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水泥强度试验方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ISO水泥强度试验方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ISO水泥强度检验法在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许佳奇[1](2021)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A项目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的环境能源项目的的投资速度不断提升,在土建施工的质量控制水平也面临着挑战。有许多企业急于追求利益,对工程质量严重忽视,导致质量问题不断显现。为了提升能源土建施工项目特别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从土建施工的角度出发,对建筑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进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程项目施工量控制体系,促进施工的高效高质运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资料的查询,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索土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理论基础,以及PDCA循环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中的运用。结合对比分析法进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中不同的质量控制理和方法的比较,以及比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出引入PDCA循环在土建施工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质量控制技术。确定使用PDCA循环理论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阐述PDCA循环的特点、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结合PDCA循环理论,设计出一套适用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中质量控制的PDCA步骤循环体系,介绍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PDCA循环的八步骤方法运用,并通过定量分析法中所采取的质量控制基本工具:计量过程能力指数、直方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应用到工程实例中。对质量控制各阶段的问题进行探讨,使质量控制更加定量化、科学化。以A项目为例的案例分析,对施工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通过PDCA循环进行质量控制,对案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行了定量分析,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制定具体相应的措施。通过PDCA循环最终达到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质量控制效果。对构建科学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施工企业的高效高质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牛世伟[2](2021)在《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基(HOC)裂隙注浆材料的研发及其相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被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注浆工程领域,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HBSC)因其制备能耗少、CO2排放量低等特性成为未来绿色注浆材料发展的趋势之一。本文以山西省地方标准《注浆技术规程》中裂隙注浆相关内容编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目的,基于水泥复合化理论,并紧密结合注浆工程实践,对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注浆材料的复合化及其相关机理展开研究。以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HBSC)作为基体材料,同时引入煤系偏高岭土(CMK)和普通硅酸盐水泥(OPC)组成三元裂隙注浆材料(HOC),运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进行试验方案设计。首先,通过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发了性能可调的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基(HOC)裂隙注浆材料;其次,通过HOC裂隙注浆材料的流动性均匀试验和FLUENT数值模拟,揭示了其流动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运移扩散规律和注浆封堵机制;最后,采用EIS、XRD和SEM联合并用的方法,对HOC裂隙注浆材料的水化过程、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揭示了其水化和耐久机理。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1)针对裂隙注浆技术,通过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HOC裂隙注浆材料组成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参考资源节约与碳排放分析结果,研发了性能优异、资源节约和绿色环保的HOC裂隙注浆材料(授权发明专利号:ZL 2018 1 1512312.5),其中P15(HBSC:OPC:CMK=85.75%:4.34%:9.91%)的综合性能最佳,可节约27.73%的石灰石消耗量,15.78%的标煤消耗量,CO2减排率达到19.23%;有快凝特征的P12(HBSC:OPC:CMK=71.08%:9.56%:19.36%)可用于快硬要求的工程;有优异力学性能的P16(HBSC:OPC:CMK=93.42%:1.84%:4.74%)可满足加固工程的要求,其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价值。(2)通过分析标准养护、清水养护、盐腐蚀环境和冻融循环条件下的HOC裂隙注浆材料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研究其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的变化规律;考虑注浆材料的脆性破坏特征,基于“复合幂-指数模型”(CPE模型),提出了适用于HOC裂隙注浆材料的修正“复合幂-指数模型”(CPE模型),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CPE模型的相关参数。(3)通过HOC裂隙注浆材料的流动度测试,揭示了其流动度-时间曲线具有显着的时变特征,并可划分为缓慢期、快速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采用FLUENT模拟软件,建立三维单一裂隙注浆扩散模型,采用基于HOC裂隙注浆材料粘度时变性的广义宾汉流体本构方程,对其在不同流场下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揭示了裂隙注浆封堵机制,研究得出:HOC裂隙注浆材料呈现出“非对称椭圆(AE)”的扩散规律,优越性体现在其扩散范围大、均匀性高和动水冲刷流失少等方面;固化封堵体形成最有利的时间段为t2~t3,即注浆材料扩散至固壁边界处而未扩散至出口边界;针对其他无法有效封堵地下水的情况,可采取调整注浆速率和改变材料配比等措施。(4)在宏观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上,采用EIS、XRD和SEM联合并用的方法,对HOC裂隙注浆材料的水化过程、水化产物和微观形貌结构进行表征,揭示了其水化机理,研究得出:HOC裂隙注浆材料的水化过程主要受两个阶段控制,第一阶段是硫铝酸盐相和石膏共同控制,主要生成AFt和AH3,可形成HOC裂隙注浆材料的骨架;第二阶段是硅酸二钙相水化,主要生成C-S-H凝胶等,可起填隙和胶结作用,提高HOC裂隙注浆材料的密实度。