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在乳腺癌新TNM分期中的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在乳腺癌新TNM分期中的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一、乳腺癌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在新TNM分期中的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佳琳[1](2021)在《三阴性乳腺癌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复发风险及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为制定和优化中医药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中日友好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研究团队建立的乳腺癌数据库,查找于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TNBC患者,使用Excel记录患者的姓名、门诊号或病案号、年龄、确诊时间、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Ki67指数、脉管癌栓情况、组织学分级等,利用中日友好医院检验报告查阅系统和本团队建立的中医体质在线调查系统分别查找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和中医体质类型。将入组的TNBC患者按年龄(<40岁、≥40)、确诊时间(确诊1年以内、确诊1-3年、确诊3年以上)、肿瘤大小(≤2cm、2-5cm、>5cm)、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Ki67(<20%、≥20%)、组织学分级(Ⅱ级、Ⅲ级)、脉管癌栓(无脉管癌栓、有脉管癌栓)、中医体质类型(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进行分组,并纳入非TNBC患者,分为TNBC组和非TNBC组,统计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体质类型、各种复发风险因素的关系。结果:TNBC患者共300例,非TNBC患者50例纳入统计分析。TNBC患者中,年轻(年龄<40岁)组CD4+、CD4+/CD8+、NK明显低于年长(年龄≥40岁)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不同确诊时间组间淋巴细胞计数、NK、B1、B2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不足1年组淋巴细胞计数、B2水平显着低于确诊1-3年组和确诊3年以上组(P<0.05),NK水平显着低于确诊3年以上组(P<0.05),B1明显低于确诊1-3年组(P<0.05);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均显着低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P<0.05);TNM分期Ⅳ期组CD3+水平显着低于Ⅰ期、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低表达(<20%)组NK明显高于Ki67高表达(≥2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脉管癌栓组淋巴细胞计数、CD3+均明显高于有脉管癌栓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TNBC组淋巴细胞计数、CD3+、B2水平显着低于非TN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1水平均处升高状态。湿热质组淋巴细胞计数、CD3+、CD4+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湿热质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气郁质组CD8+水平明显高于非气郁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组间各淋巴细胞亚群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较其他类型乳腺癌相比,TNBC患者机体内存在更严重的免疫功能损伤,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其复发风险密切相关。年轻、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高、脉管癌栓与T淋巴细胞亚群降低有关,年轻、确诊时间不满1年、Ki67高表达与NK细胞下降有关,确诊时间不满1年者有明显的B淋巴细胞水平降低。中医体质类型与TNBC患者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湿热质患者较其他体质者更易出现T淋巴细胞降低,气郁质患者更易出现CD8+水平升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2](2021)在《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和第5位。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大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是降低保乳手术和高危乳房切除手术患者复发并延长生存的重要措施,也是不可手术局部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姑息治疗手段。当前,我国乳腺癌放疗领域暂没有统一的标准放疗指南。在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的推动下,基于乳腺癌领域最新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制定了《中国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该指南旨在指导乳腺癌放疗的实施,促进规范和标准化国内乳腺癌放疗实践,最终达到提高我国乳腺癌放疗水平,改善广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目标。

尼露排·阿布都热黑依木[3](2020)在《不同N3期乳腺癌预后分析及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方案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6版乳腺癌分期将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从M1期归类为淋巴结N3期。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N3期淋巴结转移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以及AJCC第六版乳腺癌分期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初诊淋巴结分期为N3期的32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对不同淋巴结转移N3期进行匹配分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时间(D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S)。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和 Log-rank 检验。[结果]应用PSM法匹配,第1次匹配腋窝淋巴结N3期和锁骨上淋巴结N3合并腋窝淋巴结N0~2期乳腺癌各78例,腋窝淋巴结N3期和锁骨上淋巴结N3合并腋窝淋巴结N0~3期患者的中位DFS分别为58.9和32.1个月(P=0.101),中位OS分别为87.4和140.4个月(P=0.277)。第2次匹配腋窝淋巴结N3期和腋窝淋巴结N3合并锁骨上淋巴结N3期患者各53例,其中位DFS分别为48.8个月和52.4个月(P=0.807),中位OS分别为91.4个月和148.0个月(P=0.091)。第3次匹配腋窝淋巴结N3期和锁骨上淋巴结N3期乳腺癌患者各51例,腋窝淋巴结N3期和锁骨上淋巴结N3期患者的中位DFS分别为59.0和44.0个月(P=0.533),中位OS分别为87.4和137.1个月(P=0.289)。3次PSM后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N3期患者的预后相似,AJCC第六版乳腺癌TNM分期将其划入淋巴结转移N3期具有合理性。