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绿色苹果

浅绿色苹果

一、灯光·青苹果(论文文献综述)

孟婕[1](2021)在《《人民日报》(1985-2020)“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作为一种重大传染病,自1981年发现到现在,对人类的威胁有增无减,其不仅是一个医学界的难题,更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社会问题。1985年我国境内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事件后,《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开始了长达35年的“艾滋病”议题报道,记录着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的变迁轨迹,呈现出社会和大众对“艾滋病”议题的认知转变。新闻媒介“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艾滋病这一传染病种的认知乃至社会主流认知的转向。本文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结合艾滋病报道的整体态势梳理得出《人民日报》“艾滋病”议题话语表达逐渐趋于“积极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文本层面分析了“艾滋病”议题报道的微观话语转向;话语实践层面总结报道命题频次以及话语主体表达侧重的变化趋势;社会实践层面依托社会历史语境,对不同阶段《人民日报》“艾滋病”议题话语特征入手,分析促动“艾滋病”议题变迁的原因。分析得出《人民日报》“艾滋病”议题报道在社会变革的影响下,由偏向国外事件到聚焦国内问题、从报道负面信息到健康知识普及、从划分“他们”到携手抗“艾”成为“我们”,展示了我国新闻媒介主体性意识回归、大众意识不断觉醒和社会历史变革的过程。

张承志[2](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指出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曹景华[3](2020)在《基于公共安全的开放社区环境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街区制背景下,城市开放社区是现代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开放社区的公共安全面临着很多问题。目前的关键是需要去不断的提高城市开放社区的质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如何使城市开放社区在满足居民居住环境、生活品质的基础上,保障社区及城市的公共安全,使开放社区与城市生态协同发展,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公共安全视角对开放社区的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对开放社区外环境的合理规划、保证社区的公共安全及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开放社区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公共安全视角对开放社区的外环境进行设计策略研究。通过对城市及各类社区的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开放社区公共安全的现状以及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从与城市公共安全相关的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及自然灾害等四个角度展开研究,运用可防卫空间理论、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综合紧急事态管理理论、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灾害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对影响开放社区外环境公共安全的各要素进行规划策略研究,提出保障公共安全的开放社区外环境的规划设计策略。该研究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提出对开放社区外环境的设计策略,为开放社区外环境建设及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我国社区防卫安全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和补充,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对于加强社区治安防控、增强社区防灾避难能力和应急能力、提升城市和社会综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巧良[4](2020)在《绿墙植物特性与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墙面绿化是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新型墙面绿化正进入加速发展和推广阶段,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绿墙案例,但也存在着景观效果单一、养护成本高昂的情况。熟悉和掌握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观赏特征,进行绿墙植物景观优化设计是当下新型墙面绿化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杭州、上海、南京三座城市50处绿墙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调研样本进行美景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优秀案例进行植物景观量化分析,得出绿墙植物景观设计相关指导性结论,最后通过案例优化改造成果验证研究结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50处调研案例共统计植物101种,隶属于46科72属,大部分植物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但植物观赏性较缺乏,尤其缺少含花、果、芳香等多重观赏性的植物。室内绿墙大多为自然式设计,植物形态丰富度、质感丰富度和景观层次感较好;而室外绿墙大多采用模纹式、几何式设计,植物种类丰富度、植物观赏性、色彩丰富度要高于室内绿墙。绿墙技术形式以种植袋式和骨架模块式为主,其次为种植笼式、种植毯式、插杯容器式、种植盒式和网格牵引式。2、构建绿墙植物景观评价模型,得到3个影响公众审美喜好的重要影响因子,模型为SBE=-1.642+0.122×生长状况+0.118×色彩丰富度+0.45×整体协调性。3、得出室内外绿墙植物景观设计建议。室内绿墙要尽量选择水分需求相近,且具有一定耐阴性的植物,若空间尺度较小,建议采用自然式设计手法,植物色彩搭配要以同类色和类似色植物为主,要选择4种及以上叶形的植物,小、中、大型叶类植物和细、中、粗质型质感植物的运用比例尽量控制在约3:5:2,并达到3个及以上的多层次植物景观。室外绿墙要尽量选择水分需求中性偏耐旱、喜光或喜光耐半阴的耐寒植物,室外空间较开敞,建议使用模纹式、几何式、绿屏式设计手法,植物色彩搭配要以类似色为主,色相差控制在90°以内,选择3种及以下的叶形的植物,小、中型叶类植物和细、中型质感植物的运用比例尽量控制在约4:6,并以矮层植物运用为主,形成相对柔和层次感的绿墙植物景观。4、依据上述结论,对5处室内外绿墙进行植物景观改造,改造前后的美景度评价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设计模式结论。本研究结果能为今后城市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设计提供相应的植物搭配最优区间值和运用比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性。

