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皮质量无法判断

小麦种皮质量无法判断

一、不能以小麦种皮论优劣(论文文献综述)

薛旭东[1](2021)在《小麦脱皮机转子的轻量化及流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脱皮制粉加工技术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同时也是农业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所在。本次研究以FBPY型小麦脱皮机为对象展开,其中小麦脱皮机转子结构参数是该型小麦脱皮机的核心技术之一,同时也是该新型小麦脱皮加工设备的核心部件和小麦脱皮加工过程中最直接的动力来源。但据传统经验设计或理论设计得到的脱皮机转子结构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精细化、农业机械精密化的要求,其结构仍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且部分结构特性缺乏分析。本文以FBPY型小麦脱皮机转子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工作特性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结构特性及流场特性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为解决小麦脱皮机转子的径向膨胀的瓶颈问题,根据转子纵梁在受载条件下的变形特性,对转子纵梁的变形分布数据进行了拟合,采用两步式策略优化方法及镜像对称补偿技术对模型进行结构补偿。第一步:根据理论计算,对转子所受离心载荷进行了计算、确定了设计变量pi的取值范围、确定了其安全系数及许用应力范围;第二步:确定了纵梁扫掠路径的描述函数,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方法(CCD)生成样本。最终得到3个候选点,将候选点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最优解,分析结果表明当取候选点2为最优解时纵梁平直度最好、安全系数最高。经补偿纵梁的Str值下降了64.30%,在保证颗粒流通道宽度的同时,显着提高了纵梁的平直度。研究结果表明镜像对称补偿技术对于解决脱皮机转子的径向膨胀变形是有效可行的。其次,针对脱皮机转子存在的质量过重等问题,以其工作特性为依据,对脱皮机转子进行轻量化设计。以纵梁和主轴结构参数做为输入参数,以转子总质量为优化目标,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方法生成了150个样本点,结合样本数值对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响应进行分析。根据最优化理论,实验共得到了3个候选解,通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当取候选点1为最优解时,脱皮机转子质量最小,此时转子质量仅为135.71kg,较原结构减少了73.6kg,减重比为35.16%,减重效果显着,同时转子的动静态特性较原结构均有所提高。最后,根据布尔运算得到了小麦脱皮机转子的外围流场域,确定了小麦颗粒流的研究范畴,选择了小麦颗粒流研究的方法及手段,对连续相及离散相的控制方程进行了描述。通过计算确定了小麦颗粒流的流场域模型为湍流模型,使用多相流求解器对小麦脱皮时小麦颗粒的流动状况进行了模拟。最终得到了小麦颗粒的分布示意图、小麦的等效轨迹曲线、运动速度数值以及压力分布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小麦颗粒在脱皮过程中呈螺旋状运动,与预测及“多元渐压旋剥”理论描述一致,验证了使用Fluent模拟小麦颗粒运动的可行性。

杜世超[2](2021)在《收获期降雨对春小麦穗发芽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究黑龙江省春小麦种植区适宜的收获时期、成熟期小麦穗发芽发生的温湿度条件、以及不同发芽进程和比例对面粉品质的影响效应,以本地区主栽小麦品种—龙辐麦1号、龙麦35、克春8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收获时期、收获期降雨情况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究不同温湿度条件对成熟期小麦穗发芽的影响;不同发芽类型子粒与正常小麦按重量比例混合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小麦植株个体穗重、穗粒重、收获指数均逐渐降低,其中晚熟品种龙麦35、克春8号降幅显着;收获期降雨显着降低了3个小麦品种植株个体穗重、穗粒重。2.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小麦千粒重呈降低趋势,产量显着下降,完熟期收获的龙辐麦1号、龙麦35、克春8号的产量较蜡熟末期分别降低了6.5%、7.0%、5.9%;收获期降雨显着降低了小麦千粒重和产量,雨后收获较雨前收获龙辐麦1号、龙麦35、克春8号的产量分别降低了8.6%、11.5%、11.5%。3.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龙麦35、克春8号茎叶含氮量显着升高,子粒含氮量显着下降,面团流变学特性变差;粉质参数中,除吸水率、粉质质量指数之外,其余各项指标显着下降;拉伸参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收获期降雨显着降低了3个品种小麦的容重、子粒含氮量、子粒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下降,其中龙辐麦1号、龙麦35降幅显着;面团流变学特性显着降低,除面团吸水率,公差指数升高外,其余各粉质参数下降幅度均较大,拉伸参数均显着降低。4.温湿度互作对成熟期小麦穗发芽进程有显着影响,在相同温度下,RH80%处理延缓了整穗水分变化速率、推迟了穗发芽开始时间,降低了穗发芽率、降低了α-淀粉酶活性,千粒重降幅趋缓;相同湿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整穗水分变化率逐渐降低、发芽开始时间延长、α-淀粉酶活性减弱、穗发芽率、发芽势降低、千粒重下降速度减缓。15℃RH90%(T1H3)处理显着提高了穗发芽率,在第3 d,龙麦35的发芽率达到46.77%,理论产量减少16.0%,龙辐麦1号发芽率达到20.61%,理论产量减少10.3%。25℃RH80%(T3H1)处理抑制了成熟期龙辐麦1号的穗发芽进程,第7 d的穗发芽率仅为15.32%。但龙麦35的穗发芽进程在25℃RH90%(T3H3)处理最缓慢,第7 d的穗发芽率仅为27.87%。15℃RH90%(T1H3)处理可以显着加快成熟期春小麦的整穗水分变化、增强α-淀粉酶活性、提高穗发芽率、发芽势,严重降低小麦穗发芽抗性。5.随着不同穗发芽类型子粒与正常小麦混合比例的增加,小麦品质逐渐降低。发芽小麦与正常小麦混合比例达到5%时,子粒淀粉含量显着下降;不同发芽进程小麦混合对子粒蛋白质含量没有显着影响,但显着降低了蛋白质的品质。当浸水小麦的混合比例达到5%,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降幅显着;萌动和发芽类型的混合比例达到1%时,各项品质参数相比于对照的降幅显着;发芽类型子粒中,随着混合比例的增加,面筋指数、降落数值、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等指标在各个混合处理间的降幅显着。综上所述,15℃RH90%(T1H3)是“塑料袋保湿法”测定春小麦穗发芽的最佳条件。收获期遇到持续降雨会显着降低小麦产量、影响小麦品质,浸水小麦(J)的混合比例达到5%时,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降幅显着;萌动(M)和发芽(F)类型的混合比例达到1%时,各项品质参数相比于对照降幅显着。

谢若瀚[3](2020)在《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锌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直接或间接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被誉为“生命之花”、“智慧元素”。然而,全球土壤缺锌状况十分严重,且大部分果树对缺锌敏感,每年有大量果园因为作物缺锌导致严重的果实减产与品质下降。本研究以缺锌敏感的典型高价值果树作物(苹果、扁桃等)作为供试材料,综合运用高通量金属组学分析技术(Micro-XRF、Nano-XRF、XAS、ICP-MS),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示踪、超低温高压冷冻-冷冻置换(HPF-F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针对果树缺锌敏感问题,系统研究了落叶果树作物中锌营养的运输机制、稳态调节、需求规律与利用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果树补锌困难的生产实际,探究果树叶片对叶面锌肥的吸收机理。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对苹果韧皮部锌运输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苹果缺锌症状的显现存在一定滞后性,在早期缺锌时,其叶片锌含量处于缺锌临界值,但并不会显现出明显的缺锌症状,表现为隐性缺锌状态,该状态下果树幼叶中锌含量和维管束中的锌信号高于成熟叶和老叶,茎韧皮部中的锌积累也显着高于木质部,且能将更多吸收的稳定性同位素68Zn转运至幼嫩叶片中。可见,早期缺锌可以诱导锌迅速从老叶(源)中释放出来,通过韧皮部高效地再转运至新生器官(库)内,以弥补新生器官对锌养分的需求。该结果表明苹果能迅速响应外界缺锌信号,韧皮部对锌的再转运能力会根据外源锌可利用度进行调节。2.以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两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在明确苹果树对锌的再转运能力的调控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隐性缺锌状态下锌的韧皮部运输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结果发现隐性缺锌果树的韧皮部中,锌以烟酰胺螯合态存在的比例高于对照植株,烟酰胺合成相关基因Md NAS3与烟酰胺锌转运相关基因Md YSL6的表达量在隐性缺锌时显着提高,说明早期缺锌信号会诱导果树体内烟酰胺的合成,加速烟酰胺对锌的螯合作用,促进锌以烟酰胺锌结合态的形式进行韧皮部运输。该过程能使锌养分被高效地供应至植株的新生器官中,为新生器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锌养分的大量需求提供保障,该过程是苹果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关键机制。3.选取金冠苹果(Malus domestica‘Golden Delicious’)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营养生长期对锌的分配、储存与再利用。对苹果生长期、休眠期和萌芽期植株不同器官中锌的分布进行微纳米尺度的原位表征,发现在果树旺盛生长期,茎节点作为果树体内养分转运的重要枢纽,其维管束中的锌含量远远高于茎组织中的其他部位,该部位中锌的主动储存很可能是侧芽中锌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果树休眠期,芽是果树储存锌养分的关键场所,为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果树会优先将锌养分区隔在具有高度代谢活性与发育能力的分生组织及其附近的维管束运输系统中;此外,休眠芽内锌与磷元素在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锌在植物休眠芽中以植酸结合态的形式储存,果树春季顶芽的萌动会伴随着芽中维管束的快速发育与植酸锌的降解,促进芽中储存锌养分的快速释放和再利用,为早春果树锌的养分需求提供保障。