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志:我国治水思想缺乏法制精神和市场观念

钟伟志:我国治水思想缺乏法制精神和市场观念

一、仲伟志:我国的治水思想中缺乏法律精神与市场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星[1](2019)在《方志传播的创新实践 ——《中国影像方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5月28日,由中宣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拍摄并播出的以“方志”为载体、影像为表现手段的大型文化影像工程《中国影像方志》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第一季。作为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传播方志的创新实践,《中国影像方志》让沉睡在图书馆的方志跃然于荧幕之上,用镜头语言记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与时代变化,获得一片好评。本文以《中国影像方志》为例,采用个案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中重点阐明了《中国影像方志》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简单概括;第一章对于方志从古至今的发展与革新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方志和影像方志的历史进程与传播特征,为引出《中国影像方志》做铺垫;第二章对《中国影像方志》节目的产生背景、节目概况、传播功能进行分析;第三章重在探寻《中国影像方志》的内容生产特征;第四章运用叙事学的部分理论和影视艺术理论对《中国影像方志》的叙事策略和视听语言进行探究;第五章对《中国影像方志》对于方志传播的启示进行归纳总结,期望方志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传播功能与传承价值。

杨昕[2](2018)在《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才会取得革命的胜利,继而连续执政近七十年,获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而且,忧患意识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今后能否破解长期执政难题的关键密码。因此,本文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在本源研究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其现状及特点,继而得出对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本质认识,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在全文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全文分为引论、正文(五章)、结语三大部分。引论主要说明了选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简要释义了核心概念,大致列析了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源论部分,主要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马克思政党属性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缘起。认为正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孕育出中国共产党极具民族特性的忧患意识,对此分别从中国古代思想和近现代进步人士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在这里具体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忧患意识、党的先锋队性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各个阶段历史使命等因素。第二章是历史论部分,系统性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历史内容。这一部分大体上是从国家民族、人民和党自身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历代中共主要领导人忧患意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各自蕴涵的历史启示。在论述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时,根据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不同,以新中国建立为界点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两个部分,分别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继而,又分别论述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主要领导人忧患意识的主要内容,并阐释了各自的历史启示。第三章是现实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新发展。系统分析了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核心,其忧患意识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实践成果以及主要特点,认为这些忧患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起到了夯基垒台的作用,并且大致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表征,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章是本质论部分,主要是在追源、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为其本质内容是忧国忧民忧党,其精神实质是使命意识、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第五章是展望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要性、增强路径和实践性。在必要性方面,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是应对新时代风险挑战、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和增强新时代执政本领的必然选择。在路径选择方面,提出中国共产党应从教育和引导、继承与发展、汲取和借鉴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新时代的忧患意识。在实践性方面,从坚定理想信念、全面从严治党、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居安思危,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语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研究做了展望。

钟燮[3](2016)在《江西省泰和县槎滩陂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水利的传统,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部分古代水利工程已经作为水利文物得到保护。这些工程无论从总体构思、规划、布局设计以及自然的生态理念,大都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对现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仍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位于泰和县的槎滩陂始筑于南唐937-975年,至今已千年,仍持续发挥较好的灌溉功能。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以及对专家学者、管理部门的走访,发现槎滩陂水利工程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社会和科学研究价值,但是保护利用措施方面还明显不足。通过深入总结归纳前人丰富的经验,提出保护性利用槎滩陂水利遗产的建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将槎滩陂水利遗产传承千年仍造福百姓的灌溉功能传承下去,并在开发成为水利风景区挖掘生态旅游功能方面进行探索。

(YangZheng Charlie)杨铮[4](2016)在《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力依靠矿业资本市场为其发展提供资本保障。矿业资本市场是指给矿业公司提供资本的市场,主要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矿资产评估是对矿产资源货币价值量的确定,也是矿企业在矿业资本市场融资和交易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通过对矿业股权资本市场和矿资产评估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剖析,探索矿资产评估在股权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股权资本市场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并参考国外矿资产评估及其在股权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为国内矿资产评估在股权资本市场中的应用提出着实有效的借鉴作用和完善建议。本次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1、深入剖析了我国矿资产评估和矿业股权资本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矿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问题;矿资产评估准则规范问题;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应用问题;矿资产评估监管和风险控制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国内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得矿资产评估的发展失去了市场支撑。2、总结归纳了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协助矿业企业管理层决策;保护股东权益;维护股权市场的稳定和完整性;促进完成矿资产相关的交易;完善矿业企业的公司管制;促进矿业企业融资;执行法律法规等。3、研究认为目前制定国际统一的矿资产评估准则的条件尚不成熟,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各国应当互相借鉴,博采众长,结合本国矿业资本市场现状,制定适合国情的矿资产评估准则,并建立以矿资产评估工作为核心的沟通机制与合作平台。积极探索矿资产评估准则和普通资产评估准则之间的有机接轨,促使矿资产评估更好地融入现代资本市场运营,为矿资产评估的应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4、借鉴国外矿业资本市场中矿资产评估应用的经验,研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矿资产评估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出台措施开放矿业资本市场,促进与国际矿业资本市场的接轨;改善国内矿业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发展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强化矿业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投资者对矿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充分发挥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作用等。5、针对现有矿资产评估方法,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包括:改进评估方法的选取原则,适当放宽评估途径区分,在遵循矿资产评估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混合评估法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实践;调整对可比交易法和现金流贴现法的适用范围,确保其科学合理性;明确区分“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用折溢价法在二者之间进行调整和转换。