(5)采用长期浸泡制度,以形貌特征、质量变化和力学性能为评价指标,对HOC裂隙注浆材料在单一硫酸盐溶液和硫酸盐-氯盐联合溶液侵蚀条件下的劣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EIS、XRD和SEM联合并用的表征方法,揭示了HOC裂隙注浆材料的耐久机理,研究得出:HOC裂隙注浆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单一硫酸盐侵蚀时,由于SO42-的存在,主要产物是AFt和C-S-H凝胶,无AFm存在;而硫酸盐-氯盐联合侵蚀时,氯盐的存在抑制了AFt的生成,促进了Friede’s盐的形成,对硫酸盐的侵蚀破坏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6)采用冻融循环制度,以质量变化、相对动弹性模量和力学性能为评价指标,对HOC裂隙注浆材料的抗冻融循环特性进行研究,结合EIS分析其劣化规律,研究得出:随着冻融循环,HOC裂隙注浆材料的内部损伤程度增大,连通孔隙路径增多,结构变疏松,其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也相应下降,但HOC裂隙注浆材料仍表现出良好的抗冻融循环特性。本文所研究的HOC裂隙注浆材料相关内容可为山西省地方标准《注浆技术规程》及其它相关标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同时HOC裂隙注浆材料作为高性能、低能耗和低排放的环保型注浆材料,其应用推广可增加与环境的相协调性,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梁遐意[3](2020)在《低噪声功能路面表面纹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噪声污染正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还制约噪声源周边物业的经济价值。交通噪声由空气动力效应、车辆动力总成(排气和发动机)和轮胎与路面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噪声叠加而成。随着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车辆动力系统噪声得到有效控制,轮胎/路面噪声已成为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已有研究表明,轮胎/路面噪声主要由轮胎振动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叠加而成。影响轮胎/路面噪声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表面纹理和空隙率,路面表面纹理主要影响轮胎振动噪声产生,路面空隙率主要影响空气泵吸噪声产生和轮胎/路面噪声传播。因此表面纹理和空隙率的优化研究应作为低噪声路面的设计方向。鉴于多空隙路面的降噪效果已有大量研究,同时高造价和短寿命也限制了多空隙路面的使用范围。从这个角度看,研究表面纹理对交通噪声的影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行业已经可以通过表面处治(程控精铣刨等)方式将路面表面纹理处置成期望的轮廓形貌。然而受实际表面纹理单一化以及室内模拟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全面地调查和验证表面纹理形式与路面噪声的关系,特别是表面纹理单一变量对路面噪声的影响,因此无法获取经过优化的理想低噪声路面表面纹理形式用于指导路面表面处治。鉴于此,本文从路面表面轮廓线的几何评价角度出发,采用有限元模拟及相关性分析方法,调查研究表面纹理单一化指标与路面噪声的关系,建立基于表面纹理几何表征参数的振动噪声经验预估模型。并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和最优化方法,开展基于目标噪声的表面纹理设计方法研究,实现表面纹理—噪声水平的正向预测和反向设计。然后采用3D打印技术和室内加速加载系统噪声测试法对振动噪声预估模型和表面纹理设计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采用单层结构形式开展低噪声功能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从表面轮廓线的空间几何评价指标角度,总结归纳了二维轮廓线的表面纹理纵向深度、水平分布、轮廓空间形态的表征参数。同时构建了轮胎-空气-路面耦合振动噪声模型,以计算二维轮廓线激励下的时域与频域噪声水平。系统地开展了表面纹理几何表征参数与振动噪声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了纹理参数对总体噪声、低频噪声及高频噪声的影响规律,并开展了与振动噪声相关的表面纹理几何参数重要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基于表面纹理几何表征参数的振动噪声经验模型,实现了基于路面表面纹理的噪声水平预测。(2)为实现轮廓线的精准函数表达,采用傅里叶级数拟合表面轮廓线,发现在表面轮廓线的噪声性能相关性研究中,轮廓曲线的傅里叶级数拟合优度R2≥0.9即可满足精度要求。之后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轮廓线傅里叶系数与噪声水平的非线性函数模型,并以此建立了最优化求解的目标函数,最后采用内点法-粒子群混合算法进行目标噪声值下的轮廓线傅里叶系数最优化求解,以获取目标噪声下的轮廓线傅里叶级数,实现了目标噪声下的表面纹理反向设计。(3)采用线激光扫描仪提取路面的表面轮廓线,基于数字图像拼接和配准算法,重构了真实路面的表面轮廓面模型。并提出两种定向生成表面轮廓面方法:一是基于振动噪声预估模型,建立以振动噪声值为导向的表面轮廓线数据库,随机筛选期望噪声水平的表面轮廓线组合生成表面轮廓面;二是采用表面纹理设计方法生成期望噪声水平下的轮廓线,随机组合成表面轮廓面。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和定制表面轮廓面,并以纹理水平指标评价纹理打印质量。结果表明:3D打印对大部分宏观纹理有着高复制性,但是难以复制微观纹理,并验证3D打印技术应用于表面纹理定制领域是可行的。最后基于主驱动轮式路面材料加速加载系统噪声测试法,对真实试件、复制试件、定制试件进行轮胎/路面噪声测试与评价,有效验证了振动噪声预估模型和表面纹理设计方法的准确性。(4)参考碎石封层的结构形式,采用单层集料结构展开低噪声功能层设计。采用MATLAB编程软件生成相应特征的二维集料颗粒,随机组合成单层结构,提取单层结构的表面轮廓线,计算其振动噪声水平。综合考虑集料的粒径、棱角性、级配组成因素可知,粗粒式(9.5-13.2mm)、低棱角性(圆度值1.0-1.3)、单粒径集料所组成的单层结构表现较低的振动噪声水平,可应用于低噪声单层结构设计。

宋一鸣[4](2019)在《轻型结构周转型住宅外围护体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废物积累等环境变化,都与人类的活动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而建筑,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亦都是高度活跃的行业。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涵盖了从材料开采、加工、建造、使用到拆除等多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相当大的大气污染和固体垃圾等排放至环境中。随着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评估也逐渐得到普及,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估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库尚未能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降低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现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常用于已建成项目分析,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多方案比较,但这种应用方式通常比较样本数量较少,对方案的改善空间有限。因此,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实现因地制宜地对大量样本的全生命周期预估和比对,对建筑设计及建筑性能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的课题背景与理论研究,对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和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做系统的梳理,比较学术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结论,发现评估方法中的问题和局限性。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以实际建造项目(微排未来屋)为载体,展示在中国国情下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可行方法和流程,并且将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提出优化设计的方法。