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附43例报告)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附43例报告)

一、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附4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留峥,陆顺,张世荣,徐雷升,赵海荣,俸家伟,高学昌,吴彤[1](2021)在《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不同手术切除方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沧市人民医院施行手术治疗的52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半肝/扩大半肝+全尾叶切除36例(联合半肝切除组),肝门部/围肝门区+全尾叶切除16例((围肝门切除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CA19-9值,以及术后1、3 a生存率等指标。结果联合半肝切除组与围肝门切除组的术中出血量[(705.5±54.3)mL vs (809.9±61.4)mL]、手术时间[(240.4±22.5)min vs (358.1±31.1)min]、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8.3%vs 18.8%)、术后3个月CA19-9值阴性率(88.2%vs 73.3%)以及术后1 a生存率(58.8%vs 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均是HCCA的有效手术方式,但前者具有更高的R0切除率及短期生存率等优势。

李丽,刘晖,宋文艳[2](2021)在《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临床特征及诊疗过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临床特点,并对其诊疗过程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断为IgG4-SC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子病例系统采集患者基本信息、病史、诊疗经过、实验室检查、影像、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特征、确诊流程、误诊原因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最小值~P最大值)表示。结果 25例IgG4-SC患者以男性为多见(21例,84%),平均年龄(57.61±9.73)岁,首发症状常见皮肤黄染和/或尿黄(18例,78.26%)、乏力(9例,39.13%)等。影像学分类:Ⅰ型16例(64%);Ⅱa型0例,Ⅱb型4例(16%);Ⅲ型1例(4%);Ⅳ型4例(16%),合并胰腺受累最多见(22例,88%)。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为主,2周内TBil平均下降67.48%。确诊的22例患者中,门诊拟诊"胆胰系统占位" 15例(68.18%),拟诊"梗阻性黄疸"5例(22.73%)。早期认识IgG4-SC疾病是通过术后病理,随后影像医师逐渐认识,最后通过多学科会诊方式使更多临床医生认识该病,患者得以更早确诊。结论对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临床医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尤其是影像学特点,对IgG4-SC进行鉴别。影像科、病理科、多学科会诊方式在帮助临床医师认识疾病、确定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王建[3](2021)在《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3例患者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其中整块切除21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1例,发生率为47.8%(11/23),其中6例患者同时伴有2种及以上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4.8%),5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止血,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8.7%),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1.7%),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9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9.1%(9/23),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2例(52.2%),高估2例(8.7%)。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4-55月)。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积极采取切除的治疗策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近期效果相对安全、有效,可以做为首选术式,但是远期效果仍需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目的对比三种塑料胆管支架末端开口留置方式在解除由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1例,行塑料胆管支架置入减黄治疗,其中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18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乳头留置31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12例。随访临床疗效、并发症,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三种塑料胆管支架置入的入组患者中位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76),支架中位通畅时间(p=0.101)、90天内支架梗阻率(p=0.589)、围手术期死亡率(p=1)三组术式无明显差异。三组支架的2周内发热率(p=0.003)有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三组术式在中位年龄、90天再梗阻率、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患者的2周内发热率低于其他两组,我们应将支架末端开口留置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作为首选置入方式。当然,此研究局限于入组人数,我们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

窦常伟,刘杰,张春旭,成剑,吴伟顶,胡智明,张成武[4](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近期疗效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34例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开腹组(n=17)和腹腔镜组(n=17)。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90 d死亡率等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年龄(64.3±1.7)岁,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36.2±33.4)min,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2.1±24.0)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术式、术中出血量、门静脉重建、淋巴结数目以及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在术后进食时间[(4.7±0.3)比(4.6±0.3)d]、术后下床时间[(2.9±0.4)比(2.2±0.3)d)]、引流管留置时间[(12.7±1.3)比(11.1±1.0)d]、术后住院时间[(18.3±1.7)比(15.8±1.3)d]方面有优于开腹组的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在恰当选择的患者中能够达到不差于开腹手术的近期治疗效果,且可能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李留峥,王峻峰,徐雷升,敖强,高学昌,龚国茶,谌蔚雯,王雪,俸家伟[5](2021)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附44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对于肝门部胆管癌(HCCA)而言,R0切除率仍然很低。目前对术前评估、术前胆道引流、门静脉栓塞、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血管切除、淋巴结清扫、化疗等问题仍有很多争议。R0切除被认为是HCCA患者获取长期生存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笔者总结HCCA的治疗体会,并分析不同术式的有效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44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患者中,Bismuth-Corlette分型I型5例,II型7例,IIIa型8例,IIIb型13例,IV型11例;29例行半肝/扩大半肝+全尾叶切除(联合半肝切除),13例行肝门部/围肝门区+全尾叶切除(围肝门切除),术中包括门静脉部分切除修补2例,门静脉切除重建2例,肝动脉切除重建2例,另2例因肿瘤转移无法切除行T管引流。全组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镜下切缘阴性(R0)切除37例(联合半肝切除组26例,围肝门切除组11例),镜下切缘阳性(R1)切除5例(半肝切除2例、围肝门切除3例)。临床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的手术时间(240.4 min vs.358.1 min)、术中出血量(705.5 mL vs.809.9 mL)明显少于围肝门切除组,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6.9% vs.23.1%)明显低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术后与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优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结论:根治性R0切除是HCCA患者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方法,与围肝门切除术比较,联合半肝、尾状叶切除的大范围肝切除术,能提高R0切除率,改善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术前精确评估、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提高HCCA的疗效。

