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实行省级干部事前公示制度

海南省实行省级干部事前公示制度

一、海南省在省管干部中实行任前公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月[1](2013)在《制度约束、变革及县政重构 ——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文中指出县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我国的县级政权是一个全能政权体系,承担的职能多、责任重,但财力有限,权责不对称现象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方治理,重构县政是未来我国政权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研究义乌在扩权改革前、扩权改革期间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期间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其对促进县域发展和地方治理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制度情境以及地方政权的行为塑造、改变地方政权的偏好,推动制度的变革;政治体制的稳定性、资源的稀缺性和获取机会的不均等性以及注意力的有限性都制约县政的变革,而时机和制度间隙却为县政的变革提供了机会;在制度约束与激励下,县政变革沿着渐进制度变革与间断均衡两个途径交叉进行,制度激励结构的反馈程度和外部压力方向的差异,决定了制度不是中立的,其变迁也没有最终的、清晰的、连贯的目的;资源、自主性与机会,调节和增强了中央与地方、省与市县之间体制的弹性。然而,权力对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以及职责同构的全能型制度结构,限制了县政重构与地方治理。为此,县政重构应该以县政自治、建立有限责任政府、推动县域发展和县域社会治理为目标;在地方政权设计原则上,县级以上政权按行政区划原则建立,县及其以下政权按功能原则建立;多种改革模式并存,重新划分省市县政权的职能界限,重新配置地方政权的权力,重新设计县级政权制度,加强服务功能;通过强县升格为市,市县分等、分治,乡镇自治,提高县级人大的政治地位,改革司法制度等,重构县级政权体系;完善和健全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提高县级政权的财政能力,改进和优化地方治理。

史拴拴[2](2013)在《我国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探析》文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所有取得的重大进展中,创建并逐步发展确立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可称作是其中最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是最具根本性和成功性的一项改革。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选拔方式的如提拔任免权过度集中、选拔人才视野较窄,普通民众参与程度不高,有效监督力度不够、各种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盛行、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等问题,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选拔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起来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苏俄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上,对战争革命时期根据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人民军队干部管理任用制度继承发展的结果。这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本上满足了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队伍的需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党政干部人才。而这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建国之后经历了建立、运行、破坏和恢复发展几个时期。在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公开选拔制度逐渐确立与发展,其经历了孕育萌芽,80年代中期形成,党和国家确立推行几个阶段。公开选拔制度在各地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固定的统一模式而是流变为多种模式。如果把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结构体系当成一个系统来分析的话,它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功能实体存在的,更重要的作为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而运行的。一定的制度结构体系是构成制度的各个要素集中统一起来的的现实形态,所以,分析构建制度的结构体系必须要先分析构成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素。我们把公开选拔制度整个体系分为公开选拔的标准及资格条件确定、公开报名与资格审查、民主推荐、考试与测评、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与任用这几项要素。江苏在推行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2000年以来共开展实施了五次大规模的公开选拔省管干部的活动,本文选取了2000年和2010年两次公开选拔的实例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加全面的把握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公开选拔制度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内部困境和外部环境障碍,并提出了加强公开选拔理论研究力度,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公开选拔:加强舆论引导,树立社会对公开选拔的正确观念;完善公开选拔的配套制度与方法体系;优化制度实施,降低公开选拔运行成本四项基本策略。

李念[3](2012)在《广东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探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推进和发展,原有干部选任制度的积弊日益浮现,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在这种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地遂遵循邓小平人事改革思想,进行各项人事改革,为我国建立符合法制化、民主化与科学化趋势的干部选任制度奠定良好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广东省干部选任制度也逐步推广和完善。本研究试着总结广东省过去干部管理制度实践经验和现行施行或试点干部选任制度中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照当前形势需要和政策要求,对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和发展概况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以掌握干部选任制度运作现况及可供借鉴之处。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说明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以及核心概念界定。第二章,介绍广东干部选任制度的探索实践。第三章阐述广东省干部选任制度改革主要经验。第四章集中对广东省干部选任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则是针对现阶段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结合干部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论,即是本文研究的结果作原则性与实务性的总结。