龚凡云[5](2015)在《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研究》文中提出自2009年国家决定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动以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招投标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深化改革是加快经济转变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等重要论断的提出,进一步加速了平台整合工作,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平台整合工作涉及自下而上的体制机制改革,部分工作多在探索阶段,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违规设置行政许可和进场交易门槛,排斥潜在交易主体;平台运行管理与交易过程监管职责交叉,监管越位、缺位;违规干扰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乱收费和“重收费、轻服务”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有效运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公共部门购买性支出和资源出让活动也在不断增加,新形势下对强化政府监管、提升采购效果、促进程序公开透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总结和梳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改革经验、教训,不断规范交易程序和资源配置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对比分析重庆市以及部分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情况,系统研究平台整合范围、层级及内容,总结梳理出整合工作需着力解决的相关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实施路径。本文的总体结构: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与内容;其次,从公共资源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对公共资源的概念、分类以及公共资源交易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对目前重庆市以及国内部分省市的公共资源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提出当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和管理中存在政出多门、体制机制不健全、改革观念陈旧等突出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成功经验,对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深入思考和系统梳理,可以为研究制定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实施方案提供新的改革思路和管理理念,为促进重庆市场要素交易、提升经济社会竞争力做出一份贡献。

刘敏[6](2015)在《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而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因为土地是和农民利益直接挂钩的生产要素,土地制度如何设计,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生产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逐渐凸显,给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通过改革现行农地制度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从理论上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的土地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现行农地立法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农地制度改革的内容,同时结合近几年我国农地改革的实践,系统研究我国农地改革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探索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约20万字。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农地制度研究的现有资料与主要学术观点,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内容做简要的说明。第一章研究了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以及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主要包括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土地产权商品化及配置市场化理论和地租理论几方面,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分离理论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而土地产权商品化和配置市场化理论为土地产权流转提供了市场化导向。第二章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决定,较为系统探讨了《决定》中有关农地制度改革的内容。《决定》明确了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原则与法律制度基础,确定了农地制度改革的理念是以农为本、市场化、整体性、体系化以及坚守法治原则的制度底线,改革的重点在于: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第三章研究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问题。文章评析了现行集体土地使用权立法,检讨了该制度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依据与原则,主张完善我国现行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构建一元化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法律体系、转变政府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角色定位、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制度。第四章研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问题。文章首先检讨了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主要问题,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问题。主张明确土地产权制度、拓展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建立统一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建立全面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入股的组织形式,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以优先股化解农民股东与非农民股东的利益失衡。第五章研究了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问题。我国现行立法禁止宅基地使用权转让,这一立法存在缺陷,我国应在完善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允许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原则是法治原则、公平原则、用途管制原则、资格准入原则。第六章研究了农地征收制度改革。文章探讨了农地征收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检讨了我国现行农地征收制度的主要缺陷,主张我国农地征收制度改革应明确农地征地的目的、规范土地征收补偿程序、完善农地征地的补偿制度等。