第三部分为方法归纳,即根据全生命周期评估理论推导出建筑生命各阶段的计算公式,借助计算机语言编写计算全生命评估的程序,为建筑设计阶段筛选合适的方案和材料降低环境影响提供可能。本研究通过国内外的大量文献研究,从理论知识出发,结合实际建造项目的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方法实验并回归理论研究,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计算机辅助全生命周期评估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为建筑设计阶段进行准确、适宜的全生命周期评估提供思路,改善建筑设计决策的客观性,贯彻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以下方面做到创新:1)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轻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计算方法:详细分解所研究建筑的建造过程,整理建筑所需的构件与材料,利用国际先进的数据库与性能模拟软件,结合中国国内的建造技术、电网水平和交通运输等实际情况,计算最接近实际情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数据。2)利用C#语言编写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自动生成程序利用编程语言,精确高效地计算建筑使用不同外围护体构造的全生命周期能耗,避免人工计算的误差和时间成本,实现在设计阶段快速计算和优化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性能的可能。3)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估的轻型建筑外围护体设计优化方法分别对建筑外围护体的各层材料和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能耗比重进行分析,总结外围护体各层对降低建筑能耗的影响,确定外围体各层材料的选材自由度以及最佳选择。4)建立系统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模型归纳整理能够普遍适用的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模型,涵盖建筑的建造、运行、维护和拆除各个阶段,既能用于轻型建筑,又能适用于重型建筑,解析评估方法中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前景。本文共计约120000字,图表83余幅

邵理云[5](2018)在《高含硫气井环空带压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天然气资源使用量日益增多,高酸性气藏的开发得到了广泛重视。然而,不难发现开发高酸性气藏给油气井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高酸性气田中,气井环空带压可能对井筒安全和环境安全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本文针对高含硫气田开发中的实际生产工况,系统研究了气井环空带压与环空腐蚀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充分考虑油气井腐蚀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腐蚀与环境敏感开裂对井筒完整性的影响,采用腐蚀电化学手段,提出了符合酸性气田实际生产情况的电化学腐蚀适用性测试方法,开展酸性气田井筒环境腐蚀测试;系统模拟了井下高温高压高含硫工况,对C110套管进行电化学腐蚀、电偶腐蚀及缝隙腐蚀测试,探讨了 C110套管与G3、17-4PH、718合金之间电偶腐蚀、缝隙腐蚀的机理及腐蚀严重度。针对油套环空硫化氢、二氧化碳充分饱和液相,含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及水汽的复杂气相状态,提出了一套影响酸性气田井筒腐蚀和开裂的评价方法及判据,为环空腐蚀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基于井筒油套管材料环境敏感开裂理论和应力腐蚀开裂实验标准,对套管材质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包括材料的金相、硬度、强度、冲击韧性测试;开展酸性气田井筒工况环境敏感开裂测试研究,获得适合酸性气田的应力腐蚀开裂试验方法及表征参量,得到了模拟井底腐蚀环境中断裂韧性参数和抗应力腐蚀性能。通过实验证实,含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及水汽的复杂气相腐蚀工况不会对套管产生不可接受的腐蚀和开裂倾向。目前环空带压值低于允许的阈限值,应保持井口环空自然气相态,减小放气和再充液对井的平衡状态的干扰。再次,基于环空保护液电化学腐蚀机理,评价油套环空加注介质,包括环空加注柴油、环空加注氮气(含少量环空保护液)、环空加注氮气(含少量地层水),对井筒材质腐蚀的影响规律;开展环空保护液防腐性能测试,评价现场送样环空保护液在两种不同温度下的腐蚀失重实验,电偶腐蚀实验,缝隙腐蚀实验;开展环空保护液电化学腐蚀评价测试,以及环空保护液环境敏感断裂测试;得到管理环空套管腐蚀方法。在研究环空保护液的均匀腐蚀评价性能基础上重点关注气井管柱中可能存在的局部腐蚀,如:缝隙腐蚀及电偶腐蚀,对评价环空保护液的耐腐蚀性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最后,开展了酸性气井环空带压诊断和管理研究,并针对P1井特殊生产情况,建立了 P1井风险识别分级及其井筒完整性安全管理方法,得到井筒完整性评价结果和长期关井的安全管理办法。应用实践表明:本文研究形成的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环空管控措施,为酸性气田环空套管腐蚀管理提供重要支撑,保障了环空带压气井的安全生产。

陈恩平,陈慧君[6](2013)在《新老水泥标准使用对比》文中指出新水泥标准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于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代替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等3个标准。针对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新标准在施工中的应用,与原水泥标准做了对比,重点说明同一水泥实行新标准后降低一个标号(强度等级)的原因,但指标值未变,因此促使水泥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水泥产品质量。新标准实行以MPa表示水泥强度等级,推动我国水泥质量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了通用性。修订后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标准的推广实施,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水泥的生产和应用。

兰亚芬[7](2011)在《影响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是应用最广的重要建筑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混凝土及相关制品的质量,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在水泥检测的所有的项目中,水泥强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项目,其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在建筑施工中水泥材料的正确使用以及工程结构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提高水泥强度检验精度,真实反映受检水泥的强度,为工程建设服务。影响水泥强度检测质量的因素很多,有的因素对强度检测结果影响显着,如果不高度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在检测过程中不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就会造成检测结果不能反映水泥的真实强度。因此,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水泥胶砂配比、操作参数、养护条件、试模及夹具状态等因素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所得结果对控制检测条件提高水泥强度检测精度具有指导作用。在水泥胶砂配比中,不同的水泥量和加水量均为影响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显着因素。对操作参数的研究中得到,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影响显着的因素为刮平操作、成型面是否作为受力面、脱模方式以及装模方式;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影响较小的因素为抗折试验机a角度、平衡锤的位置以及压力试验机的加荷速度。在养护条件中,水养护箱中的水温和养护水未能覆盖到试件表面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影响显着;而成型室温(温度范围在13℃~23℃)、养护箱温湿度(温度范围在15oC~25oC;湿度范围在80%~90%)及试件放置位置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则较小。在试模及夹具状态中,试模平整度不好、外接缝未涂有黄干油以及球座不灵活均会对强度产生显着影响;而内表面涂有过多黄油、球座夹具加入过多黄油均对水泥抗压强度检测结果影响较小。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控制对水泥检测结果影响显着的因素,以确保得到水泥的真实强度。

