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软件在岩石学研究中的绘图应用

Excel软件在岩石学研究中的绘图应用

一、Excel软件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图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霞[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Y66区延9油藏描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9油层组目前已成为靖安油田Y66区重要的产油接替层位,由于延9段孔隙结构复杂,稳产率不高,油藏地质研究相对薄弱,开发难度大,因此,对研究区延9储层进行精细油藏描述,能够为提高石油采收率和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钻井资料、录井资料以及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油水相渗等实验,对延9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系统地研究了延9段的沉积相特征、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以及油藏特征等,引入连通厚度与连通系数的概念,对延9段砂体连通性进行评价,最后采用Petrel软件,利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能够反映储层空间结构的岩相模型、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9储层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并发育分流河道和河道间两种微相,河道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发育中孔-中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延9各小层流动单元中3类流动单元最为发育。研究区的油藏类型为水层较为发育的岩性构造油藏,通过对砂体叠置类型的分析,可得延912和延922小层的连通性较好,延911和延921小层的连通性次之,延931和延932小层的连通性较差。岩相模型中砂岩发育在分流河道微相,泥岩发育在河道间微相,与地质研究相符合;相控条件下建立的属性模型与岩相展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孙国超[2](2020)在《俯冲地壳物质再造和再循环 ——柴北缘造山带古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证据》文中认为柴北缘造山带是一个典型的大陆碰撞型造山带,它经历了从大洋俯冲、大陆俯冲/碰撞到碰撞后造山带垮塌这一完整演化过程。前人在该造山带厘定出洋壳型和陆壳型两类榴辉岩,同时将大陆地壳俯冲和超高压变质的时间限定在440-423 Ma左右。区内出露不同阶段的岩浆岩,这为我们研究该造山带演化和不同阶段俯冲地壳物质循环以及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本学位论文以柴北缘造山带古生代不同阶段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源区性质,而且深化了对俯冲地壳物质再造和古大洋/大陆俯冲隧道内壳幔相互作用的认识,这对于理解造山带俯冲地壳物质循环和构造演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俯冲带是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然而,关于俯冲带初始俯冲的标志、机制以及早期演化过程仍不清楚。我们以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内寒武纪镁铁质岩浆岩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文数据和前人数据,发现它们的形成时间为542-513 Ma。这些岩石在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组成以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上,都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时代为542 Ma左右的镁铁质岩浆岩(组Ⅰ)仅在锡铁山地区出露,表现为钙碱性和岛弧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并具有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但亏损程度低于N-MORB,其全岩(87Sr/86Sr)i值为 0.7039至0.7044,εNd(t)值为0至+2.6,εHf(t)值为+3.7至+6.6,锆石εHf(t)值为+2.0至+7.2。形成时代为535 Ma左右的玄武岩(组Ⅱ)分布在绿梁山蛇绿岩内,它们亏损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于高场强元素(HFSE)略微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这些微量元素特征和模拟计算以及蛇绿岩的空间分布位置和形成时代共同表明,它们形成于弧后盆地背景。形成时代为520 Ma左右的镁铁质岩浆岩(组Ⅲ)出露于锡铁山地区,显示洋岛玄武岩(OIB)、富集洋中脊玄武岩(E-MORB)和大陆弧玄武岩(CAB)的微量元素特征。模拟结果显示,这主要是由不同比例板片物质的加入和软流圈地幔上涌所致。绿梁山地区还出露有513 Ma左右的蛇绿岩,其上部主要由弧前玄武岩(组Ⅳ)、玻安岩和安山岩组成。此外,在柴北缘造山带还出露同时期形成的高Nb玄武岩和埃达克质岩浆岩,指示当时俯冲板片温度较高。我们的模拟结果显示当时地幔熔融的温度可达1380℃。因此,约513 Ma的蛇绿岩和同时代岩浆岩的形成与弧后盆地洋脊俯冲有关。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模拟计算,本文认为在柴北缘古俯冲带的弧后盆地内存在洋脊俯冲。大陆碰撞造山带深俯冲陆壳在折返阶段通常可以发生部分熔融,由此产生的熔体不仅能够形成同折返花岗岩,而且能够交代上覆地幔楔从而改变其地球化学组成。我们以柴北缘造山带早古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以及锆石原位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用于探讨大陆碰撞过程中俯冲陆壳深熔作用及其与花岗岩形成和壳-幔相互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形成于416±6 Ma至393 ± 2 Ma,与深俯冲陆壳折返时间一致,表明它们是同折返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花岗岩中含有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年龄的残留锆石,分别与柴北缘造山带超高压变火成岩的原岩年龄和变质年龄一致。这些花岗岩具有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的特征,全碱含量为4.07-8.09 wt%;它们的A/CNK值为0.86-1.14,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花岗岩。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呈现出弧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同时,它们具有富集的全岩Sr-Nd-Hf同位素组成,其(87Sr/86Sr)i 值为 0.7058-0.7195,εNd(t)值为-7.1 至-1.4,εHf(t)值为-2.8至+2.7,锆石εHf(t)值为-8.6至+4.7。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柴北缘造山带超高压变火成岩相似,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综上,我们认为这些花岗岩是深俯冲陆壳在同折返阶段部分熔融形成的。