[背景和目的]目前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为晚期乳腺癌标准一线化疗方案,而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也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被验证有效。本研究比较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TS)对比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TX)一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TS(n=54)和TX组(n=57)进行一线化疗,两组中未进展的患者在化疗6周期后分别行替吉奥和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结果]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PFS,未达到次要终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TS组42例(77.8%)、TX组37例(64.9%)接受维持治疗。两组患者中位PFS为9.4 个月 vs 7.4 个月(P=0.221;95%置信区间,0.52-1.17;危险比,0.78),TS 组较TX组更长。中位缓解期(duration of response,DOR)分别为7.6个月vs 8.0个月(P=0.899,95%置信区间,0.54-1.71;风险比,0.96),TX组略优于TS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治疗方案组中,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表达情况、是否内脏转移、转移部位(肝、肺)均不显着影响PFS。手足综合征在TX组比TS组更常见(33.3%vs7.4%;P<0.05),但腹泻在TS组中发生率更高(24.1%vs 1.8%;P<0.05),两组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结论]晚期乳腺癌TS方案疗效不劣于TX方案,不良反应略有不同,但均可耐受,可考虑作为TX方案的替代方案。有必要开展前瞻性Ⅲ期随机分组临床试验进一步比较和确定两种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

王哲[4](2020)在《阳性淋巴结比例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临床研究发现即使是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分子分型一致的病人,其预后也存在差异,这促使我们探索其他能够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病理因素。近年来许多报道提出了阳性淋巴结比例(Lymph node ratio,LNR)这一概念,指的是腋窝淋巴结转移数与清扫淋巴结总数的比率。乳腺癌AJCC分期系统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将乳腺癌患者分期,其中发生腋尖、锁骨下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Apical or infraclavicular/ipsilateral 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s-positive,APN(+))的乳腺癌患者无论转移数目多少均归为p N3期,而大多已报道的文章仍按照转移数目对APN(+)乳腺癌患者进行LNR分期,由此可能造成预后差的乳腺癌患者治疗不足。本文通过探究LNR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进一步证明LNR只适用于未发生腋尖、锁骨下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Apical or infraclavicular/ipsilateral 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negative,APN(-))的乳腺癌患者。方法:1.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2007年1月到2012年12月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0120例,其中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6184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3936例。在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APN(+)乳腺癌患者653例,APN(-)乳腺癌患者328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包括年龄、组织学级别、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个数、清扫淋巴结总数、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基因表达情况等。2.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生存分析探究已报道的LNR(cut-off值:0.2和0.65)与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关系,以及在按照LNR分期的基础上分析APN(+)与APN(-)乳腺癌患者之间的预后差异。3.利用X-tile软件根据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APN(-)乳腺癌患者的OS筛选出最适cut-off值(LNR-APN(-)),通过生存分析探究LNR-APN(-)与APN(-)乳腺癌患者OS和DFS的关系。4.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LNR-APN(-)及其他病理因素与APN(-)乳腺癌患者OS的关系。5.选取SEER数据库于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10163例,其中p N1和p N2期乳腺癌患者8380例,p N3期乳腺癌患者178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包括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清扫淋巴结总数、激素受体、HER2基因表达情况等。6.通过生存分析探究SEER数据库中LNR-APN(-)与p N1和p N2期乳腺癌患者OS的关系以及Cox多因素分析探究LNR-APN(-)及其他病理因素与p N1和p N2期乳腺癌患者OS的关系。结果:1.应用广泛认可的阳性淋巴结比例cut-off值0.2和0.65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包括腋尖、锁骨上或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的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n=3936)进行分期,发现可以将乳腺癌患者分成预后完全不同的三组。2.根据之前报道的阳性淋巴结比例cut-off值0.2和0.65在按照LNR分期的基础上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包括腋尖、锁骨上或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的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分为APN(+)和APN(-)两组,结果表明APN(+)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比APN(-)乳腺癌患者差。3.利用X-tile软件根据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APN(-)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筛选出最适cut-off值0.15和0.34,并将此时的LNR定义为LNR-APN(-)。4.应用LNR-APN(-)的cut-off值0.15和0.34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APN(-)乳腺癌患者(n=3283)进行分期,将患者分成预后完全不同的三组,并把按照p N分期的乳腺癌患者根据LNR细分后,发现LNR-APN(-)可以将p N1和p N2期APN(-)乳腺癌患者分成预后不同的亚组,但不能将p N3期APN(-)乳腺癌患者分成预后不同的亚组。5.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数据库中,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年龄、肿瘤大小和LNR-APN(-)是判断APN(-)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6.应用LNR-APN(-)的cut-off值0.15和0.34对SEER数据库中p N1和p N2期乳腺癌患者(n=8496)进行分期,将乳腺癌患者分成预后完全不同的三组,并将按照p N分期的乳腺癌患者根据LNR细分后发现可以把p N1和p N2期乳腺癌患者分成预后不同的亚组。在SEER数据库中,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年龄、肿瘤大小、激素受体、HER2基因表达情况和LNR-APN(-)是判断p N1和p N2期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LNR-APN(-)是APN(-)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应用阳性淋巴结比例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情况时应排除APN(+)乳腺癌患者,以指导临床医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最准确和适当的治疗。