4.选取美国加州主栽扁桃品种[Prunus dulcis(Mill.)D.A.Webb]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殖生长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运输分配。从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表征扁桃从开花到结果过程中锌在各重要生殖器官(包括花朵、花粉管、花药、花粉粒、果实和种子等)内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在扁桃的雌蕊中,花柱中间的引导组织是锌的重要贮存库;在雄蕊中,锌则大量储存于花粉粒,且优先分布在花粉粒边缘的膜上,药隔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和药室的内壁是锌在花药中的主要积累位点;对于扁桃等坐果量大的果树作物而言,其果实发育期容易出现“短暂的缺锌效应”,进一步探究发现该现象产生的内在因素来源于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体内锌养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硬核期果实对锌养分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发育时期,但锌在运输过程中会大量区隔于花柄和种皮中,成为锌从母体向子代组织运输的两大瓶颈,极大降低了锌迁移进入果实的效率。5.针对传统叶面肥肥效评价方法具有破坏性采样、易产生污染等缺陷,构建了植物体内基于同位素示踪结合金属组分析技术的叶面锌肥精准原位评价体系,并利用该体系进一步研究果树叶片表皮特性(毛状体密度和气孔开闭)对其叶面锌吸收的影响;通过在植物叶片细胞与亚细胞水平上原位表征锌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发现叶表皮对叶面锌肥的弱渗透性来源于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吸附固定作用,该过程是影响叶面肥肥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评估叶片吸收锌肥后锌元素与叶内原有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并探究了叶面吸收的锌肥在叶中的形态转化过程。综上,本研究探明了不同外源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以及隐性缺锌情况下果树的锌稳态调节,提出了由烟酰胺介导的高效锌再转运是果树应对早期缺锌胁迫的重要机制;系统解析了果树作物在营养发育期、休眠期、萌芽期和生殖发育期中锌在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中的原位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转化,揭示了果树年生长周期中对锌养分的需求和利用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叶片表皮特性对作物叶面锌吸收的影响,提出叶片角质层细胞壁对锌的固定作用是影响叶面锌肥肥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果树作物锌营养的科学管理,优化与改进果树锌生物强化技术,以及研发新型叶面锌肥及其促效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邢彩[4](2020)在《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文中指出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花卉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花卉产业已经成为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和公认的“黄金产业”。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影响花卉栽培生产的瓶颈因素,关乎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兴衰,被誉为“农业芯片”。本文对我国大宗化花卉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这些花卉的栽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活力不齐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根本原因。种子籽粒小,不同批次籽种籽粒饱满度不齐、成熟度不一,千粒重差异较大(2.19±0.39g、2.47±0.68g和4.46±0.42g)、生活力不稳定及不同品系遗传性差异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和天竺葵种子活力的主要原因;2)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发芽期间吸涨吸水过程在8~10h之内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再延长浸泡时间导致厌氧,影响种子活力,发芽率反而降低;3)合理采用催芽技术可以提高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使种子发芽更快、更齐。但要把控好处理强度、时间等技术参数;4)利用过氧化氢、硫酸处理可以改善种皮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发芽率,但处理时间不得长于15min,硫酸浓度不能大于50%。引发剂PEG-6000处理时间也不宜过长;低浓度GA3、6-BA处理显着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活力,促进发芽,但高浓度抑制发芽;5)适度热水浸种处理能够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发芽率,处理美女樱种子的最适水温为50℃,一串红为55℃,天竺葵为45℃;6)低温、高湿层积处理可显着增强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处理最适时间依次为40d、30d和40d;7)利用激光和磁场催芽处理的关键因素是处理时间,时间稍长则干扰细胞正常生理活动,起到反作用;8)总结以上各项因素,育种改良、科学栽培及精准清选种子是确保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高活力根本出路。

杨帅[5](2020)在《小麦中燕96-3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籽粒灌浆期是籽粒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小麦生产上,选用籽粒灌浆速率快的品种,有利于缩短生育后期库容构建时间,促进籽粒快速灌浆,进一步发挥品种增产潜力。前期研究中发现本单位选育的小麦种质中燕96-3矮秆大穗,在灌浆期灌浆速率较快,本研究则对其在籽粒灌浆期间的粒重变化、灌浆特性、组织学以及发育相关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其籽粒灌浆特性,研究和利用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快特异种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燕96-3的灌浆期为36d,在花后25天粒重即可达到35.60g,30天时可达到38.64g,籽粒鲜重和干重均显着高于贵农19和中国春,且成熟籽粒粒长、粒宽、粒厚以及千粒重与贵农19相比分别增加了约20.5%、8.6%、33.2%和28.4%,与中国春相比分别增加了约39.2%、18.4%、40.3%以及90.4%。千粒重与籽粒表型参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和粒厚都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95和0.904。2.中燕96-3籽粒灌浆过程呈典型的近“S”型曲线变化,表现出“慢-快-慢”的特点。灌浆速率显着高于贵农19和中国春,特别是花后10-20d。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Rmean)、最大灌浆速率(Rmax)以及快增期(R2)、缓增期(R3)的灌浆速率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1,而与灌浆持续时间(T)成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3.组织学观察表明,中燕96-3籽粒胚乳细胞大小和增殖速率显着高于贵农19和中国春。花后10d中国春和贵农19的种皮厚且致密,其可能限制胚乳细胞的生长和库容的扩大。与贵农19和中国春相比,中燕96-3在籽粒灌浆前期淀粉快速积累,且A-型淀粉大小显着高于贵农19和中国春,分别增加了约16.27%和38.83%。4.通过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GBSSⅠ、AGPase1)、蛋白合成(Ta PBF-D)、负调控粒重(Ta TGW6)以及籽粒大小(Ta CYP78A5)相关基因的q RT-PCR表达分析发现,淀粉合成基因在灌浆前期和中期高表达;蛋白合成基因在灌浆中期高表达;籽粒大小基因在灌浆前期高表达;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为:中燕96-3>贵农19>中国春。负调控粒重基因在灌浆中后期表达,且中国春和贵农19的表达量高于中燕96-3。基因表达量与灌浆速率相关分析表明,Ta CYP78A5基因的表达量与灌浆速率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综上所述,小麦种质中燕96-3在籽粒花后5-10d淀粉、蛋白以及籽粒大小相关基因高表达,且胚乳细胞快速增殖生长建立较大的库容,使中燕96-3在籽粒灌浆前期有较快的灌浆速率从而促进淀粉和蛋白在前期快速合成并积累,最终使得中燕96-3有着较大的粒型与较高的千粒重。

