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价值

CT扫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价值

一、CT扫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临床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俞英彬,郑礼禄,曹稳福,杜瑞宾[1](2021)在《腹部CT扫描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腹部CT扫描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76例疑似急性胰腺炎合并并发症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患者实施腹部CT扫描及B超扫描,对比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对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效果。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腹部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98.13%(157/160),特异度为62.50%(10/16),B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灵敏度为71.88%(115/160),特异度为25.00%(4/16),腹部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B超诊断结果(χ2=3.989、4.571,P=0.046、0.033)。腹部CT检出胰腺出血、蜂窝织炎、胰性腹水、胰腺假性囊肿、胃底静脉曲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腹部CT扫描成片良好比例90.91%相比对照组的71.02%更高(P<0.05)。结论:腹部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B超更高,且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

李凡[2](2021)在《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作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常见局部并发症,在AP的病程中出现较晚,临床上极易漏诊或忽视。目前,关于AP并发PPC独立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且很少利用相关危险因素对AP并发PPC的可能性进行有效预测。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探究AP后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对并发PPC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从而避免PPC的漏诊或延迟诊断;且可针对AP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改善AP的预后。方法:此回顾性研纳入2013年1月-2020年10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16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严重程度、糖尿病病史、CT严重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severity index,CTSI)、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等临床资料。根据AP发生后是否并发PPC为依据分为PPC组70例(9.8%)和对照组646例(90.2%)。首先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筛选出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临床资料;再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存在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AP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发PPC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计算约登指数对应的最佳临界值及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及相关独立危险因素预测PPC形成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PPC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原因(胆源性、高脂血症性、酒精性、特发性、其他)、AP严重程度、BMI、内脏脂肪(VAT)、CTSI评分、脂肪酶、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钙及糖尿病病史相关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BMI(P<0.01,OR=1.471,95%CI=1.219-1.774),VAT(P=0.001,OR=1.052,95%CI=1.022-1.083),CTSI评分(P<0.01,OR=1.882,95%CI=1.480-2.92),Alb(P=0.002,OR=0.855,95%CI=0.775-0.943)及糖尿病病史(P=0.015,OR=2.338,95%CI=0.215-0.850)是AP后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3.利用Med Calc软件绘制BMI、VAT和CTSI及Alb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图及交互点图,并计算独立危险因素的临界值、曲线下面积及敏感度及特异度。BMI的最佳临界值为24.78kg/㎡,AUC为0.781(95%CI=1.219-1.774),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64.2%。VAT的最佳临界值为134cm2,AUC为0.817(95%CI=1.022-1.083),敏感度为82.9%,特异度为67.6%。CTSI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5分,AUC为0.780(95%CI=1.480-2.92),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2.1%。Alb的最佳临界值为30.9g/l,AUC为0.702(95%CI=0.775-0.943),敏感度为62.9%,特异度为76%。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1)糖尿病病史、高BMI及高内脏脂肪量(即高VAT)、入院时高CTSI评分及低蛋白血症是AP后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2)高BMI(>24.78kg/㎡)、高VAT(>134cm2)、高CTSI评分(>5分)及低蛋白血症(Alb<30.9g/L)提示AP后并发胰腺PPC的可能性较大,在AP后并发PPC具有一定预测价值;(3)针对存在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的AP患者,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且密切随访。

曾成文,程凤华[3](2020)在《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伴肺炎的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伴肺炎诊断的影像学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CT诊断急性胰腺炎伴肺炎为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超声诊断(对照组)、螺旋CT(研究组),比较两组急性胰腺炎伴肺炎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疾病分级情况。结果 90例急性胰腺炎伴肺炎患者中,31例为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59例为急性水肿型急性胰腺炎,研究组诊断符合率明显比对照组诊断符合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扫描后检出急性水肿型(58例)患者高于出血坏死型患者(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胰腺炎伴肺炎诊断中,螺旋CT诊断符合率较高,同时也能提升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

