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

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

一、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论文文献综述)

程睿[1](2021)在《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70年代后,为获取更多利润、实现资本增殖,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资本输出不断地提高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迁,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此历史背景下,西方理论界开启了对于帝国主义特征与实质的理论研究。伴随帝国主义理论的出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宣告诞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概念与内涵由帝国主义理论析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基础概念、合理内核与最终目的。广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是帝国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涵盖自帝国主义理论诞生以来的全部帝国主义理论中经济范畴的阐释,包括20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0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包括中国对于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狭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则包含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后出现的西方帝国主义理论中对于不同时期帝国主义经济控制方式的理论批判,即“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全球霸权的手段。在经济帝国主义理论视域中,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军事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均作为助推经济帝国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从属于经济帝国主义而非与经济帝国主义并列。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在全球化中体现地愈加明显。20世纪是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萌芽时期,由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共同组成。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提供思想来源,是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列宁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对前列宁时期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的利用与帝国主义寄生性的补充中,对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的基本继承中,对卢森堡积累规律论的批判性借鉴中,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中,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出了列宁帝国主义论。列宁用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以特征论与阶段论的视角对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经济特征进行梳理、提炼、概括。其中,特征论是阶段论的基础内核,阶段论是特征论的合理命题。列宁揭示出帝国主义的政治与社会特征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过渡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给帝国主义作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的定义,揭示出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得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前夜的结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新路径,开创了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提出也标志着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正式确立。二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及研究帝国主义的理论有了新的大发展,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旧殖民地纷纷走向独立,然而政治上的独立却没能使得新兴民族国家在经济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多数民族国家的经济仍然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与之相反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与经济腾飞。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与未来,重点针对落后国家为何落后、落后国家如何摆脱落后等问题展开探讨,生成了以“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二战后帝国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由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向更新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论转变。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宣告进入了“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新时期,以保罗·巴兰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萨米尔·阿明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为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奠基性、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新变化,以“经济剩余”为切入点展开对于垄断资本控制下落后国家经济结构形态的分析,以案例分析和历史性回顾的方式对于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进行理论透视,揭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早期侵略和殖民统治是落后国家的“欠发达”根源,致使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基础被破坏、发展道路被扭曲、经济剩余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单向流动。提出落后国家想要突破“欠发达”根源,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最好出路是社会主义革命。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奠基理论。“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相关学说的基础上,以巴兰“经济剩余”和资本积累的观点为出发点,在对当代帝国主义理论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以经济过程为论证核心,对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的资本主义形态、经济结构、南北不平等交换的具体形式及原因、垄断资本剥夺下生成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进行剖析。揭示出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处于“外围”的落后国家由于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积累模式的不同造成了垄断资本控制下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结构与分配格局。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与综合性的理论成果。进入21世纪,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契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苏联解体、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促使西方左翼理论家将研究的重点重新聚焦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21世纪“新帝国主义理论”应运而生,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实现了同步发展。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资本积累、生产方式、民族国家地位等的变革展开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大卫·哈维关于资本积累逻辑的批判理论、迈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的生产方式变革理论、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的民族国家理论。资本积累逻辑批判理论,力图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域下创造出一个以资本积累逻辑批判、资本积累空间修复批判、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批判为基础的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框架,展开对于新经济帝国主义形成、发展、演变的全新阐释,开创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批判范式的新维度。其中,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是理论分析的主线,空间修复是资本积累新的转移方式也是分析空间地理的工具,剥夺性积累是资本积累的主导形式与驱动力。生产方式变革理论,以帝国为核心概念对帝国的本质、帝国的统治形式、帝国的生产方式展开论述。生产方式变革理论揭示帝国的本质是资本帝国、帝国的统治形式是生命政治统治、帝国的生产方式是生命政治劳动,指出反抗帝国的主体在生命政治劳动中产生,探讨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形态及存在的可能。民族国家理论,以资本帝国主义作为对新经济帝国主义的表述方式,在将资本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主义、战后帝国主义形态的比较中,概括出资本帝国主义的特殊性,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与资本帝国主义的关系。指出经济与政治的剥离是资本帝国主义与以往帝国主义的根本区别、全球化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扩张与帝国霸权、全球化中资本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霸权统治、民族国家是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与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能量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结构、生产方式、资本逻辑、资本积累、对抗主体等内容,可知经济帝国主义在全球化中依然不会停止其向更深层次演进的脚步,全球化中经济帝国主义的诉求依然是构筑资本的帝国。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中心与外围的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经济帝国主义也在演进中不断地生发出新的生产、积累、扩张、修复形式。研究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是找寻跳脱经济帝国主义资本逻辑的路径,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平等发展。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的持续在场使之成为反抗经济帝国主义的重要主体,民族国家的领土逻辑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辅助全球化中与经济帝国主义交锋的关键要素,新的反抗主体指向民族国家、新的发展路径指向社会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已经开启了全球化中的新一轮权力布展,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下的发展道路与实践经验为世界经济治理、世界各国的政治与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与参考方案。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以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反思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中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应对策略,生发出关于历史的总结与未来的展望,能够为促进实现反经济帝国主义扩张提供新的论据支撑。

