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实践观

论邓小平的实践观

一、论邓小平的实践观(论文文献综述)

艾春洋[1](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功应用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因此,从新时代的实践出发,探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对于深入认识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的内在规律,系统把握新时代实践发展的方向,从而推动新时代伟大实践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实践主体观、实践价值观、实践辩证法、实践精神和实践思维等论述和观点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这一思想的实践观的形成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来源,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化地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成为进一步指导新时代伟大实践走向成功的思想指南。论文主要由导论、六章内容和结语构成。论文的导论对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进行了阐述,梳理了国内不同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了论文的基本框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概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对论文进行了全貌式的描述。第一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论文提出的实践基础主要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十八大以来历史变革与实践成就以及习近平从地方到中央的实践探索。理论源泉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中国传统哲学源泉、马克思主义源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实践观则为其打上了中国的风格和烙印。第二章着重分析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主体观。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主体。第三章集中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观。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价值的前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价值。第四章集中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辩证法。主要包括实现目标任务的整体性方法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第五章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精神论。提出要以“四个自信”推动实践和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建设强大凝聚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和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第六章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思维。主要有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优化要素的系统思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突破束缚的创新思维和心存敬畏的底线思维。结语部分明确提出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研究,探究该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实践价值、实践精神和实践思维,把握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特点,发挥实践观的理论指导作用。

乔肖菲[2](2019)在《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务实。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与精神底色。“务实”早在农耕文明的胎胞里便孕育出来,我们的先人不断为其注入朴实、求是、勤劳、自强的血液,沉淀为支撑我们整个民族度过艰难困苦走向辉煌的脊梁。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和发展,继续将“务实”贯穿于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培育务实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继承弘扬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有利于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利益关系复杂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共同驱使之下,浮躁之风日益蔓延。一些诸如好高骛远、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与行为已经逐渐影响到大学生这一群体,若不及时予以纠正,祖国事业与社会发展必将遭受挫折。因此本文立足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务实精神为切入点,选取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以中国古代的务实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习近平关于务实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沿着基本概述——问题及原因分析——培育路径的逻辑顺序而展开。具体脉络如下:首先,以古今中外的务实思想为理论依据把握务实及其精神内核,并结合时代要求阐释了大学生务实精神的基本构成;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进行实证研究指明了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剖析了原因;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应对之策,更具有科学性与针对性。本文共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大学生务实精神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对大学生务实精神进行概述。包括务实、务实精神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大学生务实精神的基本内容。第三章对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务实精神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朋辈群体、大学生自身五个维度上剖析了原因。第四章是大学生务实精神的培育路径。在实事求是的求实性原则、寓教于行的实践性原则、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原则、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原则的指导之下,从优化务实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探索高校培育务实精神的多重路径、塑造以务实精神为支撑的优良家风、发挥朋辈群体的积极矫正作用、完善大学生务实精神的自我养成五个层面全方位探究了培育大学生务实精神的现实路径,力求为解决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

余海[3](2018)在《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般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实践的系统认识,铺筑了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的基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特征、新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形成的条件。其基本内涵表现在其基本概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和自觉践行的实践原则,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组成的实践方法。从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方法和风格角度考察,习近平的成长经历、从政经历对其实践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指导工作,形成了广受中外好评的“习式风格”。习近平总书记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了治国理政思想的智慧,不仅启发和激荡国人的思想,同时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启发着人类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有着高度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但与纯粹的哲学话语、哲学思辨存在不同,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侧重于指导实践、具体应用,为党和人民构筑起一套有用、实用、耐用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姜枫[4](2017)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时代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时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由于其特殊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在中国时代化过程中得到极大地继承和发展。本文意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推进中国时代化过程中的发展形态。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一方面始终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传承与创新统一于中国时代化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中国社会各个时代的伟大实践。通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中的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时代化特征不断融合,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核心、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涵、与时俱进的时代选择、科学发展的哲学来源和中国梦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能动的促进作用。坚持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上真正坚持实践的思维方式,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层面寻求科学的实践观指导,在人类自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层面努力符合实践的本质。

孙广敬[5](2017)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发展问题事关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与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当前,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对城镇化也提出新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互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最终实现和谐发展。虽然我国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着地成就,但生态环境破坏、城乡差距扩大、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也普遍存在,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的探讨,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的道路,从而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故本人在进行撰写论文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指导,结合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在经历了查询、收集与整理,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等步骤后,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及其发展,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以期探索出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中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蓝图。