位影[4](2020)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脂肪肝是一种我国比较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脂肪肝的发生与长期饮酒、胰岛素抵抗以及血脂异常有关[1],按照疾病的发病原因可以将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FLD)。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NFLD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我国NFLD发病率较高,根据统计其的发病率为20.39%-47.98%[2-5]。而且NFLD的发病人群也十分广泛,在肥胖儿童中NFLD的检出率高达53.72%[6],近些年来有关于妊娠期急性NFLD脂肪肝的报道也逐渐增加[7]。NFLD可以伴随许多其它疾病,例如血糖紊乱、血脂紊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尿酸等疾病[8-9]。近几年的研究发现NFLD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生有关[10-11]。全世界AP的发病率约为(1345)/10万,在诸多导致消化疾病入院患者的病因中排名第一位,并且发病率在逐年升高[12]。AP的死亡率可以达到5%-10%,而重症胰腺炎更是高达25%-30%。根据文献报道有20%的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会进展为急性重症胰腺炎[13]。所以能够准确评估AP患者的CT扫描图像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NAFLD对AP疾病进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会使急性胰腺炎加重,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患者的体重、血清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均较普通胰腺炎组高,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较没有脂肪肝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胰腺炎(2)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一旦发生急性胰腺炎时情况较重。(3)本实验过程中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更容易进展为重症胰腺炎。(4)非酒精性脂肪肝导致急性胰腺炎患者局部并发症、持续性器官衰竭和死亡率升高。

邝兆成[5](2020)在《CT腹部体脂分析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与改良EPIC评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使用CT平扫检查及EPIC评分,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内脏脂肪参数,探讨内脏脂肪参数、EPIC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把最佳内脏脂肪参数纳入EPIC评分中的可行性,提高EPIC评分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基本资料及CT腹部体脂数据。根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临床综合评估,将患者分为两组,轻症急性胰腺炎组;中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即非轻症急性胰腺炎组。计算所有患者的EPIC评分、BISAP评分。在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分析腹部CT平扫图像,体脂分析参考层面约脐平面水平,获得腹部体脂分析数据包括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VFA%(内脏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最佳内脏脂肪参数与EPIC评分、BISAP评分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确定最佳内脏脂肪参数的最佳分界值,并将此项与EPIC评分融合,形成改良EPIC评分,并计算其约登指数。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最佳内脏脂肪参数、EPIC评分、改良EPIC评分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1、轻症急性胰腺炎组43例患者,非轻症急性胰腺炎组48例患者。非轻症急性胰腺炎组患者的VFA、VFA%大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VFA%的P值<0.01。2、急性胰腺炎患者的VFA%与EPIC评分(ρ=0.845,P<0.001)、BISAP评分(ρ=0.548,P=0.03)具有相关性。3、当VFA%分界值为0.480时,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约登指数为0.387,EPIC评分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约登指数为0.340。4、取VFA%分界值为0.480,改良EPIC评分≥4时,预测非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约登指数为0.428;当改良EPIC评分≥5时,预测非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约登指数为0.453。结论:1、VFA%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2、当VFA%分界值为0.480,改良EPIC评分为≥5时,预测患者为非轻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效能最高。3、VFA%可能是一种评价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应考虑纳入未来的急性胰腺炎影像评分中。