谢富胜[2](2020)在《当代帝国主义研究的三种范式》文中研究说明帝国主义理论主要分析资本与国家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分析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演变及其内在矛盾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对帝国主义的最新研究主要有超级帝国主义、霸权帝国主义和晚期帝国主义三种范式。我们在分析比较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代帝国主义实际上是美国为了促进国内垄断资本积累,借助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协调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和金融化等手段占有其他国家剩余价值,并辅之以政治和军事等手段控制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秩序。美国主导的这一政治经济秩序,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冯旺舟[3](2020)在《新帝国主义研究的问题、进展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近来学术界从多方面展开了对帝国主义的研究:新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新帝国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新帝国主义的理论来源、新帝国主义的霸权逻辑、新帝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新帝国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新帝国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新帝国主义的类型。研究深入揭示了新帝国主义本质与特点,新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帝国主义是一个基本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晓,文吉昌[4](2020)在《艾伦·伍德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逻辑》文中指出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是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通过叙述话语的转换,经典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阶级斗争理论被弱化,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态和政治生态中,人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艾伦·伍德通过考察人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功能,批判了各种形式的"决定论",并深入批判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资本帝国主义的社会形态。伍德始终坚持个人、阶级、阶级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发展的终极力量,资本全球化的过程推动了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完善。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继承了马克思思想的同时,创新了解释资本主义特性的叙述方式,为人们理解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思潮提供了新的视阈和方法论。

陈晨[5](2020)在《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及启示研究》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理论研究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要求,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新变化,结合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灌输和教化工作实际,将新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大卫·哈维的意识形态思想作为研究内容,以期在理论梳理归纳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意义。研究考察了哈维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及阶段特征,深入到哈维资本积累理论、解放政治思想、政治哲学思辨等理论,找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政治哲学批判等理论视角,提炼了其中蕴含的以空间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主要观点,特别是厘清了空间与传统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明晰了空间具有的意识形态性,作出了空间性通用矩阵的意识形态分析。基于对哈维意识形态思想的总体把握,研究尝试将其意识形态思想与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展开比较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肯定了哈维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创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拓新、马克思主义解放政治思想内涵丰富等方面的学术贡献,也指认其存在对唯物史观历史本质解读偏差、对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判断缺失、对城市空间意识形态祛魅构设简化等方面的理论局限。总体来看,哈维从空间出发对新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批判,为我们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更加隐蔽和复杂的斗争提供了启示,而其对空间意识形态属性的界定、对时空体验与意识形态转变关系的判断、对争取空间正义的构思等观点,对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具有借鉴价值。因此,本研究特别选取贯穿哈维理论思想始终的“空间”作为视角,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出新的思考,提出:其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空间转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空间生产中国化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空间正义观,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基础;其二,发挥空间作为社会力量的能动性,强化对空间的政治文化形塑宣教和意识形态释义赋义,促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空间生产的引领作用,在“三生空间”规划和发展的广泛领域贯彻党的正确主张和国家意志,有助于提高全体人民的认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三,在空间演变趋势中须始终保持斗争精神,积极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借助景观社会、时空压缩、流动空间发起的更加隐蔽、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挑战,开展更具艺术性、更为策略性的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工作,维护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三权”,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度效,布局好党引领舆论导向的点线面,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