唐峻[7](2015)在《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构成,对其进行有效规制,可以实现政府收支的科学化,促进财政领域的公平和效率,为我国建设法治财政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目前非税收入约占政府总收入的40%,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于非税收入的依赖性很强。近年来,宏观经济趋弱,地方财政压力加大,一些政府部门在税收收入增速明显下滑时,盲目追求非税收入的高速增长,“三乱现象”死灰复燃,侵害了人民的权益。与税收相关法律制度比较健全、立法层次较高相比,对非税收入的法律规制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地,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法律,只有国务院和财政部颁布的一些规章及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条例对,导致了从上到下对非税收入的性质和功能产生了错误认识,乱收费、乱开支、无监管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对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展开研究,既可以促进财政法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可以为政府实务部门在非税领域的改革提供理论指引。对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研究,首先,从法学角度研究非税收入有一定新颖性,并可开拓财税法学研究领域;其次,政府非税收入的法制改革是实现政府收入来源和管理法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财税法治不可缺失的一环;最后,政府非税收入法制的完善与否也和财税法相关理论命题的突破大有关联。实践中,通过对其法制改革的研究,实现政府非税收入回归财政,为我们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限制政府公权力的滥用、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强化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支持,并进一步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健全财税和行政法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部分比较全面地对和政府非税收入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初步的介绍和梳理。第三部分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一是对各种政府非税收入的共性和个性提炼、总结上的不平衡性总结,二是缺乏定量分析的研究。第四部分提炼了本文的部分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包括在研究视角上、非税立法体系构建和“收支两条线”改革方面。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研究非税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首先,为更好地展开对非税收入的研究,本文先分析了政府收入的内涵,在阐释政府收入概念的基础上,对政府收入做了理论上的分类。其次,分四个阶段阐述了从预算外资金到政府非税收入的演变,并指出预算外资金向非税收入转变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概念的梳理,分别从政府管理部门、国际经济组织和理论界做了界定。第三部分以不同的标准对政府非税收入做了分类。第四部分分析了政府非税收入的特性,首先研究了非税收入性质,其次考察了非税收入与税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首先,对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提出本文政府非税收入的“正当性”实际指政府收取非税收入的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最后,研究了非税收入的形式合法性和实质合法性。第二章,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缺陷及成因进行了反思。第一部分分析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现状与弊端,如执收主体多元化,征收项目项目繁多,规模失控侵犯公民财产权,结构失衡偏离非税收入真正目的等弊端。同时也检视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首先分中央和地方,对我国现行政府非税收入立法的概况做了大致的介绍,然后指出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立法层级偏低、立法技术粗糙和操作性不强、非税征收管理存在空白、征收设定违法、预算制度有待完善、收支脱钩效果不明显等。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政府非税收入问题产生的主观动因与客观环境。首先是理论研究的不足与认识上的偏差;其次,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陷是主观动因,较为明显的有财政压力下的制度变迁、不规范的财政分权体制、地方政府缺乏税权、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和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匮乏。最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缺陷是导致非税收入领域乱象纷呈的客观环境。第三部分指出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缺陷是造成非税领域诸多问题的客观环境,包括法治不健全、非税收入自身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边界模糊等。第三章,政府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国际考察与启示。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发展演进、规模状况、收入结构介绍了国外政府非税收入发展的概况。第二部分从法律体系、项目设立、收费标准的确定、预算收支、信息公开收缴电子化等六个方面考察了国外非税收入的管理制度。第三部分提出了国外非税收入管理对我国非税收入制度改革的启示。本文认为,我国在改革与完善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是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二是对政府非税收入合理定位,三是确立法治理念和完善法律制度,四是合理确立非税项目和征收标准,五是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透明度。第四章,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治化的路径分析。本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我们首先应做好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指导思想的纠偏。首先,应加强政府非税收入领域的法学理论研究,其次,纠正非税收入领域的错误认知。第二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的构想,主要从八个方面展开:第一,应构建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法律体系框架。首先要明确政府非税收入立法的主要形式,目前来看较为实际和稳妥的做法是采取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折衷做法。其次,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设定权,在确定法律保留原则的合理程度后,对授权立法做限制性规定,然后分解非税收入设定权。最后,分析具体非税收入设定权的归属。第二,分类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将非税收入项目按照应取消、可以保留但应规范、改为税收、大力发展四个层次予以规范。第三,重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机构,在将财政部门内部机构调整后,可考虑依托地税机构成了新的非税征管机构。第四,合理确定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标准。第五,完善政府非税收入预算体制,首先应明确四本预算之间的功能定位,其次加强四类预算之间的统筹与协调。最后,协调基金目录与预算科目不符的地方。第六,提高非税收入法治化运作的透明度,应提高财政信息的法律法规的层级、修改信息公开和保密法规和建立高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第七,强化非税收入征管监督体制,从法律体系、监督主体和监督模式三个方面完善。第八,改进政府非税收入激励与约束机制,既要对征收主体的利益进行激励,也要通过科学的绩效指标对其考核。第三部分提出了我国非税收入法治化所必须的配套体制改革,首先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分权制度,保证地方政府的财力和支出责任相符。其次是合理规划政府职能,推进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科学划分政府;最后,要多渠道开拓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

苏海平[8](2014)在《样板村建设对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江阴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了多轮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活动,农村生态面貌得到显着改善,村庄治理日益规范,但环境长效管理欠缺、环境污染久治不绝、生态治理不系统等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整体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被赋以丰富内涵,农村生态治理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新课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江阴市以江苏省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为契机,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了一批村庄环境整治示范点——样板村,为江阴农村生态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现实样本。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研究困难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农村生态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是江阴农村生态治理一瞥,对江阴农村生态治理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并对其治理过程中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到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问题根源;第四部分对样板村建设情况、成效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形成的第一手资料进行阐述和分析,找出其对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促进作用和示范意义;第五部分是样板村建设对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若干启示,从规划、保障、管理、社会等层面研究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实现途径问题,从而推动江阴农村环境优美、幸福宜居。本文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样板村建设经验的提炼,找到推进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治理面貌提升。

