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本质与论道德的作用

论道德的本质与论道德的作用

一、关于道德本质的论述及道德作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1](2021)在《《管子》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谓经济伦理,即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以调节人类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伦理规范、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主要用于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并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环节发挥作用,以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制定与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管子》作为中国古代以国家治理及经济改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着作,内容包含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多方面内容,但又以经济伦理思想之丰富与深刻着称。经济伦理思想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体现着社会群体对经济发展的伦理要求。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赖以生存的分封制已无法维系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为争夺人口及土地资源,诸侯间频繁的进行战争,礼崩乐坏,社会失序;且铁犁牛耕技术及井田制瓦解所引发的生产工具革新及生产关系变革,对经济发展方式及制度调整提出了新要求,而齐国具备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三者共同构成《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经济伦理思想的建构必然有其理论基础。《管子》循道而为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类经济活动应遵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之要求;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强调爱民与尊法具有原则上的统一性,爱民需实现“爱”与“利”的协调统一;“仓禀实而知礼节”的道德本质论强调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及发展生产的重要性;人本自利的人性论强调人逐利的自然欲求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四者共同构成《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并影响其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四环节的把控,对每个环节都提出了伦理要求,并构成《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重视发展物质生产是其生产伦理的主要特征,主张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社会物质财富生产作为实现国家富强及人民富裕目标的根本,在国家本位原则的调和下,富国与富民两者具有统一性,并强调优先发展主业,主张调节生产资料供给,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以发展生产;其次,重视商品交换,主张以市为准,以互利作为商品交换的原则,以诚信原则指导商人从事商业活动,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再次,以取民有度、制礼明分的原则,对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分配进行规定,以分配政策调节不同阶层间的贫富差距,构建相对公平的分配格局;最后,以俭奢统一作为国家财政支出及民众个人消费的伦理原则,既强调尚俭消费有助于积累物质财富,又强调适度奢侈消费能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促进生产的发展。其伦理思想在国家本位原则的协调下,兼具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双重色彩,具有鼓励“事功”与废私立公相统一、道德教化与礼法规制相统一、经济决定与道德调控相协调的特征。而在对《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评价上,主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综合考量其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认为《管子》经济伦理思想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性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调节财富分配及改善消费结构三方面,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人的自利性不利于道德社会的构建,强“国本”思想影响下对人民幸福感关注不够。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依旧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第一,国家本位的伦理原则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并协调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中国家利益及个人利益的关系。第二,“强本事”的生产伦理能够为我们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提供指导,为我国构建优先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及合理有序的国民经济结构开拓思路;第三,奢俭统一的消费伦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消费理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四,循道而为原则能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五,“事功”追求与道德教化并重原则能够为我们建设美好生活提供借鉴,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与美好生活建设并重的发展格局。