茹刚[6](2020)在《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萌发及幼苗抗寒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伯利亚乌头[Aconitum barbatum Pers.var.hispidum(DC.)Seringe]和伏毛铁棒锤(Aconitum flavum Hand.-Mazz.)隶属于毛茛科乌头属,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者的根和子根可入药,是典型的民族药材,且是乌头碱提取的主要原材。如今,在生物医药开发领域对乌头碱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野生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繁殖率很低,加之野生资源被过度采挖,导致蕴藏量逐年削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那么人工引种驯化、栽培繁殖是解决资源缺少的唯一途径。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两个困境:其一,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存在明显休眠现象,这给播种带来很大困扰;其二,低温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这两种植物种子的休眠因素及如何破除休眠;再者,提高二者幼苗的抗寒性为药材的种植提供御寒技术理论。以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为实验材料,经TTC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测定种子吸水率,用小麦和白菜种子及自身种子测试粗提液抑制活性,并用流水冲洗种子的方法探究种子休眠的因素;采用不同类别不同浓度的化学药剂摸索打破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通过不同温度梯度找出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使用光照培养箱模拟低温环境,探究喷施外源添加物SNP溶液对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吸水性良好,种皮不存在机械阻力,不会对种子有吸水障碍,因此不是造成休眠的因素。2.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生活力均很高,种胚发育成熟,不是导致种子发芽率低的因素。3.种子粗提液对其它植物种子及对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粗提液浓度越大抑制活性越强,说明粗提液中含有某种抑制性物质能够抑制其它植物种子及自身种子的萌发,所以内源抑制性物质的存在在种子休眠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4.流水冲洗相比静水浸种显着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表明流水冲洗可减少(或稀释)种子的内源抑制性物质,进一步说明种子休眠的因素是存在内源抑制性物质。5.探究不同温度对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20℃时是西伯利亚乌头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16℃时是伏毛铁棒锤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6.GA3、KMnO4、KH2PO4、H2O2均可打破种子的休眠,提高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活力指数,并缩短了发芽时滞。尤其500 mg/L GA3对西伯利亚乌头种子处理效果最好,发芽率由自然状态下的44%提高到76%;250 mg/L GA3对伏毛铁棒锤种子处理效果最好,发芽率由自然状态下的16.56%提高到85.00%。7.最佳浓度200μmol/L的SNP溶液处理西伯利亚乌头幼苗和150μmol/L的SNP溶液处理伏毛铁棒锤幼苗与对照相比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叶绿素(a+b)含量显着提升;丙二醛,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积累显着减少。表明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幼苗对冷环境表现出了抗逆性。

陈明[7](2020)在《凤丹种子发育特性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目前油用牡丹的主要实生栽培品种凤丹(Paeonia ostii‘Feng Dan’)牡丹为实验材料,分别对凤丹花粉、柱头和种子进行了解剖显微观察,并对凤丹产量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了解其发育过程和产量构成因素,为完善凤丹胚胎学研究,也为凤丹的增值增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研究主要内容有:凤丹花粉的显微观察和离体萌发;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生长的荧光观察;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种皮胚乳半薄切片观察;凤丹不同年份边行和内行的产量构成指标的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粉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显示:花粉粒较宽有3条孔沟,膜上有明显的瘤状突起,花粉外壁有网状纹饰;花粉粒里有较多的蛋白质,花粉管有较多的线粒体。花粉离体培养的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凤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硼酸>蔗糖>四水硝酸钙。当蔗糖浓度为10%、硼酸浓度为0.1%、四水硝酸钙浓度为0.1%、光照强度为5000 LX和萌发温度为25℃时萌发率最高,最高萌发率为85.9%;花粉在1h萌发率为(9.0±2.5)%,1-2 h萌发率迅速提高,2 h萌发率为(66.9±2.3)%,4 h后萌发率趋于平稳,萌发率为(85.6±5.0)%,花粉管在20-40 min伸长较慢,之后迅速伸长,6h后达(1527.1±253.7)μm,为其直径的31倍,且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柱头的染色荧光观察到花粉0h在柱头上附着,2h花粉萌发,花粉管已到达柱头基部,6 h花粉管已经通过花柱,到达子房,12 h进入到子房中部,24 h到达子房基部,48 h已到达胚珠。(2)凤丹种子的半薄切片结果显示:凤丹的种皮在前期占据种子较大部分体积,贮藏薄壁组织在种皮中最厚,有12-14层,里面有大量淀粉储存。角质层和栅栏组织在30 d时明显伸长,栅栏组织也由前期的双层细胞变为锯齿状交错排列的单层细胞。种皮在40 d时厚度达到最大,贮藏薄壁组织积累的淀粉也最多。随后,种皮厚度逐渐减小,贮藏薄壁细胞中的淀粉粒开始分解。100 d时,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核分解,细胞扭曲变形,内容物消失,细胞死亡被挤压至边缘。凤丹的胚乳在前期以胚乳游离核的形式存在于种子的空腔,在40 d左右可以看到胚乳游离核细胞化,且胚乳中可以看到许多大液泡和细胞核,液泡周围聚集着大量的高电子致密物质和少量的大油滴。80 d时,油滴开始变小,细胞壁加厚,细胞核消失。100 d时,细胞内油滴达到最大,大小基本一致,一部分规则的聚集在液泡周围形成一个圆圈,部分则无规则分散在细胞内。(3)凤丹不同年份边行和内行的产量构成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凤丹农艺性状单株种子数量、有效荚、分枝数、单荚粒重、单荚重和单荚种子数量的变异系数较大,性状差异明显;主茎粗、百粒重和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小,性状较稳定。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排列为:单株种子数量>单荚粒重>单荚种子数量。单株产量与和各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单株种子数量>有效荚数>主茎粗>株高>单荚粒重>分枝数>单荚种子数量>单荚重>百粒重。三年生凤丹和四年生凤丹都无明显的边行优势。三年生凤丹和四年生凤丹的边行和内行在株高、有效荚、单株种子数量和主茎粗这4个产量构成因素有显着差异。不同计产方法对不同年份单产高低及排序无影响,无论是以全小区折算、边行折算以及内行折算凤丹产量,四年生凤丹产量均显着高于三年生凤丹。

方娇阳[8](2020)在《人工老化处理对香椿种子的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种子是植物主要的繁殖器官,种子质量的优劣往往会对种子的安全贮藏以及苗木的培育造成影响。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为华北、华东、华中等地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且具有食用、药用、观赏等多种经济价值,但其种子具有不耐贮藏的特性。以往关于香椿种子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源、贮藏温度和含水量、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而对于香椿种子老化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及其老化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香椿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温高湿(温度40℃、相对湿度95%)的方法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1、2、3、4、5、6、7、8天。通过测定各处理香椿种子发芽、幼苗形态、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分析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活力、幼苗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变化规律,探究香椿种子老化机理并探寻可用于衡量香椿种子活力水平的理化指标,以期为香椿种子活力修复及种质资源保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发现:(1)香椿种子对于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性较低,在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出现明显下降,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老化4天左右,种子活力下降约50%,老化8天,种子活力基本完全丧失,生产上贮藏香椿种子的环境应注意保持低温干燥。(2)相较于种子发芽率指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香椿种子的活力水平。在种子老化初期,相较于发芽率的下降速度,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下降速度更快。相同处理条件下,香椿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降幅高于发芽率的降幅。(3)经老化处理的香椿种子,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且不同老化时间对幼苗生长所造成的影响不完全一致。在种子老化初期,主要为幼苗根系生长受到影响,在种子老化后期,幼苗高生长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幼苗的根系长度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而苗高则呈先基本稳定-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4)膜脂过氧化造成种子生物膜系统受损是香椿种子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可作为衡量香椿种子活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香椿种子经老化处理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着升高,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二者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且均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指标呈极显着负相关。(5)种子抗氧化酶系统失调也是香椿种子质量劣变的重要原因。香椿种子经老化处理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下降的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SOD活性与发芽率呈显着负相关,与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OD活性与各发芽指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SOD活性和POD活性适用于香椿种子活力水平的评价。

