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

口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

一、试论口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语,吴斐[1](2021)在《释意理论下商务英语口译中文化意象翻译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商务英语口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其中文化意象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此为研究焦点,首先,回顾跨文化语境下商务英语口译现状;其次,明确商务英语口译的基本要求,并梳理跨文化语境下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文化意象,包括风俗意象、文字意象和思维意象等。在此基础上引入释意理论,结合案例,探讨商务英语口译中文化意象翻译的双重策略,以期提高商务英语口译效果,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李姝佳[2](2021)在《文化图式理论下语义补偿策略的汉英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纪录片《东方全纪录》为例》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承载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了多种民族音乐乐器,然而相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传统民族乐器的传承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世人遗忘。本文是围绕上海东方卫视《东方全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中有关民族乐器江南丝竹、锣鼓书与浦东派琵琶的三集内容所进行的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口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传输,更是一种文化传输,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的文化图式。本文以文化图式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立足于交传实践过程,采用个案分析法,归纳总结得出口译过程中的主要文化语义问题集中在文化负载词隐晦,文化信息密集,句式结构多元三个方面。针对上述口译难点,结合交替传译的特点,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文化语义补偿方法,即采用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一一对应法,交叉对应法,构建对应法,重构法和增译法。实践表明在文化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做好译前准备并采取相应语义补偿策略来激活、调整、重构目的语听众所知的文化图式,能够有效地节约解码新信息的时间并大幅度提高译员的交传质量,从而证实文化图式理论在指导外宣口译研究中具备一定适用性。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今后的民族乐器外宣翻译活动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为发扬华夏民族音乐文化瑰宝尽到绵薄之力。

魏燕珂[3](2021)在《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聋人课堂手语传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沟通作为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方式。在高校聋人课堂中,手语传译员作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实现良性课堂生态圈的关键环节,对保障师生课堂交流与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沟通效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译员的手语传译质量对教师教学结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亦具有深远影响。聋人群体存在的地方,聋人文化也客观存在。课堂手语传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涉及聋听两种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手语传译员作为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中介,需要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发挥文化转换与传递的功能。由于跨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译员在课堂手语传译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障碍和问题。因此,从跨文化角度分析高校聋人课堂中的手语传译问题,对于促进教育环境中的聋健沟通,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以及促进聋人文化认知并建立聋生积极的身份认同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某所高校为例,在认同聋人文化的前提下,基于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质量评估理论,采用课堂观察与访谈的研究方法展开调查。首先,根据杨承淑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及手语传译自身特点编制《课堂手语传译观察量表》,从忠实、表达、语言、时间控制四个层面对12节聋生专业课课堂中的手语传译活动进行观察,分析了当前聋人高校课堂手语传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以跨文化视角为切入点,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按照三级编码程序对8名课堂手语传译员的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归纳出影响聋人高校课堂手语传译的三个核心范畴,分别为:译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中的聋文化认知、译员与聋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对其做出具体分析;最后,结合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论如下:一、当前课堂手语传译工作在走向专业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二、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虽有所发展,但对聋文化的认知尚处于起步阶段。三、聋、听文化冲突客观存在的同时,课堂文化冲突的积极作用被弱化。四、课堂手语传译的水平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其质量提升之路依然漫长。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完善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译员职后培训并健全其评价考核机制;深化译员跨文化意识以增强其文化信息感应力;提高手语传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大聋人文化在学校中的推广力度。