由此形成的花岗质熔体,不仅能够形成该区出露的同折返花岗岩,而且能够交代上覆地幔楔,从而导致大陆俯冲隧道内的壳幔相互作用。大陆碰撞造山带以发育同折返和碰撞后岩浆岩而缺乏同俯冲岩浆岩为特征。同时,超高压变质带内还常见造山带橄榄岩,它们具有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的直接记录。然而,从同折返到碰撞后阶段,造山带镁铁质岩浆岩的地幔源区发生了何种变化,它们与造山带橄榄岩之间是否存在成因联系,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以柴北缘造山带都兰地区和嗷唠山地区镁铁质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龄和Hf-O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镁铁质岩浆岩的形成时代为420±8 Ma到368±3 Ma,对应于深俯冲大陆地壳同折返和碰撞后阶段。这些镁铁质岩中含有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U-Pb年龄的残留锆石,分别与柴北缘造山带超高压变火成岩的原岩年龄和变质年龄一致。这些岩石主要为钙碱性,少数为高钾钙碱性,富集LILE、亏损HFSE,呈现出弧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这些镁铁质岩具有富集到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但碰撞后镁铁质岩的亏损程度高于同折返镁铁质岩,且均落入该区正片麻岩和大陆型榴辉岩的区域内,指示这些镁铁质岩的地幔源区受到了正片麻岩和大陆型榴辉岩来源的熔体交代作用。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组成上,同折返镁铁质岩的同岩浆锆石整体具有与同折返花岗岩锆石一样富集的同位素组成;碰撞后镁铁质岩具有两组不同的Hf-O同位素组成,但均落入大陆型榴辉岩锆石区域内。两阶段镁铁质岩的残留锆石都具有与该区变火成岩相同的Hf同位素组成。这些证据表明同折返镁铁质岩的地幔源区主要受俯冲大陆上地壳岩石来源的熔体交代,碰撞后镁铁质岩的地幔源区主要受到俯冲大陆下地壳来源的熔体交代。此外,我们还对这些镁铁质岩进行了初始熔体回算和地幔源区组成计算,结果显示这些镁铁质岩主要由石榴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少数主要由石榴辉石岩和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这也得到了碰撞后镁铁质岩与造山带橄榄岩具有相同的锆石Hf-O同位素组成的证实。碰撞后花岗岩在大陆碰撞造山带分布广泛,研究其源区性质和形成条件有助于我们理解造山带演化和大陆地壳分异。我们以都兰、锡铁山和嗷唠山地区碰撞后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并综合考虑全区范围内已报到的所有碰撞后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柴北缘造山带碰撞后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384±5 Ma至356±3 Ma,晚于大陆碰撞时间;残留锆石U-Pb年龄为405-1414 Ma,大部分与该区同折返岩浆岩的形成年龄、超高压变火成岩原岩和变质年龄一致,少量早于变火成岩原岩的形成年龄。这些花岗岩具有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的特征,全碱含量为4.25-9.39 wt%;大多数样品的A/CNK值小于1.1,少量大于1.1,表明大多数样品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花岗岩。这些花岗岩中有少量样品具有高的Sr/Y和(La/Yb)N比值,并落入埃达克岩区域内,它们还具有低的MgO、Ni含量和低的Mg#,指示它们形成于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呈现出弧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同时,它们具有富集到亏损的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其(87Sr/86Sr)i值为0.7060-0.7129,εNd(t)值为-9.2至+0.6,大部分锆石的εHf(t)值为-7.56至+8.38,少数锆石的εHf(t)值低至-15。大部分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该造山带超高压变火成岩相似,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少部分样品具有比正片麻岩更富集的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指示源区可能还有少量沉积物。综上,我们认为这些花岗岩是深俯冲陆壳在碰撞后阶段部分熔融形成的,由于大陆岩石圈地幔伸展或底部岩石重力不均衡,造山带发生垮塌并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从而造成地壳内不同层位和不同组成的岩石发生大规模熔融。这一阶段不仅会形成大规模花岗质熔体,同时也会使大量残留体遗留在源区,从而导致大陆地壳发生壳内地球化学分异。

姚贤良[3](2020)在《攀枝花太阳湾钒钛磁铁矿铁钛矿化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扬子大陆西缘是举世闻名的钒钛磁铁矿的产地。太阳湾矿床是攀枝花矿田的重要组成单元。人们对攀枝花-西昌钒钛磁铁矿床的研究,相对其它的矿种而言,相对比较深入,但主要集中于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岩浆作用与成矿、矿床物化探综合信息特征、综合利用等方面,对矿化特征的认知主要依据地质观察和少量岩矿鉴定,有关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的认知,众说纷纭。为此,基于已有研究,选择太阳湾钒钛磁铁矿床,根据导师团队分级矿化研究思想,依托“西南地区资源集中区研究及圈定”项目,利用勘查基本分析数据,对铁钛两个成矿元素的分级矿化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系统深入解剖,进而对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进行约束,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包括太阳湾矿床内的攀枝花-西昌钒钛磁铁矿带,因可见由下往上由块状矿化向浸染状矿化过渡的现象,并有海绵陨铁结构存在,可能存在岩浆结晶分异成矿;同时亦存在独立的浸染状矿化,反映可能存在岩浆熔离成矿,而存在明显贯入特征的块状脉型矿化,反映矿浆(准矿浆)贯入特征。这些证据表明钒钛磁铁矿床不是单一作用形成的,而是多类成矿物质体系叠加成矿型矿床。(2)铁的A级(伴生品位~边界品位)矿化占伴生级以上53.2%,B级矿化(边界品位~工业品位)占27.7%,C级矿化(工业品位及以上)占19.1%;反映铁的低级矿化广泛,高级矿化渐少。钻孔揭露的自然矿化段中,分级矿化组合以单级为主,占63.8%,三级次之,占18.8%,双级最少,占17.3%;分级结构中,以双级结构为主,占52.3%;三级结构次之,占32.5%;单级结构最少,占15.2%;显示为多次成矿地质作用叠加而成的特征。(3)钛的A级(伴生品位~边界品位)矿化占伴生级以上74.3%,B级矿化(边界品位~工业品位)占22.7%,C级矿化(工业品位及以上)占3.0%;反映铁的低级矿化广泛,高级矿化渐少。钻孔揭露的自然矿化段中,分级矿化组合以三级别组合为主,占比为66.7%;双级别组合次之,占比为19.6%;单级别组合仅占13.7%;分级结构中,以双级结构为主,占比为55.6%;三级结构次之,占比为43.8%;单级结构仅占0.6%;显示为多次成矿地质作用叠加而致的特征。(4)通过铁、钛元素组合样类结构的研究,铁钛元素组合样类结构关系多达9种,且从样类结构频数平面分布图上看出,同时存在8种样类结构以上的工程分布广泛,矿床的组合类型复杂,变化多样。显示铁钛的矿化为不同的成矿物质体系叠加而致。(5)通过铁、钛元素组合段类结构的研究,铁钛元素组合空间上以钛包铁类结构为主。钛包铁大类结构根据钛元素段类结构的复杂程度以及铁的矿化分级组合类型,可将其分为3类以及9个亚类,段类结构类型复杂多样,分布极不均匀。显示铁钛的矿化为多次成矿地质作用叠加而致。