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氨酸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甘氨酸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一、氨基乙酸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17)在《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体外抑菌试验及实验动物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动物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药主要通过直接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目前临床上使用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随着新耐药菌的不断出现,研制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迫在眉睫。法国梅里亚(MERIAL)公司开发的加米霉素(Gamithromycin)是动物专用抗生素,该药分别于2007、2010和2011年被欧洲药品局、加拿大保健产品与食品管理局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防治溶血性曼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睡眠嗜组织菌引起的牛呼吸道疾病。由于加米霉素具有吸收快、分布广,肺组织中浓度高,消除缓慢,药效持久,安全性高等优点。本试验对天津中升研发的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进行抗菌活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室评价,为药品的研发和申报批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1、采集临床以呼吸道症状发病牛的肺脏组织、气管积液以及皮下胶冻样浸润液,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BHI肉汤中,分离纯化,经过细菌形态染色观察、培养特性和生化鉴定,以及细菌16S rRNA序列分析以确定治病菌种属,通过PCR的方法扩增16S rRNA,测序比对分析;利用细菌种属特异性的基因Kmt-1来确定细菌的种属。2、参考CLSI的有关方法,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对已分离出的牛肺炎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曼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3、采用改良寇氏法对66只清洁级昆明系健康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进行测定;小鼠连续背部皮下给药28d,观察其对小鼠的长期毒性,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分别为219、109.4、10.94 mg/kg)和溶剂组,对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4、按照《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进行家兔皮肤刺激试验、家兔注射部位刺激试验、体外溶血试验、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和豚鼠全身被动过敏试验。结果:1、病牛病变的肺脏组织、气管积液以及皮下胶冻样浸润液中分离出3株露珠状、不溶血、灰白色的菌落,经革兰氏染色液染色后镜检,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球杆菌,经过梅里埃公司的细菌生化检定仪以及相关配套试纸条(VITEK 2 COMPACT)对菌株进行生化鉴定,结果判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RNA序列分析与NCBI上已经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RNA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将分离的巴氏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全部死亡。结果表明,从病牛体内分离得到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2、中试加米霉素对质控菌株(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曼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抑菌效果明显,最小抑菌浓度分别均为0.5μg/mL、0.5μg/mL、0.5μg/mL和1μg/mL,符合《动物源性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法稀释法执行标准》上的质控范围(0.5-4μg/mL),以及CLSI中《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肺炎支原体MIC(μg/mL)解释折点指南》上的质控范围(0.5-1μg/m L)。3、加米霉素注射液LD50为1094.2mg/kg,95%可信限范围为1000.0 mg/kg-1196.7mg/kg;连续28d背部皮下给药的慢性毒性结果显示动物脏器系数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体外溶血试验结果为阴性,家兔刺激试验为阴性,豚鼠全身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成功从病牛体内分离得到多杀巴氏杆菌。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对于引起牛呼吸系统疾病的溶血性曼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及支原体有较高的抗菌活性。根据化学物急性毒性LD50剂量分级表明加米霉素注射液属于低毒性药物,并结合刺激性试验、体外溶血性试验、全身过敏性试验的结果,表明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不会对靶动物产生不良影响。

章静[2](2016)在《PI3K/Akt/Nrf2信号通路在兔内毒素休克诱发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内毒素休克(endotoxin shock,ES)常引起多脏器功能不全,其中肺脏是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可导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内毒素休克所致ALI机制复杂且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且目前国内外对其尚无特殊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改以善其预后及其病死率。因此,阐明内毒素休克所致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并寻求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 kinase,PI3K)是一类特异性催化磷脂酰肌醇的激酶,存在于哺乳动物多种细胞内,具有脂类激酶活性和蛋白激酶活性,募集、活化下游的靶蛋白而发动信号级联反应[1]。Akt,又称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PI3K信号通路的一个重要的下游靶蛋白[2]。NF-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序列元件(ARE)信号通路是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应激通路。研究报道,PI3K/AKT、PKCα、MAPK等多个信号通路分子参与了Nrf2的活化,使其与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 l)解离,促使其核转位,识别并结合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从而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3,4]。其中,HO-1(heme oxygenase-1)是Nrf2/ARE通路调节的一个重要蛋白。