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学13卷目录(2002年)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学13卷目录(2002年)

一、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卷总目次(2002年)(论文文献综述)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1](2021)在《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血栓心脉宁以"血脉双治"理论为基础,配伍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君二臣四"之制,由丹参、川芎等10味中药组成,共奏益气活血,开窍止痛之功。相关研究显示血栓心脉宁作用机制涉及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炎症反应等,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

杜丽[2](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李翔[3](2014)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参益气方抗心肌缺血整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秉承中医整体论的治病理念,中药复方与复杂性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系统-系统”的非线性、复杂作用模式,因而采用传统方法难以满足揭示这种复杂网络状关联关系。近年兴起的网络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试图从宏观或整体调控的角度诠释药物对生物网络的作用,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在临床上芪参益气方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其有效性已得到循证医学的研究证实,但芪参益气方抗心肌缺血的整合作用还缺乏系统性研究,阻碍了芪参益气方被国际市场认可和接受的进程。鉴于此,本论文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技术,开展芪参益气方抗心肌缺血作用研究,通过整合分子、细胞及动物水平的多层次研究,初步诠释其多成分组合、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协同作用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冠心病网络药理学研究平台CHD@ZJU V2.0,并开展相关网络分析。通过整合文献、疾病相关公开数据库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等资源,构建冠心病疾病网络,并采用网络拓扑学、子簇聚类及生物功能GO等开展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与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的生物学途径主要有:免疫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缺氧和氧化应激反应、能量代谢等;2、研究了芪参益气方主要代表性成分对疾病网络的调控作用。采用文本知识挖掘技术得到芪参益气方主要成分的作用靶点信息,构建药物-疾病网络,研究通过网络分析发现人参皂苷Rg1(Rg1)和丹参素(DSS)的共同作用靶点是JUN、MAPK8和MAPK3,黄芪甲苷(Ast)的心血管药理作用与免疫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粘附及血液循环等相关;3、研究了主要活性成分Ast、DSS、Rgl和反式橙花叔醇(ENL)单给及其组合给药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药效作用,发现Ast和DSS能显着减小心肌梗死范围,组合给药能更显着地减小梗死范围。进一步的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免疫炎症、血管生成、心室重构和心肌修复、能量代谢等可能是四个成分发挥多靶点、多途径整合协同作用对抗AMI的关键生物学途径;4、采用H9C2心肌细胞缺氧、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研究四个主要成分对心肌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Ast,DSS和Rg1能对抗H9C2缺氧损伤及氧化应激损伤,四个成分的低浓度组合给药能协同增强抗心肌细胞缺氧损伤作用;5、采用LPS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模型,研究四个主要成分的协同抗炎作用。研究发现倍半萜烯类成分ENL、SDL和RDL对LPS诱导NO分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DSS和Rg1两成分组合能协同增强对抗LPS诱导的NO分泌,且这一作用能被HO-1特异性抑制剂ZnPPIX减弱甚至取消。四个成分组合给药可以显着性地增强对LPS诱导NO分泌的抑制作用。

姜英凤[4](2012)在《舒郁胶囊及柴胡提取物含药血清对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介导的ERK通路和AC/cAMP/CREB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郁情绪大鼠模型血清对海马神经元GABABR2蛋白表达和ERK通路中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研究舒郁胶囊和柴胡提取物对其变化的纠正作用,在离体水平上初步探讨抑郁情绪发病的中枢机制,并研究中药舒郁胶囊对抑郁情绪的干预作用;同时利用GABABR2特异性激动剂将该受体激活,检测含药血清对激活的下游效应器水平的变化的影响,探讨中药舒郁胶囊对GABABR2下游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方法:1、本研究采用慢性温和应激造模法制备抑郁情绪大鼠模型,调肝方药舒郁胶囊和柴胡提取物进行药物干预,通过糖水、旷场实验结合宏观行为药理学观察对证候模型进行评价,认定模型复制成功后,制备各组大鼠血清,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通过抑郁情绪大鼠模型各组血清来干预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海马神经元GABABR2蛋白表达和ERK通路中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2、结合血清药理学和细胞培养技术,利用激动剂激活GABABR2信号通路,观察离体海马神经元细胞内GABABR2介导ERK通路中ERK1/2蛋白和CRE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AC/cAMP/CREB通路中cAMP的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旷场实验总分显着减少(P<0.01),糖水实验的糖水摄入显着降低(P<0.01);而造模并给予舒郁胶囊、柴胡皂苷提取物和氟西汀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总分显着增加(P<0.01或P<0.05或P<0.01),糖水实验的糖水摄入显着增加(P<0.01或P<0.05或P<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组血清干预的海马神经元相比,模型组海马神经元GABABR2蛋白表达和P-ERK1/2水平显着升高(P<0.01)。造模并给予舒郁胶囊血清组、柴胡皂苷血清组和氟西汀血清组干预的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蛋白表达和P-ERK1/2水平较模型血清组显着降低(P<0.05)。2、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被特异性激动剂激活后,与空白组海马神经元相比,激动剂组海马神经元cAMP的含量水平、PLERK1/2和P-CREB水平均显着增高(P<0.01)。与激动剂组相比,给予舒郁胶囊组和拮抗剂组干预的大鼠海马神经元cAM P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柴胡组较激动剂组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柴胡组cAMP的含量有明显下调的趋势;给予GABABR2拮抗剂干预的大鼠海马神经元P-ERK1/2水平较激动剂组显着降低(P<0.01),舒郁组无显着降低,但是有降低趋势,柴胡组无降低趋势;给予舒郁胶囊血清组和拮抗剂组干预的大鼠海马神经元P-CREB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柴胡组较激动剂组则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采用慢性温和应激法可以成功制备抑郁情绪大鼠模型,糖水偏好实验、旷场试验结合宏观行为药理学可有效评价模型。2、抑郁情绪大鼠模型各组血清来干预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后,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蛋白表达升高,表明GABABR2与抑郁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抑郁情绪发病的中枢机制之一。3、中药舒郁胶囊可以有效纠正模型GABABR2蛋白表达异常升高的状态,并且可以降低海马神经元GABABR2介导的信号通路活性,可能是该药治疗抑郁情绪的机制之一。