师红聪[9](2013)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与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矿产资源为例》文中认为生态环境补偿原理是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的有机融合,是当前资源、环境、经济领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生态环境补偿原理在矿业经济中的运用,就是关心如何用经济的手段,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或者由于他们开展的经济活动的直接受益者破坏了生态环境,政府或社会强制地采取一定的征税形式或收取相关费用,对环境保护者或影响者进行经济补偿,用来合理调控或适度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矿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最终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的发展。而生态环境补偿实质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要求对生态环境的直接或间接享用者,按照公平负担原则承担相应义务。因此,其中相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既保护环境,又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特别是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合理评价矿产资源的价值问题,如何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下对矿产资源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矿产资源管理过程中最为紧迫和困惑的问题之一。论文从理论和前人研究的基础出发,从文献综述中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和寻找可供论文写作的内容,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积累,借鉴他们对该领域的研究,参考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为重点,针对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问题进行研究。矿产资源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需要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结合。论文研究分析的理论层面的探讨,实质上就是在寻找对矿产资源价值评估过程中,是解决将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效地体现在评价分析的方法上、技术上、指标上和模型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采矿业的利益者和受益者应该承担生态环境恢复责任问题。希望通过在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与管理过程中,考虑到生态环境补偿的要素。理论上讲,生态环境补偿可以采取经济补偿所需要承担的成本折现的经济价值来衡量。同时以矿产资源价值评估原理为基础,重点分析各种主要的评估方法以及生态环境补偿估值方法。并且通过前人的研究经验和相关评估理论方法,本文探讨了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型的设计问题。一般而言,矿产资源价值的实际评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光要遵守既定的评价原则,并且有许多的方法和模型,而且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模型的确定,参数的选择,指标的选定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都对评估结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结果,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矿业行业的投资和绩效提供决策参考,为国家进行矿产资源的管理提供支撑。论文整体包含有七章。每一章节力图能够进行合理的衔接,具体的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是介绍论文选题与研究的目标;重点是对前人在论文研究方向所做的研究性工作进行总结,以文献综述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详细地介绍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过程结构,也对论文的研究工作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进行展望。第二章,研究所需的理论与相关分析方法。实现以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基础,重点是分析论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章重点介绍论文撰写的相关的理论与研究分析的原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补偿研究的相关理论,是本研究论文的基础。论文综合分析了生态环境补偿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矿产资源的价值评估的依据和分析方法以及生态环境补偿在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第三章,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补偿分析。论文从具体的补偿原理出发,在矿产资源价值评估过程中,如何运用生态环境补偿理论进行相关研究。以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原理为基础,介绍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各种分析方法和原理。重点分析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价原理与模型,对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评估方法和生态环境补偿在矿产资源评估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分析比较了各种评估原理、方法和计量模型,研究在矿产资源价值评估过程中运用生态环境补偿理论的内容。第四章,基于生态环境价值补偿机制下的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型。论文从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体系和相关内容出发,对不同的分析理论与模型进行比较和研究。试图通过模型分析,实现最优价值评估模型的选取,为矿产资源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估提供可以参考使用的基本模型。同时,通过分析生态环境的价值问题研究,综合考虑进矿产资源评价体系,为生态环境补偿提供具体的可供利用的方法。第五章,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下矿产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试图通过分析矿产资源的管理问题,以矿产资源的价值评估为主要的依据,研究中国对矿产资源三位一体管理内容,试图运用价值形成机制与相关的管理问题,解决当前中国矿产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第六章,案例分析。以云南省滇东南地区钨矿价值评估和云南铜矿可持续性管理为案例展开实证分析,借助案例的形式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与管理问题对认识。第七章,论文研究的结论与展望。提炼和总结论文研究的结论,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问题。论文通过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型的设计,进一步分析矿产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与管理实践的问题。其中针对中国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问题,提出了关于矿产实行“三位一体”管理的思考,通过对其管理本质、管理过程、基本要求和管理的障碍的分析,提出中国目前需要尽快建立和发展矿业资本市场,只有充分运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才能实现矿业经济的发展,促进矿业经济有序和稳定发展。在利用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机制下,实现矿业管理的市场化,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矿业经济发展。并且试图运用价值形成机制探讨相关的管理问题,为解决当前中国矿产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借鉴,同时以云南省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问题为例,分析云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探究云南矿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在关于云南省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问题中,本文以云南省滇东南地区钨矿价值评估和云南铜矿可持续性管理为例,运用相关的地质、矿产勘探的数据和相关的参数为依据,进行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综合分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矿产资源价值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的创新之处是围绕生态环境补偿条件下的矿产资源价值评估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补偿原理在矿产资源价值评估领域应用分析,结合矿产资源管理问题,试图将生态环境要素融入矿产资源价值评估过程中。创新点有:1)论文选题是当前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学科研究前沿。探索生态环境补偿原理在矿产资源价值评估领域的运用问题,在借鉴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分析在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中如何将生态环境因素加入评价体系问题;2)研究内容是目前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在分析生态环境补偿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生态环境补偿条件下的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型,试图将生态环境补偿原理运用到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环节;3)研究注重实证分析。对论文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必要的检验,将具体的案例引入进行实证研究。针对当前矿产资源价值评估过程中,存在着重效益与效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分析云南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与可持续管理问题。

赵佳宾[10](2013)在《我国古代社会选才活动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历经两千多年发展的我国古代人才选拔活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所蕴含的用人选才思想、在选才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和方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仔细研究发掘并应用到实践中去。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老师”和“朋友”的双重身份,肩负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项具体的学生事务日常管理以及大学生的发展指导等方面的职责。同时,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最主要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辅导员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吸收和借鉴古代选才中的有益成分指导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不仅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和发展指导工作,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从更深的层次上讲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需要。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当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将我国古代的优秀选才理念和原则作为学生工作指导思想的参考,将我国古代的优秀选才制度和方法与具体的学生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将其融入现代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人才的选拔是一个系统的活动,本文从思想、制度和方法三个方面来总结我国古代选才的积极方面。首先,在我国古代社会的选才活动中,“德”和“才”是评价人才的两个主要方面,而在多数历史时期,古代社会和学者选拔人才更看重道德素质和道德品质;第二,古代社会为人才选拔创设了多种制度,尽管这些制度也有自身的缺陷,但其中的有益成分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发扬,特别是在这些制度中体系出的对人才道德素质的考察和培养方面;第三,古代社会人才选拔所应用的具体考察方式和理念是多样的,通过多个考察维度、设置一定的情境、考察成长环境以及人才分类等方式,全面地了解人才的特点。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的角度来看,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等方面,古代选才活动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有着现实意义。