陈宇[6](2020)在《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当代在场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完成为标志,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列宁主义的重要构成单元。同时,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资本逻辑的批判精神,并立足当时的现实境况,成功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也为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宝贵的理论基石。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批判性汲取了同时代众多理论家如霍布森、希法亭等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身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系统考察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内在特性、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等,深入论证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及其策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将垄断作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将金融寡头的统治视作帝国主义的政治实质,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垂死性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具有无可替代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然而,时过境迁,二战后,曾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构的旧有的帝国主义体系已愈发难以维系。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张力作用下,当代资本主义有了全新的发展,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当代在场性也由此遭遇了诸多挑战。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资本主义怎样嬗变,只要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仍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运转,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中关于帝国主义垄断本质的揭示、关于帝国主义战争的分析、关于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论断、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判定等核心内容就不会过时。一言以蔽之,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中依然在场。它不仅能够引领当时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祖运[7](2019)在《六卫·哈维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一种空间扩张的过程,这种空间过程是随着资本积累的需要而变化和彰显的。新帝国主义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而不断演变的复杂时代景观,它展示了资本主义历经多次危机仍然具有盘活自身的回旋力量。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场景中把握时代变化的本质,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理论观察工具,哈维提供了一种兼具批判性与启示性的研究视角,他将地理学与空间因素放进历史的过程中,观察当代帝国主义的路径与方法,对于空间中隐含的社会关系与政治权力给予独特的关注和理解,籍以进一步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空间生产的认识。本论文对新帝国主义的空间维度阐释,由哈维的空间辩证法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构成。空间辩证法来源于马克思和列斐伏尔,以空间实践、空间再现与再现空间为经,绝对空间、相对空间与关系空间为纬,交叉构成多重辩证的空间认识论,深化了其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哈维进一步主张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对社会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出新帝国主义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掠夺。继而,对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空间批判和理论探索两方面进行阐述。新帝国主义的空间生产之动力来自于领土逻辑与资本逻辑,以此确保对领域内的控制与对外的扩张,籍以实现全球范围内严格的层级和社会内部的区隔与分割。对新帝国主义空间扩张进行政策指导的是新自由主义思想,通过金融化与私有化手段,实现金融集团、特权阶级与统治精英的利益最大化,造成并持续深化了世界范围的不公平与不正义。掠夺性积累是新帝国主义的积累方式,使得资本可以入侵到任何无法想象之领域,如人体、山川、宇宙等等,造就伦理、文化、资源与生态的严重危机。新帝国主义造成不平衡地理发展的空间呈现,即高度繁荣的帝国中心区与没落凋零的边陲地区,通过不对称交换与剥削方式,它们在空间景观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哈维试图寻找一种新政,渴望通过阶级意识的重建、辩证的乌托邦来代替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空间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最后,首先肯定了哈维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的创新性和重要意义,并思考了对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作用,其次也揭示了其理论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局限性。纵观哈维的学术理路,他努力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发展出一种既有现实批判力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又拓展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研究的新视角。尽管哈维提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仍存在局限性,空间辩证法在设计过程中也显现出意图搁置时空问题的折中倾向,新政的实践可行性也不高,但他试图提出若干超越新帝国主义的替代性方案,努力和争取开放性社会的尝试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不竭的思想财富。

梁宵[8](2019)在《当代国家理论视域下的马克思国家观》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践无疑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作指导,要从作为这一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国家观汲取营养,因而对马克思国家观的时代价值的发掘便十分必要。此外,在当今时代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在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国际环境中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全球化浪潮裹挟以及逆全球化潮流反噬下,国家的地位、主权、职能等成为了极富争议的问题,这都涉及到我们是否需要国家、国家的角色究竟是什么、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国家理论指导我们认识国家和建设国家等问题,特别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是否还有生命力。这就要求结合当今时代背景把握马克思国家观、揭示马克思国家观的时代价值。在当今时代审视马克思国家观及其价值的一个视域是当代国家理论。当代国家理论是在当代时代背景下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行为主义冲击与后行为主义的修正与补充后发展起来的国家理论,包括多元主义国家理论、政治精英主义国家理论、新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等代表性流派,并受到新制度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女性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当代国家理论的主题包括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国家的职能与属性以及三对重要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这体现了它观察和研究国家的对象视域和问题视域。马克思国家观渊源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空想社会主义者等的国家学说,形成、发展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资产阶级兴起并取得主导地位的19世纪。从马克思的着作和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发展来看,马克思也对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国家的职能与属性等进行了探讨,有着丰富的对三对重要关系的思考。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会生产与社会分工发展所导致的利益矛盾冲突的产物,是公共权利机构分化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压迫的工具;国家具有社会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且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管理职能异化以及必然消亡这三种属性。马克思对当代国家理论所关注的三对重要关系也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他发现了资产阶级窃取现代民族成果以稳固统治的虚伪行径,并提出实现民族统一的应然路径;围绕权力与权利关系问题,他发现了主导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统治阶级意志,并通过论述真正的民主,对这一关系的应然走向给予了回答。可见,马克思国家观也探讨了当代国家理论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是它的回答与当代国家理论的观点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马克思国家观具有批判性和科学性、人本性、实践驱动性与引导性等基本特性。这些特性使马克思国家观拥有了与时俱进的鲜明优势,从而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大价值。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造成的威胁、新帝国主义对新兴国家独立性的影响、民粹民族主义对国家权力的反噬,都成为马克思生活年代尚未出现而现如今却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也是当代国家理论关注的问题。但当代国家理论并不能取代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精辟预见了当今时代的全球化并深刻认识了其根源,为维护当今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提供了理论支持,并能够指引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职能的调整及国家的未来走向。这彰显了马克思国家观在当今时代问题的价值。