侯金龙,侯斌[8](2005)在《注重技术质量 提高结构耐久性》文中指出通过多年来大量的工程实践,我国公路桥梁工程的建设水平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工程技术人员也已掌握了建造各类桥梁的关键技术。随着国家公路主干线的继续建设和完善,仍要兴建为数众多的公路桥梁,以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但在当前公路桥梁建设的工程实践中,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如何注重技术质量、提高结构耐久性的角度,阐述了见解,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赵红军[9](2005)在《提高立窑水泥ISO强度的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工业试验调整原料与燃料材料的配比,在OK12-2立磨上(磨盘直径Φ1.2m)磨制出不同三率值的生料,然后在Φ2.8×10m的立窑上进行煅烧。通过对煅烧所得熟料的化学分析及物理强度检验,详细分析了硅酸三钙、铝酸三钙、硅酸盐矿物等的含量对熟料ISO强度的影响,基本弄清了影响熟料ISO强度的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找出了既适宜立窑煅烧,又能达到较高ISO强度的三率值及熟料矿物组成,即:KH=0.93±0.02、SM=2.1±0.1、IM=1.3±0.1。在上述三率值下,C3S含量高,立窑煅烧范围宽,易于立窑操作,从而为提高立窑熟料ISO强度确立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韩延清[10](2002)在《水泥GB法与ISO法对比试验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比试验 ,阐述了水泥GB与ISO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ISO水泥强度检验法在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水泥强度检验法在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A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应用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应用意义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目标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对比分析法
        1.5.3 定量分析法
        1.5.4 案例分析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1 论文结构
        1.6.2 技术路线图
    1.7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释义及理论概述
    2.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释义
        2.1.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定义
        2.1.2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特点
        2.1.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土建工程项目施工难点
    2.2 施工质量管理概述
    2.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概述
    2.4 PDCA循环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方案设计
    3.1 质量管理主要研究方法比较
    3.2 基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分析工具
        3.2.1 计量过程能力指数
        3.2.2 直方图法
        3.2.3 因果分析图
        3.2.4 排列图法
        3.2.5 QC小组分析法
    3.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3.3.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目的
        3.3.2 基于PDCA循环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3.3.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步骤
    3.4 本章小结
4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在A项目上应用
    4.1 项目的概况及特点
        4.1.1 项目概况
        4.1.2 A项目土建施工质量管理特点
    4.2 A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3 A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A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果
    5.1 A项目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5.2 A垃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运行
        5.2.1 第一轮PDCA循环
        5.2.2 第二轮PDCA循环
    5.3 A垃圾电站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循环运行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基(HOC)裂隙注浆材料的研发及其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2.1 注浆法概述
        1.2.2 节能低碳水泥注浆材料
        1.2.3 辅助性胶凝材料-水泥注浆材料
    1.3 裂隙注浆研究现状
        1.3.1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1.3.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裂隙注浆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
        2.1.2 煤系偏高岭土
        2.1.3 外加剂
    2.2 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2.1 稳定性试验
        2.2.2 结石率试验
        2.2.3 凝结时间试验
        2.2.4 抗折强度试验
        2.2.5 抗压强度试验
    2.3 流动特性试验方法
        2.3.1 流动特性试验
        2.3.2 电阻率试验
        2.3.3 贯入阻力试验
    2.4 水化机理试验方法
        2.4.1 电化学阻抗谱(EIS)试验
        2.4.2 X射线衍射试验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
    2.5 耐久性试验方法
        2.5.1 耐盐腐蚀试验
        2.5.2 抗冻融循环试验
第3章 HOC裂隙注浆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及节能分析
    3.1 均匀试验设计
        3.1.1 均匀设计简介