徐晓君[5](2020)在《18F-FDG PET/CT显像在初诊乳腺癌患者中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18F-FDG PET/CT在初诊乳腺癌患者中分期和预后评估的价值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在乳腺癌分期的价值,评估原发灶18F-FDG PET/CT显像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武汉协和医院PET中心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扫描。收集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年龄、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Ki-67增殖指数、转移情况、治疗方式及生存情况等。从PET图像中提取代谢指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评估18F-FDG PET/CT在初诊乳腺癌患者中分期价值及SUVmax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生存预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了81名女性患者(平均为53.0±11.7岁,范围为25-81岁)。包括浸润性导管癌65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原位癌3例,混合浸润性癌3例,黏液癌2例,髓样癌1例和乳腺Paget’s病1例。根据分子亚型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Luminal A型:20例;Luminal B型:30例;HER-2型:16例;三阴型:15例)。以病理分期为金标准,术前18F-FDG PET/CT对乳腺癌分期准确率分别为:T分期92.6%(75/81);N分期87.7%(71/81);M分期97.5%(79/81)。所有肿瘤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18F-FDG摄取,其平均SUVmax为6.8±4.0(范围为1.3-20.7)。治疗前18F-FDG PET/CT中原发灶较高的SUVmax与较大肿瘤(>2cm,p=0.000)、较高组织学分期(II、III及IV期,p=0.021)、较高组织学分级(3级,p=0.000),高Ki-67指数(≥14%,p=0.037)显着相关。SUVmax与不同分子分型之间显着相关(p=0.022),HER-2型及三阴型乳腺癌SUVmax明显高于Luminal A型。而SUVmax与年龄(≤50岁组vs.>50岁组,p=0.207)、病理分型(浸润性导管癌vs.浸润性小叶癌,p=0.117)及淋巴结状态(阳性vs.阴性,p=0.350)无明显相关性。在随访期间,排除10例失访患者,剩余71例患者。有11(18.6%)例患者出现复发或进展,12例患者(16.9%)在随访截止时间前死亡。患者总OS时间为5.3-84.8个月,中位OS为32.0月;总PFS时间1.1-64.4个月,中位PFS为28.7个月;3年OS率为42.3%,3年PFS率为38.0%。根据ROC分析得出的SUVmax最佳截断值对乳腺癌患者OS及PFS分析进行分组,共分成两组[<7.65组vs.≥7.65组,(p=0.000,AUC=0.799)]。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组织学分期、远处转移、SUVmax及治疗方式是患者OS的预后危险因素;组织学分期、病灶大小、SUVmax、免疫组化分型、远处转移及治疗方式是乳腺癌患者PFS的预后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SUVmax(HR=4.1,95%CI=1.19-14.37,p=0.025)和远处转移(HR=5.0,95%CI=1.31-19.04,p=0.018)是乳腺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SUVmax(HR=3.9,95%CI=1.41-10.77,p=0.009)、远处转移(HR=4.6,95%CI=1.49-13.93,p=0.008)及病灶大小(HR=2.1,95%CI=1.04-4.04,p=0.038)是乳腺癌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可以对初诊乳腺癌患者进行准确分期,尤其是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方面,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SUVmax与已知的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学因素相关,乳腺癌原发肿瘤病灶SUVmax越高的患者可能会有更高的复发或进展风险。肿瘤原发病灶的SUVmax和疾病的远处转移是乳腺癌OS及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第二部分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初步研究目的 乳腺癌的分子亚型与治疗策略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对治疗前从18F-FDG PET/CT图像中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来预测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18F-FDG PET/CT检查的乳腺癌患者。收集临床参数,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初始T、N和M分期,治疗前的CEA、CA125、CA153。在PET和CT图像上手动绘制感兴趣区域(ROI)。然后使用IF Foundry(Intelligence Foundry 2.1,GE Healthcare)提取功能成像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代谢活性肿瘤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总病变糖酵解(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CT HUmean和CT体积]和影像组学特征(直方图、形状、纹理和轮廓特征,结节内和结节周围组学特征[Ipris],局部异质性梯度取向的共现特征(Co LIAGe);以及基于滤波器的特征包括小波、Gabor、局部二值模式[LBP]和小波+LBP)。特征筛选的步骤如下:处理缺失值,处理恒定值,分析统计差异和相关冗余,消除在不同系统、不同收集间隔和不同收集持续时间之间具有显着差异的功能。采用Soft Max多分类逻辑回归进行建模,使用三折交叉验证,结果用准确率(accuracy,ACC)进行评估。多类逻辑回归建模应用了一对一(one-versus-one,OVO)和一对其他(one-versus-rest,OVR)两种策略,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随机种子,重复进行三折交叉验证500次,以获得ACC分布直方图和平均值。对CT、PET、PET/CT、PET/CT+功能成像特征、PET/CT+生物标志物特征、PET/CT+功能成像特征+生物标志物特征的六个组合进行了多分类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80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2.91±11.75岁,年龄范围为25-81岁),其中包括浸润性导管癌65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原位导管癌3例,混合浸润性癌3例,黏液癌2例和髓样癌1例。