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拆除支护沿空留巷实践

综采工作面拆除支护沿空留巷实践

一、煤柱综采面拆除支架沿空留巷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1](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提出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邰阳[2](2021)在《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坚硬顶板临空巷道变形破坏严重是煤矿最为常见的强矿压问题之一,定向造缝切顶卸压是有效的控制手段。目前对切顶工作面覆岩三维破断特征的研究尚属空白,更缺乏一种揭示采场覆岩三维破断运移及应力场演化规律的研究方法,因此难以准确掌握覆岩三维破断运移与采场矿压规律的内在联系。此外,现有造缝切顶技术难以实现裂缝面的定向和连续。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泰森随机多边体单元理论的三维岩层垮落数值模拟新方法,并结合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分析了造缝切顶对采空区覆岩三维破断特征、结构特征以及采场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揭示了切顶工作面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机制,研发了坚硬顶板定向精准造缝卸压技术,优化了造缝工艺流程及参数,并在塔山矿8311工作面成功进行了工业试验,论文取得如下结论及创新点:(1)针对采场三维岩层破断运移过程和应力场演化规律难以掌握问题,结合采场覆岩结构、三维板结构和岩石破断机理,提出了基于泰森随机多边体单元理论的三维岩层垮落数值模拟新思路,开发了三维岩层垮落新程序,并从多个层面验证了其可靠性,为研究覆岩三维破断运移规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2)基于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建立了固支、简支和自由9种组合边界条件下坚硬岩层三维破断力学模型,探明了切顶方式对基本顶初次破断和周期破断规律的影响,揭示了切顶改变基本顶破断特征控制采场强矿压的机理。(3)基于开发的三维岩层垮落新程序,掌握了基本顶破断与采场矿压强的关系,获得了“边界悬板+中部不规则堆积+上部铰接板”的采空区覆岩三维结构特征及采场矿压分布规律,揭示了切顶改变覆岩破断特征诱发采场应力场演化的规律。(4)揭示了坚硬顶板定向造缝切顶煤柱卸压机理,确定了岩层切割范围,优化了造缝工艺流程及参数,首次成功实施了链臂锯及复合爆破定向连续造缝切顶,有效的降低了煤柱应力。(5)提出了采空区稳定距离的确定方法,探明了增加切顶深度可以加快采空区稳定的规律,揭示了采空区侧煤柱应力“双峰值”显现机理,为坚硬顶板小煤柱开采的掘进时机和巷道布置以及无煤柱开采临时支护设备回撤距离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有图132幅,表22个,参考文献216篇。

朱成[3](2021)在《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文中提出深部矿井开采面临产矸率增加、提升效率降低、采场与巷硐围岩控制难度加大等系列难题,采选充一体化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深部煤矿井下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与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不仅可确保采煤-分选-充填系统高效协调配合,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矿井灾害防控能力。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井下分选硐室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阐明了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方法,提出了满足不同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探讨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研究成果可为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长时稳定控制、采-充空间合理布局与动态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借鉴。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基于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建立了其围岩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研究了随不同影响因素变化围岩变形破坏的响应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多个采选充一体化矿井,明确了现阶段井下分选工艺的主要优缺点、适用条件及设备配置要求,归纳总结了井下分选硐室的主要结构特征,分别建立了分选硐室顶板变截面简支梁、帮部柱体以及底板外伸梁力学模型,分析了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随各影响因素变化围岩变形破坏的响应特征,解析了井下分选硐室优化布置与围岩控制方法。