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治疗知识(九)特殊情况下的抗栓治疗——妊娠与癌症

抗栓治疗知识(九)特殊情况下的抗栓治疗——妊娠与癌症

一、抗血栓治疗知识(九)特殊情况下的抗血栓治疗——妊娠与癌症(论文文献综述)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1](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蔺蒙[2](2020)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EGC内镜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ESD治疗的病例,纳入符合内镜治疗适应证的147例EGC病例。以同期予相同治疗的71例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病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ESD治疗EGC整块切除、完全切除、并发症等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ESD治疗EGC与HGIN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95.9%对94.4%,88.4%对91.5%,6.1%对8.5%,P>0.05)。在符合内镜治疗适应证的EGC患者中,合并溃疡、未分化型癌与整块切除、完全切除无明显相关性(P>0.05),26例溃疡型EGC与7例未分化型EGC均达到完全切除。病灶长径>2cm与整块切除、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完全切除有关。长径≤2cm的EGC完全切除率为94.1%,2cm-3cm的EGC完全切除率为84.8%,长径>3cm的EGC完全切除率为53.8%。单因素分析中,相对于长径≤2cm的EGC病灶,2cm-3cm的病灶完全切除率下降(OR 0.354,95%CI:0.1-1.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径>3cm病灶完全切除率下降(OR 0.074,95%CI:0.019-0.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相对于长径≤2cm的EGC病灶,长径为2cm-3cm及长径≥3cm的完全切除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2cm-3cm:OR 0.237,95%CI:0.064-0.872;长径≥3cm:OR 0.086,95%CI:0.022-0.340)。不完全切除的17例EGC病变,水平切缘阳性9例,垂直切缘阳性2例,分次切除致切缘状态无法判断5例,病灶损害致边缘状态无法判断1例。不完全切除的EGC病灶,7例接受外科手术,1例在三月内接受二次ESD治疗,8例密切随访观察,1例因身体原因未再复查。平均随访34.06±13.52月,发现1例复发,3例同时性胃癌,2例异时性胃癌。结论:在内镜治疗适应证范围内,ESD治疗EG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HGIN相同。病灶长径>2cm是不完全切除的危险因素。

杜晓龙[3](2019)在《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较为常见的外周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多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液异常高凝状态等原因所导致。其中急性期下肢血栓如发生脱落,则有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风险,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如短期内血栓无法全部清除则发生血栓机化,远期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其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色素沉着、感觉异常、下肢皮肤反复溃疡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抗凝治疗、手术取栓、微创介入治疗等。虽然这些治疗手段对于急性期的血栓有着较好的疗效,但对于慢性期血栓以及血栓机化后造成的内皮损伤治疗效果有限。干细胞是目前缺血性疾病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定向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潜在能力,在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受损内皮修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在深静脉血栓发生之后内皮祖细胞可以定向迁移至血栓部位,参与到血栓中血管新生,但由于内皮祖细胞在正常人体循环中含量较少且内皮祖细胞本身增殖能力较弱等一些特点,目前内皮祖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如何提高内皮祖细胞在循环中的含量,增强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提高内皮祖细胞在体内发挥作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此外,内皮祖细胞根据出现时间、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物等不同可分为早期内皮祖细胞(Early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EPCs)和晚期内皮祖细胞(Lat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lEPCs),这两种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的不同分化时期所产生,两者在增殖、成血管、旁分泌能力上均有不同。因此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在对血栓溶解再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但目前对于两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功能还不十分清楚。非编码核糖核苷酸(non-coding RNA,ncRNA)是指各种不翻译成蛋白质的RNA分子。这些RNA都可以从基因组转录而来,但不进行翻译过程,可在RNA水平行使各自的功能。非编码RNA主要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以及microRNA等。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的小RNA,其在细胞内具有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中大约30%的基因受到miRNA的调控。miRNA在细胞分化,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miRNA可以参与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调节,因此本实验中我们重点探究了 miRNA-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对内皮祖细胞移植后对血栓的机化再通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丰富了内皮祖细胞功能调节以及移植治疗血栓作用的理论基础,并为深静脉血栓及其他缺血性疾病的细胞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次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人外周血来源早期及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及鉴定目的:验证成人外周血来源早期及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后续体内及体外实验提供纯度较高的实验工具细胞。方法:抽取健康成年人外周血6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成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再利用差速贴壁法定向诱导培养出内皮祖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Dil-Ac-LDL与FITC-UEA-1双荧光染色验证所获得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结果: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继续培养1天后可见少量细胞贴壁,呈现出椭圆形、圆形,大小不一;贴壁细胞继续培养5-7天以后,镜下可见细胞集落形成,集落中间细胞呈圆形,周围细胞呈现长梭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培养至14-21天后,可见细胞铺满培养板,细胞集落消失,细胞呈典型鹅卵石样外观。Dil-ac-LDL与FITC-UEA-1双荧光染色显示细胞可吞噬Dil-ac-LDL并结合FITC-UEA-1。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发现培养细胞可表达CD34、VEGFR2、CD133、CD31、CD45、CD14、vWF等。