蒋慧丽[6](2015)在《邓小平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继承毛泽东同志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实践观。“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局面,邓小平同志率先领导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的思想路线,恢复了实践的核心地位。邓小平实践观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的现实问题,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总结概括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实践的方法论,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将实践的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本文在理论方面对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意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在实践方面,具体探讨了邓小平实践观的当代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理论渊源:通过研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实践观,进一步探讨邓小平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脉相承的关系。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客观因素:世界格局的调整,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化成和平与发展,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大力支持以及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主观因素。二,邓小平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实践前提论,实践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统一于实践之中以及试验论与不争论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主体论,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尊重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整体作用和个人作用。实践方法论,概括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方法论,主要包括“两手抓”、“猫”论、“摸”论、和“闯”论。实践标准论,赋予实践标准新的含义,并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统一了价值标准和实践标准。三,邓小平实践观的重大意义。邓小平实践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方面论述邓小平实践观的现实意义,以及为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邓小平的实践观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刘红娟[7](2015)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这一概念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之后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实践的概念加以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实践思想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哲学思想自诞生之后便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的认识随着他们参与工人运动、考查社会现实而不断深化。列宁在其领导的俄国革命与苏维埃国家建设的过程当中,充分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中国的历届领导人重视实践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这一哲学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的现实情况,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他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明确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发展了生产实践理论,注重社会实践的调整,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习近平实践思想的总结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实践作为一种独特的力量,在带来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消极作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及个人独立性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消极实践所导致的。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来分析以上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渊源,主要梳理了实践概念的产生及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实践思想;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实践观及中国化的实践观,在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代的实践思路即习近平的实践观;第四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思考,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上反思当代人类实践,针对生态恶化、贫富差距、个人独立性缺失等问题展开论述。

郭红军[8](201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就此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特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犹如一根潜在的红线,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内在联系在一起。详细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其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观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观,其形成条件具体表征为世情的新特征、国情的新定位、党情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特色,其基本内涵既表现在其基本概念之中,又主要体现为实事求是、“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的实践准则、五个文明的实践目标以及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的实践方法。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起始于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观、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推进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观、丰富于中国梦的实践观;从具体运用的视域分析,该理论体系的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得到了多领域应用,并表现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经济实践、三位一体的政治实践、一元引导与多样并存的文化实践、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实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践。其所具有的重要启示,主要表现为五个注重,即在实践主体维度注重党的领导与群众创造的统一、实践准则维度注重遵循原理与联系实际的统一、实践目标维度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实践方法维度注重立足现实与谋划未来的统一、实践策略维度注重吸收借鉴与实现超越的统一。上述内容,形成了该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基本框架。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与哲学话语体系充斥其间的纯粹哲学思辨并不相同,其侧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具体运用和与时俱进,而不是哲学体系的理论构建。然而,我们决不能为此而忽视其内在的哲学特质。同时,理论的价值全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命力也概莫能外。因此,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进行研究时,本文对该理论体系实践观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也予以了初步探寻,以期对生动活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所推进。