于琳德[4](2020)在《学生口译员应对文化缺省现象研究 ——以五届全国口译大赛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五届全国口译大赛中学生口译员汉英交替传译音视频为语料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学术性研究论文。本论文主要是针对汉英交传中文化缺省现象进行相关语料研究。“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作为同一文化背景、使用同一文化的人在交际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现象,往往会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出现语义空白,使得跨文化交流不能顺利进行。文化缺省常会导致学生口译员在口译实践中出现漏译和误译。本文通过选取语料中典型案例,着重分析了文化信息如何在口译理解过程中产生缺失,并在图式理论、释义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补偿策略。本研究首先对五届全国口译大赛汉英交传决赛音频进行收集整理,从中标记出汉英交传中文化缺省部分典型案例,将汉英交传中文化缺省分为以下四类:三/四字格词、专有名词、诗词、习语类。并着重通过对习语部分选手口译的分析,总结出其口译中常用的补偿方法:直译、意译、省略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综合策略。通过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分类以及对学生口译员补偿策略的分析,希望可以为译者解决汉英口译文化缺省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使译者做出更高质量的译文,为口译实践与教学以及相关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康喆文[5](2019)在《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 ——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文中提出语块是一种形式固定、表达完整语义的预制性序列,在语言运用中能够被整体存储、提取和使用。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语码的转换,更涉及语码背后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语块作为具有心理预制特点的语言单位和思维单位,在翻译活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效应。本文以语块为切入点,立足于中央文献翻译,开展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及翻译模式研究。本文对2014年至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央文献核心语块及俄语译文进行了界定和提取,并尝试提出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包括语块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国内外语块研究综述、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综述。第二章从语块理论出发,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完成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界定和提取工作,并确立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序列层级。本文认为,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是由连续的或非连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具有固定语义的预制性序列,在中央文献中可被整体储存和提取;其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为主,涵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中央文献核心语块包括一级语块、二级语块和三级语块。一级语块为词级语块,包括搭配和固定语;二级语块为框架级语块,包括短语框架和述语框架;三级语块为句级语块,包括谚俗语、格言警句和句群。第三章探讨了认知视角下的语块翻译。文中分别概述了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及与翻译的关系,阐释了不同学者的认知翻译观。本文认为,认知翻译观为研究语块的翻译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模拟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模型探讨语块双语的转换进程;二是从翻译活动的参与者、双语产生的现实等多重视角探讨语块的翻译。在此基础上第三章提出了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流程图。第四章从以往经典的翻译理论模式出发,结合第三章的理论基础,拟构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该模式凸显了源语语块及对应译语作为整体翻译单位在记忆加工系统中的优势效应;反映了源语世界与译语世界的语言符号认知、逻辑思维认知、语境关系认知、社会文化认知及主体间性认知等多维认知层对语块翻译目标、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随后本章结合具体译例,对每一认知层级的内容做了详细分析,对拟构模式进行了论证。第五章为结束语,展望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的应用前景,并拟提出本课题后续的研究思路。总之,本文借鉴语块理论及认知翻译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探讨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和翻译模式问题,拟构了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规范中央文献中重要概念的翻译,推动中央文献翻译的自动化、机器化进程。

倪璐璐[6](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马雪[7](2016)在《试论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文中研究表明"文化空缺"是原语所表达的信息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现象不能在另一个民族中找到相对应的语言文化现象。在汉英口译中,中西方文化为截然不同的两种异质文化,自然会出现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该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范雪莲[8](2016)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关联理论(Relevancy Theory)的角度,对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Cultural Vacancy)进行研究。由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汉语中的有些概念在英语中有时找不到对应表达方式,导致文化空缺现象。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多专注于笔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研究相对较少。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研究交际,关注交际双方的明示—推理的过程,而口译可以看成是包括原语发言人、译员和译入语听众三者之间两轮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因此,关联理论被广泛用于口译研究之中。有鉴于此,本文在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的指导下,从词汇空缺、短语空缺和文化语段空缺三个方面探讨汉英口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以2013年一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资料为语料。研究发现:(1)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应对汉英口译词汇空缺现象时,当汉语词汇中负载的文化信息较少且容易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找到对等度较高的最佳关联时,可以采用词汇对等法。反之,采用释义法:当汉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能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时,可以采用借译法;此外,对于那些文化负载信息较多的简称或专业术语,翻译时须用增补法。(2)汉语中的四字短语有的在英语中能够找到概念相近或相似的表达,可以采用短语对等法或直译法;有的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表达方式,采用释义法比较好。(3)文化语段包括古文诗词、谚语和习语等。对于一些简单的习语或谚语采用句式对等法或直译法;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诗词采用释义法。本文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英文化空缺现象的口译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口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研究。

梁紫玉[9](2015)在《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记者招待会是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成为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要将观众的反应放到首位,因此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要对观众反应做出判断,考虑观众对于文化负载词的认知和理解是否存在障碍。同时,功能对等理论追求的是语义和形式风格的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从文化上、语义上和风格上分析文化负载词在原语和译语中存在的差异,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译者可将文化负载词大致分类。如果直译能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符合功能对等原则,即实现指称意义以及联想意义的对等,不会导致观众的误解,则不需要调整原文的形式;反之,则需要对原文的形式进行调整,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意译,借用,直译加注等方法,从而实现风格对等,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切实处理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研究一方面为拓宽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研究范畴,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口译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贡献微薄之力,提出一些新的启示。

