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贷款道路建设和还贷对乌蒙公路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贷款道路建设和还贷对乌蒙公路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浅谈贷款修路与收费还贷对乌盟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燕[1](2022)在《论实现共同富裕的法律途径——以国家所有权制度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实现共同富裕是公有制经济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国家所有权制度的设计初衷。为落实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应当运用法治方式完善和落实国家所有权制度。为降低民众生活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法律不宜将气候资源设定为国家所有权。为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建议规定先占制度。为体现物尽其用、机会公平的理念,国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透明化改革方向。在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等领域,一律采取公开招投标的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为确保民众从国有财产中获得直接收益,建议建立国有企业的全民分红制度,优化轻徭薄赋的减税降费法治体系。为完善国家所有权的司法保护制度,建议允许国资管理部门或人民检察院对侵害国有资产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建议确立人民代表诉讼制度,完善人民群众有奖举报制度。

王亮[2](2009)在《BOT在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上的应用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是支撑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很难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其中高速公路的建设相对滞后尤其突出,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求矛盾难以缓解之刻,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应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资金解决途径。本文以黑龙江省高速公路项目融资为背景,研究了目前存在于国内外的多种融资方式,其中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BOT、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以及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对各种融资模式的利弊分析并结合黑龙江省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了国内外BOT项目的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适合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项目建设的融资模式—BOT融资模式。通过运用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分析和测算本项目采用BOT融资方式的财务净现值(FNPV),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和投资回收期(Pt)三项指标以及总投资利润率和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本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一般,还贷能力一般,需要加强管理以增强抗风险能力,这样才能够符合BOT项目成功的基本条件,从而保障投资方投资效益,能够成为政府、投资商和金融机构多赢的投资项目。然后再结合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BOT项目的特点,论证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对风险进行界定后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概率分析,对该项目采用BOT融资模式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同样表明此项目采用BOT存在一定的融资风险,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最后,指出BOT融资模式在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应用中的障碍,认真地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与障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建议。本文对BOT融资方式在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上的应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总结,不仅有利于我们很好的继续完成该项目的建设任务,而且可以对将来搞好BOT融资方式项目提供参考,为黑龙江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刘小刚[3](2008)在《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为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性服务,它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自1995年交通部合肥会议部署启动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工程以来,在理论层面上先后制定了《公路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它对推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在实践层面上十多年来已涌现出了以“上海模式”、“吉林模式”和“湖北模式”等为代表的众多成功范例。但是,当前,如何在“以人为本”和建立“和谐交通”理念指导下,在权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构建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切合现阶段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国情的运行新机制依然需要积极探索。鉴于此,本文以《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为论题,以四部分布局。在第一部分,对“选题动机”、“立论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等进行了介绍和梳理,这是本文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用绪论以概之;第二部分,针对本文所带有的“工作总结”之特性,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需要做必要的交代,这是本文研究的铺垫准备工作,用“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历史沿革”来体现;第三部分,切入主体,暴露问题,找出差距,这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用“现行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问题与挑战”以描述之;第四部分,存在问题,就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亲身经历的实际,在众多研究路径之中选择一种,提出“四川省适应新型公路养护的应然管理体制及对策”和“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关键点”等一些对策建议,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期望这样的探讨,能够达到有所见地,符合实际,具有价值。