刘再春[4](2012)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党政领导人才的治本之策。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虽然一方面成效明显,另一方面却难以深化。现行的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着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改革中核心制度改革滞后,改革动力不足,深层次矛盾和难题有待于破解。有鉴于此,本论文总体梳理了改革三十年来的历程,实事求是地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剖析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般过程和困境,揭示问题、症结产生的深层矛盾和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革的目标、原则、策略、路径、方法以及具体举措等。本论文由六章内容组成。导论部分具体阐述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所在,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简要分析了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论文第一章从“党政干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本概念出发,着重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直接相关理论的内涵及其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对改革的过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基本方法,首先梳理了改革的历程、总结了改革的成效,实事求是地分析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问题,可以发现,现行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仍存在着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改革中核心制度改革滞后,改革动力不足,深层次矛盾和难题还有待于破解,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第三章分析探讨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变迁)的过程。首先,对改革的动因进行探讨论证,预示了后续改革的方向。其次,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主体展开分析,本文指出,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向的主导因素,改革的方向、程度、形式和时间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核心领导者的偏好及其效用最大化。运用制度变迁模型理论,并结合具体制度分析了三十年来的改革过程,本文认为,权力中心总体上选择渐进式改革模式,这是由整体的制度环境所决定的。权力中心从利益最大化出发,将来总体仍以渐进改革为主,某些时段和某些单项制度推广将采取激进变迁方式。目前改革路径以强制性变迁为主,未来将以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相转化来加快改革进程。改革性质是适应性制度变迁,单项制度、外围制度改革将采取更新性制度变迁方式。改革方式以局部试点推动全局制度变迁。改革方法目前以模仿式变迁为主,首创式变迁为辅,未来核心制度要突破,必须依靠首创式变迁来开辟道路,依靠模仿式变迁来推广铺开。最后,运用制度变迁成本与收益分析框架对改革的动力展开分析,并以公开选拔制度、干部选举制度为例,通过收益成本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后续改革可能的路径、目标与空间。第四章分析探讨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障碍与困境的深层次原因。首先,通过对改革的路径依赖消极制约机制的探讨,剖析了制度执行走样的深层原因。本文提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难、执行走样既有专制集权主义、官本位思想、官场潜规则等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干部体制惯性的原因,又有渐进改革不彻底的影响,也有相关行动者心理与组织行为障碍方面的因素,还有权力-利益-责任不对称造成的机制障碍,主要阻力则在于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障碍。其次,从创新障碍、权力中心偏好和意识形态刚性、政策执行阻滞等方面分析了三十年来干部选拔任用核心制度改革滞后的根本原因。最后,从理论上探源,从价值冲突、民主悖论、利益冲突、体制困境、主体困境、文化困境等七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导致改革困境产生的深层次矛盾,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划定了可能边界。第五章主要探究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深化改革的若干设想。第一,从宏观上研究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原则、路径、策略与方法等问题。本文提出,建立以干部选举制为核心,考任制、聘任制、委任制为补充,以考察考核制度、任用监督制度、任期制、罢免制、辞职制等等为配套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是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改革理性选择的路径是“强制式”变迁与“诱致式”变迁相结合、“整体渐进式”与“局部突破式”变迁相结合。改革的原则是维护核心价值的同时保持制度设计的前瞻性,克服改革主体自利倾向,使制度系统整体配套协调等。具体的制度改革策略有多种,但基本的策略是“正式规则式”变迁和“非正式规则式”变迁有机结合,降低改革成本。改革的基本方法是优化,最重要的方法是创新。第二,探讨了制度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创新问题。围绕着干部选举制度、选拔任用监督机制、能上能下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的建议。第三,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难题---执行走样,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培育民主文化和新型主流意识形态,加快非正式制度变迁,为改革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另外对改革的焦点和热点---如何制约一把手滥用用人权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以群众认可权为核心的五权概念。最后,探讨了相关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加强理论研究、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加强立法保障,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第六章结论与建议。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既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颇有技术性的实践难题。本章依据内在逻辑顺序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制度的政策建议。