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可以得到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所获细胞符合EPCs特点的形态学特点,Dil-Ac-LDL与FITC-UEA-1双荧光染色以及流式细胞学检测进一步证实所获细胞纯度较高,能够满足后续实验要求。第二部分 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miR-150对内皮祖细胞的分化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分别收集不同培养阶段的内皮祖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监测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水平。2.分别调控早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含量,使用lipofectamine 3000将miR-150 模拟物(miR-150 agomir)以及 miR-150 抑制物(miR-150 antagomir)转染入细胞中,再次检测早期内皮祖细胞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水平。3.使用体外及体内成血管实验、增殖实验等检测表达调控后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成血管能力。结果:l.miR-150在早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表达水平不同,与早期内皮祖细胞相比,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表达水平显着提高;2.体外及体内成血管实验显示早期内皮祖细胞高表达miR-150后,其成血管能力显着提高,而晚期内皮祖细胞中抑制miR-150表达,其成血管能力有所下降;3.增殖实验也显示出相较于早期内皮祖细胞未处理组,当细胞中miR-150表达水平升高时,其增殖能力提升,而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表达水平降低后,其增殖能力受到抑制;4.旁分泌实验检测IL-8以及VEGF,结果显示早期内皮祖细胞中增加miR-150表达水平后,其IL-8以及VEGF分泌能力下降,晚期内皮祖细胞中抑制miR-150表达水平后,其表达水平未有上升。结论:l.miR-150在内皮祖细胞分化不同阶段中表达水平不同;2.miR-150在内皮祖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可促进其成血管能力提升;3.miR-150在内皮祖细胞中表达水平提高与其增殖能力提升有关;4.miR-150在内皮祖细胞中水平升高可抑制早期内皮祖细胞分泌VEGF以及IL-8。第三部分 miR-150调控内皮祖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目的:研究miR-150调控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1.分别调控早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含量,使用 lipofectamine 3000 将 miR-150 模拟物(miR-150 agomir)以及 miR-150 抑制物(miR-150 antagomir)转染入细胞中,提取不同组细胞中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细胞中 pSer473 Akt、total Akt、pSer256 FOXO1 以及 total FOXO1 的蛋白含量;2.将早期内皮祖细胞与Akt信号通路阻断剂wortmannin共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变化;3.采用体外成血管实验检测早期内皮祖细胞与wortmannin共培养后成血管能力改变;4.采用增殖实验检测早期内皮祖细胞与wortmannin共培养后增殖能力改变;5.ELISA实验检测早期内皮祖细胞与wortmannin共培养后旁分泌能力改变情况。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晚期内皮祖细胞中Akt表达水平高于早期内皮祖细胞,提高早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水平后,pSer473 Akt表达水平升高,加入Akt通路抑制剂wortmannin后Akt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此外,晚期内皮祖细胞中FOXO1表达水平高于早期内皮祖细胞,提高早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表达后FOXO1磷酸化水平升高,反之,抑制Akt通路后,FOXOl磷酸化水平降低;2.细胞流式学检测发现早期内皮祖细胞中加入wortmannin后其表面标志物发生改变;3.体外成血管实验发现阻断Akt通路后可降低内皮祖细胞的成血管能力;4.增殖实验结果提示加入wortmannin后可抵消miR-150对于早期内皮祖细胞的促增殖作用;5.旁分泌实验结果显示加入wortmannin后可抵消miR-150对于早期内皮祖细胞旁分泌能力的抑制作用。结论:I.Akt/FOXO1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内皮祖细胞的分化过程;2.阻断Akt/FOXOl信号通路后可抑制miR-150对于早期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调节功能。第四部分 miR-150靶基因预测和验证目的:预测及验证miR-150在调控内皮祖细胞分化中可能的靶基因。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50可能的靶基因;2.western blot检测早期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PCR以及western blot验证miR-150靶基因;4.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祖细胞中miR-150靶基因受到抑制后对于Akt/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学预测c-Myb为miR-150可能的靶基因;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早期内皮祖细胞中c-Myb表达水平高于晚期内皮祖细胞;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150可与含有c-Myb 3’UTR区质粒结合降低荧光强度,q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150升高可降低c-Myb的表达水平;4.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发现c-Myb可以参与调控内皮祖细胞中Akt/FOXOl信号通路。结论:1.c-Myb为miR-150的靶基因;2.c-Myb参与调控内皮祖细胞中Akt/FOXOl信号通路。第五部分 早期内皮祖细胞及晚期内皮祖细胞对静脉血栓溶解再通的影响目的:研究不同分化阶段内皮祖细胞对静脉血栓溶解再通的影响。方法:1.建立裸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将所建立模型分为五组:A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lml PBS;B组(10只),eEPCs组,经尾静脉注入lml含有l×106早期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悬液;C组(10只),eEPCs/miR-150+lEPCs组,经尾静脉注入lml混合有l×106晚期内皮祖细胞以及上调miR-150表达的早期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悬液;D组(10只),eEPCs/NC+lEPCs组,经尾静脉注入lml混合有1×106晚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早期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悬液;E组(10只),lEPCs组,经尾静脉注入1ml晚期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悬液。2.术后7天收集血栓标本,通过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聚集以及新生血管情况;血栓称重检测各组中血栓重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血管形成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静脉血栓溶解再通情况。结果:1.HE染色比较各实验组中炎症细胞聚集以及血栓溶解再通情况,结果显示eEPCs/miR-150+lEPCs组中新生血管含量最多,溶解再通情况最好;2.称量各组中血栓标本,结果显示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各个细胞移植组中血栓重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eEPCs/miR-150+lEPCs组中血栓重量最轻;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EPCs/miR-150+lEPCs组中,CD34阳性管壁最多;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各实验组下腔静脉造影剂,结果显示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各个细胞移植组中均有血流恢复再通,其中eEPCs/miR-150+lEPCs组血流恢复情况最好。结论:1.各个分化阶段的内皮祖细胞均可以促进静脉血栓的溶解再通;2.混合移植上调miR-150的早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促进血栓溶解再通的效果最好。

