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与存在方式的探索——兼论J.D.塞林格小说主题的解读

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与存在方式的探索——兼论J.D.塞林格小说主题的解读

一、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及存在的方式探询——兼谈对J.D.塞林格小说主题的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刁蒙蒙[1](2014)在《论毕飞宇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书写》文中认为毕飞宇的小说,无论是其早期的先锋写作,还是后期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其核心内容一直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尽管作家的创作风格、主题意向在不断的变化,但是“边缘人”的书写却是贯穿其创作始终。鉴于毕飞宇目前在文坛上的研究现况,本文试图以“边缘人”概念作为切入点,并且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特点,独特的艺术追求,选取其经典小说《玉米》、《平原》、《推拿》等长篇及几篇短篇进行重点分析,来回答以下问题:为何毕飞宇笔下会出现“边缘人”?作品中又存在哪些“边缘人”形象?作者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边缘人”形象?等等。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加以论述:首先为绪论。重点阐释国内外文学中以及社会学中对于“边缘人”概念的不同界定。“边缘人”的概念属于舶来品,源自西方的社会学,国外对此已经有了丰富的见解。而在国内的文学创作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边缘人”形象。本部分的重点就是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从而为本文的“边缘人”概念进行界定,目的是为本文研究“边缘人”主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一章分为两小节。第一节具体阐述毕飞宇经历的边缘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首先从时代方面,90年代文坛的边缘化对于作家的疏离;其次,横向比较与毕飞宇同时期的新生代作家笔下的“边缘人”形象;最后,探讨毕飞宇本身的特殊性。主要解决毕飞宇笔下“为什么会出现边缘人形象”这个问题。第二节剖析毕飞宇笔下文学“边缘人”的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即:第一、70年代被压迫和奴役的农村女性群;第二、游走在城乡边缘的“进城人”;第三﹑健全世界中的残疾人。第二章主要分析“边缘人”的生存困境。“生存,以及如何诗意地生存?”一直是作家相当关注的问题。本章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首先是边缘人的存在方式,即社会主流人群所赋予“边缘人”的“他者”身份。其次是他们的精神困境。他们在寻求自我的认同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上的焦虑,以及爱的缺失所造成的孤独感,共同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最后分析“边缘人”的悲剧命运。第三章阐述毕飞宇边缘写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分别从“日常生活化”、“心理活动书写”、以及“审视姿态”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毕飞宇的叙述手法,以揭示小说的艺术魅力,展现独特的小说意蕴。本文在梳理毕飞宇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边缘人”概念为切入口,分析其小说塑造的边缘人物类型,展现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探究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蕴,力求更加全面丰富的理解和把握毕飞宇小说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内涵,从而客观公正的评价毕飞宇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同时,也希望借此文,唤起读者对于毕飞宇的兴趣。

洪春梅[2](2014)在《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研究》文中提出进入耄耋之年的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美国文坛耕耘了五十多年,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打造了一个文学传奇。尽管罗斯一再声称自己不是犹太作家,只是碰巧是犹太裔而已,他的作品仍然聚焦于犹太人世界。独特的文化背景使罗斯对于文化变迁与同化下的多重创伤感同身受,从早期的《再见,哥伦布》开始,1969年《波特诺的怨诉》的问世,到后期的“美国三部曲”,甚至到最近发表的作品,罗斯始终怀有一种创伤情结。20世纪初犹太民族裹挟着历史性创伤进入新大陆,第二代移民与美国文化的艰难融合、大屠杀的阴影以及战后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为罗斯的创伤叙事提供了素材,一直负伤前行的犹太民族创伤记忆孕育了罗斯的创伤叙事。罗斯的创伤叙事具有典型性,聚集了广义的文化创伤和原初的创伤理论的主题,他的小说文本是创伤叙事的极佳范本。罗斯的创伤叙事承继了早期犹太小说的文化同化与移植、移民体验等传统主题外,当代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异化问题,麦卡锡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也被睿智的他拿来作为背景,升华和丰富着罗斯创伤叙事的主题和内蕴。出身学院的学术和写作背景决定了他作品的深刻性和现代意识。本论文以菲利普·罗斯的创伤叙事为研究对象。罗斯创伤叙事作品揭示了罗斯与大屠杀文化记忆的创伤写作心理机制关联,聚焦犹太文化融入美国文化过程中造成的文化创伤。文化创伤是一种强烈、深刻、难以磨灭的、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与未来取向发生重大影响的痛苦记忆。文化创伤不只是一个自在的经验事实,而是一种自觉的理性建构,具有自觉性、主体性和反思性,它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建构行为。