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集群系统的CompactPCI热插拔设计

数字集群系统的CompactPCI热插拔设计

一、数字集群系统的CompactPCI热插拔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良[1](2020)在《基于北斗与惯性组合导航技术的有轨电车定位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基于北斗与惯性组合导航技术的有轨电车定位系统,实现有轨电车的实时定位。本系统主要由位置信息采集装置和位置信息服务系统组成。基于北斗与惯性组合导航技术的位置信息采集装置由北斗与惯性组合导航模块和专用无线集群模块组成。列车在露天行驶时通过北斗卫星实现定位,当有轨电车进入隧道或受障碍物遮挡丢失卫星信号时利用卫星导航的定位信息与惯性传感器的相对角运动与线运动测量功能,使用多维扩展卡尔曼滤波技术及其它特定算法计算出当时有轨电车的位置。有轨电车的定位信息包括时间、经度、纬度、速度、方向和高度经过数据编码通过专用无线集群模块以每秒1次的频率上传到控制中心的位置信息服务系统。位置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纠偏和地图匹配得到有轨电车的位置信息,实现全线有轨电车的实时定位。这是国内首条使用北斗与惯性组合导航技术实现有轨电车在无公网信号的隧道内定位的轨道交通案例。有轨电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以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马骏[2](2019)在《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与因特网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现阶段,因特网已经充分渗入到了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领域。自上世纪70年代起,各国政府加强了对校园网建设的重视与投资力度,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有较为完整的校园网络结构。在校园网的建设过程中,除建设各类应用外,应该选择网络结构清晰、运维高效、配置精简、可拓展性强的组网方案。论文首先介绍了因特网的发展史以及校园网建设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校园网存在的不足,例如:网络地址转换(Net Address Translation,NAT)多层嵌套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网络环路带来的广播风暴问题,校园网网络框架复杂增加了运维难度以及校园网主干链路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层次化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堆叠技术以及关键节点部署包守恒算法(Packet conservation algorithm for Internet,IPCA)以达到简化校园网网络框架结构,精简相关网络配置,提高网络稳定性以及提高故障定位准确率的效果。同时,从网络结构,资源利用率以及管理效率相关维度与传统校园网框架进行对比,体现该方法的优势。校园网建设等同于一个中、大等规模的园区网,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园区网更加复杂与多元。敏捷校园优化方法是否能满足当前人们对校园网的需求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去发现,论文对相关思路进行了应用实践,并描述了其具体应用效果。

叶志勇[3](2019)在《基于软件定义的虚拟网络资源分配框架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普及,越来越多的应用服务向云平台上开发和迁移。虚拟化技术作为云计算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以及构建高可用性和高可扩展性云平台的基础,云计算的蓬勃发展也为虚拟化技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目前,处理器和内存的虚拟化技术相对较成熟,而I/O虚拟化技术和虚拟网络资源在数据中心虚拟机之间的分配机制却相对滞后。网络作为数据中心极其重要的资源,通常是制约整个系统性能的关键所在。网络I/O虚拟化和在线迁移技术是解决数据中心网络争用和提升系统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是尽管数据中心的工作负载具有复杂性和需求变化性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网络工作负载的属性却很少会被资源调度器所感知利用。无法根据工作负载的变化而动态调度网络资源势必会导致在分配网络资源时无法在吞吐量和性能等方面达到最优,基于网络I/O虚拟化和在线迁移技术设计一个能够负载感知以分配网络资源的调度框架是一个迫切的需求。本文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动态SR-IOV技术以及在线迁移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的虚拟网络资源分配框架。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改进了动态SR-IOV技术:动态SR-IOV技术是一种用于优化数据中心虚拟网络资源分配的有效方法。但是动态SR-IOV也是一种高度受限制的技术,因为它只能针对于单个物理服务器网络的优化,而无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数据中心的网络资源进行调度或分配。因此这很可能会导致计算和通信中热点的发生,从而会导致数据中心整体服务成本的增加和性能的降低。