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师重要岗位聘任制

落实教师重要岗位聘任制

一、实行教员重要岗位聘任制(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丁亮[2](2020)在《“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的影响研究 ——以A大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升即走”制度作为一种选优制度和激励保障制度,其被很好地应用于高校中始于美国。它被公认为西方大学选拔和激励教师最有效的制度安排之一。自清华大学1993年在部分院系试点“非升即走”制度起,它在中国的实践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非升即走”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80%以上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实施“非升即走”制度,部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高校也开始实施该制度。各高校“非升即走”制度实施对象、实施步骤、实施效果等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高校和教师双方利益的制度。为了进一步优化完善“非升即走”制度设计,发挥制度激励的最大功效,本研究选取了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A大学,在分析A大学“非升即走”制度设计、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探讨该制度对新教师的影响,并提出了制度的优化策略。在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发生深刻变革、高校教师聘任改革持续走向深入、A大学人事制度计划体制遇到现实困境的背景下,A大学开启了“非升即走”制度改革。从新教师聘任、晋升、薪酬和考核四个方面,分析A大学引聘范围及程序、岗位设置及聘用管理、晋升条件、晋升结果、薪酬构成、考核内容等“非升即走”制度整体设计。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研究发现制度对新教师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有亟待提升之处。这一制度对新教师工作任务产生影响,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倾向短期研究、产生“形式科研”、“效益科研”等“学术功利”,承担服务较多。制度造成了新教师工作时长增加、工作压力加大、牺牲生活投入工作、组织忠诚度降低、成为弱势群体、职业安全受到挑战和学术身份呈现出“符号性”的适应者等影响。本研究还就制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科和学缘等特征新教师的影响差异进行了研究。在发现问题、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A大学新教师激励优化策略。在新教师聘任激励方面,实行岗位分类管理,确定师资引聘标准,增加外部竞争力度;在新教师晋升激励方面,设置“预聘”副教授岗位,重构晋升的学术标准,放宽晋升中的名额限制;在新教师薪酬激励方面,全面实施“年薪制”,试点推行“学术假”;在新教师考核激励方面,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在一定期限内放宽对新教师考核的指标要求,发挥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协同作用。