史佳鹏[5](2012)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来成效显着,也已日趋规范,但随之带来的诸如带病提拔、买官卖官、任人唯亲、官官相护、一把手专权等问题也不可小觑,其主要原因在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存在的权责不一致,即重选拔任用,轻责任追究。本文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的历史地位、功能作用、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阐述了责任制在施行过程中存在的如责任制管理责任不明确、责任定量定性难以划分、责任追究难以落实等问题,这既有责任制制度本身设计的缺陷,也有制度运行环境和人的原因,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深层根源进行挖掘和分析,理顺现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中的各种关系,提出应该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选拔任用各环节责任的认定、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完善等几个方面对现有责任制进行完善,使之更加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更具可行性、操作性、前瞻性。

李木洲[6](2010)在《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创新探究》文中认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总体上历经了“试验探索”、“发展改进”、“试点推广”与“正式推行”四个阶段,目前,业已成为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制度之一。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需要,随着政治体制,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政府职能转型的现实诉求,公选制度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果,其主要表现就是公选制度体系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本论文在分析大量公选制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综合使用制度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力图全景式地对我国近年来的公选制度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创新目的、创新形式、创新路径、创新困境及创新趋向等。首先,本文的第一章对制度的一般理论进行了考察,认为传统的制度分析在分析公选制度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根据公选制度的特殊性提出了新的制度分析框架——“两维一体”制度创新分析框架,所谓“两维”即制度的纵、横两个维度,所谓“一体”即制度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的创新后而形成的整个创新制度体系。基本理论的廓清为本文的立论提供了基本依据,而分析框架的确定则为本文的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制定了蓝图。其次,本文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按照“两维一体”制度分析框架,分别对公选制度的横向创新、纵向创新及制度体系创新效益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公选制度的横向创新包括三大分支的创新,分别是隶属于考任制、选任制和“考选结合制”的三大分支创新。其中,隶属于考任制的主要有“一推双考”、“公推公选”、“双推双考”、“两推一考”和“三推三考”等;隶属选任制的主要有“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三推一选”和“三推两选”等;隶属于“考选结合制”的主要有“三推三考两票决”和“三推两考一选”等。公选制度的纵向创新主要是指公选制度各子制度的选拔任用流程的创新,其集中表现为“资格确定与审查制度”、“考试制度”、“考核制度”、“推荐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及“任用制度”等的创新。而公选制度的制度体系创新效益则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拓展了人才选拔机制、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加强了制度文明建设。第五章则从公选制度的内部和外部两大系统分析了其创新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其中,来自内部系统的主要困境有职位分析的缺位、考试方式的局限、选举方式的局限、公选范围的局限以及推荐方式的局限;来自外部系统的主要困境有选拔成本偏高、明文法规缺失、功利主义作祟、并行制度泛滥以及跟踪评核滞后。最后,第六章在综合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等发展趋势,认为公选制度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向:一是公选制度的基本理论更加完善;二是结构体系更加合理;三是考核测评技术更加先进;四是制度法规体系更加健全,等。

彭辉[7](2009)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研究 ——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断改革并取得了显着成果。在诸多成果中,建立和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是最突出的成果之一。它作为一种处在成长期的极富生命力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创新发展,正在逐步成长为我国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此背景下,对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历程,提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是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必将成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再从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发展现状研究入手,思考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作为在实施公开选拔制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地方党组织如何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及建议。以期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长沙县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有所借鉴,对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建设有所启示。

汪冰,樊清华,王志荣[8](2009)在《健全干部任免票决制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票决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的程序制度,也是体现党内民主、实现集体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以票决制进行重大问题和干部人事决策中,经过不断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方法、程序和制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票决制基本观点及实践中干部任免票决制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其完善对策。