(2)阐明了井下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研究了断面形状、尺寸效应以及开挖方式对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分选硐室群基于软弱岩层厚度及层位变化的合理布置方式,确定了不同类型地应力场中分选硐室群的最佳布置方式,探讨了分选硐室群紧凑型布局原则与方法,提出了分选硐室群围岩“三壳”协同支护技术,揭示了高地应力与采动应力、振动荷载、冲击荷载耦合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全服务周期内围岩加固对策。(3)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方法,提出了满足不同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探讨了深部采选充一体化矿井适用的采-充空间布局方法,分析了影响采-充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基于开发的德尔菲-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根据采充协调要求和“以采定充”、“以充定采”两类限定条件,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合理匹配关系及动态调整方法,分别提出适用于地表沉陷控制、冲击地压防治、沿空留巷、瓦斯防治、保水开采五种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4)分析了采-选-充空间布局互馈联动规律,探讨了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基于安全高效绿色开采要求,分析了采-选-充空间布局的互馈联动规律,基于“以采定充”和“以充定采”两类限定条件,分别提出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原则,探讨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以新巨龙煤矿为具体工程背景,对矿井采-选-充空间布局方案进行了规划设计。该论文有图157幅,表38个,参考文献199篇。

张晓[4](2021)在《浅埋煤层支卸组合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机理及技术》文中提出本文以陕西省何家塔煤矿为工程背景,综合利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多种手段,研究了“支—卸”组合沿空留巷技术在浅埋煤层中的围岩控制机理及应用。模拟了浅埋煤层沿空留巷顶板活动规律及围岩变形特征,建立了沿空留巷顶板结构力学模型,计算得出了顶板不同运动时期的巷旁支护阻力计算公式,阐明了水力压裂卸压机理,提出了巷旁支护系统刚度的协调关系,巷内支护与巷旁支护的协同作用关系,提出了“支—卸”组合沿空留巷技术并进行了井下试验,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实验室三维相似模拟、UDEC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浅埋煤层覆岩活动规律及围岩破坏特征,得出了不同时期顶板活动特征,得到了巷道实体煤侧塑性区范围2.2m,基本顶悬臂长度15m。(2)建立了沿空留巷顶板力学模型,计算得出直接顶运动阶段巷旁支护阻力表达式,以及基本顶运动阶段给定变形及限定变形条件下巷旁支护阻力的表达式。(3)阐明了水力压裂卸压机理,分析了水力压裂对直接顶及基本顶形态的影响,计算得到了水力压裂对直接顶运动阶段巷旁支护阻力以及基本顶运动阶段给定变形及限定变形条件下巷旁支护阻力大小的影响。(4)推导了“顶板—混凝土支柱—底板”组成的巷旁支护系统刚度及混凝土支柱变形量表达式,分析了系统刚度及混凝土支柱变形量的影响因素,得到了顶板、混凝土支柱以及底板的协调关系。(5)分析了锚杆(索)对围岩的支护作用,计算得出了巷内支护对巷旁支护阻力大小的影响,分析了巷内支护与巷旁支护的协同关系。(6)开发了“支—卸”组合沿空留巷控制技术,包括水力压裂卸压技术、巷内高强锚杆锚索支护、巷旁混凝土支柱支护、巷内单元支架加强支护。(7)“支—卸”组合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在何家塔煤矿进行井下试验,留巷巷道顶板最大下沉量40mm,基本无底鼓,留巷效果良好。

王志强,王树帅,苏泽华[5](2021)在《工作面回采与支架回撤协同作业新技术》文中提出基于采区最后1个走向工作面与煤柱采出工作面开采衔接时间长、工艺复杂、煤炭采出率低以及支架回撤巷道掘进工程量大等问题,结合梧桐庄矿2号煤层三采区182312(简称312)走向工作面及182312外(简称312外)煤柱采出工作面地质生产情况,采用理论分析、工业性试验等研究方法,提出了工作面回采与支架回撤协同作业新技术:在31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完成312外工作面生产系统,312工作面贯通三采右翼出煤巷,利用支架对出煤巷进行留巷,在312外工作面推至支架留巷段,边推进工作面边回撤支架。研究表明:由极限平衡区公式计算得支承应力峰值叠加区宽度为7.2 m,在压力拱载荷作用下,由不同支架控顶距计算得煤柱宽度为6.6~7.7 m,最终确定了贯通前让压煤柱宽度为8 m;分析了312工作面在贯通出煤巷前基本顶不同断裂形式及其让压调节机理,计算分析得基本顶预断裂位置超前合理断裂位置1.4 m,因此采用支架高阻力停采等压16 h;在312工作面距出煤巷50 m前完成了巷内补强支护; 312工作面距终采线14 m进行挂绳铺网,并在距终采线2.4~13.0 m铺设风筒布; 312工作面贯通出煤巷后,制定了支架留巷工艺;支架留巷完成后,开始回采312外工作面,在312外工作面推至支架留巷段,采用"掩护式迈步台阶支架拆除法"边推进工作面边回撤支架。此技术实现了出煤巷的"一巷三用",提高了煤炭采出率,简化了工作面衔接及支架回撤工艺,节省了巷道工程量及支护费用,最终实现了工作面回采与支架回撤的协同作业。