罗斯的创伤叙事就是当代犹太人的“美国化”经验的文化建构。罗斯的创始叙事关注历史创伤和现代性危机造成的文化创伤下主人公的身份危机、生存困境和心灵困境,具有很强的“存在”意识。为了表现其写作意图,罗斯的创伤叙事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借助后现代元小说、互文性、文本游戏、悖论式戏仿与幽默等叙事策略,实现了创伤叙事文本的风格和内容的谐和。通过创伤叙事作品的书写,罗斯矛盾地剥离着“犹太性”,最终超越了犹太性,转向对文明悖论和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本论文有绪论,四个章节的论述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有三部分组成,首先以“心灵的猎手”为题,对于罗斯的小说创作作了一个整体的概括。其次对于罗斯小说的国外(美国)和国内的研究情况作了述评。最后,对于本论文涉及到的创伤、创伤理论与创伤叙事作了理论背景的介绍,同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罗斯创伤叙事与记忆的写作心理机制关联,分三小节展开论述。第一小节论述大屠杀创伤记与罗斯小说的创伤叙事;第二节指出创伤叙事的悖论性及表征危机;第三节指出创伤叙事的疗伤作用,同时对于大屠杀文学作了一个回顾。第二章论述文化创伤与罗斯创伤叙事,结合典型文本对于罗斯创伤叙事作了文本阐释与分析。本章有三小节组成,分别从母体文化创伤体验、文化同化与信仰失落和文明痼疾与人类创伤悖论三个方面展开。第三章结合罗斯小说作品,对其创伤叙事中表现的强烈的存在意识进行了关注。罗斯的创伤小说与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有着不解之缘,本章运用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对于罗斯的创伤叙事作品进行解读。第四章指出罗斯的创伤叙事具有后现代性,罗斯借助后现代性叙事策略呈现文化创伤,分三小节对于罗斯的元小说、互文性、文本游戏、悖论式戏仿与幽默等后现代叙事策略结合文本进行探讨。结语部分对于罗斯的创伤叙事进行整体评价,并对本论文的观点作一总结。

寇旭华[3](2012)在《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 ——J.D.塞林格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当代着名作家J.D.塞林格以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对美国及世界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他的其他小说虽然不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知名,但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在文学研究界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塞林格的全部已发表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参照东西方相关的文学理论和研究模式,综合运用存在主义哲学、佛禅等东方宗教哲学、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西方戏剧理论、小说理论、现代心理学等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塞林格小说进行全面解读和深入探讨,总结塞氏小说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梳理并建构起美国资本主义异化社会中的当代青年形象体系,展示其生存道路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通过具体剖析小说类型和小说精神,以期从中揭示人类总体文明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美学维度,辨析小说的进步历史意义和其局限性,确认作品与美国为代表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联系,以及在此意义上传达的对异化社会精神特质和现代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的反思性认识。

太星南[4](2012)在《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文中研究表明《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作家J·D·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也是该作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长久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该部小说中蕴含的主题解析颇丰,尤其是其中体现的成长主题使之成为美国当代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对成长小说的探究在国内外文学界中由来已久,成长小说以特定的人类群体即青少年群体为主体,以发生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成长历程为内容,艺术化、集中化地呈现出人类共同的相似的成长经验。《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简单,语言个性化,作品问世后取得强烈反响,最大原因在于塞林格笔下塑造的一个外表纨绔叛逆、不懂礼貌、品行恶劣,而内在苦闷孤独、心思细腻又渴望童真之爱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本文试图在前人对该部小说主题的研究基础之上,首先从该部小说的成长主题对成长小说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切入,反观其社会时代背景对成长主题的影响;再从叙事学层面分析该部小说语言个性化中所透露的成长主题,塞林格以人物语言的粗鄙化低俗化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叛逆与张扬,又以不失幽默的调侃语言调节了整部小说灰暗晦涩的整体氛围,其语言特征是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主人公外在与内在截然相反的极端分裂,体现了成长主体矛盾和挣扎的内心世界;最后从成长经验的心理学层面,分析作品中穿插和隐藏的成长仪式,主人公的呓语和多次幻想,表面上是他走向精神分裂的前兆,实际上却昭示出人类成长经验中要经受的不可避免的成长步骤。