有内源性保护作用的转录因子Nrf2/HO-1通路对内毒素脏器损伤的作用已得到肯定。PI3K/Akt/Nrf2信号通路具有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参与细胞骨架重组等功能[5],为重要的促细胞存活的通路之一,而有关PI3K/Akt/Nrf2信号通路在兔内毒素休克肺损伤中的作用,目前尚无报道。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PI3K/Akt/Nrf2)信号通路在内毒素休克兔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清洁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体重:1.52.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0):对照组(C组)、内毒素休克模型组(L组)、渥曼青霉素组(wortmannin,W组)、二甲基亚砜组(D组)、wortmannin+内毒素休克组(WL组)。C组和L组注射0.08ml/kg的0.9%氯化钠,W组、WL组经兔耳缘静脉注射0.6 mg/kg wortmannin(溶剂为DMSO 0.08ml/kg),D组注射DMSO0.08ml/kg。30 min后,C组、D组和W组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L组、WL组静脉均注射LPS(脂多糖)5mg/kg(溶于2ml的0.9%氯化钠)。注射0.9%氯化钠或LPS后6小时处死实验动物,采集4 ml动脉血样并取肺组织。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测定W/D、SOD活性及MDA含量,测定血清TNF-α和IL-10浓度以及检测p-Akt蛋白、HO-1蛋白、Nrf2核蛋白及总蛋白、HO-1 mRNA、Nrf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L组、WL组肺损伤评分、血清的TNF-α浓度、W/D比率、IL-10及肺组织MDA含量均升高,而SOD活性降低,肺组织的p-Akt蛋白、HO-1蛋白、Nrf2核蛋白及总蛋白,HO-1 mRNA、Nrf2 mRNA表达上调(P<0.05),D组、W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WL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NF-α浓度、W/D比率、肺组织MDA含量均升高,而肺组织p-Akt蛋白表达下调,SOD活性、IL-10浓度降低,Nrf2核蛋白、HO-1蛋白、Nrf2总蛋白以及HO-1 mRNA、Nrf2 mRNA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结论PI3K/Akt/Nrf2信号通路激活可减轻兔内毒素休克所诱发的急性肺损伤,其可能与激活PI3K/Akt/Nrf2信号通路、上调HO-1基因的转录与表达以增强机体内源性抗氧化损伤有关,PI3K/Akt/Nrf2通路可能是介导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刘钊远[3](2012)在《瑞替普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瑞替普酶(瑞通立)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3月入院的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给予瑞替普酶+丹红注射液静滴)和对照组(给予瑞替普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疗效:治疗组20例,治愈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治愈率90%;对照组20例,治愈5例,好转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置管溶栓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治疗组9例、对照组10例瑞替普酶术后半小时后查纤维蛋白原迅速降至0.1g/L左右,予停用瑞替普酶,改用小剂量尿激酶,纤维蛋白原逐渐升高,术后第3d均恢复到2g/L以上,余病例未明显下降。3、并发症和住院d数:治疗组1例出现左侧脑室出血合并穿刺点出血,5例为穿刺处血肿,4例血尿;对照组3出现穿刺点血肿,2例血尿,均无肺梗塞。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8.60±2.43天,对照组:13.98±4.12天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瑞替普酶溶栓抗凝辅以丹红注射液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方案,具有协同作用,增强了临床疗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2、治疗组与对照组降纤维蛋白原非常迅猛,所以应用瑞替普酶置管溶栓,无论西医方案或中西医结合方案术后均需严密检测凝血四项,以及时调整药物用量,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陈馨馨[4](2011)在《仙味保金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建立家兔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引入代谢组学,确定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相关联的有意义代谢产物,完善仙味保金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机理的研究方法,探索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代谢物组变化研究的新模式。方法:将家兔适应性饲养7天无异常后,模型组家兔和仙味保金方组家兔予10%卵蛋白(OVA)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剂量为1.2ml/kg,对照组家兔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只家兔均注射一次。14天后,对模型组、仙味保金方组家兔用1%0VA生理盐水溶液雾化激发;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雾化激发。连续雾化7日,每日一次,每次反复操作直至家兔出现腹肌抽搐、烦躁、唇鼻紫绀、二便失禁等表现。雾化激发结束后第四天进行灌胃治疗,考虑到中药复方药效缓和但药效持久的特点,共给药3天。根据人与动物体表面积换算公式计算得到每只家兔每日的灌胃量为:0.35g药粉。具体灌胃操作如下:第一步:先将0.35g药粉用温开水溶解定容至20ml药液,每只家兔20ml药液。第二步:将家兔固定于兔盒内,经灌胃管注入20ml药液。(对照组与模型组家兔则以同样方法注入等剂量生理盐水。)雾化激发结束后采取家兔耳缘静脉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灌胃治疗结束后采取家兔耳缘静脉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尿液标本,用于代谢组学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统计分析应用SASV8软件,经方差齐性检验及正态性检验后,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代谢产物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结果:1.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统计分析结果:在模型组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呈高表达(P<0.05)。2.家兔血清样本代谢产物统计学分析结果:异柠檬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果糖: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葡萄糖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6-脱氧吡喃甘露糖: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硬脂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半乳糖醛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无差别(P>0.05)。3.