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脊黄花菜的效益研究

地脊黄花菜的效益研究

一、地埂黄花菜效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翠霞[1](2021)在《对彭阳县抗旱造林树种配置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结了彭阳县黄土丘陵区抗旱造林技术中的立地类型划分、林种组成布局、树种选择与配置等,以期为相同类型区域造林提供参考。

严月[2](2021)在《漫川漫岗黑土区坡面植被的防蚀机制及模式优选》文中研究指明坡耕地和裸露的沟坡是漫川漫岗黑土区的主要产沙源区,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但其关键的治理技术地埂植物带和植物护坡都存在着损害农民经济利益的问题,面临着被农民破坏的危机。这将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阻碍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坡面植被的防蚀机制以及筛选出高水保、高经济效益的植被建植模式已成为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关键任务。但目前其有关研究仍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以漫川漫岗黑土区坡耕地、地埂和侵蚀沟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自然降雨径流泥沙观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以及野外原位放水冲刷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坡耕地粮饲作物的减流减沙作用,埂带植被的护坡作用及其模式优选以及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对侵蚀沟沟坡植被的响应,可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或沟坡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生长季内,裸地的总径流量为95.3 mm,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在7月(42.3%)和9月(4.2%),其主要受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的影响。与裸地相比,五种粮饲作物的减流效益可达21.5%–69.3%,且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小麦>玉米>大豆。同一月份,其径流量主要受盖度影响。不同月份,不同粮饲作物的径流量受降雨特征和粮饲作物类型共同影响,且受降雨特征的影响更大。裸地的总土壤流失量为622.2 g m-2,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在7月(66.1%)和5月(0.6%),主要受降雨侵蚀力的影响。与裸地相比,五种粮饲作物的减沙效益可达54.1%–77.0%,且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玉米>大豆>小麦。不同粮饲作物的土壤侵蚀量主要受降雨侵蚀力、冠层和根重密度控制。两种牧草的减流减沙效益显着高于三种农作物,故适当退耕种植牧草,有助于缓解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加剧的现状。(2)与裸露地埂相比,地埂植物带的减流效益和减沙效益分别为15%–63%和79%–94%。紫花苜蓿、食用大黄、大果榛子和刺五加的减流减沙效益显着高于自然草地覆盖地埂,灯笼果和黑加仑的减流减沙效益显着低于自然草地覆盖地埂。埂带植被能显着影响地埂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P<0.001)。植被盖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与两者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豆科植物的生物量和埂带植被的总生物量均与径流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而植物多样性和根系对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从经济效益来看,与农田平均经济效益相比,大果榛子、黑加仑、刺五加和灯笼果提高了1.1–9.9倍,而食用大黄和紫花苜蓿分别降低了22.5%和32.5%。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地埂上种植大果榛子或刺五加并在地埂下坎种植紫花苜蓿的建植模式可以实现地埂水土流失防护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适宜在东北黑土区积极推广应用。(3)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受植被特征影响显着。与裸露坡面相比,植被护坡坡面的径流流速、径流功率和单位径流功率分别减少了42%–67%、0–18%、44%–68%;而径流深度、径流剪切力、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和曼宁系数分别增加了55%–150%、69%–156%、4–21倍和1–4倍。上述七种径流特征参数主要受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根重密度和枯落物量的影响(P<0.05)。沟坡植被具有较好的护坡作用,且其作用受植被特征影响显着。与裸露坡面相比,植被护坡坡面的减流效益可达19%–30%,减沙效益可达78%–97%。其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随着植被盖度、根重密度和枯落物量的增加而减少,且直根系含量较高的植被群落其减流减沙效益更佳。在五种沟坡植被建植模式中,由鸭茅、苇状羊茅、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等比例混合的植被建植模式最适宜应用于东北黑土区沟坡保护。