李娜[2](2021)在《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基于道德随附性分析的一种道德本质论》文中认为如何理解道德以及道德的(the moral)与非道德的(the non-moral)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在分析哲学伦理学的各种争论中,道德随附性逐渐成为论辩的焦点。道德随附性一般是指,道德的随附于非道德的,非道德基础属性的同一可以保证随附性道德属性的同一。要合理地回答道德的本质问题,阐明道德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就需要提供一种道德本质论,使其能够合理地说明道德随附性,同时维护道德的规范性。本论文以西方元伦理学中的道德随附性争论为着眼点,通过重点讨论非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与非认知主义的道德表达主义在道德随附性方面的争论,表明随附性在解决道德本质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在元伦理学中的地位,然后尝试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道德本质观点——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来解决以往道德表达主义本身的困境,推进对道德随附性的理论诠释以及对道德本质问题的回答。首先,论文从元伦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理解道德”切入,简单考察了道德实在论的三种类型——还原论的伦理自然主义、非还原论的伦理自然主义和伦理非自然主义,及其理论竞争者——道德建构主义、道德错论、非认知主义、道德非实在论,在分析阐述道德实在论所面临的认识论挑战、实践论挑战、本体论挑战的基础上指出,随附性问题是道德实在论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由非认知主义提出的随附性论证构成了对道德实在论的重要反驳。这表明了构建一种更合理的道德本质理论的必要性。接着,本论文借助心灵哲学中的随附性讨论,从概念、类型、定义、相关概念关系等几个角度回答了“什么是随附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着重考察了伦理学中的道德随附性问题。道德错论作为一种认知主义理论,用道德随附性来攻击道德实在论,认为道德实在论无法解释道德随附性,同时用道德怀疑论的方式取消了自己对道德随附性问题的解释性负担。非认知主义者布莱克本认为伦理非自然主义难以支持道德随附性,不能解释混合世界禁令,而自己的投射主义理论很容易解释随附性和相关的混合世界禁令。非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者沙佛-兰道则指出,非认知主义诉诸随附性的论证将论证起点设定为“世界就是像自然科学描述的那样”,但这个论证前提本身就是无法被证明的。沙佛-兰道认为,一方面,道德实在论者可以解释随附性。首先,道德实在论并不一定缺少蕴含命题;即使被指责缺少蕴含命题,道德实在论也并不缺少“共犯”。其次,随附性质的每一个实例都是完全由被随附性性质构成或实现的。另一方面,表达主义不能很好地解释随附性,它难以说明为什么对两个描述性相同的行为采取不同态度的人犯了某种概念上的混乱。但迈克尔·里奇和罗伯特·马布里托认为,构成性进路的道德实在论并不能保证作为概念必然性的道德随附性,而吉伯德的更复杂的解释性表达主义可以解释道德随附性。在道德实在论内部,沙佛-兰道的构成性进路也被指责为一种自然主义。除了沙佛-兰道之外,克莱默、克莱格、韦奇伍德、菲茨帕特里克等伦理非自然主义者在随附性论证方面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进路。这些尝试最终表明,为了解决道德随附性问题,非自然主义不得不向自然主义靠拢。虽然斯坎伦区分了混合的规范性判断和纯粹的规范性判断,认为混合规范判断所对应的规范性事实才随附于相关的非规范性事实,而纯粹规范判断并不依赖于自然事实或超自然事实。但这并不能帮助非自然主义回应全局性的随附性挑战。在随附性论证的挑战之下,更多的实在论者走向保守,认为道德随附性是一种原初的事实、形而上学学说或教条。非还原论者斯德津甚至直接指出,一个人究竟认可哪种形式的随附性,将取决于一个人的元伦理学背景理论。笔者认为,元伦理学中传统的道德本质理论难以完全消除随附性担忧。自然主义者无法解释道德随附性的重要性,因为他们认为道德属性就是自然属性,随附性好像是自然而然、不值一提的。非自然主义者难以解释道德随附性是如何随附的,因为他们认为道德属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自成一格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属性之间究竟如何能做到随附呢?表达主义将随附性看作一种主观约定,又难以解释道德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因此,只有建构一种更具有解释力的道德本质理论,道德随附性才有可能得到合理的说明。对道德随附性问题的持续关注构成了本文建构一种新的道德本质理论的理论冲动。在分析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的内部困难、发展演变、当前困境、理论优势和未来走向的基础上,本论文吸取情感认知-评价理论、非自然主义的部分合理之处,试着提出一种从“非认知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发展路径,即通过对情感进行一种认知-评价性的理解,使道德表达主义能够更好地回应道德语言问题、态度分裂问题、道德取消主义等质疑和困境,在与吉伯德“解释的表达主义”、史密斯的“理性主义-性情理论”的比较中,构建一种更合理的、认知主义的新表达主义理论。新表达主义理论认为,道德判断区别于其他判断的核心特征在于它表达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本身包含着认知-评价性信念和非认知性情绪,作为情感表达的道德话语涉及描述性成分、评价性成分和心理倾向性成分,因而具有实在的随附性基础。道德的评价性成分是随附于描述性成分的,不过由于个体繁荣计划的具体差异,以及受到人格、性情等心理倾向性成分的影响,在现实中也会表现出相同认知条件下的道德分歧。但无论如何,作为情感表达的道德话语说出了某些关于事实的描述,这是它具有适真性(truth-aptness)的根本原因,也是它与自然命题具有随附关系的原因之一。