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探索——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惠安石雕实践基地的教学

在实践中探索——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惠安石雕实践基地的教学

一、在实践中探索——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惠安石雕实习基地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宜[1](2018)在《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建筑的传统彩绘匠作展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哲理观、礼制观及审美观等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技艺智慧。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涉及到彩绘匠派、彩绘匠人、彩绘材料、彩绘工种、彩绘颜色、彩绘题材、彩绘布置及彩绘技法等多层面,蕴含着深刻的人文、艺术、哲学、历史的审美文化涵养。匠作研究近年来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走向世界,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基于建筑史学和建筑美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方法,系统梳理了台湾传统彩绘匠派形成与流变,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台湾建筑彩绘的空间秩序与仪规,阐释台湾建筑彩绘的哲理思想与审美文化内涵,丰富和拓展了建筑美学研究的学术领域,为古建筑修缮及保护提供了匠作遴选机制参考,以及彩绘匠作施工规范订定的研究基础。首先,论述了台湾传统彩绘匠派体系的形成渊源与发展历程。从台湾彩绘匠作的传承与各自承袭的渊源来分析,归纳总结出泉州体系匠派、潮漳体系匠派及台南体系匠派等三大传统彩绘匠派,分析匠派体系的技艺风格、用材观念,及其立足于类似家族体制的师徒关系。比较而言,泉州体系匠派侧重临摹固定样式,呈现出整体色彩偏青绿重彩、错采间金的特征;潮漳体系匠派侧重匠艺承袭笔法,整体风格具有红紫重彩、五色镂金的取向;台南体系匠派侧重顿悟的匠艺师徒传承,整体上具有红紫重彩、错采如镂的特质。其次,阐释了台湾传统彩绘的哲理观及礼制观。一方面,透过传统建筑的营建仪式,诠释彩绘匠作在营建体系中的象征意义、装饰角色及信仰功能;记录营建仪式及匠作的职业搭配;揭示了脊梁彩绘的定向厌镇功能、大门彩绘界定内外的厌胜功能及吉瑞彩绘的祈福功能,阐明五行、八卦、阴阳、时序的和合意匠。另一方面,透过随工记录的观察,分析匠作组织、工法材料、选彩用色、内容题材的礼仪规制,归纳匠人、设色、题材、工料的等级秩序,体现了台湾传统彩绘以分金线为尊、左右位序、对仗平衡、远近内外、尊卑有别的设计原则和礼制特征。最后,分析了台湾传统彩绘匠作的审美文化适应性。其一,阐述彩绘匠作尚古尚雅的审美理想,兼容创新的时代风格、以及满足社会大众热闹绚丽的作品风格需求,从而体现了期盼成为专业画家的职业理想。其二,阐述台湾传统匠作透过内容题材、彩绘布置及工艺技法表现出来的社会时代精神,分析比较了台湾彩绘题材的时代特点、布局风格和技法特征。其三,阐述彩绘匠作为了适应台湾地域环境,尝试发展出具有地域适应性的彩绘颜料及彩绘工法,在地域经济上适应了贵重颜料的优化管理及替代材料使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传统彩绘匠作具有多元和合的哲理精神、秩序分明的礼制特点和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