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统计学分析结果:甘氨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天冬氨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十四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半乳糖: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4.家兔尿液样本代谢产物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羟基苯乙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木糖醇: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3,5-二羟基苯甲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硬脂酸:对照组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模型组与仙味保金方组有差别(P<0.05)结论:1.卵蛋白致敏新西兰家兔可成功建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模型。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中的甘氨酸、天冬氨酸、十四酸、半乳糖含量在模型组升高,说明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病理变化有关。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中的甘氨酸、天冬氨酸、十四酸、半乳糖含量在仙味保金方组的含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说明仙味保金方具有修复代谢网络的作用。4.血清样本代谢产物中的异柠檬酸、半乳糖醛酸、果糖、6-脱氧吡喃甘露糖在模型组含量改变,说明这些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具有相关性。5.血清样本代谢产物中的异柠檬酸、果糖、葡萄糖酸、硬脂酸、6-脱氧吡喃甘露糖含量在仙味保金方组发生变化,说明这些产物与仙味保金方中药成分发挥作用有关。6.尿液样本代谢产物中的硬脂酸在模型组含量改变,说明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具有相关性。7.尿液样本代谢产物中的对羟基苯乙酸、木糖醇、3,5-二羟基苯甲酸和硬脂酸在仙味保金方组含量改变,说明这些产物与仙味保金方中药成分发挥作用有关。

秦占国[5](2009)在《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受到各国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兽药残留同农药残留、人畜共患病病原、环境污染物、加工和贮藏过程污染一道,组成了动物源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兽药残留对人和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解决兽药残留问题是提高动物源食品质量,保障其安全的关键环节。兽药残留监控工作是解决兽药残留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乃至维护社会稳定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动物源食品的安全在我国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是加快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捷径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主要发达国家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异同,进而提出我国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建设的理论性建议,推动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描述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兽药残留限量及其制订方法、兽药休药期标准及其制订方法、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有关规定、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对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我国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系统研究以及对国际组织(WHO、FAO、CAC、OIE和JECFA)对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的安全管理作用和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我国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性建议。研究发现: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国家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涉及的动物种类多,组织多,限量规定得较细,对每种药物的残留标示物都有明确的规定,修订及时;制订的标准涉及药物数量越来越多,涉及品种越来越全面;标准中指标更苛刻、分类更细致,并且残留限量总体上严格于其他国家,对靶动物、靶组织的分类也更具体、更细致。兽药休药期标准制订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欧盟(以英国为代表)制订的休药期涉及药物数量最多,药物涉及品种最全面,且多数药物休药期长于其他国家,这有利于保障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其次是美国休药期药物数量、品种较我国全面。残留检测技术呈现出速度化、系列化、精确化等特点。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国家通行的做法是,按一定的规范对受检产品在非实验室条件下在现场进行筛检,进行快速检验,如果检验结果为阳性,受检食品就不允许上市。对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向多组分方向发展。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多残留分析方法主要有美国FDA的多残留方法、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这就对残留限量要求越来越低,对检测方法的精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残留检测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更具有科学性。美国参与残留监控捡测任务的机构主要是FSIS官方实验室和各州具备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大部分日常检验工作由指定的州一级实验室完成。FSIS官方实验室对肉、禽及蛋产品的化学、微生物学和病原生物开展食品安全性检测。欧盟的残留检测机构主要是残留检测实验室,欧盟的残留检测实验室分为三级,即欧共体基准实验室(CRLs)、成员国国家基准实验室(NRLs)和常规实验室(RFLs),它们共同形成了欧盟残留监控的实验室检测系统。加拿大残留检测机构主要设在加拿大食品检验署下面的实验室。食品检验署的主要工作包括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国家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强大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并且法律法规的制定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基础,预防原则为核心,修订及时,公众参与,透明度高;政府监管部门机构庞大、执行力强,手段先进,保障有力。国际组织在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中作用也各有特点。WHO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是通过建议和协助成员国减少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及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兽药残留)的污染,减轻食源性疾病的负担。