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P在新疆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FTP在新疆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一、FTP在新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阿利亚·艾尼瓦尔,吉丽特孜·加米西提[1](2022)在《当代新疆地震灾害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地震发生频繁的国家,自古以来地震灾害严重。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主要的内陆地震活动区,也是大陆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当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研究,在防震减灾救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008年、2008年至2019年三个阶段,系统梳理了1949至2019年七十年间有关新疆地震灾害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新疆地震灾害研究工作的历程及其特征。地震学人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蓬勃发展的新疆防灾减灾抗震工作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周喆[2](2021)在《基层地震局机构改革中的困境与出路 ——以昌吉州地震局为例》文中认为

孙樾[3](2021)在《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震发生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农村自建民房的破损或倒塌。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地震发生时农村民居是否破损或倒塌。因此对地震易发区域内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做出总体评价对于规避地震风险、减轻震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是做好农村地区抗震防灾规划和震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前提。鉴于此,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目前为止,对于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单体房屋抗震性能如何鉴定、抗震性能如何提高,而对某一区域内的所有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如何评价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然而,地震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自然灾害,采用单体房屋抗震性能评价方法逐一评价某一区域内的所有农村民居工作量较大,也难以全面显示目标地区房屋现状。针对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布信息的重要性和前人研究中的不足,本文依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防震减灾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预研究》(ZY20180101)进行研究,选择以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为题,以四川省德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谷歌影像和影响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基础数据建立模型得到一种乡镇尺度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数据的计算方法;利用此方法可计算乡镇尺度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数据,用计算的数据可评价该地区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估该地区的抗灾能力,服务于防震减灾领域,为减灾对策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研究区的房屋防震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以样本点位置均匀分布、调查样本丰富多样,基本涵盖各种地形地质条件为原则,共选取了德阳市6个区(县)119个乡(镇)中的30个调查点进行实地考察。每个调查点的房屋防震情况代表调查点所在乡镇的房屋防震情况。实地考察的调查对象包括目前居住使用和目前在建的农村民居。调查方式采取逐户实地查看、现场仪器测量及询问当地村民等方式。调查内容主要从农村民居的房屋结构类型、建造时有无采取抗震措施以及所处的场地条件等方面展开。通过实地考察,得到了每个调查点内的砖混结构房屋数量、砖木结构数量、土木结构房屋数量、土坯结构房屋数量、有抗震措施房屋数量、无抗震措施房屋数量、处于有利地段的房屋数量、处于一般地段的房屋数量、处于不利地段的房屋数量、处于危险地段的房屋数量等数据。实地考察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数据处理,利用谷歌地球软件的面积测量工具和其他学者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计算模型得到了每个调查点的农村民居砖混结构房屋的面积占比数据和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数据。这些数据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一方面是本研究构建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另一方面体现了该地区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对研究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2)构建了农村民居砖混结构面积占比模型。在所有调查点中,首先选取90%的调查点所在乡镇的各乡镇的人口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自变量;以这些调查点的砖混结构房屋面积占比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其多元线性相关系数为0.97,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强的相关性。然后利用这一关系计算出另外10%的调查点的砖混结构房屋面积占比,用这10%的调查点实地调查得到的砖混结构房屋面积占比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利用这一关系计算得到的各乡镇砖混结构房屋面积占比与实地调查得到的各乡镇砖混结构房屋面积占比的平均误差在3%左右,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构建模型精度具有较高精度。最后用所有调查点的数据利用此方法构建农村民居砖混结构面积占比模型。(3)构建了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模型。所有调查点中,首先选取90%的调查点所在乡镇的各乡镇的砖混结构房屋面积占比、平均海拔高度、平均坡度、经过的活动断层的数量、地质灾害点密度为自变量;以这些调查点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其多元线性相关系数为0.96,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强的相关性。然后利用这一关系计算出另外10%的调查点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用这10%的调查点参考其他学者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得到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利用此关系计算得到的各乡镇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与参考其他学者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计算模型得到的各乡镇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的平均误差在1.3%左右,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构建模型具有较高精度。最后用所有调查点的数据利用此方法构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模型。(4)通过本文构建的农村民居砖混结构面积占比模型和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模型,计算出了研究区各乡镇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利用Arc GIS软件得到了研究区各乡镇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布图。