何伟俊[9](2020)在《苦荞萌发工艺优化及相关代谢组学分析》文中认为苦荞作为我国传统杂粮品种,一种药食同源的食品原料,富含高生物价的蛋白质、多类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物质。苦荞经过萌发后,体内的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等营养物质随之增加,风味和口感也得以改善,因此萌发是改善苦荞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苦荞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对苦荞萌发过程中的浸麦工艺和发芽工艺进行优化;对苦荞萌发前后的加工特性和消化特性进行探究,研究萌发对苦荞加工和体外消化相关品质的影响,为萌动苦荞功能食品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检测技术,结合T2弛豫检测以及核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方法对苦荞萌发过程中种子内部的水分变化进行探究;最后以植物代谢组学为平台,UHPLC-QE-MS为研究技术,采用多元变量统计等方法,筛选各萌发阶段间苦荞种子的差异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聚类分析、KEGG注释、代谢途径分析等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得到了萌发最佳浸麦工艺为浸麦温度为20℃、浸麦方式为浸二断六和浸麦时间为40h;最佳发芽工艺为光照强度7500Lx、发芽温度25℃、发芽时间48h和相对湿度80%。采用优化出的萌发条件进行制麦,苦荞黄酮提高了82.4%。2.对萌动苦荞粉和苦荞原粉的冻融稳定性、凝胶能力、溶解度、膨胀度、持水性、透光率和体外淀粉消化率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萌动苦荞粉的冻融稳定性、持水力、膨胀度、透明度和凝胶能力均显着低于苦荞原粉,溶解度显着高于苦荞原粉,原因与苦荞内的淀粉结构、直链淀粉的含量、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和可溶性营养物质等相关。而在消化特性的研究中,萌动苦荞粉的体外淀粉水解率均高于苦荞原粉,说明萌动苦荞粉具有更好的消化性,因此萌动苦荞粉可用于制作高营养易消化的食品。3.通过探究苦荞萌发过程中含水量、千粒重、萌发率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苦荞五个萌发阶段分别为:急剧吸水期(0h-3h)、滞缓吸水期(3h-6h)、生长吸水期(6h-36h)、萌发准备期(36h-60h)和后萌发期(60h-88h)。4.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T2弛豫检测以及核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方法对苦荞萌发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规律进行探索,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横向弛豫时间T2的差异,发现苦荞萌发过程中种子内部存在强结合水、弱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4种水分状态,并确定了T2弛豫谱总幅值与苦荞种子水分含量的回归方程。在萌发的过程中,苦荞种子中的强结合水含量呈稳定趋势,说明由强结合水组成的有机物含量变化差异不大。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含量随着萌发的进行而不断上升,弱结合水含量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不易流动水、自由水和弱结合水含量发生变化说明苦荞种子通过从外界吸收水分、不同水分状态相互转化等方式以调动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种子正常生长发育。本章节建立了一种适合研究苦荞种子萌发期间水分动态变化的科学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直接得到苦荞萌发过程中内部水分分布及迁移情况,对萌发过程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测量分析,进而验证第一章结论中最优萌发工艺的可行性,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为改善苦荞浸麦和萌发工艺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丰富了苦荞种子萌发期间对水分动态变化和代谢参与的研究,为深入探究种子的水分如何参与萌芽生理代谢等过程提供技术支持。5.对各萌发阶段间的苦荞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筛选。结果表明,萌发期0h-3h、3h-6h、6h-36h、36h-60h、60h-88h共五个萌发阶段分别筛选出33个(L(-)-Malic acid、Citric acid、Oleic acid等)、19个(Shikimic acid、D-Glucose、Glutathione reduced form、Chlorogenic acid等)、35个(L-Glutamate、L-Phenylalanine、L-Tyrosine等)、28个(Quercetin、Luteolin、Rutin等)、32个(L-Isoleucine、Luteolin、Rutin等)差异代谢物,其中萌发期3h-6h期间差异代谢物数量最多,说明此阶段代谢差异最明显,代谢活动最旺盛,可能意味着该阶段下的苦荞种子逐渐从休眠状态向萌发状态转变;对筛选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选取每个萌发阶段下差异显着性最高和影响因子最大的代谢途径,分别为柠檬酸循环(Citrate cycle)、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途径(Flavone and flavonol biosynthesis)、亚油酸代谢(Linoleic acid metabolism)和苯丙氨酸代谢(Phenylalanine metabolism)。以上的代谢途径在苦荞萌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对这些代谢途径进行调控以实现调控苦荞萌发的时间和促进苦荞功能性成分合成的目的,对深入研究苦荞种子萌发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卉楠[10](2019)在《富锌小麦馒头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锌作为人类必需又最易缺乏的微量元素之一,它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缺锌会引发一系列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小麦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全世界人民的主粮,被认为是锌生物强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籽粒的锌含量多处于30 mg/kg以下,低于国际富锌小麦籽粒锌含量的推荐标准(40-60 mg/kg),不能满足以小麦为主食的人群对锌的营养需求。小麦的食用途径多为籽粒精加工为面粉后再进行相关的食品加工,在加工过程中锌含量最高的麸皮往往会被舍弃,导致小麦籽粒中锌元素的大量损失。因此,可以考虑通过麸皮添加的方式制作麸皮馒头以提高小麦籽粒锌的利用率。叶面喷施锌肥是快速提升小麦籽粒锌含量的有效手段,本试验在小麦生长的拔节期、扬花期、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分别进行喷锌肥处理,对小麦进行锌生物强化,以获得富锌小麦材料。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富锌小麦加工产品馒头中的锌含量,将小麦麸皮通过超微粉碎成大(60目)、中(80目)、小(100目)三种粒度,以五种取代水平(0%、5%、10%、15%和20%)添加到面粉中,以此来提高面粉中的锌含量。同时,对获得的不同麸皮含量的面粉进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研究不同麸皮粒度和取代水平对面粉和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并且通过对麸皮馒头产品的评价,结合麸皮馒头中的锌含量水平,选择合适的麸皮添加粒度和取代比例。本实验旨在实现小麦锌生物营养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转化,通过田间锌生物强化、加工过程中麸皮回添等手段获得锌含量符合强化标准的麸皮馒头产品,为人们利用主食补锌提供一种方式。本试验结果如下:(1)与空白对照组籽粒锌含量(37.1 mg/kg)相比,喷锌肥组小麦籽粒的锌含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54.7mg/kg)。与空白对照组面粉锌含量(7.5mg/kg)相比,喷锌肥组小麦面粉锌含量也得到了显着的提高(11.9mg/kg)。喷施锌肥后,小麦籽粒锌含量提高了47.4%,面粉锌含量提高了58.7%,都达到了生物强化的目标含量。(2)富锌小麦籽粒磨粉过程中,不同的出粉部位面粉锌含量差异显着,各粉路中锌含量的变化规律为:麸皮>皮粉>心粉,3B>2B>1B,3M>2M>1M。其中,麸皮中的锌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其它加工组分中的锌含量。(3)随着麸皮添加比例的增加,面粉品质逐渐变差,在同一麸皮添加量下,添加不同粒度麸皮后面粉品质优劣的变化规律为:添加80目麸皮的面粉品质最好,添加60目麸皮的面粉品质最差;麸皮面粉中的锌含量大小的变化规律为:添加60目麸皮的面粉锌含量最高,添加100目麸皮的面粉锌含量最低。(4)麸皮馒头质构数据以及感官评价表明,随着麸皮粒度的减小,馒头的比容逐渐减小,感官评分逐渐降低;随着麸皮添加量的增大,麸皮馒头表面色泽变深,内部结构和口感均变差。综合评价,在麸皮添加量为5%且粒度大小为80目条件下制作的麸皮馒头品质最优。该条件下制作的麸皮馒头中锌含量为40.2mg/kg,对照馒头中锌含量仅为25.8mg/kg,相比对照馒头,麸皮馒头中锌含量提高了55.8%,达到了提高主食馒头中锌含量的目的。

二、不能以小麦种皮论优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能以小麦种皮论优劣(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脱皮机转子的轻量化及流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的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小结
第2章 小麦脱皮机的基本特性分析
    2.1 小麦脱皮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1.1 小麦脱皮机的结构
        2.1.2 小麦脱皮机的工作原理
    2.2 脱皮机转子的有限元模型