孙文缘[10](2014)在《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同传中的文化信息隐含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诸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加强。鉴于同传的高效率,当前同传在各种国际会议上日益受到推崇使用。然而同传毕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等,这些隐含的文化信息差异的确会给跨文化交际的双方造成一些障碍,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同传实践。因此,要提高同传的质量,同传译员务必要妥善解决这些文化信息隐含问题。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举例法,旨在研究文化信息隐含问题对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同传译员有重同传实践而轻同传理论学习的倾向,尤其在文化信息隐含问题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学习,而同传译员在口译中由于忽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信息隐含问题,经常会出现语用失误或沟通失败的现象。笔者深入分析其存在的成因,有以下三种主要因素:一、同传译员普遍存在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二、同传译员对跨文化问题过于简单化处理;三、同传译员有一定的文化定势和偏见。经过深入地研究,笔者在本论文中提出两个解决方案:一、同传译员应做好四方面的努力;二、同传译员可善用三大策略来有效应对同传中的文化信息隐含问题,从而提升同传的质量。总而言之,本研究对从事同传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试论口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口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释意理论下商务英语口译中文化意象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国内外商务英语口译研究现状
二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商务英语口译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词汇目的性
    (二)对译员的素质要求
    (三)了解商务文化背景知识
    (四)具备扎实的口译现场操作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文化意象
    (一)商务英语、口译及文化意象三者的关系
    (二)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文化意象形式
        1. 风俗意象。
        2. 文字意象。
        3. 思维意象。
四释意理论下商务英语口译文化意象处理的双重策略
    (一)释意理论与商务英语口译
    (二)商务英语口译中文化意象翻译实践策略
        1. 直译法。
        2. 意译法。
        3. 省译法。
    (三)商务英语口译中文化意象翻译能力提升策略
        1. 思维意识层面:具有跨文化意识并尊重双方文化意象。
        2. 专业积累层面:译员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专业素养。
        3. 实战实操层面:灵活应用跨文化翻译技巧,肩负起贸易谈判促进者的角色。
五结语

(2)文化图式理论下语义补偿策略的汉英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纪录片《东方全纪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翻译任务简介
    (一)任务背景
    (二)任务描述
    (三)任务意义
    (四)任务规划
二、翻译任务过程
    (一)译前准备
        1.资料及工具准备
        2.语言特点分析
        3.理论文献综述
        4.术语表制定
    (二)译中过程
        1.初译
        2.改译
        3.突发事件预案
    (三)译后整理
        1.译后音频与文本的整理
        2.译后评估与反思
三.汉英模拟交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负载词隐晦
    (二)文化信息密集
    (三)句式结构多元
四.解决策略
    (一)文化负载词隐晦的解决策略
        1.直译法
        2.意译法
        3.音译法
    (二)文化信息密集的解决策略
        1.一一对应法
        2.交叉对应法
        3.构建对应法
    (三)句式结构多元的解决策略
        1.重构法
        2.增译法
五.翻译实践总结
    (一)文化图式理论对口译的作用与启示
    (二)翻译实践的不足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聋人课堂手语传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聋人文化的客观存在
        2.基于聋人社会的发展需要
        3.基于聋人课堂沟通的现实需要
        4.基于研究者自身学习经历与体验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理论基础
        1.跨文化交际理论
        2.翻译质量评估理论
    (五)概念界定
        1.跨文化
        2.跨文化交际
        3.高校聋人课堂
        4.手语传译
        5.课堂手语传译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
        1.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2.跨文化交际与课堂
    (二)课堂手语传译的相关研究
        1.课堂手语传译的作用研究
        2.课堂手语传译的有效性研究
        3.课堂手语传译的评估研究
        4.课堂手语传译研究方法的研究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课堂观察对象
        2.访谈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
        2.访谈法
    (三)研究工具
        1.NVivo11 质性分析软件
        2.《课堂手语传译观察量表》
        3.《课堂手语传译员访谈提纲》
    (四)研究过程
        1.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研究资料的分析
        3.研究的信效度问题
        4.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四、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观察的结果
        1.忠实层面
        2.表达层面
        3.语言层面
        4.时间控制层面
    (二)课堂手语传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1.手势汉语为主,自然手语为辅
        2.体位转换缺乏,面部表情单调
        3.漏译教学信息,造成内容缺失
        4.过多重复词句,有损流畅表达
        5.错译教学内容,影响意义忠实
        6.主观添加信息,产生过度翻译
五、访谈资料的编码结果与分析
    (一)访谈资料的编码过程与结果
        1.开放性编码——建立自由节点
        2.主轴性编码——建立树状节点
        3.选择性编码——建立核心节点
    (二)访谈资料编码结果的分析
        1.译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佳
        2.学校中的聋文化认知尚浅
        3.译员与聋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
六、讨论
    (一)课堂手语传译员的文化定位偏向听人文化
    (二)聋人大学生自身的文化归属感比较弱
    (三)大多数听人任课教师对聋人群体不了解
    (四)高校聋人课堂中的文化冲突多以隐性方式存在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完善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2.加强译员职后培训并健全其评价考核机制
        3.深化译员跨文化意识以增强其文化信息感应力
        4.提高手语传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加大聋人文化在学校中的推广力度
八、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课堂手语传译观察量表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附录 C 课堂手语传译员访谈提纲
附录 D 开放性编码过程示例
附录 E 访谈资料的编码体系图
附录 F 课堂手语传译员AF1 访谈实录
附录 G 课堂手语传译员EW2 访谈实录
致谢