刘凌[4](2018)在《vWF水平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骨科大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抑制vWF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引言:Von Willebrand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液循环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促凝血因子。此外,相关研究发现vWF在骨肉瘤(Osteosarcoma,OS)原发灶肿瘤组织和转移灶肿瘤组织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在转移部位的肿瘤组织中表达显着增加。然而,vWF在骨肉瘤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1、进一步研究vWF在骨肉瘤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探究骨肉瘤发生与发展中,vWF和mi RNA-24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在人骨肉瘤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对vWF和mi RNA-24的表达特征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 RNA-24与vWF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以及划痕试验来测定vWF和mi RNA-24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Pearson’s卡方检验对骨肉瘤患者mi RNA-24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在骨肉瘤的肿瘤组织(n=84)和细胞株SAOS-2,MG-63,143B,U2OS,HOS中,vWF的表达都明显升高,相反mi RNA-24的表达却显着下降。mi RNA-24能显着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通过过表达vWF,可以显着削弱mi RNA-24抑制骨肉瘤细胞转移的能力。实验结果证实了在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中,vWF可以作为mi RNA-24的作用靶点。人骨肉瘤组织中mi RNA-24低表达与肿瘤转移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同时,mi RNA-24低表达能够预示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差、生存率低。结论:vWF在骨肉瘤进展过程中作为一种新的原癌基因发挥重要的作用。vWF在mi RNA-24调控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vWF有希望成为骨肉瘤治疗的一个有效生物学靶点。第二部分关节置换术后血液vWF和ADAMTS13的变化与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引言:vWF(von Willebrand Factor)是凝血VIII因子的载体蛋白,能够黏附血小板和细胞外基质,促进血小板聚集、粘附在血管损伤的区域,促进血栓形成。ADAMTS13又称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解蛋白酶(vWF-CP),其作用主要是在vWF分子结构的A2区域切断vWF以降低其活性。因此,血液循环中vWF和ADAMTS13的水平与术后患者血凝状态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性。目的:本研究旨在观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中vWF和ADAMTS13水平的变化,以进一步研究两者表达水平的改变与患者术后血凝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观测了9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病人。分别收集患者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2,3,5,7天的血液样本。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来检测血浆ADAMTS13抗原。通过用荧光底物FRETS-vWF73来检测血浆ADAMTS13蛋白水解酶活性。血浆vWF抗原(vWF:Ag)和vWF瑞斯若霉素辅因子(vWF:RCo)活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蛋白原通过Sysmex?CA500系统检测,D-二聚体由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来测定。结果:血浆vWF抗原水平及其活性从术后第一天开始就显着升高。与之相反ADAMTS13抗原水平及其活性则出现显着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整个观察期都没有明显改变。术后第1、2天,抗凝血酶III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值,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第3天恢复到术前水平。从术后第一天开始,D二聚体显着高于术前。从术后第2天开始,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增加。此后整个观察期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都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ADAMTS13和vWF水平与血栓形成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血液中ADAMTS13和vWF水平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有意义的指标,可以用来提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血栓并发症的风险;也提示可以通过抑制vWF的表达和活性来降低深静脉血栓及其他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薛凡[5](2017)在《施用空气波压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护理中施用空气波压力的天数不同,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作用的影响、对血凝指标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施用空气波压力天数。方法选择104例于2016年6月到12月在河南省某医院,行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二组人数相等。试验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另加空气波压力治疗5天,对照组:术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2天,通过常规方法测定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血凝指标,对比二组的结果,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出现血栓。使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数值变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α=0.05。结果1基础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指标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2血栓及血栓前兆相关症状发生率二组患者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都没有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症。试验组血栓前兆相关症状发生1例,对照组3例,两组结果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3血凝指标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试验组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11.19±0.28s、11.13±0.33s、10.83±0.31s、10.65±0.26s;对照组PT分别:11.12±0.30s、11.11±0.31s、10.70±0.31 s、10.62±0.16,(F组间=6.125,P=0.015;F时间=76.317,P<0.001;F交互=0.662,P=0.5),两组均呈缩短趋势。