(6)通过矿床地质、铁钛分级矿化、分级组合、分级结构、样类结构及段类结构等特征,攀枝花太阳湾矿床为多类成矿物质体系叠加成矿型矿床。(7)通过铁钛累厚、段数、样数高值区的叠合,划分出太阳湾矿床的5个控边靶区。通过铁钛元素矿化剖面显示的潜力区,进一步划分出太阳湾矿床5个标高段的摸底靶区。为下一步勘查找矿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刘静娴[4](2019)在《黑柱石矿物学特征及高压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柱石是一种含有混合价态铁离子的岛状硅酸矿物,本论文主要利用电子探针(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EPMA)、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IR)等大型仪器,对黑柱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样品进行了原位高压粉晶X射线衍射实验,探讨其在高压下的结构变化。利用电子探针的数据,计算得到样品黑柱石的化学式为(Ca0.98Mn0.02)(Fe2+1.66Fe3+1.20Mn2+0.2Mg2+0.03)[Si1.90O7]O(OH)。通过对样品黑柱石常温常压下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黑柱石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a,晶胞参数为a=13.0084?,b=8.8254?,c=5.8470?,V=671.26?3,β=90.13°。用GHOSE值估算出M11位置上Fe2+和Fe3+的含量分别为0.63Fe2+和0.37Fe3+;M12位置上Fe2+和Fe3+的含量分别为0.37Fe2+和0.63Fe3+。样品黑柱石中Fe2+和Fe3+在M11和M12位置上的有序度是26%。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收集到了黑柱石的拉曼光谱图,但由于样品颜色为黑色,所以收集到的谱图显示出高信噪比。红外光谱中在2974.01cm-1观察到有羟基的振动吸收峰,1200-800cm-1是由Si-O、Si-O-Si伸缩振动引起的,903.95cm-1和820.75cm-1,这两个峰反映出黑柱石结构中含有双硅氧四面体。原位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压至15.2GPa的过程中,黑柱石的晶胞体积逐渐减小,三个晶轴的压缩率显示出βc>βb>βa的各项异性,表明在实验压力范围内,黑柱石的c轴最容易压缩,而a轴最难压缩。对加压过程中收集到的样品粉晶XRD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加压至3.2GPa时,黑柱石发生了位移型相变,其结构由单斜晶系转变为斜方晶系;并且推测样品黑柱石在10.2GPa时发生了结构相变。利用Birch-Murnaghan状态方程(K’=4)对实验获得的黑柱石的体积-压力数据进行拟合,得到9.2GPa之前的温体积模量K0为151.48(4)GPa,V0=669.397(2)?3。

周旋,卢健,金瑜[5](2018)在《基于WPF的岩石地球化学图解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Rock Plot岩石地球化学图解软件是以岩石地球化学参数计算与图解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处理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的一次新的尝试。系统整体运用WPF技术,采用松耦合的插件式设计,既保证岩石化学计算与图解的独立性,也维持了系统的整体性;采用简单、易于读写的JSON轻量级数据格式作为岩石化学计算与图解的统一配置模块,提供了高度灵活的扩展功能,并实现了矢量化输出。系统集计算与图解功能于一身,提供了综合、整体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应用体验。

刘毅[6](2018)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为优质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厚度较大,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流,展现出良好的页岩油开发潜力。页岩油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岩石类型多、构造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纳米-微米级孔径等特点,系统研究页岩油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济阳坳陷四口取心井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页岩油储层作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从页岩油储层矿物岩石学特征着手,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表征页岩油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和流体赋存特征,综合评价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特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X衍射全岩分析,在矿物岩石学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研究区页岩油细粒沉积岩矿物的综合岩石学分类方案,依据泥质、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将页岩油层段的岩石划分为三大类二十六种岩石类型。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岩性以灰质泥岩、泥质灰岩、含灰泥岩和含泥灰岩为主,夹少量白云岩薄层。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下亚段方解石含量降低,泥质逐渐升高,整体由含泥灰岩、泥质灰岩向灰质泥岩、含灰泥岩转变,多种岩性交错出现,产状从纹层状过渡到层状。在岩石学特征及岩性组合分析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成像、X射线能谱等技术进行了储层储集空间微观特征研究。页岩油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及裂缝两大类,孔隙包括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晶内孔,裂缝包括构造裂缝、层理缝、异常超压缝和泥质收缩缝等。基于高分辨率背散射图像分析方法,定量表征了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类型、孔径大小及其分布等微观孔隙特征。页岩油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孔和溶蚀孔,其次为晶间孔。页岩油储层以纳米-微米级孔隙为主,孔隙数量随孔径增大急剧下降,纳米级孔隙数量占90%98%,但储层面孔率主要由数量上仅占2%10%的微米级孔隙提供。云岩类面孔率10%左右,泥岩类面孔率6%9%,灰岩类面孔率在0.5%5%。基于氮气等温吸附实验表征了页岩油储层纳米级孔隙的孔径分布及其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并划分出4类氮气吸附等温曲线类型。通过计算不同岩性样品的比表面、孔体积和分形维数等参数,分析孔隙发育程度和孔隙结构复杂程度。云岩类的孔隙结构以平行板状孔为主,孔体积大,孔隙连通性好。其次泥岩类孔隙发育较好,孔体积略大于灰岩类。泥岩类和灰岩类的孔隙结构以细颈广体孔和平行板状孔为主。泥岩类孔隙结构最复杂,非均质性强,比表面大。通过页岩油储层常规物性资料分析,五种主要岩性中泥质云岩物性最好,其次为灰质泥岩和含灰泥岩物性好,灰岩类物性较差。页岩油储层物性主要受矿物成分、有机质生烃、成岩作用和埋藏演化影响,构造作用和热液作用也有一定影响。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能谱元素分析表明页岩油主要为游离态液态烃,赋存空间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层理缝。在热解S1和氯仿沥青“A”进行轻烃补偿和重烃校正基础上划分页岩油含油性分级标准,综合扫描电镜含油性观察、X射线能谱微观流体赋存研究、页岩油含油性分级、测井数据△LogR模拟,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页岩油含油性评价方法,分析页岩油储层纵向上的流体赋存特征。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高含油层段的主要岩性为灰质泥岩,其次为灰质泥岩和泥质灰岩互层。

