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地质环卫行业水环境标准化工作进展

农林地质环卫行业水环境标准化工作进展

一、农业、林业、地质与卫生行业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卢淑莹[1](2021)在《乡村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耦合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

汪谋[2](2020)在《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文中指出矿山环境问题是当前采矿领域需要研究和发展的核心问题,矿产开采活动已经对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持续性的破坏,以牺牲自然生态平衡为代价来开采矿产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发展并不符合国家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国内近些年不断发展绿色矿山标准化建设,许多矿山企业为了实现绿色矿山标准不断改善矿区各类指标,对矿区的环境问题方面更是着重开展相关研究。为了实现不同类别矿山的环境水平标准化,必须建设一套针对矿山环境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提出矿山环境度的概念并给出定义:矿山环境度是体现一座发展中的矿山在环境质量上标准程度的环境水平指标。同时引入突变理论并将突变级数法和绿色矿山环境评价相结合,构建了新的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1)总结前人对矿山环境问题的分类研究,提出了新的环境问题分类依据:根据矿山环境问题综合效应趋势划分;根据矿山环境问题动态时间响应模式划分。通过环境问题的性质,分析了矿山废弃物污染、矿山岩体变形、矿山水害、矿山噪音、矿井热害几大问题的特征与作用机理。同时列出了几种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的叠加效应,并分析了其特征和作用趋势。(2)引入突变理论和绿色矿山理论,概述了突变级数评价法的评价过程。分析了国内绿色矿山评价体系的结构,将已有评价体系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各项矿山发展水平为指标的宏观多角度评价体系,另一类是以单项矿山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局部针对性的评价体系。(3)基于突变级数评价法构建了一套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指标体系,体系中矿山环境度作为目标层,影响环境水平的各环境问题情况作为指标层,用来针对性的评价绿色矿山的环境发展水平。通过实例矿山的实际情况,将数据代入到构建好的评价体系中评价计算,并最终得出:该矿山的环境度符合其最新的环境报告书中的结果,佐证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孙雅妮[3](2020)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保护地资源的破坏,还会提升群众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工作尚不完善,缺乏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其标准化作为生态文明领域的标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为了给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质量控制标准和行业指导依据,促进自然保护地资源的保护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及系统分析法,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发展及标准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分类法、过程法和三维坐标法构建了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最终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存在一些如以科普解说、自然体验为主,教育手段较少,缺乏人才和资金保障,管理权责不清,工作流程不清晰等问题,机遇和挑战并存,急需加强环境教育标准化和管理工作。(2)直接对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做出规范的标准仅有14项,数量少,覆盖的范围和领域不够全面,自然保护地的环境教育缺乏法律法规和标准保障。(3)可编制进标准体系表的现行标准数量较少,可以援用的标准仅有3项,在补充修改后列入标准体系标的标准有16项,迫切地需要增加现行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相关标准。(4)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应从标准化领域、层次、标准要素三个维度构建,并编制配套的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共有标准77项,其中需要补充修改的标准有16项,可直接援用的有7项,还需新增54项标准。文章结合研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积极拓宽环境教育发展方式;加快国家及行业环境教育标准的制修订;建立配套的管理和评价反馈机制等建议。

桂良英[4](2020)在《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片面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城镇发展问题开始凸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更加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完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新型城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人民满意且适宜的城镇,人居环境的适宜性显得格外重要,它逐渐成为检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依据。在此背景下,选取恭城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学者人居环境研究经验与评价方法,遵从注重人文关怀、区域特色、科学全面、层次分明、精准易行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文环境五方面构建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适宜性数据统计的客观评价体系和当地居民调查的主观评价体系。主客观评价结果如下:(1)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的客观评价研究发现2009年至2018年人居环境综合指数逐步上升,由2009年的-1.220增长到2018年的1.147,尤其是2015年以后,增长速率更快,年均增长了0.312,5个基准层子系统均稳步发展,其中生态环境增幅最大,人文环境增幅最小,但增幅相差不大。(2)主观评价以线上和线下调查当地居民获得的312份问卷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影响人居环境发展因子,研究发现5个子系统总体满意度较高,43个具体指标中有25个指标的满意度得分较高(高于7分),占总指标的58.1%。其中生态环境指标满意度分值最高,为7.3738,经济环境指标满意度分值相对偏低,为6.4056。(3)综合主客观评价结果发现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适宜性逐年上升,社会安全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得当、文化传承保护良好。虽然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城镇化率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完善。(4)针对问题从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提升经济环境、统筹改善社会环境、夯实完善基础设施环境、重视强化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与建议。