姚晶晶[9](2013)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大众的,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早期受到康德和费希特的感性世界史“自我”设定“非我”的世界的这个观点影响,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二人的观点,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感性世界。有了实践观点的意识。后期成为黑格尔的学生,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实践观最开始关注的是物质力量,从而开始关注物质力量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一时期的马克思理论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还没有把实践的观点具体到生活实际中。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实践活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感性活动,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界,从而获得人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实践观已经逐渐开始成型,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范畴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在《提纲》中,马克思认为应该强调人的能动性,同时认为这种能动性应该包含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也就是人的能动性是存在于实践活动中的。这一思想确立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还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人通过实践活动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并遵循着实践规律,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得到实现。马克思的实践观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自1840年以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中国内受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侵蚀,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瓜分,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境况下,如何赢得中华民族解放独立,中国开始了长期的不停的摸索。十月革命的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依据,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中实践观是其核心部分。毛泽东在马克思认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实践的观点,这种实践观强调:首先要发挥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民群众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也就是用正确的认识论指导革命,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听从革命队伍中指挥员的作用指导实践活动。在毛泽东的实践观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成为了自己国家的主人。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走了不少弯路。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革命和建设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以及处于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际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实践观的理论成熟阶段是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这次全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更是邓小平实践观的形成标志。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重点阐述了实践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地位。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的观点始终贯穿着其整个发展进程。邓小平认为,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中寻求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中不断进步,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指导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通过实践活动检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平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大众的,是无产阶级的观点。中国在每一个时期的实践观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的,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实践观都毫无疑问的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实践观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耿婷婷[10](2012)在《邓小平的实践观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虽然没有像毛泽东那样写出《实践论》专着,但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实践论”。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真理性来源于它的实践性。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运用于解决复杂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通过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领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正是这一伟大实践产生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实践观。笔者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观作为切入点,以邓小平实践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对邓小平实践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力争揭示出邓小平实践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的价值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邓小平实践观内涵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阐述。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实践观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邓小平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从而阐述邓小平实践观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对邓小平实践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着重研究中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与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经验对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影响。邓小平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实践思想核心地位的确立、对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性的认知、对实践客观存在性的认知以及对实践“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和发展,着重就邓小平实践观所重新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和实践标准的丰富和发展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对邓小平实践观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着重研究邓小平实践观的探索创造性、改革开放性、求真务实性、人民群众性、辨证统一性等几方面的特点。第四部分,对邓小平实践观的价值及其意义进行研究。邓小平的实践观从哲学世界观高度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以及实践基础上“求是”和“求实”的统一。在理论意义方面,着重研究邓小平实践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在现实意义方面,着重研究邓小平实践观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深入探讨邓小平的实践观,深刻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变化和发展,我们才能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有深刻的理解。研究邓小平的实践观,对于提高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邓小平的实践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邓小平的实践观(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关研究
        (二)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三、论文基本框架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现实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成就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变革与实践成就
        三、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观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主体观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主体
        一、人民当家作主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三、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节 国家的治理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塑造政府形象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观
    第一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价值观的前提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
    第二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实国情的必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一、尊重生态的价值观
        二、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辩证法
    第一节 社会实践的整体性方法
        一、“两步走”战略突出实践的时空性
        二、“五位一体”突出实践的系统性
        三、“四个全面”突出实践的全面性
        四、立足物质生产实践增强改革的系统性
    第二节 把握社会实践的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分析法是科学认识新时代的有力工具
        二、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用“两点论”处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
        四、从实践出发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精神论
    第一节 以“四个自信”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一、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突出的思想和精神优势
        二、“四个自信”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
        三、“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第二节 同心共筑中国梦
        一、中国梦是国家和人民的梦
        二、“三个必须”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导航标
        三、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
    第三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
        一、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二、“实谈兴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三、实践中注重调查研究
    第四节 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
        一、弘扬钉钉子精神
        二、增强狠抓改革落实的自觉性
        三、提高狠抓改革落实的本领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思维
    第一节 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
        一、重视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取胜的法宝