梁文飞[7](2017)在《东昆仑拉陵灶火涛歌岩体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文中指出东昆仑拉陵灶火中游涛歌岩体周边成矿现象丰富,但是致矿侵入体至今不明。本文以涛歌岩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涛歌岩体及其周边的成矿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获得了涛歌岩体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的联系,推断涛歌岩体为中游地区可能的致矿侵入体之一。对涛歌岩体及其周边进行了地质填图,发现涛歌岩体与片麻岩呈侵入接触关系,片麻岩的产状显示其大致为一个以涛歌岩体为枢纽的背斜,表明涛歌岩体在构造上符合致矿侵入体要求。涛歌岩体本身含金,富集铜,表明涛歌岩体在成矿物质来源上符合致矿侵入体要求。对涛歌岩体进行详细的矿物学研究。对金属矿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显示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磁铁矿。阴极发光研究表明斜长石普遍存在增生边。镜下使用卡钠复合双晶法测定了斜长石牌号,发现斜长石牌号分为两类。对斜长石成分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发现斜长石分为基性斜长石和中性斜长石两类。这些表明岩石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结晶过程。由CSD曲线的样式和SiO2、角闪石含量可以识别出两期流体活动。角闪石的方向优选显示中间样品的定向强度大于边缘样品的定向强度,这表明第二期流体活动强度大于第一期流体活动强度。对涛歌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涛歌岩体冷却结晶过程中SiO2、Na2O、Fe2O3、P2O5、K2O的含量总体升高,而Al2O3、TiO2、CaO的含量总体降低。涛歌岩体稀土元素含量存在明显重稀土亏损,负Eu异常,显示岩石受到严重蚀变改造。Nb、Ta的负异常显示中游涛歌岩体应该为岛弧火山岩,这与区域内中三叠世是岛弧碰撞构造环境相吻合。涛歌岩体形成的时间在225230Ma,而涛歌岩体下部的被活化的岩浆形成的时间是245250Ma。涛歌岩体结晶温度存在两个区间:493℃650℃和752℃810℃;压力在2.81Kbar至1.54Kbar,前四个温度较低的样品的平均压力为2.68 Kbar,后六个温度较高的样品的平均压力为2.15 Kbar。表明岩体不同部位岩石经历了不同温压条件的结晶过程。涛歌岩体的形成过程是:第一期流体活动——岩体结晶粗化——第二期流体活动——岩体结晶粗化的波动过程。并且第二期流体活动活动的强度大于第一期流体活动的强度,在流体活动过程中由于下部岩浆的活化,导致下部近固结岩浆房中的锆石带入涛歌岩体。

赵国英[8](2017)在《云开地块北缘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文中指出云开地块北缘韧性剪切带出露于华南板块西南端,华夏古陆与钦-杭结合带的交接部位,是广西境内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开展野外调研、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分析、岩石组构学分析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研究总结了云开地块北缘十里、灵山-黄凌、西村-那卜三条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及形成时代,进而探讨其动力学演化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认识如下:(1)三条韧性剪切带均形成于中低温变形环境。其中十里韧性剪切带是左行逆冲剪切性质的剪切带,灵山-黄凌韧性剪切带是以伸展滑覆为主兼具右行走滑性质的剪切带,西村-那卜韧性剪切带是以右行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推覆性质的剪切带。(2)由弱变形带到强变形带十里韧性剪切带内石英依次出现波状消光、带状消光→不规则矩形石英变形条带→石英S-C组构→不对称旋转碎斑系→多晶石英条带等变形显微组构;长石出现由晶内微破裂→机械双晶→石香肠构造→旋转碎斑结构;云母形成云母鱼→书斜构造→扭折带→显微分层构造。其40Ar/39Ar坪年龄为155.33±0.91Ma,表明其可能是在晚侏罗世发生的大洋(盆)俯冲-增生和弧-陆或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的中下地壳收缩阶段形成的。(3)由弱变形带到强变形带灵山-黄凌韧性剪切带石英依次出现波状消光→变形纹→石英条带→核幔结构、亚颗粒→旋转碎斑→S-C组构等显微组构;长石呈现出晶内微破裂、晶间破裂→机械双晶→书斜构造→石香肠构造→旋转碎斑结构等显微组构;云母呈现出云母鱼和剪切阶步→显微分层构造→褶皱构造等显微组构。其40Ar/39Ar坪年龄为222.45±1.27Ma,表明其可能是在晚三叠世发生的地壳伸展、减薄的后造山阶段形成的。(4)由弱变形带到强变形带西村-那卜韧性剪切带石英依次呈现出波状消光→带状消光→矩形石英变形条带→细粒化重结晶亚颗粒→旋转碎斑结构→石香肠构造等显微组构;长石出现晶内显微张裂隙→剪切阶步→机械双晶→核幔构造→S-C组构→旋转碎斑结构;云母依次呈现出云母鱼→旋转碎斑→书斜构造→显微分层构造。其40Ar/39Ar坪年龄为232.38±1.70Ma,表明其可能是在中三叠世发生的弧-陆或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的中下地壳收缩阶段形成的。(5)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文对云开地块北缘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表明,西村-那卜韧性剪切带和灵山-黄凌韧性剪切带是分别在华南板块和印支板块中三叠世碰撞阶段和晚三叠世后造山地壳伸展阶段导致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云开地块北缘)北东向构造带复活形成的产物;而十里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华南板块)在晚侏罗世发生俯冲诱导的远程斜向应力场的产物。

张旗,袁方林,焦守涛,刘欣雨,张成立[9](2017)在《雷达图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达图(radar chart)是多元统计图表常用的方法,它将评价对象的指标状况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因与导航雷达显示屏上的图像十分相似而得名.雷达图已广泛应用于公司业绩、财务报表、人力资源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但在地球科学领域内应用较少,而在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构造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几乎是空白.本文尝试探讨了将雷达图应用于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蛇绿岩识别、A型花岗岩鉴别、含矿岩体和不含矿岩体的识别、成矿物源区示踪、碎屑沉积岩构造环境判别、热水沉积识别、河流黏土矿物对物源区的示踪、南黄海沉积物微量元素对比以及页岩不同矿物组合对比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研究表明,雷达图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用途范围广泛,它所表达的方式比较符合地球科学的学科特点.它不仅可以表示地球化学数据,也可以表示其他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学等方面的要素;而且要素可以是不同的,可依需要而定;每个轴的计量可以灵活选用,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有连续的数据的.当然,雷达图也不是万能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一个方法,目的是方便观察,解决问题.