1948年的WHO宪章中规定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特别职责中特别强调制订食品国际标准和协助在大众中宣传食品安全。FAO和WHO兽药残留安全性评价、残留限量的确立等技术工作由其兽药专门代理机关JECFA和CAC负责。FAO和WHO仍保留和行使相关决议权,并由二者联合颁布其职能机关制定的国际公认的兽药安全相关标准,推行兽药合理使用规范。CAC主要职责是在FAO/WHO食品标准计划下制定食品标准、指南和相关文件。OIE工作范围涉及动物产品安全,开展了系列工作包括预防和控制由动物源风险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JECFA处理FAO/WHO成员国委托的食品污染物安全评价及风险分析任务,为FAO和WHO的食品标准计划服务。其工作宗旨是评估那些有意或无意地成为食品成分的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其中包括兽药残留;其任务是分析人类食用的食品中污染物及兽药残留的化学、毒理学及其它方面的性质。相比而言,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及其休药期的制订需要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作为指导;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制订需要进一步加速。残留检测机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管理制度也需要进一部完善。本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建设的理论建议:加强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设;加强休药期标准建设;制定及完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国家级、部级、省级兽药残留检测机构的管理;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着力构建更加完善有力的兽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提升管理力度,建立政府各监管机构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体制,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和公开、及时与畅通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风险分析机制,完善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建立避免兽药残留的数据库,提高兽药残留监控效率;加强兽药残留的舆论监督与宣传教育。从现有资料来看,本课题对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尚属首次。通过对美国、欧盟、加拿大、中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以及国际组织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作用以及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首次系统地对各国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兽药休药期标准、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有关规定、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以及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发现了我们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不足,这是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点所在。本文资料系统、详实,为合理制订我国兽药使用规范,指导养殖者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兽药提供重要参考;对管理人员合理制订进出口贸易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同时也为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动物安全管理制度提供依据和参考。

陈爱群[6](2009)在《临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和使用注意》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我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便于临床上更好地使用。方法:收集我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进行分析、统计、归纳。结果:我院使用的27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中,有11个列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症状有12类。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如注意配伍、合并用药、使用剂量、滴注速度、开瓶后放置时间、患者个体差异等问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大大降低。

雷雨[7](2008)在《验方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研究验方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以验方加味玉屏风散口服;对照组30例,予以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验方加味玉屏风散与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减少复发率上优于后者,而且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后者,是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的有效方剂。

胡瑞华,张丽萍,范瑞君,杨淑云[8](2007)在《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红[9](2007)在《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在导师王秀霞教授诊治解脲支原体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基础上,运用自主研发的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临床及相应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系统的提出了本病的中医病名、致病机理,并以此提出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科学依据。临床研究采用随机阳性对照药研究,结果显示:痊愈率50%:显效70%;总有效率为80%。与对照药曼舒林(环丙杀星栓)的疗效相一致。实验研究初步证实黄连总生物碱对uu体外抑制的最低浓度(MIC)为0.2—1.6mg/ml,MIC50(能抑制50%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4mg/ml,MIC90(能抑制90%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6mg/ml。首次运用Balb/c小鼠生殖道解脲支原体的感染动物模型探讨中药的药效,并证实了黄连总生物碱能抑制uu对离体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同时能减少uu对细胞的受损程度。并有抑制解脲支原体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能保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为今后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奠定了填补中药新药外治本病空白的坚实基础,有学术价值、社会和经济意义。