华晴[9](2008)在《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以近两次换届为分析样本》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为目标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在21世纪初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从制度本身来看,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中包含的考核、交流、监督、更新等各项机制经过几个阶段的酝酿与试行,已逐步成型,并日趋完善。但观察制度的实际实行情况,却发现选拔制度本身并非是影响省级党政领导干部任命的最重要的因素。长久以来,省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任命权都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中央手中,成为中央对省级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这一权力关系是决定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实践中如何运作的关键。本文以近两次省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换届情况为实证研究对象,对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运作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为此,本文提出两个假设: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关系问题。权力关系没有发生改变,制度改革的程度也会受到限制。政治制度的有效运转,必须以具体的机制、程序、规则的完善为前提。围绕这两个基本假设,本文论证和分析了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事任命权的归属,它决定了制度在现实中究竟是如何被执行的。目前的制度实践表明改革仍然没有触及到中央任命制这一根本问题。第二,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实践结果虽然显示出一些进步,但是这些进步不完全归功于制度改革本身的原因,还要看到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第三,选举制度迟迟不能发挥实质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执政党仍没有正确认识自身在民主政治中的定位。作为一个以实现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党,必须充分意识到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才是保障主权在民的根本途径。第四,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选举制度仍存在许多具体规则和程序设计上的空白,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空白往往就被任命制的一些惯性做法所填补。这也是导致选举制度形式虽然存在,但却不能发挥实质作用的原因之一。因此,要使选举制度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要完善制度的相关机制、程序和规则,切实保证选举人能够自主行使选举权。

尤光付[10](2006)在《县政府行政监督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民主化、市场化,我国社会公共治理中为治理腐败、提高效能,权力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健全问题突出起来,党和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入监督理论、制度、机制和实践的研究,并已有若干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发表,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无人对县政府行政监督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看,县政府行政监督体系是整个国家权力监督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县政府管理的地位及其功能上的政府治理的基础性价值不言而喻。因此,本项研究可以在政治学、行政学的学术领域里弥补行政监督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进而拓展出县域行政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的层面;本项研究的成果,也能够对县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权力监督机制的科学配置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防范和纠正县政权中行政权力运作的弊端,督促行政权力运行的公正、廉洁和高效,激励和保障社会各界的民主参与。 在县域,行政监督颇为复杂。首先,监督的内容和方式由监督主体的权能及其指向所决定,监督的性质、权能决定了监督内容的特质和监督方式的选择;与此同时,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也充分地体现出监督的性质和权责。其次,监督主体与客体基于制度而在监督什么与如何监督等方面的博弈有一定差异。再次,行政生态的变迁会在监督制度运作中促成一些新的监督行动者和造成一些新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会看到制度设计与现实践行间现出的差异及由此而引发的变革动力。基于上述预设,本文将县域行政监督中存在的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法院监督、检察院监督、纪律检查、行政监察、上级监督、干部监督、审计监督、公民监督、社团监督、舆论监督等分别归为三类模块,即分工配合性他律式监督、管理控制性自律式监督和社会维权性参与式监督,并由此入手,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经验分析方法,系统地阐释和探讨我国县政府行政监督的制度、机制和生存状态。 全文包括五章和结束语。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明论题的缘起及其意义;界定县政府、行政监督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特质;对相关研究文献予以述评;确定经验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预设范式和写作框架。 第二章探讨古代县政监督。主要是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与借鉴性,选择较成熟的中国古代县政监督凸显出的机理及其启示予以总结概括,旨在历史的回眸中找出其经验教训,为以下各章的阐述做一个历史铺垫。本章简要概括出古代县政监督的机理主要有“灵活性与规范性并举”,“以卑察尊,以小制大”和“多元主体,三层监督”;提出古代县政监督的启示在于:监督功效发挥,权力制约是基础:多元监临态势,官僚政治成障碍;官吏薪俸不济,勤廉监督终难为。 第三章探讨分工配合性他律式监督。县治中对行政权的外部监督,主要有宪政基础和组织

二、海南省在省管干部中实行任前公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在省管干部中实行任前公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约束、变革及县政重构 ——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自下而上的视角
        1.2.2 自上而下的视角
        1.2.3 两种视角相结合的尝试
    1.3 研究思路与个案选择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
2 理论视角与分析工具:历史制度主义与制度变迁
    2.1 历史制度主义如何认识和理解制度?
    2.2 制度如何形成、演进与变迁?