沈佳敏[5](2020)在《光源的颜色质量及其指标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LED技术的进步,LED光源在照明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LED光源颜色质量的评估也日趋重要。本课题将LED光源的颜色质量参数分成显色性与亮度等来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可调光谱LED照明系统对光源参数进行严格且独立的控制,运用视觉绝对值评价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室内一般场景完成涵盖几乎所有照明参数的实验。光源颜色质量实验采用视觉绝对值评估法,获得了 25位观察者针对6组(48个)光源照明下的新鲜水果蔬菜的喜好度、自然度、鲜艳度的视觉评估。统计分析得到各个光源度量参数,如相关色温(CCT)、亮度、保真度、色域大小、色域形状等,对自然度、鲜艳度和喜好度的影响方式。并使用心理物理方法得到的数据去测试现有的颜色质量指标,最后通过数据拟合建模获取对光源颜色自然度、鲜艳度和喜好度的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说明鲜艳度和喜好度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自然度和鲜艳度、自然度和喜好度在中低色温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测试目前常用的光颜色质量参数,如GAI,MCRI,Rf等,最后使用多个颜色质量参数建立回归模型,能准确呈现三个视觉属性;Rf,Rg,Rcs,hl,Rcs,h12和Rcs,h13组成的模型对于三个属性都有很好的呈现效果;模型的各项系数根据应用不同会有所变化。对于视觉属性,使用多个颜色质量参数建立回归模型明显比单个颜色质量模型的呈现效果好。引入CCT和亮度公式以后能有所帮助,CCT公式的提升效果更好。最后得到一个由新的颜色质量模型E,能准确呈现自然度、鲜艳度和喜好度。其与之前的模型比较有较佳的评估效果。

毕静莹[6](2019)在《柑橘酒苦味物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已连年全球第一,但国内柑橘的深加工量却不足总产量的5%。为了延长柑橘产业链,促进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发柑橘酒是一条有效途径,但柑橘酒特有的苦味却严重制约着其市场接受度。本研究以降低柑橘酒苦味为目标,在建立柑橘中主要苦味物质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以脐橙为原料,通过试验室小试和现代测试技术,了解柑橘、柑橘汁及柑橘酒中苦味物质的变化规律,从原料处理、酿造工艺的优化和柑橘蒸馏酒工艺的完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低苦柑橘酒的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定了紫外分光光度法(Ultra Violet spectrophotometry,UV)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的关键参数,分别用于检测柠檬苦素类似物以及柠檬苦素、诺米林和柚皮苷。其中,UV检测柠檬苦素类似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91 nm,最佳显色时间为20 min。UPLC检测柠檬苦素和诺米林,流动相:乙腈:水(45:55),等度洗脱;流速:0.3 mL/min;色谱柱检测温度:30℃;检测波长:215 nm;进样量:1.0μL。UPLC检测柚皮苷,流动相:甲醇:水(40:60),等度洗脱;流速:0.3 mL/min;色谱柱检测温度:30℃;检测波长:283 nm;进样量:0.3μL。(2)研究了柑橘中柠檬苦素、诺米林、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类似物的变化规律。在柑橘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外果皮、内果皮、囊衣层和汁胞中柠檬苦素、诺米林和柚皮苷三种主要苦味物质含量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趋于平稳的趋势;在柑橘酒酿造过程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呈现波动性变化,在第8 d达到最低值,发酵结束时又恢复较高水平;柑橘酒在4℃陈酿过程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呈现下降趋势。(3)对柑橘中柠檬苦素、诺米林和柚皮苷三种主要苦味物质进行了评价。柠檬苦素、诺米林和柚皮苷呈现不同的苦味描述;在纯净水、模拟柑橘汁和模拟柑橘酒中,三种苦味物质的觉察阈值、识别阈值和极限阈值均呈现依次增高的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同,柚皮苷的三种阈值最高;糖、酸和pH对柠檬苦素和诺米林阈值的影响基本一致,但与柚皮苷不同;三种苦味物质以一定比例存在下,彼此觉察阈值呈现减法或者抑制现象。(4)研究了红外线、微波、巴氏、超声波、超高压和超高温等6种物理方法处理柑橘果实对柑橘酒苦味的影响。红外线、巴氏、超高压和超高温处理柑橘果实,仅降低了柑橘汁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和柠檬苦素的含量,却没能最终降低对应柑橘酒中这两类物质的含量;微波、超声波和超高温2 min、4 min处理降低了柑橘酒的浊度。结合感官评价,所有处理均会导致柑橘汁、柑橘酒颜色和香气的改变,使得其整体品质有不同程度的降低。(5)优化了柑橘酒的低苦酿造工艺。工艺要点:柑橘原料贮藏温度应选择4℃为宜;选择气囊压榨取汁;不建议添加SO2或者尽量减少SO2的添加量;选择商业葡萄酒酿酒酵母BV818进行柑橘酒的酿造;酿造温度尽量控制在18℃左右;较佳下胶材料组合为琼脂125 mg/L和明胶30 mg/L。(6)完善了柑橘蒸馏酒生产工艺。通过柑橘汁、柑橘酒(柑橘皮渣酒)和柑橘蒸馏酒(柑橘皮渣蒸馏酒)的综合对比研究发现,随着酒度的增加,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成倍降低;挥发性香气物质比例和含量却趋于优化和增加;结合感官品鉴结果,柑橘蒸馏酒含有大量的醇类化合物,一定的酸类物质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柠檬苦素类似物及酚类物质等,类似于粮食酒,具有较好的开发优势。

杨静妍[7](2019)在《中山市南朗镇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语音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疍家话的归属在学界一直备受争议,至今没有达成一致主张。本文选取中山市南朗镇冲口门渔村为调查点,深入实地调查,从语音和词汇两方面对其语言事实作详细描写,在此基础上与粤语广府片的代表——广州话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冲口门渔村疍家话的系属作出判断,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疍家话的归属提供有效的参考材料。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首先介绍中山市的概况,包括中山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语言概况以及中山市疍家人的来源和分布;其次,对疍家话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描述,并指出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材料来源;最后对本文调查点和发音合作人基本情况进行简述。第二章: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语音研究。从历时角度将冲口门渔村疍家话与中古音进行比较,理清历时上的音韵对应关系,并得出其声、韵、调三方面的特点。第三章: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词汇研究。首先通过古汉语词、古百越语词和外来词这三方面来展示冲口门渔村疍家话的词汇概貌。接着从共时角度出发,比较冲口门渔村疍家话与普通话在构词形式、造词方式和词义上的差别。最后从方言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冲口门渔村疍家话与疍家文化的关系。第四章:冲口门渔村疍家话的归属。通过与广州话在语音和词汇上的比较,为冲口门渔村疍家话归属为粤语广府片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第五章:结语。对文章进行总结归纳,并将冲口门渔村疍家话归入粤语广府片,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附录:包括同音字表和分类词表。