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也呈缩短趋势,与PT的变化类似。试验组D-二聚体分别:0.085±0.036 mg/L、0.185±0.036 mg/L、0.339±0.049 mg/L、0.346±0.050 mg/L;对照组D-二聚体分别0.075±0.048 mg/L、0.179±0.054 mg/L、0.371±0.046 mg/L、0.523±0.043 mg/L(F组间=104.321 P<0.001;F时间=1344.393 P<0.001;F交互=110.22 P<0.001)两组均呈上升趋势。手术前后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也呈上升趋势,与D-二聚体的变化类似。4两组间比较术后第1天,试验组FIB 272.21±11.77 mg/DL,低于对照组的278.98±16.66 mg/DL(t=2.393,P=0.019)。术后第3天,试验组PT值10.83±0.31s高于对照组的10.70±0.31s(t=2.076,P=0.040);试验组FIB304.69±14.57 mg/DL低于对照组的322.73±11.30 mg/DL(7.053,P<0.001);D-二聚体试验组0.346±0.050 mg/L低于对照组的0.371±0.045 mg/L(t=2.650,P=0.009)。术后第5天,仅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结果存在统计差异(p<0.001)。结论1.应用2天和应用5天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均无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前兆相关症状发生率相近,可继续沿用现有术后两天的治疗时间。2.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第1、3、5天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术前缩短,而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都高于术前,机体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出现这种血栓的概率较高。3.延长空气波压力治疗时间对术后血凝指标有一定的影响。

李光第[6](2015)在《白细胞介素-18及相关标志物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变化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课题研究主要就白细胞介素-18、核转录因子-κ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标志物,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动物造模实验、临床检测及细胞实验等方式,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手段,就上述关键标志物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机理进行探讨。目的:1、狭窄法进行瘀滞型SD大鼠下腔静脉血栓造模,分组对比不同时间点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检测IL-18、NF-κB、vWFGPIb-α等标志物的表达状态;同时在临床患者血液中检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合探讨研究所关注检测指标与DVT的临床联系及意义;2、体外构建有效的IL-18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和逆转录病毒抑制载体,作用HUVECs提取总RNA进行基因芯片分析,观察HUVECs整体功能变化;大鼠尾静脉注谢IL-18过表达/抑制质粒载体病毒并行IVC血栓造模,比较血栓形成情况,检测局部静脉壁IL-18及相关指标的表达变化,进一步讨论过表达/抑制IL-18对血栓形成和下游标志物的影响;3、针对IL-18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标志物间的关联性进行实验,深入探讨IL-18影响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途径,以及该途径对静脉血栓形成造成影响的机理。方法:1、120只SPF级SD大鼠,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3组:DVT模型组(n=40)、假手术组(n=40)和对照组(n=40),参考课题组历年研究经验和经典文献报道,在造模后设立2h、8h、24h、72h等不同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每组分别取10只大鼠进行解剖对照观察血栓形成情况,ELISA检测血液样本中IL-18、NF-κB、vWF和GPIb-α的表达情况;2、采集筛选临床血样,分为深静脉血栓组患者30例、实验对照组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ELISA检测血中IL-18、NF-κB、vWF 和 GPIb-α的表达,对照动物造模结果进行初步探讨;3、构建人和大鼠IL-18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和逆转录病毒抑制载体,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对过表达/抑制效率进行检测;提取IL-18过表达/抑制后HUVECs的总RNA进行基因芯片分析,观察过表达/抑制IL-18对静脉内皮细胞正常功能的影响;4、将两种载体转染至宿主细胞293T后所产生的病毒,分别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对实验动物进行分组预处理;大鼠DVT造模后对IVC血栓段组织进行取材,对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对比,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静脉壁组织中IL-18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5、体外培养HUVECs并添加外源性IL-18进行预处理,通过real-time PCR、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等手段,检测IL-18是否通过激活NF-κB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对HUVECs存活状态和vWF、P-selectin、t-PA等内皮细胞功能标记物表达产生影响,结合前期实验结果对DVT发生机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利用狭窄法可成功制作瘀滞型SD大鼠IVC血栓模型,狭窄法残余管腔横截面积比控制在10%左右可得到良好成栓率、成活率;造模后8h开始有完全性血栓形成,24h血栓形成稳定;2、IL-18、NF-κB、vWF和GPIb-α等ELISA检测结果示:大鼠造模后血中蛋白检测随血栓的发生、发展逐渐呈现高表达,24h(病检显示为血栓形成高峰期)各指标明显上调(P<0.05);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中相关蛋白表达高于无DVT的健康人和血栓高危因素患者(P<0.05),各指标表达基本符合动物造模表达情况;3、利用慢病毒载体和逆转录病毒载体,可成功构建高效的IL-18基因过表达/抑制载体;基因芯片检测发现IL-18过表达可对HUVECs正常生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并出现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而抑制IL-18表达可产生不同效应;4、IL-18过表达慢病毒和IL-18抑制逆转录病毒,预处理大鼠行DVT造模后各组血栓形成的重量、质量和重量/质量比等指标,均显示IL-18的表达变化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影响(P<0.05);造模段静脉组织中NF-κB和vW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随IL-18表达变化出现调控性改变;5、IL-18可激活HUVECs中NF-κB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使HUVECs损伤及早期凋亡现象明显增多;促使内皮细胞标志物vWF、P-selectin发生表达上调、t-PA合成产生量明显减少。结论:1、炎性反应和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标志物:IL-18、NF-κB、vWF、P-selectin、t-P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2、IL-18高表达可使]HUVECs存活状态及凋亡异常,选择性抑制NF-κB激活可明显减少该途径所致的细胞损伤;3、IL-18介导内皮损伤可促使vWF、P-selectin表达上调、t-PA合成量明显减少,导致静脉易栓性;4、IL-18调控NF-κB引起的内皮细胞炎性损伤和功能异常,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机理之一。