        3.1.2 均匀试验设计
    3.2 稳定性
    3.3 结石率
    3.4 凝结时间
    3.5 抗折强度
    3.6 抗压强度
    3.7 变形特性
        3.7.1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3.7.2 复合幂-指数模型
    3.8 资源节约与碳排放分析
        3.8.1 资源节约
        3.8.2 碳排放分析
    3.9 材料组成与性能关系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HOC裂隙注浆材料流动特性及扩散规律研究
    4.1 HOC裂隙注浆材料流动特性
        4.1.1 均匀试验结果
        4.1.2 流动度-时间曲线
        4.1.3 流动阶段划分
        4.1.4 电阻率
        4.1.5 贯入阻力
    4.2 注浆材料扩散计算模型
        4.2.1 计算软件
        4.2.2 控制方程
        4.2.3 计算模型
        4.2.4 浆液参数
    4.3 静水注浆浆液扩散规律研究
        4.3.1 计算工况
        4.3.2 水泥浆液静水扩散规律
        4.3.3 HOC裂隙注浆材料扩散规律
        4.3.4 不同浆液扩散规律对比
    4.4 动水注浆浆液扩散规律研究
        4.4.1 计算工况
        4.4.2 水泥浆液动水扩散规律
        4.4.3 HOC裂隙注浆材料动水扩散规律
        4.4.4 不同浆液扩散规律对比
    4.5 注浆封堵机制
        4.5.1 “非对称椭圆(AE)”扩散规律
        4.5.2 注浆封堵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OC裂隙注浆材料水化机理研究
    5.1 电化学阻抗谱法(EIS)
        5.1.1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5.1.2 等效电路模型
        5.1.3 阻抗参数分析
        5.1.4 阻抗参数与抗压强度关系
    5.2 XRD分析
    5.3 SEM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HOC裂隙注浆材料耐久性研究
    6.1 硫酸盐腐蚀试验
        6.1.1 形貌特征
        6.1.2 质量变化
        6.1.3 力学性能
        6.1.4 EIS分析
        6.1.5 XRD分析
        6.1.6 SEM分析
    6.2 硫酸盐-氯盐腐蚀试验
        6.2.1 形貌特征
        6.2.2 质量变化
        6.2.3 力学性能
        6.2.4 EIS分析
        6.2.5 XRD分析
        6.2.6 SEM分析
    6.3 抗冻融循环试验
        6.3.1 质量和相对动弹性模量
        6.3.2 力学性能
        6.3.3 EIS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HOC裂隙注浆材料抗折强度图
附录 B HOC裂隙注浆材料抗压强度图
附录 C HOC裂隙注浆材料应力-应变曲线
附录 D HOC裂隙注浆材料“复合幂-指数模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太原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3)低噪声功能路面表面纹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表面纹理测试与评价研究
        1.2.2 表面纹理处治技术研究
        1.2.3 轮胎/路面噪声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
        1.2.4 轮胎/路面噪声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轮胎与路面界面噪声机理
    2.1 轮胎/路面噪声的产生与增强机理
        2.1.1 噪声产生机理
        2.1.2 噪声增强机理
    2.2 轮胎/路面噪声在路面空隙中的传播与吸收机理
    2.3 轮胎/路面界面噪声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表面纹理几何指标的振动噪声经验模型研究
    3.1 沥青混合料试验设计
        3.1.1 原材料技术性质
        3.1.2 混合料设计
        3.1.3 沥青路面表面轮廓测试及处理方法
    3.2 轮胎/路面振动噪声FE模拟方法
        3.2.1 振动激励提取
        3.2.2 轮胎-空气-路面耦合噪声模型
        3.2.3 轮胎/路面振动噪声测试
    3.3 表面纹理几何指标与路面噪声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3.1 沥青路面表面纹理的几何表征参数研究
        3.3.2 表面纹理指标对路面噪声水平的影响分析
    3.4 基于表面纹理的振动噪声经验预估模型研究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目标噪声的表面纹理设计研究
    4.1 沥青路面表面轮廓线函数表征
        4.1.1 傅里叶级数逼近法
        4.1.2 函数拟合影响因素分析
    4.2 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噪声水平经验函数
        4.2.1 BP神经网络
        4.2.2 BP神经网络建模
    4.3 基于目标噪声值的轮廓线傅里叶系数最优化求解
        4.3.1 采用内点法进行傅里叶系数寻优
        4.3.2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内点法初始值
    4.4 目标轮廓线纹理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3D打印技术的低噪声路面测试与评价研究
    5.1 3D打印技术
        5.1.1 3D打印技术简介
        5.1.2 应用现状
    5.2 3D打印:复制与定制表面轮廓
        5.2.1 表面轮廓面复制
        5.2.2 基于期望噪声水平的表面轮廓面定制
    5.3 3D打印试件质量评价
        5.3.1 3D打印机及打印材料选取
        5.3.2 3D打印效果评价
    5.4 轮胎/路面噪声室内测试及分析方法
        5.4.1 室内主驱动加速加载系统噪声测试法
        5.4.2 目标噪声提取
        5.4.3 噪声数据分析
    5.5 基于3D打印试件的室内噪声评价研究
        5.5.1 沥青混凝土试件与其复制品噪声分析
        5.5.2 3D打印定制试件噪声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低噪声表面功能层设计
    6.1 低噪声功能层设计思路
    6.2 单层结构设计及噪声分析
        6.2.1 不规则二维集料生成与筛选
        6.2.2 等粒径集料单层结构
        6.2.3 单粒径集料单层结构
        6.2.4 不同级配集料单层结构
    6.3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轻型结构周转型住宅外围护体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1.1.2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1.1.3 中国建筑节能的迫切性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
        1.2.1.1 国外政策法规
        1.2.1.2 国内节能政策发展
        1.2.2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
        1.2.3 全生命周期评估工具
        1.2.4 现存问题提出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轻型住宅与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影响
    2.1 轻型建筑的必要性
    2.2 周转型住宅的分类
        2.2.1 不同类型的住宅定义
        2.2.2 本课题研究案例的类型:轻型周转型住宅(light-framed temporary housing)
    2.3 轻型住宅现状
        2.3.1 轻型临时住宅的发展过程
        2.3.2 缺点和不足、使用者满意度
    2.4 轻型住宅对设计的要求
    2.5 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影响