李梦侠[5](2019)在《当代中国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基层执法能力”为核心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具体的执法经验,探讨在既有条件下,基层政府如何通过自我调适来补强行政执法能力,在此基础上寻求提升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的方法。文章认为,探讨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的运行实践与建设方向,关键在于对“基层行政执法能力”有基础性的认识。以国家能力、科层制为理论基础,以多个地区的执法实践为经验基础,文章从执法权运行、人员组织、财政保障、执法动机、执法互动五个理论维度来理解基层行政执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基层政府补强执法能力的机制进行解释,最后总结基层执法能力的结构,并在明晰执法能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制度建议。行政执法权的配置存在显着缺陷,弱化了基层的行政执法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上来看,多数执法权没有被配置到乡镇层面,只停留在县级层面,直面基层社会的乡镇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基层站所缺乏执法权,致使执法工作渗透性不足;横向上来看,执法权的配置高度分工化、部门化、专业化,分殊林立的权力结构难以被整合,致使执法工作缺乏综合性。执法权配置的制度缺陷影响了常规执法模式的效度。为了克服执法权配置的缺陷,基层政府通过联合执法模式、综合执法模式、综合治理模式来强化执法效能、补强执法能力。上述执法模式及其相应的权力调控体现了基层政府克服制度缺陷的努力,其中党政体制为执法权的调控提供了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党政体制对基层行政执法能力具有强化作用。基层行政执法面临着执法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齐的困境,基层政府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从社会中汲取人力资源,以提高执法能力。由于编制采用刚性的指标管理,因此基层政府很难通过补充公务员来充实执法人员数量,为了破解人员短缺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困境,基层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来组织人力。就政府内部而言,行政事业编制人员被纳入执法队伍,成为基层部门不可或缺的正式执法力量;通过合同聘用,大量的行政辅助人员被吸纳到执法队伍当中;通过政治动员和自愿参与,村社干部与部分基层群众参与到执法工作当中。最终形成了“执法人员-辅助人员-协助人员”的队伍结构。执法队伍建设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专业化”是执法队伍未来的发展方向,立足于实践中的执法队伍结构,文章对“专业化”进行了重新理解,认为满足基层执法工作需求的“专业化”应包括政治性、技术性和经验性三个要素。立足于执法队伍结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是提升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的可行思路。基层行政执法面临着财政保障不力的困境,主要表现是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能力难以满足执法工作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为了破解财政保障的困局,基层执法部门通过项目制获取必要的专项经费,通过选择性支出保障重点工作,通过“中心工作”制压缩执法的人力成本。三种应对措施背后体现了项目制、科层制和政治动员三种治理机制对基层财政困局的不同反应。执法的财政保障水平以基层政府的财政水平为基础,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的财政水平,“分税制”和“乡财县管”制度限制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自主性,晋升锦标赛体制则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支出方向,三个因素共同制约了基层政府的财政水平,同时也限制了基层政府对执法的财政保障。在制约因素当中,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晋升锦标赛体制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只能从“分税制”和“乡财县管”制度寻求提升基层政府财政活力的突破口。上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适当松动“乡财县管”制度有助于提升基层政府的财政活力,进而提升基层政府对执法的财政保障力度。基层行政执法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目标替代”的困境,体制压力、部门利益和体制激励在不同程度上替代了法律规范,成为执法部门开展工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在体制压力的作用下,基层行政执法部门偏向于依据上级部门的政策安排执行法律;在部门利益的作用下,基层行政执法部门倾向于依据部门本身的利益执行法律;在体制激励的作用下,基层行政执法部门热衷于容易凸显政绩的执法工作。科层组织所具有的自主性、层级结构和分工结构是“目标替代”得以存在的体制根源。“目标替代”消解了依法行政,生成了依法行政的实践困境。在法治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加强依法行政是执法能力建设的应有之意,然而由于缺乏激励功能,依法行政在基层难以从理念走向实践。以贯彻依法行政为目的,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重视政治教化对于法治的推进作用,通过作风建设将依法行政的理念外部化、行为化。执法互动最大的困境在于执法部门对基层群众的法治需求缺乏回应性,国家对于社会的吸纳、国家的社会控制因此受到影响。执法部门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存在着三种模式:压制型模式、俘获型模式和妥协型模式。压制型模式体现了执法部门对社会较强的控制力,但因为缺乏回应性而频繁陷入“维稳”困局;俘获型模式通过吸纳地方精英来贯彻执法意图,执法部门因此注重回应地方精英的需求,致使基层社会出现“精英俘获国家”的现象;妥协型模式能够让执法具备一定的回应性,但是容易弱化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模糊的“委托-代理”结构、多元化的利益格局、灵活变通的执行传统和结果导向的激励结构共同构成了三种执法互动模式的生成空间。回应型的执法互动模式有助于回应基层群众的法治需求,有助于法治意识的传播和国家的社会控制。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基层的行政执法体制具有适应性,该特性使得基层政府及其执法部门能够在既有条件下对执法能力进行补强,但是这种补强的作用有限,依据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的结构,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变革是建设执法能力的可行方式。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由执法权调控能力、人员组织能力、财政保障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互动能力构成;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的复杂构成说明执法能力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制约,提升行政执法能力需要从复杂的制约因素入手。相应地,在前述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建议。