李昕[4](2006)在《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特殊制度变迁,是转型期条件下古镇保护主体(各利益相关者)与客体(古镇区)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相关利益格局与利益关系的变化调整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与核心,其制度变迁过程的特殊性根源于古镇区特殊的产权属性和转型期特定的历史背景。 研究中将古镇区视为一种具有复合属性的特殊资源,从古镇区特殊的产权属性入手,将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置于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经济分析与政治分析相统一的动态考察,深入探讨各社会群体在转型期特定博弈格局下的博弈行为与古镇保护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笔者以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理,将古镇保护制度变迁过程看作是有关古镇保护特定制度安排与权利界定的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运用彻底的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法和规范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发生机制、动力机制、运作逻辑、路径特点等在内的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分析框架。 从历史文化价值的角度看,古镇区在经济学意义上属于一种“社区公共产权”,其基本特点是:“对外排他,对内不排他”。在以产权分析为基础的相关利益格局分析中,笔者指出在转型期条件下,乡镇政府是与古镇保护最为激励相容的潜在保护主体,但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制度环境条件下,乡镇政府又缺少必要的手段去有效提供和整合保护所需的各种资源,因此,在古镇保护领域中存在严重的制度不均衡。 随着转型期整体制度环境的变迁,我国的历史文化消费市场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从而催生了以古镇保护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历史文化生产与供给活动。当乡镇政府认为古镇保护活动的潜在收益(率)大于其它可能的投资活动时,为了获取古镇区的各种潜在收益,自身利益驱动下的乡镇政府就会随着外部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各种古镇保护制度创新活动,藉以有效获取和整合古镇保护所需的各类资源。这一有关古镇保护的各种资源不断整合、各种制度安排不断建立的历史过程即是古镇保护制度变迁过程,而乡镇政府则是最主要的制度变迁主体。就本质而言,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是各相关利益主体在古镇保护方面的各种责权利关系不断调整并逐步得到清晰界定的历史过程。 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探究导致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多样化制度变迁路径的主导因素和变量,笔者以历史实证的案例研究方法,对“江南六镇”20多年来的古镇保护制度变迁历程进行了历史解析,在运用博弈论对各方博弈关系与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六镇对比的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乡镇政府如何在与各方的博弈中获取保护所需的各种政治、经济、知识及社会资源等,并对乡镇政府的各种制度创新手法与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对比分析,从而在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了原有理论框架。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参与,但这一政府主导过程却存在着双重的政府悖论,第一重悖论来自于转型期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二重悖论来自于古镇区特殊的产权性质,这种双重政府悖论的复合存在使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面临着特殊的复杂局面。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制度创新活动推动了制度变迁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转型期政府自身的种种局限性又可能使这种制度创新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相一致。未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分政府主导中的理性和不理性成分,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扬长避短,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和谐统一的古镇保护新秩序,以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共同保证古镇保护中各种资源和各方责权利关系的最佳配置。

李志平[5](2006)在《公路建设中收费还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是我国为加快公路建设与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这项政策实施以来,较好的缓解了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极大地加快了公路建设的步伐。收费还贷公路的建设,对促进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提高公路网整体水平,缓解交通拥挤状况起到较大的作用,但其产生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势必对我国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公路建设中收费还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系统研究就非常有必要,本文在结构上共分四个部分,对此进行了探讨。 第一部分,收费还贷公路收费的合理性分析。介绍收费公路分类及其特点,分析了收费公路的产生与发展,论述了收费还贷公路的准公共物品特性、自然垄断属性和级差效益,对公路收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收费还贷公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偿债能力。通过分析湖南省收费还贷公路的现状得出其偿债能力不足的结论。 第三部分,公路建设中收费还贷方式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从收费公路规模过大,通行费流失严重,工程项目普遍超概算,收费还贷公路效率低下,高速公路车辆分流,通行费收入反向补贴等方面分析收费还贷方式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四部分,解决公路建设中收费还贷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确定收费公路的合理规模、建立项目决策风险责任制、清理整顿收费站点,规范设立和审批制度、实行“撤站并贷,统贷统还”、加强财务管理、不断改进收费方式、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联合监督系统、建立多渠道的偿债资金来源体系、降低收费标准,适当延长收费期限、清理涉工程收费项目,加快税费改革进程、实行工程项目全程监管、加大政府投入,改善资本结构。