黄娅婷[2](2015)在《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1995-2015年《雕塑》杂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雕塑》杂志是目前世界上两大雕塑专业刊物之一(美国的《SCULPTURE》和中国的《雕塑》)。它自1995年1月创刊至2015年1月,踏着时代的脚步并顺应社会的发展,公正而又充分地展露了20年来中外雕塑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拓展。20年的《雕塑》杂志见证了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状况。本文以20年《雕塑》杂志为研究对象,试图开启一扇窥探当代雕塑艺术的独特窗口,以洞悉20年中国当代雕塑界所面临的文化问题与学术内涵,从而引发人们思索另一种雕塑史的叙述模式,从而全面深入地领略到当代雕塑史的独特风采。论文在系统梳理当代雕塑研究的泛化模式、统揽模式、团块模式、个案模式、生物模式、文化模式和哲思模式等七种类型之后,深刻地意识到以往雕塑史写作的片面性,因而力求多元呈现与“双轨”分析的统一、散点考察与综合论述的结合,完全打破原有雕塑史的叙述模式,以建构另一种当代雕塑史的写作方式,这显然有利于完善雕塑的历史叙述和拓展雕塑的理论空间。论文主体由五部分组成。先以具象雕塑、意象雕塑和抽象雕塑为主探讨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状况。继而改变过去雕塑史以雕塑创作为纲目的传统思路,别开生面地归纳了20年来雕塑史论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雕塑的“前文本”和“前过程”(雕塑过程美学)、中国古代雕塑的“潜理论”和“线意志”(民族传统雕塑新论)、“超象的言说”及“过程的意义”(抽象雕塑论)和“反城市”的城市雕塑(城市公共艺术论)。它们昭示出中国当代雕塑史论研究的新思维。在考察雕塑产业时,主要围绕国际雕刻艺术节和“中国20强雕塑企业”的评比这两个关键事件,以凸显目前中国雕塑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与雕塑产业一样具有活力的是中国雕塑教育的拓新。20年来,中国雕塑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法国模式”和“苏联模式”,逐渐走向多元化,并逐步形成中国特有的雕塑教学体系。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和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建构可谓是近20年来中国雕塑教育的亮点。论文最后还就“走出去”——中国雕塑家代表团的出访以及“引进来”——国外雕塑名家的推介两个方面展露了中外雕塑交流的互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美术史绝不是单一的、平面的。任何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和解释都各不相同,这些看法和解释又都丰富了历史本身,即乔治·库布勒提出的“连接性回答”,它们之间又都能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从而重构了以往的历史,形成一种开放的、面对将来的历史言说。雕塑艺术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一个开放的雕塑史,应该是各种方法和理论并存且具有互动意义的雕塑史。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论文写作的动机和意义就是以20年的《雕塑》杂志研究,来探索和思考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历史的全新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的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曹晖[3](2014)在《六十年的步履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的传承与革新》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体系,考察的时间范围从1952年至2013年之间的六十余年。研究以这样几个问题为线索展开:中央美术学院的写实雕塑教学体系是怎样培育成型的?这个体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前夜,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本土培养的新一代教员如何面对老先生的教学遗产?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是如何发端并不可逆转地推向深入的?笔者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各工作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梳理,意图从时间纵向揭示这套教学体系的结构发展关系,以历史的眼光来把握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六十余年来的教学发展面貌,并希望能窥见其未来发展的可i能性。笔者在文中得出三个主要观点:(1)留法留苏两代先生引进欧洲写实雕塑体系,奠定了中央美术学院六十年以来的雕塑教学基础;但从创作成果来看,中国写实雕塑的本土化并没有完全在早期留法留苏那两代人身上真正得到实现。(2)新世纪实行传统写实教学和现代材料及观念教学并举的“双轨制’’教学,不但没有冲垮原有的写实雕塑体系,反而对写实雕塑在中国完全落地,提供了直接的支持。(3)教学改革后新纳入的材料与观念教学体系,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百余年的发展,现阶段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但与国外同期比较,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未来发展,笔者建议:(1)有针对性地保护和扶持传统优势科目——写实方向工作室,着力解决后备人才培养问题;(2)鼓励各工作室之间进一步拉开教学差别,争取走在各自领域的学术最前沿;(3)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适用的素质教育课程;(4)从教员聘任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再做改进,提高教学水平;(5)一旦时机成熟,大力推进、完善学分制。