根据分子亚型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Luminal A:19例;Lumianl B:30例;HER-2型:16例;三阴型:15例)。经筛选后,组学特征包括21维CT特征和19维PET特征。21维CT特征分别为:原始1例,纹理1例,Co LIAGe2D 5例,小波+LBP 4例,Gabor 6例,PLBP 1例,WILBP3例。19维PET特征的为Co LIAGe2D 1例,小波+LBP 4例,Gabor12例,PLBP 1例及WILBP 1例。PET与CT影像组学特征单模态和双模态建模分类准确率分别为:PET组学特征OVR 0.515(0.511-0.519),OVO 0.511(0.507-0.515);CT组学特征OVR 0.471(0.469-0.473),OVO 0.473(0.470-0.476);PET/CT组学特征OVR 0.606(0.601-0.610),OVO 0.592(0.589-0.596);PET/CT+功能影像学特征OVR 0.590(0.586-0.594),OVO 0.583(0.580-0.587);PET/CT+生物学标志物特征OVR 0.605(0.601-0.609),OVO 0.599(0.595-0.603);PET/CT+功能影像学特征+生物标志物特征OVR 0.593(0.589-0.597),OVO 0.586(0.582-0.590)。结论 PET/CT组学特征(OVR和OVO)的结果优于单独PET或CT组学特征;仅基于PET特征的结果优于CT特征。将生物标志物特征和功能性影像学特征与PET/CT特征结合并没有增加额外的价值。与OVO相比,使用OVR策略进行建模可获得更好的结果。PET/CT影像组学特征可为乳腺癌分子亚型分析提供预测价值,但需要进行更多的大样本研究以证实这一点。

王莹杰[6](2020)在《初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不同治疗模式及影响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乳腺癌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对乳腺外科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治疗上,放疗作为局部治疗的主要方式,普遍认为能使患者的生存获益,但是否需行局部手术切除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评价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加放疗和单纯放疗对初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对比,探讨乳腺癌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不同治疗方式的获益情况,以期寻求出针对这类特殊群体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乳腺科就诊的122例初诊无远处转移的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4例患者因资料不全删除。符合条件的108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进行了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分为清扫加放疗组(84例)(简称清扫组)和单纯放疗组(简称放疗组)(24例)。所有患者均由病理证实了乳腺癌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采用查阅门诊及住院病例资料、电话、微信等途径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清扫组和放疗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采用x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条件的108例患者中,清扫组84例(77.8%),放疗组24例(22.2%)。59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转移,清扫组有41例(48.8%),其中远处转移34例(40.5%),局部复发15例(17.9%),同时伴有复发和转移8例(9.5%)。放疗组有18例(75.0%),其中远处转移11例(45.8%),局部复发15例(62.5%),同时伴有复发和转移8例(33.3%),两组局部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3例患者死亡,其中清扫组17例(20.2%),放疗组6例(25.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患者5年无疾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率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率分别为30.6%和67.8%。清扫组和放疗组5年DFS率分别为34.3%和2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结果表明,雌激素受体状态(95%CI:1.337~3.889,P=0.002),腋窝淋巴结状态(95%CI:1.259~3.627,P=0.005)是初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5年DFS的影响因素。清扫组和放疗组5年OS分别为67.9%和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 分析表明,雌激素受体状态(95%CI:1.100~18.288,P=0.036)是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初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加放疗或单纯根治性放疗对患者的生存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雌激素受体状态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初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雌激素受体状态是初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黄欣[7](2019)在《特殊类型乳腺癌预后因素及治疗方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异质性大、治疗方案单一且预后较差。除临床病理因素外尚缺乏精准预测TNBC预后的指标以及针对特殊类型TNBC的治疗靶点。本研究旨在基于基因突变图谱以及肿瘤免疫状态,结合患者预后信息,发掘潜在的预后指标与治疗靶点。方法本项目对7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获得胚系和体系的变异情况以及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分布情况,探讨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再运用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对75例TNBC的测序结果进行体细胞突变层面的基因富集分析。结果 本研究发现了 27个胚系突变:26个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通路基因突变及1个错配修复基因突变;480个体细胞突变:其中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110个。本研究发现有无胚系HRR突变、BRCA1/2突变的TNBC患者的5年DFS无统计学差异(p=0.0624,p=0.15)。本研究TMB的中位值为4.1Muts/Mb,生存分析显示TMB-1组的5年DFS较TMB-h组差(p=0.0457)。本研究未检测到MSI-h。本研究发现的高频体细胞突变包括:TP53(91%)、MYC(14%)、PIK3CA(11%)、MCL1(11%)、EPHA3(9%)、GATA3(9%)、FAT3(8%)、RB1(8%)、CCND2(6%)、CCNE1(5%)。其中有CCNE1拷贝数扩增的TNBC 5年DFS明显更差(p<0.0001)。COX多因素回归确定肿瘤大小(T)、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以及CCNE1拷贝数扩增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T,HR=2.01(95%可信区间 1.05-3.87),p=0.036;LVI,HR=2.81(95%可信区间 1.1-7.17),p=0.031;CCNE1,HR=13.48(95%可信区间2.62-69.23),p=0.002)。