同时,道德情感由于关心人的自我繁荣和幸福计划,从而天然地蕴含着非自然性的价值评价。但新表达主义不像传统非自然主义那样,认为道德情感是完全自成一格的独特事物,它承认自然基础对道德情感、态度的奠基性作用。这种基础作用是通过类似于意向性网络-背景那样的结构来发生作用的,情感或态度意向性的心理学结构与语言意向性类似。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并不意味着可还原、可简化,以至没有独立的随附性道德情感领域。这种新表达主义理论并不主张承诺极端的自然主义、放弃理性主义,或者使伦理学成为心理学或广义社会学的一部分。它只是强调,作为情感或态度内容的评价性事实是实在的,因为这些评价性关系是在具有心理实在性的意向性网络、与社会实在性有关的意向性背景下,对经验信息进行理性的道德反思这一多维结构中生成的。这使得它融合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能够解释道德判断与情感反应之间的关键性鸿沟。它既吸收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价值在本质上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关切有关,以避免非自然主义框架下道德属性的神秘性,又坚持理性主义的统一原则,使得我们可以在千差万别的情感中关注共同点,构筑公共的道德生活。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理论可以利用在自然科学中被经常使用的最佳解释推理原则,给出一种本体论承诺。最佳解释推理是指,如果通过设定某些事实我们就能最佳地说明被观察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倾向于主张我们有关事实的信念为真,相关事实确实存在。道德本体论研究和一些复杂的前沿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只能在当前的人类智力范围内通过反思性平衡、融贯性解释做出最佳选择,就像在心身问题上所做的心理-物理随附性解释那样。在实践论的动机理论方面,新表达主义理论主张,情感或态度是有表征内容的心理状态,其内容或对象就是道德事态或道德命题,道德情感或态度本质上是一种意向性态度或命题性态度。因此,道德动机既是一种心灵状态,又要诉诸世界的特征,因为具体的事态才是心灵意向状态的内容。在实践论的理由理论方面,工具主义认为,你有一个理由做某事,仅因为做它能够帮助完成对你而言重要的事情,欲望在此扮演重要的角色。道德理性主义则断言,在道德义务和行动理由之间存在一种蕴含关系或必然关系。理由内在主义拓宽了工具主义的考量范围,认为除了欲望之外的其他东西(比如信念、长期计划、忠诚,等等)也能够驱动人们。而新表达主义理论认为,理由的内在主义并不与理性主义截然对立,道德情感关心我们的目标和计划,情感本身便包含着我们对重要事物的判断,虽然这种判断可能是有理性缺陷的;理由并不完全基于内部心理要素,它也是关涉自然事实的,所以有关情感或态度的分歧,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事实的各种补充、转换性描述等来解决;判断实践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外部事实的明智审慎的理性评估,使道德判断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法则。总之,一种认知主义的情感表达主义可以更好地同时解释道德理由的驱动性和规范性。在认识论的道德分歧方面,新表达主义理论认为,道德情感中包含意向态度下的认知性信念和非认知性情绪,因而,在类似理想咨询者的条件下,道德事实或属性能够为道德能动者所认知,非道德事实的同一决定了道德事实或属性的同一,但现实中的能动者要获得有关具体情境的所有相关非道德知识非常困难,而且视角性成见、偏见、自利、不充分的同情心、厌恶等很多因素阻碍了合理推理和道德感知,道德能动者在获取全部的、复杂的相关非道德事实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上主观上的理性能力差异和情绪差异(也常被称为品格差异或心理倾向差异),使得道德能动者对道德事实的认识出现分歧。在认识论的道德知识方面,新表达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融贯论;同时认为我们并不需要将所谓经过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严格界定为可靠的、不变的起点,而是主张所有的道德判断都处在情感的意向性信念网络之中,都是开放的、不断修正的;既然情感是认知主义的,所以实际的道德分歧解决过程仍然可以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反思平衡过程;保持对情感的反思,进而产生对培养积极情感的思想收获与方法改进,使公民能够更好地参与伦理政治程序,这是各类道德教育实践的永恒目标追求。在本体论的道德解释方面,新表达主义理论能够回应所谓的副现象问题,既承认自然属性所承担的解释性工作,也不否认道德属性所具有的解释性功能,合理地避免将道德属性看作副现象。新表达主义能够在解决情感与社会性自然事实、心理性自然事实的随附性关系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角度说明道德事实的解释性作用。此外,本论文还从道德错论、建构主义、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强劲实在论等角度构造了针对新表达主义理论的一些挑战,并一一做出回应,同时也较好地回应了传统情感主义经常遇到的琐碎性威胁。本论文的创新突破点在于,第一,探寻有关道德本质问题论证的焦点分歧,对道德随附性问题在元伦理学中的地位给予更充分的说明和评估,提出道德实在论所面临的认识论挑战和实践论挑战最终都与道德随附性问题这个更深层的本体论挑战密切相关。第二,阐明非自然主义实在论有关道德随附性的解答,指出非自然主义最终不得不向自然主义靠拢;对表达主义的优劣势进行评估,指出它要合理地解释随附性而不伤害道德客观性的话,也需要与认知主义相结合。第三,借助情感认知-评价理论,将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改造为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缩小其与道德实在论的距离,融合非自然主义与自然主义,为道德随附性问题提供更融洽合理的解释,从而更加有效地回应道德怀疑论,丰富中国元伦理学的话语方式和理论视角。