李汉学[3](2017)在《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教师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管理成为关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一方面,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是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层面也都存在着亟待突破的问题。开展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不仅有益于丰富本土化高校教师管理理论,也有助于探索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践。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质上是高校等管理主体依照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对高校专任教师进行差异化管理的实践活动,主要涵盖分类聘任、分类调配、分类培训、分类薪酬、分类考核和分类退出等方面的内容。论文引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育人才学理论和教师生涯发展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主要研究方法,紧扣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框架,展开了对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问题的研究。研究发现,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教育部和各个高校制定和颁布,特点鲜明,主要由国家相关学术组织和高校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及学术组织予以具体实施,帮助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而不断演进,为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践提供了制度基础。美国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既具备教师分类多样、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相对完备、凸显人性化关怀、以服务为中心、教师薪酬待遇普遍较高等共同特征,也存在着院校层面和教师层面的诸多差异。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现状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在分类聘任方面,存在法理层面的困惑,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教师发展的现实壁垒;二是在分类调配方面,教师流动不畅,资源配置失衡;三是在分类培训方面,供求失衡,培训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四是在分类薪酬方面,教师两级分化严重,忽视高校教师劳动的精神追求;五是在分类考核方面,考核标准不完善,考核导向有偏差,考核方式不科学;六是在分类退出方面,退出渠道不畅,退出依据不明确,教师考评与退出脱钩。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院校间盲目借鉴、院校制度建设滞后、对分类过度推崇、高校办学自主权缺乏、高校对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宣传不足、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人性关怀缺失、高校教师职员队伍建设滞后、高校教师管理的统筹性不强是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论文认为,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优化:应遵循的七大原则是:差异化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多元参与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协调原则、法制化原则和稳定性原则。应处理好的七对关系是:高校分类发展与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政府引导与高校主导的关系、高校教师职位分类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环境变化与制度变革的关系、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的问题、制度变革与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采取的具体策略是:其一,应通过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岗位分类标准,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的制度结构,全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结构来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其二,应通过提升高校教师分类发展与高校分类发展理念的协同性,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建设与高校人才发展体制变革的协同性,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组织结构变革与高校分类发展组织结构变革的协同性来提升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高校分类发展的协同性。其三,要通过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统筹协调能力,完善高校宣传机制,强化高校差异化管理理念,构建专业化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教育职员队伍等措施提升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水平。其四,要通过政府和高校向教师赋权,高校教师主动参与等形式保障高校教师充分参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决策。其五,要通过构建符合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际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明确评价的对象,重视评价结果的适用等措施完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杨海怡[4](2016)在《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聘任制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高校建设一支素质优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基本保证。通过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可以为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实地考察了3所中国高校(985高校1所、211高校1所和地方普通高校1所)和3所美国高校(名列美国大学综合排名前八位的私立研究型综合大学1所、私立文理学院1所和公立教学型大学1所),收集了有关教师聘任制度的文献资料,访谈了8位中国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校长或副校长,学院院长或副院长和系主任,教授或副教授)以及9位美国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校长或副校长,学院院长或副院长和系主任,教授或副教授);梳理和分析了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和改革趋势;运用贝雷迪比较四步法,对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进行并置分析,从历史、政府、市场和学术四个纵向维度和聘任程序、聘任岗位设置以及聘后管理三个横向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差异。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聘任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四方面对策建议。比较研究发现,由于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背景,包括历史、政府、市场和学术因素影响的差异,使两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呈现了不同的特点,但确保高校社会职能的高质量履行,是两国高校聘任制度的共同基础。有关聘任程序、聘任岗位设置以及聘后管理的比较分析显示,中美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有许多相同特征,也有不少差异之处,但是高校教师聘任制如何规范化和科学化,以更有利于高校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仍是两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差异可归因于两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区别,也可以认为是中美高校对完善教师聘任制度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师教学与研究的效率,增加产出;美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发展、争议或改革,其关注点是在保护学术自由、为教师提供职业安全和培养组织文化。理论分析表明,构成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主体中,政府、市场和高校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成为推动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现的;市场具有资源配置作用,市场通过供求关系推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的作用是自主调节,主要体现在教师聘任制度的日常运行和持续改进上。政府、市场和高校之间需要建立和谐协调和合作共赢关系。有关影响因素上,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受到了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内部因素是指高校内部的三种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及学生权力。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动力包括了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方面:内在动力是指高校对所承担使命的认知和对发展目标的追求;外在动力来源于社会政治经济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和政府赋予高校职能的改变。根据比较研究和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了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四个对策建议:第一,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职能定位,根据长远发展目标、整体规划和学科建设,合理设置教师岗位;第二,形成公开公平的聘任程序。高校需要建立更为公开、公正的教师招聘体系,明确教师岗位任职资格和教师遴选权等,改变教师晋升局限于学校内部的状况;第三,建立科学规范的聘后管理。在教师晋升和考核上,遵循重点与全面相协调,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行分类考核,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退出机制;第四,健全其他配套措施,包括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改进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顾滢[5](2015)在《岗位聘任制度下高职行政人员的组织管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是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适逢其时,应运而生,呈现着方兴未艾的迅猛态势。自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聘用制组织管理的相关问题。首先,论文通过分析认为,在我国多次强化事业单位改革,尤其是2014年7月出台的关于事业单位合同制管理的相关规定等,为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高职院校实行行政管理人员聘任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岗位聘任制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的组织管理提供了实际性意见。其次,论文通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已经全面开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在改革过程中,还面临着“因人设岗”,内部管理不健全、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多种问题,迫切需要改善。本文也通过这一点提出了例如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聘任形式、推进激励与考核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聘任氛围等解决措施。论文还分析了国内外高职院校聘用制改革的经验。论文认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聘用制改革,按学科设置岗位、强化聘用考核和合同管理等多种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国外诸如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行政人员聘用制改革,更是推进了国外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国外高校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高校的聘用制改革,对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聘用制改革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聘用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王维岩[6](2013)在《关于SWOT分析的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也在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教师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队伍的质量关系高校的发展,学生的未来甚至国家的命运。高校教师聘任制是高校实行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举措,包括对教师的招聘,考核,聘后管理等,目的是在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但自实施以来,存在很多的问题与漏洞,其中,形式大于内容,聘任制并未发挥其实质作用。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将环境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一一列举,从而为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提供依据。详细介绍了高校教师聘任制发展历史,回顾了从京师大学堂的聘用教习例到现阶段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实行高校教师聘任制。通过对历史的探究,找出我国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高校聘任制的实施有较长的历史,本文主要是对美国,德国及法国的聘任制发展过程,特点及改革措施进行了介绍及说明,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如公开招聘,教授分级,聘任形式多样等。通过对历史的探究及国外经验的学习,本文对教师聘任制改革提出建议,从内部制度及外部配套制度两方面着手,完善内部制度中的岗位设置制度,教师准入制度,考核制度,及对教师的合同管理,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及建立高效教师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探索教师聘任制发展新思路。