李贵宝,高断军[6](2009)在《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标准的现状和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内涵和外延做了介绍,并分析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关系以及水资源和水资源标准的现状,提出了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标准的发展建议。

姜纯成[7](2005)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是水资源根据自然和自身规律,在年际上能够实现循环往复地使用。但是,根据水资源的特性,要实现循环往复使用,是受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的,不能孤立地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实际上包含水资源的自身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两个方面。那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产权配置可以实现水资源自身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很明显,水资源自身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没有了水资源自身循环,生态环境肯定遭到了破坏,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样地,如果生态环境不具有可持续性,水资源也肯定实现不了自身循环。而且,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对于水资源的自身循环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水资源产权配置时,必须首先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在水量不足的地区,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减少甚至放弃生产生活用水。因为只有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性,人们才有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生态环境用水具有刚性,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表现得不明显,用市场的方法来配置肯定不行(因为市场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用水,必须通过政府行政机制即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来配置该地区的水资源产权。同样地,在水量充足的地区,也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来配置该地区用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水资源产权。因为市场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如果以市场机制来配置所有水资源产权的话,会出现生态环境的用水被挤占的现象。 水资源自身实现可持续利用,实际上就是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利用。在质的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利用,意味着水资源的污染必须受到控制(keep control over the water contamination)。在水资源产权配置方面,主要是通过排污权的配置来实现(因为人为地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是水质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其基本原理和作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确定一定范围的水域(如某河或该河的某一段),然后根据历史观测资料或实验数据确定该水域的环境容量(即该水域的水体自洁能力)。该水域的环境容量就是在该水域范围内允许排放污染物的上限,也就是在这一水域内,污染排放的最大量。但是,环境容量的大小,并不意味着必须向该水域排放这么多的污染物,也并不说明这一地区只有这么多的污染物需要向该水域排放。我们的目的是既要保证水资源在质的方面实现可持续利用,又要发展经济,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此,下一步就是,政府根据该地区水资源的环境容量来分配在该地区内生产、生活用户的初始排污权,即各用

李贵宝,周怀东[8](2004)在《我国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水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水环境标准对水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简述了我国水环境标准的体系及发展概况,重点对水利行业、城建行业的水环境标准状况进行了分析。