雷玉霞[10](2007)在《丹红口腔崩解片的药学研究》文中认为口腔崩解片是一种新的药物剂型,在药剂领域发展极为迅速。从当前我国中成药工业的现状及具体实际来看,口腔崩解片完全可应用于中成药制剂工业中,生产出高质量的中成药类口腔崩解片。特别是在中药治疗急症方面,口腔崩解片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中药注射剂是治疗急症较好的剂型,在近10年中,随着中药注射剂的产销量快速增长,临床上的应用也显着增加的同时,有关中药注射剂的产品质量问题和临床安全问题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丹红注射液为活血化瘀类药物,是中药丹参、红花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类疾病。针对其多年临床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之为样本,进行工艺改进和剂型改革,制成丹红口腔崩解片,探索中药注射剂研发新思路,提高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溶剂提取、树脂纯化等工艺,系统研究了红花中间体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丹参中间体提取物外购于西安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借鉴口腔崩解片制备的新技术,以及口腔崩解片的成型工艺、质量评价体系,成功地研制了丹红口腔崩解片,达到了课题设计目的。针对红花原有效组分红花总黄色素类,并以此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进行了较低温的提取、浓缩和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根据红花黄色素不耐热的的性质,采用蒸馏水低温温浸的提取方法,以蒸馏水用量、温浸温度、温浸次数等因素,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了黄色素的提取率,最终确定了红花黄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红花黄色素不宜长时间高温加热,因而对其浓缩温度也进行了考察,确定了红花黄色素的最佳浓缩温度。通过比较不同除杂方法,筛选出红花提取液上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工艺,考察了树脂型号、上样浓度、上样速度、上样PH值、最大上样量、乙醇洗脱浓度及用量。确定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此分离纯化条件能成功制得红花黄色素提取物。丹红口腔崩解片处方的确定采用单因素筛选法筛选出高效崩解剂和填充剂的种类及配比、润滑剂种类,再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高效崩解剂和填充剂的用量、主药的用量和润滑剂的用量进行优化,以体内外崩解时间和粉体的流动性为主要评价指标,并结合外观成型性,优选出最佳处方用量,最后再用单因素筛选法筛选出助流剂和矫味剂的用量,并对硬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以最终优化的制剂处方制备的丹红口腔崩解片的片面光滑,色泽均匀,在口腔中1分钟之内崩解,口感良好,以直接压片法制备口腔崩解片,工艺简单,无需特殊设备,生产可行性好。从一般质量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制定了丹红口腔崩解片原料药的质量标准。同时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并结合口腔崩解片的剂型特点,初步制定了丹红口腔崩解片的质量标准。多批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丹红口腔崩解片质量标准中的崩解时间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稳定,高效,能较好的对丹红口腔崩解片的内在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

二、氨基乙酸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乙酸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体外抑菌试验及实验动物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1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类
        2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分型
        2.3 生化特性
        3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
        3.1 脂多糖(LPS)
        3.2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
        3.3 荚膜(Capsule,CP)
        3.4 菌毛和粘附素
        4 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性
        5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防控
    文献综(二)加米霉素的研究进展
        1 大环内酯类药物简介
        1.1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2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3 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3.1 酮内酯抗生素
        1.3.2 桥酮类抗生素
        2 加米霉素简介
        2.1 加米霉素药效学
        2.2 靶动物牛的安全性
        2.3 加米霉素药动学研究
        2.4 残留消除的研究
        2.5 最大残留限量(MRL)的研究
        2.6 休药期的研究
        2.7 动物性食品中加米霉素残留量的检测
第二章 试验部分
    试验一 新疆某牛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离培养及培养特性
        2.2 分离菌株生化特性
        2.3 PCR鉴定结果
        2.4 致病性检测结果
        3 讨论
    试验二 中试加米霉素对牛呼吸道疾病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颜色变换单位(CCU)测定结果
        2.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附录
    试验三 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预备试验
        2.2 正式试验
        3 计算公式
        4 结果与分析
        4.1 预备试验结果
        4.2 正式试验结果
        4.3 中毒症状及死亡剖检结果
        5 结论
        附表
    试验四 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刺激性、溶血性以及过敏性试验
        1 材料
        1.1 试验药品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动物
        2 刺激性试验
        2.1 皮肤刺激性试验方法
        2.2 注射部位刺激性试验方法
        3 溶血性试验方法
        3.1 制备 2%红细胞悬液
        3.2 受试物的制备
        3.3 溶血试验
        3.4 观察
        3.5 判断标准
        4 过敏性试验
        4.1 全身过敏试验
        4.2 皮肤被动过敏试验
        5 试验结果
        5.1 刺激性试验结果
        5.2 溶血性试验结果
        5.3 刺激性试验
        6 讨论
        6.1 刺激性试验
        6.2 溶血性试验
        6.3 过敏性试验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PI3K/Akt/Nrf2信号通路在兔内毒素休克诱发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兔数量分析
    2.2 肺组织病理观察
    2.3 肺组织损伤评分
    2.4 血清TNF-α浓度
    2.5 血清IL-10浓度
    2.6 肺组织W/D比率