    2.3 小麦脱皮机转子的基本特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小麦脱皮机转子的结构补偿
    3.1 脱皮机转子的镜像对称结构补偿
        3.1.1 镜像对称补偿理论的推导
    3.2 两步式策略方法
        3.2.1 基于理论计算的模型补偿
        3.2.2 基于有限元法的模型补偿
    3.3 参数灵敏度分析
    3.4 转子的变形补偿
    3.5 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脱皮机转子的轻量化设计
    4.1 脱皮机转子轻量化可行性评估
    4.2 转子的轻量化设计
        4.2.1 轻量化设计理论
        4.2.2 轻量化设计方法
    4.3 参数相关性分析
    4.4 脱皮机转子的轻量化设计
    4.5 小结
第5章 脱皮机转子驱动下的流场分析
    5.1 颗粒流的研究手段及方法
        5.1.1 颗粒流的研究手段
        5.1.2 颗粒流的研究方法
    5.2 小麦颗粒相关参数确定
    5.3 小麦颗粒流的数值模拟
        5.3.1 颗粒流场域的建立
        5.3.2 求解模型的选用
        5.3.3 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
    5.4 计算结果的后处理与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收获期降雨对春小麦穗发芽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收获时期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2 收获期间降雨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3 小麦穗发芽研究方法和选择依据
        1.2.4 环境条件对小麦穗发芽的影响
        1.2.5 穗发芽对小麦穗部及子粒性状的影响
        1.2.6 穗发芽对小麦子粒中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1.2.7 不同穗发芽程度子粒与正常小麦混合后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收获期降雨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2 不同小麦品种的穗发芽鉴定
        2.2.3 不同穗发芽进程及比例对小麦品质的研究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单株性状调查
        2.3.2 产量测定
        2.3.3 品质指标
        2.3.4 穗发芽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收获期降雨对小麦单株性状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3.1.1 小麦单株性状
        3.1.2 小麦收获指数
    3.2 收获期降雨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3.2.1 小麦千粒重
        3.2.2 小麦产量
    3.3 收获期降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3.1 小麦容重
        3.3.2 小麦营养品质
        3.3.3 小麦加工品质
    3.4 温湿度处理对小麦穗发芽的影响
        3.4.1 温湿度处理对小麦整穗水分变化率的影响
        3.4.2 温湿度处理对小麦发芽开始时间的影响
        3.4.3 温湿度处理对小麦发芽率的影响
        3.4.4 温湿度处理对小麦发芽势的影响
        3.4.5 温湿度处理对穗发芽过程中小麦子粒α-淀粉酶的影响
        3.4.6 温湿度处理对小麦穗发芽过程中千粒重的影响
        3.4.7 温湿度处理对小麦理论产量的影响
    3.5 穗发芽类型和混合比例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5.1 穗发芽类型和混合比例对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3.5.2 穗发芽类型和混合比例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收获期降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收获期降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4.2.1 收获期降雨对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4.2.2 收获期降雨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4.3 温湿度环境对小麦穗发芽的影响
    4.4 温湿度环境对小麦α-淀粉酶的影响
    4.5 穗发芽类型和混合比例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的生理生化特性与环境中的锌
        1.1.1 锌的生理特性与生化功能
        1.1.2 土壤中的锌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
    1.2 植物维持体内锌稳态平衡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1.2.1 根系对土壤中锌的活化与吸收
        1.2.2 缺锌与高锌胁迫下植物对根系内锌稳态的调节
        1.2.3 锌的木质部装载过程
        1.2.4 植物地上部锌的稳态平衡机制
        1.2.4.1 膜转运蛋白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4.2 金属螯合物在锌稳态中的作用
        1.2.5 锌与其他矿质营养元素的互作
        1.2.5.1 大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2.5.2 中微量元素对锌稳态的影响
    1.3 果树锌营养与施锌技术
        1.3.1 缺锌对果树作物的影响
        1.3.1.1 全球果树种植地缺锌状况
        1.3.1.2 锌对果树营养生长的影响
        1.3.1.3 锌对果树生殖生长的影响
        1.3.2 果树缺锌矫正及其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1.3.2.1 土壤施锌
        1.3.2.2 叶面施锌
    1.4 元素分布成像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1.4.1 植物体内金属稳态平衡研究中元素成像的重要性
        1.4.1.1 植物微量元素营养生物强化
        1.4.1.2 金属元素转运相关基因功能表征
        1.4.1.3 植物对重金属毒害的耐受机制
        1.4.1.4 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超积累机制
        1.4.2 锌元素的原位成像技术
        1.4.2.1 基于X射线荧光的元素成像技术
        1.4.2.2 基于质谱的元素成像技术
        1.4.3 同步辐射XRF技术在植物锌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1.4.3.1 活体植物中锌营养元素的迁移示踪
        1.4.3.2 元素的三维分布成像
        1.4.3.3 揭示叶面肥的吸收过程与调控因素
        1.4.3.4 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
    1.5 研究内容
        1.5.1 科学问题提出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果树对缺锌胁迫的响应与锌再转运能力调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预培养
        2.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2.2.3 锌含量测定
        2.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2.2.5 叶片稳定性同位素锌标记与示踪
        2.2.6 数据分析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表型与锌含量
        2.3.2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叶片上的分布
        2.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锌在苹果茎上的分布
        2.3.4 稳定性同位素锌的叶面吸收与再转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果树中锌的韧皮部运输形态与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预培养
        3.2.2 植物锌处理与样品采集
        3.2.3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3.2.3.1 样品制备
        3.2.3.2 参比物制备
        3.2.3.3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测定与分析
        3.2.4 有机酸与氨基酸含量测定
        3.2.5 烟酰胺含量测定
        3.2.6 RNA提取与cDNA合成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8 数据分析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锌在苹果不同叶龄叶片中的赋存形态
        3.3.2 苹果茎维管束中锌赋存形态的微区变化
        3.3.3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叶片中的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
        3.3.4 不同锌处理条件下苹果不同部位中烟酰胺含量的变化
        3.3.5 苹果烟酰胺合成与锌再转运相关基因对缺锌胁迫的响应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果树休眠和营养发育期对锌的季节性储存、释放与再利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预培养
        4.2.2 植物样品采集
        4.2.3 锌含量测定
        4.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4.2.4.1 Micro-XRF测定
        4.2.4.2 Nano-XRF样品制备
        4.2.4.3 Nano-XRF测定
        4.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4.2.6 植物总磷、有机磷与无机磷的含量分析
        4.2.7 数据分析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锌在苹果茎节点处的积累特征
        4.3.2 苹果不同部位茎的锌含量