塞林格笔下这一个苦闷中学生的三天两夜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不仅体现了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和失落,也从侧面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虚伪与黑暗,折射出成人世界存在的虚假与沉浮,小说成长主题的巧妙阐释,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秀娟[5](2012)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研究》文中指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着名犹太籍作家塞林格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以美国青年学生霍尔顿为主人公的小说表面上是美国文化的作品,实际上隐含了丰富的犹太性特征。在小说中,作者隐藏了霍尔顿的犹太身份,大量运用了意象化以及象征的艺术手法,以隐性的独特方式阐释了犹太文化母题。流浪汉、父与子、边缘人、牺牲与救赎等犹太文化母题在小说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地运用与理解。同时,霍尔顿的形象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理想的幻灭,他的孤独、痛苦和迷惘以及最后从幻梦中自我解脱回归现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作者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类生存现状的现实关注。本文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犹太文化母题及其普遍性意义作为研究对象,是想通过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来解读塞林格作品中内在的犹太性。全文分为“《圣经》(旧约)——历史——犹太文化母题”、“犹太文化母题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艺术呈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犹太文化母题的普遍性意义”三章。包括引言绪论和结语共五个部分。引言与绪论部分主要总结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对它的犹太文化母题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综述,分为国内外研究现状两部分。国外研究现状以对作品主题以及主人公分析为主,评论家还经常将霍尔顿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在国内,关于塞林格及其作品的真正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1994年起,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评论和介绍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和其他报刊上开始增多;进入21世纪后,每一年公开发表的专论文章多达十余篇;目前,各类期刊上相关文章仍在不断增长。对塞林格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作者的创作意识、文本修辞结果、读者接受反应以及文化历史语境等几个方面。引言通过总结研究现状,引出“犹太文化母题”的研究主题。第一章重点论述了犹太文化母题与《圣经》(旧约)、历史的相互关系。犹太文学犹太性的实质在于,它是以文学的方式对犹太文化要素的消解和运用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综合性的民族素质,而在犹太文化要素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民族的客民身份、选民观和末世论等思想、流浪史程及其心理思维、价值观念、民族习俗等。第二章梳理了犹太文化母题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艺术呈现,主要有边缘人、流浪汉、父与子、牺牲与救赎等犹太文化母题。而这些文化母题主要体现在霍尔顿的身心体验,霍尔顿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以及生活、性格、语言、行为等方面。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犹太文化母题的普遍性意义。这些普遍性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霍尔顿精神流浪的世界化品性、“父与子”矛盾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霍尔顿边缘人生存困境的社会功能作用和霍尔顿“牺牲与救赎”情结的现代性及其普遍性意义。结语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总结,包括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的犹太性及其普遍性意义进行了归纳,同时也指出了本论文的局限性,希望能进一步论证。

张小薇[6](2011)在《雨王汉德森:生存价值的执着追求者》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战后美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索尔·贝娄荣获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最有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于拥有深厚的犹太文化传统和对美国社会的深入观察,贝娄形成了独特的“贝娄式风格”。其作品《雨王汉德森》,描绘了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存困境,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着重研究在现代社会里有精神危机的汉德森对生存价值坚持不懈的追寻。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雨王汉德森》。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存在价值的评估标准。自我本质和生活环境之间保持平衡,精神与物质追求的双重满足和对真理的不断追求。第二章探讨了汉德森追求存在价值的方法。他将自我追求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用爱来包容别人。第三章深入讨论了汉德森成功的原因。这是源于他对于美好家园和崇高精神的追求,对于生活真谛的洞悉以及对于死亡的独到理解。基于以上三章得出论文的结论。《雨王汉德森》是一部描写汉德森的精神上的痛苦来展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的小说。尤其是他内心世界的“我想”。本文作者对《雨王汉德森》的解读是对生存价值的执着追求以及体现生存意义的方法而真正的补救办法是去追求精神价值,重新建立对现代世界的信心。在这个意义上说,汉德森是一个生存价值的执着追求者。