        2.2.1 时间序列与非均衡的秩序
        2.2.2 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
        2.2.3 间断均衡
        2.2.4 渐进转型理论
    2.3 制度约束与变革:一个分析框架
        2.3.1 制度的嵌入性
        2.3.2 反馈机制与路径依赖
        2.3.3 制度构建兼具“算计”与“文化”逻辑行为者的偏好
        2.3.4 间断均衡与渐进转型
3 地方政权间关系与地方治理:制度设计与制度沿革
    3.1 传统中国省县关系的制度基础和地方政权设计的逻辑
        3.1.1 治理天下与地方政权的设置
        3.1.2 地方政权制度的设计逻辑
    3.2 两级制与三级制:县的地位及其与上级政权的关系
        3.2.1 传统中国地方政权两级制与三级制的反复
        3.2.2 县的地位及其与上级地方政权的关系
    3.3 现代国家建设与地方政权间关系:两级还是三级?
        3.3.1 市管县体制的建立
        3.3.2 省管县改革的探索
    3.4 地方政权间关系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启示
        3.4.1 按行政区划而非功能设置地方政权
        3.4.2 地方政权层级设置与管理幅度、效率之间的矛盾
        3.4.3 县级政权的独特作用
        3.4.4 虚化行政区向实体行政区转化
4 浙江义乌:改革开放与经济管理制度变革
    4.1 政府主导与放开搞活:义乌小商品城的成长
    4.2 从小商品市场到国际商贸城市:扩权改革与义乌经济发展
        4.2.1 经济管理权限的调整
        4.2.2 财政政策的调整
        4.2.3 从掌舵到服务:国际商贸城市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和变革
    4.3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化
        4.3.1 在逆境中寻求突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缘起
        4.3.2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配套改革促经济管理转型
    4.4 制度变迁与发展机会
5 从“单中心治理”到“多中心治理”:社会管理制度变革
    5.1 从“农民”到“市民”:推进本地农民市民化
        5.1.1 实施“本地人口城镇化”战略
        5.1.2 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步伐
        5.1.3 改革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5.2 从“排斥”到“包容”:外来人口管理
        5.2.1 完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
        5.2.2 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5.2.3 构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体系
        5.2.4 推行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
    5.3 从“相互不适应”到“良性互动”:外籍人口管理
        5.3.1 建立涉外社区服务管理制度
        5.3.2 构建民族宗教和睦和谐机制
        5.3.3 为外籍人口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5.4 经济发展与政府社会管理转型
6 干部管理制度的有限变革
    6.1 扩权改革前义乌的干部管理制度
        6.1.1 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宏观背景
        6.1.2 干部管理权限实行上“收”下“放”
        6.1.3 实行新的用人标准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6.1.4 干部考核激励制度初步建立
        6.1.5 干部日常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
    6.2 扩权改革期间义乌的干部管理制度
        6.2.1 扩权改革对义乌干部管理提出新挑战
        6.2.2 实行试用期制等新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6.2.3 实行低职高配、保障和平衡不同层次干部待遇的激励机制
        6.2.4 实行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主要形式的干部考核制度
        6.2.5 完善干部日常管理制度
    6.3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期间的义乌干部管理制度
        6.3.1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对干部管理制度的影响
        6.3.2 进一步调整垂直机构干部管理权限
        6.3.3 加大干部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
        6.3.4 强化干部考核和问责
    6.4 经济社会发展与制度约束及偏好
7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和不均衡的改革
    7.1 情境、偏好与自主性
        7.1.1 农村的工业化和商业化
        7.1.2 市场化与城市化
        7.1.3 全球化和国际化
        7.1.4 制度嵌入和路径依赖
    7.2 资源依赖与时序
        7.2.1 资本
        7.2.2 土地
        7.2.3 政治地位
        7.2.4 获取资源的机会的不均衡性
    7.3 不均衡的制度变革:方式与机制
        7.3.1 改革的不均衡性
        7.3.2 渐进性变革
        7.3.3 间断均衡
        7.3.4 从渐进制度变革到间断均衡:有限理性与政治体制的稳定性
    7.4 治理体制的弹性及其限度
8 重建县政,推进地方治理
    8.1 我国县政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
    8.2 设计原则
        8.2.1 行政区划与功能区相互协调的原则
        8.2.2 坚持权、责、事相匹配的原则
        8.2.3 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原则
    8.3 权力配置
        8.3.1 优化权力配置,建立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
        8.3.2 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8.3.3 构建地方民主治理结构,强化县域治理的社会基础
    8.4 财政均衡
    8.5 县政治理模式选择
        8.5.1 强县升格为市:有选择的重点发展之路
        8.5.2 实县虚市:探索“县政中国”之路
        8.5.3 强镇扩权、乡镇自治:优化县域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我国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基础:几个概念的阐释
    1.4 研究方法
二、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的生成与流变
    2.1 干部选拔任用在新中国的沿革
    2.2 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在中国的生成与流变
    2.3 我国几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分析
        2.3.1 委任制
        2.3.2 选任制
        2.3.3 考任制
        2.3.4 聘任制
        2.3.5 竞争上岗制
三、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结构体系分析
    3.1 选拔标准及资格条件确定
    3.2 公开报名与资格审查
    3.3 民主推荐
    3.4 考试与测评
    3.5 组织考查
    3.6 讨论决定与任用
四、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运行实例分析