        2.5.1 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
        2.5.2 可持续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与框架
    3.1 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
        3.1.1 全生命周期评估框架
        3.1.2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
        3.1.3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应用范围
    3.2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四个阶段
        3.2.1 定义目标与范围
        3.2.2 清单分析
        3.2.3 影响评估
        3.2.4 结论阐释
    3.3 全生命周期评估流程
        3.3.1 传统型(baseline LCA)
        3.3.2 比较型(conventional LCA)
        3.3.3 精简型(streamlined LCA)
    3.4 全生命周期评估分类
        3.4.1 全生命周期能源评估
        3.4.2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
        3.4.3 LCEA、LCCO_2A与LCA的比较
    3.5 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
        3.5.1 系统边界
        3.5.2 地理问题
        3.5.3 LCI数据质量
        3.5.4 高成本
        3.5.5 结果输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评估应用
    4.1 全生命周期评估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4.1.1 LCA体系构建原则
        4.1.1.1 归因型
        4.1.1.2 结果型
        4.1.1.3 比较
        4.1.2 建筑LCA的研究难点
    4.2 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
        4.2.1 建筑的全过程评估(WPC)
        4.2.1.1 住宅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4.2.1.2 商业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4.2.1.3 市政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4.2.1.4 结论比较
        4.2.2 建筑材料与构件评估(BMCC)
    4.3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工具
        4.3.1 工具的分类
        4.3.2 工具比较
    4.4 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学术研究分析
        4.4.1 学术研究发展过程
        4.4.2 研究案例分析
        4.4.2.1 使用阶段
        4.4.2.2 建造阶段
        4.4.2.3 其他阶段
        4.4.3 学术研究结论
    4.5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的优势与弱势分析
        4.5.1 避免问题转移
        4.5.1.1 多个生命阶段
        4.5.1.2 多种环境影响
        4.5.2 广泛使用与标准化
        4.5.3 LCA的四个阶段
        4.5.3.1 目标和界限定义
        4.5.3.2 库存清单分析
        4.5.3.3 影响评估
        4.5.3.4 结果阐释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墙体全生命周期性能评估一一以微排未来屋为例
    5.1 研究背景介绍
        5.1.1 微排未来屋
        5.1.2 研究中的定量
        5.1.3 研究中的变量
    5.2 计算方法
        5.2.1 建造能耗(Construction Energy)
        5.2.2 运行能耗(Operating Energy)
        5.2.3 维护能耗(Maintenance Energy)
        5.2.4 终端能耗(Energy used at the end-of-life)
    5.3 计算结果
        5.3.1 材料需求总量
        5.3.2 建造能耗
        5.3.3 运行能耗
        5.3.4 维护能耗
        5.3.5 终端能耗
        5.3.6 全生命周期影响
        5.3.7 比较
    5.4 结果分析
        5.4.1 结构
        5.4.2 围护层
        5.4.3 空气层
    5. 5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能耗的轻型建筑围护体优化设计
    6. 1案例背景介绍
        6.1.1 全生命周期评估
        6.1.2 周转型建筑
        6.1.3 建筑工业化
    6.2 材料选择
    6.3 优化设计方法
        6.3.1 能耗计算公式
        6.3.1.1 材料使用量
        6.3.1.2 建造能耗
        6.3.1.3 运行能耗
        6.3.1.4 维护能耗
        6.3.1.5 终端能耗
        6.3.2 生成方法
        6.3.2.1 数据输入
        6.3.2.2 模拟运行
        6.3.3 全生命周期能耗生成方法
    6.4 模拟结果与讨论
        6.4.1 不同阶段能耗比较
        6.4.2 不同阶段相关性分析
        6.4.3 外围护体不同层的影响分析
        6.4.3.1 建造能耗与最外层的关系
        6.4.3.2 运行能耗与保温层
        6.4.3.3 全生命周期能耗与最外层的关系
    6.5 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筑设计阶段计算机辅助全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研究
    7.1 计算机辅助评估方法模型
        7.1.1 定义目标和边界
        7.1.2 清单分析
        7.1.3 影响评估
        7.1.4 结果阐释
        7.1.5 建立评价模型
    7.2 计算机辅助评估的计算方法
        7.2.1 参数与变量汇总
        7.2.1.1 BIM信息集成平台
        7.2.1.2 信息流结构
        7.2.2 编程语言
        7.2.2.1 编程结构
        7.2.2.2 计算公式
        7.2.3 数据分析
        7.2.3.1 数据分析软件
        7.2.3.2 图表报告
        7.2.3.3 相关性分析
        7.2.3.4 敏感性分析
    7.3 影响因素分析
        7.3.1 LCA研究的目标和范围(Goal and scope)
        7.3.1.1 研究成果要求
        7.3.1.2 评估指标
        7.3.2 建筑类型差异
        7.3.2.1 传统建造模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
        7.3.2.2 重型结构与轻型结构
        7.3.2.3 建筑功能
    7.4 设计方法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7.4.1 可运用的评估类型
        7.4.2 软件开发前景
        7.4.3 局限性与改善方法
        7.4.3.1 局限性
        7.4.3.2 改善方法
    7.5 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7.5.1 政府
        7.5.2 建筑师
        7.5.3 使用者
        7.5.4 投资方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语
    8.2 本文可能深入开展的下一步工作
    8.3 未来研究的展望
    8.4 行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1: 编程语言