孙绍勇[9](2019)在《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价值诉求和实践要求。从价值体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标定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性,蕴涵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内核。本文提出意识形态安全理念的深化,在着眼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威胁、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同时,更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供给和建树,着力于主导意识形态解释力、辩护力、引领力、凝聚力的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议题,从意识形态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统一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价值引领和认同上,具有同构性和一致性。从意识形态安全理念的深化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逻辑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本在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的自信。在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不能停留在意识形态没有受到威胁侵袭的状态安全,而是要进一步转向主导意识形态的主体自觉、价值认同建构,聚焦意识形态能力安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放到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的背景下通盘考量,能够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论域和问题域。在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的实质的基础上,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逻辑旨趣。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范畴,是精神思想、价值理念的观念集合体。马克思正是通过“精神生产”、“观念上层建筑”的考察,基于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建构来阐发其文化思想。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结合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从强调文化革命进一步转向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文化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文化化的深刻意涵。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才不断促进广大人民在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从马克思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表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脉络、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构的意识形态形塑,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理论认知,能够深化拓展本文研究的学理基础。多元文化并存背后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交织碰撞,不仅造成价值选择的困惑,而且加剧了意识形态整合掌控的难度,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尤其是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竞相激荡,挑战和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在增信释疑、回应现实、引领价值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而马克思主义在理解运用中存在的教条化、实用化、主观化现象,以及所面临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危机,严重制约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辩护力。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境遇,才能在对抗性意识形态的解构与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识形态的较量和文化的争锋,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博弈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和文化的价值迷失,往往是导致执政党灭亡和国家衰败的原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前车之鉴。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秉承西方中心主义的强盗逻辑,炮制各种论调为更加隐秘地推行文化霸权,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扩张出谋划策。反观第三世界国家的后殖民困境,文化身份的迷离、意识形态的放逐,使其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羁绊,在精神、文化上难以真正实现独立自主。深刻认识总结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域外镜像,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为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下,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变迁,增强了文化建设发展的活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物质支持和实践基础。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返本开新、革命文化基因薪火相传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促进了文化传统的创生融合,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源泉。再次,随着群众文化创建的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不断提高,文化热情与文化创造积极性高涨、文化获得感与文化认同显着增强,培育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主动作为和积极引领。增强意识形态的转化创造、疏导免疫和传播影响,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内圣外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根基才能更加坚实。整体而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识把握,不能局限于文化层面的论证建构,要从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辩证统一来分析,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来研判,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守正出新的主导性建构来审视。以主导意识形态的使命担当和自觉自为,牢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和精神保障。