王艺腾[3](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不仅包含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思想发展历程中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基础、特征以及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作用等所作出的一般理论概括,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在他们之前的近代西方思想家们所提出的道德概念、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评价方式等所作出的改造、继承与批判。如果只从以往有关道德的概念、定义或是伦理的范畴、经验现象上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是不能得其要领的,而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创立的崭新世界观——唯物史观为基底,开创了正确科学认识道德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先河——即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认为道德是对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集中反映,而且归根结底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相对性和具体性;始终不存在永恒的、抽象的、完美的、绝对的、超阶级的、超历史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交往中,道德发挥着评价、调节、规范、指引等功能与作用;共产主义者反对批判的道德化和空洞的道德说教,注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历史的统一。本文还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对道德的上述认识是人类道德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研究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是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将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在理论上完整系统地揭示出来,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领悟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真理性和道义性相统一、道德批判和资本批判相统一、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相统一”的鲜明特征,还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反思道德滑坡、道德危机、道德困境等道德现象,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素质发展起到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段昱[4](2020)在《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爱弥儿·涂尔干(1858-1971)在法国经历工业化变革背景下,以解决现代道德危机为目标,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但相较于学科教育,他本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以社会量度为基准的道德教育之上。其思想以社会集体为出发点,探讨道德的本质,以及真正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本文基于对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提炼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旨在结合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环境,探讨其思想对现实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主要以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基于相关文献和着述的整合,梳理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试图把握其思想形成的时代线索和学术成因。从历史角度来说,19世纪的法国社会推崇民主主义与民权主义,但农业人口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因此新旧道德体系碰撞,道德稳定性遭受破坏。伴随文艺复兴的精神革命,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催生了道德真空的危机出现,涂尔干在此背景下致力于寻找道德危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以学术角度来说,涂尔干的思想深受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并结合斯宾塞的社会有机理论与布特鲁的哲学方法论,将道德的本源视作社会集体下的必然产物,通过社会整合的方式自主发展。第二部分从道德教育本源、指向和核心的角度解析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心观点。首先从道德教育知识元的角度引出“德性”的概念,并从其本质和属性两个角度作出解释:德性从本质上说是社会集体的产物,以社会为根本立场,向着神性理想发展。德性同时具备自觉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三个属性,是人内化品性的表征。涂尔干的道德架构是建立于社会立场之上,因此他重视人性的自主特征。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理想人”——即兼具理性和自主能力,能够完成社会分工所承担的任务,以此构成社会的良性发展。为解释这一目的,涂尔干以道德的三个要素作为基础,阐述道德的具体内涵。纪律精神是道德的首要要素,具备规范行为、消除随意性的作用;牺牲精神旨在要求个体对社会的奉献和依恋,以道德标准赞赏非个人行为的社会性特征;自律精神则是道德培养的最高目的,以理性人格作为前提,自主自决是其表现,通过道德的内化作用,形成主动积极的成熟道德观。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四个理论特征——社会依附性、宗教批判性、个体自主性和代际互动性。社会依附性是涂尔干集体主义立场最显着的特点,强调社会与人的关系是互动和依赖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无数个体的文化联结,每个个体对其承担义务和责任;宗教批判性则是以反对封建神学为主张,重视个体的个性发展,推崇回归实际的教育,为现代民主社会铺平思想道路;个体自主性强调个体的自决能力,是以理性社会为前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代际互动性则体现涂尔干对道德培养在时间跨度的理解,他重视每一代人的道德传承和相互作用。第四部分探讨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现行德育模式的启示及改进策略。基于对其理论的研究,结合现代德育普遍存在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等问题,本文提出要重视对儿童道德要素的培养。通过培养纪律精神,规范尚处在未成熟阶段儿童的行为;以班集体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帮助儿童初步形成理性的社会价值观;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以教师引导为原则,促进自决能力的形成。其次,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应当注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涂尔干的研究作为20世纪初的杰出成果,虽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理论的先进性部分仍然值得我们探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徐洁[5](2020)在《道德的本质——精神哲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道德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唯有从精神哲学的视角对道德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才能切近道德的本质意涵。通过对中西方道德概念的简要历史探寻,我们可以看出,遵从基于普遍性社会规范或者天道规律的伦理精神是中西方道德阐释的共同出发点,并且这一遵从依循于人们主观精神的自觉建构。基于此,精神是阐释道德本质最为基础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作为一种精神的道德既具有内在向我的一面,也具有外在向他的一面。其中,道德的"向我"属性凸显了个体性的内在道德向度,它所面对的是主体内部的自由意志和实践理性,旨在回答"人应该如何幸福生活"的问题;道德的"向他"属性彰显了群体性的外在伦理向度,它所面对的是人际间的社会规范与互动准则,致力于阐释"我们应该如何在一起"的问题。在此境遇下,"向我道德"与"向他道德"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道德本质的完整意涵。