钱云可[4](2012)在《中国雕塑材料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材料教学是雕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大量翔实而生动的史料,对1928年开始的现代中国雕塑教学中的材料部分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用“传统语境”、“现代语境”和“当代语境”来归纳材料教学特征,剖析个案课程。在梳理存在问题、阐述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成果——材料教学课程结构体系。本论文围绕国内各大美院雕塑专业的材料教学展开论述。第1章的绪论,主要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现实意义。第2章的材料教学内涵,首先从“雕塑材料”和“材料雕塑”两个概念引申出材料教学的两个阶段。再从材料的研究深度、研究广度与加工技术三个层面论述个人创作与教学中的材料关系。运用教育学理论,来分析材料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室外雕塑工程的推进”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三部分,来阐述1928-1976年材料教学推进的艰难。材料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材料教学教师外聘与培训以及高校扩招与评估是改革开放后材料教学发展的三大因素。第3章,根据材料在雕塑创作过程中的三种转换形式,得出材料教学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传统、现代、当代三种语境来概括,并分析三种语境下各自的先导课程。第4章,从材料特征、教学实施、授课内容、作业反馈等方面具体分析传统语境下的《石雕》、《木雕》与《金属铸造》课程、现代语境下《金属焊接》、《现代木雕》、《现代石雕》与《陶瓷》课程以及在当代语境下分析《纤维与软材料》与《大地艺术》课程。第5章,从“培养模式单一”、“课程定位不清”和“教学条件限制”三方面来阐述材料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材料教学的展望主要体现在材料的拓展、科技的运用、教学模式与条件的完善三部分。最后对国内所有材料教学课程进行梳理、归纳,并将本科与研究生教学进行勾连,提出材料教学课程结构体系。附录部分包括:“材料教学大事记”、“材料教学论文与书目”、“各大美院材料课程统计表”、“采访名单”、“部分国外雕塑教学模式”等。

项金国[5](2001)在《在实践中探索——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惠安石雕实习基地的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等艺术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锻炼、培养、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实践性教学不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手段、在教与学的能力和严谨工作作风上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一部分教学目标主要依靠实验基地来完成。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出发,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以重点