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动态SR-IOV技术的工作原理,改进动态SR-IOV技术以能够结合在线迁移技术来弥补动态SR-IOV技术的缺点。(2)提出并设计了Sova系统:Sova系统是一种用于数据中心虚拟网络分配的优化框架,它利用软件定义的方式将虚拟机在线迁移技术整合到动态SR-IOV中,以达到提升数据中心整体网络性能和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根据物理服务器的资源使用情况和虚拟机的工作负载特性,Sova可以使用动态SR-IOV或在线迁移自适应地优化不同服务器之间的网络分配。因此,Sova需要监控群集中的网络流量以及工作负载特征,从而能够即时的获取到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机的网络属性,以指导这两种技术之间协调机制的设计和实现。(3)基于Xen虚拟化环境实现了Sova系统:在XenStore的基础上实现了同一主机虚拟机之间的通信机制,并修改XenMon以及使用让虚拟机运行守护进程的方式以实现对虚拟机数据的采集。此外,本文使用PCIe设备的热插拔技术以最小化动态分配和移除VF对正在运行虚拟机的不利影响,以及使用Bonding Driver技术的激活备份模式实现多网卡之间的动态切换,同时确保虚拟机网络的不中断性。(4)基于原型系统验证和分析了Sova系统的有效性:使用七台物理服务器搭建Sova的原型集群系统,并在实现的原型系统上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虚拟网络优化框架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Sova系统可以结合动态SR-IOV和在线迁移技术各自的优势,并且具有比这两种技术单独使用时更好的性能。

陈涛[4](2018)在《PDT数字集群基站RRU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警用数字集群(Police Digital Trunking,PDT)是我国用于公共安全或者专业集群通信领域中的一种专用无线通信标准。该通信标准是由国家公安部牵头,海能达主导,联合国内主要无线专网通信厂家,针对中国国情和应用特点而制定的一种覆盖广、效率高、灵活性强的无线集群标准。本文研究了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多载波射频拉远单元(Radio Remote Unit,RRU),完成了其接收和发射方案的设计和实现。和传统专网基站系统相比,该方案能有效降低基站设备的体积、功耗和成本,具备更加灵活的形态,易于扩展和维护。在接收端提升了系统的接收灵敏度,提高了上行覆盖能力,解决了上下行覆盖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动态监测上行信号强度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无线环境进行建模,使当前射频电路的链路方案更加适合当前无线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改善多载波接收链路接收动态范围不够大的问题,采用比较经济的办法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在发射端采用预失真和Doherty功放的架构实现多载波发射,在保证线性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在同一发射链路产生多载波信号,并且综合效率达到35%以上。采用该实现方式,载频间隔可以设置更近,这样也间接提升了频谱利用率。同时该方案解决了在载频合路上受限于窄带腔体合路器的约束,能够有效降低功率放大器到天线的插损,在同等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显着提升系统的射频发射效率。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多载波数字集群RRU,符合无线通信系统朝着小型化、灵活化、高速化、光纤化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未来数字集群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更加清晰的验证了多载波数字集群收发射链路架构的可实现性和优越性,随着技术更进一步的发展、研究突破更多技术难题,多载波数字集群系统具备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文力[5](2017)在《TD-LTE宽带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随机接入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集群通信系统作为专用无线通信网络的一种,主要用于满足户外作业中统一指挥和生产调度等通信需求,并拥有着部署灵活、呼叫快速、故障弱化以及安全保密等特点,在航空通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大量专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无线高速业务的快速发展,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对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使得发展新一代的数字宽带集群通信系统成为必然。因此在公网通信系统中,已经商用并趋于成熟的LTE通信标准,凭借其高速、高效及低时延等显着优势,成为宽带无线集群系统演进技术的不二选择,更进一步地说,研究基于TD-LTE技术的集群通信系统对我国专网发展还有着特殊意义。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依托于TD-LTE宽带无线专网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TD-LTE集群系统中的随机接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从TD-LTE上行物理层关键技术入手,重点介绍了其中的上行同步技术,并对标准协议中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设计进行了详细解析。