研究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处于“危险”等级的有天池乡,天池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房屋质量不高,地质条件复杂;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处于“较差”等级的乡镇有清平镇、金花镇、蓥华镇、红白镇、高店乡等乡镇,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质量较差,地形起伏度较大且距离活动断层较近,属建筑场地危险地段;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处于“较好”等级的乡镇有凯江镇、雒城镇、向阳镇等,这些乡镇位于平原地区经济发达且远离活动断层。结果表明本研究得到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布图基本与研究区房屋实际防震情况相符,可以为震前预防、震时救援、震后重建工作提供指导。综上,本文构建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模型可以计算乡镇尺度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数据,且使用该模型计算的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可应用于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今后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王鹏涛[4](2018)在《西北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统计规律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气候的持续增暖,引起水文循环的变化,导致全球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加重、干旱范围扩大。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干旱分布区,同时也是全球同纬度干旱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世纪后期以来,西北地区气候呈现出暖湿化趋势,但是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化趋势也较为明显,且从四季来看西北地区春季干旱趋势仍然较为显着。因此,西北地区暖湿化的时空差异和尺度特征仍不明确,西北地区干旱的时空演变趋势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明晰西北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未来演变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地区干旱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科学评估与风险区划,事关区域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成效。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改进后的SPEI指数方法、线性回归方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自然灾害趋势判断模型、熵权分析法、灾害系统论等方法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背景、干旱灾害时空演变规律与趋势判断、干旱灾害归因、干旱风险评价与区划进行研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西北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1960-2016年,西北地区气温呈现显着上升趋势,且1990年之后升温速率明显比1990年之前要快。降水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秋季降水呈现递减趋势,从空间来看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在减少。全区大部分地区平均风速显着下降,且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全区日照时数普遍减少,四季中仅春季日照时数有所增加。全区相对湿度普遍减少,塔里木盆地周围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明显。(2)西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多年来,西北地区、西风气候区与高原气候区SPEI呈现上升趋势为主,仅东部季风区SPEI呈下降趋势。从季节来看,西北地区春季SPEI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其余季节SPEI指数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新疆西北部、中部与东部、青海中部、内蒙阴山附近等地是湿润化趋势影响的主要地区,新疆西南部、甘肃东部、宁夏等地则普遍存在干旱化发展趋势。(3)西北地区干旱趋势判断:在年和四季尺度,未来几年内西北地区轻旱与中旱发生的站次比均超过了 50%,且夏季西北地区干旱范围最广。从地区来看,未来三年内青海省在春季、甘肃与宁夏在夏季、内蒙西部在秋季、陕西全省在秋季与冬季发生灾害的站点较多。从全区来看,西北地区年尺度轻旱与中旱趋势判断年份为2018年。西风气候区春季中度以上旱灾趋势判断年份为2018年。高原气候区年尺度重旱趋势判断年份为2018年或2020年。东南气候区年尺度中度以上旱灾的趋势判断年份为2018年。从各省份来看,青海年尺度中度以上旱灾的趋势判断年份为2019年。宁夏与陕西年尺度中度以上旱灾的趋势判断年份均为2018年。内蒙西部年尺度重度以上旱灾的趋势判断年份为2019年。新疆年尺度重度旱灾的趋势判断年份为2020年。甘肃年尺度重度旱灾的趋势判断年份为2018年。(4)西北干旱灾害的归因:西北地区干旱指数对降水表现为正敏感性,对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则表现为负敏感性。降水占干旱灾害变化主导因素的站点主要分布在区域的东部,占到了区域总站点数的71.6%。风速占主导的站点仅占总站数的27.0%,基本分布在西风气候区。气温占主导的站点则仅有两个。主导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反应了区域气候变化的特点。(5)干旱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与风险区划:西北地区东部为干旱致灾因子的高风险区。西北地区东南部孕灾环境脆弱性相对较低,其余地区脆弱性较高。全区承灾体暴露性均较低,高暴露区域零星分布于各省区。各省之间防灾减灾能力整体差异程度不大。从各省份来看,各省平均干旱风险普遍高于0.40,这表明西北地区整体干旱灾害风险较高。空间上干旱风险较高的区域分布在新疆南部昆仑山一带、青海柴达木盆地、青海三江源地区、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内蒙阿拉善左旗、甘肃西部与新疆交界区、新疆东部七角井站附近等地。(6)西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对策包括:完善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合理配置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干旱风险评估;对干旱灾害风险要素进行灾前干预;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抗旱应急预案与防旱抗旱规划等地方管理办法与条款;建立长效的灾害经济投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民众的灾害意识、抗旱能力与知识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保护的方式进行减灾。本研究的创新点表现为:(1)发现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具有区域差异和尺度特征,认为空间尺度上西北地区东部存在干旱化趋势,时间尺度上西北地区春季干旱程度在加剧。(2)在站点尺度上,创新和完善了重大自然灾害趋势判断方法,丰富了西北地区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干旱灾害趋势判断案例。(3)对西北地区干旱演变进行归因,提出降水和风速对西北地区干旱演变起主导作用。(4)构建和完善了西北地区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在栅格尺度和县域尺度对西北地区干旱风险进行了精细化评价和区划。本文对西北地区干旱时空演变、趋势判断以及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该研究可以为区域灾害管理以及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与实践参考,也可以为重大自然灾害趋势判断与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的集成研究提供案例及框架支持。