张雯艳[7](2011)在《《雨王亨德森》的存在主义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了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探讨了小说的主题及贝娄对人生存在意义的理解;此外,从存在主义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能让读者对作家及其作品做深入新颖的解读,深刻体会作家的创作精髓。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关于对索尔·贝娄和其作品《雨王亨德森》的评论并简要论述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对贝娄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分析《雨王亨德森》中亨德森所处的荒谬世界,揭示了世界是荒谬的,人本身也是荒谬的。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亨德森在其所处的荒谬世界中的体验,展现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这也是存在主义对人生的普遍看法。第四章,主要通过自由的选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及两者的关系,分析了主人公对真实存在的追求,探讨人存在的本质,通过上述各章对《雨王汉德森》的分析,归纳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即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承担起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人类的责任,从而实现存在的意义。论文结合《雨王亨德森》主人公在非洲探险的经历及所感受到的苦闷与迷惘以及他思想转变的整个过程,分析了现代社会异化现象引起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并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出路,即存在的真谛,进行了积极探索,使读者得以从存在主义视角进一步理解贝娄作品。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了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探讨了小说的主题及贝娄对人生存在意义的理解;此外,从存在主义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能让读者对作家及其作品做深入新颖的解读,深刻体会作家的创作精髓。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关于对索尔·贝娄和其作品《雨王亨德森》的评论并简要论述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对贝娄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分析《雨王亨德森》中亨德森所处的荒谬世界,揭示了世界是荒谬的,人本身也是荒谬的。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亨德森在其所处的荒谬世界中的体验,展现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这也是存在主义对人生的普遍看法。第四章,主要通过自由的选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及两者的关系,分析了主人公对真实存在的追求,探讨人存在的本质,通过上述各章对《雨王汉德森》的分析,归纳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即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承担起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人类的责任,从而实现存在的意义。论文结合《雨王亨德森》主人公在非洲探险的经历及所感受到的苦闷与迷惘以及他思想转变的整个过程,分析了现代社会异化现象引起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并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出路,即存在的真谛,进行了积极探索,使读者得以从存在主义视角进一步理解贝娄作品。

袁小明[8](2010)在《国内塞林格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塞林格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国内发行便受到了文学评论界广泛关注,他作品中文本所处历史文化语境、作家创作意识、文本修辞手段和效果以及文本在读者中的接受情况均成为评论界研究的对象。在目前的研究中有必要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后经典叙事学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同时将作家其他作品纳入研究视野,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塞林格。

李芳[9](2007)在《寻找存在的意义 ——对《雨王汉德森》的存在主义解析》文中指出本文试图以存在主义理论来分析《雨王汉德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章:对前人关于索尔·贝娄和《雨王汉德森》的评论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对贝娄的影响进行了简要论述;第二章,分析了汉德森所处的荒谬世界,揭示了世界是荒谬的,人本身也是荒谬的;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汉德森在其所处的荒谬世界中的体验,展现人生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这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普遍看法;第四章,主要论述自由选择和责任。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实现存在的意义。与此同时,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又强调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汉德森通过非洲之行获得了面对现实的勇气,找到了存在的意义。第五章,通过上述各章对《雨王汉德森》的分析,归纳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即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承担起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人类的责任,从而实现存在的意义。