迟立群,迟立新,贾耀龙[6](2002)在《浅谈贷款修路与收费还贷对乌盟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发展地区经济的示例介绍 ,阐述了利用贷款修路与收费还贷方式对乌盟公路建设与发展地区经济的影响

柳培林[7](2000)在《“穿沙精神”是伊盟公路交通建设的宝贵财富》文中研究指明 "穿沙精神"是实现公路交通"两个转变"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政部门和上级交通部门的重视支持下,伊盟的交通运输状况有了显着改善。"九五"前四年,全盟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0.76亿元,新增公路里程2350多公里,其中黑色路面近1600公里,基本形成了环草原养殖、环黄河农业生产、环矿山资源开发三大经济带的公路交通网络,走出了一条"政府抓、社会办、群众干"的公路

邓长城[8](1999)在《对边防公路建养工作发展的探讨》文中指出对内蒙古自治区边防公路建养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沈惠生[9](1996)在《广东省公路收费标准分析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促进了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广东省在不少旧公路改造工程中采取了这种做法。行驶在改造后道路上的车辆要支付过路费;同时,道路改造后运行条件极大改善给运营车辆节省许多运行费用。运用世界银行开发的简化车辆运行费用模型,分析、计算在改造后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运行赛节省值。在收集诸多不同收费标准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收费标准与车辆运行费节省值之间的关系。依据分析结果,在兼顾还贷收费者与车辆用户二者利益的原则下,提出合理的收费标准。

二、浅谈贷款修路与收费还贷对乌盟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贷款修路与收费还贷对乌盟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论实现共同富裕的法律途径——以国家所有权制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所有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公有制经济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国家所有权制度的设计初衷
    (三)国家所有权的全民性
    (四)国家所有权实现面临的挑战
二、国有财产外延的广泛性和谦抑性
    (一)国有财产的广泛性和开放性
    (二)国有财产的法定性和谦抑性
    (三)立法者酌定国有财产范围时的成本效益分析
三、自然资源归属国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一)自然资源归属国有的法理基础
    (二)罗马法中自然资源的多元化分类
    (三)仿照罗马法的自然资源产权归属二分法
    (四)国家所有权具有排他性的自然资源归属的例外规则
    (五)气候资源的产权归属
    (六)建议规定先占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谋生手段
四、国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法治化和透明化改革方向
    (一)国有自然资源的产权结构和行权体制
    (二)排他性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的取得方式
    (三)国有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权制度
五、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国家所有权制度完善
    (一)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坚持国家所有权主体的唯一性和统一性,也要确保民众从国有财产中获得直接收益
    (二)实现共同富裕,应建立国有企业的全民分红制度
    (三)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议出台《高速公路收费法》,遏制高速公路收费乱象
    (四)为实现共同富裕,应建立轻徭薄赋的减税降费法治体系
六、完善国家所有权的司法保护制度
    (一)国家所有权和各类所有权的平等保护原则
    (二)遏制国有资产流失亟需国家所有权救济机制
    (三)建议激活公益诉讼
    (四)建议确立人民代表(人大代表)诉讼制度
    (五)完善人民群众有奖举报制度
七、结论

(2)BOT在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上的应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1.1.2 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1.1.3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BOT融资方式在国内外运用及研究现状
        1.4.1 在国外运用及研究现状
        1.4.2 在国内运用及研究现状
2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融资方式的选择
    2.1 常见高速公路项目融资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2.1.1 银行贷款
        2.1.2 发行公路债券
        2.1.3 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2.1.4 股票融资
        2.1.5 ABS资产证券化投资
    2.2 BOT运作方式及特点
        2.2.1 BOT含义及其特点
        2.2.2 BOT项目融资基本结构
        2.2.3 BOT融资模式的优点
    2.3 BOT融资模式在黑龙江省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2.4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采用BOT融资方式
        2.4.1 项目简介
        2.4.2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项目的地位和作用
        2.4.3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采用BOT方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2.4.4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采用BOT方式的操作步骤