伍好好[6](2020)在《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消费水平的提升,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国内外采矿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薄与极薄煤层的开采越来越得到国家及煤炭企业重视。但由于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致使极薄煤层在国内各矿区均存在大量丢弃开采的问题,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满足瓦斯、火灾治理的要求,急需对极薄煤层实现规模化开采。因此,研究“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的关键技术,对各矿区的安全稳定发展和提高极薄煤层开采效益十分必要。本文以四川叙永煤矿的薄煤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得到了如下主要成果:(1)设计了一种极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分析薄煤层赋存特点,以及结合现用开槽机的三机配套结构及落煤特点,确定了采高可调、可爬底的滑锯采煤机、高强度窄机身化矮帮的移推支座(支架)、协同迈步自移刮板输送机的“三机”配套的相关技术参数,采用整体移溜和迈步式整体移架防倒防滑技术,实现了工作面无人或少人采煤作业。(2)设计优化“110”工法布置工作面和巷道,实现了工作面阶段上行式开采回风巷,各采掘面均按煤与瓦斯突出要求形成“Y”独立通风系统,形成了采、掘与瓦斯防突治理工程有效耦合的经济治灾模式。(3)极薄煤层开采走向上覆岩层塑性区变形呈拱状,垂直位移最大的位置在采场的中部;倾斜方向上覆岩层的塑性区在采场中部层位比较高,最大位移在工作面顶板中部偏上的位置;两端以剪切破坏为主,中部上覆岩层主要拉伸破坏;巷旁支护体载荷随煤层倾角增大而减小,随采高增加指数加大,随着支护体宽度,先快速减小,后减小速度趋于缓和;切顶、柔模护巷方式能有效防止采空区瓦斯涌入巷道,保证了矿井的通风系统的标准要求和留巷围岩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矿井安全保障度和煤炭回采率。(4)“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在叙永煤矿进行工程实践,部分方案在S12采区4个采煤面应用就创效达到2300万元,全部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更好。本文提出的“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适用于所有近水平及倾斜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或部分薄层金属矿的连续机械化开采,特别能满足瓦斯与火灾治理对极薄保护煤层开采技术需求。

王新[7](2020)在《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提出瓦斯突出煤层传统方式开采存在诸多缺点,巷道掘进工程量大、采掘关系紧张、煤与瓦斯采出率低、吨煤成本高等。因此寻求一种适合瓦斯突出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方式,实现科学开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贵州林华煤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于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沿空留巷、顺层抽放、一条岩石底抽巷技术方法体系,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成本分析与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该体系进行了技术可行性及经济合理性研究。该体系在依靠切顶卸压留巷与顺层瓦斯抽放两大核心技术实施下,不仅可以缓解煤矿工作面采掘接续紧张、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维护巷道围岩稳定,同时还能够大幅度减少岩石巷道掘进工程量,降低吨煤成本,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沿空留巷、顺层抽放、一条岩石底抽巷技术方法体系(简称“L-H法”),并建立瓦斯突出煤层采区模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内容,实施工艺。(2)以林华煤矿9#煤层2采区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具体地质条件,设计了切顶留巷和顺层抽放技术方案与工艺参数;分析了“L-H法”的技术可行性,合算了经济成本,验证经济可行性。(3)对“L-H法”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巷道矿压观测得出切顶卸压技术的实施对巷道围岩有着良好的控制效果;瓦斯抽采效果能够达到原抽采方案的1.8倍,达到国家所规定<8m3/t的防突标准;保障安全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4)通过对林华煤矿9#煤层2采区近一年的工业性试验,验证所提出“L-H法”对于瓦斯突出煤层的适用性,实现了技术适用、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