陆文苓[10](2006)在《永恒轮回 ——《弗兰尼和卓依》原形追求的道学研究》文中认为J.D.塞林哲的小说《弗兰尼和卓依》(1961)继续了其《麦田守望者》所涉及的主题,即青少年成长的危机与困惑。《弗兰尼和卓依》以一种更为内省和形而上的角度来审视青少年的成长危机,使得该小说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哲学意味。但也因为它的晦涩,关于《弗》的评价并不及《麦》的多。《弗》继续了青少年的成长主题,而主要聚焦于对顿悟或精神宁静的诉求。其中不乏对东方哲学,包括老子道学思想的讨论。故此,本文意图以老子道学的角度浅析《弗兰尼和卓依》中的原型追求。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怎样从老子道学的角度理解《弗兰尼和卓依》中的原型追求?该问题又分为两个次问题:《弗兰尼和卓依》中的原型追求是什么?该追求是如何展开的? 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涉及荣格的原型理论和老子的道学思想。荣格的理论主要涉及文学原型中追求顿悟的原型。通常该追求的过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分离”“转变”和“回归”。老子的道学思想主要涉及“道”(万物的本原)“德”(“道”在个体中的体现;或个体的虚静自然)。“道”与“德”本为一体,二者的合一,即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天人合一)能带来个体与世界,以及个体本身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关键是自然无为,虚静无欲。本文还涉及“道”运动的规律,即“反”。在此“反”包含两个含义:相反和返回。 本文首先分析了《弗兰尼和卓依》中原型追求的目的:精神的纯粹和宁静(在该书中等同于顿悟)。此种精神的纯粹和宁静从道家思想来看即是天人合一(“道”“德”的合一)的体现。随后本文分析了《弗》中原型追求的过程,以“分离”“转变”和“回归”的顺序进行。“分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物与世界的分离,以及人物本身的分离。从老子的观点来看,“分离”的阶段体现了人物与自身的“德”,及与自然的“道”的脱离。为了摆脱这样的脱离,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弗兰尼和卓依开始进入追求的第二阶段“转变”。这个过程以人物的自省为特征,可以理解为是人物尝试寻找自身“德”的努力,因为“德”是个体与自然之道相连的渠道。在“转变”的过程中,弗兰尼和卓依逐渐意识到了无欲与超然的重要性。无欲与超然正是老子道学所强调的自然无为,虚静无欲。这是保持“德”与“道”统一(顿悟)的关键。由此,在接下来的第三阶段“回归”中,通过对自然和无欲的尝试,以及对个

二、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及存在的方式探询——兼谈对J.D.塞林格小说主题的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及存在的方式探询——兼谈对J.D.塞林格小说主题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论毕飞宇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毕飞宇与“边缘人”
    第一节 毕飞宇的边缘性经历
    第二节 毕飞宇笔下的“边缘人”群体
第二章 “边缘人”的存在特征
    第一节 “边缘人”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边缘人”的精神困境
        一、 寻求身份认同的焦虑感
        二、 精神无法皈依的孤独感
    第三节 “边缘人”的无奈结局
第三章 “边缘人”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画面底色
    第二节 内心世界的镜像展示
    第三节 作家的审视姿态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心灵的猎手”
    第二节 菲利普·罗斯国内外研究回顾
        一、国外(美国)菲利普·罗斯研究综述
        二、国内菲利普·罗斯研究综述
    第三节 创伤、创伤理论与创伤叙事
        一、创伤
        二、创伤理论发展回溯
        三、创伤叙事
第一章 罗斯创伤叙事与记忆
    第一节 大屠杀——历史与记忆
        一、梦魇的历史
        二、创伤的记忆
    第二节 沉默的经验——失语与表征危机
        一、沉默的悲哀
        二、失语与表征危机
    第三节 写历史,写创伤——创伤叙事与治疗、康复
        一、创伤叙事与治疗
        二、大屠杀文学
第二章 文化创伤与罗斯创伤叙事
    第一节 文化母体与个体创伤体验
        一、永远的漂流者:无根之痛
        二、反犹的“幽灵”: 历史之魅
        三、大屠杀的“梦魇”: 民族之殇
    第二节 文化同化与群体信仰失落
        一、从纽瓦克到哥伦布——文化融入与怀疑接受
        二、波特诺们的痛苦申诉——文化同化与人格分裂
        三、美国梦的破灭——文化同化与信仰失落
    第三节 文明的痼疾与人类创伤悖论
        一、“隐形人”——人性的污秽与种族创伤
        二、变形的“乳房”——人性的异化与心理创伤
        三、梅里与莱丝——人性的摧残与战争创伤
第三章 探询创伤:创伤、存在、精神分析
    第一节 犹太文学与存在主义
        一、存在主义在美国
        二、美国犹太文学与存在主义
    第二节 罗斯小说中的创伤与存在
        一、创伤与“创伤的存在”
        二、罗斯小说中的创伤与存在
    第三节 罗斯小说中的创伤与精神分析
        一、文学中的创伤与精神分析
        二、罗斯小说中的创伤与精神分析
第四章 呈现创伤:事件、文本、叙事策略
    第一节 “幽灵作家”与元小说
        一、自传性与创伤叙述