并发现CCNE1扩增的TNBC都在TMB-1组,并且与BRCA1/2突变出现互斥。进一步的基因富集分析确定了 CCNE1扩增影响预后的基因通路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转换中的转录调控(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involved in G1/S transition of mitotic cell cycle)通路。结论 胚系HRR突变或BRCA1/2突变对TNBC的预后没有影响。TMB≥4.1 Muts/Mb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相较于TMB<4.1 Muts/Mb的患者具有生存优势,这可能与CCNE1作为TMB低组的特异性体细胞变异位点而导致TMB低组的不良预后有关。用于指导其他实体瘤免疫治疗的指标MSI-H可能不适用于TNBC。肿瘤大小、脉管浸润和CCNE1拷贝数扩增是TNBC的独立危险因素。TNBC中CCNE1扩增与BRCA突变具有互斥性。CCNE1扩增的TNBC可能是CDK4/6抑制剂(帕博西林)、硼替佐米(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潜在治疗靶点。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BRCA1/2胚系突变的乳腺癌由于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而可能使BR CA1/2胚系突变的乳腺癌患者无法进行保乳手术。对于BRCA1/2基因突变的中国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是否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尚待商榷。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胚系BRCA1/2突变的中国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从数据库中检索1120名中国女性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对高危531名患者进行下一代测序发现了 56名BRCA1/2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分为保乳手术组和乳腺全切组。采用卡方检验、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中国BRCA1/2胚系突变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5例患者(26.8%)接受了保乳手术,41例患者(73.2%)接受了乳腺全切术。乳腺全切术后的患者TNM分期明显更晚(p=0.000),淋巴结阳性率更高(p=0.001),淋巴结转移的个数更多(p=0.008),出现脉管浸润的可能性更大(p=0.025)。中位随访时间为20.5个月。保乳手术组局部复发率(13.3%)比乳腺全切组(0.0%)高且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6),但接受保乳手术组的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与接受乳腺全切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6和p=0.865)。在对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校正以后,保乳和全切的无病生存、总生存以及无复发生存均没有统计学差异。[HRDFS=6.4,confidence interval(CI):0.4-115.8,P=0.21;HROS=0.18,confidence interval(CI):0.01-32.1,P=0.52;HRRFS=0.002,CI 0.001-18.9,P=0.95,respectively).结论:因此,乳腺保乳手术可能是中国BRCA1/2胚系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的一种安全、合理的选择。但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考虑TNM分期、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及是否有脉管浸润。

廖欣[8](2019)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2007年1月-2014年12月间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就诊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2周期以上新辅助化疗,其后进行了包括腋窝锁骨下淋巴结清扫在内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第一部分采用χ2检验比较锁骨下淋巴结病理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将入组的306例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情况分别按照yp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截断值0/0.20/0.65)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及ROC曲线分析两种淋巴结相关预后评价方法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并进一步分析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利用COX模型探索影响该部分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第一部分:1.306例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5~70岁,中位年龄46岁;临床分期ⅡA期35例(11.4%),ⅡB期109例(35.6%),ⅢA期76例(24.9%),ⅢB期21例(6.9%),ⅢC期65例(21.2%);ER阳性191例(62.4%),PR阳性182例(59.5%),HER2阳性74例(24.2%)。新辅助化疗后原发肿瘤达到临床完全缓解37例(12.1%),临床部分缓解182例(59.5%),稳定或进展共87例(28.4%)。术后发现原发肿瘤病理完全缓解率28例(9.2%),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63例(20.6%),锁骨下淋巴结阳性105例(34.3%)。2.单因素分析发现cT分期(χ2=24.116)、cN分期(χ2=65.139)、临床分期(χ2=83.175)、Ⅰ-Ⅱ组淋巴结转移数(χ2=152.695)、新辅助化疗疗效(χ2=41.482)与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病理状态有关(P均<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ⅢA期vsⅡA期:OR=32.763,95%CI=2.459-436.548,P=0.008;ⅢB期vsⅡA期:OR=96.008,95%CI=5.334-1728.196,P=0.002;ⅢC期vsⅡA期:OR=150.501,95%CI=10.053-2253.209,P<0.001)、Ⅰ-Ⅱ组淋巴结转移数(4-9枚vs 0枚:OR=:33.289,95%CI=6.761-163.897,P<0.001;≥10枚vs 0枚:OR=:183.593,95%CI=29.178-1155.206,P<0.001)、新辅助化疗疗效(稳定或进展vs临床完全缓解:OR=19.646,95%CI=3.127-123.431,P=0.001)是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4.进一步分析表明,当Ⅰ-Ⅱ组淋巴结转移数≥4时,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风险增高,该截断值能较准确地预测新辅助化疗后腋窝锁骨下淋巴结的病理状态。第二部分:5.306例入组患者进行中位随访时间为78个月(范围7~147个月)的随访发现,ypN0期(63例)、ypN1期(100例)、ypN2期(31例)、ypN3期(112例)患者5年无瘤生存(DFS)率分别为85.7%、82.0%、67.7%、38.1%,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6.8%、84.9%、77.1%、55.7%;LNR0组(63例)、LNR0.01-0.20组(107例)、LNR0.21-0.65组(88例)、LNR>0.65组(48例)5年DFS率分别为85.7%、80.3%、53.4%、26.4%,5年OS率分别为96.8%、84.9%、68.8%、41.2%。