闫晓玲,胡建忠,殷丽强[3](2017)在《黄土高塬沟壑区黄花菜高效栽培模式》文中指出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埂、地界、地畔等栽植黄花菜,不仅可充分利用闲置地,有效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其护埂保土效果还很好,可切实发挥生态保护功能。黄花菜国内外市场需求大,产业开发前景好,不仅可在传统种植区黄土高塬沟壑区种植,而且推广到东北漫川漫岗区种植的效果也很好,是适合三北地区种植的一种高效水土保持植物。黄土高塬沟壑区黄花菜的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地适种、细致整地、种苗繁育、精心栽植和抚育管护等。

王禹宸[4](2015)在《黑土区埂带植物筛选及其效益评价》文中认为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水土流失对区域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黑土区水土流失明显有别与其他区域,主要是由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土壤、降雨特征、农作特点所决定,故东北黑土区坡耕地采取治理的措施也不同,梯田、改垄并结合地埂植物带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措施。然而,无论是修建地埂植物带还是修筑梯田,土埂将占用耕地都在5%以上,这是农民所不能接受的,致使修筑后的地埂损毁复耕,成为阻碍水土保持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在埂带上种植水保高经济效益植物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本研究通过三年长期定位田间试验,筛选出适合东北黑土区种植的高水保效益、高经济效益的埂带植物,旨在为东北黑土区,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进行推广提供可参考的有利依据。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埂带植物引进筛选原则,包括生物学特性、水保效益特性、经济效益特性,考虑试验区各项因素(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并结合对原有资料及向专家借鉴从50余种东北地区野生乡土种、当地栽培种和外来引入种中初选了12种植物为地埂植物筛选备用资源,分别为石刁柏、大果榛子、食用大黄、黄花菜、刺嫩芽、灯笼果、枸杞、黑加仑、树莓、草莓、紫花苜蓿、东方山羊豆。同时对埂带植物进行水保及经济效益评价,筛选出适宜在东北黑土区埂带种植的植物。(2)通过对埂带植物3年水土流失监测得出,埂带植物栽种可以有效减小埂带土壤受降雨冲刷影响,部分植物在种植第三年达到稳定状态,埂带水土流失各项指标(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均可达到允许侵蚀状态,只有少数植物受大强度降雨和暴雨影响下发生地埂土壤流失,并且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非常小,如食用大黄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0.08%、2.11 t/km2/a。利用原状土壤抗冲试验,模拟植物根系受雨水冲刷过程,得出不同地埂植物和坡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有显着差异,地埂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作用非常明显。可以选择紫花苜蓿作为坡面护埂坎植物,修筑地埂时,保持地埂坎不能太陡峭,否则会影响整个地埂的水土保持能力。埂带植物使地埂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土壤理化状况改善,既增加地埂土壤保水能力,又提高相邻田间蓄水能力,合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3)埂带植物引进不仅凸显水保效益,还可以收获经济效益,在栽种第二年(2013年)就可获得经济产出,在第三年(2014年)达到显着经济产出。2014年埂带植物经济产出较高的为大果榛子、食用大黄、石刁柏,年收益分别为10000元/km、8000元/km、6000元/km。黑加仑、宁夏枸杞、刺嫩芽年收益也分别可达5200元/km、5000元/km、4000元/km,紫花苜蓿年收益较少,为1500元/km。(4)通过埂带植物系统评价,得出石刁柏、大果榛子、食用大黄、刺嫩芽、黑加仑、树莓、紫花苜蓿,综合效益指数高,可作为黑土区埂带植物栽种首选植物。灯笼果、黄花菜、枸杞,这三种植物作为埂带备选植物,因其植物本身特定因素,需特别对待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并且在水保或者经济效益上不突出,如黄花菜虽生长较好,并不受杂草影响,但植株丛生,种群冠层较差,经济产量也不高。草莓、东方山羊豆在各个方面表现均较差,不建议在东北区埂带种植。

赵书军,许晓鸿,隋媛媛[5](2013)在《东北黑土区几种埂带植物的固埂作用及效益分析》文中认为采用实地调查和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黑土区五种埂带植物的固埂作用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小豆和绿豆地上生物量、根长和根幅较大,地埂盖度分别达50%和56%,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抗崩解性;黄花菜地埂0-20cm、20-40cm和40-60cm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为8.36%-11.62%,孔隙度为60.95%-63.21%;红小豆和绿豆地埂三个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5.03%-7.98和4.91%和7.94%,对地埂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效果显着。与红小豆地埂处理相比,芦笋和黄花菜处理产径流量分别提高60.3%和57.0%,产泥沙量分别提高60.7%和60.6%,红小豆植物地埂对径流泥沙控制作用最为显着。不同试验处理中红小豆和黄花菜净收入分别为23 220元/hm2·a和10 030元/hm2·a,芦笋净收入是红小豆净收入的14.5%。