    2.5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项目的财务评价
    3.1 财务评价的概述
    3.2 财务评价的依据及基本考虑
        3.2.1 财务评价的依据
        3.2.2 财务评价的基本考虑
    3.3 成本分析
        3.3.1 资金筹措
        3.3.2 成本计算
    3.4 收入计算
    3.5 财务评价结果及敏感性分析
        3.5.1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3.5.2 贷款偿还能力分析
        3.5.3 财务敏感性分析
    3.6 财务评价综述
    3.7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项目财务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3.7.1 财务基准收益率的选定
        3.7.2 财务评价税率的选定
        3.7.3 财务评价时收费标准的选定
    3.8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BOT项目的风险
    4.1 风险识别
        4.1.1 政治风险
        4.1.2 金融风险
        4.1.3 完工风险
        4.1.4 运营风险
        4.1.5 市场风险
        4.1.6 或有风险
    4.2 改进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价
        4.2.1 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
        4.2.2 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4.2.3 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风险定量分析
    4.3 高速公路项目风险概率分析
        4.3.1 概率的定义及概率分析步骤
        4.3.2 期望值的计算及分析步骤
        4.3.3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项目风险概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应用BOT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特许经营年限问题
        5.1.2 规范问题
        5.1.3 项目建设资金超概
        5.1.4 政府思想认识问题
        5.1.5 BOT人才问题
    5.2 项目对策研究
        5.2.1 公路特许经营期限的确定
        5.2.2 建立和完善BOT各项法律法规
        5.2.3 项目建设资金超概控制
        5.2.4 政府在公路建设BOT项目融资中应发挥的作用
        5.2.5 抓紧培养BOT专业人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2.6 形成合理的风险分担和规避机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动机
    1.2 立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研究成果
        1.3.2 学术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理论
        1.5.1 市场经济理论
        1.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3 公共管理理论
        1.5.4 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历史沿革
    2.1 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2.1.1 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2.1.2 四川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2.2 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评价
        2.2.1 改革促进了地方公路建设的发展
        2.2.2 改革后的体制仍存在结构性缺陷
        2.2.3 现行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第三章 现行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问题与挑战
    3.1 公路养护管理的松散失控
        3.1.1 权限过度下放
        3.1.2 挤占资金严重
        3.1.3 单位人员失控
        3.1.4 公路养护萧条
    3.2 公路养护管理的模式混乱
        3.2.1 机构重复设置
        3.2.2 主体职责不明
        3.2.3 养管严重脱节
        3.2.4 路桥管理削弱
    3.3 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需求
        3.3.1 管理方式陈旧
        3.3.2 运行机制僵化
        3.3.3 竞争机制缺失
        3.3.4 科技含量低下
    3.4 养护重建轻养、发展失衡
        3.4.1 重建轻养严重
        3.4.2 资金投入不足
        3.4.3 养护监管乏力
        3.4.4 保险严重滞后
    3.5 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所面临的挑战
        3.5.1 政府职能错位与养护国际惯例差距较大
        3.5.2 计划观念顽固与市场经济体制严重冲突
        3.5.3 产权改制困难与现代管理要求极不匹配
        3.5.4 社会资本进入受阻难以满足公路发展需求
第四章 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应对措施
    4.1 四川省适应新型公路养护的应然管理体制及对策
        4.1.1 “政、事、企”应该分开
        4.1.2 公路管理的机制规范有序
        4.1.3 公路行业管理职能一体化
        4.1.4 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法制化
        4.1.5 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4.2 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关键点
        4.2.1 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重点
        4.2.2 改革实施应正确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4.2.3 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遗产保护与社会博弈
        1.1.2 历史遗产保护研究的特点
        1.1.3 转型期中国历史遗产保护研究
        1.1.4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论文结构与安排
        1.2.4 主要研究方法
        1.2.5 研究过程
        1.2.6 研究创新点
        1.2.7 研究局限性
        1.3 案例选取与写作方法
        1.3.1 选取江南六镇作为研究案例的原因