        二、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做出战略决策
    第二节 优化要素的系统思维
        一、运用系统思维全面布局改革
        二、系统把握改革的内在关系
        三、系统优化改革的各个要素
    第三节 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
        一、看待历史问题要以历史规律为前提
        二、审视现实问题要以历史规律为基础
        三、以历史规律为依据预见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节 突破束缚的创新思维
        一、通过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创新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四、创新要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第五节 心存敬畏的底线思维
        一、底线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
        二、底线思维是掌握事物质、量、度的科学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着作
        (二) 习近平同志的着作及论述摘编
        (三)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着作
        (四) 其他相关研究着作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大学生务实精神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务实
        2.1.2 务实精神
    2.2 务实精神的理论基础
        2.2.1 中国古代的务实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2.3 习近平关于务实的重要论述
    2.3 大学生务实精神的基本内容
        2.3.1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3.2 力学笃行的实践精神
        2.3.3 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2.3.4 善做善成的实效精神
第3章 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部分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的问题
        3.1.1 求实精神有待加强
        3.1.2 躬行实践精神较弱
        3.1.3 实干精神亟需提升
        3.1.4 务求实效精神欠缺
    3.2 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社会浮躁风气的不良影响
        3.2.2 高校的培育路径过于单一
        3.2.3 朋辈群体的负面作用
        3.2.4 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偏差
        3.2.5 大学生自身成长特点的制约
第4章 大学生务实精神培育对策
    4.1 培育务实精神应坚持的原则
        4.1.1 实事求是的求实性原则
        4.1.2 寓教于行的实践性原则
        4.1.3 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原则
        4.1.4 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原则
    4.2 优化务实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
        4.2.1 弘扬传统美德挖掘时代价值
        4.2.2 责虚扬实树立务实正确导向
        4.2.3 强化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4.3 探索高校培育务实精神的多重路径
        4.3.1 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培育务实精神
        4.3.2 协同多种工作机制齐抓共育务实精神
        4.3.3 依托校园文化保障务实精神教育常态化
        4.3.4 创建与引导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4.4 塑造以务实精神为支撑的优良家风
        4.4.1 发挥务实进取教育理念的引领
        4.4.2 注重脚踏实地实践习惯的养成
    4.5 发挥朋辈群体积极的矫正作用
        4.5.1 培植榜样示范引导
        4.5.2 明辨是非择善而从
    4.6 完善大学生务实精神的自我养成
        4.6.1 实事求是明确定位
        4.6.2 力学笃行活学活用
        4.6.3 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4.6.4 脚踏实地积微成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务实精神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的来源
    2.1 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的实践来源
        2.1.1 成长经历对其实践观形成具有深远持久影响
        2.1.2 从政经历对其实践观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2.1.3 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2 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其实践观的形成
        2.2.2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实践观的形成
3 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3.1 实践的目标
        3.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3.1.2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今后长期奋斗的目标
    3.2 实践的原则
        3.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3.2.2 坚持责任担当的原则
        3.2.3 坚持自觉践行的原则
    3.3 实践的方法
        3.3.1 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3.2 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
4 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4.1 以凤凰涅盘的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4.1.1 国家富强面临经济结构转型艰巨的任务
        4.1.2 人民幸福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4.1.3 民族复兴是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的深刻对照
    4.2 推动构建中国积极参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2.1 中国要积极融入国际大舞台
        4.2.2 中国应当秉承中国精神参与国际事务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时代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
    2.1 传统西方派别对实践观的理解
        2.1.1 道德层面的理解
        2.1.2 解释层面的理解
        2.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
    2.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形成
        2.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2.2.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背景
        2.2.3 马克思本人的探索和实践
    2.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特征
        2.3.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内涵
        2.3.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传承
        2.3.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社会价值
第三章 实践观: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核心
    3.1 《实践论》形成的背景
        3.1.1 《实践论》形成的理论来源
        3.1.2 《实践论》形成的社会背景
        3.1.3 毛泽东本人的探索和实践
    3.2 《实践论》的时代特征
        3.2.1 《实践论》的哲学内涵
        3.2.2 《实践论》的理论价值
        3.2.3 《实践论》的社会价值
    3.3 《实践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
        3.3.1 毛泽东的历史实践
        3.3.2 邓小平的历史实践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第四章 实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思想背景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改革背景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创新
        4.2.1 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
        4.2.2 对外开放的探索实践
        4.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3.2 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
        4.3.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五章 实践观:与时俱进的时代选择
    5.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实践
        5.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
        5.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5.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创新
    5.2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实践
        5.2.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5.2.2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5.2.3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创新
    5.3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实践
        5.3.1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社会背景
        5.3.2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5.3.3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关理论
    2.1 马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
    2.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概念及理解
        2.2.1 马克思主义“实践”基本概念阐述
        2.2.2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2.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2.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规定性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及其发展
    3.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辨析
        3.1.1 城镇化
        3.1.2 新型城镇化
    3.2 中国新型城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2.1 坚持协调发展的思想
        3.2.2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3.2.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3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3.3.1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成就
        3.3.2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
4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4.1 传统城镇化建设违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4.1.1 违背协调发展的思想
        4.1.2 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4.1.3 违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思想
    4.2 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4.2.1 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4.2.2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4.2.3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
5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5.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5.1.1 理论意义
        5.1.2 现实意义
    5.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5.2.1 全面推进人的城镇化
        5.2.2 促进城镇化绿色发展