然后,针对TD-LTE集群系统中随机接入物理层前导信号的检测接收算法,参考3GPP TS 36.104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对TDD模式所特有的前导格式4进行了AWGN信道与ETU 70信道下的检测性能仿真与分析,确定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检测算法。其次,还根据前者的基本检测原理,考虑空地集群通信中的航空场景,基于前导格式3的接入设计,针对物理帧结构优化及检测算法的改进给出了一些建议,并通过相应的仿真比较证明了改进方案的有效性。随后,基于Virtex-6 FPGA芯片完成了随机接入前导检测算法各个FPGA模块的逻辑设计与功能仿真,并确保仿真结果满足设计要求。最终在MicroTCA硬件平台上搭建了TD-LTE集群系统模型,以及通过测试验证了算法实施的可行性。

冯保民[6](2010)在《油田高性能集群系统性能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集群系统性能优化技术研究,在探讨了常用性能优化方法的基础上,从地震处理实际出发,着重解决特定环境下的工业化应用问题。通过对地震作业的运行状态分析,得出了各类地震作业的资源类型特征,并得到了整个处理流程中各类作业的用时比例关系,找到了地震处理系统存在的瓶颈问题。研究了磁盘条带化技术,使多磁盘并发读写,提高了I/O类作业数据读写效率30%;研究了各种作业调度算法,它根据不同地震作业的资源特征,制定了相应的作业调度策略,解决了集群节点负载均衡和资源争夺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吞吐率,提升了多任务处理能力45%。研究了各种文件系统的特点,针对地震处理业务的对系统高带宽需求特点,重点研究了集群存储的关键技术。分布式存储方式为地震处理业务提供了所需要的高带宽,彻底解决了制约集群系统的存储瓶颈问题。在集群系统规模扩展的同时,计算能力得以线性增长。

张大年[7](2009)在《高可用集群系统仲裁机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高可用集群是高性能处理器、磁盘阵列通过高速网络连接起来的能够提高系统服务可用性的并行体系结构。由于其高性能、高可用以及可扩展性好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并行处理领域发展的主流,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网格服务。论文重点对高性能、高可用集群系统仲裁机构的设计、实现、可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研究了高性能、高可用集群系统仲裁过程、关键技术,随后对评价集群系统可用性指标、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Markov模型对互备援系统可用性进行分析,综合计算数字得到结论:故障检测、故障诊断对双机容错体系结构的可用性影响非常大,仲裁过程中故障检测、诊断和重构的成功与否是影响采用双机体系结构对外提供服务的集群系统的可用性的重要因素。论文随后介绍了适用于高性能计算环境的高可用集群系统容错体系结构,并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一种高可用的仲裁机制。论文中主要完成了如下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实现了对高可用集群系统对外提供服务的双机系统的仲裁机构硬件平台,为集群系统整个仲裁过程中提供高可靠的第三方支持。此平台上设计实现了运行故障仲裁算法的同步模块,并集成了冗余总线模块为总线,最后对采用本文设计实现的仲裁机构的双机系统可用性进行了分析。

杜江[8](2008)在《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构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政府部门职能的不断转变和对政府部门办事服务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对信息综合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数据共享和数据快速交换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焦点,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和重要目标,不仅需要访问和综合来自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而且需要多层次、多视角地应用跨业务范围的信息,需要通过信息的碰撞和关联,充分挖掘现有的数据资源,捕捉、分析和沟通各类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设计力图打破传统的网络应用模型,以中共中央组织部“三网三库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为指导,构建“三网合一”的网络平台和数据中心,通过集中式应用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数据快速交换,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用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浪费,降低总体管理成本,提高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的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三网合一的网络平台。2.构建大集中式数据中心模型。3.构建物理隔离下的三网数据交换模型。4.构建网络和数据安全模型。5.构建适于传统工作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的工作信息化模型。6.构建适于未来网络发展和互联互通的开放式网络模型。本论文共分绪论、构建设计研究和总结展望三个部分,应用软件工程硕士所学理论和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设计。