乔欣[10](2016)在《新疆萨热克含铜盆地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层序地层及其复合型冲积扇沉积相研究》文中提出萨热克含铜盆地库孜贡苏组是复合型冲积扇沉积相,在萨热克含铜盆地元古界—新生界地层划分基础上,厘定了晚侏罗世层控型铅锌铜矿的赋矿层—库孜贡苏组是一套快速沉积的冲积扇沉积相。萨热克含铜盆地出露最老的地层为长城系阿克苏群变质岩,其上叠地层依次为莎里塔什组(J1s)、康苏组(J1k)、杨叶组(J2y)、塔尔尕组(J2t)、库孜贡苏组(J3k)、克孜勒苏组(K1kz)。对库孜贡苏组冲积扇沉积相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针对新疆乌恰县萨热克含铜盆地的铜多金属矿产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大致查明盆地内铜矿找矿前景。利用研究区24个钻孔和13条露头剖面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知识对冲积扇沉积相层序地层进行了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综合各实测剖面、钻孔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分界面、地层岩石序列特征及洪泛面特征,将各实测剖面、钻孔沉积序列均划分为若干短期基准面旋回和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同时,依据岩性和岩相的垂向变化特征,冲积扇体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个亚相。扇根亚相分为主槽、泥石流、片流带3个微相;扇中亚相又分为辫状河道、河漫滩2个微相;扇缘亚相沉积多为洪漫带微相,局部为间歇河道微相;除此之外,冲积扇体之间还有扇间沉积。结合盆地各地域古流向特征,选取合适的实测剖面、钻孔,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进行单孔沉积相、连孔沉积相分析,建立四条地层等时格架对比剖面,用来分析复合型冲积扇沉积相各中期基准面旋回期间冲积扇平面发育特征。利用优势相理论知识,绘制各中期基准面旋回期间冲积扇亚相沉积分布图。结合研究区各区域砾岩、砂岩岩石学特征,对库孜贡苏组沉积相研究进行补充完善。MSC2期间,盆地北部、南部区域发育较大规模铜矿体(化)条带;MSC1期间,仅盆地北部、南部区域部分钻孔区、实测剖面区处见小规模铜矿体(化)条带。

二、Excel软件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图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cel软件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图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Y66区延9油藏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
        1.2.2 油藏描述面临的挑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技术手段
    1.5 工作量统计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及构造特征
    3.1 地层划分的思路及方法
        3.1.1 地层划分思路
        3.1.2 地层划分方法
    3.2 标志层
        3.2.1 延安组标志层
        3.2.2 基本标志层
    3.3 地层划分对比的结果
    3.4 研究区构造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类型及颜色
        4.1.2 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特征
        4.1.3 测井相分析
    4.2 沉积微相特征
        4.2.1 单井沉积相分析
        4.2.2 连井相分析
        4.2.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2 储层孔隙结构
        5.2.1 孔隙类型
        5.2.2 孔隙结构
    5.3 储层物性特征
    5.4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5.4.1 流动单元划分
        5.4.2 流动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5.4.3 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特征
    5.5 储层渗流特征
        5.5.1 水驱油实验
        5.5.2 油水两相渗流规律
        5.5.3 核磁共振实验
第六章 油藏特征研究
    6.1 油层分布特征
    6.2 油藏类型
    6.3 油藏压力、温度及地层水性质
    6.4 砂体连通性研究
        6.4.1 砂体叠置类型
        6.4.2 连通性定量表征
    6.5 储量计算
第七章 三维地质建模
    7.1 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进展
    7.2 地质建模原理和方法研究
        7.2.1 地质模型类型
        7.2.2 建立地质模型方法
        7.2.3 三维地质模型技术
    7.3 三维地质建模流程
        7.3.1 数据准备
        7.3.2 数据加载
        7.3.3 网格设计
    7.4 构造模型
    7.5 岩相模型
    7.6 属性模型
        7.6.1 孔隙度模型
        7.6.2 渗透率模型
        7.6.3 含油饱和度模型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2)俯冲地壳物质再造和再循环 ——柴北缘造山带古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板块俯冲带
        1.1.2 洋壳初始俯冲到新生大洋弧形成
        1.1.3 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
        1.1.4 碰撞后岩浆岩
    1.2 柴北缘造山带古生代岩浆岩
    1.3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工作量小结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
    2.2 欧龙布鲁克微陆块
第三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 全岩Sr-Nd-Hf同位素分析
    3.3 锆石CL图像分析
    3.4 SIMS锆石原位O同位素和U-Pb年代学分析
    3.5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6 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柴北缘造山带寒武纪同俯冲基性岩地球化学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情况
    4.3 分析结果
        4.3.1 锆石U-Pb年代学