李海珠[8](2020)在《高河矿分层充填开采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高河能源E1302充采面分层充填开采的工程条件为研究背景,运用实验室物理实验、理论研究及分析、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分别从充填开采沿空留巷围岩变形规律和充填开采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两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围岩控制技术措施进行模拟验证,本文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对E1302工作面顶底板进行现场取样,在实验室进行岩石力学参数测量试验,获得煤岩层的(煤)岩力学参数,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数据;(2)针对E1302工作面实际情况,建立简化巷道力学模型,运用塑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围岩应力分布的分区表达式;结合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围岩应力分布的的分区表达式,并将E1302实测数据代入理论公式进行分析,理论分析主要得出:沿空留巷煤柱侧的应力峰值大于充填体侧应力峰值,并且煤柱侧破裂区及塑性区宽度小于充填体侧破裂区和塑性区宽度;(3)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从应力、位移及塑性区三个角度分析充填体强度对沿空留巷围岩变形规律的影响,通过研究研究留巷的稳定性,最终得出当充填体强度大于4.5MPa时,有利于留巷的稳定;(4)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研究充填开采沿空留巷留巷前、留巷后两个阶段的围岩变形规律,分别从围岩应力、位移及塑性区三个角度对巷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这两个阶段的围岩变形规律,从而为留巷的围岩控制技术提供依据;(5)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矩形巷道,提出了基于沿空留巷条件下的围岩承载结构,给出其稳定性判据,并基于此理论,对巷道围岩控制措施进行设计优化,给出优化参数,并运用数值计算的方式进行演算分析,确保支护措施的合理。该论文有图59幅,表11个,参考文献108篇。

吕文浩[9](2020)在《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矿开采机械化装备及生产技术进步,回采工作面走向与倾向长度均呈现增大趋势,这不仅提高了煤炭开采效率,亦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在充分考虑工程地质特征、设备选型及其适用性、回采率等因素下,城郊煤矿创新性提出了超采长(超采长和大推进度)安全高效开采的设计理念,并在2116综采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该设计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掘进率和工人劳动率,亦减少了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次数,并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进而实现了矿井安全高效发展。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创新发展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高应力等条件下采煤工作面设计理念。根据城郊矿煤层赋存工程地质特征,先后实践了单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180m,第一代)、“背拉”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240m,第二代,已淘汰)、大采长工作面布置(采长300m,第三代)和超采长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360m,第四代);提出了“一面三巷”回采巷道布置方式,显着提升了煤炭回采效率和工作面安全开采水平。(2)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面开采关键技术体系。理论计算研究了超采长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超前支承压力等分布规律,探讨了超采长工作面在城郊煤矿的适用性及其存在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采长工作面的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措施,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开采的关键技术体系。(3)建立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结合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提出了预裂爆破切顶技术,并结合锚杆(索)群连锁锚固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巷道围岩锚固强度、刚度、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确保了“一面三巷”布置下巷道围岩稳定控制;(4)优化了工作面“三机”协调运行、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采煤、运输、通风等工序之间的协同高效运行。不仅提高了煤炭回采效率,亦缩短了巷道掘进和瓦斯治理时间,有效解决了采掘失调等技术难题。工业性试验表明:通过布置超采长工作面,不仅可以提高煤炭回采效率及回收率,亦达到了减员增效和减员增安的效果,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高效开采关键技术体系,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本论文有图幅32,表12个,参考文献92