刘秀连[6](2013)在《临县枣园地埂种植黄花菜模式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临县沿黄河地区枣园内地埂黄花菜试点栽植的模式,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办法措施,分析了黄花菜生态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黄花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分析。

李国会[7](2013)在《晋西黄土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晋西黄土区中阳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内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和沿川河谷区3种不同类型区现有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研究区内农田水土流失防治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3种类型区不同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土壤水文特征、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了解了不同类型区内不同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效应。从而筛选出适应于不同类型区的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研究区内农田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和合理构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提供重要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石山区现有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有林草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地膜覆盖)两种。通过对该区域荒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3种不同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在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文功能、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以及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乔木林地在土壤孔隙状况、土壤含水率、土壤持水量以及入渗特性以及肥力状况等方面均较荒草地和灌木林地表现出一定优势,而在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方面较荒草地差。通过分别对土豆覆膜与土豆不覆膜,玉米覆膜与玉米不覆膜之间水土保持效应的对比分析发现,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蚀性,增强了土壤的入渗以及蓄水保水能力,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量。但由于当地顺坡耕作的习惯以及地膜不完全覆盖,地膜覆盖在强降雨条件下更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加剧了土壤侵蚀。(2)黄土丘陵区现有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有林草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农林复合以及梯田地埂)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梯田)两种。在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荒草地3种不同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中,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水分入渗,涵养水源、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分别较荒草地表现出一定优势,但乔木林地土壤含水率最低,明显低于灌木林地和荒草地。因此,灌木林地的水土保持效应较好。通过对该区域苹果-绿豆复合系统、核桃-玉米复合系统以及核桃-黄豆复合系统3种不同农林复合类型水土保持效应的对比分析发现,苹果-绿豆复合系统在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文功能以及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优势,核桃-黄豆复合系统次之,核桃-玉米复合系统表现稍差。总体而言,0-40cm层核桃-黄豆复合系统和苹果-绿豆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由此可见,苹果-绿豆复合系统是该区域3种常见农林复合类型中水土保持效应较好的。通过对梯田和坡耕地2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土壤水文功能、微团聚体抗蚀性以及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梯田较坡耕地表现好,但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新修梯田虽然在保水保肥,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通过对核桃地埂、黄花菜地埂以及枣树地埂3种梯田地埂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土壤水文特征、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以及土壤肥力等方面的比较发现,核桃地埂的土壤容重、孔隙状况以及土壤质地等均较其他两种地埂好,核桃地埂的土壤水分状况、土壤蓄水能力、土壤入渗能力以及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均较黄花菜地埂和枣树地埂好,但其土壤团聚体组成以及稳定性方面较黄花菜地埂稍差。核桃地埂是该区域3种生物地埂中水土保持效应较好的。(3)沿川河谷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是农林复合。通过对该区域核桃-玉米复合系统,核桃-土豆复合系统和苹果-玉米复合系统3种不同农林复合类型水土保持效应的对比发现,核桃-玉米复合系统在土壤容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入渗特性、土壤滞留贮水量以及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等方面均较其他两种农林复合类型表现出一定优势,而苹果-玉米复合系统在土壤含水率、土壤滞留贮水量以及土壤入渗等水文功能方面较差,核桃-土豆复合系统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较差。核桃-玉米复合系统是该区水土保持效应较好的一种农林复合类型。综上所述,研究区内3种不同类型区由于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水分条件以及土壤植被不同,采取的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及土地利用方向也不同。在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最多;在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土壤水分条件以及肥力条件较好的沿川河谷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最少。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是3种类型区内主要的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但林草措施侧重点不同。其中,土石山区主要是水土保持生态林;黄土丘陵区是水土保持生态林和农林复合并重发展;在地势平坦的沿川河谷区则是以经济林为主的农林复合措施为主。由此可见,适应于不同类型区的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同;同一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不同区域水土保持效应不同。