        4.3.3 苹果顶芽中锌的细胞与亚细胞分布特征
        4.3.4 苹果顶芽中锌的赋存形态
        4.3.5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
        4.3.6 苹果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释放与迁移
        4.3.7 其他多年生落叶果树作物休眠芽中锌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果树生殖发育期对锌的需求规律与锌的运输障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预培养
        5.2.2 锌含量测定
        5.2.3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5.2.4 数据分析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扁桃叶芽萌发过程中锌的迁移转运
        5.3.2 扁桃开花过程中锌在生殖器官的微纳米尺度定位
        5.3.3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内锌养分的耗竭
        5.3.4 扁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生殖器官内锌养分的输入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叶面锌肥的跨角质层渗透过程及其对叶片中养分状况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预培养
        6.2.2 植物叶片表面特性的改变
        6.2.2.1 调节叶片气孔开闭
        6.2.2.2 调节叶片毛状体密度
        6.2.3 叶面锌肥处理
        6.2.4 锌的分布特征分析
        6.2.5 锌的赋存形态分析
        6.2.6 扫描电镜分析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叶面锌肥的精准原位评价体系构建
        6.3.2 苹果叶片上下表皮特性及其叶面锌吸收差异
        6.3.3 叶面锌肥跨角质层渗透过程
        6.3.4 叶片表面特性对叶片锌吸收的影响
        6.3.5 叶面施锌对叶片其他养分元素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综合结论、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综合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4)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3 植物种子学研究进展
        1.3.1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3.2 种子休眠机制与调控
        1.3.3 休眠种子的催芽处理
        1.3.4 测试植物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种子的消毒与发芽
    2.3 种子活力的测定
    2.4 不同催芽处理方式
        2.4.1 不同化学法处理方式
        2.4.2 不同物理法处理方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3种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吸水动态
    3.2 不同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3.3 不同化学法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1 用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2 用硫酸溶液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3 用PEG-6000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GA3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5 不同浓度6-BA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6 不同化学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3.4 不同物理法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1 不同温度热水浸种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2 低温、高湿沙基层积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3 不同时间激光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4 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5 不同物理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小麦中燕96-3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
    1.2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相关研究
    1.3 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QTL定位及其与粒重相关的研究现状
    1.4 籽粒灌浆特性遗传概况
    1.5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种质资源利用研究概况
    1.6 基因表达分析的相关研究
        1.6.1 基因的差异表达
        1.6.2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方法
        1.6.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6.4 籽粒灌浆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概况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主要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田间实验及取材
        2.2.2 籽粒粒重测定
        2.2.3 籽粒灌浆参数测定
        2.2.4 籽粒表型数据测定
        2.2.5 组织学观察
        2.2.6 总RNA的提取
        2.2.6.1 RNA提取前准备
        2.2.6.2 RNA提取及检测
        2.2.6.3 RNA质量检测
        2.2.7 cDNA第一条链合成
        2.2.8 基因表达分析
        2.2.8.1 引物设计
        2.2.8.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灌浆期籽粒粒重变化
        3.1.1 灌浆期籽粒鲜重变化
        3.1.2 灌浆期籽粒干重变化
        3.1.3 籽粒的粒长、粒宽、粒厚以及千粒重变化
    3.2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
        3.2.1 籽粒灌浆过程拟合
        3.2.2 籽粒灌浆参数分析
        3.2.3 籽粒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相关性分析
    3.3 籽粒组织学分析
        3.3.1 籽粒胚乳细胞大小以及种皮形态的变化
        3.3.2 籽粒淀粉的动态变化以及粒径大小的分析
        3.3.2.1 淀粉颗粒的动态变化
        3.3.2.2 籽粒淀粉颗粒大小的变化
    3.4 灌浆期籽粒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4.1 总RNA的质量检测
        3.4.2 籽粒发育相关基因的q RT-PCR分析
        3.4.2.1 淀粉相关基因的q RT-PCR分析
        3.4.2.2 粒重相关基因的q RT-PCR分析
        3.4.2.3 籽粒蛋白相关基因的q RT-PCR分析
        3.4.2.4 籽粒大小相关基因的q RT-PCR分析
        3.4.2.5 籽粒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灌浆速率的相关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小麦籽粒千粒重与表型的相关
        4.1.2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
        4.1.3 小麦籽粒灌浆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1.4 胚乳细胞和淀粉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4.1.5 中燕96-3灌浆特性的进一步利用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6)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萌发及幼苗抗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植物概述
    1.2 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研究现状
        1.2.1 西伯利亚乌头研究现状
        1.2.2 伏毛铁棒锤研究现状
    1.3 种子的休眠与萌发
        1.3.1 种子的休眠
        1.3.2 种子的萌发
    1.4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4.1 低温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1.4.2 低温对植物细胞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4.3 低温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4.4 低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4.5 外源添加物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1.5 化感作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的测定
        2.2.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第3章 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生物学特性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种子表观性状
        3.2.2 种子净度的分析
        3.2.3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3.2.4 种子含水率的测定