二、仲伟志:我国的治水思想中缺乏法律精神与市场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仲伟志:我国的治水思想中缺乏法律精神与市场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方志传播的创新实践 ——《中国影像方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有关方志传播的研究
        二 关于影像方志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方志的发展与革新
    第一节 文字方志:地方的百科全书
        一 延续至今的方志发展历程
        二 传统方志的传播特征
    第二节 影像方志:可视的方志记述
        一 影像方志短暂的发展历程
        二 影像方志的传播特征
第二章 《中国影像方志》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国影像方志》的节目概况
        一 节目定位
        二 节目内容
        三 播出情况
    第二节 《中国影像方志》的产生背景
        一 地域传播的需要
        二 地方形象建构的需要
        三 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中国影像方志》的传播功能
        一 创新地域传播手段,实现“修、用”并举
        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地域间交流
        三 提高社会认知,促进民俗技艺的保存
第三章 《中国影像方志》的内容探析
    第一节 借鉴与融合:取文字方志之精华,融镜头影像于一体
        一 借鉴:方志体例,谋篇布局
        二 融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第二节 典型与差异:记一方之事,传一方之情
        一 典型:选择典型性人物,传递地域精神
        二 差异:提炼地域核心内涵,避免千人一面
    第三节 历时与共时:影像记录方志,用方志折透文明
        一 历时:与当代承接,勾连古今
        二 共时:回归乡土文明,与时俱进
第四章 自细微处落笔:《中国影像方志》的叙事特色探析
    第一节 叙事策略
        一 板块式的叙事结构
        二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三 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视听语言
        一 画面语言彰显地域个性
        二 镜头语言传递地域体验
        三 声音语言增加方志魅力
第五章 《中国影像方志》对方志传播的启示
    第一节 内容制作的启示
        一 提炼地域特质,形成差异化传播
        二 加强媒体合作,推进节目创作
    第二节 视觉呈现的启示
        一 运用视觉语言,强化方志可看性
        二 故事化讲述,增强方志的趣味性
    第三节 传播渠道的启示
        一 跨屏联动,转变传播方式
        二 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2)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源起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孕育
        一、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忧患意识
        二、近现代中国进步人士的忧患意识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忧患意识
        二、党的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四、实现各个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的忧患意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严重的内忧外患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执政条件下的新忧患
        三、历史启示
    第二节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忧患意识
        一、主要内容: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历史启示
    第三节 “讲忧患意识,首先是忧党”:江泽民的忧患意识
        一、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二、历史启示
    第四节 “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胡锦涛的忧患意识
        一、主要内容:21世纪战略机遇期
        二、历史启示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新发展
    第一节 习近平的新忧患新实践:为新时代夯基垒台
        一、因何而忧:新的世情国情党情
        二、为何所忧:忧党忧国忧民
        三、忧中奋起: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
        四、习近平忧患意识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三、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本质分析
    第一节 本质内容是忧国忧民忧党
        一、为国之忧
        二、为民之忧
        三、治党之忧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精神实质
        一、使命意识
        二、危机意识
        三、底线思维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展望
    第一节 必要性:助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有效应对新时代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
        二、更好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增强新时代执政本领的内在必需
    第二节 路径选择: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
        一、教育和引导
        二、继承与发展
        三、汲取和借鉴
    第三节 实践性:居安思危,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坚定理想信念,做忠诚可靠的共产党人
        二、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经典作家和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忧患意识论述摘编
后记

(3)江西省泰和县槎滩陂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水利遗产研究现状
        1.3.1 水利遗产的研究现状
        1.3.2 古代典型水利工程的研究现状
        1.3.3 水利建设生态环境角度研究现状
        1.3.4 水利遗产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1.4 水利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槎滩陂的历史沿革及遗产价值评估
    2.1 槎滩陂的历史沿革
    2.2 槎滩陂的遗产本体与外延
        2.2.1 槎滩陂水利遗产的本体
        2.2.2 槎滩陂水利遗产的外延
    2.3 槎滩陂的遗产价值评估
        2.3.1 历史价值
        2.3.2 科学价值
        2.3.3 社会价值
3 槎滩陂保护与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3.1 槎滩陂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3.1.1 文物本体现状
        3.1.2 环境现状
        3.1.3 管理现状
        3.1.4 文物安全现状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原因分析
4 国内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典型经验介绍
    4.1 丽水通济堰
    4.2 莆田木兰陂
    4.3 广西灵渠
    4.4 陕西郑国渠
    4.5 经验小结
5 槎滩陂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建议
    5.1 保护与利用的背景
    5.2 保护与利用的对象
    5.3 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5.4 槎滩陂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5.4.1 保护措施与建议
        5.4.2 利用措施与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着作及获得的成果