张越[9](2006)在《双核服务器平台指南》文中研究表明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服务器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作为数据运算平台还是数据存储平台,服务器的性能会直接影响到很多工作的执行效率。对于中小企业的IT建设而言,其核心其实就是让员工能够有效沟通,共享数据,挖掘潜在的商业机会,提高核心业务的执行效率。不难看出,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其实都是围绕着业务相关数据来进行的。那么这些数据都保存在何处呢?答案很简单:服务器。

任杰麟[10](2006)在《IPSec VPN并行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输的速度已经大幅度的提高,对作为保障网络数据安全传输的VPN设备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IPSec的高性能VPN系统的并行体系结构,称为并行IPSec VPN(Parallel IPSec VPN,简称PVPN)。PVPN采用流水线并行处理算法,实现了系统的多加密卡并行处理;采用CompactPCI硬件平台,构建多机并行体系,大幅度提高了IPSec VPN的处理性能。流水线并行处理算法将CPU与加密卡分为两个功能部件,通过使两个功能部件重叠运行,流水作业,从而实现时间上的并行操作。同时,设置多个加解密部件,依靠这些加解密部件的同时工作来提高对多个报文的批处理速度,从而实现空间上的并行操作。用排队论的方法分析了流水线并行处理算法的性能;并对流水线并行处理算法进行了仿真以及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负载均衡技术是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针对IPSec VPN工作机制的特点,设计了一个适用于PVPN系统的负载均衡算法。它能够有效的将加解密报文均匀分发到CPU处理板上;将属于同一报文的IPSec分片报文发往一块CPU处理板上,使得报文能够顺利重组、处理。实验表明PVPN的负载均衡算法达到了设计的目标。PVPN是一个集群系统,发生单点故障的概率比传统的IPSec VPN高。PVPN使用集群互备模式,防止CPU处理板发生故障;使用双机热备份模式,防止交换板发生故障。从而,实现了整个系统的高可用性。最后,对PVPN进行了仿真以及性能测试,并用实际的测试结果说明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

二、数字集群系统的CompactPCI热插拔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集群系统的CompactPCI热插拔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北斗与惯性组合导航技术的有轨电车定位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现状分析
        1.2.1 有轨电车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2 组合定位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西郊线环境介绍和定位需求
    2.2 需求分析
        2.2.1 定位和测速需求
        2.2.2 上、下行判定
        2.2.3 重连业务
        2.2.4 位置信息服务系统
        2.2.5 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3 系统设计
    3.1 总体结构设计
    3.2 位置信息采集装置设计
        3.2.1 硬件设计
        3.2.2 软件设计
    3.3 位置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3.3.1 设备结构
        3.3.2 软件架构
4 系统测试与验证
    4.1 试验内容
    4.2 试验目标
    4.3 试验环境
    4.4 试验过程
    4.5 试验结果
    4.6 结果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应用
        1.2.1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2.3 未来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敏捷校园方案概述
    2.2 IPCA技术
    2.3 SVF超级虚拟化
    2.4 交换机的堆叠
    2.5 CSS集群交换机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层次化的敏捷校园优化思路
    3.1 校园网设计目标
    3.2 常规性原则
    3.3 敏捷校园与传统校园网比较
    3.4 敏捷校园设计框架与思路
        3.4.1 校园网设计框架
        3.4.2 核心层改造思路
        3.4.3 汇聚层改造思路
        3.4.4 接入层规划思路
        3.4.5 VLAN规划
        3.4.6 IP地址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敏捷校园网结构设计
    4.1 敏捷校园框架设计
        4.1.1 逻辑框架设计
        4.1.2 网络实体架构设计
    4.2 IPV6 业务兼容性承载方案
