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的“长期”叙事建构引发

“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的“长期”叙事建构引发

一、“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长时段”叙事所引发(论文文献综述)

余原[1](2018)在《《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西方音乐思想中的形式理论》》文中指出引言形式理论是西方音乐思想中重要的美学范畴与若干核心问题之一,概念既复杂又有歧义,有着独特而显着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在西方深厚的学术传统中,形式理论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处于诸多理论体系和错综复杂的审美观念之中。近些年来,虽然国内外大量音乐美学研究者从各种角度、不

王博[2](2014)在《新世纪以来我国音乐美学研究与学科发展撷要梳拾》文中研究表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我国音乐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会议的举办,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出版和发表,都意味着我国音乐美学研究逐渐向系统、深入、专业的轨道上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更加繁荣。笔者将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是核心期刊)相关学术论文(包括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整理,从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进行初步梳理,同时也对此阶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思考。

柯扬[3](2013)在《再论当代美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当代美国三项具有跨学科研究倾向的音乐美学成果进行了剖析,指出"跨学科"并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它仅是一种手段。作为音乐美学研究者,吸收、采用他学科的知识、视角或方法,为的是发现新的学术生长点,深化本学科问题的研究。因此,在强调跨学科意识的同时,必须强调问题意识,提倡以问题意识整合跨学科研究。

刘媞媞[4](2012)在《历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与研究并学科发展的相关叙事》文中认为本文立足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学术取向,围绕并针对历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的发展情况展开讨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重新复生的音乐美学,在三十余年曲折前进的学科发展道路上展开过诸多关乎自身前途命运的探索与实践,而全国音乐美学会议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见证、记录着这一历程。本文通过总体述说、分时段叙事和分专题讨论的方式将九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作以简要历史追溯的同时,着重将音乐美学学会的发展及形成的学术热点置于音乐美学学科特定相关语境下,提炼出具有逻辑性的发展主线,在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下寻求学会发展与学科建设之间紧密互动之联系,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思考音乐美学学科进程中的有关问题。

杨和平[5](2011)在《感性的体验 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取新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构建的研究视域,总结和肯定60年来音乐美学学科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反思和检讨60年来音乐美学学科所存在的问题,探求和开拓60年来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空间,描绘和科学构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体系的宏伟蓝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刘媞媞[6](2011)在《翠浪出细水 瘴霭见骄阳——以全国历届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为视角观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重新复生的音乐美学,在30余年曲折前进的学科发展道路上展开过诸多关乎自身前途命运的探索与实践,而全国音乐美学会议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见证、记录着这一历程。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的交流,音乐美学会议为学术交流及理论上的争鸣提供了开放式的平台。每届会议的主题都与一定时间段内的学术动向与音乐实践相关联。学会对于学科发展的趋向与学术研究态势的把握是在具体条件下形成的自觉选择,在历史与逻辑的动态发展中选取了适当的结合,并将这种统一性重新投射到学科发展的脉络之中。

张俊杰[7](2010)在《两种目的论与两种礼乐观 ——20世纪礼乐观的梳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礼乐”问题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形成了全面的反传统的文化发展特征,这种“反传统的潮流”成为一个新的潮流。从这个时期起,我们的传统社会从政治制度到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全面化的解体,新的学制纷纷效仿西学的分科教育方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音乐美学也成为一个学科在艰难中不断前行。笔者在此以“20世纪礼乐观的梳理与研究”为题,旨在以“问题的追寻”为目的,企图寻找作为传统的“礼乐思想”在20世纪的发展与演变的轨迹与理路。笔者在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后,在纷繁的文献资料分析后,推翻了原初“礼乐思想”中“礼乐关系”讨论的设想,转而以“礼乐思想”发论的代表进行典型性的分析研究。在这样的视角下,笔者采用了收拢性的研究策略,从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三个派别入手,筛选出徐复观、蔡仲德、汪晖三位先生的“礼乐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企图从他们的知识背景、立论角度、发论体系出发,分析其“礼乐观”讨论的内涵和体系,以此来梳理“礼乐观”在20世纪中国的延伸与发展。在这样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下,笔者总结出徐复观的“礼乐乡愁说”、蔡仲德的“礼乐人本说”、汪晖的“礼乐共同体说”三个典型的观点。这三者不论从文化身份、思想理路的来源上都与20世纪以来的文化保守派、自由西化派、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思想在20世纪不断地交融、碰撞,折射在“礼乐思想”的问题上,这三者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发论。在对待“礼乐”的基本态度上,呈现出了“正-反-合”的发展轨迹。就其深层内涵而言,实质是在“礼乐”作为何种“目的论”的思考方式在作祟,由此笔者引入了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中提出的“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作为一个基本的分析方式来介入本论题的研究,帮助笔者对“20世纪礼乐观”的事实确定和观念的追踪考察。

