型四个环节。同时,论文还提出了模型建构教学的教学策略,包括“创设学习情境,丰富模型建构的素材”、“关注学生基础,明确模型建构的起点”、“设计高水平的学习任务,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和“进行实践应用,促进认知模型的迁移内化”。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研究,论文对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元素周期律认知模型,并结合2017版课程标准中模型认知能力的水平划分了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元素周期律学习水平层级。研究基于项目反映理论中的单参数Rasch模型开发了元素周期律认识水平量表,以用于检验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的学习水平。研究以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为例进行了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并实施。通过使用元素周期律认识水平量表进行测量,发现实验班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班,并且实验班的模型认知能力也强于对照班,说明模型建构教学确实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发展。

王稼国,荆西平[10](2016)在《共价键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文中提出虽然小分子中的共价键强度可以很方便地通过高斯计算而相当准确地得到,一些手册和数据库中也可以直接查出部分键能/离解能数据,但共价键的强弱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化学教学中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共价键的强弱与成键原子及其环境密切相关,其中成键原子因素主要包括原子半径、成键类型、成键轨道类型、相对论效应、电负性、成键数量、反馈效应和孤电子对效应,而成键环境因素包括键间张力效应、离域效应、次级化学键效应、诱导效应和位阻效应。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化学键影响因素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共价键键能的变化规律。本文分析了影响共价键强弱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这种分析思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主族元素的电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族元素的电负性(论文提纲范文)

(1)磷元素和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设计合成、可控功能化及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稠环芳烃化合物(PAHs)及稠杂芳烃化合物(PHAs)研究概述
    1.2 石墨烯和富勒烯的“分子手术”—从平面分子到曲面分子研究概述
        1.2.1 马鞍猴鞍结构化合物
        1.2.2 心环烯(Corannulene)和素馨烯(Sumanene)
    1.3 碗状分子的应用
        1.3.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
        1.3.2 非线性光学材料(NLO)
        1.3.3 有机框架(organic frameworks)材料
    1.4 碲元素化学研究概述
    1.5 选题依据及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碲杂素馨烯的设计合成及其功能化衍生
    2.1 引言
    2.2 合成
    2.3 卤素共价加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确认
    2.4 光电性能
        2.4.1 光学性质
        2.4.2 电化学
    2.5 三碲素馨烯之间溴原子转移反应
    2.6 本章小结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两种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合成及重原子导向的功能化衍生反应
    3.1 引言
    3.2 两种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合成及其凝聚态结构
        3.2.1 合成
        3.2.2 凝聚态结构
        3.2.3 硫族杂化素馨烯的光学性质
    3.3 重原子主导的化学反应—两种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可控功能化衍生
        3.3.1 合成
        3.3.2 光学性质
    3.4 两种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理论计算
    附录
    3.5 本章小结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磷元素与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合成及其凝聚态、光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合成
    4.3 凝聚态结构
    4.4 光学性质
    4.5 本章小结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磷元素和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与Ag~+的光学响应和配位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磷元素和硫族元素杂化素馨烯与银离子的光学响应
        5.2.1 紫外可见光谱
        5.2.2 荧光发射光谱
    5.3 配合物的凝聚态结构
    5.4 理论计算
        5.4.1 结构优化,轨道能级,偶极矩以及静电势的计算
        5.4.2 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计算
        5.4.3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计算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碲杂素馨烯的tellura-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反应:从碲吩到碲内酯的一步转化
    6.1 引言
    6.2 tellura-Baeyer-Villiger反应
        6.2.1 tellura-Baeyer-Villiger反应及分子中动态聚合解聚行为研究
        6.2.2 反应机理
        6.2.3 凝聚态结构
    6.3 tellura-Baeyer-Villiger反应产物的手性及光谱性质
        6.3.1 紫外光谱
        6.3.2 手性拆分,CD谱及其理论计算
    6.4 酸碱响应
    6.5 理论计算
        6.5.1 结构优化,轨道能级,偶极矩以及静电势的计算
        6.5.2 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计算
        6.5.3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计算
    6.6 本章小结
    附录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合金固溶体形成的SSS法则(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Hume-Rothery法则剖析
3 普遍规律探索
4 合金固溶度预测
5 结论