王大鹏[7](2013)在《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水平提升对策》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与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军队结构与人事调整也被提上日程。同时,随着国家人事体制改革的快速而彻底发展,各种法规与体系的颁布实施,以及用人机制传统模式的巨大转变,企业已经建立了全方位的劳动合同法规,机构也已充分落实了人事任免制与职务管理制度。受中央军委与国务院委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以法律为依据,针对文职人员制定了职务管理制度。建立此项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努力实现从以军队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到以契约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的转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的转变;而且通过实施任免制度、职务管理与社会化服务,鼓励单位与个人在部队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就用人机制而言,“战场”已经与“市场”相联系(军队已经与地方政府有了联系)。这不仅为部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地方人才为部队服务及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贡献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务管理制度及其历史、条件、特征及目前军内外此类问题所存在的问题的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及案例研究,简要介绍了在军队院校实施文职人员岗位管理的经验及构想。并以某军校为例,讨论了军校文职人员管理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朱远来[8](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赖云云,朱爱萍[9](2010)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事分类管理综述——旨在提升高校学术生产力的人事制度改革》文中提出本文把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事分类管理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探讨我国学术职业分层变革的内外部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高校正在推行的四层十三级的分层分级岗位设置制度是参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制订的,这种制度的设计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可从科层制管理的鼻祖—马克斯·韦伯社会学分析中找到一些依据。

汪巧[10](2010)在《对加强高校教师聘后管理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对高校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人才竞争越演越烈,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提高,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更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

二、实行教员重要岗位聘任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行教员重要岗位聘任制(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的影响研究 ——以A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非升即走”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1.2.2 “非升即走”制度的缘起与发展
        1.2.3 “非升即走”制度的理论基础
        1.2.4 “非升即走”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创新
    1.4 理论框架
        1.4.1 激励理论的内涵
        1.4.2 激励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A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整体设计
    2.1 制度设计的背景分析
        2.1.1 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发生深刻变革
        2.1.2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改革持续走向深入
        2.1.3 A大学计划体制下人事制度的基本特征
        2.1.4 A大学实施“非升即走”制度的现实诉求
    2.2 制度设计方案
        2.2.1 新教师聘任激励
        2.2.2 新教师晋升激励
        2.2.3 新教师薪酬激励
        2.2.4 新教师考核激励
第三章 “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影响的调查研究
    3.1 问卷调查情况介绍
        3.1.1 问卷的编制过程
        3.1.2 调查的对象及实施
        3.1.3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1.4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访谈研究情况介绍
        3.2.1 访谈提纲设计
        3.2.2 访谈样本选取
        3.2.3 访谈实施说明
    3.3 新教师对“非升即走”制度的总体态度
        3.3.1 新教师关于“非升即走”制度合理性的态度
        3.3.2 新教师对“非升即走”制度的支持度
        3.3.3 新教师关于“非升即走”制度激励作用的态度
    3.4 “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的影响描述
        3.4.1 “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工作任务的影响
        3.4.2 “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工作时间的影响
        3.4.3 “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组织忠诚的影响
        3.4.4 “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学术职业安全的影响
        3.4.5 “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社会阶层”的影响
        3.4.6 学术身份:部分顺从、有所保留的制度适应者
    3.5 “非升即走”制度对不同特征新教师的影响差异
    3.6 调查结论
第四章 A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优化策略
    4.1 新教师聘任激励优化策略
        4.1.1 优化岗位分类管理
        4.1.2 确定师资引聘标准
        4.1.3 增加外部竞争力度
    4.2 新教师晋升激励优化策略
        4.2.1 设置“预聘”副教授岗位
        4.2.2 重构晋升的学术标准
        4.2.3 放宽晋升中的名额限制
    4.3 新教师薪酬激励优化策略
        4.3.1 全面实施“年薪制”
        4.3.2 试点推行“学术假”
    4.4 新教师考核激励优化策略
        4.4.1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4.4.2 发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协同作用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一 “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二 “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的影响访谈提纲