        4.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3.3 全岩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
        4.3.4 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
    4.4 讨论
        4.4.1 同化混染及后期蚀变对岩石成分的影响
        4.4.2 柴北缘造山带镁铁质岩石的地幔源区性质
    4.5 岩石成因及源区熔融条件模拟
    4.6 弧后盆地初始俯冲形成的岩浆岩
    4.7 柴北缘造山带早寒武纪构造演化
    4.8 小结
    附表
第五章 柴北缘造山带都兰地区同折返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描述
    5.3 结果
        5.3.1 锆石U-Pb年代学
        5.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3 全岩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
        5.3.4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5.4 讨论
        5.4.1 花岗岩岩浆源区性质
        5.4.2 都兰地区花岗岩成因
    5.5 对大陆俯冲隧道内壳幔相互作用的启示
    5.6 小结
    附表
第六章 柴北缘造山带都兰和嗷唠山地区同折返及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描述
    6.3 结果
        6.3.1 锆石U-Pb年代学
        6.3.2 全岩主微量元素
        6.3.3 全岩Sr-Nd-Hf同位素组成
        6.3.4 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组成
    6.4 讨论
        6.4.1 岩浆期后作用对岩石成分的影响
        6.4.2 柴北缘造山带同折返和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地幔源区
        6.4.3 地幔源区的岩石学特征
    6.5 小结
    附表
第七章柴北缘造山带碰撞后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
    7.1 引言
    7.2 样品描述
    7.3 分析结果
        7.3.1 锆石U-Pb年龄
        7.3.2 全岩主微量元素
        7.3.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7.3.4 锆石原位Hf同位素特征
    7.4 讨论
        7.4.1 花岗岩源区性质
        7.4.2 埃达克质岩石的成因机制
        7.4.3 对造山带地壳地球化学分异的启示
    7.5 小结
    附表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攀枝花太阳湾钒钛磁铁矿铁钛矿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区地理状况
        1.1.2 国内外矿化关系研究
        1.1.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1.4 论题确定
    1.2 研究思路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地层概况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地质构造
    2.2 区域矿产
    2.3 矿床地质
        2.3.1 地层
        2.3.2 岩浆岩
        2.3.3 构造
    2.4 矿体特征
    2.5 矿石特征
        2.5.1 矿石的组构
        2.5.2 矿石的矿物成分
第3章 铁矿化关系研究
    3.1 铁总体特征
        3.1.1 基本分析数据特征
        3.1.2 矿化分级特征
        3.1.3 矿化分级组合特征
        3.1.4 矿化分级结构特征
    3.2 平面分布
        3.2.1 矿化累厚
        3.2.2 矿化段数
        3.2.3 矿化累厚、段数综合分析
    3.3 分级组合平面分布
        3.3.1 单级组合
        3.3.2 双级组合
        3.3.3 三级组合
    3.4 分级结构平面分布
        3.4.1 双级结构
        3.4.2 三级结构
第4章 钛矿化关系研究
    4.1 总体特征
        4.1.1 基本分析数据特征
        4.1.2 矿化分级特征
        4.1.3 矿化分级组合特征
        4.1.4 矿化分级结构特征
    4.2 平面分布
        4.2.1 矿化累厚
        4.2.2 矿化段数
        4.2.3 矿化累厚、段数综合分析
    4.3 分级组合平面分布
    4.4 分级结构平面分布
        4.4.1 双级结构
        4.4.2 三级结构
第5章 铁钛矿化关系特征
    5.1 总体数据特征
        5.1.1 样类结构
        5.1.2 段类结构
    5.2 分布特征
        5.2.1 样类结构特征
        5.2.2 段类结构特征
第6章 地质意义讨论
    6.1 成因约束
        6.1.1 成矿作用约束
        6.1.2 成矿过程约束
    6.2 找矿方向约束
        6.2.1 铁综合叠合潜力区
        6.2.2 钛综合叠合潜力区
        6.2.3 铁钛控边找矿靶区
        6.2.4 铁钛摸底找矿靶区
        6.2.5 铁钛综合找矿靶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黑柱石矿物学特征及高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黑柱石的基本性质
    1.2 黑柱石的研究现状
        1.2.1 黑柱石的晶体结构研究现状
        1.2.2 黑柱石的高温研究现状
        1.2.3 黑柱石的高压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1.4 样品黑柱石的矿区地质
    1.5 论文工作量统计
第2章 晶体结构研究理论基础
    2.1 金刚石对顶砧(DAC)装置
        2.1.1 DAC装置结构
        2.1.2 密封垫片技术
        2.1.3 压力内标
        2.1.4 传压介质
    2.2 X射线衍射
        2.2.1 单晶衍射
        2.2.2 粉晶衍射
    2.3 数据处理方法及主要软件介绍
        2.3.1 Fit2D
        2.3.2 Eos Fit 52
        2.3.3 Origin
第3章 黑柱石的常规测试
    3.1 物理性质
    3.2 化学成分分析
        3.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基本原理
        3.2.2 实验部分
    3.3 黑柱石谱图分析
        3.3.1 常压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XRD)
        3.3.2 常压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3.3.3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3.3.4 拉曼光谱分析
第4章 黑柱石原位高压X射线粉晶衍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亟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WPF的岩石地球化学图解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工作思路及改进方案