孙明月[5](2012)在《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疗效评价指标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近十年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临床研究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疗效判定标准,并在大样本、多中心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缺乏公认性及规范性问题,研究血脂异常患者在无中医治疗干预时证候的演变规律,分析中医证候作为血脂异常临床评价指标的作用和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检索近十年的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文献472篇,通过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全篇阅读,最终筛选出243篇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的标准评价文献,建立数据库,分析总结现代文献中临床研究中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目前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开展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入选的439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以《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的辨证分型为参考标准,在没有中医辨证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对血脂异常患者的证型进行三个月的观察,基于隐类分析进行证候归类,探索其证候分布情况,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分析中医证候作为血脂异常临床评价指标的作用和依据。同时观察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工作性质人群的血脂异常分布特点及中医症状分布情况,观察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症状特点及人群分布特点。结果在文献研究中,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临床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存在某些问题:1)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不统一,诊断标准的来源较多,且有18.9%未标明诊断标准的来源;2)243篇文献中进行证候分类的文献90篇,只占总数的37%,且缺乏规范、公认的标准;3)血脂异常随机对照试验中以中医证侯评分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仅占5.3%,多以现代理化检测指标为基础,且中医证候评分缺乏规范和公认的疗效评价指标。在横断面调查研究中,得出以下结果:1)基本描述:血脂异常的分类以混合型血脂异常最为常见,占总数的36.7%,其次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占总数的32.6%,高胆固醇血症较少,占总数的16.9%;2)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布:血脂异常患者中无证可辨者占总数的49.7%,可见血脂异常患者常无明显症状表现,说明血脂异常患者无特异性症状表现,以症状作为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评价指标依据不充分;有症状的患者中,证候分类中阴虚阳亢者最多,占总数的28.2%,痰浊阻遏者其次,占13.7%,脾肾阳虚者占7.3%,气滞血瘀者占1.1%;3)以证候作为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尚无充分的依据:在未使用中医药治疗干预的情况下,不同的访视时间,大部分患者的证候为变化的不稳定状态,故以证候作为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依据不充分;4)无明显症状表现的血脂异常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会逐渐出现症状:在初次访视中除肥胖无其他症状的患者共218例,4周后则除28例脱落外仅有134例,其余则转化为其他证型,说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可逐渐出现某些症状,且在第二次访视中134例肥胖无其他症状的患者中有123例来自初次访视中此型患者,仅8.2%的患者来自其他证型,说明已有症状的人群较少能在无中医药干预的情况下自行恢复,此时则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对其进行干预治疗,而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5)与血脂异常的相关程度最高的中医症状:根据中医症状出现频次得到与血脂异常相关度最高的中医症状为形体肥胖,占总数的44.9%,其他症状逐次为失眠占34.6%,健忘占33.9%,倦怠乏力占33.5%,急躁易怒占30.3%;6)肥胖人群是否具有其他症状的血脂理化指标无差异:将肥胖人群中按是否有其他症状分为两组,两类人群血脂的理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1),说明肥胖人群是否具有其他症状对其血脂理化指标无明显影响,血脂异常患者尚未发现特异性症状,以中医症状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需要更充分的依据。结论文献的研究分析可见,中医药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对单味中药及组方的研究增多,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中医药治疗既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具有降低动脉硬化指数、抗凝等作用,与目前降脂的西药相比,中医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中药治疗血脂异常通常为多靶点治疗,可在降低TC的同时还具有降低TG或升高H-LDL等作用,中医药治疗以整体为目标,在改善全身症状表现的同时调节血脂。但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1)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够规范及不被公认,为使中医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得到国际认可,首先应使用国际及行业公认的诊断标准;2)243篇文献中描述证候分类的文献共90篇,仅占总数的37%,且文献中涉及的中医证候分型繁多,缺乏标准规范及行业公认性,应进一步探索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型分布情况,使其更科学、规范;3)临床研究中应用中医证候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关注度较低,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多以血脂理化检测指标为准,以中医证候评分为疗效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且部分采用的自拟标准与医院内标准,中医证候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不被公认,从整体研究情况看缺少符合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指标。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可知:1)血脂异常患者常无特异性症状表现,且在无中医干预情况下,中医证侯为变化及不稳定状态,中医证候作为血脂异常临床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的依据尚不充分,在目前无充分证据和依据的情况下,评价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仍建议采用现代医学对血脂异常的疗效评价标准,如何在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体现中医药疗效的特色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2)血脂异常患者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表现,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出现某些症状,而已有症状的人群较少能在无中医药干预的情况下自行恢复,此时即可通过中医证候分型进行归类及治疗,如何早期发现使其得到及时的治疗,寻找中医治疗的最佳时机并验证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3)与血脂异常相关度最高的中医症状为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急躁易怒,口干,健忘,眩晕等,符合既往中医学对血脂异常的的认识,中医认为血脂异常总属本虚标实,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血瘀、湿热为标,相互作用发为本病,从而引起各种症状,治则常以补益肝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等为主。应在有症状人群中探索血脂异常患者的特异性症状表现,为血脂异常早期发现及治疗寻找科学依据。从文献分析来看,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尚未构建起规范统一的国际或行业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中医证候分布的关注度较低,缺少反应中医治疗的特色疗效评价指标;从横断面研究看,血脂异常患者尚未发现特异性中医症状表现,中医证候尚没有充分依据使其可作为疗效评价及诊断标准,但通过文献及临床实际可知中医药治疗对血脂异常患者有明确的疗效,中药相对西药的降脂治疗,多为多靶点,可同时改善TC、TG、HDL-C、 LDL-C等,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而不良反应较少,如何以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全面评价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建立起西医疗效评价与中医特色相结合的综合性疗效评价标准还需进一步探索。