        3.2.5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3.2.6 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3.2.7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结果和分析
        3.3.1 种子表观性状
        3.3.2 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率的测定
        3.3.3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3.3.4 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3.3.5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4 讨论与结论
        3.4.1 讨论
        3.4.2 结论
第4章 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休眠因素的探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种子粗提物的制备
        4.2.2 不同溶剂粗提物抑制活性测定
        4.2.3 不同浓度水提物对小麦和白菜生长的影响
        4.2.4 不同浓度水提物对自身种子萌发的影响
        4.2.5 流水冲洗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溶剂粗提物抑制活性测定
        4.3.2 西伯利亚乌头种子不同浓度水提液对小麦和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4.3.3 伏毛铁棒锤种子不同浓度水提液对小麦和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长的影响
        4.3.4 不同浓度水提物对自身种子萌发的影响
        4.3.5 流水冲洗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 讨论与结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第5章 不同药剂处理对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萌发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及试剂
        5.1.1 材料
        5.1.2 试剂
    5.2 实验方法
    5.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不同药剂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4.2 不同药剂处理对萌发结束后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与结论
        5.5.1 讨论
        5.5.2 结论
第6章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数据处理
    6.3 实验结果
        6.3.1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3.2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6.3.3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6.3.4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3.5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6.3.6 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叶绿素(a+b)含量的影响
    6.4 讨论与结论
        6.4.1 讨论
        6.4.2 结论
    6.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7)凤丹种子发育特性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双子叶植物种子发育研究进展
        1.1.1 植物双受精过程研究进展
        1.1.1.1 雌配子体
        1.1.1.2 雄配子体
        1.1.1.3 花粉在柱头上萌发
        1.1.1.4 双受精过程
        1.1.2 双子叶植物胚胎发育研究进展
        1.1.3 双子叶植物胚乳发育研究进展
        1.1.4 双子叶植物种皮发育研究进展
    1.2 影响双子叶植物生物学产量的因素及提高途径
        1.2.1 影响双子叶植物生物学产量的因素
        1.2.2 双子叶植物生物学产量提高途径
    1.3 凤丹种子发育及其产量研究进展
        1.3.1 牡丹的生殖生物学研究
        1.3.2 影响牡丹产量的因素
        1.3.3 凤丹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3.3.1 花粉的采集与活力测定
        1.3.3.2 花粉贮藏
        1.3.3.3 柱头可授性测定
        1.3.3.4 花粉管进入胚囊及精细胞的释放
        1.3.3.5 双受精过程
        1.3.3.6 凤丹胚发育过程
        1.3.3.7 凤丹胚乳发育过程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凤丹的双受精过程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凤丹花粉的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2.2.1.1 样品包埋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2.1.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2.2 凤丹花粉的适宜萌发培养基探索
        2.2.2.1 花粉提取
        2.2.2.2 花粉培养方法
        2.2.2.3 花粉萌发率统计
        2.2.2.4 花粉萌发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2.2.2.5 花粉萌发的正交试验设计
        2.2.3 花粉萌发规律
        2.2.3.1 花粉培养
        2.2.3.2 花粉管长度统计
        2.2.3.3 花粉萌发统计
        2.2.4 凤丹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并进入胚珠的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凤丹花粉的形态及微观结构观察
        2.3.1.1 凤丹花粉的形态观察
        2.3.1.2 花粉的透射电镜观察
        2.3.2 花粉萌发最适条件的单因素实验分析
        2.3.2.1 蔗糖浓度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2.3.2.2 硼酸浓度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2.3.2.3 四水硝酸钙浓度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2.3.3 花粉萌发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3.4 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下的萌发规律
        2.3.5 凤丹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动态过程
        2.3.5.1 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
        2.3.5.2 花粉管通过花柱进入子房的过程
        2.3.5.3 花粉管进入胚珠
    2.4 讨论
第3章 凤丹种皮和胚乳的发育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凤丹种皮和胚乳的树脂包埋
        3.2.2 凤丹种子淀粉分布与种子活力
        3.2.2.1 凤丹种子淀粉分布
        3.2.2.2 凤丹种子活力测定
        3.2.3 凤丹种皮和胚乳的半薄切片
        3.2.4 凤丹种皮和胚乳的结构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凤丹种子各组织发育关系
        3.3.1.1 凤丹种子重要组织结构
        3.3.1.2 凤丹种子各组织发育关系
        3.3.2 凤丹种皮发育
        3.3.2.1 凤丹种子角质层栅栏组织发育
        3.3.2.2 凤丹种子贮藏薄壁组织发育
        3.3.2.3 凤丹种子种皮发育不同时期形态对比
        3.3.3 凤丹种子胚乳发育
    3.4 讨论
第4章 凤丹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凤丹个体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试验
        4.2.2 凤丹不同年份小区试验的边行产量和内行产量的研究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凤丹个体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4.3.1.1 凤丹农艺性状表现
        4.3.1.2 凤丹单株粒质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4.3.1.3 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粒质量的通径系数
        4.3.1.4 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4.3.1.5 应用TOPSIS评价法对凤丹单株产量性状的综合比较
        4.3.2 凤丹不同年份小区试验的边行产量和内行产量的研究
        4.3.2.1 凤丹不同年份小区试验的边行产量和内行产量数据
        4.3.2.2 各年份小区边行、内行产量及边行优势差异性比较
        4.3.2.3 边行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性比较
        4.3.2.4 内行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性比较
        4.3.2.5 各产量构成因素的边行优势差异性比较
        4.3.2.6 不同方法折算单产差异性比较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人工老化处理对香椿种子的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种子活力概述
        1.2.1 种子活力概念
        1.2.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1.3 种子老化概述
        1.3.1 种子老化概念