    2.7 肺组织MDA含量值比较
    2.8 肺组织SOD活性比较
    2.9 RT-PCR结果
3 Western blot结果
4 讨论
    4.1 内毒素性休克肺损伤模型建立及评价
    4.2 阻断剂的选择
    4.3 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4.4 PI3K/Akt/Nrf2信号通路组成、功能
    4.5 P13K/Akt/Nrf2信号通路与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的关系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PI3K/Nrf2信号通路与急性肺损伤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瑞替普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讨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方法
    2. 西医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2.1 病因病理
        2.2 治疗方法
        2.3 并发症和后遗症
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导师简介

(4)仙味保金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认识与治疗优势
        一、中医学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 古今文献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理论研究
        1.1 古代文献的相关论述
        参考文献
        1.2 近二十年现代文献的相关论述
        1.2.1 检索策略
        1.2.2 文献纳入标准
        1.2.3 文献检索结果
        参考文献
        2 近二十年有关中医药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哮病)的临床与模式生物研究现状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检索结果
        2.3.1 临床研究现状
        2.3.2 模式生物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二、中医药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优势与特色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一、概述
        二、文献综述方法
        1 检索策略
        2 文献纳入标准
        3 文献检索结果
        3.1 代谢组学的研究内容
        3.2 代谢组学的技术平台
        3.3 代谢组学的优点
        3.4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5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仙味保金方治疗法则及方药研究
    一、肺脏的中医生理、病理特性
    二、肺脏用药性味特点
        1 药味宜辛、宜酸
        2 药性宜温润
    三、通过五行生克及与脏腑相配关系论治肺病
    四、通过脏腑表里关系论治肺病
    五、"温润辛金培本平喘"法则的确立
    六、仙味保金方药的处方资料
        1 方药组成
        2 剂量
        3 功能、主治病证
        4 方解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一、前期研究背景
        1 仙味保金方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小鼠细胞因子网络调控的研究
        2 确定代谢物组类型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及制备
        3 主要试剂及仪器
    三、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分组
        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前期动物模型研究基础
        2.2 造模方法
        3 给药方法
        4 标本的采集
        4.1 家兔耳缘静脉血的制备
        4.2 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制备
        4.3 家兔尿液的制备
        5 代谢组学分析
        5.1 样品制备
        5.2 代谢产物的检测
        5.3 统计学处理
    四、实验结果
        1 家兔一般状态的变化
        2 病理变化
        2.1 静脉血
        2.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3 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3.1 血清样本代谢产物检测结果
        3.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检测结果
        3.3 尿液样本代谢产物检测结果
    五、讨论
        1 家兔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模型验证
        2 代谢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及方药的相关性分析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检索结果
        2.3.1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代谢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及中药复方的相关性
        2.3.2 血清样本代谢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及中药复方的相关性
        2.3.3 尿液样本代谢产物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及中药复方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5)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资料来源
3 美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3.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3.1.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3.1.2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形成
    3.2 兽药休药期及形成
        3.2.1 兽药休药期
        3.2.2 兽药休药期的形成
    3.3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相关规定
    3.4 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3.4.1 残留检测机构
        3.4.2 管理
    3.5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3.5.1 法律法规
        3.5.2 管理机构
        3.5.3 相关政策
        3.5.4 安全标准
4 欧盟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4.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4.1.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4.1.2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形成
    4.2 兽药休药期及其形成
        4.2.1 兽药休药期
        4.2.2 兽药休药期的形成