王丽[6](2010)在《半夏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进行半夏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研究与评价,探讨混淆品、产地、炮制、提取工艺和配伍等中药固有因素对半夏毒性的影响,为锁定毒性物质基础和今后建立相关安全质量标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酸碱滴定法、酸性染料比色法和HPLC对半夏毒性相关物质基础含量进行测定,运用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半夏混淆品、产地、炮制、提取工艺和配伍等中药固有因素对毒性大小影响;同时采用小鼠单次灌胃给药方法,进行半夏常用水提组分和毒性富集物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检查药后血清ALT、AST等肝功能指标,计算肝体比值,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药材混淆品、产地、炮制、提取工艺和配伍等中药固有因素对半夏毒性大小和相关物质基础含量均有影响,并且通过探讨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间相关性,初步锁定半夏总生物碱为半夏毒性作用部位。小鼠单次灌胃62.5g·kg-1半夏水提组分、1.63g·kg-1半夏总生物碱富集物可产生不同程度肝损伤,两者的血清ALT、AST值高峰分别出现在药后4h、2h,持续时间分别至药后8h、48h;半夏水提组分在53.1-62.5g·kg-1剂量、半夏总生物碱富集物在0.67 g·kg-1~1.63 g·kg-1剂量均可使血清ALT、AST值显着升高,对肝组织产生不同程度损伤,且呈现一定的“量—毒”关系。结论:通过系统探讨半夏混淆品、产地、炮制、提取工艺和配伍等因素对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初步锁定总生物碱部位是半夏毒性作用物质基础;小鼠单次灌胃半夏水提组分和总生物碱富集物一定剂量,均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显示明显的“量-时-毒”关系。本研究为确定半夏毒性成分,阐明毒性作用靶点、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减少半夏临床不良反应,优化生产工艺,控制生产质量提供中药毒理学依据,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应用半夏奠定基础。

王均玉[7](2010)在《中药结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中药结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临床观察将42例ARCOI期、Ⅱ期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治疗组2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结合髓芯减压术治疗。以每3个月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的判定。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评分的变化及差异。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在髋关节疼痛、活动度、功能、影像学等方面亦有显着差异。结论:中药结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较单纯中药治疗,在治疗后早期能较好的减轻甚至消除病髋疼痛、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促进骨修复。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李浩[8](2009)在《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中药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的疗效与作用机制。同时,探讨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的临床效应与作用途径。方法(1)检索古代相关文献、近十年来老年高血压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文献资料,整理分析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研究现状。(2)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270例EISH患者分为三组,即中药降压胶囊组(简称中药组),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组(简称联合组)和西药尼莫地平组(简称西药组)各90例。共241例患者完成试验,29例脱落,脱落率为10.7%,其中中药组脱落10人,联合组脱落14人,西药组脱落5人。试验疗程为4周,分析评价各组对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压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尿免疫球蛋白(IgG)、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转铁蛋白(TRF)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五项联检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组对早期肾损害的防治作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探讨药物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与途径。(3)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为研究对象,将SHR6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1只):模型组(给予等量纯净水)、降压胶囊小剂量组(2g生药/kg,简称中药小剂量组)、降压胶囊大剂量(4g生药/kg,简称中药大剂量组)组、降压胶囊小剂量(2g生药/kg)+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联合小剂量组)、降压胶囊大剂量(4g生药/kg)+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联合大剂量组)、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西药常量组)。连续灌胃8周。观察血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肌血管紧张素1型(AT1)受体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属老年高血压的一个常见类型,具有随年龄增长收缩压逐渐升高、波动不稳、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特点。中医药对老年高血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尤其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突出优势,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能明显取得优势互补临床效应。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符合循证医学原则治疗EISH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证据。(2)降压胶囊治疗后能明显降低EISH收缩压,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有明显协同降压效应(P<0.05),且联合用药降低收缩压作用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的西药治疗(P<0.05)。降压胶囊对阴虚阳证候患者的降压效应明显优于非阴虚阳亢证候患者(P<0.05):中西联合用药对阴虚阳亢证候患者的降压作用,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两组阴虚阳亢证候患者(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两组对EISH患者24h收缩压及白天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联合用药对患者夜间收缩压也有明显降低(P<0.05),同时,对白天收缩压的降低作用既明显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的西药组(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值(P<0.05),且对阴虚阳亢证候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也均优于西药尼莫地平组。