(3)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2.1.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2.1.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相关概念辨析
    2.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目标
    2.3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主要内容
    2.4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评价
    2.5 研究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
        2.5.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5.2 教育人才学理论
        2.5.3 教师生涯发展理论
3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历史回溯
    3.1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回溯
        3.1.1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建立的背景
        3.1.2 民国时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考察
        3.1.3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反思及启示
    3.2 新中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演进
        3.2.1 高校教师分类聘任制度的演进
        3.2.2 高校教师分类调配制度的演进
        3.2.3 高校教师分类培训制度的演进
        3.2.4 高校教师分类薪酬制度的演进
        3.2.5 高校教师分类考核制度的演进
        3.2.6 高校教师分类退出制度的演进
4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现状考察
    4.1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文本分析—以山东、湖北、广西三地9所高校为例
    4.2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现状
        4.2.1 样本概况
        4.2.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及其实施状况分析
5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归因分析
    5.1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5.1.1 高校教师分类聘任面临的现实困境
        5.1.2 高校教师分类调配面临的现实困境
        5.1.3 高校教师分类培训面临的现实困境
        5.1.4 高校教师分类薪酬面临的现实困境
        5.1.5 高校教师分类考核面临的现实困境
        5.1.6 高校教师分类退出面临的现实困境
    5.2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困境的归因分析
        5.2.1 政府层面法规缺失
        5.2.2 院校间盲目借鉴
        5.2.3 院校制度建设滞后
        5.2.4 政府和学校过度推崇教师分类
        5.2.5 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5.2.6 高校对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相关制度宣传不足
        5.2.7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人文关怀缺失
        5.2.8 教育职员队伍建设滞后
        5.2.9 高校教师管理的统筹性不强
6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及启示—以美国纽约大学等三所高校为例
    6.1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审视
        6.1.1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聘任
        6.1.2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调配
        6.1.3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培训
        6.1.4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薪酬
        6.1.5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考核
        6.1.6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退出
    6.2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特征
        6.2.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主要共性
        6.2.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个性
    6.3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启示
        6.3.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应与高校发展阶段相适应
        6.3.2 构建完备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6.3.3 强调服务意识
        6.3.4 改善高校教师薪酬待遇
        6.3.5 尊重教师个体差异
7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优化
    7.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优化应遵循的原则
        7.1.1 差异化发展原则
        7.1.2 以人为本原则
        7.1.3 多元参与原则
        7.1.4 循序渐进原则
        7.1.5 统筹协调原则
        7.1.6 法制化原则
        7.1.7 稳定性原则
    7.2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优化必须处理好的的几对关系
        7.2.1 高校分类发展与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
        7.2.2 政府引导与高校主导的关系
        7.2.3 高校教师职位分类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
        7.2.4 环境变化与制度变革的关系
        7.2.5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的关系
        7.2.6 制度变革与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关系
        7.2.7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7.3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优化的具体策略
        7.3.1 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7.3.2 提升高校教师分类发展与高校分类发展的协同性
        7.3.3 提升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水平
        7.3.4 高校教师要充分参与高校管理决策
        7.3.5 完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高校教师)
    附录3: 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4: 访谈提纲(高校人事部门领导)
    附录5: 访谈提纲(二级学院院长)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4)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1.4.2 终身教职制度
        1.4.3 职务和职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相关研究
        2.1.1 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2.1.2 关于借鉴美国高校聘任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的研究
    2.2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相关研究
        2.2.1 关于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