    1 EnergyPlus模拟运行文件生成方法(6.2.2章节相关代码)
    2 全生命周期能耗生成算法(6. 2. 3章节相关代码)
        2.1 算法结构
        2.2 对象(entity)定义与信息录入
        2.2.1 研究对象定义
        2.2.2 加工过程参数信息
        2.2.3 材料参数信息
        2.2.4 方案定义
        2.2.5 结果定义
        2.2.6 运输过程参数信息
        2.3 建造能耗运算代码(Embodied Energy)
        2.4 运行能耗运算代码(Operating Energy)
        2.5 维护能耗运算代码(Maintainence Energy)
        2.6 终端能耗运算代码(End-of-life Energy)
        2.7 全生命周期能耗运算代码(Life Cycle Energy)
附录2: 第六章节评估参数汇总
    1 建造阶段参数
    2 维护阶段参数(无需维护的替换材料参数省略)
附录3: 第六章节计算机辅助运算模拟结果
作者简介
致谢

(5)高含硫气井环空带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国内外高含硫气藏开发概况
        1.1.2 高含硫气井安全开采面临的主要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4 创新点
第2章 井筒电化学腐蚀
    2.1 腐蚀与环境敏感开裂对井筒完整性的影响
    2.2 油气井腐蚀环境
    2.3 电化学腐蚀分类及特点
        2.3.1 电化学腐蚀分类
        2.3.2 电化学腐蚀特点
    2.4 酸性气田井筒环境腐蚀测试
        2.4.1 基于生产制度的电化学腐蚀适用性测试方法
        2.4.2 C110套管电化学腐蚀测试
        2.4.3 C110套管与G3套管之间的电偶/缝隙腐蚀测试
        2.4.4 C110套管与17-4PH、718合金之间的电偶腐蚀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井筒油套管材料环境敏感断裂
    3.1 环境敏感断裂概念
    3.2 环境敏感开裂类型
        3.2.1 应力腐蚀开裂
        3.2.2 与湿硫化氢环境相关的应力腐蚀开裂
        3.2.3 与氢渗透相关的开裂
        3.2.4 软区开裂
        3.2.5 腐蚀疲劳
        3.2.6 高强度钢延迟断裂
    3.3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3.3.1 裂纹源与潜在缺陷
        3.3.2 主要的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3.4 应力腐蚀开裂实验方法及表征参量
        3.4.1 应力腐蚀开裂实验标准
        3.4.2 硫化氢环境应力腐蚀开裂实验方法
        3.4.3 SSC硫化物应力开裂实验设定的腐蚀介质
        3.4.4 硫化物应力开裂SSC实验不通过的折中处理
    3.5 NACE D法环境敏感开裂测试
        3.5.1 C110套管力学性能测试
        3.5.2 NACE D法钡测试
        3.5.3 基于断裂韧性测试结果的强度计算
        3.5.4 实验测试
    3.6 模拟井底环境四点弯曲应力腐蚀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空保护液性能测试
    4.1 环空保护液性能要求
        4.1.1 环空保护液的腐蚀与环境敏感开裂的复杂性
        4.1.2 环空保护液功能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4.1.3 环空保护液类型及与金属材料的相容性
    4.2 环空保护液电化学腐蚀评价
        4.2.1 C110套管电化学腐蚀评价
        4.2.2 异种材质螺纹连接电偶腐蚀测试
    4.3 油套环空加注介质对井筒材质腐蚀的影响评价
        4.3.1 模拟环空加注柴油的腐蚀评价结果
        4.3.2 模拟环空加注氮气(含少量环空保护液)的腐蚀评价结果
        4.3.3 模拟环空加注氮气(含少量地层水)的腐蚀评价结果
    4.4 环空保护液环境敏感断裂测试
        4.4.1 NACEA溶液中C110套管NACEA法评价
        4.4.2 模拟地层水环境中DCB测试
        4.4.3 井口条件下环空保护液中C110套管DCB测试
    4.5 套管环空腐蚀管理
        4.5.1 套管外环空腐蚀问题的复杂性
        4.5.2 严重环空带压或地面冒油气应急处理及风险评估
        4.5.3 套管内腐蚀管理
        4.5.4 水泥封隔井段套管的腐蚀
        4.5.5 非注水泥段套管的腐蚀
        4.5.6 表层套管的腐蚀与安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性气井环空带压诊断与管理
    5.1 酸性气井环空带压机理
        5.1.1 井筒“物理效应”引起的环空带压
        5.1.2 油管串或井口泄漏或渗漏引起“A”环空带压
        5.1.3 套管泄漏或渗漏引起的环空带压
    5.2 井筒“物理效应”导致环空带压诊断
    5.3 环空带压B—B Test诊断方法
    5.4 技、表套环空带压诊断与气源、泄漏点诊断分析
        5.4.1 技术套管“B”环空带压的可能路径
        5.4.2 封闭型“B”环空的环空带压管理
        5.4.3 开式“B”环空的环空带压管理
        5.4.4 “B”环空水泥返到井口的环空带压管理
        5.4.5 表层套管“C”环空带压的可能路径及风险
    5.5 生产套管“A”环空带压诊断与处置
        5.5.1 生产套管“A”环空带压诊断与处置原则
        5.5.2 关闭井下安全阀诊断泄漏或渗漏位置
        5.5.3 井筒完整性测井诊断泄漏或渗漏位置
        5.5.4 环空液面监测
        5.5.5 生产套管内“A”环空带压的处置
        5.5.6 生产套管内“A”环空泄漏的处置
    5.6 环空泄漏井的可能泄漏点识别
    5.7 环空液面深度检测研究
第6章 现场应用(在P1井中的应用)
    6.1 P1井概况
    6.2 P1井的井筒完整性评价
        6.2.1 套管柱强度校核
        6.2.2 油管柱强度校核
        6.2.3 腐蚀寿命评估
        6.2.4 油层套管材料选择评价
    6.3 P1井风险识别
        6.3.1 P1井风险分级
        6.3.2 4944m~5738m井段一级风险分析
        6.3.3 4609m~4862m套变井段一级风险分析
        6.3.4 二级风险(0-4500m井段)分析
        6.3.5 油套环空保护液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污染的评价试验
    6.4 P1井长期关井的安全管理
        6.4.1 井口油压、各个环空压力的日常监测
        6.4.2 最大允许环空带压值的确定与判断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新老水泥标准使用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2 ISO法与GB法的对比
    2.1 两种水泥强度检验方法的胶砂组成不同
    2.2 两种水泥强度检验方法试验时试体的受压面积不同
    2.3 两种水泥强度检验方法试体抗压强度数据的计算方法不同
    2.4 两种水泥强度检验方法试验时加荷速度不同
    2.5 两种水泥强度检验方法试验时要求的温度不同
    2.6 两种水泥强度检验方法试验时所用的胶砂搅拌机不同
3 《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与99版及92版水泥标准的对比
    3.1 引用的水泥强度检验方法不同
    3.2 水泥标号改为强度等级
    3.3 两标准强度龄期与各龄期强度指标设置不同
    3.4 《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中新增的内容
4 结 语

(7)影响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泥强度检测方法与标准的发展
        1.2.1 国外水泥强度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发展
        1.2.2 国内水泥强度检测方法与标准的发展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与意义
2 试验用原材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用原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胶砂的制备
        2.3.2 试件的制备
        2.3.3 试件的养护