降压胶囊治疗后能改善EISH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七个维度的积分值(P<0.05),且对其中的五个维度积分值的改善优于尼莫地平(P<0.05),但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八个维度的积分均能明显改善(P<0.05),并且均优于尼莫地平(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的水平(P<0.05);联合用药后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作用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组。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地平两组均能改善EISH患者血浆(清)NO、ET-1、TXB2、6-Keto-PGF1α、hs-CR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P<0.01);联合治疗降低血浆TXB2水平作用又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组(P<0.05)。(3)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8周后,均能明显降低SHR模型收缩期血压值(P<0.05,P<0.01),而治疗4周后,仅降压胶囊大剂量联合尼莫地平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5)。降压胶囊(大剂量组)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能明显降低SHR左室重量及其左室重量指数(P<0.05);同时,能明显降低SHR血浆ET、AngⅡ水平,且升高SHR血浆CGRP水平(P<0.05),尤其降低ET及升高CGRP水平作用均优于西药尼莫地平(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各剂量组均能够使SHR心肌AT1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1);但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这种表达的降低更为显着,既优于单纯中药组又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P<0.01)。结论降压胶囊对EISH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细胞内皮功能、抗炎及降低心肌AT1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等可能是其部分作用机制。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的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对EISH的治疗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值得推广应用。

田丽娟[9](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金泉源[10](2006)在《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药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竞争、高收益的活动,它具有涉及面广、环节多、耗费资金多、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系统操作复杂等特点,由此也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特征。高风险性正是国内许多医药企业对于新药研发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有效地规避新药研发的高风险是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迫切要求和艰巨任务。因此,分析新药研发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尽管目前我们对新药研发风险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这种重视还仅仅表现为对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尚缺乏如何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操作性指南。而且,国内一些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大多也是针对非医药行业,在新药研发方面的风险研究多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种方法运用,更没有针对新药研发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本论文正是试图弥补这一空白。本论文首先对项目管理理论、风险理论及风险管理理论作了简要回顾。对风险的定义、特征、识别、评估以及调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指出了现有风险管理理论的贡献与不足。也对我国医药行业新药研发的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风险管理研究做了总结。其次,对国内外医药行业和新药研发的现状作了总结,在简要介绍新药研发流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新药研发的高风险特征。在上述理论和现实情况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管理模型:即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的五阶段风险管理模型。这一模型的设计基础是项目管理理论、风险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是对这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这些理论在医药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再次,对新药研发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风险识别方面,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归纳,从技术创新风险来源角度将新药研发风险分为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这六大类,每一类风险中又包含了不同的子因素;在风险评估方面,通过调查表,对AHP方法所得判断矩阵进行处理,利用专家判断力权值确定专家权重和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主要因素确定留用指标,从而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从模糊评价法入手,构造项目风险模糊隶属度矩阵,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层次法(F-AHP)的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在风险应对方面,从技术、财务、管理、环境、生产、市场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新药研发的风险管理应对策略。最后,对我国新药研发项目风险做了定量研究。通过对我国新药研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转化率情况的定量分析,确定各阶段的风险情况,同时对其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针对研发风险大的薄弱环节强化管理、降低此阶段的研发风险提供参考和借鉴。虽然新药研发有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要完全避开或消除风险,或者只享有收益而不承担风险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善于利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真调查研究,对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和科学管理,完全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保证新药研发的成功。另外,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复杂多样,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各类风险都交叉存在,因此对新药研发要实施全过程的动态风险管理。总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研发项目的质量,并且将有利于目标市场的可持续开发;积极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项目组和所在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因此,新药研发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于我国制药企业及科研院校的新药项目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卷总目次(2002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卷总目次(2002年)(论文提纲范文)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遵循“血脉双治”理论构建血脉病整体认识