肖波[6](2020)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CT、MRI定量研究及相关解剖学基础》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急性胰腺炎病人体脂定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目前有关急性胰腺炎体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腹围、皮下脂肪量和内脏脂肪量,而细化内脏脂肪量为多解剖间隙脂肪量的系统研究尚无。探讨CT定量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多个腹部解剖间隙体脂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本课题收集2017年9月20日至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5天内有CT和MRI检查)进入研究。数据采集CT检查使用16 排(Somatom Sensation 16;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Erlangen,Germany)或64排(GE Healthcare,Milwaukee,WI,USA)CT扫描仪完成。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在首次CT检查图像上,据解剖学区域划分来评估腹部体脂分布情况,包括:腹围、皮下脂肪面积、腹膜腔内脂肪面积、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双侧肾周脂肪面积。各体脂参数由观察者前后测量两轮(入院初次CT第一轮测量后,间隔一周对同一病人在同一序列上再测量一轮),两轮数据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判定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两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用Student’ 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 si s of vari ance,ANOVA)。定性资料组间比较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各体脂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间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体脂参数定量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用 ROC 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结果:与总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特征如下:男性 119 例(56.4%)、女性 92 例(43.6%),年龄为 52.9±16.5 岁(20 岁-94岁)。按照2012年新亚特兰大国际分类分层包括:轻度急性胰腺炎(MAP)72例(34.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99例(46.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 例(19%)。依照 CTSI/MRSI 评分系统,211 例总的 CTSI/MRSI评分为5.4±2.5分(1分-10分);72例轻度急性胰腺炎的CTSI/MRSI为2.6±0.6分(1分-3分)、9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的CTSI/MRSI为6.2±1.7分(4分-10分)、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CTSI/MRSI为8.5±1.1分(6分-10分)。轻度、中度重症、重症三组的CTSI/MRS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277,P<0.001)。经CT定量测量,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所有体脂参数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85。具体体脂参数:腹围为91.3±8.8cm(62cm-118cm)、皮下脂肪面积为199.8±68.1cm2(31cm2-384cm2)、腹膜腔内脂肪面积为 105.7±37.9cm2(22cm2-275cm2)、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为 30.4±10.5cm2(6cm2-66.8cm2)、双侧肾周脂肪面积为82.8±23.2cm2(11cm2-148cm2)。腹围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呈低度正相关(rs=0.238,P<0.001)。相对于 CTSI/MRSI 评分(当 CTSI/MRSI≥7分,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97.5%、特异度为83.6%,AUC=0.912[95%CI:0.874-0.95],P<0.001),当腹围≥93.3cm时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 68.4%,AUC=0.611[95%CI:0.496-0.727,P=0.028]。皮下脂肪面积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低度正相关(rs=0.178,P=0.009)。当皮下脂肪面积≥208.5cm2时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60.2%,AUC=0.612[95%CI:0.513-0.711],P=0.028。腹膜腔内脂肪面积在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的均值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F=1.785,P=0.17)。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存在正相关(rs=0.423,P<0.001)。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29.2cm2时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55.6%,AUC=0.673(95%CI:0.577-0.768),P=0.001。双侧肾周脂肪面积在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的均值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F=2.284,P=0.104)。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人CT定量的腹围、皮下脂肪面积、腹膜腔脂肪面积、双侧肾旁后脂肪面积、双侧肾周脂肪面积在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的均值呈递增趋势。腹围、皮下脂肪面积、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呈低度正相关。CT测量的腹部体脂参数里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力最佳的是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但相对于CTSI/MRSI,各腹部体脂参数均不具备足够的诊断能力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AUC 均<0.7)。第二部分急性胰腺炎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及解剖基础目的:现有的影像学研究主要关注急性胰腺炎不同解剖间隙的定性研究,而有关细分的解剖学间隙积液的定量化研究甚少。探讨CT定量的双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双侧肾旁后间隙受累率评估2012新亚特兰大标准下急性胰腺炎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课题收集2017年9月20日至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5天内有CT和MRI检查)进入研究。CT检查使用16排(Somatom Sensation 16;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Erlangen,Germany)或 64 排(GE Healthcare,Milwaukee,WI,USA)CT扫描仪完成。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在首次CT检查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测量双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受累面积比。另在武汉大学解剖学教研室采用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尸体标本13具(均为男性),3具行断面解剖学研究;对感兴趣区域进行观测并摄影保存于个人电脑。两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其中组间两两比较用 Tukey 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各解剖间隙积液量由观察者前后测量两轮(入院初次CT第一轮测量后,间隔一周对同一病人在同一序列上再测量一轮),两轮数据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判定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各解剖间隙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解剖间隙积液量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结果:(1)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入组,男性119例(56.4%)、女性92例(43.6%),年龄为52.9±16.5岁(20岁-94岁)。按照2012年新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分层包括:轻度急性胰腺炎(MAP)72例(34.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99例(46.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例(19%)。(2)针对2012新亚特兰大分类下中度重症和重症急性胰腺炎139例病人,CT定量所有解剖学间隙积液量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90。100%(139/139)在首次CT图像上见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积液量为14.7±12.6cm2(1cm2-85cm2);96.4%(134/139)见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积液量为11.5±12.2cm2(1.2cm2-80cm2)。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均大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t=8.602,P<0.001;t=7.064,P<0.001);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呈正相关(R2=0.351,P<0.001;R2=0.267,P<0.001)。当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14.8 cm2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9.7%、AUC=0.864(P<0.001)。当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11.4cm2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75%、AUC=0.849(P<0.001)。(3)91.4%(127/139)的中度重症和重症病人在首次CT上见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其积液量为5.8±4.2cm2(1cm2-22.2cm2)。重症急性胰腺炎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大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t=12.21,P<0.001)。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呈正相关(R2=0.52,P<0.001)。