总体比较发现yp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能较好的反应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DFS及OS(ypN分期:χ2=73.475、67.015,P均<0.001;LNR:χ2=96.802、81.606,P均<0.001)。经ROC曲线检验,淋巴结转移率的预测效果要优于ypN分期(DFS:AUCLNR=0.758>AUCypN=0.741;OS:AUCLNR=0.775>AUCypN=0.763)。6.经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仍阳性者5年无病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仅有Ⅰ-Ⅱ组淋巴结转移者(DFS:35.1%vs78.9%;OS:52.8%vs83.9%,P均<0.001)及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者(DFS:35.1%vs85.7%;OS:52.8%vs96.8%,P均<0.001)。7.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ER表达情况、PR表达情况、分子亚型与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P均<0.05)。8.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率、PR表达情况是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率>0.50的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及死亡风险均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率≤0.50者(DFS:HR=2.879,95%CI=1.695-4.889,P<0.001;OS:HR=2.638,95%CI=1.482-4.695,P=0.001)。PR表达阳性者复发转移及死亡风险均显着低于PR表达阴性者(DFS:HR=0.352,95%CI=0.220-0.563,P<0.001;OS:HR=0.374,95%CI=0.224-0.626,P<0.001)。结论:1.临床上对锁骨下淋巴结状态在术前进行准确判断较为困难,尽管影像学提示锁骨下淋巴结阴性,临床分期ⅢA期、ⅢB期以及新辅助化疗效果不佳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较高的锁骨下淋巴结阳性风险。2.新辅助化疗后Ⅰ-Ⅱ组淋巴结转移4枚及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如未在术中进行锁骨下淋巴结清扫则有较大可能存在局部淋巴结转移灶残留,增加了局部复发风险。3.yp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均能较好的预测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当以0/0.20/0.65为截断值时,淋巴结转移率的预测效果更好。4.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仍阳性患者总体预后明显差于仅Ⅰ-Ⅱ组淋巴结转移者及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者,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在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约一半的患者在5年内因病死亡。5.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ER表达情况、PR表达情况、分子亚型与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淋巴结转移率>0.50是该部分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R表达阳性是预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张婧婷[9](2018)在《验证新版AJCC乳腺癌预后分期及整合生物学评分的简化分期在评估病人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最近,美国癌症联合会将ER、PR、Her-2、组织学分级整合到了TNM分期中提出了8版预后分期。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验证8版预后分期是否能准确地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方法:我们回顾了44593例来自SEER数据库2010-2011年间接受手术治疗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别按照解剖分期和预后分期分成不同亚组,随后我们比较了不同亚组间的生存差异,分析了与乳腺癌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组织学分级(III级),ER(-),PR(-),Her2(-),TNM分期都是影响乳腺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通过Kaplan-Meier曲线,我们发现解剖分期未能较好地区分IIIB、IIIC期患者预后,而8版预后分期未能很好地将IIA、IIB期患者的预后进行适当地分层。此外,根据生物打分系统,除0分与1分的病人之间没有明显的预后差异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调整的解剖学TNM分期,即将T1N3、T2N3由IIIC期调整至IIIB期,将T4N2由IIIB期调整至IIIC期,在调整的解剖学TNM分期与生物分系统相结合形成的修订分期中,IIA、IIB期患者之间的预后差异被很好地区分,各分期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解剖TNM分期相比,新版预后分期能够更好地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但一些不足或许仍然存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的修订分期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分期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但其合理性及预后价值仍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进一步验证。

杨澜[10](2017)在《乳腺癌腋窝第三组淋巴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淋巴转移是其最主要的转移方式,准确诊断乳腺癌患者淋巴结状态对本病的分期、治疗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旨在研究第三组淋巴结在乳腺癌中的转移率,并探讨第三组淋巴结的转移与肿瘤大小、分级、分期、组织学亚型、腋窝第一二组转移淋巴结数目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治工作。方法:本试验收集了苏大附一院普外六区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间临床或影像腋窝淋巴结阳性的确诊乳腺癌患者的信息,按照腋窝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分为全腋窝淋巴结清扫组(试验组)和部分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胸大小肌牵拉法和胸大肌劈开法(Kodama术)清扫包括第三组淋巴结的全腋窝淋巴结,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I式(Auchincloss术)清扫I-II组淋巴结。术后进行肿块及淋巴结的连续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术后病理、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生存状态等资料,采用SPSS17.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的不同类型分别进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设定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试验组清扫淋巴结数明显多于对照组(23.77±2.06 vs19.40±1.60,P<0.05)。试验组淋巴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0.48%vs 17.87%),但是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阳性淋巴结数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7±3.00 vs 3.47±1.83,P>0.05)。