        4.2.1 IPV6 兼容概述
        4.2.2 接入层IPV6 兼容设计
        4.2.3 汇聚层IPV6 兼容设计
        4.2.4 核心层IPV6 兼容设计
        4.2.5 园区出口IPV6 兼容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敏捷校园关键应用实现
    5.1 交换机的堆叠
        5.1.1 堆叠卡组建堆叠
        5.1.2 业务卡组建堆叠
        5.1.3 堆叠故障处理方法
        5.1.4 效果分析
    5.2 交换机的集群的安装与组建
        5.2.1 集群交换机的安装
        5.2.2 通过业务口组建集群
        5.2.3 集群卡故障处理
        5.2.4 业务卡故障处理
        5.2.5 效果分析
    5.3 IPCA原理与实现
        5.3.1 IPCA应用场景
        5.3.2 网络级丢包统计模型
        5.3.3 设备级丢包统计
        5.3.4 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软件定义的虚拟网络资源分配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I/O半虚拟化技术
    2.3 SR-IOV技术
    2.4 动态SR-IOV技术
    2.5 在线迁移
    2.6 动机与挑战
    2.7 本章小结
3 Sova系统的设计
    3.1 引言
    3.2 设计原理
    3.3 Sova系统分析
    3.4 数据收集模块
    3.5 控制面板
        3.5.1 改进的动态SR-IOV
        3.5.2 迁移选择算法
        3.5.3 协调调度算法
    3.6 Sova控制器
        3.6.1 热点检测
        3.6.2 迁移策略
    3.7 本章小结
4 Sova系统的实现
    4.1 引言
    4.2 总体框架的实现
    4.3 Xen虚拟化
    4.4 XenStore
    4.5 数据收集模块的实现
    4.6 控制面板的实现
        4.6.1 VF的分配和移除
        4.6.2 网卡的动态切换
    4.7 Sova控制器的实现
    4.8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评估分析
    5.1 评估环境
    5.2 动态SR-IOV的有效性
    5.3 迁移的有效性
    5.4 组合的有效性
    5.5 Sova系统的性能
    5.6 Sova系统的开销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PDT数字集群基站RRU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PDT射频性能规范
        1.3.1 发射性能要求
        1.3.2 接收性能要求
    1.4 论文组织结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射链路的设计与实现
    2.1 引言
    2.2 多载波发射链路的整体架构
    2.3 小信号电路设计
        2.3.1 OIP3设计
        2.3.2 噪声系数设计
    2.4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2.5 反馈电路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收链路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多载波接收链路的整体架构
    3.3 接收射频电路设计
        3.3.1 接收灵敏度及噪声系数
        3.3.2 IIP3的设计要求
        3.3.3 本振相噪设计要求
        3.3.4 抗混叠滤波器设计
    3.4 中频电路设计
        3.4.1 嵌入式硬件设计
        3.4.2 CPU设计
        3.4.3 中频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4.1 引言
    4.2 发射链路的测试
    4.3 接收链路的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TD-LTE宽带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随机接入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集群通信的发展历程
        1.1.1 数字集群通信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基于TD-LTE的宽带集群通信技术
    1.2 TD-LTE概述
        1.2.1 TD-LTE与LTE FDD的技术比较
        1.2.2 TD-LTE的同步过程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TD-LTE系统上行物理层关键技术
    2.1 TD-LTE系统帧结构和上行物理信道
        2.1.1 TD-LTE帧结构
        2.1.2 TD-LTE上行物理信道
    2.2 TD-LTE上行多址传输技术
        2.2.1 上行SC-FDMA技术方案
        2.2.2 上行SC-FDMA传输参数
    2.3 TD-LTE上行同步技术
        2.3.1 TD-LTE随机接入的需求
        2.3.2 TD-LTE随机接入的触发场景
        2.3.3 TD-LTE随机接入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LTE集群系统随机接入技术研究及检测算法仿真