当左侧膈下腹膜外积液量≥8.1cm2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 87.5%、特异度为 91.9%、准确度为 79.4%、AUC=0.948(P<0.001)。(4)在首次CT检查图像上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者占71.2%(99/139)、右侧肾旁后间隙受累者占67.6%(94/139)。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53.5%±18.3%)高于9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13.4%±14.6%)(t=13.61,P<0.001);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右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32.3%±20.2%)高于9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12.8%±14.1%)(t=6.454,P<0.001)。当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36%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0.9%、准确度为75.9%、AUC=0.957(P<0.001)。当右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20.5%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66.7%、AUC=0.783(P<0.001)。(5)尸体标本和断面标本观测发现双侧肾前筋膜是含有前层和后层两层或三层膜性结构。左侧肾前筋膜前层向右愈着于十二指肠水平段后缘,后层越过腹主动脉前缘向右与下腔静脉周围结缔组织膜愈着。右侧肾前筋膜前层向左走行于十二指肠降段前缘,后层与十二指肠降段后缘愈着并向左续于下腔静脉周围结缔组织膜。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在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层面显示范围最大,向下毗邻左侧肾周脂肪囊/肾周间隙上份。双侧肾旁后间隙积液的解剖学通路有三条。结论:急性胰腺炎相关的不同解剖学间隙积液CT定量可以用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与CTSI/MRSI评分系统诊断能力相比较,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对诊断2012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更有临床价值。双侧肾旁前间隙、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均存在相应的解剖扩散通路。第三部分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腹壁水肿CT/MR成像及解剖学基础研究目的:迄今为止,急性胰腺炎出现的腹壁影像学改变能否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尚不清楚;急性胰腺炎导致不同部位腹壁水肿征象的解剖学机制尚未明了。(1)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入院病人的腹壁影像学特征进行观测,探讨腹壁水肿评分系统对预测2012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2)通过分析MRI上腹壁水肿的扩散通路和尸体大体标本与局部断面解剖观测的方法,来探讨急性胰腺炎引起腹前外侧壁、腹后壁、肚脐区、腰骶后正中皮下区不同解剖位置腹壁水肿的解剖学机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课题收集2017年9月20日至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5天内有CT和MRI检查)进入研究,CT检查使用16排(Somatom Sensation 16;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Erlangen,Germany)或 64 排(GE Healthcare,Milwaukee,WI,USA)CT 扫描仪完成。MRI 检查使用 Siemens Magnetom Trio 1.5T 或 3.0T 超导成像仪(Magnetom Prisma,Siemens Healthcare,Erlangen,Germany)。针对首次MRI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观测腹壁水肿情况,将腹部层面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沿着腹白线中点和腰椎棘突中线勾画一条前后方向走行的直线(AP线)、沿AP线的中点作一条左右方向走行的水平直线(LR线),即将腹壁结构划分为以下四个区。找到中上腹腹壁水肿范围最广层面,采用腹壁水肿评分(0~4分)。在武汉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对3具男尸沿着双乳头的连线和股骨上端平面将尸体标本锯断后,用尸体专用切断器制作横断面断层标本,对感兴趣区观测并摄影保存于个人电脑。两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其中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腹壁水肿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腹壁水肿评分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结果:(1)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入组,男性119例(56.4%)、女性92例(43.6%),年龄为52.9±16.5岁(20岁-94岁)。按照2012年新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分层包括:轻度急性胰腺炎(MAP)72例(34.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99例(46.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例(19%)。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首次MR图像上出现腹壁水肿的占56.9%(120/211);轻度急性胰腺炎组、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出现腹壁水肿的发生率为 16.7%(12/72)、68.7%(68/99)、100%(40/40),三组间腹壁水肿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83.42,P<0.001)。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按照腹壁水肿评分:轻度急性胰腺炎组(n=12)腹壁水肿积分为1.3±0.5分(1-2分[95%CI:1.0,1.5])、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68)腹壁水肿积分为2.5±0.9分(1-4分[95%CI:2.2,2.7])、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40)腹壁水肿积分为3.3±0.7分(2-4分[95%CI:3.1,3.5]);腹壁水肿评分在轻度、中度重症和重症三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2.3,P<0.001)。腹壁水肿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存在较好的正相关(R2=0.35,P<0.001)。腹壁水肿评分预测2012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为:AUC=0.786(95%CI:0.704,0.868),P<0.001。当腹壁水肿评分≥3分,腹壁水肿评分诊断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5%。(2)在MRI上,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腹壁水肿累及范围由高到低排序为:累及左后腹壁者占95.8%(115/120),累及右后腹壁者占84.2%(101/120),累及左前腹壁者占48.3%(58/120),累及右前腹壁者占33.3%(40/120)。累及左后腹壁者115例的解剖扩散通路MRI表现为五条通道,我们将其命名为R 左后1-R 左后5。分析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CT多平面重建图像,发现左后腹壁的狭窄通道位于左侧肾旁后间隙和腹横筋膜稍后方、左侧腰方肌外缘和竖脊肌外缘外侧、左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三块扁肌肌腱内侧,上下范围从腰3椎体中部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64.5%(136/211)、从腰3椎体下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35.5%(75/211),左后腹壁狭窄通道的最宽径为3mm-6.3mm。解剖发现平腰3椎体中部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左侧腰方肌外缘旁存在一狭窄的纵行生理薄弱区,该区域仅有薄层结缔组织膜形成。我们将其命名为左后腹壁“解剖易损位点”。累及左前腹壁的58例急性胰腺炎病人中,左前腹壁水肿扩散通路有两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左前1和R左前2。断面标本上观测左前腹壁狭窄通道所在的解剖断面,左侧腹直肌后方和第7肋软骨间间隙薄弱区(薄层结缔组织),或左侧腹直肌后缘和腹横肌肌腱之间的薄弱区,向外可至左前腹壁腹外斜肌深面,即左前腹壁狭窄通道。我们将这一解剖学特征命名为左前腹壁“解剖易损位点”。累及右后腹壁的10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右后腹壁水肿形成通路分为五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右后~1-R右后5。分析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CT多平面重建图像示右后腹壁狭窄通道位于右侧肾旁后间隙和腹横筋膜稍后方、右侧腰方肌外缘和竖脊肌外缘外侧、右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三块扁肌肌腱内侧,上下范围从腰3椎体下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68.7%(145/211)、从腰4椎体上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31.3%(66/211),测得右后腹壁狭窄通道的最宽径为3mm-6mm。解剖发现平腰3椎体下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右侧腰方肌外缘旁存在一狭窄的纵行生理薄弱区,该区域仅有薄层结缔组织膜形成,类似于左侧所见。我们将其命名为右后腹壁“解剖易损位点”。累及右前腹壁的40例急性胰腺炎伴右前腹壁水肿的扩散通路有两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右前1和R右前2。断面标本上腹膜腔前份、沿肝镰状韧带腹膜走行至右侧腹直肌后方和第7肋软骨间间隙薄弱区,或腹膜腔前份经过壁腹膜和腹横筋膜至右侧腹直肌后缘和腹横肌肌腱之间的薄弱区,向外至右前腹壁腹外斜肌深面、腹横肌外侧,我们将其命名为右前腹壁“解剖易损位点”。在MRI上,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伴肚脐受累的占21.6%(26/120)。肚脐腹壁水肿扩散通道有两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肚脐1和R肚脐2。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合并腰骶后正中皮下水肿者占90%(108/120)。腰骶后正中皮下水肿通路为跨越肾旁后间隙和腰方肌外侧缘旁的狭窄通道,至胸腰筋膜后层,经过网状纤维束和浅筋膜结缔组织纤维束最终到达浅筋膜结缔组织纤维束和深筋膜胸腰筋膜后层之间。结论:急性胰腺炎MR图像上出现腹壁水肿是一种常见影像学征象;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腹壁水肿发生率递增且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腹壁水肿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腹壁水肿评分具有较佳的诊断2012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能力。急性胰腺炎病人腹壁水肿累及左后腹壁者最多,存在五条解剖学通路;累及右后腹壁者次之,同样存在五条解剖学通路;累及左前腹壁者和右前腹壁者较少,两侧各自存在不同的两条扩散通路;且上述各通路均存在“胰腺炎扩散解剖学薄弱区”。腰骶后正中皮下水肿通过浅筋膜网状结缔组织纤维束向两侧与沿Scarpa筋膜走行的腹后壁水肿带通连形成“腹壁水肿环形通路”。