马新根[10](2019)在《塔山煤矿复合坚硬顶板110工法关键技术及矿压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在我国及世界的能源开发应用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逐渐出现了开采深度增加、资源日益紧张、矿压控制困难等问题,传统煤炭开采方式及工艺亟待优化。切顶卸压无煤柱自动成巷开采工艺通过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技术、双向聚能张拉爆破技术、成巷临时支护技术、碎石帮挡矸支护技术等的结合使用,能够实现采区无区段煤柱、无额外充填体开采,该技术大幅提高了采区煤炭采出率、降低了区段巷道的掘进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及较高的研究价值。为进一步拓展该技术的适用地质条件,深化切顶卸压理论研究,挖掘切顶卸压技术的应用形式,本论文以塔山煤矿8304工作面为例,针对复合坚硬顶板条件下的切顶卸压无煤柱开采技术应用及矿压规律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将该技术的工艺流程归纳为6步,并针对各工艺步骤提炼出切顶成巷的关键技术,包含双向聚能张拉爆破技术、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技术、挡矸支护技术、临时支护技术、组合爆破技术等;随后,对切顶成巷过程中顺槽围岩的应力状态演化过程进行了推演总结,为后续切顶成巷顺槽支护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最后,对试验工作面地质条件进行了汇总及初步分析,作为后续切顶成巷关键参数设计、矿压显现分析的基础资料。(2)针对试验工作面顶板复合坚硬的特点,对切顶成巷关键参数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通过顶板岩性窥视及岩石力学实验对顶板岩性进行详查;随后根据力学推导、几何分析等方法,对顶板切缝高度、角度等几何参数进行分区设计;之后,对顶板预裂切缝爆破相关关键参数进行试验确定及智能算法优化;最后对成巷各环节的顺槽支护进行了系统优化设计。设计研究得到了试验工作面切顶成巷各工序的关键参数,并形成了完整的设计方法体系,可为切顶成巷工法的优化、推广提供一定的设计借鉴。(3)针对试验工作面完成地质详查与切顶成巷设计后,采用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切顶卸压机理及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切顶卸压条件下的成巷围岩结构及采场应力分布特征。首先以覆岩运动规律为基础,对切顶短臂梁的力学结构进行分析;随后对切顶成巷各工艺阶段的顺槽围岩应力分布特征进行探究;之后对该工艺条件下的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成巷复用过程的后续顺槽变形规律及工作面矿压规律进行拓展研究。通过对切顶成巷及复用完整工艺周期内顺槽变形及采场矿压规律的探究,不仅从理论层面进一步解释了切顶卸压原理,也在试验实践中验证了切顶卸压效应。(4)为探究不同复合顶板结构下的切顶卸压围岩矿压分布特征,进一步优化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留巷支护设计,采用力学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针对复合顶板结构特征、复合顶板切顶卸压效应等问题展开研究,并以塔山煤矿8304工作面作为工程实例,通过现场矿压及留巷变形监测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顶板中软弱夹层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破坏,其层位分布对顶板整体特性有关键影响;在复合顶板切顶卸压沿空留巷中,当软弱层位于切顶层位中部时,留巷顺槽支护强度需求最高,当软弱层位于切顶层位顶部时,留巷顺槽支护强度需求最低;随着顶板切缝范围内软弱层层位高度的增加,实体煤侧应力集中峰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又下降的趋势,该变化趋势可用一元三次方程曲线进行拟合。(5)长壁工作面初采、末采顶板来压控制对其安全生产及接续具有重大影响,在切顶卸压技术机理研究及留巷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开切眼切顶卸压技术与回撤通道切顶卸压技术。首先针对两种技术的机理及相关关键参数设计方法进行总结;随后分别采用力学计算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切顶卸压效果及围岩应力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从理论层面验证了两种技术的可行性;最后以塔山煤矿8304工作面为例进行现场试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开切眼切顶卸压技术能够有效缩短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减弱工作面初次来压强度,回撤通道切顶卸压技术能够有效减弱工作面末采矿压显现,均具有较好的卸压效果。

二、煤柱综采面拆除支架沿空留巷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柱综采面拆除支架沿空留巷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3 结论

(2)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创新点
2 基于弹性小挠度薄板理论的基本顶造缝切顶三维破断特征及煤柱卸压机理.