韩锺恩[8](2009)在《音乐美学基本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历史叙事与问题丛生,提出21个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归属于传统美学范畴)1.形式与内容,2.自律与他律,3.音响与情感,4.形态与风格,5.感性与理性;(归属于工作美学范畴)6.结构与功能,7.功能与价值,8.声音与声音概念,9.情感与形式,10.有声与无声,11.感性与形式,12.作品与现象,13.感受与诠释,14.事实(Faktum)与实事(Sache),15.意向(Intention)与意义(Sinn);(归属于思辨哲学范畴)16.经验(experience)与先验(a priori),17.存在(Sein)与理式(Idee),18.时间与空间,19.语言与表述,20.艺术与美学,21.美学与哲学。

韩锺恩[9](2009)在《如何切中音乐感性直觉经验——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音乐学写作问题的讨论(三)》文中提出

韩锺恩[10](2007)在《七日谈/2006七言——在一个合式力场内合式表述》文中指出该文通过不同身份主体针对不同主题进行发言,内容涉及: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音乐学学科建设、音乐批评、职业操守等问题。认为应该选择合式力场进行合式表述。也就是在主体与对象相合,以及相关主体和对象各自与其所处历史相合的条件下,并通过一个特定作用力成就起来的一个场域,以其本身具有的结构意义去进行表述。

二、“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长时段”叙事所引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长时段”叙事所引发(论文提纲范文)

(1)《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西方音乐思想中的形式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对优秀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承
    1.“以问题带动研究”的学术思路
    2. 史学和美学结合的研究角度
    3. 批判意识
二、发展创新
    1. 创造性地提出“感性智慧”一词
    2.“现代性”的学术视野
    3. 观念史的研究方法及启示
三、少许不足
    1. 思辨有余, 音乐分析实践略显不足
    2. 以美学理论干预现实欠缺
    3. 对中国音乐思想的“反思和启示”未充分展开
结语

(2)新世纪以来我国音乐美学研究与学科发展撷要梳拾(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学科发展方向
    1. 对学科概念、性质、特征等问题的研究
    2. 对学科的整体研究
    3. 对音乐美学与哲学的讨论
    4. 阶段性研究综述
    5. 中西思维格局的初步突破
二、关于学科研究方法
    1.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2.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评介
    3. 关于人物的音乐美学思想述评
    4. 具体写作实践研究
    5. 反思性、延伸性解读
        (1) 数量可观, 参与广泛
        (2) 质量提高, 系统化增强
三、学科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
    1. 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现代、后现代“中西对话”中的我国音乐发展
    2. 研究意义———增强学科应用性、实现特征研究
    3. 研究方法
        (1) 开放研究视野
        (2) 跨学科尝试

(3)再论当代美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邦斯论贝多芬时代的音乐接受范式
二、卡恩·瑟鲁罗论音乐创作与战争的关系
三、爱德华·库恩论音乐的意义与阐释
    (一) 音乐的两种意义。
    (二) 对《bA大调音乐瞬间》同质意义的解读。
    (三) 对《bA大调音乐瞬间》非同质意义的解读。
余论

(4)历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与研究并学科发展的相关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音乐美学学科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美学
    第二节 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在“新时期”的发展
第二章 分时段叙事
    第一节 “前音乐美学道路”的话语方式(1979-1991)
        一、社会意识下的音乐美学研究
        二、“方法论热”对音乐美学研究的推进
        三、小结
    第二节 关于“音乐美学”的上下求索(1991-2000)
        一、对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
        二、对音乐美学哲学基础问题的探讨
        三、对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研究
        四、小结
    第三节 理论扩展时期的具体实践(2000至今)
        一、多元扩张的实践道路
        二、全方位的理论探索
        三、形而下的学科表述与形而上的学术追问
        四、学科意识在多元语境下的具体显现
        五、小结
第三章 分专题叙事
    第一节 当代社会思潮对音乐美学学科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下的特定思维局限
        二、“方法狂潮”的历史反思
    第二节 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纵横发展
        一、有关音乐美学哲学基础与研究对象的探讨
        二、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
        三、对音乐本质的学术争鸣
结语
附录(一) 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相关文献
附录(二) 参考文献