张建华[5](2017)在《甘肃省完善市县防震减灾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当前正值“十三五”规划深入实施重要阶段,甘肃省正处于落实“四个全面”“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市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融合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做好新形势下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对于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理论进行了概括分析,梳理了其发展历程,从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工作体系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现状,梳理归纳出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化对策建议,从而为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发展完善提供实践参考,推动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本文运用文献研究、访谈和研究分析等方法,内容主要围绕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分析统计、分析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主要研究成果:梳理归纳出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1.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方面还有不足。2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还不到位。3.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还需拓展。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1.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基础薄弱。2.防震减灾社会基础薄弱。3.防震减灾经济基础薄弱。结合实际提出解决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面临问题的对策建议。1.推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提升。2.做好顶层设计,理顺工作和保障机制。3.全面推进依法治理。4.积极拓展服务,推动防震减灾融合发展。

王英,李巧萍,刘豫翔,马干[6](2017)在《创新引领进步 项目带动发展——厦门市防震减灾工作掠影》文中指出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属于较发达地区。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厦门市地震局在工作中开拓思路,创新防震减灾工作方式和内容方面,很多做法具有示范性,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张懿[7](2016)在《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研究》文中认为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接连发生几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大地震。由于现阶段地震无法预报,中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震害防御工作。荆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的江汉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现代仪器记录1960年以来2级以上地震就达90多次。地震灾害带来巨大灾难,而震害防御工作是现阶段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如何更有效开展震害防御工作事关国计民生。为了更好的做好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提升城市抵御地震的综合能力,维护荆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分析了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现状,介绍了该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本文还介绍了湖北省内其他城市在开展震害防御工作方面的先进举措,通过研究、分析、对比、归纳、总结,提出了完善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的具体对策:一是提升震害防御工作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进行地震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三是整合各类震害防御资源。

韩晓彤,葛佳杰,张燕萍[8](2015)在《贵阳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文中研究指明运用贵阳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可以实现在震前为地震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地震时,能快速作出科学化的应急响应,辅助政府人员进行抗震救灾指挥决策;地震后,能快速估计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辅助政府做好震后恢复救助工作。