    1.1 软件的开发平台、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1.2 岩石地球化学参数计算和扩展
    1.3 图解的定义和扩展
    1.4 图解的种类和数量
2 功能展示
    2.1 地球化学参数计算与扩展
    2.2 地球化学图解
    2.3 图解配置扩展
3 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3.1 功能对比
    3.2 不足与发展方向

(6)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页岩油定义
        1.2.2 细粒沉积岩概念及岩石学分类
        1.2.3 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2.4 页岩油流体赋存研究现状
        1.2.5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工作量
    1.6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6.1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1.6.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概况及沉积体系
    2.3 地球化学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 储层矿物学特征
    3.2 储层岩石学分类
    3.3 储层岩性特征
    3.4 岩性组合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页岩油储层特征
    4.1 储集空间特征
        4.1.1 样品及观察手段
        4.1.2 储集空间类型
    4.2 基于高分辨率背散射图像的孔隙特征表征
        4.2.1 高分辨率背散射图像分析技术
        4.2.2 不同类型孔隙的孔径与面孔率特征
        4.2.3 不同岩性的孔隙发育特征
    4.3 基于氮气等温吸附的孔隙结构表征
        4.3.1 氮气等温吸附实验原理
        4.3.2 氮气吸附等温线特征
        4.3.3 孔径分布
        4.3.4 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表征
    4.4 储层物性特征
    4.5 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4.5.1 矿物成分
        4.5.2 有机质生烃
        4.5.3 成岩作用和埋藏演化
        4.5.4 构造作用
        4.5.5 热液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页岩油流体赋存特征
    5.1 页岩油流体的赋存空间
    5.2 页岩油含油性分级
        5.2.1 参数的校正
        5.2.2 页岩油含油性分级标准
        5.2.3 △LogR模型计算参数
    5.3 页岩油流体赋存特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东昆仑拉陵灶火涛歌岩体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东昆仑地区研究现状
        1.2.2 拉陵灶火地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情况
    1.4 获得的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及分区
        2.1.2 区域构造断裂
    2.2 地层
        2.2.1 古元古界金水口群(Pt1J)
        2.2.2 中新元古界
        2.2.3 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侵入岩
        2.3.1 中泥盆世夏日哈木辉长岩
        2.3.2 中三叠世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闪长岩
        2.3.3 拉陵灶火河中游角闪辉长岩
        2.3.4 拉陵灶火河中游花岗闪长岩
        2.3.5 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斑岩
        2.3.6 闪长玢岩
        2.3.7 晚三叠世中游正长花岗岩
    2.4 变质岩
    2.5 区域演化史
3 涛歌岩体地质特征
    3.1 岩体地质概况
        3.1.1 地层及岩浆岩
        3.1.2 断裂和岩脉
    3.2 周边成矿现象
        3.2.1 地表矿化
        3.2.2 钻孔矿化资料统计
4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1 采样
    4.2 岩石学特征
    4.3 矿物学特征
        4.3.1 阴极发光特征
        4.3.2 斜长石牌号
        4.3.3 载金矿物
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
        5.1.1 主量元素哈克图解
        5.1.2CIPW标准矿物计算
        5.1.3 主量元素判别图解
    5.2 微量元素
        5.2.1 稀土元素
        5.2.2 微量元素蜘蛛图
6 年代学特征
    6.1 LA-ICP-MS锆石U-PB年龄
    6.2 单锆石年龄频率分布
    6.3 锆石微量元素
7 岩石结构定量化分析
    7.1 结构定量化方法
    7.2 结构定量化结果分析
        7.2.1 CSD曲线及哈克图解
        7.2.2 角闪石方向优选和粗化
8 成矿成岩温压条件
    8.1 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
    8.2 锆石TI地质温度计
    8.3 石英TI地质温度计
    8.4 小结
9 岩体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讨论
    9.1 涛歌岩体成因
    9.2 涛歌岩体与成矿作用的联系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云开地块北缘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韧性剪切带研究现状
        1.2.2 云开地块北缘韧性剪切带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案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1 研究方案
        1.5.2 实施方案需要的条件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十里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特征
    3.1 十里韧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
    3.2 野外宏观变形构造特征
    3.3 显微构造特征
        3.3.1 石英矿物的变形显微组构
        3.3.2 长石矿物的变形显微组构
        3.3.3 云母矿物的变形显微组构
    3.4 EBSD石英c轴组构分析
        3.4.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3.4.2 实验结果
    3.5 韧性剪切带的应变、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3.5.1 应变分析
        3.5.2 运动学分析
        3.5.3 动力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灵山-黄凌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特征