刘美玲[8](2019)在《农村初中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改革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及管理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主动学习是学生更快更高效获得生物知识的源头,而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教师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引导角色。然而,据本人了解当下农村初中生物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忽视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自身主动学习意识淡薄,这导致初中生物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能很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等多种不良现状。因而本人针对当下农村初中生物学课堂中教和学的不良现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深入细致地探讨了其解决策略。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初中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管理策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首先应当学会自我管理,教师当引导之;同时实现高效的学习,需要良好的课堂管理作为保障;并且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一切学习之根本。二是农村初中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主要有模拟游戏、合作式、问题探究式、竞争式等四种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其次,针对第五章中农村初中生主动学习策略的应用结果分析发现:相比于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农村初中生树立自我管理观念以及更多新颖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如:模拟游戏、合作式、问题探究式、竞争式等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农村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促进农村初中生主动学习。

冶慧颖[9](2018)在《类型学视角的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语言符号系统中的颜色词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类各民族在借助这一抽象概念表达色彩的同时,颜色词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引申义、联想义和象征义等。人类对色彩光谱的划分和认知过程是渐进的、连续的,但也不排除有特殊历史事件以及外来文化传入所导致的基因突变,但总的来说,这一切都是有源可寻的。本研究将英语基本颜色词作为切入点,依据斯瓦迪士的《两百词表》,从中选出“黑”、“白”、“红”、“黄”、“绿”五个核心词概念进行语义研究。首先穷尽性地查找出这五个颜色词语义场的所有词汇及语义,并追寻其词源、颜色词衍生词和语义出现的年代,进而整理出每个颜色词的时间年表和语义年表。然后根据每个颜色概念下所有语义的凸显要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其进行范畴的归类,并运用语义图模型的研究方法分别绘制出这五个颜色范畴所有语义的语义图,再从语义类型学的视角把英语基本颜色词概念下的所有语义与其他22种语言中相对应颜色概念的语义进行共时比较,对这五个基本颜色词语义场内所有语义的产生、演变及消亡过程进行描写与解释,试图比较出其共性和差异,进而探寻出这23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语义演变的轨迹和演变机理,从而发现人类在颜色领域的认知共性。本研究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作者依次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颜色词研究现状、研究涉及的理论和依据、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二至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分别研究了英语中“黑”、“白”、“红”、“黄”、“绿”这五个基本颜色词语义场的所有颜色词的词源、年表、本义与引申义,并用语义图的方法和其它二十二种语言中同一颜色范畴的语义进行共时比较。第七章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归纳了这二十三种语言颜色词语义的共性、差异以及原由,并对颜色词语义的演变机理作出解释。第八章则是本研究创新与不足的评价与展望。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本研究首次将英语中五个基本颜色词语义场的所有词汇和语义进行了穷尽性的搜索,并对其词源、衍生词和语义产生的年代进行了详尽查询和历时的研究,对语义的发展演变轨迹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分析和归纳。(2)本研究首次从类型学的视角将英语基本颜色词概念下的所有语义和其它22种语言中相应颜色词概念的语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和归纳。本研究所取样本涵盖的语系、语族之广、语义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样本的多寡直接影响语义演变规律的正确总结。(3)本研究首次采用语义图的方法对颜色词语义进行直观展示,清晰地刻画了颜色词语义演变的路径及方式。

王娜[10](2019)在《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文中提出淇澳,不只是一个位于珠江三角洲西江入海口的海岛,还是伶仃洋海域与大陆产生联系的历史节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下,淇澳岛的海岛社会发展随着空间生产的不断延伸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历时态的地方历史梳理为社会空间的建构提供借鉴的资源,人类实践活动的空间生产是动力,最终在形成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中,即保存现实的印迹,又映照历史的记忆。同时,海岛社会的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地理空间,而是一个充满社会文化的流动空间。空间的延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有物质性空间和精神性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空间的生产还是社会的建构,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建构论为基础,因而,同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态不是单一的演化,它在历程中可以呈现出多样化,而且总体的趋势是前进的。在淇澳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基于海岛位置、政府政策等外力因素,导致它处于“中心”与“边缘”关系的不断转化中,但以淇澳人这个历史主体为视角来分析,淇澳社会的态势是向上前进的。通过梳理历史上淇澳岛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可以探析出,空间与社会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生产的状态。能够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方式的变迁,每种社会发展形态中,都存在着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以生产方式的变迁为依据将社会与空间的复杂关系呈现出来。在征地运动之前,淇澳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出海打渔为副业。征地运动后,再加上淇澳大桥的修建,淇澳的生产方式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文章从淇澳岛的空间研究入手,以空间生产为视角,讨论在“中心”与“边缘”关系下海岛社会发展的形态历程,认识到空间的生产过程是由人的实践活动与物质基础相结合运作的结果,

二、灯光·青苹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灯光·青苹果(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1985-2020)“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话语分析法