高娜[9](2015)在《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各地在加强应急准备能力的过程中,如果按照当地的地震风险水平建设完整自给自足的地震应急准备能力,那么高风险地区的应急准备各方面投入会超出当地政府的能力,同时由于地震是小概率事件,自给自足的应急准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溢出的,效率不高,因此各地在加强应急准备能力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周边和全国其他地区在未来实际地震发生时可对灾区给予的支援,即:地震应急辐射能力。本文的重点就是研究这种地震应急辐射能力。本文提出了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的概念,建立了地震应急辐射模型,并以云南省为例进行了算例的计算。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实践调研法、统计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分析方法,深入调研了地震应急准备及震后救援工作现状、进行了应急辐射能力理论研究、确定了辐射优先级、分析了辐射能力影响因素,构建了地震应急辐射模型及救灾需求模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通过对多个省、市、县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调研,发现我国灾前应急准备能力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集中体现在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增强,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逐步完善,全国及各省、市、县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部分县地震局增加了应急通讯设备,各地均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的次数。同时在震后应急救援行动方面更加科学、有效、有序。信息发布和预案启动更加快速、及时,救援力量调配更加高效合理,交通管制更加及时、严格,物资发放更加公平、有序。第二、进行了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理论研究,按照评价目的将地震应急准备能力分为绝对应急准备能力和相对应急准备能力;同时在研究经济辐射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的概念,地震应急辐射能力是指地震灾区周围县、市及全国其他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内能够提供给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综合救援能力。结合地震应急和辐射特点概括出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的特点,给出了两种地震灾害程度下地震应急辐射优先级。第三、概括出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的四大影响因素:即区域外围的可辐射资源、辐射时间、救灾效能衰减规律及交通条件的影响。论述了地震中可辐射的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救灾资金;分析了辐射时间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辐射时间模型,并进行了辐射时间的计算;概括总结了震后救活率曲线,提出了基于时间距离衰减规律的救灾效能曲线;采用交通网络密度、邻近度、区位优势度三个指标建立了地震应急辐射能力交通优势度模型。第四、结合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单因素辐射模型和地震应急综合辐射模型,并给出模型的假设条件和适用条件,同时在综合分析多个震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震后专业救援队伍、医疗队伍和救灾帐篷的救灾需求模型。第五、以云南省为例,采用单因素辐射模型和综合辐射模型分别计算了目标县(区)在6小时内能够得到周边县(区)辐射的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数量及综合救援能力。结果显示:有26.4%县(区)在6小时内得不到周边任何辐射,有45.6%县(区)在6小时内能够得到周边1-7个县(区)可为其提供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28%的县(区)在6小时内能够得到周边8个及以上县(区)可为其提供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综合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集中在昆明、楚雄、大理、曲靖市区周边。最后,根据灾害损失评估软件模拟不同震级的地震,通过救灾需求模型计算灾区中目标县(区)的救灾需求,根据灾区的救援人员数量和救灾物资储备结合周边辐射结果,分析目标县(区)的救灾需求差,并在全国范围尺度上对医疗、帐篷、消防三个指标的辐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辐射能力明显强于西部地区。辐射前后医生数、消防人员、救灾帐篷需求差对比表明,辐射前后变化最明显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本来不达标的县经过辐射后达到标准,西部地区则变化不明显。

郑轶文[10](2015)在《从《防震减灾法》浅析“科学减灾依法应对”》文中研究说明防震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哪一部分人单独可以做到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完成。只有通过法治,才能规范、协调政府和全社会的行动。同时,科学减灾是取得减灾实效的关键,围绕这个核心,需要在尊重科学规律、依靠科技进步两个方面狠下功夫。地震是一种地壳快速释放能量的自然现象,每年全球大约会发生500万次,不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够感知。虽然只有少数具有危害性,但一旦发生大地震,便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相信大家都没有忘记,

二、FTP在新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TP在新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新疆地震灾害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9年至1980年的新疆地震灾害研究进展
    (一)新疆地震灾害研究成果之考察报告
    (二)1949年至1980年发表的论文概况
二、1980年至2008年新疆地震灾害研究进展
    (一)1980年至1990年发表的论文
    (二)1990年至2000年发表的论文
    (三)2000年至2008年发表的论文
三、2008年至2019年新疆地震灾害研究进展
四、总结与展望