(4)学生口译员应对文化缺省现象研究 ——以五届全国口译大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化缺省的定义
    2.2 国内外文化缺省现象翻译研究
    2.3 总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文化图式理论
    3.2 释义理论下的口译研究
    3.3 关联理论下的口译研究
第四章 语料中文化缺省现象分析
    4.1 语料说明
    4.2 语料中文化缺省的分类
        4.2.1 三/四字格词
        4.2.2 专有名词
        4.2.3 习语
        4.2.4 诗词
第五章 语料中学生口译员翻译补偿策略
    5.1 直译
    5.2 意译
    5.3 省略
    5.4 综合法
    5.5 失误案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部分源文和引文对照表

(5)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 ——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任务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语块研究的相关理论
        1.3.2 语块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综述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第二章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
    2.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本体研究
        2.1.1 语块的定义及分类
        2.1.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界定
    2.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提取
        2.2.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识别原则
        2.2.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提取的基本方法
    2.3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
        2.3.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构建过程
        2.3.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序列层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翻译视角下的语块翻译
    3.1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3.1.1 认知科学与翻译
        3.1.2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观
    3.2 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
        3.2.1 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过程
        3.2.2 语块翻译的认知加工策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
    4.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构图
        4.1.1 翻译理论模式
        4.1.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图
    4.2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的认知翻译模式阐释
        4.2.1 语言符号认知
        4.2.2 逻辑思维认知
        4.2.3 主体间性认知
        4.2.4 社会文化认知
        4.2.5 语境关系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的应用前景
    5.2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词典
Реферат
附录Ⅰ 中央文献核心语块中俄对照表
附录Ⅱ NLPIR汉语分词词性标记对照表
附录Ⅲ 汉语分词词性标注示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试论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 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2 文化空缺成因
3 汉英口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翻译策略
4 结束语

(8)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文化空缺的定义
    2.3 国外文化空缺现象翻译研究
        2.3.1 影响研究
        2.3.2 翻译方法研究
    2.4 国内文化空缺现象翻译研究
        2.4.1 影响研究
        2.4.2 翻译方法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关联理论下的话语交际模式:明示—推理
    3.3 认知与交际—关联理论的核心
    3.4 小结
第四章 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英口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译例分析
    4.1 引言
    4.2 词汇空缺现象的口译方法
        4.2.1 词汇对等重现
        4.2.2 释义法
        4.2.3 借译法
        4.2.4 增补法
    4.3 短语空缺的口译方法
        4.3.1 短语对等重现
        4.3.2 直译法
        4.3.3 释义法
    4.4 文化语段空缺的口译方法
        4.4.1 句式对等重现
        4.4.2 直译法
        4.4.3 释义法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9)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方法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研究综述
    第二节 文化负载词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第一节 记者招待会口译及其特征
    第二节 文化负载词及其特点
第四章 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功能对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功能对等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第一节 直译
    第二节 借用
    第三节 直译加注
    第四节 意译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成果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同传中的文化信息隐含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原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畴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同传的文献综述
    2.1 中西同传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2.1.1 中西同传的历史回顾
        2.1.2 中西同传的展望
    2.2 同传的特点
    2.3 同传日益职业化和受青睐的成因
    2.4 同传对译员素质的高标准
第三章 同传中的文化信息隐含问题及其分析
    3.1 文化与翻译的联系
    3.2. 文化信息隐含问题
        3.2.1 文化信息隐含问题的定义分析
        3.2.2 文化信息隐含的类别
    3.3 同传中文化信息隐含问题的成因
        3.3.1 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
        3.3.2 对跨文化问题的简单化处理
        3.3.3 文化定势与偏见
第四章 同传中文化信息隐含问题的应对策略
    4.1 同传译员应做好四大努力
        4.1.1 加强口、笔译速度的训练
        4.1.2 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
        4.1.3 培养自身成为一名“双语文化者”
        4.1.4 善用新兴社交媒介建立同传译员交流圈
    4.2 同传译员排除文化信息隐含问题的策略
        4.2.1 归化和异化策略
        4.2.2 加注法策略
        4.2.3 对等翻译策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口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释意理论下商务英语口译中文化意象翻译策略[J]. 罗晓语,吴斐.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文化图式理论下语义补偿策略的汉英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纪录片《东方全纪录》为例[D]. 李姝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12)
  • [3]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聋人课堂手语传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D]. 魏燕珂.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学生口译员应对文化缺省现象研究 ——以五届全国口译大赛为例[D]. 于琳德. 延边大学, 2020(05)
  • [5]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 ——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D]. 康喆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7]试论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J]. 马雪. 海外英语, 2016(08)
  • [8]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研究[D]. 范雪莲.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9]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视角[D]. 梁紫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10]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同传中的文化信息隐含问题[D]. 孙文缘.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口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