        二、元小说与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第二节 “幽灵叙述”与互文性
        一、互文性与创伤叙事
        二、互文性与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第三节 悖论式戏仿与犹太幽默
        一、戏仿与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二、犹太幽默与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 ——J.D.塞林格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塞林格小说研究的意义
    1.2 塞林格小说的先行研究
        1.2.1 国外塞林格小说研究
        1.2.2 中国的塞林格小说研究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任务
    1.4 关于本论文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塞林格小说创作的历史语境
    2.1 作家所处时代
    2.2 作家生平及创作分期
        2.2.1 前期创作
        2.2.2 中期创作
        2.2.3 后期创作
    2.3 小结
第三章 塞林格小说人物形象的蜕变
    3.1 在世俗社会中身不由己的年轻人
        3.1.1 被戕害的羔羊
        3.1.2 挣扎于生活漩涡的“半”成人
        3.1.3 同化或堕落的迷途者
    3.2 疏离者:沉默的对抗
        3.2.1 “疏离者”与虚伪“世俗”的对立
        3.2.2 被疏离的“疏离者”
    3.3 战时人物的创伤与温情
        3.3.1 短暂的英雄主义
        3.3.2 经历生死考验的大兵“贝比”和文森特·考菲尔德
        3.3.3 战争创伤
    3.4 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代表的反叛的霍尔顿系列——逃离自由到积极的自由
        3.4.1 雏形期的“霍尔顿”
        3.4.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
    3.5 以格拉斯家族为代表的少年智者——超越对立
        3.5.1 西摩与特迪
        3.5.2 巴蒂与格拉斯家族其他弟妹
    3.6 小结
第四章 塞林格小说的哲学意识和美学内核
    4.1 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困境
        4.1.1 “此在”的“沉沦”及引起的痛苦和焦虑
        4.1.2 对世界的体验:偶然性和荒谬性
    4.2 “自由”选择的悲剧性
        4.2.1 直面选择的悲壮
        4.2.2 渺茫前路
        4.2.3 不超脱的超脱与身心分离的超越
    4.3 童真崇拜
        4.3.1 本真人格的象征
        4.3.2 救赎天使
        4.3.3 童真崇拜的人为变异
    4.4 易逝青春的感伤之美
    4.5 体现终极关怀:东方哲学与基督教杂糅的宗教哲学思想
        4.5.1 基督教与佛教等东方哲学
        4.5.2 小说的宗教哲学意识表达
    4.6 小结
第五章 塞林格小说的创作特色
    5.1 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5.2 前、中期小说约略对称的戏剧化设计到后期小说的反情节倾向
        5.2.1 约略对称
        5.2.2 后期小说的反情节倾向
    5.3 原型叙事
        5.3.1 神话原型叙事
        5.3.2 佛禅的宗教叙事模式
    5.4 文本表层结构的深层表达
        5.4.1 口语化、重复及强调
        5.4.2 诗化表达
    5.5 漫画化叙述策略:解构崇高
    5.6 与“垮掉的一代”的比较研究
        5.6.1 时代背景
        5.6.2 主题与创作手法
    5.7 小结
第六章 塞林格小说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6.1 异化社会批判
    6.2 寻求诗意的安居
    6.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4)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 《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概况
    (三)、成长主题与美国精神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长主题的继承与革新
    (一)、传统成长主题的起源与特点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长主题叙事风格的新变
二、本色化叙述背后的成长之痛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
    (二)、叙述语言的特立独行
        1、粗俗与虚假——自我或者世界
        2、叙述者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
三、霍尔顿的成长之路
    (一)、成长的原型经验
    (二)、引路人的缺失与隐现
        1、引路人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2、霍尔顿的失落
        3、霍尔顿的憧憬
    (三)、霍尔顿隐秘的成长仪式
        1、成长仪式的传统
        2、霍尔顿的成长仪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圣经》(旧约)——历史——犹太文化母题
    1.1 文化母题的范畴及其形成的原因
    1.2 犹太文化母题与《圣经》(旧约)和历史的关系
        1.2.1 犹太文化母题与《圣经》(旧约)的关系
        1.2.2 犹太文化母题与历史的关系
    1.3 美国犹太小说家对犹太文化母题的联结和运用
        1.3.1 小说主题与文化母题的相吻合
        1.3.2 小说主题与文化母题部分的一致
第二章 犹太文化母题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艺术呈现
    2.1 孤独的流浪人——“流浪汉”母题分析
        2.1.1 犹太民族的流浪史程
        2.1.2 两种流浪汉模式的含义
        2.1.3 霍尔顿的精神流浪