马笑[8](2013)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地埂植物防蚀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稳固梯田埂坎,保护田面,延长梯田的使用年限,本研究在陕北安塞修建新的梯田埂坎,梯埂顶部种植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牧草的不同生长期,分析不同地埂土壤的崩解特性及根系特征,得出牧草根系与土壤崩解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其水稳性团聚体含与根系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置梯埂微小区,对其产流产沙量进行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地埂上,两种地埂植物均可明显降低土壤崩解量,随着牧草的生长,其根系逐渐增多,崩解量随之降低。其中,苜蓿生长状况优于红豆草,苜蓿对梯田地埂的适应性更强,能更好的提高地埂盖度,稳固埂坎,降低崩解量,提高地埂抗蚀性。(2)崩解土壤在入水后都有一个短暂的吸水、排气、增重过程,而后开始脱落崩解,崩解过程主要集中在前5分钟。(3)梯田地埂表层土壤崩解量最大,在无根系影响的对照埂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随之增大,崩解量随之减小;在根系及容重的双重影响下,根系对崩解量的影响较大,崩解量随着有效根系数量的增多而减小,抗蚀性增强。(4)苜蓿与红豆草地埂土壤中的团聚体含量高于对照光埂,同时,牧草的有效根系能够明显提高>2mm粒级团聚体含量。(5)苜蓿与红豆草的地上与地下部分可拦截降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量。除人为耕作影响外,地埂的泥沙流失量主要来自地埂内侧边坡,地埂顶部的产沙量较少。地埂的产流量与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地埂的产沙量与降水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晋凡生,杨丽莉[9](2012)在《梯田田埂栽植萱草的固土防蚀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梯田田埂的固土防蚀问题,以萱草为试验材料,采用试验室生理指标测定、护根苗种植和径流小区观测等方法对萱草种植保活技术、固土防蚀效果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萱草的临界饱和亏为66.73%,第16天时叶片失水率为98.43%,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梯田田埂土壤水分受田埂侧面蒸发的影响,其水分亏缺值随距田埂的距离增大而减小;而土壤养分则是田埂附近比田中间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积累;护根苗种植的成活率远远高于裸根苗;单株萱草根系固土量8年植株达到最大,为69.2kg;20°坡面种植萱草后年均土壤侵蚀模数(t/km2)比对照低54.9%,年清水径流深分别比对照低53.7%,固土防蚀效果显着;梯田田埂种植萱草后,对其2m范围内的作物产量产生影响,但萱草收入远远大于作物减产的损失。

刘明义,许晓鸿,刘艳军,隋媛媛,张瑜,王永丰[10](2012)在《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抗侵蚀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3种不同地埂植物带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的抗侵蚀效果。结果表明: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能够促进地埂植物带上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增强植物护埂、固埂作用;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植物带地埂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埂,土壤容重低于裸埂,黄花菜地埂土壤孔隙度最好,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保水保肥性最好;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抗崩解、抗侵蚀性能最强,是适合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良好措施。

二、地埂黄花菜效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埂黄花菜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对彭阳县抗旱造林树种配置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造林立地划分
2 林种组成布局
    2.1 林种选择
    2.2 林种布局
    2.3 林种组成
3 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3.1 树种选择的原则
    3.2 混交造林
    3.3 树种选择及配置模式