(4)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1 文献阅读
        1.4.2 学术会议及行业论坛
        1.4.3 专题访谈
        1.4.4 矿资产评估项目和野外调研工作
第2章 矿资产评估综述
    2.1 矿资产评估发展背景和研究现状
        2.1.1 国外矿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
        2.1.2 国内矿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
    2.2 矿资产评估对象、目的、原则及理论
        2.2.1 矿资产评估对象
        2.2.2 矿资产评估目的和作用
        2.2.3 矿资产评估原则及理论
    2.3 矿资产评估途径与方法
        2.3.1 成本途径及方法
        2.3.2 市场途径及方法
        2.3.3 收益途径及方法
    2.4 矿资产评估准则
        2.4.1 国外主要矿资产评估准则研究成果
        2.4.2 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
        2.4.3 中外矿资产评估准则差异比较
    2.5 中国矿业评估概况
        2.5.1 中国资产评估及矿资产评估发展情况
        2.5.2 矿资产评估的基础作用
        2.5.3 矿资产评估的实践操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矿业股权资本市场现状
    3.1 国外主要矿业股权资本市场概况
        3.1.1 全球最大资本市场 - 美国及其SEC证券法要求
        3.1.2 老牌矿业大国 - 澳大利亚及ASCI与ASX上市规则要求
        3.1.3 传统资本市场核心 - 英国及LSE上市规则要求
        3.1.4 北美矿业大国- 加拿大及TSX及TSX-V上市规则要求
        3.1.5 亚洲资本市场领头羊 - 香港及HKEx上市规则要求
        3.1.6 新型矿业资本市场代表 - 新加坡及SGX上市规则要求
    3.2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现状及问题
        3.2.1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发展过程
        3.2.2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现状
        3.2.3 中国股权资本市场在矿业融资中的作用
        3.2.4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及特点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4.1 分析矿资产评估在主要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4.1.1 矿资产评估在国外主要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形式和基本要求
        4.1.2 国际矿资产经济评估准则的发展和应用
        4.1.3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中矿资产评估的现状
    4.2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重要作用
        4.2.1 协助矿业企业管理层决策
        4.2.2 保护股东权益
        4.2.3 维护股权市场稳定和完整性
        4.2.4 促进完成交易
        4.2.5 完善公司管制
        4.2.6 促进融资
        4.2.7 配合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股权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探讨
    5.1 对国内矿资产评估和矿业股权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思考
        5.1.1 矿资产评估理论、方法方面的问题
        5.1.2 矿资产评估准则规范方面的问题
        5.1.3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应用方面的问题
        5.1.4 矿资产评估监管和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
    5.2 国外矿业资本市场矿资产评估应用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5.2.1 健全国内矿业资本市场的对策
        5.2.2 完善中国矿资产评估在资本市场中应用的建议
        5.2.3 改进中国CMVS准则的建议
    5.3 关于矿资产评估及其在资本市场应用的创新认识
        5.3.1 世界各国矿资产评估准则合并平台
        5.3.2 研究改进现有矿资产评估方法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5.4 未来研究方向
        5.4.1 矿资产评估准则和普通资产评估准则接轨的可行性研究
        5.4.2 对沪深两市上市规则中引入矿资产评估要求的可行性研究
        5.4.3 探索矿业风险勘查资本对接机制和具体操作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例剖析
    6.1 中国山东省某金矿项目
        6.1.1 案例介绍
        6.1.2 矿资产评估的应用
    6.2 马来西亚霹雳州某石灰岩矿项目
        6.2.1 案例介绍
        6.2.2 矿资产评估的应用
    6.3 案例若干问题探讨
        6.3.1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股权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6.3.2 中国矿资产评估的国际接受度
        6.3.3 评估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6.3.4 矿资产评估与市场定价机制脱节
        6.3.5 针对案例一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表
附录C 图
附录D 工作量详情汇总
附录E 沪深两市涉足矿资产运营或投资的上市公司名单