        1.3.2 种子人工老化方法
    1.4 种子老化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1.4.1 种子老化的形态特征变化
        1.4.2 种子老化的理化特性变化
    1.5 香椿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5.1 香椿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和分布研究
        1.5.2 香椿的经济价值
        1.5.3 香椿种子的研究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指标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率的变化
        2.2.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
        2.2.3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活力指数的变化
        2.2.4 香椿种子各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小结
3 香椿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幼苗形态指标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香椿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幼苗苗高和根长的变化
        3.2.2 香椿幼苗形态指标与种子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4.2.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MDA含量的变化
        4.2.3 香椿种子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与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小结
5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SOD活性的变化
        5.2.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POD活性的变化
        5.2.3 香椿种子SOD和POD活性与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苦荞萌发工艺优化及相关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苦荞的研究进展
        1.1.1 苦荞简介
        1.1.2 苦荞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
        1.1.3 苦荞的主要功效作用
        1.1.4 苦荞的开发应用现状
    1.2 苦荞种子萌发研究现状
        1.2.1 种子萌发现状
        1.2.2 种子萌发工艺研究
        1.2.3 萌发苦荞功能性成分研究
    1.3 低场核磁共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3.1 核磁共振概述
        1.3.2 低场核磁共振的应用概述
    1.4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4.1 代谢组学背景
        1.4.2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
        1.4.3 植物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方法
        1.4.4 种子萌发代谢组学相关研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苦荞的萌发工艺优化探究
    2.1 引言
    2.2 苦荞浸麦和发芽工艺优化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萌动苦荞粉的加工特性及消化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萌动苦荞粉的冻融稳定性
        3.3.2 萌动苦荞粉的凝胶能力
        3.3.3 萌动苦荞粉的水合特性
        3.3.4 萌动苦荞粉的透明度
        3.3.5 萌动苦荞粉的体外消化速率
    3.4 讨论
第四章 苦荞萌发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及成像情况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苦荞萌发过程中内部水分相态的划分
        4.3.2 T_2弛豫谱幅值与苦荞种子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4.3.3 苦荞种子萌发过程中各相态水分的迁移规律
        4.3.4 不同萌发时间苦荞的MRI成像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苦荞萌发过程中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变化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及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色谱条件
        5.2.5 质谱条件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苦荞种子萌发过程的主成分分析(PCA)
        5.4.2 苦荞种子萌发过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5.4.3 苦荞种子萌发各阶段差异代谢物筛选
        5.4.4 苦荞种子萌发各阶段差异代谢物层次聚类分析
        5.4.5 差异代谢物KEGG分析及代谢通路分析
    5.5 讨论
        5.5.1 苦荞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变化情况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10)富锌小麦馒头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小麦籽粒锌含量
        1.2.1 小麦籽粒中锌含量及分布
        1.2.2 锌含量测定技术的发展
        1.2.3 小麦籽粒的锌强化措施
    1.3 麸皮馒头研究
        1.3.1 小麦麸皮的结构与成份
        1.3.2 麸皮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3.3 麸皮馒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1 叶面喷施肥对小麦籽粒及其加工组分锌含量的影响
        1.4.2 不同麸皮添加量对面粉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1.4.3 不同麸皮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1.4.4 加工过程对麸皮面粉和麸皮馒头中锌的含量的影响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基本实验方法
        2.3.3 麸皮馒头的制作与评价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喷施锌肥对小麦及其面粉锌含量的影响
        3.1.1 不同锌肥处理小麦籽粒中的锌含量
        3.1.2 不同锌肥处理面粉中的锌含量
    3.2 不同锌肥处理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3.2.1 面粉的基本品质指标
        3.2.2 面粉的糊化特性
    3.3 不同粉路面粉中锌含量与面粉品质的差异
        3.3.1 不同粉路面粉中的锌含量
        3.3.2 不同粉路面粉的基本品质指标
    3.4 麸皮添加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3.4.1 麸皮添加对面粉基本理化指标的影响
        3.4.2 麸皮添加对面粉色泽的影响
        3.4.3 麸皮添加对面粉沉降值的影响
        3.4.4 麸皮添加对面粉降落值的影响
        3.4.5 麸皮添加对面粉湿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的影响
        3.4.6 麸皮添加对淀粉糊化性能的影响
        3.4.7 麸皮对面粉锌含量的影响
    3.5 添加麸皮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3.5.1 麸皮馒头的锌含量
        3.5.2 添加麸皮对馒头比容的影响
        3.5.3 添加麸皮对馒头的质构影响
        3.5.4 添加麸皮对馒头感官评分的影响分析
4 讨论
    4.1 喷施锌肥对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4.2 麸皮添加对面粉品质的影响
    4.3 麸皮添加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四、不能以小麦种皮论优劣(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脱皮机转子的轻量化及流场分析[D]. 薛旭东. 陕西理工大学, 2021
  • [2]收获期降雨对春小麦穗发芽和产量品质的影响[D]. 杜世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果树地上部锌营养的利用特征与稳态机制研究[D]. 谢若瀚. 浙江大学, 2020
  • [4]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D]. 邢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小麦中燕96-3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 杨帅. 贵州大学, 2020(04)
  • [6]西伯利亚乌头和伏毛铁棒锤种子萌发及幼苗抗寒性的研究[D]. 茹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凤丹种子发育特性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研究[D]. 陈明. 扬州大学, 2020(04)
  • [8]人工老化处理对香椿种子的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方娇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9]苦荞萌发工艺优化及相关代谢组学分析[D]. 何伟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10]富锌小麦馒头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D]. 王卉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小麦种皮质量无法判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