    2.2 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反叛者——“父与子”母题分析
        2.2.1 《创世纪》中的父子之争,以及与犹太经验的贯通
        2.2.2 “父与子”母题:内涵及意义
        2.2.3 霍尔顿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2.3 异化的边缘人——“边缘人”母题分析
        2.3.1 历史的沉淀和《圣经》(旧约)中的“边缘人”原型
        2.3.2 “边缘人”母题的内涵及其意义
        2.3.3 霍尔顿边缘化的生存现状
    2.4 永远的守望者——“牺牲与救赎”母题分析
        2.4.1 历史的“沉淀”和《圣经》(旧约)中的“牺牲与救赎”
        2.4.2 “牺牲与救赎”母题的文学表现
        2.4.3 霍尔顿的“牺牲与救赎”情结
第三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的普遍性意义
    3.1 霍尔顿精神流浪的世界化品性
    3.2 “父与子”矛盾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
    3.3 霍尔顿边缘人生存困境的社会功能作用
    3.4 霍尔顿“牺牲与救赎”情结的现代化及其形而上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6)雨王汉德森:生存价值的执着追求者(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Standards of Assessing the Existence Value
    A.The Balance between Self-nature and Habitat
    B.The Satisfaction of both Spiritual and Material Needs
    C.The Constant Search for Truth
Chapter Two Ways to Pursue the Existence Value
    A.Combination of Self-seeking and Social Needs
    B.Achievement from Switching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C.The Expression of Love towards Others
Chapter Three Reasons leading to Henderson’s Success
    A.Henderson’s Quest for the Spiritual Home
    B.Henderson’s Insight into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C.Henderson’s Correct Understanding towards Death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7)《雨王亨德森》的存在主义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贝娄和他的作品
        1.2 国内外对于贝娄的研究
        1.3 关于《雨王亨德森》的评论
        1.4 存在主义
        1.5 存在主义对贝娄写作的影响
    第二章 世界的荒诞性
        2.1 荒诞感
        2.2 荒诞的世界
        2.3 人类的荒谬行为
    第三章 亨德森在荒谬世界的经历
        3.1 亨德森孤独的经历
        3.1.1 与自身的冲突
        3.1.2 与他人的冲突
        3.2 亨德森的自我厌恶
        3.3 亨德森对死亡的恐惧
    第四章 追寻真正的存在
        4.1 追求自由选择
        4.1.1 亨德森的生死抉择
        4.1.2 亨德森对于存在和变化的选择
        4.2 追寻责任
        4.2.1 自由选择和责任之间的关系
        4.2.2 亨德森对于责任的追求
        4.3 爱是一种责任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部分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中文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About Saul Bellow and His Works
        1.2 A Survey of Saul Bellow's Studies in China and Abroad
        1.3 Criticism of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1.4 Existentialism
        1.5 Existentialism's Influence on Bellow's Writings
    Chapter Two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2.1 The feeling of absurdity
        2.2 The absurd world
        2.3 Human Being's Absurd Behaviors
    Chapter Three Henderson's Experience in the Absurd World
        3.1 Henderson's Experience of Solitude
        3.1.1 The Conflict with Self
        3.1.2 The Conflict with Others
        3.2 Henderson's Self-abhorrence
        3.3 Henderson's Fear of Death
    Chapter Four Quest for the Authentic Existence
        4.1 Quest for Free Choice
        4.1.1 Henderson's Choice between Living and Death
        4.1.2 Henderson's Choice between Being and Becoming
        4.2 Quest for Responsibility
        4.2.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
        4.2.2 Henderson's quest for Responsibility
        4.3 Love is a Kind of Responsibilit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8)国内塞林格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家创作意识与叙事主题研究
