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医疗天气预报

宁波医疗天气预报

一、宁波市医疗气象预报(论文文献综述)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甬政办发[2021]46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宁波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7月24日宁波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1.4工作原则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2.1市级指挥机构2.2县级指挥机构2.3基层应急组织2.4技术支撑机构

包歆莹[2](2021)在《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大部分宜居性的研究都是单方面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讨论生态宜居性以及通过数据统计来分析生活宜居性。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宜居性评价体系,以及将气候宜居性和社会宜居性相结合的宜居性评价体系,综合生态和生活宜居两方面得到更加全面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结果。本文选取浙江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精细化模拟的气象数据、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计算气候舒适度、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并将二者通过统一时间尺度的气候宜居性评价体系相结合得到气候宜居性评价结果;再计算分析城市各项POI数据的欧式距离,得到社会宜居性评价结果。最后利用分级相加的方法得到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结果,其结果如下:(1)浙江省整体的气候宜居性较高,特别是北部和中部偏西的平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气候宜居性稍弱,主要原因是易受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居民须注意防范灾害发生。西南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影响,气候宜居性较低,应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提高下垫面稳定性。(2)浙江省整体社会宜居性高,高等级区域集中在在北部、东北部、中部并在东南沿海成片分布。省内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有些城市如:杭州、衢州、金华等内部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好的地区应提高生态水平,解决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还应让优势地区带动劣势地区协调发展;社会资源不好的地区应针对薄弱要素加大投入,并利用优质自然生态条件推动经济发展,满足居民物质文化服务需求。(3)浙江省综合宜居性高,宜居性高和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沿海。这些地区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须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同时,应加强对城市人口的疏导,提高城市绿化率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优化地区的综合宜居性。等级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省内的西南角。综合气候和社会两方面因素考虑,西南部多为山地地形,气候敏感性高。居民受地形起伏影响不易定居,生产力缺失限制经济发展,进而导致资源、服务水平跟不上。因此,需要完善低宜居性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居民民生,寻找出山地条件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郭佳妹[3](2021)在《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日益威胁人类社会的发展,防灾减灾成为当前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内外对防灾减灾的深入研究,专家学者开始重视社会经济系统本身已有的脆弱性,提出了社会脆弱性概念,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际学术界及各国政府开始探讨人类社会应对全球变化所采取的对策,由此展开对适应性的研究。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相对集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系统,使得浙江省更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威胁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评估浙江省各市的社会脆弱性,揭示社会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家庭适应性现状,分析影响家庭适应性的因素,为家庭防灾减灾工作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总结归纳了浙江省的自然灾害现状,分析了自然灾害的成因。然后构建了社会脆弱性评价体系,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社会脆弱性指数。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动态分析浙江省的社会脆弱性现状,利用Arc GIS 10.2软件将结果展示出来,为区域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最后在社会脆弱性水平较高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开展城市家庭应对自然灾害的适应性研究。因现实条件的限制,本文仅以杭州市家庭为例,简要介绍浙江省的家庭适应性现状,分析影响杭州市家庭适应性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防灾减灾规划。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评价研究浙江省社会综合脆弱性在时间尺度上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表现出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和台州市的社会综合脆弱性水平较高,湖州市、衢州市和舟山市的社会综合脆弱性水平较低。根据当前浙江省基于自然灾害的社会脆弱性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2)基于自然灾害的适应性评价研究——以杭州市家庭为例由调查问卷数据可知,杭州市家庭较为关注气象水文灾害。杭州市家庭对本地灾害应对能力的信任度较高,对本地灾害应对措施的满意度不高,对社区团结的满意度较高。根据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可知,性别、家庭居住年限、灾害经历、经历灾害的类型、因灾造成损失的类型、了解灾害的方式、学习灾害知识的时间、家庭对本地灾害应对能力的信任度、家庭对本地灾害应对措施的满意度以及家庭对社区团结的满意度等变量均显着影响家庭适应性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思成[4](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5](2019)在《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甬政办发[2019]4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宁波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原《宁波市防汛应急预案》(甬政办发(2015)140号)、《宁波市防御台风应急预案》(甬政办发[2013]171号)、《宁波市区抗旱水源调度预案》(甬政发[2012]2号)同时废止。