    (六)创新点
    (七)研究综述
        1.国外艾滋病报道综述
        2.国内艾滋病报道综述
一、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整体样态
    (一)研究设计
        1.媒介选择
        2.样本选取
        3.类目建构与编码表
        4.信效度检验
    (二)1985-2020《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概况呈现
        1.报道数量分析:“出现一顶点一减退”
        2.版面位置分析:多种版面分布,报道版面相对固定
        3.报道体裁分析:短篇消息为主,深度报道较少
        4.信源和稿源分析:官方信源为主,个体话语较少
二、《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文本分析:微观话语转向
    (一)新闻标题变迁
        1.标题句型句式:趋于多样化
        2.标题内容:态度和侧重点的转变
    (二)词汇变迁
        1.情感词与社会热词:体现关怀反映时代
        2.对传播途径的描写方式:从猎奇到知识普及
    (三)修辞类型变迁
        1.比喻:负面喻体变为正面喻体
        2.数字使用:新发感染通报变为防治成果展示
三、《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话语实践:命题与主体表达变迁
    (一)宏观命题报道变迁:七大主题报道频次竞争
        1.报道主题分类与实例
        2.宏观命题频次分析
    (二)话语主体表达侧重变迁
        1.官方主体报道转变:“紧张旁观”到“积极引导”
        2.专业主体报道转变:“防治进行”到“成果显现”
        3.民生主体报道转变:“恐惧远离”到“人文关爱”
四、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的社会实践:话语变迁的动因及社会价值
    (一)各阶段社会实践分析
        1.初始(1985-1994):早期的“旁观者”
        2.转变(1995-2003):“公共议题”突显
        3.成熟(2004-2020):“健康传播”理念下的和谐追求
    (二)《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话语变迁动因研究
        1.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支持
        2.经济因素:资金帮扶加强
        3.社会文化:社会意识觉醒
        4.媒介因素:媒体职能转变
    (三)《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变迁的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基于公共安全的开放社区环境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概念界定
        1.4.2.1 公共安全
        1.4.2.2 社区、封闭社区、开放社区
        1.4.2.3 社区环境
        1.4.2.4 开放社区公共安全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可防卫空间相关理论
        2.1.1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
        2.1.2 综合性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
    2.2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2.2.1 环境认知理论
        2.2.2 环境应激理论
    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4 灾害学相关理论
        2.4.1 城市防灾空间理念
        2.4.2 环境灾害学
    2.5 社区发展历程
        2.5.1 不同时期社区发展的特点
        2.5.1.1 社区建设理论的演变
        2.5.1.2 中国社区空间模式的演变
        2.5.1.3 “美式”门禁社区对当代中国社区建设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开放社区环境现状
    3.1 开放社区的特征
        3.1.1 开放式社区的活力性与可持续性
        3.1.2 开放式社区交通的通达性
        3.1.3 开放式社区环境的生态性
        3.1.4 开放式社区资源的共享性
    3.2 调研对象和内容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内容
    3.3 针对社区公共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3.4 调研社区环境现状
        3.4.1 封闭社区现状
        3.4.2 开放社区现状
        3.4.2.1 郑州金水升龙社区
        3.4.2.2 武汉天地御江苑
        3.4.2.3 上海梧桐城邦二期
    3.5 开放社区环境存在的公共安全问题
        3.5.1 公共空间
        3.5.1.1 社区边缘
        3.5.1.2 宅间空间
        3.5.1.3 广场绿地
        3.5.2 街道空间
        3.5.2.1 街道尺度
        3.5.2.2 街道形式
        3.5.2.3 街道环境
        3.5.2.4 停车布置
        3.5.3 建筑空间
        3.5.3.1 建筑单体立面
        3.5.3.2 建筑环境照明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开放社区公共安全的因素
    4.1 公共空间
        4.1.1 社区边缘
        4.1.2 宅间空间
        4.1.3 广场绿地
    4.2 街道空间
        4.2.1 街道尺度
        4.2.2 街道形式
        4.2.3 街道环境
    4.3 住区建筑空间
        4.3.1 建筑立面设计
        4.3.2 建筑组群布局
        4.3.3 建筑环境照明
    4.4 自然因素
        4.4.1 城市自然因素
        4.4.2 环境区位因素
    4.5 文化因素
    4.6 开放社区实践应用
        4.6.1 上海创智坊小区
        4.6.2 天津滨海泰达小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公共安全的开放社区环境规划策略
    5.1 规划设计原则
        5.1.1 以人为本原则
        5.1.2 共享性原则
        5.1.3 连通性原则
        5.1.4 适度开放性原则
    5.2 针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环境规划策略
        5.2.1 公共空间规划
        5.2.1.1 社区边缘设计策略
        5.2.1.2 宅间空间设计策略
        5.2.1.3 广场绿地设计策略
        5.2.2 缓冲空间设计
        5.2.3 建筑组群布局
        5.2.4 智慧社区建设
    5.3 针对事故灾害的环境规划策略
        5.3.1 街道空间安全规划
        5.3.1.1 街道慢性化规划
        5.3.1.2 街道路网规划
        5.3.1.3 停车空间规划
        5.3.2 景观环境安全规划
        5.3.2.1 植物配置
        5.3.2.2 地面铺装
        5.3.2.3 环境照明
        5.3.3 空间尺度间距规划
    5.4 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环境规划策略
        5.4.1 社区生活圈规划
        5.4.2 场地选址
        5.4.3 距离间距
        5.4.4 自然通风
    5.5 针对自然灾害的环境规划策略
        5.5.1 场地选址
        5.5.2 建筑布局
        5.5.3 避难空间
        5.5.3.1 避难场所
        5.5.3.2 避难通道