李贵宝,周怀东[9](2003)在《我国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文中指出

李贵宝,姜爱春,叶伊兵[10](2003)在《农业、林业、地质与卫生行业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1 概述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代号"中所列共有61个行业颁布行业标准,分属37个部、委或局管理、批准发布。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共16个行业,即轻工(QB)、纺织(FZ)、黑色冶金(YB)、有色冶金(YS)、石油天然气(SY)、海洋石油天然气(SY 10000号以后)、化工(HG)、石油化工(SH)、建材(JC)、机械(JB)、汽车(QC)、电力(DL)、商业(SB)、物资管理(WB)、煤炭(MT)、包装(BZ)。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5个行业,即兵工民品(WJ)、船舶(CB)、航空(HB)、航天(QJ)、核工业(EJ)。管理2个行业标准的有农业部(农业NY、水产SC)、建设部(城镇建设

二、农业、林业、地质与卫生行业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林业、地质与卫生行业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矿山环境研究现状
        1.2.2 国外矿山环境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2 突变理论与绿色矿山基础理论
    2.1 突变理论模型概述
    2.2 突变理论衍生-突变级数法
    2.3 改进的突变级数评价法
    2.4 绿色矿山理论概述
        2.4.1 绿色矿山经济理论
        2.4.2 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绿色矿山协同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当前绿色矿山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矿山评价内容与步骤
    3.2 我国目前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
        3.2.1 浙江省绿色矿山考评指标体系
        3.2.2 中国矿业联合会发布的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
    3.3 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突变级数法评价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影响矿山环境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4.1.1 矿山污染情况
        4.1.2 岩土体失稳情况
        4.1.3 矿山灾害情况
        4.1.4 生态效益情况
    4.2 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体系构建
        4.2.1 环境度的定义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4.2.2 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突变级数评价法的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方法
        4.3.1 突变级数法应用的必要性
        4.3.2 评价体系的标准值区间
        4.3.3 归一化处理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体系的应用实例
    5.1 中站武钢矿山情况概述
    5.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情况
        5.2.1 地质灾害现象
        5.2.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5.2.3 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
    5.3 中站武钢矿山治理修复的主要措施
        5.3.1 地表整形工程
        5.3.2 道路工程
        5.3.3 截排水沟、蓄水池工程
        5.3.4 矿区绿化工程
    5.4 中站武钢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应用与结果
        5.4.1 中站武钢矿区指标评分取值
        5.4.2 中站武钢矿区环境度评价计算与结果
        5.4.3 评价结果与实地治理结果相互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2.1.1 国外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2.1.2 国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2.1.3 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2.2 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研究与发展现状
        2.2.1 国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现状
        2.2.2 国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现状
    2.3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 相关概念
        2.3.2 标准体系的基本理论
    2.4 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比较研究
        2.4.1 层次分析法
        2.4.2 过程法
        2.4.3 分类法
        2.4.4 三维坐标法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资料来源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现行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分析
    4.1 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分析
    4.2 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4.3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需求分析
    4.4 国内外现行标准适用性分析
        4.4.1 国外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现行标准适用性分析
        4.4.2 国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现行标准适用性分析
    4.5 小结
5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构建
    5.1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5.2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
    5.3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的依存主体
        5.3.1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要素的选择与确定
        5.3.2 研究方法
        5.3.3 问卷设计与回收
        5.3.4 结果分析
        5.3.5 标准体系要素分析
    5.4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框架
        5.4.1 标准领域
        5.4.2 标准要素
        5.4.3 层次
    5.5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表
    5.6 标准体系表编制说明
    5.7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自然保护地标准名录
附录B 中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相关标准名录
附录C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要素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居环境的概念