俞科爱,孙仕强,贺天锋,郭建民,胡晓,张晶晶[6](2018)在《2014年影响宁波市上呼吸道疾病门诊量的气象条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主动有效防御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及开展医疗气象预报等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利用2014年宁波市某三甲医院和儿童医院的逐日上呼吸道门诊病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选取气温、气压、日照、湿度、霾日等气象因子,运用曲线拟合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宁波市上呼吸道疾病的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宁波市上呼吸道疾病门诊量具有深秋到初春明显偏高的季节特征,12月和1月达到峰值,其次为3月和11月;气温对上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最明显,儿童在气温变化次日即可发病,成人会推延12天。持续高气压、低温、低湿度、少日照比单日对上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更为明显,表现为持续时间更长,发病率更高,持续5天最低气温与咳嗽相关系数高达0.555;当冬季连续5天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15℃、最低气温4℃以上时,门诊量比较稳定,当平均气温5℃、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0℃以下时,门诊量明显增加,超过稳定状态的1倍多;主成分第一特征向量f1在-2.53.0之间门诊量稳定,f1在-5.5-2.5时明显下降,f1低于-5.0时呈跳跃性增加,是稳定状态的2倍左右。结论气象因素是引发上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连续阴霾天气对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

牛豆豆[7](2018)在《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解决诸多城市问题。近年来我国为城市和谐发展、解决城市化触发的若干城市病,开展了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新型智慧城市等城市信息化项目。随着“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被放在首要位置,城市信息化过程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项目给人所带来的实惠,因此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评价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城市信息惠民展开,对我国城市信息化便民惠民发展现状、评价方法、效果评价和发展对策进行有益的探索:第一,依托信息化和城市发展管理相关理论,从城市信息惠民最基础的概念“信息化”出发,对“城市信息化”、“城市信息惠民”和“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进行内涵剖析和概念界定,为城市信息惠民评价构建一条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概念体系。第二,以城市信息惠民效果为导向,基于城市系统理论,从惠民服务、城市人文、城市经济、城市生态四个指数维度,构建了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评价模型,更具体更全面地反映出城市信息化从小至大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惠及市民的实际效果,为城市信息化相关评价提供与时俱进的、贴合民生需求的评价体系架构。第三,改进已有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评价指标中多从主观角度对权重和指标得分进行赋值的评价方法,将以指标客观值为基础的信息熵权加入综合权重,结合模糊评价思想,构建科学的城市信息惠民评价模型,对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第四,通过城市信息化相关试点任务在各城市的分布和各城市在软件、信息技术和通信行业的投资额,选取出较有代表性的信息化城市,运用城市信息惠民效果模糊评价模型对所选取城市进行评价,对照分析出我国目前城市信息化的惠民效果。第五,选取承担城市信息化试点任务最多和ICT投资额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地处我国交通枢纽要点和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作为案例,具体运用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评价模型,对该市信息惠民领域的智慧气象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气象信息惠民发展经验。