2 组方传承创新凸显中医学特色
3 复杂作用机制发挥多重保护效应
    3.1 保护血管内皮
    3.2 促进血管再生
    3.3 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
    3.4 抑制炎症反应
4 临床运用
    4.1 冠心病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4.2 高脂血症
    4.3 心律失常
    4.4 脑梗死
    4.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6 血管性痴呆
    4.7 其他疾病
5 展 望

(2)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一) 产地考证
        (二) 基原考证
    三、乌头之毒
        (一) 毒性源流
        (二) 中毒机制
        (三) 中毒表现
        (四) 中毒解救
        (五) 使用禁忌
        (六) 配伍禁忌
        (七) 炮制减毒
        (八) 配伍减毒
    四、乌头性效
        (一) 性味归经
        (二) 功效主治
        (三) 性效特点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一) 药材品质
        (二) 用量
        (三) 用法
        (四) 剂型
        (五) 配伍
        (六) 煎煮时间
        (七) 病证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三、研究方法
        (一) 数据挖掘技术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 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二) 给药途径分析
        (三) 炮制分析
        (四) 剂型分析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六) 量效关系研究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一) 毒效一体
        (二) 毒效两面性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 炮制
        (二) 剂型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四) 用量
        (五) 给药途径
        (六) 配伍方法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一) 痹证
        (二) 痛症
        (三) 寒痛证
        (四) 风寒湿证
        (五) 中风病
        (六) 疮疡病类
        (七) 虚寒证
        (八) 热毒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参益气方抗心肌缺血整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组学技术用于中药复方药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
        1.1.1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复方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1.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药复方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1.3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复方药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2 网络药理学方法概述及其用于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研究
        1.2.1 网络药理学概述
        1.2.2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
    1.3 芪参益气方基础实验研究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的现状
        1.3.1 基础实验研究
        1.3.2 临床应用研究
        1.3.3 小结
    1.4 本论文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冠心病疾病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2.1 方法和材料
        2.1.1 文本挖掘CHD相关基因
        2.1.2 人工阅读文献提取CHD相关基因
        2.1.3 挖掘公共数据库CHD相关基因
        2.1.4 不同来源的CHD相关基因整合
        2.1.5 提供本地化文献查询功能
        2.1.6 增加PPI网络拓展功能
        2.1.7 优化网站运算性能
        2.1.8 冠心病疾病网络构建及分析
    2.2 结果及讨论
        2.2.1 网络拓扑学属性分析
        2.2.2 子网络/子簇聚类分析
        2.2.3 生物功能GO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芪参益气方主要成分对疾病网络的作用研究
    3.1 方法与材料
        3.1.1 芪参益气方主要成分作用靶点整理
        3.1.2 药物-疾病网络构建及分析
    3.2 结果及讨论
        3.2.1 药物-疾病网络
        3.2.2 药物-疾病网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芪参益气方主要成分抗大鼠急性心梗协同作用机制的转录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模型的制作、分组及给药
        4.2.2 动物心肌组织取材及心肌梗死范围评价
        4.2.3 基因芯片用大鼠心肌组织取材
        4.2.4 样品总RNA转录组基因芯片检测及数据分析
        4.2.5 数据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芪参益气方及四个主要有效成分对大鼠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
        4.3.2 基因调控分析
        4.3.3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4.4 讨论
        4.4.1 心肌梗死范围评价
        4.4.2 基因生物学功能分析
        4.4.3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芪参益气方主要成分对心肌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试剂
        5.1.1 细胞株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1.4 试剂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心肌细胞H9C2培养方法
        5.2.2 心肌细胞H9C2缺氧损伤
        5.2.3 心肌细胞H9C2叔丁基双氧水氧化损伤
        5.2.4 MTT法评价H9C2细胞活力
        5.2.5 CTG法评价H9C2细胞活力
        5.2.6 四个主要成分对H9C2细胞活力的影响
        5.2.7 四个主要成分抗H9C2细胞缺氧损伤的协同作用研究
        5.2.8 基于细胞ATP定量评价四个成分抗H9C2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
        5.2.9 t-BHP损伤H9C2心肌细胞浓度选择
        5.2.10 四个主要成分对t-BHP损伤H9C2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研究
        5.2.11 基于细胞ATP含量评价黄芪甲苷和丹参素钠对t-BHP损伤H9C2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
        5.2.12 数据统计
    5.3 实验结果
        5.3.1 四个主要成分对H9C2细胞活力的影响
        5.3.2 四个主要有效成分抗H9C2细胞缺氧损伤的协同作用研究
        5.3.3 基于细胞ATP定量评价四个成分对H9C2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
        5.3.4 t-BHP对H9C2心肌细胞损伤浓度的选择
        5.3.5 四个成分对t-BHP损伤H9C2心肌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
        5.3.6 基于细胞ATP定量评价黄芪甲苷和丹参素钠合用抗t-BHP损伤H9C2心肌细胞的协同保护作用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芪参益气方主要成分抗炎的协同作用研究
    6.1 材料与试剂
        6.1.1 细胞株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1.4 试剂的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培养方法
        6.2.2 MTT法评价RAW264.7细胞活力