(5)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公共资源的含义
        2.1.1 公共资源的概念
        2.1.2 公共资源的分类
        2.1.3 公共资源的特点
    2.2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含义
    2.3 公共资源交易的特点
3 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基本情况
    3.1 市级平台
        3.1.1 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
        3.1.2 政府采购(重庆市政府采购交易中心)
        3.1.3 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重庆市土地和矿业权交易中心)
        3.1.4 国有产权交易(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
        3.1.5 其他公共资源要素市场情况
    3.2 区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概况
    3.3 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效
        3.3.1 制度分类统一基本实现
        3.3.2 同类资源的集中交易初步实现
        3.3.3 行政监管实现有效强化
        3.3.4 违法违规行为得到较好遏制
        3.3.5 公共资源价值得到显着提升
4 国国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基本情况
    4.1 云南省公共资源平台整合情况
        4.1.1 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4.1.2 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4.2 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情况
        4.2.1 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4.2.2 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
    4.3 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情况
        4.3.1 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4.3.2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4.3.3 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
    4.4 辽宁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整合情况
5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1 管理规则不统一
    5.2 职责不清,权责不明
        5.2.1“管办不分”、“监管不分”突出
        5.2.2 分级监管有交叉
        5.2.3 部门监管职责不清
        5.2.4 垄断行业监管难到位
    5.3 重复建设,资源未共享
    5.4 平台服务职能亟需强化
        5.4.1 平台职责与服务职能定位不匹配
        5.4.2 交易服务收费背离服务本质
    5.5 从业人员队伍良莠不齐
        5.5.1 中介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5.5.2 评审专家素质参差不齐
        5.5.3 交易监管人员及中心工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6 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思路及主要内容
    6.1 国家方案的基本内容
        6.1.1 指导思想
        6.1.2 整合范围
        6.1.3 平台职能
        6.1.4 主要工作
    6.2 重重庆市平台整合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6.3 重庆市平台整合范围及重点
    6.4 重庆市平台整合的主要内容
        6.4.1 统一制度规则
        6.4.2 统一平台运行管理机构
        6.4.3 统一服务标准
        6.4.4 整合信息资源
        6.4.5 整合交易场所
        6.4.6 整合专家资源
        6.4.7 运行机制保障
        6.4.8 监督体制保障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农地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一) 西方学者对农地制度的理论研究
        (二)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改革问题的研究
    三、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产权权能理论
        二、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
        三、土地产权商品化及配置市场化理论
        四、地租理论
    第二节 建国以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
        一、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当代价值
        二、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第二章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农地制度改革评析
    第一节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目的和现实需要
        一、农地制度改革的目的
        二、农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决定》有关农地制度改革的原则与法制度基础
        一、《决定》有关农地制度改革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二、《决定》有关农地制度改革的法制度基础
    第三节 《决定》有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
        一、改革的理念
        二、逻辑进路: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化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第一节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立法检讨
        一、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立法现状
        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立法评析
    第二节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依据与原则
        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依据
        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原则
    第三节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具体制度设计
        一、完善我国现行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
        二、构建一元化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法律体系
        三、转变政府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角色定位
        四、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制度
第四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立法现状评析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立法缺陷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改革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价值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构想
    第三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法律制度构造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性质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几种不同实践模式分析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制度构想
第五章 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立法现状评析
        一、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起源
        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三、《物权法》中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检讨
    第二节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原则
        一、法治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用途管制原则
        四、资格准入原则
    第三节 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宅基地使用权保障
        三、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与小产权房的清理
        四、集体意志表达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集体”保障
第六章 农地征收制度改革
    第一节 农地征收的理论基础
        一、农地征收界定
        二、农地征收的理论依据
        三、农地征收的制度沿革
    第二节 我国现行农地征收制度检讨
        一、我国农地征收制度现状分析
        二、我国现行农地征收制度的主要缺陷
    第三节 改革我国农地征收制度的构想
        一、明确农地征地的目的
        二、规范土地征收补偿程序
        三、完善农地征地的补偿制度
        四、合理配置土地发展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7)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中的不足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五、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府非税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历史沿革
        一、研究非税收入的基础:对政府收入内涵的分析
        二、我国从预算外资金到政府非税收入的演变
    第二节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概念的梳理
        一、政府管理部门的界定
        二、国际经济组织的界定
        三、理论界的界定
    第三节 政府非税收入的分类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统计口径
        二、政府非税收入的分类标准
        三、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具体分类
    第四节 政府非税收入的特性
        一、非税收入的性质分析
        二、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的联系与区别
    第五节 政府非税收入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一、正当性和合法性概念辨析
        二、政府非税收入的正当性
        三、政府非税收入的合法性
第二章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缺陷与反思
    第一节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现状与弊端
        一、执收主体多元化,征收项目繁多
        二、规模失控,侵犯公民财产权
        三、结构失衡,偏离非税收入真正目的
        四、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立法检视
    第二节 政府非税收入问题产生的主观动因与客观环境
        一、理论研究的不足与认识上的偏差
        二、主观动因: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陷
        三、客观环境:政府非税收入制度的缺陷
第三章 政府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国际考察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国外政府非税收入在近现代的发展
        二、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的规模
        三、国外政府非税收入来源分析
    第二节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考察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
        二、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设立的法治化
        三、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和收费标准确定的科学化
        四、政府非税收入统一纳入预算收支
        五、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过程公开透明
        六、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
    第三节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启示
        一、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改革我国非税收入法律制度
        二、对政府非税收入应科学合理定位
        三、法治理念的确立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四、依法合理设立非税收入项目和确定征收标准
        五、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透明度
第四章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规制的路径
    第一节 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指导思想的纠偏
        一、加强政府非税收入领域的法学理论研究
        二、纠正非税收入领域的错误认知
    第二节 完善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的构想
        一、构建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法律体系框架
        二、分类规范政府非税收入