        1.3.2 案例研究的特殊写法
        1.3.3 江南六镇概述
        1.3.3.1 江南六镇保护概述
        1.3.3.2 江南六镇管理层级
    2 制度、制度变迁与转型期
        2.1 制度与制度变迁
        2.1.1 制度
        2.1.1.1 制度的定义与功能
        2.1.1.2 制度的构成
        2.1.1.3 制度的层次
        2.1.2 制度变迁
        2.1.2.1 制度变迁模型
        2.1.2.2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2.1.2.3 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
        2.2 转型期与中国制度变迁
        2.2.1 中国转型期及其特点
        2.2.1.1 转型期
        2.2.1.2 转型期的特点
        2.2.2 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
        2.2.2.1 制度变迁与资源解放运动
        2.2.2.2 政府的绝对主导地位
        2.2.2.3 转型视角下的地方政府
        2.2.2.4 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2.3 转型期中的乡镇政府
        2.2.3.1 乡镇政府的历史演变
        2.2.3.2 乡镇政府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2.2.3.3 乡镇政府的结构与功能
        2.2.3.4 乡镇财政
        2.2.3.5 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乡镇政府
        2.2.3.6 乡镇政府的上下级关系
    3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的制度分析
        3.1 古镇区资源的特点
        3.1.1 古镇区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3.1.2 古镇区的特殊资源属性
        3.1.2.1 古镇区作为历史街区资源的一般特点
        3.1.2.2 我国古镇区资源的特殊性
        3.1.2.3 古镇区资源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过程
        3.2 古镇保护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3.2.1 产权经济学基本原理
        3.2.1.1 产权的定义与功能
        3.2.1.2 产权不清与外部性
        3.2.1.3 产权不清的经济与政治原因
        3.2.2 法定房屋产权与古镇区产权
        3.2.3 古镇区的社区公共产权性质
        3.2.3.1 古镇区内部:产权模糊
        3.2.3.2 古镇区对外:产权清晰
        3.2.4 古镇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2.4.1 对外:独家垄断的必要性及其缺陷
        3.2.4.2 对内:最佳产权模糊度的缺失
        3.2.5 古镇保护中的产权相互性问题
        3.2.5.1 产权相互性问题
        3.2.5.2 古镇保护中的产权相互性问题
        3.2.5.3 产权相互性问题在制度变迁中的意义
        3.3 古镇保护的经济分析模型
        3.3.1 古镇保护是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一种选择
        3.3.2 古镇保护的净收益比较模型
        3.3.2.1 古镇保护净收益比较模型的判定
        3.3.2.2 净收益比较模型对古镇保护历史发展的应用分析
        3.3.2.3 净收益比较模型的现实修正
        3.4 古镇保护所需资源的配置
        3.4.1 古镇保护所需的四种资源
        3.4.2 保护资源配置的历史逻辑
        3.4.3 保护资源配置中的制度不均衡与制度变迁
        3.5 古镇保护的利益格局分析
        3.5.1 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3.5.2 乡镇政府成为最佳的潜在保护主体
        3.5.2.1 乡镇政府与古镇保护最为激励相容
        3.5.2.2 乡镇政府有谋求地方发展的动力
        3.5.2.3 乡镇政府有能力进行古镇保护
        3.5.3 乡镇政府强势介入的利与弊
        3.5.3.1 辩证地看待政府推动
        3.5.3.2 乡镇政府强势介入之利
        3.5.3.3 乡镇政府强势介入的之弊
        3.5.3.4 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3.6 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发生机制
        3.6.1 古镇保护的供需逻辑
        3.6.1.1 历史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6.1.2 历史文化消费需求催生古镇保护供给
        3.6.2 地方乡镇政府成为古镇保护的"第一行为集团"
        3.6.2.1 乡镇政府投资古镇保护的必要条件
        3.6.2.2 乡镇政府的古镇保护收益与成本分析
        3.7 乡镇政府主导下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逻辑
        3.7.1 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3.7.1.1 乡镇政府与占镇保护制度变迁
        3.7.1.2 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保护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
        3.7.2 古镇保护制度变迁中的博弈
        3.7.2.1 有限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博弈
        3.7.2.2 规则模糊的复杂博弈机制
        3.7.3 古镇保护中乡镇政府的博弈关系
        3.7.3.1 乡镇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
        3.7.3.2 乡镇政府之间
        3.7.3.3 地方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
        3.8 乡镇政府主导下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特点
        3.8.1 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特点
        3.8.1.1 诱致性制度变迁
        3.8.1.2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
        3.8.1.3 帕累托改进型制度变迁
        3.8.1.4 不断试错的渐进制度变迁
第二部分:案例研究
    4 乌镇古镇保护的制度变迁
        4.1 1990年代桐乡重拾保护的历史背景
        4.1.1 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1.2 桐乡市的新举措
        4.1.2.1 乡企改制
        4.1.2.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1.2.3 调整城乡结构