    2.1 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2.2 基本顶初次破断特征理论计算
    2.3 基本顶周期破断特征理论计算
    2.4 基本顶破断特征汇总
    2.5 采空区侧煤柱切顶卸压机理
    2.6 本章小节
3 基于泰森多边体单元理论的三维岩层垮落数值计算方法
    3.1 现有覆岩破断运移研究方法的缺陷
    3.2 三维岩层垮落模拟方法思路的提出
    3.3 泰森多边体单元理论
    3.4 数值模型的构建
    3.5 数值计算方法的验证
    3.6 本章小节
4 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数值分析
    4.1 坚硬顶板造缝切顶方案
    4.2 采空区岩层破断特征
    4.3 采空区覆岩结构特征
    4.4 采场矿压显现特征
    4.5 工作面强矿压机理及煤柱卸压机理
    4.6 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机制
    4.7 坚硬顶板切顶范围选取
    4.8 本章小节
5 坚硬顶板定向精准切缝卸压技术及参数优化
    5.1 复合爆破定向造缝技术及参数优化
    5.2 链臂锯连续精准切割技术及参数优化
    5.3 切顶巷道临时支护设备
    5.4 两种技术优点及适用条件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
    6.1 工程背景
    6.2 链臂锯小煤柱切顶卸压
    6.3 复合爆破小煤柱切顶卸压
    6.4 协同切顶无煤柱留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与围岩力学分析
    2.1 井下分选工艺及其设备配置要求
    2.2 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分析
    2.3 井下分选硐室围岩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
    3.1 分选硐室群断面优化设计方法
    3.2 软岩层位对分选硐室群布置的影响
    3.3 地应力场对分选硐室群布置的影响
    3.4 分选硐室群结构特征与紧凑型布局原则
    3.5 分选硐室群紧凑型布局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1 “三壳”协同支护技术原理与应用
    4.2 采动应力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3 振动动载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4 冲击动载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5 本章小结
5 深部矿井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方法
    5.1 采煤-充填空间布局方法分类
    5.2 采煤-充填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5.3 采煤-充填空间参数优化方法
    5.4 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与应用
    6.1 采煤-分选-充填空间布局的互馈联动规律
    6.2 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
    6.3 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的实践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浅埋煤层支卸组合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机理及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沿空留巷技术发展现状
        1.2.2 沿空留巷上覆岩层活动规律
        1.2.3 巷旁支护
        1.2.4 巷内支护
        1.2.5 巷道卸压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浅埋煤层沿空留巷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围岩破坏特征
    2.1 地质条件
        2.1.1 矿井概况
        2.1.2 50108 工作面地质条件
        2.1.3 地应力测量
    2.2 浅埋煤层沿空留巷覆岩运动及围岩破坏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2.2.1 模型试验装置
        2.2.2 模型试验准备
        2.2.3 试验结果分析—首个工作面回采
        2.2.4 第二个工作面回采
    2.3 浅埋煤层沿空留巷覆岩运动及围岩破坏UDEC数值模拟研究
        2.3.1 模型建立
        2.3.2 模型物理力学参数
        2.3.3 模型边界条件
        2.3.4 模拟过程
        2.3.5 沿空留巷覆岩垮落特征及侧向支承压力场
        2.3.6 巷道围岩应力及破坏特征
    2.4 浅埋煤层沿空留巷围岩破坏FLAC3D数值模拟研究
        2.4.1 数值模型建立
        2.4.2 巷道开挖与支护模拟
        2.4.3 首个工作面回采与留巷模拟
        2.4.4 第二个工作面回采模拟
    2.5 本章小结
3 沿空留巷顶板力学模型及巷内巷旁支护协同作用分析
    3.1 沿空留巷不同时期顶板运动特征
        3.1.1 前期直接顶岩层运动
        3.1.2 基本顶岩层发生破断
        3.1.3 基本顶岩层回转下沉
        3.1.4 后期基本顶岩层趋于稳定
        3.1.5 巷旁支护体与顶板作用关系
    3.2 顶板力学模型
        3.2.1 基本顶的破坏特征
        3.2.2 关键块B力学参数
    3.3 巷旁支护阻力分析
        3.3.1 前期支护阻力分析
        3.3.2 后期支护阻力分析
    3.4 巷内支护巷旁支护协同作用机理
        3.4.1 锚杆(索)对巷道围岩支护作用分析
        3.4.2 巷内支护对巷旁支护阻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水力压裂卸压机理及对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4.1 水力压裂卸压机理
        4.1.1 水力压裂对直接顶形态及巷旁支护阻力的影响
        4.1.2 水力压裂对基本顶形态及巷旁支护阻力的影响
    4.2 水力压裂数值模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巷旁支护系统刚度协调性分析
    5.1 巷旁支护系统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5.1.1 巷旁支护系统刚度影响因素
        5.1.2 巷旁支护系统刚度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5.2 混凝土支柱变形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混凝土支柱变形量影响因素