二、在实践中探索——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惠安石雕实习基地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实践中探索——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惠安石雕实习基地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彩绘的匠派形成及流变
    2.1 闽粤原乡彩绘匠作到台湾发展动因分析
        2.1.1 社会文化同源
        2.1.2 经济社会相依
        2.1.3 地缘环境相近
    2.2 闽粤原乡彩绘匠作入台后的发展
        2.2.1 泉州原乡彩绘匠作入台后的发展
        2.2.2 漳州原乡彩绘匠作入台后的发展
        2.2.3 潮州原乡彩绘匠作入台后的发展
    2.3 台湾建筑彩绘与文人书画家
        2.3.1 文士乡绅引进江南画风
        2.3.2 文人书画家从事建筑彩绘工程
        2.3.3 台湾建筑彩绘与江浙画风民间艺术产业
    2.4 小结
第三章 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的养成及其派别
    3.1 .传统匠作内部共通的养成
        3.1.1 匠作日常生活及基础养成
        3.1.2 匠作专业构图之规范养成
        3.1.3 匠作技艺观念养成
    3.2 .台湾建筑彩绘匠派的划分依据
        3.2.1 台湾建筑彩绘底层匠作的养成及其派别
        3.2.2 原乡建筑彩绘的构件装饰特征
        3.2.3 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的匠派类别
    3.3 .台湾泉州体系匠派的建筑彩绘
        3.3.1 泉州体系匠派在台湾建筑彩绘代表人物
        3.3.2 泉州体系匠派在台湾建筑彩绘画风特色
        3.3.3 泉州体系匠派侧重临摹固定样式的传承特征
    3.4 .台湾潮漳体系匠派的台湾建筑彩绘
        3.4.1 潮漳体系匠派的建筑彩绘代表人物
        3.4.2 潮漳体系匠派的建筑彩绘画风特色
        3.4.3 潮漳体系匠派侧重师承笔法特征
    3.5 .台湾台南体系匠派的建筑彩绘
        3.5.1 台南体系匠派的建筑彩绘代表人物
        3.5.2 台南体系匠派的建筑彩绘画风特色
        3.5.3 台南体系匠派侧重顿悟的匠艺传承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台湾建筑彩绘匠作在营建仪式中的和合文化特征
    4.1 彩绘匠作与传统建筑营造仪式
        4.1.1 彩绘匠作与定线分金
        4.1.2 彩绘匠作与上梁仪式
        4.1.3 彩绘匠作与开光及入火安座仪式
    4.2 .建筑彩绘对传统营建仪式的文化诠释
        4.2.1 建筑彩绘的吉凶意义
        4.2.2 建筑彩绘的圣化意义
        4.2.3 建筑彩绘的神化意义
    4.3 建筑彩绘匠作的和合意匠
        4.3.1 定向与五方和合意匠
        4.3.2 相对内阴外阳和合意匠
        4.3.3 时序理气和合意匠
    4.4 .小结
第五章 台湾建筑传统彩绘在建筑空间的礼制特征
    5.1 彩绘的组织等级与工法等级
        5.1.1 彩绘的匠班组织等级
        5.1.2 彩绘的工料设色等级
        5.1.3 彩绘的内容题材等级
    5.2 传统建筑及彩绘的秩序观念
        5.2.1 建筑彩绘的神只秩序观念
        5.2.2 建筑彩绘的空间秩序观念
        5.2.3 建筑彩绘题材秩序观念
    5.3 建筑彩绘设计规制与空间礼制的对应性
        5.3.1 彩绘匠人资历与空间秩序的礼制对应性
        5.3.2 彩绘用材用色与空间秩序的礼制对应性
        5.3.3 彩绘内容题材与空间秩序的礼制对应性
    5.4 小结
第六章 台湾传统彩绘匠作的审美适应性
    6.1 追求尚古尚雅的人文艺术品格
        6.1.1 依归传统绘画的审美情趣
        6.1.2 借鉴东西洋绘画的艺术风格
        6.1.3 契合绚丽多彩的审美心理
    6.2 表达开放兼容的社会时代精神
        6.2.1 彩绘题材社会时代开放特征
        6.2.2 彩绘布局社会时代兼容特点
        6.2.3 彩绘技法社会时代创新特色
    6.3 适应彩绘材料的地域技术特征
        6.3.1 湿热气候限定材料工法特点
        6.3.2 地理环境限制材料工具来源
        6.3.3 经济条件决定贵重材料的管理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彩绘匠派及其传承现状
附录二 建筑彩画原乡地区之重点调查
附录三 重要匠作团队访谈及跟作、实习纪录
附录四 现存具有文化资产保存身分的彩绘匠作团队名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1995-2015年《雕塑》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雕塑创作
    第一节 具象雕塑
    第二节 写意雕塑
    第三节 抽象雕塑
第二章 雕塑史论
    第一节 雕塑的“前文本”和“前过程”——雕塑过程美学
    第二节 中国古代雕塑的“潜理论”和“线意志”——民族传统雕塑新论
    第三节 “超象的言说”及“过程的意义”——抽象雕塑论
    第四节 “反城市”的城市雕塑——城市公共艺术论
第三章 雕塑产业
    第一节 国际雕刻艺术节
    第二节“中国20强雕塑企业”的评比
    第三节 雕塑产业的现代转型
第四章 雕塑教育
    第一节 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第二节 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探寻
第五章 雕塑交流
    第一节 走出去——中国雕塑家代表团的出访
    第二节 引进来——国外雕塑名家的推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六十年的步履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的传承与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课题
    0.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3. 研究对象、考察范围及研究方法
    0.4. 时期划分与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
    1. 对欧洲写实雕塑传统的引进和确立(1952年-1967年)
        1.1. 留法学派创立雕塑系,移植西方古典写实雕塑教学体系
        1.2. 社会主义经验影响中国,学习苏联美术学院教学模式
        1.3. 开始规范教学体系
        1.4. 对本民族传统进行研究及为增加材料教学而更改学制
        1.5. 第一阶段的教学创作理论成果及特点
    2. 留苏学派继承和完善写实雕塑教学体系(1977年-1997年)
        2.1. 教学体系的恢复
        2.2. 城市雕塑热潮兴起与学院教学的关系
        2.3. 教师队伍第一次交接班,留苏教授主持教学工作
        2.4. 工作室教学模式建立
        2.5. 自由思想浪潮对学院的影响
        2.6. 进入“二厂”时代的教学格局
        2.7. 酝酿改革诸因子的共同发酵
        2.8. 第二阶段的教学创作理论成果及特点
第二部分
    3. 教学改革的试探阶段(1997年-2000年)
        3.1. 启动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条件
        3.2. 改革前的理论准备——向国外高等美院取经
        3.3. 改革的具体构想
        3.4. 抽象雕塑是否可以作为改革突破口
        3.5. 改革的试验田——陶瓷工作室和金属工作室
        3.6. 本科生的材料课教学实施情况
        3.7. 研究生的材料课教学实施情况
        3.8. 开发自己的学术窗口,引领院系的学术交流活动
        3.9. 第一次教学改革大讨论
    4. 改革的全面展开(2000-2006年)
        4.1. 迁址和扩招成为教学结构再调整的前提和外围因素
        4.2. 各材料车间建成和升级,成为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持
        4.3. 抽象雕塑教学——作为“跳板”使命的终结
        4.4. 所有条件具备,建立新型导师工作室制
        4.5. 过于激进的步伐遭遇质疑
        4.6. 后退一步,协调各方关系的再次进行调整,新教学格局
        4.7. 第二次教学改革大讨论
        4.8. 请外来的和尚念经——与国际艺术院校的教学合作
        4.9. 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后的教学创作理论成果及特点
    5. 现阶段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6年-2013年)
        5.1. 开展教学评估
        5.2. 教师队伍更新和教学硬件升级
        5.3. 软件升级
        5.4. 全新的教学格局
        5.5. 举办面向全国的学术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5.6. 学院外的教学实践,“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5.7. 现阶段的学术成果及特点
结语
    6.1. 结论之前
    6.2. 我的结论
    6.3. 问题、对策和建议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1: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历任教师名录
    附录2: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届毕业生名录
    附录3: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各历史时期教学大纲汇编
    附录4: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历年重要创作成果统计
    附录5: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历年重要理论成果统计
感谢
学术成果统计