    3.1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设计
        3.1.1 PRACH前导格式
        3.1.2 PRACH前导序列
        3.1.3 PRACH时频资源映射
        3.1.4 前导基带信号的生成及发射功率设置
    3.2 TD-LTE集群系统PRACH接收端算法设计
        3.2.1 时域频谱搬移
        3.2.2 抗混叠滤波及下采样
        3.2.3 频域相关原理
        3.2.4 功率时延谱分析
    3.3 TD-LTE前导格式4检测性能仿真与分析
        3.3.1 MATLAB仿真平台参数配置
        3.3.2 峰均比门限算法检测性能仿真及分析
        3.3.3 综合门限算法检测性能仿真及分析
    3.4 空地集群通信中的PRACH接入设计改进
        3.4.1 超远覆盖距离下的改进方案
        3.4.2 多普勒频偏影响下的改进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D-LTE集群系统随机接入技术FPGA实现及验证
    4.1 MicroTCA开发平台介绍
        4.1.1 VT864机箱系统和AMC-2C6670夹层卡
        4.1.2 FPGA开发环境
    4.2 TD-LTE宽带集群前导检测算法FPGA实现
        4.2.1 Preamble序列检测具体实现方案
        4.2.2 频谱搬移模块和滤波下采样模块
        4.2.3 频域相关模块
        4.2.4 功率处理模块
    4.3 TD-LTE宽带集群硬件平台实现架构
        4.3.1 CPRI接口驱动
        4.3.2 帧定时模块
        4.3.3 SRIO接口驱动
    4.4 硬件平台测试及验证
        4.4.1 硬件资源消耗
        4.4.2 上行随机接入测试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油田高性能集群系统性能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高性能集群计算技术在地震叠前偏移处理中的作用
    1.3 高性能系统性能优化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4 性能优化技术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第二章 油田高性能计算机环境
    2.1 集群系统架构
        2.1.1 常规计算节点
        2.1.2 偏移计算节点
        2.1.3 管理节点
        2.1.4 IO 节点
    2.2 核心交换机
    2.3 基于 SAN 存储的 StorNext FS 共享文件系统
    2.4 系统软件环境
    2.5 应用软件环境
第三章 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3.1 性能优化概述
        3.1.1 性能优化是计算机领域不变的主题
        3.1.2 性能优化的分类
    3.2 性能优化通用方法
        3.2.1 性能优化的顺序
        3.2.2 系统级别的性能优化
        3.2.3 应用级别的性能优化
        3.2.4 微架构级别的性能优化
        3.2.5 性能优化工作循环
        3.2.6 性能优化循环的常见问题
    3.3 并行应用性能优化方法
        3.3.1 概述
        3.3.2 减少关键路径上的时间
        3.3.3 检查是否选择最优的并行方法
        3.3.4 检查是否选择合适的层级开始并行
        3.3.5 Amdahl 定律的检查:减少串行部分的比例
        3.3.6 检查程序的负载均衡问题
        3.3.7 检查程序的粒度问题
        3.3.8 检查硬件导致的扩展性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地震处理作业特征分析
    4.1 地震资料处理业务主要步骤
    4.2 地震作业资源特征
    4.3 地震作业流程时间特征
    4.4 叠前处理阶段地震作业耗时原因分析
    4.5 改进措施
        4.5.1 逻辑磁盘与性能
        4.5.2 节点磁盘读写机制规划
    4.6 改进效果
    4.7 小结
第五章 集群系统作业调度策略分析
    5.1 常用的作业调度策略
    5.2 常用作业调度策路的弊端
    5.3 地震处理软件作业调度
        5.3.1 调度策略的改进
        5.3.2 作业分配实际运行效果
        5.3.3 节点间作业分配实际运行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集群存储系统关键技术
    6.1 相关工作研究
        6.1.1 NFS 和DAFS
        6.1.2 AFS、CODA 和DFS
        6.1.3 xFS
        6.1.4 PVFS
        6.1.5 GFS
    6.2 集群存储系统目标
        6.2.1 全局文件共享
        6.2.2 性能
        6.2.3 可扩展性
        6.2.4 可用性
        6.2.5 管理
        6.2.6 典型系统总结
    6.3 集群存储系统关键技术
        6.3.1 分布式元数据管理技术
        6.3.2 分布式的磁盘存储技术
    6.4 小结与实际应用
        6.4.1 应用实例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高可用集群系统仲裁机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故障
        1.2.2 故障模型
    1.3 集群系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集群技术研究现状