2.腋窝levelⅠ、Ⅱ组淋巴结阳性患者的腋窝levelⅢ组淋巴结的阳性率较高(38.1%)。Ⅲ期乳腺癌患者腋窝levelⅢ组淋巴结转移率高(72.7%)。3.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表达与III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年龄、月经状态、ER、PR表达与III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4.腋窝I-II组淋巴结转移个数与III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淋巴结阳性比例较高的患者III组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5.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平均多出10-20min。但是其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引流管的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6.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无显着差异(P>0.05)。7.清扫第三区淋巴结可能降低局部复发率,但是对长期生存状态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结论:清扫Ⅲ组淋巴结对于存在第三组淋巴结高危因素的乳腺癌患者是有一定获益的。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病人,特别是合并有肿块较大(T3及以上)、HER-2阳性、I-II组淋巴结转移较多等高危因素的病人,可考虑实施第三组淋巴结清扫。并且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术后并发症并不会有明显增加。

二、乳腺癌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在新TNM分期中的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在新TNM分期中的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三阴性乳腺癌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中医药对乳腺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乳腺癌及免疫功能的认识
    2 中医改善乳腺癌免疫功能
        2.1 围手术期
        2.2 化疗期间
        2.3 放疗期间
        2.4 靶向治疗期间
        2.5 内分泌治疗期间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免疫功能判读标准
    1.4 中医辨体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及分组
    2.2 数据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线特征
    3.2 复发风险因素与淋巴细胞亚群
    3.3 中医体质类型与淋巴细胞亚群
4 讨论
    4.1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特征与免疫功能的相关分析
    4.2 三阴性乳腺癌病理特征与免疫功能的相关分析
    4.3 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免疫功能对比
    4.4 三阴性乳腺癌中医体质与免疫功能的相关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AJCC乳腺癌分期标准(第八版,2017)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不同N3期乳腺癌预后分析及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方案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中国患者不同N3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探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对比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一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乳腺癌TNM分期之N3的演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基金资助

(4)阳性淋巴结比例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临床资料
        1.1.4 SEER数据库
    1.2 统计方法
        1.2.1 pT分期
        1.2.2 pN分期
        1.2.3 LNR分期
        1.2.4 组织学分级
        1.2.5 分子结果判定标准
        1.2.6 统计分析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临床病理资料
    2.2 基于LNR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2.3 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下基于LNR的乳腺癌患者预后
    2.4 确定APN(-)乳腺癌患者LNR的最适cut-off值
    2.5 LNR-APN(-)在APN(-)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2.6 利用SEER数据库验证LNR-APN(-)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阳性淋巴结比例在乳腺癌分期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18F-FDG PET/CT显像在初诊乳腺癌患者中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在初诊乳腺癌患者中的分期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显像仪器及方法
        1.3 PET/CT图像分析
        1.4 组织学分期
        1.5 组织学,免疫化学和生物学亚型
        1.6 随访
        1.7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病人特征及生存结局
        2.2 分期
        2.3 SUVmax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相关性分析
        2.4 预后分析
    3.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初步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显像仪器及方法
    2.结果
        2.1 病人特征
        2.2 功能成像特征
        2.3 组学特征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8)F-FDG PET/CT显像在初诊乳腺癌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致谢

(6)初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不同治疗模式及影响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对照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初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特殊类型乳腺癌预后因素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多维度探索三阴性乳腺癌预后因素及治疗靶点的研究
    摘要1
    Abstract1
    第一章 前言
        1.1 乳腺癌分子分型简介
        1.2 三阴性乳腺癌特征简介
        1.3 肿瘤基因组学简介