        4.1.3 1990年代的乌镇
        4.1.3.1 镇区建设与变迁
        4.1.3.2 地方工业的起落
        4.1.3.3 1985年乌镇总体规划的实效
        4.1.3.4 古镇区保护状况堪忧
        4.1.3.5 也曾进行过古镇保护
        4.2 桐乡市级保护管理体制的建立
        4.2.1 选择保护乌镇是冒险决策
        4.2.1.1 当时争论很大
        4.2.1.2 市委主要领导一锤定音
        4.2.2 规划先行
        4.2.3 市级管理体制的建立
        4.2.3.1 提供优惠政策
        4.2.3.2 市级保护机构的成立:管委会和旅游公司(1999年)
        4.3 创新性集中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4.3.1 乌镇管理体制的特点
        4.3.2 体制形成过程
        4.3.2.1 1999年:市长助理、管委会主任、公司董事长
        4.3.2.2 2000年:乌镇党委书记、市旅游局局长
        4.3.2.3 2002年:桐乡市政协副主席
        4.3.2.4 未来:政企分开
        4.3.2.5 改制的可能形式
        4.3.3 桐乡市领导与陈向宏之间的正向互动
        4.3.3.1 临危受命下的特殊工作氛围
        4.3.3.2 桐乡市领导与陈向宏之间的正向互动
        4.3.4 浙江省的"省管县"体制与"强县扩权"政策
        4.3.4.1 浙江省的"省管县"体制与"强县扩权"政策
        4.3.4.2 桐乡市的扩权改革
        4.4 乌镇旅游公司
        4.4.1 公司集中管理体制的利与弊
        4.4.1.1 一个优秀国企的悖论
        4.4.1.2 国企集中管理体制的合理性
        4.4.1.3 一元化垂直领导的弊端
        4.4.1.4 人才流失问题
        4.4.2 对公司集权体制的制度分析
        4.4.2.1 特殊的不完全委托代理关系
        4.4.2.2 行政任命权之下的代理人风险
        4.4.2.3 代理人对风险的抵御
        4.4.2.4 特殊的国有企业文化
    5 西塘古镇保护制度变迁
        5.1 第一阶段:西塘镇政府主导阶段(1986-2000)
        5.1.1 从朦胧到迈出第一步(1996-1999)
        5.1.1.1 朦胧的保护意识
        5.1.1.2 尝试性的起步
        5.1.1.3 发展初期面临的难题
        5.1.2 嘉善县的支持与帮助
        5.1.2.1 政策与协调
        5.1.2.2 古镇旅游节(1998至今)
        5.1.3 "旅游兴镇"工作思路的完善
        5.1.3.1 新的经济增长点
        5.1.3.2 旅游兴镇、旅游立镇
        5.1.4 艰难的自我滚动发展
        5.1.4.1 全方位的保护理念与现实的冲突
        5.1.4.2 古镇区城建管理难题
        5.1.4.3 认识分歧与利益难题
        5.1.5 镇政府的行政执法困境
        5.1.5.1 镇级政府管理的局限
        5.1.5.2 镇政府的行政执法权困境
        5.2 第二阶段:嘉善县、西塘镇共管新阶段(2001-2003)
        5.2.1 西塘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5.2.1.1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0)
        5.2.1.2 三镇合并(1999)
        5.2.1.3 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0)
        5.2.1.4 主要存在问题
        5.2.2 西塘镇与嘉善县的进一步合作
        5.2.2.1 西塘镇的新诉求
        5.2.2.2 嘉善县的回应
        5.2.3 县镇共管模式的利与弊
        5.2.3.1 县镇共管模式产生的背景
        5.2.3.2 有利于集中协调管理
        5.2.3.3 不利的一面
        5.3 第三阶段:西塘镇政府再次主管(2004至今)
        5.3.1 新形势催生新思路
        5.3.1.1 新的发展形势
        5.3.1.2 新的发展思路
        5.3.1.3 古镇区管理难题
        5.3.2 镇政府再次主导的利与弊
        5.3.2.1 嘉兴市出面调整(2004)
        5.3.2.2 有利的一面
        5.3.2.3 不利的一面
        5.3.3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
        5.3.3.1 国务院的通知
        5.3.3.2 浙江省的部署安排
        5.3.3.3 嘉善县的计划
        5.3.3.4 西塘镇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效
        5.3.4 嘉善县与西塘镇签订行政处罚委托协议(2005)
        5.3.4.1 首次签订行政处罚委托书
        5.3.4.2 再次签订行政处罚委托书
        5.3.4.3 如何用好执法权?
        5.4 西塘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其它方面
        5.4.1 "长期的公私合作"模式
        5.4.1.1 多方合作成为古镇保护的现实需要
        5.4.1.2 西塘镇的"长期的公私合作"模式
        5.4.1.3 西塘镇旅游业协会的产生与发展
        5.4.1.4 开浙江先河的西塘议政会
        5.4.2 古镇保护的管理构架
        5.4.2.1 西塘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
        5.4.2.2 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5.4.2.3 城镇建设规划局
        5.4.2.4 西塘镇房管所
        5.4.2.5 居委会
        5.4.3 西塘规划史研究
        5.4.3.1 三个发展阶段
    6 同里古镇保护制度变迁
        6.1 第一阶段:吴江县建委主导下的同里景区(1998之前)
        6.1.1 太湖风景区建设办公室领导下的同里景区管理模式
        6.1.2 修复退思园(1981-1989)
        6.1.3 乡镇工业未获发展在客观上保护了古镇
        6.1.4 同里镇成立自己的旅游公司(1993)
        6.1.5 同里旅游发展总公司"开始动了"(1996)
        6.2 第二阶段:镇政府主导后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1998-2005)
        6.2.1 退思园等景点管理权的下放(1998)
        6.2.2 严品华出任同里镇党委书记
        6.2.3 成立全新的旅游发展总公司(1998)
        6.2.4 体制效应:
        6.3 同里镇探索市场化保护的历程与经验
        6.3.1 景点合作模式
        6.3.1.1 景点的建设和开发
        6.3.1.2 珍珠塔景点旅游有限公司(2001)
        6.3.1.3 两个旅游公司"在实践中老打架"
        6.3.1.4 珍珠塔公司交由旅游总公司托管(2005)
        6.3.1.5 新的探索:慧思园
        6.3.2 成立中国首家古镇"保护公司"(2003)
        6.3.2.1 同里古镇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05)