严娜[7](2013)在《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60例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同期不伴有深静脉血栓的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利用SPSSl9.0软件,先对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手术、放疗、中心静脉置管和FIB等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病理类型、手术、放疗等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妇科恶性肿瘤合并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脂、糖尿病、腺癌、手术、放疗可能是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度警惕、早期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郑永亮[8](2012)在《中风治未病理论的文献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中风病(stroke)是指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嗜食厚味及饮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起病急、变化快,好发于中老年人,相当于西医的脑血管病或脑卒中。《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报告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150万到200万新发脑卒,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因此预防中风病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医疗卫生课题。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风病防治方面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丰富的治疗方法,完善的治未病理论,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临床财富。那么如何将其整理、归纳、分析、总结,运用到今天中风病的治未病当中去,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从《黄帝内经》开始,在中医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历代中医学家对中风病的防治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中医药在防治中风病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临床上一直存在对中风病“重治疗而轻预防”的现象。中医虽然有很好的“治未病”理论,但针对中风病治未病的论述基本上都是只言片语,散在于各种文献当中,纷繁散乱。为此,笔者搜集整理了从《内经》到当代在中风病防治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着名医家的着作,对各位医家明确提出的预防中风发作或复发的原文,整理摘录出来,并借助现代的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以古今对照的方式,对这些中风病防治思想和治未病的思路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当今中风病防治“跟着指南走”的时代特点,探讨了如何在指南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发挥中医文献的价值,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中风治未病之路。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发掘中医中风病防治的文献资源,探讨如何在目前医疗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优势,开发中风治未病软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中风病综合预防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按照文献研究方法中“文献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确定中风病的文献查找范围我们参考了上海文献研究所出版的《中风病专辑》、《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等中风病中医文献专着,它们收集了部分先秦到民国的有关中风病的文献论述,但这两本文献专辑在唐代以后所收集的中风病文献并不全面,而且没有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很多内容与中风病无关,而是一些外感疾病、面神经炎或癫痫等其他内科疾病。鉴于此,本课题在参考两部专辑基础上,通过翻阅《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通用着作、内科、针灸科、养生等方面的书目,《民国名医着作精华》,排除四部丛书中有关外科、妇科、儿科、眼科、骨伤科、耳鼻喉科等与中风病无关的论述,最终确定了《黄帝内经》、张仲景、《中藏经》、巢元方、孙思邈、王焘、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王执中、罗天益、薛己、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龚廷贤、喻嘉言、姜天叙、李用粹、沈金鳌、陈修园、叶天士、王清任、张士骧、张山雷、张锡纯26为医家为古代研究对象,现代文献部分以2009年国家首次评选的30位国医大师、当代中风病中医名家王永炎、石学敏等团队所发表的中风病相关论文、专着、近些年发表的一些国家级重大中风病预防相关课题成果为对象。确定研究对象后,对古代医家的研究,以目前出版的医学全书为文献来源,比如陈修园,以《陈修园医学全书》为本,无医学全书的医家通过网络、图书馆和自己购书,尽量全面地研究其所有着作,现代医家除了研究其中风专着外,结合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全面搜集整理。2.建立中风病相关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本研究按照《中医大辞典》目录及具体词目介绍,制定如下主题词:“中风”、“风痱”、“风懿”、“类中风”、“内风”、“半身不遂”、“瘫”“痪”、“厥”、“偏枯”,在上述确定的研究文献范围内,严格按照本文提出的中风病定义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内容。第二步筛选是通过人工阅读,对文献中有关中风病发作之前的预防、延缓中风发作、发病之后预防病情加重、预防复发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出来,最终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预防和治疗都有涉及的文献只纳入有关预防部分,如果存在预防和治疗难以分开的文献,为了保证该研究的全面性,将其全部纳入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与中风病定义不符的内容,与中风病预防无关的内容,只涉及中风病治疗的内容,与前代医家论述重复的内容,以上内容予以排除。3.综合运用古汉语知识、中医脑病知识、西医神经内科知识及现代信息技术,对目标文献的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4.结合时代特点,探讨如何在西医指南治疗基础上利用好古今中医文献有关中风治未病的方法和思路,制定一条规范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预防中风病之路。5.提出“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想,并进行和初步的设计和开发。研究内容:1.第1篇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我们按照上述研究方法,对确定的古今30多个研究对象的中风病防治理论、方法、临床医案等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将文献中明确提出中风治未病的内容进行了原文摘录,并以古今对照、前后互参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前人预防中风病理论和方法的可信性、可行性。2.第2篇中风治未病方法探讨第2篇在总结整理前人中风治未病文献的同时,不断反思中风病目前防治的现状。笔者认为,在靶向治疗、操作规范、循证医学证据丰富等方面西医存在优势,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预防中则具有“更早干预”、“动态干预”、“手段多样”、“价廉效优”、“贴近生活”五方面优势。所以,中西医学各具优势,各有特点,互补性强,在目前的预防中风病方面,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中风是主流方向。那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如何发挥中医药在中风病治未病中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是目前中医药防治中风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本研究主要思考、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在总结前人防治中风病的各种文献基础上,提出中风病的治未病应该表述为:无病养生,危险干预,辨治先兆,截断病程,防止复发5各方面。