沈永福,张霄,郭敏科[6](2020)在《近20年国内关于道德本质的主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德本质问题是伦理学的元问题,关涉伦理学理论体系架构和伦理学基本理论确立。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道德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争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道德本质理论日趋成熟,为我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道德本质问题研究主要聚焦在中西方传统道德本质观、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观、当代道德本质认识方法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社会生活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道德理论发展的基本要求,契合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道德生活需要日益进步的时代要求,应和了国际交流交往不断扩展对道德理论交融交流乃至交锋的大势需要。

伊文[7](2020)在《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对于法治与德治二者关系的深化认识,是十分必要的。法治与德治,在习惯上会被理解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将法治与德治中的“治”理解为“治理”这一动态上的意义。然而,在这种赋义下,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法治与法制在理解上的混淆以及传统德治所造成的弊端。为此,需要对法治与德治中“治”在定义上进行多重探索,从而对法治与德治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法治是他律环境下的秩序,而德治是在自律氛围下形成的秩序,法治存在的他律环境与德治存在的自律氛围同属于社会秩序范畴;基于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对法治与德治在价值上的正当性进行充分论证。基于这两点,不难发现,法治与德治是并存的两种秩序,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他律环境下的法治包含着某种自律性的认同,自律氛围下的德治亦包含着某种他律性的示范。为了更好地完善法治与德治二者的并存状态,需要对法治与德治本身的完善为追求,并以此进一步地追求二者的统一。

武卉昕[8](2020)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独创性论要》文中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发展中形成的独创性有别于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机构的创建和讲义、大纲、教材的编写独树一帜;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术导向、学术范式、学术线索的把握自成一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话语立场、话语权力、话语力量的确证自成一格。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独创实践演绎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的学术篇章。

王小锡[9](2019)在《新中国伦理学70年发展述要》文中提出新中国70年的伦理学始终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发展,期间有辉煌,也有坎坷。跟随着"雄狮"醒来的步伐,我国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学科体系的快速成熟和学科实践价值的凸显,使得伦理学雄踞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殿堂,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钟头朱[10](2019)在《《基础》课中有关道德本质的几点疑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道德本质的界定存在一些疑惑。对道德本质的界定应理顺其逻辑思路,完善相关的分析,力求做到思路清晰,分析科学准确。