        5.2.2 混凝土支柱变形量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5.3 混凝土支柱刚度对围岩及支柱变形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5.3.1 混凝土支柱弹性模量对支柱变形量的影响
        5.3.2 混凝土支柱直径对支柱变形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支卸”组合沿空留巷技术井下试验
    6.1 工作面布置
    6.2 “支卸组合”沿空留巷技术
        6.2.1 支护技术
        6.2.2 水力压裂卸压技术
        6.2.3 “支护—卸压”协同作用关系
    6.3 水力压裂现场试验
        6.3.1 压裂方案
        6.3.2 施工工艺
        6.3.3 水力压裂卸压效果分析
    6.4 “支卸”组合沿空留巷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6.4.1 煤体应力分析
        6.4.2 单元支架受力分析
        6.4.3 混凝土支柱受力分析
        6.4.4 锚杆受力分析
        6.4.5 巷道围岩位移分析
        6.4.6 留巷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工作面回采与支架回撤协同作业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工作面回采与支架回撤协同作业技术
3 走向工作面末采关键技术
    3.1 让压煤柱留设宽度确定
        3.1.1 剩余煤柱应力分布
        3.1.2 支承应力峰值影响范围
        3.1.3 工作面煤柱载荷分析
    3.2 工作面让压调节机制
        3.2.1 基本顶断裂形式
        3.2.2 基本顶合理断裂位置
        3.2.3 贯通前让压措施
    3.3 贯通出煤巷前支架留巷的准备工作
        3.3.1 出煤巷巷内补强支护
        3.3.2 挂绳铺网配合风筒布
4 煤柱回收工作面回采与支架回撤协同作业
    4.1 支架留巷工艺
    4.2 312外工作面回采及支架回撤协同作业
5 结论

(6)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应用现状
        1.2.3 国内外覆岩运移规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2.1 工程概况
        2.1.1 地层及地质构造
        2.1.2 煤层和煤质
        2.1.3 各煤层瓦斯含量
        2.1.4 主要开采技术条件
    2.2 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2.2.1 工作面与巷道布置
        2.2.2 回采工艺
        2.2.3 主要技术指标
    2.3 工作面“三机”研制与配套
        2.3.1 移推液压支座
        2.3.2 滑锯采煤机
        2.3.3 刮板输送机
        2.3.4 “三机”配套与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3 极薄煤层开采覆岩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软件及方案
        3.1.1 数值模拟软件
        3.1.2 数值模拟方案
    3.2 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
        3.2.1 采场覆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3.2.2 采场覆岩应力分布特征
        3.2.3 采场覆岩垂直位移云图
    3.3 本章小结
4 极薄煤层开采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4.1 护巷与顶板管理
        4.1.1 采用切顶成巷方式
        4.1.2 柔模护巷方式
    4.2 巷道支护形式
        4.2.1 工作面切眼断面与支护
        4.2.2 巷道断面与支护
    4.3 巷旁充填体力学性能及稳定性控制
        4.3.1 巷旁充填体料浆配比
        4.3.2 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工程实践
    5.1 工程实施方案
    5.2 工作面安全保障技术
        5.2.1 通风与瓦斯治理技术
        5.2.2 火灾与水害防治技术
        5.2.3 其他
    5.3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预测
        5.3.2 社会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矿井位置
    2.2 矿井地质及煤层赋存条件
    2.3 矿井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倾向性
    2.4 本章小结
3 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新方法
    3.1 “L-H法”技术内容
    3.2 工作面沿空留巷方式选择
    3.3 工作面瓦斯抽采方式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L-H法”可行性分析
    4.1 沿空留巷可行性分析
    4.2 顺层钻孔瓦斯抽采可行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效果
    5.1 20917工作面巷道效果分析
    5.2 20915工作面瓦斯抽放效果分析
    5.3 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河矿分层充填开采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工程概况
    2.1 充采面工程地质概况
    2.2 充采面岩(煤)体力学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3 充采面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3.1 巷道围岩力学模型简化假设
    3.2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解析解
    3.3 充采面沿空留巷两侧围岩应力实例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充采面巷旁充填体强度对沿空留巷稳定性影响研究
    4.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2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强度对巷道稳定性影响数值计算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充采面留巷不同阶段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
    5.1 充采面沿空留巷围岩特征数值计算分析
    5.2 本章小结
6 充采面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6.1 充采面沿空留巷复合承载结构强度力学研究
    6.2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措施