        6.2.3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检测
        6.2.4 蛋白浓度定量
        6.2.5 考察成分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6.2.6 考察成分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NO的抑制作用
        6.2.7 工具药小分子U0126,T0070907,和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Pio)对LPS刺激RAW264.7分泌NO的影响
        6.2.8 Western Blot实验
        6.2.9 丹参素钠、人参皂苷Rg_1对LPS诱导RAW264.7分泌NO的协同抑制作用研究
        6.2.10 丹参素钠、人参皂苷Rg_1对LPS诱导RAW264.7分泌NO的协同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6.2.11 四个成分合给对抗LPS刺激RAW264.7分泌NO的协同作用研究
        6.2.12 数据统计
    6.3 实验结果
        6.3.1 ENL,RDL和SDL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6.3.2 ENL,RDL和SDL对LPS诱导RAW264.7分泌NO的抑制作用
        6.3.3 ENL,RDL和SDL对ERK1/2,phospho-ERK1/2,PPARγ和HO-1表达的影响
        6.3.4 U0126,T0070907和Pio对LPS诱导RAW264.7分泌NO的影响
        6.3.5 丹参素钠、人参皂苷Rg_1对LPS诱导RAW264.7分泌NO的协同抑制作用
        6.3.6 丹参素钠、人参皂苷Rg_1对LPS诱导RAW264.7分泌NO的协同抑制作用机制
        6.3.7 四个成分对LPS诱导RAW264.7分泌NO的协同抑制作用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对应第四章,4.3.4.7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表2:对应第四章,4.3.4.7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舒郁胶囊及柴胡提取物含药血清对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介导的ERK通路和AC/cAMP/CREB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一 抑郁情绪大鼠及调肝方药干预血清对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表达和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宏观指标结果
        2 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鉴定
        3 抑郁情绪模型血清对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蛋白表达的影响
        4 抑郁情绪模型血清对大鼠海马神经元ERK1/2的磷酸化水平变化的影响
    讨论
        1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
        2 抑郁情绪动物模型
        3 舒郁胶囊与柴胡提取物的抗抑郁效果与GABABR2机制
        4 问题与展望
实验二 舒郁胶囊和柴胡皂苷含药血清对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介导的ERK通路和AC/cAMP/CREB通路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95,96,97,98]
    结果
        1 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介导的ERK通路中P-ERK1/2的水平变化
        2 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介导的AC/cAMP/CREB通路中cAMP含量水平变化
        3 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介导的ERK通路和AC/cAMP/CREB通路的交汇点P-CREB的水平变化
    讨论
        1 中药血清药理学与柴胡及其复方舒郁胶囊的药物代谢
        2 GABABR的结构特征与作用机制
        3 舒郁胶囊及其君药柴胡提取物对GABABR2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慢性温和应激(CMS)造模每日应激操作安排
附录2:缩略词表
附录3:高效液相色谱图
论文着作
发表文章
详细摘要

(5)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疗效评价指标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血脂异常中西医治疗及疗效评价的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治疗及评价的文献分析
        1.1 中医关于“血脂异常”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血脂异常”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辨证论治
        1.4 中医关于“血脂异常”证候分布情况的报告
        1.5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情况
        1.6 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评价
    2. 现代医学中关于血脂异常的文献综述
        2.1 我国血脂异常患病及分布情况概述
        2.2 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
        2.3 现代医学血脂异常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体系概述
前言
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证候分布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目的
        1.1.2 检索策略及评价方法
        1.1.3 技术路线图
    1.2 纳入与排除文献标准
    1.3 数据库的形成
    1.4 数据分析结果
    1.5 讨论
第二部分:血脂异常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3 调查对象
        2.1.4 用药方案及其它干预措施的记录规定
        2.1.5 样本量
        2.1.6 调查内容及方法
        2.1.7 统计分析
    2.2 基本描述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2 血脂异常的分类
        2.2.3 人口学特征
        2.2.4 生命体征
        2.2.5 血脂检测
        2.2.6 基本描述分析
    2.3 隐结构与数据分析
        2.3.1 隐结构分析
        2.3.2 统计分析方法
        2.3.3 数据说明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半夏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文献研究综述
    1 历代古籍对半夏毒性的记载
    2 半夏毒性的现代研究
        2.1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
        2.2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炮制减毒研究
        2.3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配伍减毒研究
        2.4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毒理学研究
        2.5 与半夏毒性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
    3 小结
第二部分 半夏毒性相关物质基础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1.2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总有机酸含量测定
        2.2 琥珀酸含量测定
        2.3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2.4 麻黄碱含量测定
        2.5 鸟苷含量测定
    3 结论
第三部分 半夏不同组分的物质基础含测与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药材
        1.2 仪器与试剂
        1.3 受试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受试药物制备
        2.2 含量测定方法
        2.3 急性毒性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含量测定结果
        3.2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部分 半夏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1 混淆品对半夏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1.3 小结