    4.1 2000年江苏公开选拔21名副厅级省管干部实例与分析
        4.1.1 实例简述
        4.1.2 实例分析
    4.2 2010年江苏省公推公选30名省管干部实例与分析
        4.2.1 实例简述
        4.2.2 实例分析
五、公开选拔党政制度问题与完善策略分析
    5.1 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问题分析
        5.1.1 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系统内部问题分析
        5.1.2 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外部障碍分析
    5.2 完善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的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3)广东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难点及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干部选任制度
2 广东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探索实践
    2.1 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1997-2001)
    2.2 改革的纵深发展和进一步创新阶段 (2001-2008 年)
3 广东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主要经验
    3.1 选准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坚持探索干部“能上能下”的新路
    3.2 坚持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相结合
    3.3 采取了适度的分权,扩大民主和增加透明度的制度改革
    3.4 竞争上岗和公选的方式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实践
4 现阶段广东干部选任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1 干部能上难下难突破
    4.2 干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4.3 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
    4.4 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改革的滞后和不到位
5 解决现阶段干部选任制度改革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积极推进干部能下能出制度体系
    5.2 完善干部监督机制
    5.3 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5.4 加快推进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改革
    5.5 现阶段进一步深化广东干部选任制度改革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架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架构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党政干部
        二、党政领导干部
        三、选拔任用制度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形成与发展
        二、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一、路径依赖的内涵
        二、路径依赖理论概述
        三、路径依赖理论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第二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过程与问题
    第一节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成效
        一、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与单项制度改革起步
        二、外围制度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公开选拔等外围制度整体推进和加速发展
        四、选拔任用制度深化拓展
        五、改革的成效
    第二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一、核心制度改革滞后
        二、配套体系不完备
        三、改革动力不足
        四、改革缺乏法律规范和理念引领
    第三节 现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问题
        一、制度设计的缺陷
        二、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第三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
    第一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动因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党政领导人才的要求
        二、提高执政能力和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需要
        三、传统选拔任用制度的短缺、失灵和非均衡
        四、国外高级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第二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主体
        一、核心主导主体:中央权力中心
        二、多重角色主体:地方党委及其组织部门
        三、利弊兼有的推动力量:利益群体
        四、未来支撑力量:知识精英
        五、核心驱动因素和基础主体:人民群众
    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变迁模型
        一、渐进性和激进性制度变迁模型
        二、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
        三、适应性和更新性制度变迁模型
        四、局部性和全局性制度变迁模型
        五、模仿式和首创式制度变迁模型
    第四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
        一、制度改革的成本
        二、制度改革的潜在收益
        三、制度改革的成本收益比较
第四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一节 改革的路径依赖消极制约机制
        一、观念障碍:传统文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和渐进式改革之路径依赖
        三、利益障碍:既得利益者阻碍和消极抵制
        四、机制障碍:收益递增的正反馈机制
        五、心理与组织行为障碍:学习性效应和适应性预期
    第二节 改革的路径闭锁
        一、创新障碍:创新主体的缺位和稀缺
        二、主体障碍:权力中心偏好和意识形态刚性
        三、信息成本障碍:信息高成本的约束
        四、政策障碍:政策走样阻滞
    第三节 改革困境的理论分析:改革的可能边界
        一、价值冲突: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张力
        二、民主悖论:公众参与制度改革与理性要求之间的紧张
        三、利益冲突:公共利益者与私人利益主体的角色并存
        四、主体困境:改革主体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五、体制困境: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
        六、文化困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变迁轨迹不一致
        七、发展困境:制度稳定性与改革变动不居相背离
第五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深化改革的若干设想