徐亚莉[10](2019)在《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 ——一个系统性因素的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国家失败”理论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具有逻辑同源性,在解释国家失败原因的研究中过度强调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中西方文明路径的普遍主义:以民族认同契合国家认同的基本逻辑为标准规范非西方的国家建设、依据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干涉非西方的国家发展,没有包容国际体系中异质国家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自1991年陷于无政府状态以来,索马里被国际社会视为典型的失败国家。西方“国家失败”理论,无论是在解释索马里国家建设遭遇的挫折方面,还是在插手其国家重建方面,都没有足够重视索马里的族群政治这一国家特殊性在其国家失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改善索马里国家失败困局的努力中屡遭挫折。因此,本文尝试超越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文明及政治导向,回归索马里的族群政治现实,从索马里的国家特殊性出发,提出一个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的新构想,探究其国家失败的原因。文章在系统描述和分析1991-2017年间索马里国家无政府时期及国家重建时期的国家失败整体历程与表现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分析模型将索马里的国家失败及国家重建进程置于内外力量交互作用的框架中进行观察,有效整合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五个层次性行为体和四个恒定性因素的合力作用。其中,国际组织与西方域外大国、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和周边国家、全国性政府、次国家行为体、政治强人等五个层次性行为体是索马里族群冲突与和解进程中的主要角色,而现实利益、地理联系、历史记忆、身份认同等四个恒定性因素,又在这些行为体间的复杂互动中发挥着驱动与催化作用,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动态交互,在三大主要作用机理(族群政治发挥决定性作用、次国家行为体是交互作用的支点、四个恒定性因素产生差异化影响)及其九项具体规则的牵引作用下,共同解释了索马里的国家失败原因。研究发现,族群政治在索马里国家失败和重建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与现实利益的核心驱动两者共同影响下,五个层次性行为体都通过族群对索马里政治形势施加影响,其中,具有鲜明族群特质的次国家行为是各层次性行为体交互作用的支点:一方面,次国家行为体层次上的族群认同超越了国家认同,基于族群形成的武装派系、地方政权、宗教组织在索马里国家失败和重建时期发挥着部分的政府功能,成为索马里政治生活的关键主体;另一方面,周边国家、西方域外大国和各级国际组织等国际社会行为体,直接与次国家行为体互动,无形中放大了族群政治要素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影响国家重建及安全稳定的关键。本文的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框架是对国家失败的规范性研究和经验性研究两个方面的结合,既包括在规范意义上对西方“国家失败”理论逻辑根源的探析,也包括在经验主义意义上,在梳理索马里国家失败史实的基础上归纳的“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既有对前者的理论批判,也有对后者的理论建构,彰显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文章从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多个层次分析国家状态,关注族群等次国家行为体的特殊意义,拓展了国家失败问题的研究层次,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向次国家行为体层次研究的转向,丰富了国际政治的体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等重要理论的基本内涵。其次,研究虽然以索马里案例为基础,但是建构的分析模型可以适当拓展其在类似国家问题上的应用边界,对解释国际体系中类似“族群政治发挥显着作用的国家”的国家失败政治现状具有一定的理论适切性,对于国际秩序重塑背景下此类国家的国家重建与治理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最后,研究透视索马里的国家特殊性及其发展困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中的“西方中心”和“普世均质”思维,是比较政治学意义上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反思与修正,为未来探索一个更加包容、客观、尊重国家特殊性的“国家理论”奠定基础。

二、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相关概述
    2.1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界定
        2.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广义概念
        2.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狭义概念
    2.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内容涵盖
        2.2.1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2.2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2.3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3 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
        2.3.1 用经济帝国主义手段实现全球霸权
        2.3.2 用政治文化手段助推经济扩张
第3章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
    3.1 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萌芽
        3.1.1 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
        3.1.2 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
        3.1.3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
        3.1.4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3.2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奠基
        3.2.1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时代背景
        3.2.2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核心观点
        3.2.3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当代价值
第4章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4.1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
        4.1.1 落后国家的经济结构形态的理论分析
        4.1.2 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的理论透视
    4.2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
        4.2.1 垄断资本构建的“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结构
        4.2.2 垄断资本掌控下的南北不平等交换形式
        4.2.3 垄断资本剥夺下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
第5章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拓展
    5.1 全球化中资本积累逻辑的理论批判
        5.1.1 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
        5.1.2 资本积累的空间修复理论批判
        5.1.3 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理论批判
    5.2 全球化中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创新
        5.2.1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统治
        5.2.2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劳动
    5.3 全球化中民族国家理论及其新视野
        5.3.1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帝国主义
        5.3.2 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第6章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评析与启示
    6.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综合评述
        6.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成就
        6.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偏颇之处
    6.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内容启示
        6.2.1 资本逻辑跳脱与发展路径选择
        6.2.2 民族国家在场与民族意识觉醒
    6.3 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的中国发展之反思
        6.3.1 全球化中国际经济新秩序重构
        6.3.2 全球化中政治文化实践空间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当代帝国主义研究的三种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质变与稳定:超级帝国主义
    1.帝国
    2.超级经济帝国
二、质变与不稳定:霸权帝国主义
    1.新帝国主义
    2.资本帝国
    3.竞争性帝国主义
    4.美帝国
三、量变与不稳定:晚期帝国主义
    1.垄断金融资本与全球化生产
    2.金融爆炸与经济停滞
四、评论与启示

(3)新帝国主义研究的问题、进展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二、新帝国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
三、新帝国主义的理论来源
四、新帝国主义的霸权逻辑
五、新帝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
六、新帝国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
七、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八、新帝国主义的矛盾与危机

(4)艾伦·伍德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过技术决定论的分析将科技实践与生产实践相融合
    (一)在技术决定论背景考察基础上引出生产实践的必要性
    (二)在资本主义技术决定论批判基础上强调科技力量的重要性
二、从“阶级”“权力”和“价值”的诉求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三、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空间交织与权力斗争
    (一)新帝国主义本质仍以资本剥削为宗旨
    (二)民族国家与新帝国主义交织发展
四、总 结