        6.3.2.2 保护公司的结构与功能
        6.3.2.3 目的各异的三家股东
        6.3.2.4 在困难中发展前进
        6.3.3 同里旅游有限责任公司(2003)
        6.3.4 同里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承包模式(2005)
        6.3.4.1 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子
        6.3.4.2 设想:八大公司"承包"同里
        6.3.4.3 八大公司的前景
        6.4 第三阶段:吴江市"区镇合一"管理新体制(2005至今)
        6.4.1 吴江市"十一五"发展新背景:
        6.4.1.1 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6.4.2 同里管理体制变革的原因
        6.4.2.1 专家们指出的方向:"大同里旅游"
        6.4.2.2 市委书记古镇同里调研
        6.4.2.3 同里与吴江开发区连成一片的趋势
        6.4.2.4 同里现有管理体制的弊端
        6.4.3 吴江经济开发区与同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6.4.3.1 "区镇合一"管理新体制
        6.4.3.2 人事安排与调整
        6.4.3.3 古镇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6.4.4 香港世贸集团控股同里景区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7 "江南六镇"保护制度变迁的比较制度分析
        7.1 区域社会经济变迁与古镇保护
        7.1.1 区域社会经济变迁中的江南古镇
        7.1.1.1 传统江南水乡时代(1949之前):
        7.1.1.2 计划经济时代(1949-1978):
        7.1.1.3 发展乡镇工业时代(1979-1997):
        7.1.1.4 上海加速发展时期(1990至今):
        7.1.1.5 区域经济变迁的逻辑
        7.1.2 江南古镇保护发展的历史阶段
        7.1.2.1 自发保护阶段(1986-1995)
        7.1.2.2 古镇保护与观光旅游互动阶段(1996-2003)
        7.1.2.3 古镇保护与城镇综合发展互动阶段(2004年至今)
        7.1.2.4 江南古镇保护的成就
        7.1.3 保护管理实践中的存在问题
        7.1.3.1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7.1.3.2 古镇之间的竞争与联合
        7.1.3.3 保护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7.1.3.4 影响古镇保护的因素
        7.2 江南六镇地方政府选择古镇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7.2.1 古镇保护是地方政府谋求发展的一种手段
        7.2.2 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
        7.2.3 古镇保护中的"一把手效应"
        7.2.4 地方乡镇政府在古镇保护中的制度创新
        7.3 乡镇政府获取政治资源的制度创新
        7.3.1 政治资源的来源与获取方式
        7.3.1.1 各种形式的上级政府支持
        7.3.1.2 乡镇政府内部
        7.3.1.3 基层变通机制
        7.3.1.4 个人特殊权威
        7.3.2 县(市)、乡镇政府关系与古镇保护
        7.3.2.1 县、镇之间的博弈关系
        7.3.2.2 县政府支持古镇保护的政治经济分析
        7.3.2.3 古镇之间的制度竞争是县(市)政府间的竞争
        7.3.3 县镇之间的条块关系与古镇保护
        7.3.3.1 条块关系对古镇保护的影响
        7.3.3.2 各条块部门与古镇保护的关系
        7.3.4 县级以上政府与古镇保护的关系
        7.3.4.1 地级市层面
        7.3.4.2 省级政府层面
        7.3.4.3 国家部委层面
        7.4 乡镇政府获取经济资源的制度创新
        7.4.1 乡镇政府获取经济资源的逻辑
        7.4.1.1 政策环境与乡镇政府互动
        7.4.1.2 制度创新的重点:土地运作和旅游公司体制
        7.4.2 来源于政府
        7.4.2.1 乡镇政府可用资金分析
        7.4.2.2 来源于乡镇企业利润
        7.4.2.3 来源于上级政府与部门
        7.4.3 以地生财之道
        7.4.3.1 上下级政府间以地生财的交换逻辑
        7.4.3.2 以地生财的方法
        7.4.3.3 江南六镇以土地支持古镇保护的制度创新
        7.4.3.4 古镇保护开发权转移的制度创新
        7.4.4 来源于市场
        7.4.4.1 以古镇保护与开发作为融资平台吸引市场资金
        7.4.4.2 抵押银行贷款
        7.4.4.3 投资者直接参与古镇保护与开发
        7.4.4.4 其它来源
        7.4.5 保护公司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
        7.4.5.1 保护公司管理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
        7.4.5.2 保护公司管理体制变迁的一般轨迹
        7.4.5.3 江南六镇保护公司管理体制模式的分类
        7.4.5.4 江南六镇保护公司管理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7.5 乡镇政府获取知识资源的制度创新
        7.5.1 专家学者与实施者的交流互动
        7.5.1.1 专家与保护理论知识
        7.5.1.2 地方人才与保护实践知识
        7.5.2 专家发挥作用的方式
        7.5.2.1 保护规划整合各方观点之前
        7.5.2.2 保护规划整合各方观点之后
        7.5.3 规划者发挥作用的方式
        7.5.3.1 保护规划者的博弈地位与多重角色
        7.5.3.2 古镇保护的规划服务者和建议者
        7.5.3.3 规划政治场域的动员者与抗争者
        7.5.3.4 规划者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
        7.5.3.5 地方发展的推动者与建设者
        7.6 乡镇政府如何获取社会资源
        7.6.1 社会各界
        7.6.1.1 社会公众
        7.6.1.2 媒体
        7.6.2 利益分配问题是居民是否支持保护的关键因素
        7.6.2.1 居民受损益情况的复杂性
        7.6.2.2 居民支持古镇保护的条件
        7.6.2.3 利益分配博弈的复杂性
        7.6.3 政府与居民合作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7.6.3.1 企业产权结构形成的特殊性
        7.6.3.2 企业发展中各方历史贡献的差异性
        7.6.3.3 公平合理补偿之不可能性
        7.6.4 古镇区居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
        7.6.4.1 有限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反复博弈
        7.6.4.2 规则缺失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