(2)漫川漫岗黑土区坡面植被的防蚀机制及模式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在水土流失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1.2.2 地埂植物带的应用及发展
        1.2.3 沟坡治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1.3 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研究创新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坡耕地粮饲作物的减流减沙作用
        2.3.2 埂带植被的护坡作用及模式优选
        2.3.3 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对侵蚀沟沟坡植被的响应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坡耕地粮饲作物的减流减沙作用
    3.1 结果与分析
        3.1.1 生长季内自然降雨特征
        3.1.2 不同粮饲作物的生长发育特征
        3.1.3 产流过程监测
        3.1.4 产沙过程监测
        3.1.5 不同粮饲作物的经济效益
    3.2 讨论
        3.2.1 自然降雨条件下粮饲作物类型对产流的影响
        3.2.2 自然降雨条件下粮饲作物类型对产沙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埂带植被的护坡作用及模式优选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埂带植被的植被特征
        4.1.2 不同埂带植物的水土保持效益
        4.1.3 埂带植被特征与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的关系
        4.1.4 不同埂带植被的经济效益
    4.2 讨论
        4.2.1 埂带植被对地埂土壤侵蚀的影响
        4.2.2 地埂植物带种植模式优选
    4.3 小结
第5章 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对侵蚀沟沟坡植被的响应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沟坡植被模式下的植被特征
        5.1.2 不同沟坡植被模式下的径流水动力学特征
        5.1.3 不同沟坡植被模式下的产流产沙过程
        5.1.4 径流特性和泥沙变量与沟坡植被特征的关系
    5.2 讨论
        5.2.1 沟坡植被特征对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5.2.2 沟坡植被的减蚀作用
        5.2.3 植被护坡技术的沟坡保护作用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黄土高塬沟壑区黄花菜高效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花菜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地位
    1.1 庆阳地区黄花菜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1.2 黄花菜的生态、经济功能
2 黄花菜高效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
    2.1 适地适种
    2.2 细致整地
    2.3 种苗繁育
    2.4 精心栽植
        2.4.1 宽窄行栽植法
        2.4.2 小带田垄栽法
        2.4.3 山地梯田水保栽植法
        2.4.4 房前屋后空地栽植
        2.4.5 覆膜栽植法
        2.4.6 山地梯田地埂栽植法
    2.5 抚育管护
        2.5.1 中耕除草
        2.5.2 施肥
        2.5.3 灌溉
        2.5.4 病虫害防治
3 黄花菜示范推广及开发利用建议
    3.1 栽植区域
    3.2 开发利用

(4)黑土区埂带植物筛选及其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特色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特色及主要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试验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其土壤条件
    2.2 试验区布设
        2.2.1 埂带植物引进筛选原则
        2.2.2 埂带植物选择种类
        2.2.3 埂带植物引进
        2.2.4 埂带植物种植
        2.2.5 埂带植物适宜性评价
        2.2.6 埂带植物水土流失监测
        2.2.7 埂带植物土壤抗冲性影响
        2.2.8 土壤理化性质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埂带植物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3.1.1 埂带水土流失监测
        3.1.2 埂带植物土壤抗冲性影响
    3.2 埂带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3.2.1 对土壤含水量影响
        3.2.2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3 埂带植物经济效益评价
    3.4 埂带植物效益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扩大地埂植物资源引进
    4.2 加强地埂植物前期田间管护
    4.3 地埂冬季融雪侵蚀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东北黑土区几种埂带植物的固埂作用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布设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 植物生长情况调查
        2) 土壤崩解速率及理化形状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埂带植物的固埂作用分析
        2.1.1 不同埂带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情况
        2.1.2 不同埂带植物地下部分生长情况
        2.1.3 不同植物措施下埂带土壤崩解速率
    2.2 不同埂带植物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2.2.1 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2.2.2 径流泥沙量分析
    2.3 不同埂带植物产生的经济效益分析
3 结语