(3)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
第三章 研究区域农村民居防震情况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数据处理
    3.4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模型构建
    4.1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
    4.2 农村民居砖混结构面积占比模型
    4.3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指数模型
第五章 研究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及改进措施
    5.1 研究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
    5.2 研究区农村民居改进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西北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统计规律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2 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1.2.3 干旱灾害研究进展
    1.2.4 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1.2.5 灾害预测与趋势判断
1.3 研究区域概况
    1.3.1 地理位置与范围
    1.3.2 气候特点与区划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背景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2 西北地区气温时空演变
    2.2.1 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
    2.2.2 平均气温季节变化趋势
    2.2.3 平均气温年内分布特征
2.3 西北地区降水量时空演变
    2.3.1 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
    2.3.2 平均降水量季节变化趋势
    2.3.3 平均降水量年内分布特征
    2.3.4 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
2.4 西北地区平均风速时空演变
    2.4.1 平均风速年际变化趋势
    2.4.2 平均风速季节变化趋势
    2.4.3 平均风速年内分布特征
2.5 西北地区日照时数时空演变
    2.5.1 日照时数年际变化趋势
    2.5.2 日照时数季节变化趋势
    2.5.3 日照时数年内分布特征
2.6 西北地区相对湿度时空演变
    2.6.1 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趋势
    2.6.2 相对湿度季节变化趋势
    2.6.3 相对湿度年内分布特征
2.7 小结 第3章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时空规律
3.1 SPEI干旱指数方法
    3.1.1 SPI和SPEI指数的异同
    3.1.2 SPEI指数的算法改进
    3.1.3 基于SPEI指数的干旱评价体系
3.2 西北地区SPEI与SPI旱涝事件分析
3.3 西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时间演变
    3.3.1 西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SPEI
    3.3.2 不同气候分区SPEI-12时间演变
3.4 西北地区季节及年尺度干旱时空演变
    3.4.1 时间变化趋势
    3.4.2 空间变化趋势
    3.4.3 频率变化特征
3.5 西北地区干旱强度时间变化分析
    3.5.1 年尺度干旱强度
    3.5.2 季节尺度干旱强度
3.6 西北地区干旱覆盖度统计分析
    3.6.1 全区及分区干旱覆盖度统计分析
    3.6.2 各省份干旱覆盖度统计分析
    3.6.3 西北地区干旱覆盖度的阶段变化分析
3.7 小结 第4章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趋势判断
4.1 重大自然灾害的趋势判断模型
    4.1.1 可公度等式计算
    4.1.2 可公度蝴蝶结构图
    4.1.3 可公度结构系
    4.1.4 西北地区干旱趋势判断
4.2 西北地区站点尺度轻旱与中旱趋势判断
    4.2.1 新疆北塔山站年尺度旱灾趋势判断
    4.2.2 新疆北塔山站秋季旱灾趋势判断
    4.2.3 青海门源站年尺度旱灾趋势判断
    4.2.4 青海门源站夏季旱灾趋势判断
    4.2.5 内蒙古四子王旗站年尺度旱灾趋势判断
    4.2.6 内蒙古四子王旗站冬季旱灾趋势判断
    4.2.7 甘肃张掖站春季旱灾趋势判断
    4.2.8 甘肃张掖站秋季旱灾趋势判断
    4.2.9 陕西镇安站春季旱灾趋势判断
    4.2.10 陕西镇安站夏季旱灾趋势判断
    4.2.11 宁夏中宁站春季旱灾趋势判断
    4.2.12 宁夏中宁站夏季旱灾趋势判断
4.3 西北地区及各分区旱灾趋势判断
    4.3.1 西北地区年尺度中度以上旱灾趋势判断
    4.3.2 西风气候区春季中度以上旱灾趋势判断
    4.3.3 高原气候区年尺度重旱灾害趋势判断
    4.3.4 东南气候区年尺度中度以上旱灾趋势判断
4.4 西北地区省级尺度旱灾趋势判断
    4.4.1 青海年尺度中度以上旱灾趋势判断
    4.4.2 宁夏年尺度中度以上旱灾趋势判断
    4.4.3 陕西年尺度中度以上旱灾趋势判断
    4.4.4 内蒙西部年尺度重度以上旱灾趋势判断
    4.4.5 新疆年尺度重度旱灾趋势判断
    4.4.6 甘肃年尺度重度旱灾趋势判断
4.5 小结 第5章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归因分析
5.1 干旱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法
    5.1.1 气候变化的归因分析
    5.1.2 多元线性回归原理
    5.1.3 气象要素的多重共线性
    5.1.4 干旱灾害的多元线性归因分析
5.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评判
    5.2.1 模型决定系数的统计分析
    5.2.2 拟合与观测值一致性分析
5.3 西北地区干旱演变归因分析
    5.3.1 回归系数与贡献率的空间分布
    5.3.2 回归系数与贡献率的分区统计
    5.3.3 干旱归因分析的主导因子识别
5.4 小结 第6章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区划与管理
6.1 自然灾害系统论
6.2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6.2.1 干旱灾害风险模型
    6.2.2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2.3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流程
6.3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系统分析
    6.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6.3.2 致灾因子综合分析
    6.3.3 孕灾环境综合分析
    6.3.4 承灾体的综合分析
    6.3.5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6.4 西北干旱灾害风险评价
    6.4.1 致灾因子危险性
    6.4.2 孕灾环境脆弱性
    6.4.3 承灾体暴露性
    6.4.4 防灾减灾能力
    6.4.5 旱灾综合风险评价
6.5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
    6.5.1 灾害管理与风险管理
    6.5.2 气象灾害管理
    6.5.3 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与对策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7.1.2 西北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
    7.1.3 西北地区的干旱灾害趋势判断
    7.1.4 西北地区的干旱归因分析
    7.1.5 西北地区的干旱风险评价
7.2 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甘肃省完善市县防震减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五、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防震减灾简述
    一、防震减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防震减灾的基本内容
        (二)防震减灾的主要措施
    二、我国防震减灾概况
    三、甘肃省防震减灾概况
    四、市县防震减灾
        (一)市县防震减灾的意义
        (二)市县防震减灾内容
        (三)市县防震减灾的特点
第二章 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分析
    一、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一)管理体制
        (二)保障机制
        (三)工作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方面还有不足
        (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还不到位
        (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还需拓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基础薄弱
        (二)防震减灾社会基础薄弱
        (三)防震减灾经济基础薄弱
第三章 做好甘肃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形势需求
        (一)准确把握复杂严峻的震情形势
        (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三)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提出新的要求
        (四)准确把握深化改革提出的新任务
    二、明确发展思路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提升
        (二)做好顶层设计,理顺工作和保障机制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理
        (四)积极拓展服务,推进防震减灾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7)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现状
    2.1 荆州市地震活动形势
    2.2 主要工作及成绩
3 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地震信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力度不足
    3.3 跨部门合作机制尚不完善
4 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4.1 震害防御意识薄弱
    4.2 城市建设行政审批流程不畅
    4.3 地震部门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5 湖北省其他城市震害防御工作对荆州的启示
    5.1 其他城市震害防御工作介绍
    5.2 省内先进地市震害防御工作启示
6 加强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的对策
    6.1 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6.2 行政审批流程再造
    6.3 整合各类震害防御资源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8)贵阳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
3 贵阳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3.1 基础支撑平台
    3.2 震情监控平台
    3.3 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3.3.1 应急指挥软件
        3.3.2 现场应急装备
    3.4 地震信息发布平台
        3.4.1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协同调度
        3.4.2 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接口
4 结束语