        2.2.2 关于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的研究
        2.2.3 关于美国终身教职制度改革的研究
    2.3 国内关于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
    2.4 小结
        2.4.1 有关中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研究
        2.4.2 有关美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
        2.4.3 关于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比较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设计的理论依据
        3.1.1 比较教育认识论
        3.1.2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3.2 研究概念框架
    3.3 技术路线
        3.3.1 贝雷迪比较教育理论的研究模型
        3.3.2 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
        3.4.1 访谈研究
        3.4.2 比较研究
        3.4.3 研究方法总结
第4章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4.1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过程
    4.2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现状
        4.2.1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中岗位设置
        4.2.2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中聘任程序
        4.2.3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中聘后管理的现状
    4.3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与问题
        4.3.1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改革成就
        4.3.2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问题
    4.4 小结
第5章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5.1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过程
        5.1.1 早期美国教师聘任制的形成
        5.1.2 终身教职聘任制的建立及发展
        5.1.3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特点
        5.1.4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影响因素
        5.1.5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价值取向
    5.2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现状
        5.2.1 岗位设置
        5.2.2 聘任程序
        5.2.3 聘后管理
    5.3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问题与改革
        5.3.1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5.3.2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
    5.4 小结
第6章 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比较
    6.1 影响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6.1.1 历史因素
        6.1.2 政府管理
        6.1.3 市场因素
        6.1.4 学术因素
    6.2 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差异比较
        6.2.1 岗位设置
        6.2.2 聘任程序
        6.2.3 聘后管理
    6.3 小结
第7章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理论分析和对策建议
    7.1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理论分析
        7.1.1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主体
        7.1.2 影响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内外部因素
        7.1.3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7.2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
        7.2.2 形成公开公平的聘任程序
        7.2.3 建立科学规范的聘后管理
        7.2.4 健全其他配套措施
    7.3 小结
第8章 研究总结
    8.1 研究结论
        8.1.1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历史、现状与改革
        8.1.2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历史、现状与改革
        8.1.3 影响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8.1.4 有关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8.2 研究反思
        8.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8.2.2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岗位聘任制度下高职行政人员的组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分析和理论阐释
    一、岗位聘任制的相关概念
        (一) 岗位聘任制度的界定
        (二) 岗位聘任制度的主要特征
        (三)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聘任制的意义
    二、组织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 系统论理论及主要观点
        (二) C管理模式理论模式及主要观点
        (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三、岗位聘任制度下高职行政人员组织管理施行的基本条件
        (一) 国家全面实施高校教师聘任制
        (二) 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全面开展
第三章 岗位聘任制度下高职行政人员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行政人员管理现状
        (一) 高职行政人员聘任初步实现“岗位管理”
        (二) 高职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三) 高职行政人员收入初步实现“以岗定薪、按劳分配”
    二、岗位聘任制度下高职行政人员管理的问题
        (一) 高职行政人员岗位聘任仍存在“因人设岗”
        (二) 高职院校对聘任制行政管理人员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 行政部门中部分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四) 高职院校各种聘任配套机制和政策法律不健全
第四章 国内外高职院校行政人员聘任的做法
    一、国内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做法
        (一)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
        (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
    二、国外高职院校行政人员聘任的做法
        (一) 德国高职院校聘任行政管理人员的做法
        (二) 新加坡高职院校施行聘任制的做法
        (三) 国外高职院校聘任的特征对我国高职聘任制改革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的实施对策
    (一) 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聘任形式,科学合理地设岗定责
    (二) 加快高职院校聘任制公开化、合同化
    (三) 加强岗位绩效工资的改革
    (四) 加强配套政策及法律规范的研究
    (五) 推进激励与考核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聘任氛围
结论
致谢辞
参考文献