(7)晋西黄土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综述
        1.2.2 国内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评述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野外调查方法
        3.3.2 室内分析方法
        3.3.3 径流量与侵蚀泥沙量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5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土石山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4.1 林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效应研究
        4.1.1 林草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1.2 林草措施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4.1.3 林草措施对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能的影响
        4.1.4 林草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1.5 小结
    4.2 地膜覆盖防治水土流失效应研究
        4.2.1 地膜覆盖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2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4.2.3 地膜覆盖对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能的影响
        4.2.4 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4.2.5 小结
第五章 黄土丘陵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5.1 林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效应分析
        5.1.1 林草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1.2 林草措施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5.1.3 林草措施对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能的影响
        5.1.4 林草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1.5 小结
    5.2 农林复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效应分析
        5.2.1 农林复合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2.2 农林复合措施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5.2.3 农林复合措施对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能的影响
        5.2.4 农林复合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2.5 小结
    5.3 机修梯田防治水土流失效应分析
        5.3.1 机修梯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3.2 机修梯田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5.3.3 机修梯田对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能的影响
        5.3.4 机修梯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3.5 小结
    5.4 生物地埂防治水土流失效应分析
        5.4.1 生物地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4.2 生物地埂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5.4.3 生物地埂对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能的影响
        5.4.4 不同生物地埂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4.5 小结
第六章 沿川河谷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6.1 农林复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效应分析
        6.1.1 农林复合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6.1.2 农林复合措施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6.1.3 农林复合措施对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能的影响
        6.1.4 农林复合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6.1.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讨论
        7.1.1 地膜覆盖措施
        7.1.2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7.1.3 农林复合措施
        7.1.4 机修梯田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地埂植物防蚀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埂坎的配置模式研究
        1.2.2 埂坎植被的选择
        1.2.3 梯田埂坎植物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1.2.4 梯田埂坎的抗蚀性研究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内容
        2.3.1 地埂土壤崩解量的分析
        2.3.2 地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分析
        2.3.3 地埂径流泥沙的分析
    2.4 研究方法
        2.4.1 样地设置
        2.4.2 微小区的布设
        2.4.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4 数据处理
        2.4.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地埂土壤崩解特性分析
    3.1 不同地埂植物篱对土壤崩解过程的影响
    3.2 不同生长期对土壤崩解过程的影响
    3.3 土层深度对地埂土壤崩解过程的影响
    3.4 植物根系数量对崩解量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地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析
    4.1 不同生长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
    4.2 不同地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
    4.3 植物根系数量对团聚体含量的影响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地埂产流产沙量分析
    5.1 地埂产流量分析
    5.2 地埂产沙量分析
    5.3 单位径流深引起的侵蚀量分析
    5.4 降雨因子与产流产沙量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梯田田埂栽植萱草的固土防蚀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萱草的栽植保活技术
        1.3.2 萱草的固土及防蚀效果[14-17]
        1.3.3 萱草产投比及经济效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萱草的栽植保活技术
        2.1.1 萱草生理指标测定
        2.1.2 梯田田埂土壤水分及养分状况
        2.1.3 萱草的种植时间和种植方式与成活率的关系
    2.2 萱草的固土及防蚀效果
        2.2.1 萱草根系的固土效果
        2.2.2 减水减沙作用
    2.3 萱草产投比及经济效益分析
        2.3.1 萱草的胁地效应
        2.3.2 萱草花蕾黄花菜产量及产投比分析
3 结论
4 讨论

(10)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抗侵蚀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 植物生长情况调查。
        (2)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
        (3) 土壤崩解速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埂植物带植物生长状况
    2.2 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物理、化学性状
    2.3 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崩解速率
3 结 论

四、地埂黄花菜效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彭阳县抗旱造林树种配置的思考[J]. 王翠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3)
  • [2]漫川漫岗黑土区坡面植被的防蚀机制及模式优选[D]. 严月.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02)
  • [3]黄土高塬沟壑区黄花菜高效栽培模式[J]. 闫晓玲,胡建忠,殷丽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7(11)
  • [4]黑土区埂带植物筛选及其效益评价[D]. 王禹宸.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5]东北黑土区几种埂带植物的固埂作用及效益分析[J]. 赵书军,许晓鸿,隋媛媛. 吉林水利, 2013(10)
  • [6]临县枣园地埂种植黄花菜模式初探[J]. 刘秀连. 山西林业, 2013(03)
  • [7]晋西黄土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 李国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4)
  • [8]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地埂植物防蚀效应研究[D]. 马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梯田田埂栽植萱草的固土防蚀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J]. 晋凡生,杨丽莉. 农学学报, 2012(12)
  • [10]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抗侵蚀效果研究[J]. 刘明义,许晓鸿,刘艳军,隋媛媛,张瑜,王永丰. 中国水土保持, 2012(07)

标签:;  ;  ;  ;  ;  

地脊黄花菜的效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