        1.4 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靶点及免疫治疗现状
        1.5 NGS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运用
        1.6 三阴性乳腺癌独特的胚系突变
        1.7 三阴性乳腺癌的胚系突变
        1.8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2.2 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文库构建与测序及分析(图lb,图lc)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结果概述
        3.2 三阴性乳腺癌胚系突变的分析
        3.3 三阴性乳腺癌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基因突变的分析
        3.4 三阴性乳腺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的分析
        3.5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维度相关指标测序分析
        3.6 三阴性乳腺癌具有胚系突变的体细胞变异特征分析
        3.7 三阴性乳腺癌体细胞突变的分析
        3.8 三阴性乳腺癌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分析
        3.9 三阴性乳腺癌体细胞突变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3.10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概述
        4.2 研究队列讨论
        4.3 三阴性乳腺癌基因突变概况的讨论
        4.4 三阴性乳腺癌胚系突变情况的讨论
        4.5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维度指标的讨论
        4.6 三阴性乳腺癌体细胞突变的讨论
        4.7 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结果的讨论
        4.8 基因富集分析结果的讨论
        4.9 研究的局限性
        4.10 研究的前景
    第五章 结论
    综述 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探索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及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乳腺保乳术与乳腺全切术对中国BRCA1/2突变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摘要2
    Abstract2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2.2 研究终点及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乳腺癌BRCA1/2突变的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
        3.2 生存分析
        3.3 无病生存、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的COX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综述 MRCA1/2突变的乳腺癌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8)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淋巴结转移率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乳腺癌伴腋窝Ⅲ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成果及发表文章
致谢

(9)验证新版AJCC乳腺癌预后分期及整合生物学评分的简化分期在评估病人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病人的纳入排除标准
    2.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乳腺癌腋窝第三组淋巴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腋窝淋巴结分组
    2.腋窝淋巴结清扫的范围
    3.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共识与争议
    4.腋窝淋巴结清扫方法
一、资料
    1.一般资料
    2.病理资料
二、方法
    1.试剂
    2.手术过程
    3.病理切片
    4.数据的处理
三、结果
    1.一般资料
    2.腋窝淋巴结资料
    3.单因素分析乳腺癌第三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4.手术相关情况
    5.随访
四、讨论
    1.乳腺癌腋窝淋巴引流途径
    2.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3.跳跃转移
    4.第三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
    5.第三组淋巴结转移的预后
    6.第三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7.目前关于第三组淋巴结清扫的共识
    8.术后并发症
    9.需注意的要点
五、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四、乳腺癌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在新TNM分期中的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阴性乳腺癌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周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2020版)[J].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04)
  • [3]不同N3期乳腺癌预后分析及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方案探索[D]. 尼露排·阿布都热黑依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阳性淋巴结比例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D]. 王哲.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18F-FDG PET/CT显像在初诊乳腺癌患者中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D]. 徐晓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初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不同治疗模式及影响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回顾性分析[D]. 王莹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7]特殊类型乳腺癌预后因素及治疗方式的研究[D]. 黄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5)
  • [8]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锁骨下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廖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验证新版AJCC乳腺癌预后分期及整合生物学评分的简化分期在评估病人预后中的应用价值[D]. 张婧婷.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10]乳腺癌腋窝第三组淋巴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 杨澜. 苏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在乳腺癌新TNM分期中的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