(5)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
    2.1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后现代主义转向中的经济与文化转变
        2.1.2 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政治美学化过程
        2.1.3 新帝国主义权力领土与资本逻辑矛盾
    2.2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思想
        2.2.2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理论
    2.3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形成阶段及特点
        2.3.1 地理学逻辑实证研究阶段(1961-1973)
        2.3.2 转向马克思主义研究阶段(1973至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视角
    3.1 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3.1.1 资本积累中分工、竞争与垄断悖论
        3.1.2 新帝国主义中私有化与霸权的矛盾
        3.1.3 资本主义环境生态与政治经济合谋
    3.2 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3.2.1 时空修复理论作用限度
        3.2.2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危机
        3.2.3 城市企业主义转型谬误
    3.3 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解放政治思想
        3.3.1 作为替代方案构思的“辩证乌托邦理想”
        3.3.2 作为社会变革力量的“类存在物的潜力”
        3.3.3 作为集体意识前提的“生命之网的隐喻”
        3.3.4 作为革命联合基础的“反叛建筑师行动”
    3.4 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思辨
        3.4.1 地理决定论与地缘政治解析
        3.4.2 忠诚、身份与政治信仰辨析
        3.4.3 社会过程的话语辩证法论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时空与意识形态的关联
        4.1.1 构成社会力量的时间与空间
        4.1.2 时空体验中的身体和政治人
        4.1.3 意识形态对时空压缩的回应
    4.2 空间的意识形态性论证
        4.2.1 空间的意识形态属性
        4.2.2 空间意识形态的特性
        4.2.3 空间与传统意识形态
    4.3 空间矩阵意识形态分析
        4.3.1 空间性通用矩阵模型的意识形态属性
        4.3.2 马克思理论空间矩阵的意识形态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评析
    5.1 大卫·哈维与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比较分析
        5.1.1 意识形态概念性质的使用方面
        5.1.2 意识形态与自然科学关系方面
        5.1.3 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方面
    5.2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贡献
        5.2.1 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武器
        5.2.2 扩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视域
        5.2.3 丰富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论内涵
    5.3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局限
        5.3.1 对于唯物史观的历史本质存在解读偏差
        5.3.2 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主体判断缺失
        5.3.3 对城市空间意识形态祛魅构设过于简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6.1 以空间理论与空间实践发展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性建设
        6.1.1 延深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6.1.2 深入空间生产中国化实践,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
        6.1.3 培育践行空间正义价值观,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
    6.2 以思想政治的空间形塑宣教促进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领力
        6.2.1 强化政治文化空间赋义释义,增进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情感认同
        6.2.2 延展宣传思想工作空间视域,增加全体人民社会主义价值认同
        6.2.3 倡导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理念,增强全体人民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6.3 以把握新时期空间演变趋势特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6.3.1 干预景观社会价值隐蔽渗透,维护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三权”
        6.3.2 回应时空压缩思想活跃变化,把握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时度效
        6.3.3 介入流动空间信息交互扩散,布局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点线面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大卫·哈维简介