(5)感性的体验 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承续中构建——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视域
二、瓦砾中崛起——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维度
三、融合中互补——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论域
四、繁荣中开拓——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视界
五、反思中检讨——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路径
结 语

(7)两种目的论与两种礼乐观 ——20世纪礼乐观的梳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论题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归属问题
        (一) 研究对象
        (二) 学科归属问题
    二、本论题的材料来源、研究范围及历史文献与成果述评
        (一) 历史文献梳理
        1、先前期(1920-1949)
        2、准备期(1949-1978)
        3、建设期(1978-1986)
        4、发展期(1787-2000、2001-2010)
        (二) 成果述评
    三、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基本架构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架构
第一章 徐复观的“礼乐乡愁说”
    第一节 徐氏礼乐观的出处
    第二节 徐复观思想中与“礼乐”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逻辑关联
        一、基本概念:“人”与“仁”;“仁”与“善、美”;“诗”、“书”、 “礼”、“乐”、“中和”
        二、各个概念间的逻辑关联
        三、徐氏礼乐观的特点:礼乐是儒家永恒的乡愁
    第三节 徐复观的“礼乐乡愁说”的基本内涵及他对“儒家礼乐精神衰落”的解释
        一、“礼乐之治的艺术精神”的两层涵义
        二、徐复观对儒家“礼乐精神”衰落的解释
    第四节 徐复观“礼乐乡愁”的评价
        一、从“内在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思考儒家“礼乐”的整体性问题
        二、批驳从“外在目的论”针对儒家“礼乐”的批判问题
        三、徐复观站在哪里说“礼乐”?
第二章 蔡仲德的“礼乐人本说”
    第一节 蔡氏礼乐观的出处
    第二节 蔡氏礼乐观的内核及其逻辑
        一、在材料来源上,以梳理古代文献为主,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六经注我”
        二、在表述上强调“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
        三、“音乐受礼的压制”及“人本主义”的提出
        四、“向西方乞灵”及其意义
    第三节 蔡氏礼乐观的述评
        一、音乐的主体性原则
        二、人本主义原则
        三、到底是“人本主义”还是“乐本主义”
第三章 汪晖的“礼乐共同体说”
    第一节 汪氏礼乐观的出处
    第二节 汪氏的“礼乐共同体”历史叙事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其逻辑
        1、欧洲现代性的参照与中国/东亚的现代性历史叙事
        2、涉及中国\东亚现代性历史叙述的两种模式:帝国/国家
    第三节 “礼乐共同体”作为文化型帝国的历史解释模式,及其“内在视野”的分析方式
        1、“礼乐共同体”作为儒学的发展历史的基本范畴以及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合理内核
        2、对于儒学“礼乐”的内在转化的各种解释的分析与批判
        3、通过儒学发展的“内在视野”的解释回到“礼乐共同体”的建构
        4、“礼乐共同体”作为中国的文化型帝国的历史解释
        5、天理世界观与公理(科学)世界观的对立以及“礼乐共同体”的道德评价方式
    第四节 汪氏礼乐观的述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叙事
二、问题丛生
三、基本问题

(10)七日谈/2006七言——在一个合式力场内合式表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星期有七天, 周而复始。
【第一天】
以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身份说:
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身份说:
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身份说:
以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身份说:
以没有任何身份的身份说:

四、“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长时段”叙事所引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西方音乐思想中的形式理论》[J]. 余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8(04)
  • [2]新世纪以来我国音乐美学研究与学科发展撷要梳拾[J]. 王博. 齐鲁艺苑, 2014(01)
  • [3]再论当代美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J]. 柯扬.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3(02)
  • [4]历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与研究并学科发展的相关叙事[D]. 刘媞媞. 上海音乐学院, 2012(01)
  • [5]感性的体验 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J]. 杨和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1(04)
  • [6]翠浪出细水 瘴霭见骄阳——以全国历届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为视角观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J]. 刘媞媞.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1(03)
  • [7]两种目的论与两种礼乐观 ——20世纪礼乐观的梳理与研究[D]. 张俊杰. 西安音乐学院, 2010(03)
  • [8]音乐美学基本问题[J]. 韩锺恩.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02)
  • [9]如何切中音乐感性直觉经验——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音乐学写作问题的讨论(三)[J]. 韩锺恩. 音乐研究, 2009(02)
  • [10]七日谈/2006七言——在一个合式力场内合式表述[J]. 韩锺恩.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7(01)

标签:;  ;  ;  ;  ;  

“问题意识”与“前瞻性”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的“长期”叙事建构引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