        2.1.2 人居环境适宜性的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 国内外对人居环境理念的研究
        2.2.2 国内外对人居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
第3章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概况
    3.1 恭城瑶族自治县概况
    3.2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3.2.1 经济环境
        3.2.2 社会环境
        3.2.3 生态环境
        3.2.4 基础设施环境
        3.2.5 人文环境
    3.3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适宜性的优劣势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第4章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4.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1 注重人文关怀
        4.1.2 注重区域特色
        4.1.3 注重科学全面
        4.1.4 注重层次分明
        4.1.5 注重精准易行
    4.2 基于数据统计客观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数据来源
        4.2.3 数据处理
        4.2.4 计算得分
        4.2.5 计算结果分析
    4.3 基于当地居民调查的主观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数据来源
        4.3.3 数据处理
        4.3.4 满意度得分
        4.3.5 满意度结果分析
第5章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5.1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
        5.2.1 生态环境建设有待提高
        5.2.2 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5.2.3 城镇化率低,社会环境待优化
        5.2.4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
        5.2.5 人文环境建设仍需加强
第6章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适宜性建设对策建议
    6.1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
    6.2 着力提升经济环境
    6.3 统筹改善社会环境
    6.4 夯实完善基础设施环境
    6.5 重视强化人文环境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当代中国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二、概念说明与文献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调查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家能力理论
        一、国外学者的国家能力理论
        二、国内学者的国家能力理论
    第二节 科层理论
        一、韦伯的理性官僚制
        二、科层制的负功能
        三、官僚最大化理论
        四、中国的党政体制
    第三节 理论启示与分析维度
        一、理论启示
        二、分析维度
第二章 执法权配置局限及其克服
    第一节 执法权配置的现状与局限
        一、执法权配置的现状
        二、执法权配置影响常规执法效度
    第二节 作为应对策略的执法权调控
        一、联合执法模式
        二、综合执法模式
        三、综合治理模式
    第三节 执法权调控模式的机制分析
        一、执法权调控的原因
        二、执法权的调控手段
        三、执法权调控的体制基础
    第四节 党政体制对执法能力的加强
第三章 执法队伍的组织困境及其应对
    第一节 执法队伍的组织困境
    第二节 执法部门的应对措施
        一、行政执法人员及其组织
        二、行政辅助人员及其组织
        三、协助行政人员及其组织
    第三节 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及其内涵
        一、科层理论中的“专业化”及其反思
        二、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及其内涵
    第四节 执法队伍的建设方向
第四章 执法的财政保障困境及其应对
    第一节 执法的财政保障困境
    第二节 基层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运行机制
        一、基层政府的应对措施
        二、应对措施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执法财政保障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水平决定保障能力
        二、财政体制限制财政自主性
        三、晋升锦标赛体制影响支出选择
    第四节 加强执法财政保障的两条进路
第五章 执法的“目标替代”困境及其破解
    第一节 “目标替代”的三种类型
        一、体制压力替代法律规则
        二、部门利益替代法律规则
        三、体制激励替代法律规则
    第二节 “目标替代”的生成机制
        一、“体制压力替代法律”的生成机制
        二、“部门利益替代法律”的生成机制
        三、“体制激励替代法律”的生成机制
    第三节 “目标替代”的体制根源
        一、科层组织的自主性
        二、科层组织的层级结构
        三、科层组织的分工结构
    第四节 “目标替代”的后果及其破解
        一、“目标替代”消解依法行政
        二、通过作风建设强化依法行政
第六章 执法互动的困境及其出路
    第一节 执法互动的三种模式
        一、压制型模式
        二、俘获型模式
        三、妥协型模式
    第二节 执法互动模式的生成机制
        一、压制型模式的生成机制
        二、俘获型模式的生成机制
        三、妥协型模式的生成机制
    第三节 执法互动模式的生成空间
        一、模糊的“委托-代理”结构
        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
        三、灵活变通的执行传统
        四、结果导向的激励结构
    第四节 迈向回应型的执法互动模式
结论
    一、基层行政执法体制的适应性
    二、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的结构
    三、提升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的制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的背景分析
        1.1.1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1.1.2 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3 水资源产权关系的不明确常常导致矛盾和纠纷
        1.1.4 我国现有水资源产权配置制度缺陷
        1.1.5 目前人们对水资源产权配置缺乏足够的重视
    1.2 基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产权配置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2.1 几个主要概念的基本内涵
        1.2.2 水资源产权的性质
        1.2.3 水资源产权明晰的作用
    1.3 研究的目的、基本思路和结构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基本思路
        1.3.3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渊源及基本内容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论文的关系
    2.2 现代产权理论
        2.2.1 产权的内涵和特征
        2.2.2 产权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2.2.3 产权制度的功能
        2.2.4 科斯定理
        2.2.5 产权理论在论文中的应用