在“中篇”笔者以上述五个方面为纲领,系统探讨了这五个治未病的不同阶段的确切定义,诊断方法,并将中医对中风病因、中风先兆的理论,和现代医学对中风病因、中风风险评估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Framingham危险评分、高血压分层分级评估、血脂异常危险分层评估、房颤评估四大模型合一,并结合其他危险因素,比如镰状细胞病、动脉炎、下肢静脉栓塞症、脑血管畸形、高凝状态等,比较全面的包含了中风的各种危险因素,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评估结果,本研究沿用目前公认的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个层次分层方法,并将这种风险评估的“五阶段四层次”推广到大多数人群。我们认为预防中风病的最好方式是“恰当的风险评估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探讨了如何利用“上篇”总结归纳出的文献进行中风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发挥中医药中风治未病的优势。其中,西医的内容是根据目前我国发布的最新的国家级指南和部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外最新相关指南,中医部分采用的标准是:现代研究部分的证据原则上采用国家级课题的成果,古代部分采用标准是根据历代中医文献经过古今对比后广泛被后世认可的部分,部分有争议的内容采用后进行说明。我们的目标是为每位患者提供标准规范而又是目前证据最好的个体化中风治未病方案。3.第3篇“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计在第3篇,考虑到中风病治未病的患者多数都是在医疗门诊或者在社区,我们为了更好的推广使用本研究提出的“恰当的风险评估和针对性的中西医综合预防方法”,我们提出了“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想,希望借助现代计算机软件科技手段,研发一种可以面向社会任何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并给出个体化预防方案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综合现代医学各种指南的证据,充分吸收中西医学各自优势,可以用于门诊和基层的中风病风险评估及治未病软件系统。它可以面向社会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和具有不同危险的人群进行中风病的危险评估,并给出个体化的预防建议,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中风病或心脑血管病的预防门诊服务。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目前门诊医生工作的现状和患者的需求,针对性的设计软件,使其具有操作简单、适用广泛、开放发展、方法全面、个体化治疗和医学教育六大特性,并进一步总结了软件辅助下,医生如何为患者提供中风风险评估和中西结合预防中风的综合性、个体化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整理价值本研究是中风病中医文献研究中第一次针对预防中风病而非治疗中风病的一次文献整理,我们对所有最终确立的医家的着作进行了完整的搜集,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把这些医家明确提出预防中风的理论方法以文献摘录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其中的方剂、针灸、医案进行了整理,(方剂整理见附录:中风治未病方剂索引),这样我们对古今中医在中风病预防方面的文献就一目了然,是本研究的文献整理价值的集中体现。2.中风治未病方法本研究在对历代医家防治中风病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基础上提出:中医治未病的五大优势是:更早干预、动态干预、手段多样、价廉效优、贴近生活;中风病的治未病应该表述为:无病养生,危险干预,辨治先兆,截断病程,防止复发5个阶段,并对这五个阶段进行了定义;提出了Framingham危险评分、高血压分层分级评估、血脂异常危险分层评估房颤评估四大模型合一的风险评估方法,它与五阶段理论相结合,可适合大多数人群的中风病风险评估;按照上述五个阶段和不同风险分层,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探讨并制定了如何为患者提供标准规范的、综合性、个体化中风预防方案;最后,笔者探讨了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前期规划和设计思路,为下一步开发软件奠定了基础,为更好的实现中风分阶段预防,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做好技术准备。研究结论:在国家脑卒中及其相关疾病防治指南指导下,借助于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深入挖掘中医在中风病防治方面2000多年积累下的文献资源,发挥中医在中风病治未病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好地预防中风病的发生和复发。

柳彦涛[9](2010)在《肺栓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每年导致超过3百万人死亡,已经成为第4位导致死亡的原因。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继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的第3位致死原因。大多数COPD导致的死亡均发生在病情急性加重期。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者50%~70%由感染引起,10%由环境污染引起,还有超过30%原因不明。静脉血栓性疾病(VTE)可以引起咳嗽及呼吸困难,因此肺栓塞(PE)可能是COPD加重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据估计,有25%的AECOPD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是由于潜在的PE引起。PE或其他静脉血栓疾病患者合并COPD时死亡率是未合并COPD者的两倍。PE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胸膜疼痛等均为非特异性。COPD患者的急性呼吸困难诊断困难,典型表现如发热、咳痰、喘息等提示病情急性加重,当缺乏这些症状时,需要进一步检查以寻找潜在的病因。COPD可以导致多种心肺疾病如PE等病情加重,或者掩盖PE的症状。由于PE和AECOPD的症状较多重叠且都没有特异性,因此难以通过临床特征来发现COPD患者是否患有PE。COPD患者常常有肺部通气和血流灌注的缺损,导致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诊断PE的特异性较低。近来随着增强CT的应用,现在诊断COPD患者是否合并PE的方法则可以将风险和不适降至最小。感染诱发的COPD急性加重可以通过有效的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等治疗得以缓解,而血栓栓塞诱发的急性加重则需要有效的抗凝治疗,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并且预后较差。对AECOPD患者必须考虑到PE的可能,因为未经治疗的PE患者死亡率可以高达25%。对于确诊的COPD患者,必须有明确的影像学证据发现血栓的存在,才能开始抗血栓治疗。该综述描述了COPD患者并发PE时的临床特征,并针对诊断和治疗做了较全面的阐述。

杨新宇[10](2009)在《中医心隐症基础理论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心隐症”的提出,起源于临床实际,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部分患者,在一定致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已经出现病理改变,但无明显相应症状体征,只有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包括各种仪器检查及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物理和化学的检查)才能发现异常。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从基础理论和流行病学两方面展开研究。本文选取《内经》以来的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心”的生理病理的主要论述,从基础理论角度,对“心”的概念,范畴加以阐释,提出在传统文献中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脏腑之心,二是神明之心,三是与心相关的心系概念。依据历代医家论述和病案记载,可以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心隐症”的病因病机,经归纳分析得出,生理和病理上“心”的概念是以阳气为主,阴血为辅的,其主血脉与主神志的功能可以用来认识心隐症。导致本病症发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阳气不足,心阳虚衰,病情日重则可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及寒、痰、瘀、浊的阻滞。