        5.2.3 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
6 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6.1 人口从高速增长转向结构型变化
    6.2 城市扩张规划转向缩量规划
    6.3 创新政府城市管制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邓小平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1.2.2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3.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2.1 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
        2.1.2 列宁的实践观
        2.1.3 毛泽东的实践观
    2.2 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客观因素
        2.2.1 世界格局的调整,时代主题的变换
        2.2.2 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
        2.2.3 人民群众对改革大力支持,积极实践
    2.3 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主观因素
        2.3.1 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2.3.2 深厚的理论功底
第三章 邓小平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3.1 实践前提论
        3.1.1 实践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
        3.1.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统一于实践之中
        3.1.3 试验论与不争论体现实践第一的观点
    3.2 实践主体论
        3.2.1 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3.2.2 人民群众的整体性作用与个人作用相结合
        3.2.3 尊重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3 实践方法论
        3.3.1“两手抓”
        3.3.2“猫”论
        3.3.3“摸”论
        3.3.4“闯”论
    3.4 实践标准论
        3.4.1 赋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的含义
        3.4.2 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3.4.3 价值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统一
第四章 邓小平实践观的重大意义
    4.1 邓小平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4.1.1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4.1.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4.2 邓小平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4.2.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2.2 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4.2.3 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2.1 古希腊哲学家的实践思想
        2.1.1 苏格拉底的实践思想
        2.1.2 柏拉图的实践思想
        2.1.3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思想
    2.2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实践思想
        2.2.1 康德的实践思想
        2.2.2 黑格尔的实践思想
        2.2.3 费尔巴哈的实践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
        3.1.1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3.1.2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大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3.1.3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在承继与发展中与时俱进
    3.2 列宁的实践观
        3.2.1 列宁对马、恩实践观的理论发展
        3.2.2 俄国革命及苏维埃建设的实践
    3.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3.1 毛泽东思想中的实践观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践观
        3.3.3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思考
    4.1 实践观视域下的人与自然
        4.1.1 生产实践的物质属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4.1.2 人与自然关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3 在生态实践观指导下与自然和谐相处
    4.2 实践观视域下的人与社会
        4.2.1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4.2.2 人与社会关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2.3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社会实践
    4.3 实践观视域下的人与自身
        4.3.1 实践是个人提升自己的根本途径
        4.3.2 人与自身关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3.3 在积极实践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动态综述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创新设想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观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观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世情的新特征
    第二节 国情的新定位
    第三节 党情的新变化
    第四节 实践的新特色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概念剖析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准则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目标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方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观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观
    第四节 中国梦的实践观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的经济实践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政治实践
    第三节 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的文化实践
    第四节 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实践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践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重要启示
    第一节 注重党的领导与群众创造的统一
    第二节 注重遵循原理与联系实际的统一
    第三节 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
    第四节 注重立足现实与谋划未来的统一
    第五节 注重吸收借鉴与实现超越的统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 马克思的实践观
        2、 列宁的实践观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意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及其理论内涵
    (一) 毛泽东实践观
        1、 毛泽东实践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 毛泽东实践观形成的过程
        3、 毛泽东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二) 邓小平实践观
        1、 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 邓小平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3、 邓小平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4、 邓小平实践观的意义
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全面展开
    (一)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精神
        1、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精神
        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
        3、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二) 把握实践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三) 把握实践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的诠释
        2、 以实践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邓小平的实践观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邓小平实践观内涵思想的理论渊源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
        1.1.2 列宁的实践观
        1.1.3 毛泽东的实践观
    1.2 邓小平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1.2.1 邓小平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
        1.2.2 邓小平实践观与毛泽东实践观的一脉相承
2 邓小平实践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2.1 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条件
        2.1.1 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1.2 邓小平实践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2.2 邓小平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2.2.1 对实践思想内涵核心地位的确立
        2.2.2 对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性的认知
        2.2.3 对实践客观存在性的认知
        2.2.4 对实践标准的丰富和发展
3 邓小平实践观的主要特征
    3.1 探索创造性
    3.2 改革开放性
    3.3 求真务实性
    3.4 人民群众性
    3.5 辨证统一性
4 邓小平实践观的价值和意义
    4.1 理论意义
        4.1.1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4.1.2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借鉴
        4.1.3 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4.1.4 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石
    4.2 现实意义
        4.2.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4.2.2 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论邓小平的实践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研究[D]. 艾春洋.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2]大学生务实精神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乔肖菲.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3]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观研究[D]. 余海.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1)
  • [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时代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D]. 姜枫. 吉林大学, 2017(04)
  • [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研究[D]. 孙广敬. 武汉纺织大学, 2017(08)
  • [6]邓小平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蒋慧丽. 湖南工业大学, 2015(01)
  • [7]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D]. 刘红娟. 天津大学, 2015(03)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研究[D]. 郭红军.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D]. 姚晶晶. 河南大学, 2013(02)
  • [10]邓小平的实践观及其价值研究[D]. 耿婷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的实践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