    4.1 灵山-黄凌韧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
    4.2 野外宏观变形构造特征
    4.3 显微构造特征
        4.3.1 石英矿物的显微组构
        4.3.2 长石矿物的显微组构
        4.3.3 云母矿物的显微组构
    4.4 EBSD石英c轴组构分析
    4.5 韧性剪切带的应变、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4.5.1 应变分析
        4.5.2 运动学分析
        4.5.3 动力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村-那卜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特征
    5.1 西村-那卜韧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
    5.2 野外宏观变形构造特征
    5.3 显微构造特征
        5.3.1 石英矿物的变形显微组构
        5.3.2 长石矿物的变形显微组构
        5.3.3 云母矿物的变形显微组构
    5.4 EBSD石英c轴组构分析结果
    5.5 韧性剪切带的应变、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5.5.1 应变分析
        5.5.2 运动学分析
        5.5.3 动力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韧性剪切带的年代学研究
    6.1 ~(40)Ar/~(39)Ar年代学测试分析方法
    6.2 样品描述
    6.3 实验结果分析
第7章 讨论
    7.1 韧性剪切带形成时限探讨
    7.2 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讨论
    7.3 动力学演化机制探讨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雷达图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雷达图的原理和方法
    1.1 原理
    1.2 方法
2 雷达图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
3 雷达图应用举例
    3.1 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雷达图
    3.2 蛇绿岩识别雷达图
    3.3 A型花岗岩的鉴别
    3.4 含矿岩体与不含矿岩体的区分
    3.5 成矿物源区示踪
    3.6 碎屑沉积岩构造环境判别
    3.7 热水沉积的识别
    3.8 河流黏土矿物示踪物源区
    3.9 南黄海沉积物微量元素对比
    3.1 0 页岩不同矿物组合对比
4 结语

(10)新疆萨热克含铜盆地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层序地层及其复合型冲积扇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沉积相研究现状
        1.2.2 萨热克含铜盆地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3 萨热克含铜盆地构造特征
    2.4 盆地发展史
        2.4.1 侏罗纪时期盆地沉积发展史
        2.4.2 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沉积发展史
        2.4.3 新近纪—第四纪盆地沉积发展史
第三章 萨热克含铜盆地地层
    3.1 白垩系
    3.2 侏罗系
        3.2.1 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J_3k)
        3.2.2 中侏罗统塔尔尕组(J_2t)
        3.2.3 中侏罗统杨叶组(J_2y)
        3.2.4 下侏罗统康苏组(J_1k)
        3.2.5 下侏罗统莎里塔什组(J_1s)
    3.3 盆地基底
第四章 萨热克含铜盆地库孜贡苏组岩石学研究
    4.1 砾岩岩石学特征
        4.1.1 砾岩砾性
        4.1.2 砾石大小
        4.1.3 砾石分选性
        4.1.4 砾石圆度
    4.2 砂岩岩石学特征
        4.2.1 砂岩组分
        4.2.2 砂岩粒度
第五章 库孜贡苏组地层层序划分及沉积亚相、微相划分
    5.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运用
        5.1.1 基准面旋回
        5.1.2 沉积物可容纳空间(A)与沉积物供给(S)比值(A/S)
    5.2 基准面旋回等级的划分
        5.2.1 短期基准面旋回
        5.2.2 中期基准面旋回
    5.3 相分异原理
    5.4 沉积相划分
        5.4.1 扇根亚相
        5.4.2 扇中亚相
        5.4.3 扇缘亚相
    5.5 扇间沉积
第六章
    6.2 萨热克含铜盆地库孜贡苏组复合型冲积扇亚相沉积分布
        6.2.1 单因素分析作图
        6.2.2 多因素综合作图
        6.2.3 矿体(化)分布
第七章 结论及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7.2.1 存在问题
        7.2.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Excel软件在岩石学研究中的作图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Y66区延9油藏描述[D]. 王美霞.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俯冲地壳物质再造和再循环 ——柴北缘造山带古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证据[D]. 孙国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3]攀枝花太阳湾钒钛磁铁矿铁钛矿化关系研究[D]. 姚贤良.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黑柱石矿物学特征及高压结构研究[D]. 刘静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基于WPF的岩石地球化学图解软件的研究与开发[J]. 周旋,卢健,金瑜. 物探与化探, 2018(04)
  • [6]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D]. 刘毅.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7]东昆仑拉陵灶火涛歌岩体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D]. 梁文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8]云开地块北缘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D]. 赵国英.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9]雷达图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 张旗,袁方林,焦守涛,刘欣雨,张成立. 科学通报, 2017(01)
  • [10]新疆萨热克含铜盆地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层序地层及其复合型冲积扇沉积相研究[D]. 乔欣.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6)

标签:;  ;  ;  ;  

Excel软件在岩石学研究中的绘图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