二、关于道德本质的论述及道德作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道德本质的论述及道德作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管子》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1.研究目标
        2.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论文创新点
    (五)管仲及《管子》简介
        1.管仲其人
        2. 《管子》其书
一、经济伦理概述
    (一)经济伦理的定义
        1.经济的伦理根源
        2.经济伦理的概念界定
        3.经济伦理与企业伦理的异同点
    (二)经济伦理的内容
    (三)经济伦理的特征
二、《管子》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管子》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政治环境
        2.生产发展、制度变迁的经济环境
        3.文明交融、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二)《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1.循道而为的道德哲学
        2.以人为本的人本观
        3. “仓禀实而知礼节”的道德本质论
        4.人本自利的人性论
三、《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强本事”的生产观
        1.国家本位的生产价值观
        2. “务本饬末”的生产次序观
        3.善尽地力的生产资料观
        4.四民分业的生产者职业观
    (二)以市利民、重本抑末的交换观
        1.以市为准、交换互利的交换原则
        2.以商为业、行商以诚的商业伦理
        3.重视货币、轻重调控的国家调控观
    (三)“取于民有度”的分配观
        1.取民有度、制礼明分的分配原则
        2.均分地力、“相地衰征”的自然资源分配观
        3.德当其位、以才任职的社会资源分配观
    (四)俭奢统一的消费观
        1.勤俭储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
        2.俭奢统一、适度提前的消费观
四、《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鼓励“事功”与废私立公相统一
    (二)道德教化与礼法规制相统一
    (三)经济决定与道德调控相协调
五、《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一)《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
        1.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经济繁荣
        2.有助于调节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和谐
        3.有助于改善消费结构,树立合理消费观
    (二)《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1.过于强调人的自利性不利于道德社会的构建
        2.强“国本”思想影响下对人民幸福感关注不够
六、《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借鉴国家本位原则加强经济宏观调控
    (二)借鉴“强本事”原则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借鉴奢俭统一原则提升人民消费理性
    (四)借鉴循道而为原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借鉴“事功”追求与道德教化并重原则建设美好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基于道德随附性分析的一种道德本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道德的本质问题在元伦理学中的地位
        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外道德随附性问题研究动态
        二、国内道德随附性问题研究动态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如何理解道德:道德实在论及其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道德实在论
        一、还原论的伦理自然主义:两种典型观点
        二、非还原论的伦理自然主义:康奈尔实在论
        三、伦理非自然主义
    第二节 道德实在论的理论竞争者及随附性挑战
        一、道德建构主义
        二、道德错论
        三、道德非认知主义
        四、弱认知主义的道德非实在论
        五、道德实在论面临的核心挑战: 随附性问题
第二章 道德随附性: 元伦理学理论竞争的重要议题
    第一节 随附性: 概念、类型及边界
        一、随附性概念溯源
        二、随附性的类型及其定义
        三、随附性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基于道德随附性的争论
        一、道德实在论内部的随附性争论
        二、布莱克本基于道德随附性提出的反道德实在论论证
        三、沙佛-兰道对布莱克本随附性论证的反驳
    第三节 伦理非自然主义能够消除随附性担忧吗?
        一、给道德随附性提供一种伦理的解释: 克莱默
        二、给道德随附性提供一种概念的解释
        三、引入一种新的模态概念来解释: 韦奇伍德
        四、模仿非还原物理主义的进路: 功能主义
        五、一种构成性的形而上学解释: 麦克弗森对兰道理论的公式化
        六、以标准为基础来解释: 菲茨帕特里克对兰道理论的修正
    第四节 小结
        一、伦理非自然主义的随附性担忧有多严重?
        二、一些非自然主义者继续在努力
        三、争议之下: 走向保守
第三章 新表达主义: 解释道德随附性的一种认知主义进路
    第一节 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一、道德表达主义的内部困难及发展演变
        二、道德表达主义的当前困境和未来走向
        三、道德表达主义的优势
    第二节 表达主义: 从非认知主义到认知主义
        一、非认知主义者视角下的情感和态度
        二、情感一定是非认知的吗: 情感的认知-评价理论
        三、表达主义一定是非认知主义的吗: 认知主义的道德表达主义
    第三节 新表达主义理论
        一、新表达主义理论与道德随附性
        二、认识论框架: 一种理性主义的认知-评价主义
        三、本体论承诺: 一种解释主义的道德实在论
第四章 新表达主义的解释力
    第一节 内部挑战与回应
        一、新表达主义与道德动机、道德理由
        二、新表达主义与道德分歧、道德知识
        三、新表达主义与道德解释
    第二节 外部挑战与回应
        一、道德错论: 可能批评与回应
        二、建构主义: 可能批评及回应
        三、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可能批评与回应
        四、强劲实在论: 可能批评与回应
        五、对琐碎性威胁的回应
余论
    一、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理论的理论后果
    二、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理论的实践后果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近代西方道德思想简述
    第一节 英法功利主义道德思想
    第二节 德国古典哲学道德思想
    第三节 空想社会主义道德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近代西方道德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过渡与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创立与变革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主要内涵
    第一节 道德是对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集中反映
    第二节 绝不存在永恒的、抽象的、绝对的道德
    第三节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具体性
    第四节 道德发挥着社会调节功能以及规范作用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 反对批判的道德化和道德说教
    第二节 反思当下社会道德发展状况
    第三节 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缘由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基本思路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
第一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
    第一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本源——德性的质与性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指向——培养理性和自主的人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三要素
第三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特性
    第一节 道德培养的社会依附性
    第二节 道德培养的宗教批判性
    第三节 道德培养的个体自主性
    第四节 道德培养的代际互动性
第四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新解我国多元的道德观
    第二节 重视培养儿童道德要素
    第三节 重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5)道德的本质——精神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德的起源学考察
二、关于道德本质的主要观点
三、道德本质的一般性阐释