(6)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当代在场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帝国主义”概念界定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创新性分析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性分析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生成背景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生成的时代背景
        (一)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转变
        (二)现实背景:一战的爆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迷
    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生成的理论背景
        (一)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
        (二)霍布森:帝国主义理论
        (三)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
        (四)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
        (五)布哈林:世界经济理论
        (六)考茨基:超帝国主义理论
第二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的概述
        (一)生产的集中与垄断的出现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三)作为新统治方式的资本输出
        (四)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对世界的经济瓜分
        (五)资本主义大国对世界的领土瓜分
    二、关于帝国主义内在特性和历史地位的解读
        (一)帝国主义的内在特性
        (二)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三、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阐释
        (一)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批判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和策略
第三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在场性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面临的当代挑战
        (一)现实挑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二)理论质疑: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困境”
        (三)“困境”之源: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张力
    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并未过时
        (一)对帝国主义垄断本质的揭示并未过时
        (二)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分析并未过时
        (三)对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论断并未过时
        (四)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判定并未过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六卫·哈维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问题与目标
    1.2 文献梳理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新颖之处
第二章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的帝国主义思想
    2.2 经典帝国主义的理论语源
    2.3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2.4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生成逻辑
第三章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阐释
    3.1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辩证法
    3.2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化议题
第四章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批判与理论探索
    4.1 对当前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空间生产之批判
    4.2 对新自由主义霸权与掠夺性积累的空间扩张之批判
    4.3 对不平衡地理发展的空间呈现之批判
    4.4 对资本主义替代性方案之探索
第五章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之评析
    5.1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之创新意义
    5.2 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之局限
    5.3 对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之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当代国家理论视域下的马克思国家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当代国家理论概述
    2.1 对国家研究的转型与当代国家理论
    2.2 当代国家理论的代表流派
        2.2.1 多元主义国家理论
        2.2.2 政治精英主义国家理论
        2.2.3 新自由主义主义国家理论
        2.2.4 新保守主义国家理论
        2.2.5 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2.3 影响当代国家理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思潮
        2.3.1 影响当代国家理论的时代背景
        2.3.2 影响当代国家理论的主要思潮
    2.4 当代国家理论的主题与视域
        2.4.1 关于国家的基础性问题
        2.4.2 三对重要关系
3 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
    3.1 马克思国家观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3.2 马克思国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3.2.1 霍布斯与洛克的国家思想
        3.2.2 卢梭的国家思想
        3.2.3 黑格尔的国家思想
        3.2.4 空想社会主义的国家思想
    3.3 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4 马克思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4.1 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4.1.1 国家的起源
        4.1.2 国家的本质
    4.2 国家的职能与属性
        4.2.1 国家的职能
        4.2.2 国家的属性
    4.3 三对重要关系
        4.3.1 国家与市民社会
        4.3.2 国家与民族
        4.3.3 权力与权利
5 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特性及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5.1 马克思国家观的基本特性
        5.1.1 批判性与科学性
        5.1.2 人本性
        5.1.3 实践性
    5.2 国家在当今时代的处境
        5.2.1 国家主权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5.2.2 国家独立自主性受到新帝国主义的影响
        5.2.3 国家权力遭到民粹民族主义的反噬
    5.3 马克思国家观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5.3.1 揭示了全球化产生的根源与实质
        5.3.2 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提供了理论支持
        5.3.3 能够指引当今时代国家职能的调整
        5.3.4 指明了当今时代国家的未来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二、学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和深化研究的空间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析
        (二)国外研究综述及其启示
    三、研究的核心问题、思路框架和方法
        (一)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思路框架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概述
    一、意识形态的核心议题释义
        (一)意识形态范畴内涵的嬗变考察
        (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根本功能
        (三)主导与主流辩证统一的意识形态安全论域
    二、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界说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评判及其层次拓展
        (二)意识形态安全认识的反思及其理念深化
        (三)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实质是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考量
        (四)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对总体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范畴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诉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本在于价值观自信
        (四)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意识形态内蕴
        (五)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有机统一
    四、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
        (一)二者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认知认同上具有同构性
        (二)意识形态安全理念的深化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铸就意识形态安全的精神屏障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理论认知
    一、马克思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表达
        (一)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命题溯源
        (二)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内核建构
        (三)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批判向度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解析
        (一)“阶级意识”与“文化领导权”
        (二)文化工业批判与意识形态技术统治