刘璐[8](2018)在《宁波市台风灾害综合风险区划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地理信息资料、气象资料、灾情资料以及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归一化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加权综合评估法,对宁波市台风灾害进行综合风险区划与评估。选取16个评价指标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这四方面对宁波市台风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从而构建了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和基于GIS的综合评价模型,形成了 1000m×1000m的综合风险区划图,并将台风灾害风险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的五级风险。在宁波市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框架下,文章着重对研究区致灾台风灾情损失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1981—2014年间的17次致灾台风灾情资料,选取直接经济损失、房屋倒损间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及人口死亡数作为灾情评价指标,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用回归分析建立灾度评估方程对宁波市台风灾害灾情进行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宁波市台风灾害综合风险东北部高于西南部,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地区主要是宁波市区和慈溪市;中等风险地区是余姚市、象山县;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地区是宁波市的南部地区和西南地区。虽然宁波市区防灾减灾能力较高,遭受台风灾害潜在损失较小,但由于生产总值高,人口密度大,一旦遭遇台风将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失。(2)宁波市致灾台风频数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趋势是一致的,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防御措施的加强,由台风带来的人员死亡数、房屋倒损间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说明政府的防灾减灾能力在逐步提高。分析的17次致灾台风中,1997年的9711号台风“WINNIE”灾情最严重,2011年的1109号台风“梅花”则是灾情最轻的。

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9](2017)在《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舟山跨海大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文中指出舟政办发[2017]10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市政府直属各单位:《舟山跨海大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2017年8月8日舟山跨海大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针对舟山跨海大桥(以下简称大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15)在《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甬政办发[2015]4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宁波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3月26日宁波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二、宁波市医疗气象预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市医疗气象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2)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介绍与处理
        2.2.1 气候数据
        2.2.2 社会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气候宜居性
        2.3.1.1 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
        2.3.1.2 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2.3.2 社会宜居性
        2.3.2.1 欧式距离
        2.3.2.2 重分类
        2.3.2.3 社会宜居性评价指标权重
第三章 宜居性评价体系构建与数据精细化模拟
    3.1 宜居性评价体系构建
        3.1.1 气候宜居性评价体系
        3.1.2 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体系
    3.2 数据空间精细化模拟
        3.2.1 月平均气温精细化模拟
        3.2.2 月平均相对湿度精细化模拟
        3.2.3 近地层风速垂直变化订正
第四章 宜居性综合评价
    4.1 气候宜居性评价
        4.1.1 气候舒适度评价
        4.1.2 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4.1.3 气候宜居性综合评价
    4.2 社会宜居性评价
        4.2.1 社会宜居性分要素评价
        4.2.1.1 人文环境:学校
        4.2.1.2 医疗服务:医院
        4.2.1.3 金融服务:ATM
        4.2.1.4 文化娱乐:文化艺术
        4.2.1.5 生活服务:便利店
        4.2.1.6 交通设施
        4.2.1.7 自然环境:绿化水平
        4.2.2 社会宜居性综合评价
    4.3 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基于精细化综合宜居性评价的城市发展建议
    5.3 创新点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自然灾害概念
        1.2.2 脆弱性概念
        1.2.3 社会脆弱性概念
        1.2.4 适应性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自然灾害
        1.3.2 社会脆弱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适应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自然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2.2.2 经济发展现状
3 浙江省自然灾害现状
    3.1 浙江省自然灾害概况
        3.1.1 气象水文灾害
        3.1.2 地质灾害
        3.1.3 海洋灾害
        3.1.4 生物灾害
    3.2 自然灾害成因分析
        3.2.1 自然因素
        3.2.2 社会因素
4 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评价研究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1.3 相关指标解释
    4.2 筛选评价指标
        4.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4.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4.2.3 主成分分析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3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指数
    4.4 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评价
        4.4.1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时间尺度分析
        4.4.2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空间尺度分析
    4.5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特点与对策建议
        4.5.1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特点
        4.5.2 对策建议
5 基于自然灾害的适应性评价研究——以杭州市家庭为例
    5.1 杭州市自然灾害现状
    5.2 数据来源
    5.3 基于自然灾害的杭州市家庭适应性分析
        5.3.1 描述性分析
        5.3.2 变量定义及分析
        5.3.3 构建Logistic模型
        5.3.4 实证分析
    5.4 对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基于自然灾害的杭州市家庭适应性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4)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2014年影响宁波市上呼吸道疾病门诊量的气象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上呼吸道疾病特征
    2.2 气象条件描述
    2.3 上呼吸道疾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2.4 疾病与单个气象要素拟合度
    2.5 主成分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
2 城市信息惠民研究述评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信息化
        2.1.2 城市信息化
        2.1.3 城市信息惠民
        2.1.4 城市信息惠民效果
    2.2 城市信息惠民的涵义
        2.2.1 城市信息惠民的来源
        2.2.2 城市信息惠民与城市信息化的关系
        2.2.3 城市信息惠民的内容
        2.2.4 城市信息惠民的评价现状
    2.3 城市信息惠民评价研究述评
        2.3.1 城市信息化研究综述
        2.3.2 城市信息化评价研究综述
3 城市信息惠民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
    3.1 城市信息惠民的理论基础
        3.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3.1.2 外部性理论
    3.2 城市信息惠民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城市系统工程理论
        3.2.2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3.3 城市信息惠民评价的方法基础
        3.4.1 熵权法
        3.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 基于模糊熵权的信息惠民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4.2 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4.3 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
    4.4 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
        4.4.1 评价论域的确定
        4.4.2 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4.4.3 城市整体隶属度的确定
    4.5 模糊评价模型的应用
        4.5.1 整体信息惠民效果
        4.5.2 各城市信息惠民效果
        4.5.3 各信息惠民指数分布
5 郑州市气象信息惠民案例分析
    5.1 案例城市概况
        5.1.1 郑州市概况
        5.1.2 郑州市信息惠民现状
    5.2 案例城市具体信息惠民效果实证
    5.3 案例城市信息惠民效果经验总结
6 城市信息惠民效果提升对策及建议
    6.1 深化服务改革,落实流程精简
    6.2 改善生态环境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6.3 定位重点领域,探索特色发展模式
    6.4 推进信息化建设PPP模式,充盈信息惠民基金
    6.5 注重创新与共享,关注新科技和新概念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个人简历