        5.5.4 景观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关于开放社区公共安全调查问卷

(4)绿墙植物特性与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概念解析
        1.2.2 绿墙的作用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绿墙发展概况
        1.3.2 绿墙技术形式概况
        1.3.3 绿墙植物应用概况
        1.3.4 绿墙植物景观设计概况
        1.3.5 植物特性与植物景观相关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新型墙面绿化现状调研分析
    2.1 调研区域概况与调查方法
        2.1.1 调研区域选择与概况
        2.1.2 调研实践与地点
        2.1.3 调研内容
    2.2 绿墙现状调研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种类应用
        2.2.2 植物种类应用频度分析
        2.2.3 植物生长习性分析
        2.2.4 植物观赏性分析
        2.2.5 绿墙技术形式分析
        2.2.6 绿墙植物景观效果分析
    2.3 绿墙现状总结与建议
        2.3.1 现状总结
        2.3.2 优势
        2.3.3 提升空间
3 新型墙面绿化植物景观视觉审美评价
    3.1 评价样本
    3.2 评价方法
        3.2.1 评判方式
        3.2.2 评判者
        3.2.3 照片的拍摄与选取
        3.2.4 问卷编制
        3.2.5 问卷收回和处理
    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3.1 美景度得分值的标准化处理
        3.3.2 美景度评价结果
        3.3.3 景观因子分析
        3.3.4 绿墙植物景观评价模型
    3.4 评价结论与意义
        3.4.1 评价结论
        3.4.2 评价意义
4 植物特性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1 植物生长习性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1.1 室内植物生长习性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1.2 室外植物生长习性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2 植物色彩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2.1 色彩原理
        4.2.2 植物色彩与室内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2.3 植物色彩与室外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2.4 植物色彩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小结
    4.3 植物形态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3.1 植物形态与室内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3.2 植物形态与室外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3.3 植物形态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小结
    4.4 植物质感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4.1 植物质感原理
        4.4.2 植物质感与室内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4.3 植物质感与室外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4.4 植物质感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小结
    4.5 植物层次感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5.1 植物层次感与室内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5.2 植物层次感与室外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5.3 植物层次感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小结
    4.6 植物特性与绿屏式绿墙植物景观设计
    4.7 绿墙植物景观构图设计
    4.8 植物特性与绿墙植物景观设计总结
        4.8.1 绿墙植物生长习性选择
        4.8.2 绿墙植物色彩运用
        4.8.3 绿墙植物形态运用
        4.8.4 绿墙植物质感搭配
        4.8.5 绿墙植物景观层次感营造
        4.8.6 绿墙植物景观构图设计
5 基于植物特性的绿墙植物景观优化改造
    5.1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植物墙优化改造
        5.1.1 改造前现状分析
        5.1.2 优化改造策略
    5.2 南京紫东生态会议中心外部植物墙优化改造
        5.2.1 改造前现状分析
        5.2.2 优化改造策略
    5.3 其他案例绿墙优化改造简述
        5.3.1 杭州绿城国际社区大厅植物墙优化改造
        5.3.2 杭州高扬国际酒店北侧植物墙优化改造
        5.3.3 杭州电力物资大楼植物墙优化改造
    5.4 绿墙植物景观改造前后公众视觉审美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总结
    6.2 讨论与展望
        6.2.1 创新点与不足
        6.2.2 后续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光源的颜色质量及其指标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照明品质评价相关基础理论
    2.1 颜色科学基础知识
    2.2 颜色质量参数
    2.3 涉及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2.4 评估模型和颜色质量参数的统计指标
    2.5 本章总结
3 光源颜色质量实验
    3.1 光源设计
    3.2 实验环境
    3.3 实验问卷
    3.4 实验步骤
    3.5 观察者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观察者差异性分析
    4.2 视觉实验结果
    4.3 光源参数与视觉评估的关系
    4.4 光源的颜色质量参数
5 模型建立
    5.1 测试其他人的颜色质量模型
    5.2 颜色质量参数的选取
    5.3 自然度的模型建立
    5.4 喜好度的模型建立
    5.5 鲜艳度的模型建立
    5.6 本章总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柑橘酒苦味物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柑橘中的主要苦味物质
        1.2.1 柠檬苦素类似物
        1.2.2 柚皮苷
        1.2.3 柑橘中苦味物质的评价
    1.3 柑橘“后苦”的脱除及其机理研究
        1.3.1 物理脱苦法
        1.3.2 生物脱苦法
        1.3.3 复合脱苦法
    1.4 柑橘酒的脱苦研究
        1.4.1 柑橘品种的选择
        1.4.2 柑橘酒脱苦工艺的研究
        1.4.3 酒类脱苦的其他研究
    1.5 白兰地及皮渣白兰地的研究
        1.5.1 酿造原料的选择
        1.5.2 白兰地的生产工艺
        1.5.3 柑橘白兰地的研究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柑橘中主要苦味物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原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柑橘果实/汁/酒中苦味物质的检测