    2 产地对半夏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小结
    3 炮制对半夏毒性大小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 小结
    4 配伍对半夏急性毒性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3 小结
    5 提取工艺对半夏急性毒性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的影响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
        5.3 小结
    6 不同毒性富集物对小鼠急性毒性与相关物质基础含量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与结果
        6.3 小结
第五部分 半夏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药材
        1.2 仪器与试剂
        1.3 受试动物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半夏不同组分单次灌胃肝毒性“时-毒”关系研究
        2.2 半夏单次灌胃肝毒性“量-毒”关系研究
    3 小结
第六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参加科研课题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7)中药结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配合功能锻炼
        2.4 疗程
        2.5 注意事项
        2.6 调查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4 不良反应
    5 小结
讨论
    1 中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1 命名及病因病机
        1.2 证治规律及诊疗规范
        1.3 方药治疗
        1.4 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药理学研究
        1.5 小结
    2 现代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病机认识
        2.1 股骨头的血供特点
        2.2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及发生机制
    3 处方配伍及方义分析
        3.1 筋脉瘀滞型
        3.2 肝肾亏损型
    4 髓芯减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状况
        4.1 髓芯减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理论依据
        4.2 髓芯减压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4.3 髓芯减压术改良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8)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相关论述
        2 关于老年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3 老年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4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药治疗研究现状
        5 展望
    文献研究二 基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研究的若干进展与思考
        1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
        1.1 动脉弹性减弱、顺应性下降
        1.2 并发症多
        1.3 血压波动不稳与多见晨峰高血压现象
        1.4 白大衣高血压多见
        2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与降压目标
        2.1 诊断标准
        2.2 降压目标
        3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3.1 基于EISH特点的治疗原则
        3.2 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最佳药物治疗
        4 病证结模式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思考
        4.1 西药降压快而有不足
        4.2 中医药降压有多环节效应机制
        4.3 病证结合协同降压增效
        4.4 病证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5 阴虚阳亢证与现代病理生理物质基础的关系
        5.1 EISH阴虚阳亢证的传统认识
        5.2 阴虚阳亢证与血管活性物质的互联关系
        6 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病例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试验设计
        2.1 多中心
        2.2 随机设计
        2.3 双盲设计
        2.4 对照设计
        2.5 例数估算
        2.6 药品包装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试验用药
        3.3 病例分组及给药方法
        3.4 观察指标与方法
        3.5 疗效评定标准
        3.6 统计方法
        4 临床资料分析
        4.1 临床试验流程
        4.2 病例来源情况
        4.3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4.4 各组血压水平基线比较
        4.5 各组高血压基础用药情况比较
        4.6 各组主要合并疾病情况比较
        4.7 各组治疗前四种中医证候分布比较
        4.8 各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4.9 各组生活质量八个纬度基线比较
        5 结果
        5.1 各组降压疗效比较
        5.2 各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5.3 各组对SF-36生活质量量表积分值的影响
        5.4 安全性观察
        6 讨论
        6.1 试验设计用药的选择思路
        6.2 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作用评价
        6.3 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有稳定、增效、持续的协同降压效应
        6.4 降压胶囊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病证结合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最佳途径
        6.5 降压胶囊治疗EISH均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临床研究二 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试验设计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试验用药、病例分组及给药方法
        3.2 观察指标与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4 各组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水平比较
        4.1 各组治疗前血清(浆)NO、ET-1浓度基线水平比较
        4.2 各组治疗前血浆TXB_2、6-Keto-PGF_(1α)浓度基线水平比较
        4.3 各组治疗前血清hs-CRP浓度基线水平比较
        5 结果
        6 论讨
        6.1 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均能调节患者血清NO与血浆ET-1平衡效应
        6.2 降压胶囊及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活性物质TXB_2与6-Keto-PGF_(1α)的调节作用
        6.3 降低血清hs-CRP浓度可能中药或中西结合降压作用机制之一
    临床研究三 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保护作用
        1 研究对象
        2 试验设计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试验用药、病例分组及给药方法
        3.2 肾损伤5项检测
        3.3 统计学方法
        4 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水平比较
        4.1 治疗前3组尿mALB、NAG浓度基线比较