    2.3 国内外对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水资源产权及其配置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水资源产权及其配置的相关研究
        2.3.3 对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的简要评述
    2.4 国外水资源产权配置的基本作法
        2.4.1 美国的水资源产权配置
        2.4.2 澳大利亚的水资源产权配置
        2.4.3 日本的水资源产权配置
        2.4.4 国外水资源产权配置的情况综述
第三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目标体系
    3.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经济目标
        3.1.1 水资源与经济的关系
        3.1.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经济目标
    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生态环境目标
        3.2.1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生态环境目标
    3.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产权配置的社会目标
        3.3.1 水资源与社会的关系
        3.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社会目标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机制比较
    4.1 政府行政配置机制
        4.1.1 政府行政配置机制的基本原理
        4.1.2 政府行政配置机制的缺陷
    4.2 市场配置机制
        4.2.1 市场配置机制的基本原理
        4.2.2 市场配置机制的效率分析
        4.2.3 市场配置机制的不足
    4.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机制选择
第五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模型分析
    5.1 生态环境用水产权配置
        5.1.1 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
        5.1.2 生态环境用水的意义
        5.1.3 生态环境用水的产权配置
    5.2 排污权配置
        5.2.1 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排污量确定
        5.2.2 排污权配置的机制选择
        5.2.3 排污权转让的条件分析
        5.2.4 排污权交易的成效分析
        5.2.5 排污权初始配置的数值示例
        5.2.6 政府在排污权配置中的作用
    5.3 取水权配置
        5.3.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取水量分析
        5.3.2 取水权转让(效益和成本)分析
        5.3.3 取水权配置的行政措施
        5.3.4 政府在取水权配置中的作用
    小结
第六章 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权配置的实证分析
    6.1 太湖流域的基本情况
        6.1.1 自然地理
        6.1.2 社会经济
        6.1.3 太湖流域水资源特点
    6.2 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6.2.1 太湖流域用水量
        6.2.2 流域用水分析与需水预测
        6.2.3 流域水资源质量
        6.2.4 流域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权配置分析
        6.3.1 政府财政投资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6.3.2 行政机制配置初始排污权
        6.3.3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排污权优化配置
        6.3.4 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权配置效果分析
    6.4 对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权配置的评价
    6.5 对太湖流域政府的建议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7.1 关于水资源产权制度建设
        7.1.1 明晰产权关系
        7.1.2 建立产权市场体系
        7.1.3 确立产权市场制度
        7.1.4 明确产权法律保护
    7.2 关于水资源量的可持续性方面
        7.2.1 我国水资源利用前景
        7.2.2 运用价格杠杆制约消费
        7.2.3 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调节消费
        7.2.4 调整产业政策减少需求
        7.2.5 科学管理水资源需求增长
        7.2.6 建设节水型社会
    7.3 关于水资源质的可持续性方面
        7.3.1 选择科学的污水治理方案
        7.3.2 实施科学的污水治理战略
    7.4 关于水资源环境可持续性方面
        7.4.1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7.4.2 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7.5 关于现行有关水资源重大政策或举措的思考
        7.5.1 质疑南水北调工程
        7.5.2 反思“西部大开发”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论文的基本结论
        8.1.2 论文的创新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博士在读期间参加的课题

(9)我国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我国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
    2.1 环境标准概述
3水利行业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
    3.1 概述
    3.2 水环境标准强制性条文 (技术法规)
    3.3水环境标准

四、农业、林业、地质与卫生行业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耦合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卢淑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矿山环境度评价[D]. 汪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中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研究[D]. 孙雅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D]. 桂良英.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5]当代中国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研究[D]. 李梦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标准的现状和发展建议[A]. 李贵宝,高断军. 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 2009
  •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产权配置研究[D]. 姜纯成. 中南大学, 2005(06)
  • [8]我国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J]. 李贵宝,周怀东.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04(05)
  • [9]我国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J]. 李贵宝,周怀东. 水利技术监督, 2003(04)
  • [10]农业、林业、地质与卫生行业水环境标准化的发展[J]. 李贵宝,姜爱春,叶伊兵. 中国标准导报, 2003(01)

标签:;  ;  ;  ;  ;  

农林地质环卫行业水环境标准化工作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