于春梅,李春海,杨茂生[7](2019)在《腹部CT对急性胰腺炎病况及预后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对89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31例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腹部扫描检查,根据结果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况的评估。根据Balthazar CT分级标准共检测出A级0例、B级42例、C级38例、D级23例、E级17例;随着CT分级的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血流量(BF)、胰腺血容量(BV)逐渐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但各分级之间胰腺血流量(BF)、血容量(BV)无明显差异(P>0.05);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判断方面,CT分级越低表明保守治疗即可痊愈,如分级呈现升高趋势则表示需同手术治疗。本研究中3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但是在D、E级患者中有3例患者因病情严重,累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果证实腹部CT扫描能够准确反映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元林[8](2019)在《腹部CT扫描与B超诊断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部CT扫描与B超诊断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选取伴发合并症的急性胰腺炎并发症患者100例,时间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依次开展腹部CT扫描及B超扫描,分析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中合并症,合并PPC者35例(病灶40个),合并WON者91例(病灶117个),合并APFC者(病灶61个),合并ANC者(病灶87个);腹部CT扫描在PPC、WON、ANC检出率显着高于B超,P <0.05;腹部CT扫描APFC与B超间无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急性胰腺炎并发症患者采用腹部CT扫描及B超均可获得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腹部CT扫描检出PPC、WON、ANC效果较好,而B超则检出APFC效果更好。