    6.3 充采面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效果模拟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矿井概述
    2.2 地质开采概况
    2.3 巷道布置方式(Roadway arrangement)
    2.4 深部开采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关键技术
    3.1 城郊煤矿工作面布置方式
    3.2 超采长工作面开采方案设计
    3.3 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
    3.4 小结
4 工程应用效果
    4.1 矿压显现特征
    4.2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塔山煤矿复合坚硬顶板110工法关键技术及矿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煤炭的能源地位
        1.1.2 煤炭开采趋势
        1.1.3 复合坚硬顶板矿压显现特征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长壁采煤法的发展
        1.2.2 沿空留巷技术的提出
        1.2.3 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复合坚硬顶板结构及矿压规律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切顶卸压自动成巷关键技术及试验矿井地质概况
    2.1 切顶成巷基本原理及工艺流程
    2.2 切顶成巷关键技术分析
        2.2.1 双向聚能张拉爆破技术
        2.2.2 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技术
        2.2.3 挡矸支护技术
        2.2.4 临时支护技术
        2.2.5 组合爆破技术
    2.3 围岩应力状态演化过程
    2.4 试验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
        2.4.1 盘区概况
        2.4.2 工作面概况
        2.4.3 顺槽原支护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切顶成巷关键参数设计优化
    3.1 顶板岩性详查
        3.1.1 顶板层位分布
        3.1.2 岩石力学性质测定
    3.2 顶板预裂切缝高度
        3.2.1 设计原理及方法
        3.2.2 区划设计
    3.3 顶板预裂切缝角度及位置
        3.3.1 设计原理及方法
        3.3.2 区划设计
    3.4 顶板预裂切缝爆破参数
        3.4.1 设计原理及方法
        3.4.2 设计优化方向
        3.4.3 区划设计
    3.5 成巷支护设计
        3.5.1 锚索支护设计
        3.5.2 临时支护设计
        3.5.3 挡矸支护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切顶成巷围岩结构及应力场分布特征
    4.1 切顶成巷短臂梁结构
        4.1.1 覆岩运动规律
        4.1.2 短臂梁力学分析
        4.1.3 切顶几何参数影响效应
    4.2 顺槽矿压显现特征
        4.2.1 工序时空关系及围岩结构分区
        4.2.2 成巷覆岩变形分析
        4.2.3 现场监测效果
        4.2.4 顺槽宏观变形监测
    4.3 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4.3.1 工作面矿压监测
        4.3.2 工作面来压特征计算分析
        4.3.3 数值模拟拓展分析
    4.4 成巷复用矿压显现特征
        4.4.1 成巷复用过程
        4.4.2 成巷复用矿压特点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复合结构顶板切顶卸压效应分析
    5.1 复合顶板结构特征
        5.1.1 复合结构特征及分类
        5.1.2 复合顶板受力分析
        5.1.3 复合顶板切顶卸压效应
    5.2 不同复合结构切顶卸压效应
        5.2.1 数值模型建立
        5.2.2 模拟结果分析
    5.3 工程实践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开切眼及回撤通道切顶卸压应用拓展
    6.1 切顶卸压应用拓展
        6.1.1 开切眼切顶卸压技术
        6.1.2 回撤通道切顶卸压技术
    6.2 开切眼切顶卸压技术
        6.2.1 开切眼卸压机理及相关设计
        6.2.2 开切眼切顶卸压效果分析
    6.3 回撤通道切顶卸压技术
        6.3.1 停采顶板结构分析及切顶设想
        6.3.2 回撤通道切顶卸压效果分析
    6.4 现场试验效果
        6.4.1 开切眼切顶卸压效果
        6.4.2 回撤通道切顶卸压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煤柱综采面拆除支架沿空留巷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2]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D]. 邰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D]. 朱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浅埋煤层支卸组合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机理及技术[D]. 张晓.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2)
  • [5]工作面回采与支架回撤协同作业新技术[J]. 王志强,王树帅,苏泽华.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2)
  • [6]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D]. 伍好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经济分析[D]. 王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高河矿分层充填开采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控制研究[D]. 李海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D]. 吕文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塔山煤矿复合坚硬顶板110工法关键技术及矿压规律研究[D]. 马新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标签:;  ;  ;  ;  ;  

综采工作面拆除支护沿空留巷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