    4.3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有关规定
        4.3.1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4.3.2 有关规定
    4.4 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4.4.1 欧盟残留检测机构
        4.4.2 管理
    4.5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4.5.1 法律法规
        4.5.2 管理机构
        4.5.3 相关政策
        4.5.4 安全标准
5 加拿大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5.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5.1.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5.1.2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形成
    5.2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有关规定
        5.2.1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5.2.2 有关规定
    5.3 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5.3.1 残留检测机构
        5.3.2 管理
    5.4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5.4.1 法律法规
        5.4.2 管理机构
        5.4.3 相关政策
        5.4.5 安全标准
6 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6.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6.1.1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6.1.2 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形成
    6.2 兽药休药期及其形成
        6.2.1 兽药休药期
        6.2.2 兽药休药期的形成
    6.3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相关规定
        6.3.1 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6.3.2 相关规定
    6.4 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6.4.1 残留检测机构
        6.4.2 管理
    6.5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6.5.1 法律法规
        6.5.2 管理机构
        6.5.3 相关政策
        6.5.4 安全标准
7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
    7.1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简介
        7.1.1 肯定列表制度的背景
        7.1.2 肯定列表制度的法律依据
        7.1.3 肯定列表制度的措施内容
8 国际组织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作用
    8.1 世界卫生组织(WHO)
        8.1.1 简介
        8.1.2 WHO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8.1.3 WHO全球食品安全战略
    8.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8.2.1 简介
        8.2.2 组织机构
        8.2.3 粮农组织的工作重点
        8.2.4 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安全相关管理
    8.3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8.3.1 CAC的历史、机构与职责
        8.3.2 CAC章程
        8.3.3 有关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和准则
    8.4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8.4.1 OIE简介
        8.4.2 主要目标
        8.4.3 动物源食品安全相关工作
    8.5 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
        8.5.1 简介
        8.5.2 JECFA安全性评价概况
        8.5.3 兽药残留风险评估
9 讨论
    9.1 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比较分析
        9.1.1 关于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及其形成
        9.1.2 关于兽药休药期及其形成
        9.1.3 关于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及其规定
        9.1.4 关于残留检测机构及其管理
        9.1.5 关于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9.2 关于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及其限量标准
        9.2.1 对检测结果判断方法问题
        9.2.2 平均值问题
        9.2.3 残留限量标准
    9.3 关于国际组织的作用
    9.4 完善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9.4.1 加强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设
        9.4.2 加强休药期标准建设
        9.4.3 制订及完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9.4.5 加强国家级部级省级兽药残留检测机构的管理
        9.4.6 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9.4.7 建立避免兽药残留的数据库提高兽药残留监控效率
        9.4.8 兽药残留的舆论监督与宣传教育
10 结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美国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附录2 美国兽药休药期
附录3 欧盟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附录4 英国兽药休药期
附录5 加拿大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附录6 我国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附录7 我国兽药休药期
附录8 个人简介
附录9 答辩主要问题的回答与论文修改

(7)验方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病的诊断标准
        1.1.2 证的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剔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方法
        1.4.1 症状和体征评分标准
        1.4.2 疗效评定标准
        1.4.3 复发情况观察
        1.4.4 不良事件观察
        1.5 统计学处理
        1.6 一般资料
    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2.1 病情情况比较
        2.2 疗效观察结果
        2.3 复发情况观察结果
        2.4 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导师经验