杨豪[9](2019)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MABP)患者在早期(首次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延期(炎症控制后4-6周)行LC手术的效果,探究LC在早期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源性胰腺炎行LC治疗的患者共计74例,其中符合MABP诊断且是首次治疗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共计46例,既往有MABP病史且一次或多次住院治疗好转后延期行LC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共计28例。对两组患手术时间、术后生化指标、总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多个因素进行比较考察。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总花费分别为55.14±17.36分、11.38±3.18天、2.35±0.58万;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总花费分别为57.47±15.14分、14.47±5.09天、3.18±0.75万,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和总花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淀粉酶、尿淀粉酶、ALT、AST、碱性磷酸酶指标分别为:实验组术后1d:102.36±25.14、332.17±65.13、51.35±3.18、57.45±5.19、147.57±17.61,对照组术后1d:95.41±22.58、217.25±66.34、58.43±4.05、57.44±3.19、141.29±20.6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4d:83.85±9.74、255.98±30.24、45.93±2.18、48.18±3.29、132.34±16.87,对照组术后4d:79.67±9.82、197.18±33.62、43.13±3.17、44.47±4.19、130.58±14.5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BP患者在经辅助检查后能够有效的排除患者胆总管结石,对患者首次住院期间行LC治疗是可行且安全的,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复发,避免患者再次入院,降低住院时间以及减少患者住院花费。