        4.2 治疗前3组尿液TRF、β_2-MG、IgG浓度基线比较
        5 结果
        6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降压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2.2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重量指数的影响
        2.3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TE、CGRP的影响
        3 讨论
    实验研究二 降压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AngⅡ及心肌AT1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ngⅡ水平的影响
        2.2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AT1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各组对SHR心肌组织AT1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名词与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2 症状积分表
附录3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致谢
附件目录
详细摘要

(9)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源起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5 论文的创新点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1.1 药物学的发展
        1.2 方剂学的成就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2.5 药学(西药)教育
        2.6 药学(西药)研究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3.2 医药教育
        3.3 医药工业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1.2 药品监督管理
        1.3 制药工业
        1.4 医药商业
        1.5 药学教育
        1.6 医药科技工作
        1.7 医院药学
        1.8 药学社会团体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2.2 中药研究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2.4 药物学研究
第五章 结论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10)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和发展概况
    1.3 有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4 研究的内容、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回顾
    2.1 有关研发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2.2 有关风险理论的研究综述
    2.3 关于现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药研发的特征和风险管理模型的提出
    3.1 国内外医药产业及新药研发概况
    3.2 医药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3.3 新药研发的一般流程
    3.4 新药研发的高风险性
    3.5 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的特征
    3.6 新药研发风险管理模型的提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
    4.1 新药研发风险管理规划概述
    4.2 风险规划的过程及方法
    4.3 风险规划的产出
    4.4 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管理规划模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识别
    5.1 新药研发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5.2 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的因素构成分析
    5.3 新药研发项目风险因素假设量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评估研究
    6.1 新药研发风险评估概述
    6.2 新药研发项目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
    6.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新药研发项目风险评估模型
    6.4 结合工作分解结构(WBS)的风险评估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药研发风险的应对策略
    7.1 技术风险的应对策略
    7.2 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7.3 管理风险的应对策略
    7.4 环境风险的应对策略
    7.5 生产风险的应对策略
    7.6 市场风险的应对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药研发风险管理的动态监控
    8.1 风险监控的概念及目的
    8.2 风险监测与控制的工具与技术
    8.3 风险监测与控制的产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我国新药研发项目风险评价与因素分析
    9.1 新药研发项目概述
    9.2 新药研发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与风险评价
    9.3 我国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1、本文首次总结出目前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2、目前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医药行业针对性
    3、本文首次总结和归纳了我国医药研发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本文分析了医药科技发展趋势
    5、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医药产业独特的技术经济特点
    6、本文首次提出新药研发的高风险性表现
    7、本文首次对新药研发的风险进行了系统分类
    8、本文系统介绍了新药研发项目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9、本文从技术、财务、管理、环境、生产、市场等方面提出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对策
    10、本文首次提出新药研发各阶段风险高低的评估依据和风险管理的重点
    11、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卷总目次(2002年)(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J].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 [2]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D]. 杜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参益气方抗心肌缺血整合作用研究[D]. 李翔. 浙江大学, 2014(08)
  • [4]舒郁胶囊及柴胡提取物含药血清对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BR2介导的ERK通路和AC/cAMP/CREB通路的影响[D]. 姜英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3)
  • [5]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疗效评价指标调查研究[D]. 孙明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半夏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与毒性影响因素探讨[D]. 王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7]中药结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D]. 王均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D]. 李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10]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金泉源.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学13卷目录(2002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