(3)富烯衍生物参与非共价键作用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分子间相互作用
        1.1.1 氢键
        1.1.2 卤键
        1.1.3 硫键
        1.1.4 磷键
        1.1.5 Tetrel bond
    1.2 富烯
    1.3 选题意义和内容
2 计算方法
3 6-OTX_3-fulvene与 NH_3形成的tetrel bond
    3.1 单体静电势
    3.2 几何结构与作用能
    3.3 取代和AIM分析
    3.4 NBO分析
    3.5 能量分解
    3.6 Tetrel bond与富烯环芳香性
    3.7 小结
4 6-OX-fulvene形成的氢键和卤键
    4.1 几何形状与能量分析
    4.2 轨道及电荷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6-OXF_2-fulvene形成的磷键、硫键和卤键
    5.1 单体结构和静电势分析
    5.2 复合物的结构
    5.3 复合物的能量
    5.4 AIM分析
    5.5 NBO分析
    5.6 能量分解
    5.7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补充材料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IBDP高中化学教材与鲁科版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基础教育国际化
        (二)IBDP课程的国际认可度
        (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在化学课程中的基础性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 研究进展
        (一)IBDP课程的研究进展
        (二)化学教材对比的研究进展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 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分析
    六 教材对比分析模型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核心概念
        (一)IB课程及IBDP课程
        (二)教材
    二 理论基础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教材的编写与组织原则
第三章 课程标准比较
    一 课程标准体系的比较
        (一)课程目标的比较
        (二)课程标准整体框架的比较
    二 鲁科版和IBDP教材内容标准的比较
        (一)鲁科版内容标准
        (二)IBDP版内容标准
第四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内容选取的比较
    一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选取的比较
        (一)知识点的选取
        (二)化学史的选取
    二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材难度的比较
        (一)教材难度定量分析模型
        (二)知识广度
        (三)知识深度
        (四)知识难度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内容编排的比较
    一 鲁科版教材编排特点
        (一)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
        (二)体现了综合贯通的编排原则
        (三)体现了基于认识模型进阶的编排思路
    二 IBDP版教材编排特点
        (一)体现了学科基本结构原则
        (二)体现了不断分化原则
        (三)体现了较强的知识层次性
第六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内容呈现的比较
    一 图表的比较
        (一)图表功能
        (二)图表数量
        (三)图表比例
        (四)图形外观
    二 栏目的比较
        (一)鲁科版栏目分类及功能
        (二)IBDP版栏目分类及功能
        (三)两版栏目设置特点对比
第七章 结论和启示
    一 结论
        (一)课程标准方面
        (二)内容选取方面
        (三)内容编排
        (四)内容呈现
        (五)教材编写理念
    二 启示
        (一)教材编写
        (二)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附录A: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高中化学教师“物质结构与性质”PCK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教师的PCK具有重要意义
    1.2 “物质结构与性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对不同类型教师的界定
    2.2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综述
        2.2.1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课程内容分析
        2.2.2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策略研究
    2.3 PCK的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外对PCK的内涵与组成要素的研究
        2.3.2 化学学科教学知识(CPCK)的研究
        2.3.3 不同类型教师PCK的研究
        2.3.4 PCK的测量研究
3 研究目的、任务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任务
    3.3 研究方法
4 理论构建
    4.1 PCK的界定
    4.2 PCK的结构框架
        4.2.1 教学知识
        4.2.2 学生知识
        4.2.3 学科知识
        4.2.4 课程知识
    4.3 不同类型教师的界定
5 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专家教师PCK比较分析
    5.1 基本信息介绍
        5.1.1 教学案例分析
        5.1.2 三位化学教师的信息简介
    5.2 教学知识的比较分析
        5.2.1 教学策略及表征知识
        5.2.2 教学评价知识
    5.3 学生知识的比较分析
        5.3.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5.3.2 学生的相异构想
        5.3.3 测查学生知识的方法
    5.4 学科知识的比较分析
        5.4.1 化学内容知识
        5.4.2 化学学科特征与方法
        5.4.3 化学学科核心观念
    5.5 课程知识的比较分析
        5.5.1 课程模块目标
        5.5.2 教材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5.5.3 教学目标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教学知识的差异
        6.1.2 学生知识的差异
        6.1.3 学科知识的差异
        6.1.4 课程知识的差异
    6.2 建议
    6.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低能正电子与原子中的电子湮灭的物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正电子的预测与发现
        1.1.2 正电子的基本性质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3.1 尚未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4 本文工作简介
第2章 正电子-电子湮灭理论与实验概述
    2.1 湮灭率Zeff的计算
        2.1.1 原子上的正电子湮灭率
        2.1.2 分子上的正电子湮灭率
    2.2 实验原理
        2.2.1 正电子源
        2.2.2 检测技术
        2.2.3 静电束
        2.2.4 湮灭实验
        2.2.4.1 高密度气体实验
        2.2.4.2 阱中的原位湮灭实验
        2.2.4.3 能量分解研究使用基于阱的光束
第3章 伽马射线谱及相关物理量计算
    3.1 伽马射线光谱的实验值与理论值
    3.2 分子中的亲正电势和亲电子势
    3.3 伽马射线谱平均多普勒频移
    3.4 电负性概念及其不同标度方式
第4章 应用与讨论
    4.1 惰性气体原子的伽马射线谱
    4.2 价电子和总电子理论伽马射线谱对比
    4.3 主族原子的理论伽马谱宽度与电负性对比
    4.4 平均多普勒频移及其相关研究
    4.5 其他物理性质与伽马射线谱宽度的关系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

(7)形近义异,似是而非——物质结构知识中一些易混概念的辨析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性与金属键
    1.1 概念的含义
    1.2 宏观能量和理化性质方面的数据比较
    1.3 微观结构方面的洞察分析
2 离子性与离子键
    2.1 概念的含义
    2.2 宏观能量和理化性质方面的数据比较
    2.3 微观结构方面的洞察分析
3 共价性与共价键
4 结语