        2.3.2 柑橘中三种主要苦味物质的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柑橘果实/汁/酒中苦味物质的检测分析
        2.4.2 柑橘中三种主要苦味物质的评价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物理法处理柑橘原料对柑橘酒苦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原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原料处理
        3.3.2 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
        3.3.3 柑橘酒酿造
        3.3.4 柑橘汁(酒)中柠檬苦素类似物的提取和检测
        3.3.5 柑橘汁(酒)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3.6 柑橘汁(酒)的颜色评价
        3.3.7 柑橘汁(酒)中香气物质的测定及分析
        3.3.8 柑橘酒感官评价
        3.3.9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相关理化指标
        3.4.2 柑橘汁(酒)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
        3.4.3 柑橘汁(酒)的浊度
        3.4.4 柑橘汁(酒)的颜色
        3.4.5 柑橘汁(酒)的香气物质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柑橘酒苦味降低的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果实
        4.2.2 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柑橘酒生产工艺及技术要点
        4.3.2 不同工艺条件酿造柑橘酒
        4.3.3 下胶
        4.3.4 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4.3.5 “后苦”类物质的提取及检测
        4.3.6 柑橘酒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4.3.7 柑橘酒的颜色评价
        4.3.8 柑橘酒中香气物质的测定
        4.3.9 柑橘酒感官评价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贮存温度对原料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的影响
        4.4.2 不同工艺条件对柑橘酒“后苦”类物质的影响
        4.4.3 不同下胶材料对柑橘酒“后苦”类物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苦味降低的柑橘蒸馏酒的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柑橘酒的酿造及蒸馏工艺
        5.3.2 供试样品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5.3.3 供试样品颜色的评价
        5.3.4 供试样品香气物质的测定
        5.3.5 供试样品中柠檬苦素、诺米林的提取和UPLC检测
        5.3.6 供试样品的感官评价
        5.3.7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供试样品的相关理化指标
        5.4.2 供试样品的颜色
        5.4.3 供试样品的香气物质
        5.4.4 供试样品的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
        5.4.5 供试样品的感官评价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山市南朗镇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语音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中山市概况
        一、中山市的地理位置
        二、中山市的历史沿革
        三、中山市疍家人来源及分布
        四、中山市的语言概况
    第二节 疍家话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第四节 本文调查点及发音合作人简介
        一、调查点简介
        二、发音合作人简介
第二章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语音研究
    第一节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语音系统
    第二节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声韵调配合关系
        一、声韵配合关系表
        二、声韵调配合关系表
    第三节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音系与中古音系比较研究
        一、声母比较
        二、韵母比较
        三、声调比较
        四、二字组连读变调
        五、语音特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词汇研究
    第一节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词汇的主要成分
        一、古汉语词的沿用
        二、古百越语词的留存
        三、外来词的借用
    第二节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词汇的基本特点
        一、构词形式上的特点
        二、造词方式上的特点
        三、词义上的特点
    第三节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词语与疍家文化
        一、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词语与渔业生产
        二、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词语与疍民日常生活习俗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的归属
    第一节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与广州话之间的语音比较
        一、共同的语音特征
        二、不同的语音特征
    第二节 冲口门渔村疍家话与广州话之间的词汇比较
        一、冲口门渔村疍家话与广州话核心词比较
        二、冲口门渔村疍家话与广州话基本词汇的计量比较
        三、从构词角度比较两地粤方言的词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农村初中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主动学习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概说
        2.1.1 主动学习的概念
        2.1.2 主动学习的基本特征
        2.1.3 主动学习的效果
    2.2 主动学习的理论依据
        2.2.1 桑代克的试错性学习
        2.2.2 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
        2.2.3 格思里的邻近学习理论
        2.2.4 赫尔的驱力还原学习理论
        2.2.5 勒温的成就动机论和维纳的归因论
3 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现状调查及归因
    3.1 调查过程概述
        3.1.1 调查目的和方法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对象
    3.2 调查数据分析