二、文本修辞效果与文学文体学研究
三、文化历史语境与读者接受
四、结束语

(9)寻找存在的意义 ——对《雨王汉德森》的存在主义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SAUL BELLOW AND THE HEROES UNDER HIS PEN
    1.2 CRITICISM OF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1.3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EXISTENTIALISM
    1.4 EXISTENTIALISM’S INFLUENCE ON BELLOW’S WRITINGS
CHAPTER TWO THE ABSURD WORLD AROUND HENDERSON
    2.1 AN ABSURD WORLD
    2.2 HUMAN BEING’S ABSURD BEHAVIORS
CHAPTER THREE HENDERSON’S EXPERIENCE IN THE ABSURD WORLD
    3.1 HENDERSON’S EXPERIENCE OF SOLITUDE
        3.1.1 The Conflict with Self
        3.1.2 The Conflict with Others
    3.2 HENDERSON’S SELF-ABHORRENCE
    3.3 HENDERSON’S FEAR OF DEATH
CHAPTER FOUR HENDERSON’S QUEST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4.1 HENDERSON’S FREE CHOICE
        4.1.1 Henderson’s Choice between Living and Death
        4.1.2 Henderson’s Choice between Being and Becoming
    4.2 RETURNING TO THE REALITY
    4.3 FINDING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4.3.1 Free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
        4.3.2 Love is a Kind of Responsibilit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详细摘要

(10)永恒轮回 ——《弗兰尼和卓依》原形追求的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English)
Abstract(Chines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1.2. Motivation for the Writing of the Thesis
    1.3. Story Summary
    1.4. Structural Plan
    1.5. Summary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International Criticism
    2.3. Domestic Criticism
    2.4. Overall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Questions
    2.5. Summary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Archetypal Theory
    3.3. Taoist Theory
    3.4.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ies
    3.5. Summary
Chapter 4: Analysis
    4.1. Introduction
    4.2. The Purpose of the Quest
    4.3. The Process of the Quest
    4.4. Summary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in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Works Cited

四、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及存在的方式探询——兼谈对J.D.塞林格小说主题的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毕飞宇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书写[D]. 刁蒙蒙.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2]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研究[D]. 洪春梅. 天津师范大学, 2014(11)
  • [3]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 ——J.D.塞林格小说研究[D]. 寇旭华. 吉林大学, 2012(09)
  • [4]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D]. 太星南. 云南大学, 2012(10)
  • [5]《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研究[D]. 李秀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6]雨王汉德森:生存价值的执着追求者[D]. 张小薇.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6)
  • [7]《雨王亨德森》的存在主义解析[D]. 张雯艳. 兰州大学, 2011(05)
  • [8]国内塞林格研究述评[J]. 袁小明.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9]寻找存在的意义 ——对《雨王汉德森》的存在主义解析[D]. 李芳.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06)
  • [10]永恒轮回 ——《弗兰尼和卓依》原形追求的道学研究[D]. 陆文苓.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与存在方式的探索——兼论J.D.塞林格小说主题的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