        7.6.4.3 过程视角下的政府与居民博弈
第四部分:结论
    8 结论
        8.1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8.2 产权、转型期与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的特殊性
        8.3 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制度变迁中的双重政府悖论
结语: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江南六镇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二:江南六镇保护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层次
    附录三:1998-2000年江南六镇保护资金来源
    附录四:江南六镇保护相关的已批准的规划(2001年之前)
    附录五:《加快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桐政[1999]50号
    附录六:《乌镇古镇保护和开发管理办法(暂行)》桐政办 (2000)07号
    附录七:《关于进一步理顺西塘古镇保护及旅游开发管理体制问题的报告》
    附录八:嘉善县专题研究西塘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问题
    附录九:西墉镇《要求协调解决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有关问题》
    附录十:西墉镇《西坡古镇区民居客栈专项整治方案》
    附录十一:西塘镇旅游业协会《西塘旅馆行业的现状与担忧》
    附录十二:西塘旅游业协会会长《在西塘旅游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附录十三:《旅游业协会要成为西塘三产发展的领头羊》
    附录十四:《2004年度西塘旅游协会工作总结 》
    附录十五:《嘉善西墉议政会、开浙江先河》(2006年)
    附录十六:《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建华:专业决定成败》
    附录十七:桐乡市乡镇财政体制
    附录十八:同里房管所的历史变迁
    附录十九:《西塘、乌镇》粮管所的历史变迁
后记

(5)公路建设中收费还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委托——代理理论
        1.3.2 逆向软预算约束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研究法
        1.5.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收费还贷公路合理性分析
    2.1 收费公路及其类别
        2.1.1 收费公路的定义
        2.1.2 收费公路的类别
    2.2 收费还贷公路的属性
        2.2.1 收费还贷公路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2.2.2 自然垄断属性
        2.2.3 收费还贷公路级差效益分析
    2.3 我国收费还贷公路的合理性
        2.3.1 收费还贷公路实施的前提
        2.3.2 收费公路的现实意义
        2.3.3 实施收费还贷应注意的问题
第3章 收费还贷公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湖南省收费还贷公路现状
        3.1.1 湖南省公路交通概况
        3.1.2 湖南省收费还贷公路情况
        3.1.3 湖南省收费还贷公路管理体制
    3.2 收费还贷公路存在的问题
        3.2.1 普通收费还贷公路规模过大
        3.2.2 政府投入不足
        3.2.3 收费标准高、收费站点多
        3.2.4 收费成本过高
    3.3 收费还贷公路偿债能力分析
第4章 公路建设中收费还贷方式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车辆通行费的流失及其使用不合理
        4.1.1 通行费收入流失严重
        4.1.2 车辆分流影响
        4.1.3 通行费收入大部分用于反向补贴
        4.1.4 车辆通行费征收成本高
    4.2 公路建设的超前性
    4.3 收费还贷公路的效率缺陷
    4.4 投资体制的弊端造成工程项目普遍超概算
    4.5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4.6 其它原因
第5章 解决公路建设中收费还贷方式问题的对策
    5.1 加强对车辆通行费的规范管理
        5.1.1 加强对收费还贷公路的财务管理
        5.1.2 不断改进收费方式,降低征收成本
        5.1.3 降低收费标准,适当延长收费期限
    5.2 合理确定收费还贷公路的规模
        5.2.1 建立项目决策风险责任制
        5.2.2 清理整顿收费站点,规范设立和审批制度
        5.2.3 实行“撤站并贷,统贷统还”
    5.3 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收费还贷公路效率
        5.3.1 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联合监督系统
        5.3.2 建立多渠道的偿债资金来源体系
        5.3.3 清理涉工程收费项目,加快税费改革进程
        5.3.4 加大政府投入,改善资本结构
    5.4 改革投资体制,降低工程成本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浅谈贷款修路与收费还贷对乌盟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实现共同富裕的法律途径——以国家所有权制度为视角[J]. 徐海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2)
  • [2]BOT在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上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王亮.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3]四川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刘小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4]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D]. 李昕. 同济大学, 2006(02)
  • [5]公路建设中收费还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李志平. 长沙理工大学, 2006(02)
  • [6]浅谈贷款修路与收费还贷对乌盟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影响[J]. 迟立群,迟立新,贾耀龙.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02(S1)
  • [7]“穿沙精神”是伊盟公路交通建设的宝贵财富[J]. 柳培林. 实践, 2000(03)
  • [8]对边防公路建养工作发展的探讨[J]. 邓长城.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1999(03)
  • [9]广东省公路收费标准分析探讨[J]. 沈惠生. 公路, 1996(08)

标签:;  ;  ;  ;  ;  

浅谈贷款道路建设和还贷对乌蒙公路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