        1.3.2 集群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高可用集群系统仲裁机制研究
    2.1 仲裁过程
    2.2 集群系统仲裁技术
        2.2.1 故障检测器
        2.2.2 自检测技术
        2.2.3 心跳检测技术
        2.2.4 决策树故障诊断技术
    2.3 系统评价指标
    2.4 Markov模型
    2.5 互备援系统可用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可用集群系统容错体系结构
    3.1 硬件结构
    3.2 软件结构
    3.3 高性能
    3.4 高可用特性
    3.5 高可用仲裁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仲裁机构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2 硬件结构框图
    4.3 仲裁机构硬件电路板实现
    4.4 CPLD功能设计与仿真
    4.5 仲裁同步模块实现
    4.6 冗余总线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6.1 信息帧格式定义
        4.6.2 三总线冗余控制策略
        4.6.3 死锁问题
        4.6.4 同步驱动核心
        4.6.5 总线控制器驱动程序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用性分析
    5.1 仲裁机构可用性分析
        5.1.1 冗余总线模块可靠性分析
        5.1.2 仲裁机构可用性分析
    5.2 集群系统可用性分析
        5.2.1 故障模型
        5.2.2 系统可用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构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1.1 背景分析
        1.1.2 信息化建设形式分析
        1.1.3 组织人事编制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1.2 项目建设重大意义
        1.2.1 建设内容
        1.2.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第二章 信息化构建设计研究
    2.1 专网广域网建设
        2.1.1 概述
        2.1.2 网络平台建设技术体系
        2.1.3 专网线路
        2.1.4 网络管理
        2.1.5 专网IP 地址规划
        2.1.6 专网DNS 域名规划
    2.2 专网语音系统
        2.2.1 系统概述
        2.2.2 语音规划
        2.2.3 专网语音通信系统技术
        2.2.4 语音系统组成与实现
        2.2.5 专网语音编号规则
        2.2.6 专网语音系统功能
    2.3 专网视频系统
        2.3.1 项目概述
        2.3.2 专线MPEG2 方式技术方案
        2.3.3 IP 平台H.323 方式技术方案
        2.3.4 会场建设
    2.4 专网数据中心
        2.4.1 数据中心建设思路
        2.4.2 数据中心职能
        2.4.3 数据中心服务架构规划设计
        2.4.4 数据中心存储系统设计
        2.4.5 数据中心备份系统设计
        2.4.6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2.5 专网灾备中心
        2.5.1 概述
        2.5.2 灾备中心建设的目的
        2.5.3 设计思想
        2.5.4 异地备份解决方案
        2.5.5 异地容灾-高可用解决方案
    2.6 专网必备设备
        2.6.1 局域网交换机接入设备
        2.6.2 专网终端设备
    2.7 内网视频系统
        2.7.1 概述
        2.7.2 软件视频会议产品设计概述
        2.7.3 系统组网方案
        2.7.4 设备配置
    2.8 外网门户系统
        2.8.1 概述
        2.8.2 外网平台建设
第三章 内外网物理隔离及数据摆渡设计方案
    3.1 物理隔离实现
    3.2 摆渡工作流程
    3.3 基础环境建设
        3.3.1 概述
        3.3.2 建设遵循标准
        3.3.3 机房布局
        3.3.4 机房布线
        3.3.5 机房供电系统
        3.3.6 机房环境控制系统
        3.3.7 对机房防雷接地的要求
        3.3.8 对机房装修的要求
        3.3.9 消防
        3.3.10 安防
        3.3.11 机房机柜
        3.3.12 配电柜
        3.3.13 其它基础环境建设
    3.4 网络及信息安
        3.4.1 安全威胁分析
        3.4.2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3.4.3 网络安全应对策略
        3.4.4 网络加密技术解决方案
        3.4.5 防火墙解决方案
        3.4.6 入侵检测
        3.4.7 防病毒系统
        3.4.8 安全审计与入侵检测
        3.4.9 主页防篡改
        3.4.10 安全解决方案整体拓扑图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4.1 项目实施计划