    第一节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
        一、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二、改革的原则
        三、改革的路径选择
        四、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第二节 制度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创新
        一、重点、难点制度系统设计
        二、制度的优化与创新
    第三节 培育民主文化和新型主流意识形态
        一、改革的社会心理基础和价值导向
        二、营造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节 权力的合理调整和科学配置
        一、权力主体结构的调整及探索建立民否制
        二、选拔任用权力结构的变迁
        三、权力分解的基本形式
        四、五权的分离与分配
    第五节 深化改革的相关保障体系建设
        一、加强理论研究
        二、建立新的组织机构
        三、加强立法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本研究的相关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调研阶段
        二、试点探索阶段
        三、建立推广阶段
    第二节 党政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一、基本内容
        二、主要特点
第二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干部对责任制存在抵触或模糊认识
        二、责任制管理责任不明确
        三、具体责任未作出明确界定
        四、责任定量定性难以划分
        五、责任追究难以落实
        六、对责任追究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不足
    第二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官本位”思想的束缚
        二、个人利益或利益共同体抵制责任制
        三、误读党管干部与民主集中制
        四、选拔任用权力过分集中
        五、责任制制度建设不完善
第三章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改进党政领导干部选任方式方法
        二、用制度增强干部贯彻落实选任工作责任制的自觉性
    第二节 明确选任工作各环节的责任
        一、实行干部选任全过程责任人制度
        二、明确各干部选任相关主体的责权利
    第三节 以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来规范权力运行
        一、建立完善与责任制相关的制度体系
        二、规范责任追究的程序
        三、明确责任追究的时间限定
    第四节 完善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的监督机制
        一、实行干部选任工作全过程记录和公示制度
        二、加强党委组织部门的监督作用
        三、鼓励、支持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
    第五节 责任追究后补救措施完善
        一、把不作为和无所作为纳入责任追究适用范围
        二、建立合理的免责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创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公选领导干部制度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及关系界定
    二、制度与制度创新理论
    三、"两维一体"分析框架
第二章 公选领导干部制度横向维度创新分析
    一、隶属于选任制的横向创新
    二、隶属于考任制的横向创新
    三、隶属于考选结合制的横向创新
第三章 公选领导干部制度纵向维度创新分析
    一、资格制度创新分析
    二、推荐制度创新分析
    三、考试制度创新分析
    四、选举制度创新分析
    五、考核制度创新分析
    六、监督制度创新分析
    七、任用制度创新分析
第四章 公选领导干部制度创新整体效益分析
    一、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二、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三、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四、加强了制度文明建设
第五章 公选领导干部制度创新困境分析
    一、内部系统困境分析
    二、外部系统困境分析
第六章 公选领导干部制度创新趋向分析
    一、制度基本理论日渐完善
    二、制度结构体系日趋合理
    三、考核测评技术日益先进
    四、制度法制建设日臻健全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7)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研究 ——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2.1 关于中国公开选拔制度研究综述
        1.2.2 关于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进程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党政领导干部的相关概念
        2.1.2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相关概念
        2.1.3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的相关概念
    2.2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地位及作用
        2.2.1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地位
        2.2.2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作用
    2.3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发展历程
        2.3.1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孕育、产生
        2.3.2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发展沿革
    3.1 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基本情况
    3.2 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发展阶段分析
    3.3 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主要特点
        3.3.1 公开选拔工作把握了选任导向
        3.3.2 公开选拔工作注重了改革创新
        3.3.3 公开选拔工作凸显了实施效果
第四章 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例与分析
        4.1.1 2004年长沙县公选10名副科级领导干部
        4.1.2 2007年长沙县公选5名科级领导干部
    4.2 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研究问卷调查与分析
        4.2.1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4.2.2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4.3 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4.3.1 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经常化的力度不够
        4.3.2 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科学化的水平不高
        4.3.3 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规范化的程度不高
        4.3.4 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效能化的措施不力