        3.2.1 学生对生物教材本身的评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2 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3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评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4 学生对教师管理方式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3.3 农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现状归因
        3.3.1 社会方面
        3.3.2 学校方面
4 主动学习策略的应用
    4.1 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引导和管理策略
        4.1.1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
        4.1.2 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教学策略
        4.1.3 根据教材特点和生产实践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导策略
    4.2 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4.2.1 模拟游戏的教学策略
        4.2.2 合作式的教学策略
        4.2.3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4.2.4 竞争式教学策略
5 主动学习策略的应用结果研究分析
    5.1 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引导和管理策略应用研究分析
        5.1.1 问卷调查结果与结果分析
        5.1.2 课堂观察结果与结果分析
    5.2 初中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应用研究分析
        5.2.1 实验结果分析
    5.3 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引导和管理的策略与教学策略综合效果分析
        5.3.1 实验分析方法
        5.3.2 实验结果与结果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类型学视角的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范围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颜色词研究现状
        1.3.2 国内颜色词研究现状
    1.4 研究涉及的理论及依据
        1.4.1 语言类型学
        1.4.2 语义类型学
        1.4.3 认知语义学理论
        1.4.4 语义图模型
    1.5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5.1 语料来源
        1.5.2 研究方法
2 英语颜色“黑”的研究
    2.1 英语“黑”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2.1.1 源于颜色表达的“黑色”词
        2.1.2 源于明暗表达的“黑色”词
        2.1.3 “借物呈色”的“黑”色词
    2.2 英语“黑”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2.2.1 “黑”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2.2.2 “黑”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2.3 英语“黑”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2.3.1 英语“黑色”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2.3.2 英语“黑色”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2.4 英语“黑”语义图
        2.4.1 语义图构建说明
        2.4.2 英语“黑色”语义场的语义图
        2.4.3 英语“黑色”语义图解析
    2.5 与其它语言“黑”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2.5.1 与印欧语系“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黑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2.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6 与孤立语(日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黑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2.6 英语和其它语言黑色语义图比较小结
3 英语颜色“白”的研究
    3.1 英语“白”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3.1.1 源于颜色表达的“白色”词
        3.1.2 源于明暗表达的“白色”词
        3.1.3 “借物呈色”的“白色”词
    3.2 英语“白”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3.2.1 “白”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3.2.2 “白”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3.3 英语“白”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3.3.1 英语“白”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3.3.2 英语“白”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3.4 英语“白”语义图
        3.4.1 英语“白”语义场的语义图
    3.5 与其它语言“白”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3.5.1 与印欧语系“白”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白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3.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6 与孤立语(日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白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3.6 英语和其他语言“白”语义图比较小结
5 英语颜色“红”的研究
    5.1 英语“红”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5.1.1 源于颜色表达的“红色”词
        5.1.2 “借物呈色”的“红色”词
        5.1.3 颜色属性边缘化的“红色”词
    5.2 英语“红”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5.2.1 “红”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5.2.2 “红”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5.3 英语“红”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5.3.1 英语“红”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5.3.2 英语“红”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5.4 英语“红”语义图
        5.4.1 英语“红”语义场的语义图
    5.5 与其它语言“红”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5.5.1 与印欧语系“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红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5.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6 与孤立语(日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红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5.6 英语和其它语言“红”语义图比较小结