        三、重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机构
        四、合理确定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标准
        五、优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体制
        六、提高政府非税收入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七、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监督体系
        八、改进政府非税收入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三节 政府非税收入法律规制所需的配套制度改革
        一、建立科学的财政分权制度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多渠道开拓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样板村建设对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选题的意义
    2.文献综述
        (1)对农村生态治理的研究
        (2)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3)对农村生态治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4)对农村生态治理实现途径的研究
        (5)对江阴生态建设的研究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案例分析法
    4.研究创新与研究困难
        (1)创新之处
        (2)研究困难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工具
    1.1 相关概念
        1.1.1 农村
        1.1.2 农村生态
        1.1.3 农村治理
        1.1.4 农村生态治理
    1.2 相关理论分析
        1.2.1 两型社会理论
        1.2.2 农村生态学理论
        1.2.3 乡村治理理论
第2章 江阴农村生态治理一瞥
    2.1 江阴农村生态治理情况
        2.1.1 江阴农村生态现状
        2.1.2 江阴农村实施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2.1.3 具体做法及成效
    2.2 存在的问题
        2.2.1 重整治、轻管理造成反复治理
        2.2.2 重形象、轻内涵造成认同感低
        2.2.3 重外在推动、轻内部治理造成局面被动
    2.3 原因分析
        2.3.1 政府大包大揽
        2.3.2 基层财力有限
        2.3.3 社会参与度不高
        2.3.4 农民文明意识不强
第3章 样板村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3.1 样板村建设概况
        3.1.1 样板村建设的背景
        3.1.2 样板村建设的内容
        3.1.3 样板村建设的成效
    3.2 生态治理在样板村建设中的体现
        3.2.1 注重村庄规划设计
        3.2.2 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3.2.3 提升农村居民素质
        3.2.4 增强综合发展能力
    3.3 样板村建设的示范意义
        3.3.1 加强长效管理是关键
        3.3.2 彰显村庄特色是灵魂
        3.3.3 融合产业发展是基础
        3.3.4 推动多方参与是保障
第4章 样板村建设对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若干启示
    4.1 坚持规划引领
        4.1.1 优化村庄布局
        4.1.2 发展绿色产业
        4.1.3 保留历史文脉
    4.2 构建保障体系
        4.2.1 加强政策扶持
        4.2.2 加大资金投入
        4.2.3 推广科技应用
    4.3 完善管理机制
        4.3.1 落实监管责任
        4.3.2 健全长效管理
        4.3.3 优化考核体系
    4.4 形成共建格局
        4.4.1 加强宣传教育
        4.4.2 充分发动群众
        4.4.3 引导社会参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江阴市村庄环境整治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与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矿产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代表性研究内容
        1.2.3 相关研究的重点
        1.2.4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态环境补偿与矿产资源价值理论分析
    §2.1 生态环境补偿基本理论
        2.1.1 生态环境补偿的实质
        2.1.2 生态环境补偿的性质
        2.1.3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的内容
        2.1.4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原则
        2.1.5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的理论基础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矿产资源价值分析
        2.2.1 矿产资源价值原理
        2.2.2 矿产资源价值的结构
        2.2.3 矿产资源价值形成机理
        2.2.4 影响矿产资源价值的因素
        2.2.5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环境补偿与矿产资源价值评估
    §3.1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基础
        3.1.1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依据
        3.1.2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条件
    §3.2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模型
        3.2.1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原理
        3.2.2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与计量模型
    §3.3 生态环境补偿在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3.3.1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评估原则
        3.3.2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的定价依据
        3.3.3 生态环境补偿价值评估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型
    §4.1 模型设计与参数分析
    §4.2 影响因素与评估过程
    §4.3 评估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下矿产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研究
    §5.1 矿产资源管理与矿产资源资产管理
        5.1.1 中国矿产资源状况与管理
        5.1.2 矿产资源资产与矿产资源的区别
        5.1.3 矿产资源资产的特性
    §5.2 矿产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与管理实践
        5.2.1 矿产资源资产的权益
        5.2.2 中国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问题
    §5.3 矿产实行“三位一体”管理的思考
        5.3.1 矿产“三位一体”管理的本质
        5.3.2 矿产资本化过程与管理
        5.3.3 中国实现矿产三位一体管理的障碍
        5.3.4 实现矿产三位一体管理的基本要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云南省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问题
        6.1.1 云南省矿产资源基本状况
        6.1.2 云南省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6.1.3 云南省矿业发展有待完善的措施
    §6.2 云南省滇东南地区钨矿价值评估
        6.2.1 地质与矿产成矿分析
        6.2.2 物探、化探、遥感、重砂分析
        6.2.3 矿产资源量的预测
        6.2.4 预测过程与预测结果
        6.2.5 资源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因素
    §6.3 云南省铜矿资源可持续性管理
        6.3.1 云南省铜资源状况
        6.3.2 中国铜矿资源与利用状况
        6.3.3 基于生态环境补偿的云南省铜矿资源可持续性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成果
    §7.2 论文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10)我国古代社会选才活动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本文拟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前言
第一章 人才概述
    一、人才的含义和本质特征
    二、我国古代人才思想发展概述
        (一) 先秦时代的人才思想
        (二) 汉唐时代的人才思想
        (三) 宋元明清时期的人才思想
        (四) 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特点概述
第二章 中国古代选才重“德”的传统
    一、中国古代重“德”的选才观念
        (一) 儒家经典中的重“德”思想
        (二) 司马光的“德”“才”观念
        (三) 董仲舒“必仁且智”的人才观念
        (四) 曾国藩重“德”的用人之道
        (五) 特殊历史时期的“唯才是举”观念
    二、中国古代选才的道德要求
    三、选才活动重“德”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中国古代重“德”的选才制度
    一、三皇五帝时代的禅让制度
    二、西周时代的“选贤贡士”制度
    三、两汉时代的“察举制”
    四、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五、选才制度对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中国古代选才评价方法
    一、综合多种维度的考察方式
        (一) 《六韬》中的“八征”识人才
        (二) 《吕氏春秋》中的“八观”法
        (三) 《人物志》中的“八观”法
    二、设置情境考察方式
        (一) 《庄子》中的“九征”法
        (二) 《吕氏春秋》中的“六验”法
    三、询事、考言的考察方式
        (一) 《论语》中的师生问答
        (二) 《传习录》中的每日问答
        (三) 汉代后兴起的策问考察方式
    四、注重生活环境的考察方式
    五、“志”与“功”结合的考察方式
    六、人才分类的考察方式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与高校学生工作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史
        (一) 革命战争时代的政治指导员制度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双肩挑”辅导员制度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制度
        (四) 新时期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 国家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
        (二) 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内容
第六章 中国古代选才活动对当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一、借鉴中国古代选才活动对辅导员学生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需要
        (二)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 辅导员开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需要
        (四)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的需要
    二、借鉴中国古代选才活动开展学生工作的启示
        (一) 切实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作为辅导员学生工作的重点
        (二) 建立起规范合理的学生考察评价制度和方法
        (三) 结合学生个人特点指导大学生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四、仲伟志:我国的治水思想中缺乏法律精神与市场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方志传播的创新实践 ——《中国影像方志》研究[D]. 赵亚星. 郑州大学, 2019(08)
  • [2]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研究[D]. 杨昕.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江西省泰和县槎滩陂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 钟燮.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4]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 (YangZheng Charlie)杨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5]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研究[D]. 龚凡云. 重庆大学, 2015(07)
  • [6]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D]. 刘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7]政府非税收入法律制度研究[D]. 唐峻.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8]样板村建设对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启示[D]. 苏海平. 苏州大学, 2014(04)
  •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与管理研究 ——以云南省矿产资源为例[D]. 师红聪.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10]我国古代社会选才活动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D]. 赵佳宾. 山东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钟伟志:我国治水思想缺乏法制精神和市场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