        3.1.1 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3.1.2 对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的认识
        3.2 对玉屏风散的研究
        3.3 全方药物的研究
        3.3.1 临床应用研究
        3.3.2 现代药理研究
        3.3.3 对全方作用机制的探讨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综述
    1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认识
        1.1 古籍中相关病名的记载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1.3.1 名家经验
        1.3.2 古方加减
        1.3.3 自拟方治疗
        1.3.4 中药外治
        1.3.5 针灸治疗
        1.3.6 其他治疗
        1.3.6.1 穴位注射
        1.3.6.2 敷贴治疗
        1.3.6.3 埋线治疗
        1.3.6.4 耳穴治疗
        1.3.6.5 拔罐治疗
    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认识
        2.1 发病原因
        2.2 发病机理
        2.2.1 荨麻疹发生的免疫性机制
        2.2.1.1 IgE介导的免疫反应
        2.2.1.2 由补体系统介导
        2.2.1.3 IgG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
        2.2.1.4 T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
        2.2.2 荨麻疹发生的非免疫性机制
        2.3 慢性荨麻疹的常见炎症介质
        2.3.1 血管活性胺
        2.3.1.1 组胺
        2.3.1.2 5-羟色胺
        2.3.2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2.3.2.1 白三烯
        2.3.2.2 前列腺素
        2.3.3 缓激肽
        2.3.4 纤维蛋白
        2.4 治疗
        2.4.1 对因治疗
        2.4.2 抗组胺药
        2.4.3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2.4.4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的药物
        2.4.5 阻滞组胺以外介质的药物
        2.4.6 皮质类固醇激素
        2.4.7 免疫治疗
        2.4.7.1 免疫调节剂
        2.4.7.2 免疫抑制剂
        2.4.8 非特异性脱敏剂
        2.4.9 封闭治疗
        2.4.10 其他治疗
        2.4.10.1 自血疗法
        2.4.10.2 抗凝治疗
        2.4.10.3 钙通道阻滞剂
        2.4.10.4 安络血
        2.4.10.5 甲状腺素
        2.4.10.6 生物共振治疗
        2.4.10.7 激光治疗
        2.4.10.8 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喹诺酮类药物的基础研究认识
    1.1 目前分类
    1.2 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
2 喹诺酮类药物目前临床应用
    2.1 泌尿系感染
    2.2 呼吸道感染
    2.3 胃肠道感染
    2.4 结核的治疗
    2.5 抗肿瘤的治疗
3 不良反应

(9)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一、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现代研究现状
    二、中医学对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实验研究
    一、黄连总生物碱体外抑制解服支原体的药效学观察
    二、Ba1b/c小鼠生殖道uu的感染及黄连总生物碱干预试验的观察
    三、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对离体兔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
    四、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的细胞毒作用及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五、黄连总生物碱抑制uu对细胞的凋亡作用
讨论
    一、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中医理论探讨
    二、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的临床研究
    三、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脉支原体感 染的作用机制研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丹红口腔崩解片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红花黄色素提取、浓缩及纯化工艺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丹红口腔崩解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丹红口腔崩解片原料及制剂的质量标准考察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图表)

四、氨基乙酸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试加米霉素注射液体外抑菌试验及实验动物安全性评价[D]. 张倩.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2]PI3K/Akt/Nrf2信号通路在兔内毒素休克诱发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D]. 章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3]瑞替普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D]. 刘钊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01)
  • [4]仙味保金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D]. 陈馨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国内外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研究[D]. 秦占国. 华中农业大学, 2009(S1)
  • [6]临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和使用注意[J]. 陈爱群. 临床医药实践, 2009(14)
  • [7]验方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的临床研究[D]. 雷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8]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进展[J]. 胡瑞华,张丽萍,范瑞君,杨淑云.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05)
  • [9]黄连总生物碱泡腾片治疗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D]. 张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10]丹红口腔崩解片的药学研究[D]. 雷玉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甘氨酸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