6 英语颜色“黄”的研究
    6.1 英语“黄”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6.1.1 源于颜色表达的“黄色”词
        6.1.2 “借物呈色”的“黄色”词
    6.2 英语“黄”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6.2.1 “黄”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6.2.2 “黄”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6.3 英语“黄”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6.3.1 英语“黄”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6.3.2 英语“黄”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6.4 英语“黄”语义图
        6.4.1 英语“黄”语义场的语义图
    6.5 与其它语言“黄”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6.5.1 与印欧语系“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黄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6.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6 与孤立语(日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黄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6.6 英语和其它语言“黄”语义图比较小结
7 英语颜色“绿”的研究
    7.1 英语“绿”语义场颜色词的来源及衍生词年表
        7.1.1 源于颜色表达“绿色”词
        7.1.2 “借物呈色”的“绿色”词
    7.2 英语“绿”语义场颜色词的使用表现
        7.2.1 “绿”语义词汇在BNC语料库中的分布
        7.2.2 “绿”语义词汇的使用频率
    7.3 英语“绿”语义场语义的引申及发展
        7.3.1 英语“绿”语义主要引申类别
        7.3.2 英语“绿”语义引申义出现年代
    7.4 英语“绿”语义图
    7.5 与其它语言“绿”语义场及语义图对比研究
        7.5.1 与印欧语系“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2 与乌拉尔语系(匈牙利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3 与阿尔泰语系(哈萨克、土耳其语)“绿色”语义场语义比较
        7.5.4 与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5 与南亚语系(越南语、马来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6 与孤立语(日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5.7 与汉藏语系(泰语、汉语)“绿色”语义场语义的比较
    7.6 英语和其它语言“绿”语义图比较小结
8 结语
    8.1 英语颜色词来源及变迁
    8.2 颜色词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1 黑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2 白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3 红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4 黄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2.5 绿色语义的共性及原由
    8.3 颜色词语义的差异及原由
        8.3.1 地理、气候及原生文化对颜色语义的影响
        8.3.2 宗教、政治导致颜色语义变异
    8.4 颜色词语义演变的途径——转喻和隐喻
    8.5 颜色词语义的传播及地缘影响
    8.6 颜色词语义的模糊性
    8.7 颜色词语义的矛盾性
9 创新、不足及展望
    9.1 创新
    9.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目录

(10)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四节 文章框架
第二章 当代淇澳岛海岛境貌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自然生态
    第二节 人口与教育
    第三节 宗族与组织
    第四节 经济与文化
    第五节 社会关系
    结语
第三章 清朝时期淇澳的生活图景
    第一节 贫民将钟宝
    第二节 聚集金星门
    第三节 白石街由来
    第四节 淇澳岛巡检司
    第五节 外商、士绅与官府
    结语
第四章 民国时期淇澳的聚落格局
    第一节 聚落空间
    第二节 居所建筑结构
    第三节 以“家”为单位的空间布局
    第四节 苏兆征故居
    第五节 走出村落
    结语
第五章 改革开放前淇澳岛人口流动
    第一节 生产空间的重新配置
    第二节 社会阶层变更
    第三节 1949年—改革开放前淇澳人通婚范围
    第四节 偷渡港澳谋生
    结语
第六章 90年代以来淇澳海岛变半岛
    第一节 征地运动
    第二节 身份转变
    第三节 淇澳大桥的修建
    第四节 居住格局变化
    第五节 外来人口进入
    结语
第七章 淇澳宗教信仰的三重空间
    第一节 一重空间:以“家”为单位的祭拜空间
    第二节 二重空间:以“社”为单位的祭拜空间
    第三节 三重空间:淇澳庙宇祭拜空间
    第四节 坟地也有着标识农耕的空间的作用
    第五节 第三重空间中的祭祀活动(一)
    第六节 第三重空间中的祭祀活动(二)
    结语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灯光·青苹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1985-2020)“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D]. 孟婕.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公共安全的开放社区环境规划策略研究[D]. 曹景华.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4]绿墙植物特性与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D]. 王巧良.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5]光源的颜色质量及其指标评估[D]. 沈佳敏. 浙江大学, 2020(02)
  • [6]柑橘酒苦味物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毕静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7]中山市南朗镇冲口门渔村疍家话语音词汇研究[D]. 杨静妍.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农村初中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教学策略研究[D]. 刘美玲. 河南大学, 2019(12)
  • [9]类型学视角的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研究[D]. 冶慧颖.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10]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D]. 王娜. 厦门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浅绿色苹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