(8)宁波市台风灾害综合风险区划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评估技术流程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地理信息资料
        2.2.2 气象资料
        2.2.3 灾情资料
        2.2.4 社会经济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归一化法
        2.3.2 灰色关联分析法
        2.3.3 回归分析
        2.3.4 层次分析法
        2.3.5 加权综合评估法
第三章 台风灾害灾情特征及客观评估
    3.1 台风灾害灾情特征
        3.1.1 致灾台风频数
        3.1.2 致灾台风灾情
    3.2 台风灾害灾情评估
        3.2.1 气象灾情评估分级标准
        3.2.2 气象灾情评价指标的归一化
        3.2.3 宁波市台风灾情等级划分标准
        3.2.4 灾度评估模型建立
        3.2.5 评估模型验证
        3.2.6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风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
    4.1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4.1.1 危险性评价指标
        4.1.2 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
    4.2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4.2.1 敏感性评价指标
        4.2.2 孕灾环境敏感性区划
    4.3 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4.3.1 脆弱性评价指标
        4.3.2 承灾体脆弱性区划
    4.4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4.4.1 宁波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4.4.2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
        4.4.3 防灾减灾能力区划
    4.5 台风灾害综合风险区划与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分析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宁波市医疗气象预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J].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4)
  • [2]综合气候和社会因素的精细化宜居性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D]. 包歆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评价研究[D]. 郭佳妹.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5]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J].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13)
  • [6]2014年影响宁波市上呼吸道疾病门诊量的气象条件分析[J]. 俞科爱,孙仕强,贺天锋,郭建民,胡晓,张晶晶. 卫生研究, 2018(04)
  • [7]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评价研究[D]. 牛豆豆. 郑州大学, 2018(01)
  • [8]宁波市台风灾害综合风险区划与评估[D]. 刘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9]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舟山跨海大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J]. 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舟山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8)
  • [10]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J].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06)

标签:;  ;  ;  ;  ;  

宁波医疗天气预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