        (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文化唯物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构的意识形态形塑
        (一)革命战争时期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建构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意识形态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的变革与创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化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现实境遇
    一、多元文化并存对意识形态一元主导的挑战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与价值选择的困惑
        (二)意识形态有效整合掌控的考验加剧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形势严峻
    二、不良社会思潮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冲击
        (一)新自由主义对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威胁
        (二)民主社会主义对主导意识形态思想的背离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主导意识形态权威的消解
        (四)文化复古主义对主导意识形态价值的抵牾
    三、主导意识形态的自身建树与供给不足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存在教条化、实用化、主观化现象
        (二)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危机
        (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宣传中的解释力和辩护力有待提升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域外镜像
    一、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及其启示
        (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
        (二)苏共意识形态的蜕变与僭越
    二、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霸权理论的演进及其批判
        (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资本主义霸权实质
        (二)“文明冲突论”背后的意识形态扩张策略
        (三)“软实力”论域中的西方中心价值预设
        (四)“新帝国主义”裹挟的文化资本化掠夺
    三、第三世界国家后殖民困境的文化意识形态透视
        (一)文化殖民与文化主体间性消靡
        (二)价值迷失与文化身份认同窘迫
        (三)民族文化抗争与意识形态的重塑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主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条件
    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奠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
        (一)经济实力总体增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二)科技创新发展催生新型文化业态
        (三)社会文明进步激发文化建设的活力
    二、文化传统的创生融合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源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返本开新
        (二)革命文化基因薪火相传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
    三、群众文化创建的提升培育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
        (一)文化素质与文明素养不断提升
        (二)文化热情与文化创造积极性高涨
        (三)文化获得感与文化认同显着增强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实践逻辑
    一、以意识形态的转化创造涵养文化自信的价值底蕴
        (一)开拓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实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规范和践履
        (三)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塑造力和思想引导力
    二、以意识形态的疏导免疫夯实文化自信的价值定力
        (一)正确区分对待对抗性和非对抗的意识形态
        (二)重点把控领导干部和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
        (三)拓展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主导意识形态生长空间
    三、以意识形态的影响传播增进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
        (一)在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中强化意识形态属性
        (二)在内外联动的传播格局中转换意识形态话语
        (三)在世界文化交往互动中软化意识形态的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 ——一个系统性因素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家失败原因的研究
        (二)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的研究
        (三)几点评析
    三、论文创新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设计与内容框架
第一章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视角下的“国家失败”理论及其批判
    1.1 西方“国家失败”理论的根源
        1.1.1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及其民族建设和民主建设
        1.1.2 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学说观照下的“国家失败”理论
    1.2 西方“国家失败”理论与索马里国家的特殊性
        1.2.1 非洲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特殊性
        1.2.2 索马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特殊性
        1.2.3 西方“国家失败”理论对索马里案例的解释力
    1.3 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的一个新构想
        1.3.1 主要概念
        1.3.2 基本假设
        1.3.3 分析与验证
第二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的表现Ⅰ:无政府时期的冲突与混乱(1991-2000)
    2.1 索马里国家建设初期的矛盾与冲突(1960-1991)
        2.1.1 文人政权时期
        2.1.2 军人政权时期
    2.2 无政府初期的军阀对峙和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失败(1991-1995)
        2.2.1 军阀领导的武装派系紧张对峙
        2.2.2 索马里兰的分离诉求
        2.2.3 美国与联合国索马里维和行动失败
    2.3 联合国索马里行动失败后的混乱局势(1995-2000)
        2.3.1 武装派系争斗乱局升级
        2.3.2 多地开始建立地方政权
        2.3.3 圣战伊斯兰激化内外冲突
        2.3.4 周边国家介入后的复杂形势
第三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的表现Ⅱ:国家重建时期的挫折与困境(2000-2017)
    3.1 索马里过渡国民政府遭遇失败(2000-2004)
        3.1.1 阿尔塔和解会议的成果与局限
        3.1.2 过渡国民政府的失能与困境
        3.1.3 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主导索马里“三阶段和平重建进程”
    3.2 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艰难前行(2004-2012)
        3.2.1 过渡联邦政府存在自身建设缺陷
        3.2.2 宗教外衣下的冲突威胁地区秩序
        3.2.3 海盗势力猖獗恶化国内外安全环境
    3.3 索马里联邦政府建设及其面临的内外挑战(2012-2017)
        3.3.1 联邦政府建设持续疲弱
        3.3.2 青年党恐怖威胁持续存在
        3.3.3 中东国家战略博弈制约索马里主权独立
第四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
    4.1 五个层次性行为体
        4.1.1 国际组织与西方域外大国
        4.1.2 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周边国家
        4.1.3 全国性政府
        4.1.4 次国家行为体
        4.1.5 政治强人
    4.2 四个恒定性因素
        4.2.1 现实利益
        4.2.2 地理联系
        4.2.3 历史记忆
        4.2.4 身份认同
    4.3 索马里国家失败诸因素交互作用机理
        4.3.1 第一机理:族群政治发挥决定性作用
        4.3.2 第二机理:次国家行为体是交互作用的支点
        4.3.3 第三机理:四个恒定性因素产生差异化影响
第五章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的评估与展望
    5.1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的理论效力
        5.1.1 分析模型的案例解释力
        5.1.2 分析模型的理论价值
    5.2 索马里国家失败原因分析模型的边界限度
        5.2.1 分析模型的局限性
        5.2.2 分析模型对类似案例的适切性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索马里国家历史大事记

四、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 程睿. 吉林大学, 2021(01)
  • [2]当代帝国主义研究的三种范式[J]. 谢富胜.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11)
  • [3]新帝国主义研究的问题、进展及其意义[J]. 冯旺舟. 理论视野, 2020(09)
  • [4]艾伦·伍德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逻辑[J]. 刘晓,文吉昌.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5]大卫·哈维意识形态思想及启示研究[D]. 陈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6]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当代在场性研究[D]. 陈宇. 兰州大学, 2020(12)
  • [7]六卫·哈维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D]. 祖运. 广州大学, 2019(12)
  • [8]当代国家理论视域下的马克思国家观[D]. 梁宵.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深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孙绍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索马里国家失败研究 ——一个系统性因素的分析框架[D]. 徐亚莉.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新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