瞿承武,程文君,林刚,应红月,王骏[10](2019)在《螺旋CT技术在感染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螺旋CT技术在诊断感染性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就诊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怀疑合并感染,行螺旋CT扫描后有100例确诊为感染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设为感染组,所有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积液。同时选取因腹部弥漫性疼痛,怀疑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行腹部多层螺旋灌注检查的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穿刺和螺旋CT两种检验方式的诊断率,观察CT影像,比较感染性急性重症胰腺炎和健康者的CT指标:BF、BV、MTT、PS。结果 CT检查出100例感染,穿刺检查出103例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8)。从感染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对应的CT影像中能清晰的看到,在胰腺的附近出现有较多的棉絮状物质从中渗出,且肿大明显,轮廓较清晰,说明炎症扩散严重。感染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BF、BV分别为(85.24±11.83)(ml/100 g/min)、(13.88±3.82)(ml/100 g)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TT,PS分别为(11.74±4.21)s、(28.25±8.76)(ml/100 g/min)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螺旋CT扫描对急性重症胰腺炎进行诊断,其结果可靠性高且准确性好,尤其是针对合并感染方面,能为胰腺炎的诊断带来更多的参考信息。

二、CT扫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临床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扫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腹部CT扫描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1.2.1 B超诊断
        1.2.2腹部CT诊断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急性胰腺炎情况对比
    2.2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急性胰腺炎正确检出率情况对比
    2.3两种检查方式成片质量对比
3.讨论

(2)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排标准及分组情况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分组
    2.3 分级及评分系统
        2.3.1 CTSI评分系统
        2.3.2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系统)
        2.3.3 AP的严重程度分级
    2.4 VAT、SAT及 BMI的测量及计算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716例AP患者基线临床资料
    3.2 70例PPC患者的临床资料
    3.3 AP后并发PPC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1 患者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3.3.2 患者的体脂参数及评分系统的单因素分析
        3.3.3 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3.4 AP后并发PPC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5 PPC形成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3)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伴肺炎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符合率
    2.2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特异性、敏感性
    2.3 螺旋CT扫描后观察患者急性胰腺炎分级
3 讨论

(4)非酒精性脂肪肝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非酒精性脂肪肝
    2.2 急性胰腺炎
    2.3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2.4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加重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机制
    2.5 结论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课题及研究设计
    3.2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评估
    3.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测定
    3.4 实验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研究者的基线特征及严重程度
    4.2 AP患者患脂肪及不患脂肪肝严重程度比较
    4.3 A组与B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4.4 中重度或重度胰腺炎逻辑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CT腹部体脂分析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与改良EPIC评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临床资料
        2.2.2 扫描方法
        2.2.3 图像后处理
        2.2.4 EPIC评分及BISAP评分
    2.3 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描述
    3.2 腹部脂肪与 AP 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3 筛选最佳内脏脂肪参数及改良EPIC评分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CT、MRI定量研究及相关解剖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急性胰腺炎的定义
    1.2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1.3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学评估
    1.4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评估
第二部分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临床和CT/MRI评估
    2.1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临床评估的学说史
    2.2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影像学评估的学说史
    2.3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影像学评估尚存问题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急性胰腺炎病人体脂定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部分 急性胰腺炎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及解剖学基础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部分 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胰腺炎腹壁水肿CT/MR成像及解剖学基础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和待完成的论文、参与会议
致谢

(7)腹部CT对急性胰腺炎病况及预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CT扫描方法
        1.2.2 CT分级标准
        1.2.3 病理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CT扫描急性胰腺炎患者分型情况
    2.2 CT不同分级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
    2.3 CT扫描不同分级患者的预后情况
3 讨论

(8)腹部CT扫描与B超诊断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B超诊断:
        1.2.2 观察组采用腹部CT扫描诊断: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合并症分布情况
    2.2 CT、B超检出情况
3讨论

(9)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胰腺炎的发病原因
    1.2 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
    1.3 胰腺炎的治疗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治疗方法
    2.3 术前准备
    2.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步骤
        2.4.1 麻醉与气腹
        2.4.2 胆囊三角分离
        2.4.3 胆囊切除
    2.5 病例整理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情况
    3.3 术后生化指标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本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螺旋CT技术在感染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相关标准
    1.3 方法
        1.3.1 CT 扫描
        1.3.2 积液抽吸
        1.3.3 指标判断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CT和穿刺结果
    2.2 CT诊断情况
    2.3 两组研究对象血流灌注指标
3 讨 论

四、CT扫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临床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部CT扫描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 俞英彬,郑礼禄,曹稳福,杜瑞宾.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17)
  • [2]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D]. 李凡. 兰州大学, 2021(12)
  • [3]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伴肺炎的影像学分析[J]. 曾成文,程凤华.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11)
  • [4]非酒精性脂肪肝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D]. 位影. 吉林大学, 2020(08)
  • [5]CT腹部体脂分析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与改良EPIC评分的临床研究[D]. 邝兆成.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CT、MRI定量研究及相关解剖学基础[D]. 肖波. 武汉大学, 2020
  • [7]腹部CT对急性胰腺炎病况及预后的诊断价值[J]. 于春梅,李春海,杨茂生.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9(06)
  • [8]腹部CT扫描与B超诊断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临床价值[J]. 李元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17)
  • [9]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D]. 杨豪. 南昌大学, 2019(01)
  • [10]螺旋CT技术在感染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瞿承武,程文君,林刚,应红月,王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11)

标签:;  ;  ;  ;  

CT扫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