因此,中医关于阳气及气化作用的理论,在本研究中是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本研究依据“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理论,选择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例、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心电图、心脏超声、X光检查、B型超声、血管超声、Holter为代表的相关指标以及心血管病家族史、膳食搭配、体力活动情况等进行调查,广泛的选取社区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总共入选观察对象753例,结果发现,心隐症(312)例,非心隐症(441)例。通过相关分析,在专业知识可解释的情况下,结合SAS软件输出结果,选入9个可分析病因因素: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不良饮食习惯、居处情况、四季分明、饮茶习惯、BMI、心血管病家族史,并试从医学角度加以分析。结论:通过上述理论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了“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科学内涵,人之“血脉”由“心”所主、与“阳气”相关,以“阴血”为辅。阳气虚衰,血脉运行失常是导致心隐症发病的前提,也是临床防治本病的切入点。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理论出发治疗心血管病可取得满意疗效。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中医从宏观立论、整体论治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弥补中医微观辨证之不足,才能使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二、抗血栓治疗知识(九)特殊情况下的抗血栓治疗——妊娠与癌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血栓治疗知识(九)特殊情况下的抗血栓治疗——妊娠与癌症(论文提纲范文)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研究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病变特征
    3 ESD治疗EGC与 HGIN的疗效比较
    4 ESD治疗EGC的疗效分析
    5 随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人外周血来源早期及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miR-150调控内皮祖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miR-150靶基因预测和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部分 早期内皮祖细胞及晚期内皮祖细胞对静脉血栓溶解再通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vWF水平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骨科大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抑制VWF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二部分 关节置换术后血浆ADAMTS13及VWF的变化与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综述
    骨科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和治疗
        参考文献
    骨肉瘤发生和进展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5)施用空气波压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分组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血栓形成前兆相关症状的出现
        2.3.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3.3 血凝指标及正常值范围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前兆相关症状发生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3.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凝指标变化情况
        3.4.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PT值的变化
        3.4.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APTT值的变化
        3.4.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FIB值的变化
        3.4.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值的变化
    3.5 术后第 1、3、5 天两组患者血凝指标的比较
        3.5.1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凝指标的比较
        3.5.2 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血凝指标的比较
        3.5.3 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血凝指标的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天数的空气波压力治疗对预防子宫全切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
    4.2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短期内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
    4.3 空气波压力的应用对术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临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白细胞介素-18及相关标志物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变化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深静脉血栓形成中IL-18及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及意义
    研究一 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IL-18、NF-κB、vWF及GPIb-α的表达变化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研究二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IL-18等标志物的表达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过表达/抑制白介素-18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研究一 IL-18过表达/抑制载体构建及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功能影响
        1 实验设备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结果
    研究二 过表达/抑制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实验设备及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IL-18激活NF-κB影响细胞信号转导对静脉内皮细胞的作用
    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论文相关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基本情况
致谢

(7)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中风治未病理论的文献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篇 中医中风病治未病的发展历史
    1.1 先秦至隋唐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1.1 《黄帝内经》
        1.1.2 张仲景
        1.1.3 《中藏经》
        1.1.4 巢元方
        1.1.5 孙思邈
        1.1.6 王焘
    1.2 宋、金、元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2.1 刘完素
        1.2.2 李东垣
        1.2.3 朱丹溪
        1.2.4 王执中