    4.4 原因分析
        4.4.1 观念因素的影响
        4.4.2 资源因素的影响
        4.4.3 机制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经验、启示与对策
    5.1 湖南省内其他市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及经验
        5.1.1 长沙市2005年统一公开选拔科(局)级领导干部实例与分析
        5.1.2 湖南省溆浦县2009年公开选拔乡镇党委书记实例与分析
        5.1.3 两个案例对长沙县公开选拔工作的启示
    5.2 推进长沙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对策
        5.2.1 深化认识,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常态化
        5.2.2 创新方法,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科学化
        5.2.3 规范程序,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效能化
        5.2.4 完善制度,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法制化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以近两次换届为分析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之意义
    2.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3.本文的基本假设与主要观点
    4.核心概念之界说
    5.本文的研究方法
    6.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基础
    第一节 党的长期执政基础:合法性与有效性
        1.执政的合法性要求
        2.执政的有效性要求
        3.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与党的长期执政
    第二节 党的自身建设要求:组织力量与执政能力
    第三节 国际化的要求:政治民主与制度建设
第二章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换届的制度背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节 2001年至2003年省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换届概况
        1.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年龄分布情况
        2.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情况
        3.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交流程度
    第三节 2006年至2008年省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换届概况
        1.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年龄分布情况
        2.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情况
        3.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交流程度
    第四节 近两次省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换届情况比较分析
        1.两届省级党政正职领导概况的数据比较
        2.比较结果分析:政治、社会、经济因素的合力作用
第三章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现实与制度比较
    第一节 省级党委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
        1.省级党委正职领导选任类型之一:"未选举先上任"
        2.省级党委正职领导选任类型之二:"调任后即当选"
        3.省级党委正职领导选任类型之三:"提拔后即当选"
        4.省级党委正职领导选举制度的困境
    第二节 省级行政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
        1.省级行政正职领导的异地调任路径:副书记-代省长-省长
        2.省级行政正职领导选举制度的困境
    第三节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问题和出路
        1.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2.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思路的探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县政府行政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三、文献综述、方法约定和框架设计
第二章 古代县政监督
    一、古代县政监督的机制
    二、古代县政监督的启示
第三章 分工配合性他律式监督
    一、县人大的权力监督
    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
    三、县法院和检察院的司法监督
第四章 管理控制性自律式监督
    一、县上级机关的监督
    二、县组织部门的监督
    三、县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
    四、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 社会维权性参与式监督
    一、县域公民监督
    二、县域社团组织监督
结语
    一、县政府行政监督体系由三个模块的监督所构架
    二、县政府行政监督运作机制尚存四个缺陷
    三、县政府行政监督完善的对策建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海南省在省管干部中实行任前公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约束、变革及县政重构 ——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D]. 王利月. 浙江大学, 2013(12)
  • [2]我国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探析[D]. 史拴拴. 南京大学, 2013(10)
  • [3]广东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探析[D]. 李念. 吉林大学, 2012(03)
  • [4]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D]. 刘再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5]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问题研究[D]. 史佳鹏.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2)
  • [6]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创新探究[D]. 李木洲.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1)
  • [7]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化研究 ——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D]. 彭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6)
  • [8]健全干部任免票决制的思考[J]. 汪冰,樊清华,王志荣. 理论导报, 2009(02)
  • [9]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以近两次换届为分析样本[D]. 华晴. 复旦大学, 2008(04)
  • [10]县政府行政监督研究[D]. 尤光付.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海南省实行省级干部事前公示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