        4.1.1 2007-2008 年建设内容
        4.1.2 2009 年建设内容
        4.1.3 2010 年建设内容
    4.2 总结
        4.2.1 需构建的信息化模型
        4.2.2 重点和难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IPSec VPN并行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2 并行IPSEC VPN 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2.1 VPN 技术概要
        2.1.1 VPN 的特点
        2.1.2 VPN 的关键技术
        2.1.3 VPN 的相关协议
    2.2 IPSEC 协议
        2.2.1 IPSec 的安全体系结构
        2.2.2 AH 协议和ESP 协议
        2.2.3 安全关联库
        2.2.4 安全策略库
        2.2.5 IKE 协议
    2.3 并行IPSEC VPN 的体系结构
        2.3.1 CompactPCI 总线标准
        2.3.2 并行IPSec VPN 的体系结构
        2.3.3 并行IPSec VPN 的软硬件组成
    2.4 并行IPSEC VPN 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流水线并行处理算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流水线并行处理算法
        3.2.1 流水线处理技术
        3.2.2 流水线并行处理技术
    3.3 排队论的基本知识
        3.3.1 排队系统的组成部分
        3.3.2 排队系统的主要指标
    3.4 报文缓冲队列的分析
    3.5 系统仿真测试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负载均衡技术的研究
    4.1 负载均衡技术概要
        4.1.1 常见的IP 负载均衡技术
        4.1.2 常见的负载调度算法
    4.2 并行IPSEC VPN 负载均衡算法的设计
        4.2.1 总体设计
        4.2.2 IP 负载均衡技术的设计
        4.2.3 负载调度算法的设计
        4.2.4 负载调度算法权值的设定
    4.3 系统仿真测试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可用性技术的研究
    5.1 高可用性技术概要
        5.1.1 高可用性分析
        5.1.2 高可用性集群的工作模式
    5.2 并行IPSEC VPN 高可用性的总体设计
    5.3 MONITOR 模块的设计
        5.3.1 心跳信号的定义
        5.3.2 Monitor 模块的流程
    5.4 CM 模块的设计
        5.4.1 模块的主要功能描述
        5.4.2 CM 模块与Monitor 模块的交互
        5.4.3 CM 模块与IKE 模块的交互
    5.5 HOTBAK 模块的设计
        5.5.1 模块的主要功能描述
        5.5.2 模块的流程
        5.5.3 主/从交换板的数据同步
        5.5.4 主/从交换板的状态监测
    5.6 本章小结
6 并行IPSEC VPN 的仿真测试及分析
    6.1 二块CPU 处理板的PVPN 测试
    6.2 三块CPU 处理板的PVPN 测试
    6.3 PVPN 性能的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数字集群系统的CompactPCI热插拔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北斗与惯性组合导航技术的有轨电车定位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进良.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D]. 马骏.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基于软件定义的虚拟网络资源分配框架设计[D]. 叶志勇. 重庆大学, 2019(09)
  • [4]PDT数字集群基站RRU的设计与实现[D]. 陈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TD-LTE宽带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随机接入算法研究与实现[D]. 李文力.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6]油田高性能集群系统性能优化技术研究[D]. 冯保民.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6)
  • [7]高可用集群系统仲裁机构设计[D]. 张大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 [8]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构建设计[D]. 杜江.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6)
  • [9]双核服务器平台指南[J]. 张越. 个人电脑, 2006(11)
  • [10]IPSec VPN并行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D]. 任杰麟.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数字集群系统的CompactPCI热插拔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