(4)中国雕塑材料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Content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观点与方法
    1.1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现实意义
        1.2.1 研究方法
        1.2.2 现实意义
    1.3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 材料教学的内涵、形成与发展
    2.1 第一节 材料教学的内涵
        2.1.1 材料教学的提出
        2.1.2 材料教学与雕塑教学的关系
        2.1.3 个人创作与雕塑教学的材料差异
        2.1.4 材料教学的课程设置
    2.2 第二节 1928-1976年材料教学萌芽期的成因
        2.2.1 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
        2.2.2 室外雕塑工程的推进
        2.2.3 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
    2.3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材料教学发展的契机
        2.3.1 改革与开放——材料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
        2.3.2 外聘与培训——材料教学教师队伍的建立
        2.3.3 扩招与评估——材料教学体系完善的推手
第三章 材料教学的重要特征
    3.1 第一节 材料教学的重要特征——三种语境
        3.1.1 材料教学的传统语境
        3.1.2 材料教学的现代语境
        3.1.3 材料教学的当代语境
    3.2 第二节 三种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3.2.1 传统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3.2.2 现代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3.2.3 当代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第四章 三种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4.1 第一节 传统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4.1.1 “石雕”课程
        4.1.2 “木雕”课程
        4.1.3 “金属铸造”课程
    4.2 第二节 现代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4.2.1 “金属焊接”课程
        4.2.2 “现代石雕”课程、
        4.2.3 “现代木雕”课程
        4.2.4 “陶瓷”课程
    4.3 第三节 当代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4.3.1 “纤维与软材料”课程
        4.3.2 “大地艺术”课程
第五章 材料教学的问题与展望
    5.1 第一节 材料教学的问题
        5.1.1 培养模式单一
        5.1.2 课程定位不清
        5.1.3 教学条件局限
    5.2 第二节 材料教学的展望
        5.2.1 雕塑材料拓展
        5.2.2 科学技术运用
        5.2.3 教学模式与条件完善
    5.3 第三节 材料教学的课程体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雕塑材料教学大事记
    附录二: 材料教学论文、专着一览表
    附录三: 有关雕塑材料教学出版书籍
    附录四: 材料课程统计表
    附录五: 《石雕》课程教案比较
    附录六: 《金属焊接》课程教案比较
    附录七: 部分院校材料课程授课
    附录八: 实验室设备管理档案
    附录九: 采访名单
    附录十: 国外雕塑教学模式参考
后记

四、在实践中探索——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惠安石雕实习基地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研究[D]. 李树宜.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2]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1995-2015年《雕塑》杂志研究[D]. 黄娅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3]六十年的步履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的传承与革新[D]. 曹晖. 中央美术学院, 2014(08)
  • [4]中国雕塑材料教学研究[D]. 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2012(05)
  • [5]在实践中探索——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惠安石雕实习基地的教学[J]. 项金国. 雕塑, 2001(S1)

标签:;  ;  ;  ;  ;  

在实践中探索——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惠安石雕实践基地的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