(6)近20年国内关于道德本质的主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西方传统道德本质观的研究
二、对中国传统道德本质观的研究
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本质观的研究
四、对近现代着名学者道德本质观的研究
    1.对新儒家道德本质观研究
    2.对近现代西方学者道德本质观的研究
    3.对当代国内知名学者道德本质研究
五、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道德本质论研究
六、对当代道德本质认识方法或路径的探究

(7)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法治与德治的概念
    (一)法治的概念
    (二)德治的概念
二、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历史沿革
    (一)传统德治时期
        1.中国:“德主刑辅”的传统
        2.西方:“理想国”的乌托邦主义与“万流归宗”的政教合一
    (二)德治向法制过渡的历史动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三)法治与德治的二元并存
        1.法制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
        2.传统德治社会向当代德治社会的过渡
三、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应然形态
    (一)对立的主张
        1.相斥论
        2.并存论
    (二)应然状态;并存共治
四、法治与德治并存的根据
    (一)法治与德治的价值正当性
        1.法治的价值正当性
        2.德治的价值正当性
    (二)法治与德治调整领域的相对独立性
        1.法治的调整领域
        2.德治的调整领域
    (三)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包容
        1.他律中的自律
        2.自律氛围下的他律性因素
五、法治与德治并存状态的完善路径
    (一)对法治的完善
        1.法治秩序中公民意志的合理选择及理性表达
        2.法治秩序的正当实现
        3.法治秩序的底线维护
    (二)对德治的完善
        1.道德认同与道德选择的特性
        2.充分包容自主多元的道德认同与道德选择的做法
    (三)法治与德治的并存共治
        1.他律环境下自律性的发挥
        2.自律氛围下他律性的发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独创性论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体系的独创性
    (一)创建国内外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伦理学教研室
    (二)编写国内外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讲义》
    (三)制定以学术理论为特色的教学大纲
    (四)创造在联系中把握理论的教材编写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术体系的独创性
    (一)树立了以问题决定内容的学术导向
    (二)建构了价值与科学同一的学术范式
    (三)遵循了伦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学术线索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话语体系的独创性
    (一)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场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话语权
    (三)增强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话语力
结语

(9)新中国伦理学70年发展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伦理学学科的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1)
    1. 前30年的伦理学理念乃至伦理学学科的孕育期
    2. 从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伦理学学科的初创期
    3.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伦理学学科的发展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伦理学学术成就
    1. 伦理学原理日趋成熟
    2. 伦理学分支学科或研究方向发展迅速
    3. 伦理学特色范畴 (专题) 研究展示学科魅力
三、当前我国伦理学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及其未来展望
    1. 尚需正视和改进的相关问题
    2. 伦理学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10)《基础》课中有关道德本质的几点疑惑(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德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抑或特殊意识形态
二、“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分析不太科学
三、道德三个本质与总本质的分析缺乏逻辑性
四、仅供参考的拙见
    (一) 科学构建道德本质的逻辑结构
    (二) 修改有关道德本质的总述
    (三) 对道德本质分述部分的简单分析

四、关于道德本质的论述及道德作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管子》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李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基于道德随附性分析的一种道德本质论[D]. 李娜. 山东大学, 2021(11)
  • [3]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研究[D]. 王艺腾.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 段昱. 三峡大学, 2020(06)
  • [5]道德的本质——精神哲学的视角[J]. 徐洁.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6]近20年国内关于道德本质的主要问题研究[J]. 沈永福,张霄,郭敏科.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2)
  • [7]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D]. 伊文.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独创性论要[J]. 武卉昕. 道德与文明, 2020(02)
  • [9]新中国伦理学70年发展述要[J]. 王小锡. 伦理学研究, 2019(04)
  • [10]《基础》课中有关道德本质的几点疑惑[J]. 钟头朱. 法制博览, 2019(13)

标签:;  ;  ;  ;  ;  

论道德的本质与论道德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