(6)关于SWOT分析的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内研究
        (2) 国外研究
    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第1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SWOT分析
        1.1.2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
    1.2 理论基础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1.2.2 委托-代理理论
第2章 中国高校聘任制的历史及现状
    2.1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历史
    2.2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现状
第3章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
        3.1.1 进行科学的管理
        3.1.2 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3.1.3 优化教师队伍
    3.2 劣势(weakness)
        3.2.1 效率原则与学术理念的冲突
        3.2.2 聘任制与职业稳定性的冲突
    3.3 机会(opportunity)
        3.3.1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展开
        3.3.2 人事制度的不断变革
    3.4 威胁(treat)
        3.4.1 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
        3.4.2 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整
        3.4.3 传统观念的束缚
第4章 国外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特点及经验
    4.1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特点及经验
    4.2 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特点及经验
    4.3 法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特点及经验
第5章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改革研究
    5.1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内部制度改革
        5.1.1 岗位设置制度
        5.1.2 教师准入制度
        5.1.3 评价考核制度
        5.1.4 聘任合同制度
    5.2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外部配套制度改革
        5.2.1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5.2.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2.3 建立高校教师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
        5.2.4 教师组织维权机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水平提升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岗位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1 岗位的概念
        2.1.2 岗位的基本特征
        2.1.3 岗位管理的内涵
    2.2 岗位管理与组织发展的关系
        2.2.1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2.2.2 岗位管理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2.3 岗位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3.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概述
        2.3.2 岗位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2.4 岗位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我国高校的管理实践
        2.4.1 国外岗位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2.4.2 国内研究的现状
        2.4.3 我国高校岗位管理实践
        2.4.4 我军、外军岗位管理研究现状
3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3.1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的内容
        3.1.1 落实编制、设置聘用岗位
        3.1.2 依据不同任务要求制定相应岗位职责
        3.1.3 统筹规划,招聘工作按部就班
        3.1.4 实行属地化的工资福利待遇政策
        3.1.5 对新文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考核
        3.1.6 通过绩效考核检验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3.2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的特点
        3.2.1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的岗位管理
        3.2.2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的岗位管理的特点
4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问题、成因及建议
    4.1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岗位设置不尽合理
        4.1.2 人员聘用不尽理想
        4.1.3 岗位薪酬设计与市场期望差距较大
        4.1.4 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欠缺可操作性
        4.1.5 发挥文职人员个人主观能动性空间小
    4.2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问题成因
        4.2.1 岗位规划和管理制度的缺陷
        4.2.2 岗位管理理念的缺陷
        4.2.3 岗位管理模式的缺陷
        4.2.4 管理方式和手段的缺陷
    4.3 对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工作的建议
        4.3.1 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和具体的运行机制
        4.3.2 掌握岗位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更新管理理念
        4.3.3 岗位管理模式多元化
        4.3.4 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式
5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5.1 按照编制和工作需要设置聘用岗位
        5.1.1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的岗位设置
        5.1.2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的岗位设置原则
    5.2 依据不同任务要求制定相应岗位职责
        5.2.1 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的工作分析
        5.2.2 文职人员岗位的职责描述形成职务说明书
    5.3 推进文职人员的岗位聘任制度
        5.3.1 多渠道选聘,有侧重引进
        5.3.2 更新观念,引进高层次人才
        5.3.3 中期聘用为主、长期聘用为辅
    5.4 通过绩效考核检验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5.4.1 文职人员薪酬制度要体现绩效性
        5.4.2 确定实施绩效考核的要点
    5.5 根据岗位要求和现实表现确定人员进退走留
        5.5.1 文职人员的应聘与续聘
        5.5.2 文职人员的解聘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事分类管理综述——旨在提升高校学术生产力的人事制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人事分类管理
    (一)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事分类管理的一些国际惯例。
    (二) 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事分类管理。
        1、民国时期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
        2、建国后至文革前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
        3、2000年后的北京大学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
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事分类管理的基本框架
三、关于学术生产力
四、科层制与学术职业分层
    (一) 科层制的一种诠释。
    (二) 学术职业分层的一种诠释。
五、结 语

(10)对加强高校教师聘后管理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高校教师聘后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聘后管理在高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高校教师聘后管理工作的策略
    1. 健全合同管理机制
    2. 完善聘后考核体系
    3. 建立分配激励制度
    4. 强化岗位竞争机制
    5.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四、实行教员重要岗位聘任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非升即走”制度对新教师的影响研究 ——以A大学为个案[D]. 丁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3]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D]. 李汉学. 武汉大学, 2017(06)
  • [4]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比较研究[D]. 杨海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5]岗位聘任制度下高职行政人员的组织管理[D]. 顾滢.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6]关于SWOT分析的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改革研究[D]. 王维岩. 青岛大学, 2013(04)
  • [7]军队院校文职人员岗位管理水平提升对策[D]. 王大鹏. 重庆大学, 2013(03)
  • [8]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9]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事分类管理综述——旨在提升高校学术生产力的人事制度改革[J]. 赖云云,朱爱萍. 知识经济, 2010(22)
  • [10]对加强高校教师聘后管理的探索[J]. 汪巧. 三峡文化研究, 2010(00)

标签:;  ;  ;  ;  ;  

落实教师重要岗位聘任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