(9)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实践
        1.3.1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研究现状
        1.3.2 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研究现状
        1.3.3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研究现状
        1.3.4 灾害恢复力(Resilience)研究现状
        1.3.5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实践
        1.3.6 辐射能力研究现状
        1.3.7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地震应急工作进展
    2.1 地震应急工作的发展
    2.2 地震应急工作的进步
        2.2.1 灾前应急准备能力逐步提高
        2.2.2 震后应急救援能力逐步增强
第三章 地震应急辐射理论
    3.1 地震应急相关理论
        3.1.1 地震应急
        3.1.2 地震应急准备能力
    3.2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
        3.2.1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概念
        3.2.2 地震应急辐射的特点
        3.2.3 地震应急辐射优先级
第四章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影响因素
    4.1 可辐射资源
        4.1.1 人力资源辐射
        4.1.2 物力资源辐射
        4.1.3 救灾资金辐射
    4.2 辐射时间
        4.2.1 辐射时间模型
        4.2.2 时间距离的计算
        4.2.3 道路通行能力修正系数
    4.3 救灾效能衰减规律
    4.4 交通条件的影响
第五章 地震应急辐射模型
    5.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及评述
    5.2 地震应急辐射模型
        5.2.1 辐射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的假设条件
        5.2.3 模型的适用条件
        5.2.4 模型的预期应用
第六章 地震应急救灾需求模型
    6.1 救援人员需求模型
    6.2 救灾物资需求模型
第七章 辐射能力实证分析
    7.1 研究区概况
        7.1.1 地理地貌概况
        7.1.2 气候特征
        7.1.3 社会经济及人口分布
        7.1.4 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
    7.2 数据处理
    7.3 辐射能力结果分析
        7.3.1 单因素辐射能力结果分析
        7.3.2 综合辐射能力结果分析
        7.3.3 救灾需求及辐射结果震例分析
        7.3.4 辐射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
    8.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四、FTP在新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新疆地震灾害研究回顾与展望[J]. 阿利亚·艾尼瓦尔,吉丽特孜·加米西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 [2]基层地震局机构改革中的困境与出路 ——以昌吉州地震局为例[D]. 周喆. 新疆大学, 2021
  • [3]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D]. 孙樾.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4]西北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统计规律与风险管理研究[D]. 王鹏涛.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甘肃省完善市县防震减灾对策研究[D]. 张建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1)
  • [6]创新引领进步 项目带动发展——厦门市防震减灾工作掠影[J]. 王英,李巧萍,刘豫翔,马干. 防灾博览, 2017(01)
  • [7]荆州市震害防御工作研究[D]. 张懿.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 [8]贵阳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J]. 韩晓彤,葛佳杰,张燕萍. 科技风, 2015(12)
  • [9]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研究[D]. 高娜.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5(12)
  • [10]从《防震减灾法》浅析“科学减灾依法应对”[J]. 郑轶文. 中国减灾, 2015(09)

标签:;  ;  ;  ;  ;  

FTP在新疆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