        1.2.5 罗天益
    1.3 明清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3.1 薛己
        1.3.2 张景岳
        1.3.3 赵献可
        1.3.4 李中梓
        1.3.5 龚廷贤
        1.3.6 喻嘉言
        1.3.7 姜天叙
        1.3.8 李用粹
        1.3.9 沈金鳌
        1.3.10 陈修园
        1.3.11 叶天士
        1.3.12 王清任
    1.4 晚清民国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4.1 张士骧
        1.4.2 张山雷
        1.4.3 张锡纯
    1.5 当代时期各医家的中风病防治理论观点
        1.5.1 任继学
        1.5.2 张学文
        1.5.3 当代其他医家或团队的研究
    1.6 小结
第2篇 中风病治未病方法探讨
    2.1 无病养生
        2.1.1 无病养生的概念
        2.1.2 养生方法
    2.2 风险干预
        2.2.1 风险评估
        2.2.2 危险因素分级干预
    2.3 辨治先兆
        2.3.1 中风先兆的概念
        2.3.2 中风先兆的治疗
    2.4 截断病程
    2.5 防止复发
        2.5.1 缺血性中风的预防复发
        2.5.2 出血性中风的预防复发
第3篇 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
    3.1 中风治未病软件研发的基础和目的
    3.2. 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
        3.2.1 软件特点
        3.2.2 模板的设计
        3.2.3 操作流程
        3.2.4 《预防中风生活养生手册》的编写和使用
    3.3 中风治未病软件系统的应用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风治未病方剂索引(第1篇文献辑录出的古今方剂)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肺栓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英中文词汇对照

(10)中医心隐症基础理论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1.中文
    2.英文
二、英文缩略词
三、前言
四、文献综述
    1.中医诊法与中医隐症研究进展
    2.中医心隐症研究综述
五、理论研究
    绪言
    第一部分 中医心的概念
        一、《黄帝内经》中"心"的概念
        (一) 《黄帝内经·素问》中"心"的概念
        (二) 《黄帝内经·灵枢》中"心"的概念
        (三) 《黄帝内经》中"心"的内涵
        二、《扁鹊难经》心脏形象
        三、《伤寒论》心病辨证
        四、《金匮要略》
        五、《中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六、晋·王叔和《脉经》
        七、晋·王叔和《脉诀》心脏歌
        八、《肘后备急方》卒心痛方、卒患胸痹痛方
        九、《诸病源候论》久痛侯及心痛区分
        十、《千金方》心脏脉论、虚实寒热病症,胸痹证
        十一、《小儿药证直诀》开五脏辨证先河
        十二、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十三、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十四、元·李杲《脾胃论》
        十五、明·李梴《医学入门》:心脏
        十六、明·章潢《图书编》心脏说、养心、治心要法
        十七、明·赵献可《医贯》心主论
        十八、明·彭用光《体仁汇编》心脏药性
        十九、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先哲格言》
        二十、清·李潆《身经通考》心脏得病虚实横逆
        二十一、清·王清任撰《医林改错》瘀血诸症
        二十二、《保生秘要》
    第二部分 古今名医心病医案研究
        一、许叔微病案
        二、曹颖甫医案
        三、丁甘仁医案
        四、胡希恕医案
        五、蒲辅周医案
        六、张学文医案
        七、贾秀林医案
        八、陈瑞春医案
    第三部分 现代心病研究概况
        一、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 基础研究进展
        1.缺血性心血管病
        2.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病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易损斑块
        4.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研究
        (二) 临床研究进展
        1.急性冠脉综合征
        2.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3.梗死后存活心肌的意义
        4.心房颤动的治疗新概念
        5.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展
        6.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进展
        7.血脂异常
        8.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卒中预防作用
        9.糖尿病与缺血性卒中
        二、心隐症研究简况
        (一) 隐匿性心肌缺血
        (二) 无症状性心力衰竭
        (三) 无症状性脑卒中
        (四)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第四部分 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区别
        一、行为及心理因素与情志致病因素的比较
        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与"心主血脉"
        三、心、脑疾病隐匿性发作与藏象之"心"
    参考文献
六、临床研究
    中医心隐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四、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情况
        (二) 主要相关因素与心隐症的关系
        1.心隐症与年龄:
        2.心隐症与性别
        3.心隐症与教育程度
        4.饮食习惯
        5.心血管病家族史
        6.BMI
        7.饮茶
        8.心隐症的空间分布
        9.职业与心隐症
        五、讨论
七、小结
八、附录:中医心隐症调查表
九、个人简历
十、致谢

四、抗血栓治疗知识(九)特殊情况下的抗血栓治疗——妊娠与癌症(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D]. 蔺蒙. 东南大学, 2020
  • [3]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杜晓龙. 苏州大学, 2019(04)
  • [4]vWF水平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骨科大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D]. 刘凌. 苏州大学, 2018(01)
  • [5]施用空气波压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的探讨[D]. 薛凡. 郑州大学, 2017(02)
  • [6]白细胞介素-18及相关标志物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变化与作用机理研究[D]. 李光第. 昆明医科大学, 2015(01)
  • [7]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 严娜.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8]中风治未病理论的文献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D]. 郑永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9]肺栓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 柳彦涛. 兰州大学, 2010(02)
  • [10]中医心隐症基础理论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D]. 杨新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抗栓治疗知识(九)特殊情况下的抗栓治疗——妊娠与癌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