        2.3.4 试验程序
3 水泥胶砂配比的准确性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3.1 加入不同水泥量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3.2 不同加水量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操作参数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1 成型方式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2 密实方式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2.1 振动方式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2.2 装模方式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3 脱模方式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4 成型面作为受压面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5 试件龄期未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6 抗折试验机操作参数对水泥检测强度结果的影响
        4.6.1 抗折试验机a 角度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6.2 抗折试验机平衡锤位置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4.7 抗压试验机加荷速率对水泥检测强度结果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5 养护条件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5.1 成型室温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5.2 养护箱中养护条件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5.2.1 养护箱中养护温度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5.2.2 养护箱中养护湿度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5.3 水中养护条件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5.3.1 养护水温度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5.3.2 换水状态对水泥强度检测的影响研究
        5.3.3 试体在水养护箱中的放置位置对水泥检测强度结果的影响
        5.3.4 养护过程中未能及时补水对水泥检测强度结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试模及夹具状态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6.1 试模状态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6.2 夹具状态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6.2.1 不同抗折夹具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6.2.2 不同抗压夹具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6.2.3 抗压夹具状态对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尚需深入开展的工作
    7.1 结论
    7.2 尚需继续开展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注重技术质量 提高结构耐久性(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技术
2 混凝土
3 悬臂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
4 空心薄壁墩墩身的裂缝

(9)提高立窑水泥ISO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立窑水泥生产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空间
    1.2 ISO法的实施对立窑水泥实物质量的影响
        1.2.1 ISO法与GB法的区别
        1.2.2 ISO法的实施对立窑水泥实物质量的影响
    1.3 水泥强度发生机理
    1.4 ISO法与GB法相比较强度下降的原因
    1.5 熟料水化与水泥强度的关系
        1.5.1 熟料矿物组成
        1.5.2 单矿物的水化性能
        1.5.3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
    1.6 我国不同窑型熟料与国外熟料强度的差别
    1.7 我国不同窑型熟料质量的差别
    1.8 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测试数据
    2.1 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方法
    2.2 取样及样品制备要求
    2.3 检验方法
    2.4 试样的熟料组成配比数据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讨论
    3.1 C_3S的含量对立窑水泥ISO强度的影响
    3.2 SM对立窑水泥ISO强度的影响
    3.3 KH对立窑水泥ISO强度的影响
    3.4 C_3A对立窑水泥ISO强度的影响
    3.5 硅酸盐矿物合量对立窑水泥ISO强度的影响
    3.6 不同率值下的熟料矿物组成比较
    3.7 煅烧的控制的影响
    3.8 效果比较
    3.9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水泥GB法与ISO法对比试验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ISO) (GB/T17671-1999) 的主要修订内容
    1.1 标准砂由0.25mm~0.65mm改为0.08mm~0.40mm三级级配
    1.2 胶砂组成中的灰砂比由1:2.5改为1:3.0, 水灰比由0.44 (或0.46) 变为0.50
    1.3 试验条件控制精度提高
    1.4 胶砂搅拌机改行星式搅拌机
    1.5 量水器的改变
    1.6 胶砂振动台改为伸臂式振动台
    1.7 胶砂试件处理方法的改变
    1.8 压力试验机的精度和试验时加荷速度有所提高
    1.9 强度计算的改变
2 六大水泥标准的修改内容
3 水泥GB法与ISO法的对比试验
4 ISO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掺外加剂砼配合比

四、ISO水泥强度检验法在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A项目为例[D]. 许佳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基(HOC)裂隙注浆材料的研发及其相关机理研究[D]. 牛世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低噪声功能路面表面纹理优化研究[D]. 梁遐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轻型结构周转型住宅外围护体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D]. 宋一鸣. 东南大学, 2019(05)
  • [5]高含硫气井环空带压管理研究[D]. 邵理云.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 [6]新老水泥标准使用对比[J]. 陈恩平,陈慧君. 云南水力发电, 2013(03)
  • [7]影响水泥强度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及试验研究[D]. 兰亚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
  • [8]注重技术质量 提高结构耐久性[J]. 侯金龙,侯斌. 公路, 2005(10)
  • [9]提高立窑水泥ISO强度的研究[D]. 赵红军. 中南大学, 2005(05)
  • [10]水泥GB法与ISO法对比试验与应用[J]. 韩延清.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标签:;  ;  ;  ;  ;  

ISO水泥强度试验方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