(8)十四族重元素六元氮杂环自由基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自由基
        1.1.1 自由基简介
        1.1.2 十四族自由基化合物的发展
    1.2 β-二亚胺配体
        1.2.1 β-二亚胺配体的发展
        1.2.2 β-二亚胺配体的取代基效应
        1.2.2.1 空间效应
        1.2.2.2 电子效应
    1.3 理论计算方法
        1.3.1 密度泛函理论
        1.3.2 基函数(基组)的选择
        1.3.3 轨道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类型六元氮杂环锗自由基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细节
    2.3 基于模型分子的系统研究
        2.3.1 自由基的类型
        2.3.2 取代基的影响
        2.3.2.1 两侧取代基相同
        2.3.2.2 两侧取代基不同
        2.3.3 p型和π型自由基的形成机理
    2.4 与实验的结合:解释和预测
        2.4.1 结构与自旋分布
        2.4.2 自由基产生过程
        2.4.3 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十四族重元素(Si,Ge,Sn,Pb)氮杂环卡宾类自由基的类型
    3.1 引言
    3.2 理论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多种泛函和基组性能的比较
        3.3.2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
        3.3.3 十四族自由基反应物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模型建构的“元素周期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1.2 模型建构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1.3 模型建构教学能促进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及模型建构能力的发展
2.文献综述
    2.1 模型建构教学的研究
        2.1.1 模型建构的定义
        2.1.2 模型建构的过程
        2.1.3 模型建构的教学研究
    2.2 元素周期律的已有研究
        2.2.1 有关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研究
        2.2.2 有关元素周期律概念理解研究
        2.2.3 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其他研究
3 研究计划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任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4 理论建构
    4.1 模型的定义
    4.2 模型建构教学的环节
        4.2.1 明确要素内涵
        4.2.2 建立本质关联
        4.2.3 构建认知模型
        4.2.4 应用强化模型
    4.3 模型建构教学的策略
        4.3.1 创设学习情境,丰富模型建构的素材
        4.3.2 关注学生基础,明确模型建构的起点
        4.3.3 设计高水平的学习任务,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4.3.4 进行实践应用,促进认知模型的迁移内化
    4.4 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元素周期律学习水平层级和认知模型
        4.4.1 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分析
        4.4.2 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元素周期律认知模型
        4.4.3 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元素周期律学习水平层级
5 基于模型建构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5.1 教学内容分析
    5.2 学情分析
    5.3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
    5.4 教学过程设计
6 元素周期律认识水平量表的开发
    6.1 量表的开发
    6.2 量表的测试与修正
        6.2.1 初测样本
        6.2.2 初测结果
        6.2.3 量表修正
    6.3 量表再测及数据分析
        6.3.1 再测量表的结构
        6.3.2 再测样本
        6.3.3 再测数据分析
7 教学实践研究
    7.1 实践研究的目的
    7.2 实践研究的样本
    7.3 实践研究的过程
    7.4 实践研究结果分析
        7.4.1 学生概念理解及能力发展总体水平比较分析
        7.4.2 对元素周期律理解水平的具体分析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共价键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成键原子对共价键稳定性的影响
    1.1 成键原子半径的影响
    1.2 成键类型的影响
    1.3 价轨道类型的影响
    1.4 相对论效应
    1.5 电负性的影响
    1.6 成键数量的影响
    1.7 反馈效应的影响
    1.8 价层孤电子对的影响
2 成键原子周围环境对共价键的影响
    2.1 键的张力效应的影响
    2.2 离域效应的影响
    2.3 次级化学键效应的影响
    2.4 诱导效应的影响
    2.5 位阻效应的影响
3 总结

四、主族元素的电负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磷元素和硫族元素共同杂化素馨烯的设计合成、可控功能化及光电性能研究[D]. 王世涛. 兰州大学, 2021(09)
  • [2]合金固溶体形成的SSS法则[J]. 周铁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0(04)
  • [3]富烯衍生物参与非共价键作用的理论研究[D]. 候明昌. 烟台大学, 2020(02)
  • [4]IBDP高中化学教材与鲁科版教材的比较研究[D]. 孙筝筝. 河南大学, 2020(02)
  • [5]高中化学教师“物质结构与性质”PCK比较研究[D]. 邵喆.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低能正电子与原子中的电子湮灭的物理机制研究[D]. 吴钰. 鲁东大学, 2020(01)
  • [7]形近义异,似是而非——物质结构知识中一些易混概念的辨析及教学对策[J]. 张文广,潘振蓓,祝小涵,王丹丹.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
  • [8]十四族重元素六元氮杂环自由基的理论研究[D]. 于佳秀. 西北大学, 2019(12)
  • [9]基于模型建构的“元素周期律”教学研究[D]. 王庆占.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共价键稳定性的影响因素[J]. 王稼国,荆西平. 化学通报, 2016(09)

标签:;  ;  ;  ;  ;  

主族元素的电负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