邹盛林[6](2020)在《Nomogram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生存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的长期预后很差,现有的分期系统在临床上使用非常不便。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简便好用的预测患者远期生存率的预测模型。方法: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EER注册数据库中检索出我们此次研究的358名患者的数据。剖析主要队列中淋巴结转移度(lymph node ratio,LNR)的预后价值,再基于LNR建立一个可以预测患者远期生存率的Nomogram。然后对这个预测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其预测性能也能通过内部验证队列得到进一步验证。结果: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除了年龄、性别与选择的手术方式外,LNR与其它的危险因素均可能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经过单个危险因素及多个危险因素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LNR分别在主要队列和验证队列的预测中都可能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此外,年龄、T分级、M分级也被本研究证实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我们目前所建立的这个Nomogram对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后的远期总体生存率预测有着良好的风险预测和判断能力。通过验证队列也能充分证明其预测的准确性。结论:本研究证实了LNR是一个可靠的预测肝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LNR的大小与手术方式无关,无论何种手术方式,LNR均可作为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独立风险要素。我们根据LNR、T分级、M分级以及年龄所指定的列线图(Nomogram)显示出了较好的预测精度,是一个不错的预后模型。

周翔宇[7](2020)在《不同引流方式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引流方式的疗效予以评估。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采取姑息性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32例。详细记录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B超,CT、MRI)、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患者治疗方式及预后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PTCD组、介入支架组、探查引流组。通过回顾性分析PTCD、介入支架和探查引流三种治疗方式对晚期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和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恢复上的差异,对三种引流方式的疗效做出系统评价。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即(`x±s)形式表示,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部分结果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32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男性20例(62.5%),女性12例(37.5%),年龄分布47-86岁,平均年龄68.48±8.96岁。各组的治疗及预后的差异如下:(1)32例患者治疗后总体生存时间分布范围4-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33±0.68个月,1年生存率25%。15例行PTCD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37±1.85个月,1年生存率为20%。介入支架组10名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21±0.82个月,1年生存率为30%。探查引流术组7名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42±1.12个月,1年生存率为28.5%。三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2)探查引流组治疗后住院时间与PTCD组、介入支架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而PTCD组、介入支架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574)。(3)三组治疗后TBIL、ALT、AL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探查引流组住院费用最多,介入支架组其次,PTCD组最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PTCD组、介入支架组、探查引流组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6%、10%、42.8%。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三种引流方式都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并且安全可靠;2.引流方式优先选择PTCD或介入支架术。

李风,周光文[8](2013)在《2280例肝门胆管癌的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我国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方法、Bismuth-Corlette分型、病理类型、治疗方式、并发症及预后,以期指导临床。方法以肝门胆管癌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检索。将所得22篇文献,共2280例HCC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资料分析及数据提取分别由两人完成。结果与姑息性切除组比较,根治性切除组术后1年生存率(84.0%与46.8%,OR=5.71,95%CI3.99~8.17,P<0.01)和术后3年生存率(31.5%与13.5%,OR=4.43,95%CI2.07~9.47,P<0.01)均较高。与姑息性切除组相比,内外引流组术后1年生存率(27.2%与38.7%,OR=0.47,95%CI 0.31~0.72,P<0.01)较高。经卡方检验,我们同时发现2002年后HCC手术切除率比2002年前有上升(χ2=35.9588,P<0.01),但根治性切除率却没有明显变化(χ2=2.1052,P=0.1468)。结论根治性切除组术后1、3年生存率高于姑息性切除组。内外引流组术后1年生存率高于姑息性切除组。根治性切除术仍是治疗HCC最理想的方法。如果无法达到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引流术是较好的选择。姑息性切除术并不能提高生存率,因而不被提倡。

苏超[9](2013)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综合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加强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其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搜集本院1993年4月~2012年12月已确诊的6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以及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合并症、术前相关实验室指标(最高值)、Bismuth分型和改良T分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术后化疗和并发症等21个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6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为2.5:1。发病年龄为40~83岁,平均年龄63.05±9.99岁,主要集中在60~65岁年龄段。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皮肤巩膜黄染,占88.9%(54/63),其中,无痛性进行性黄疸约占47.6%(30/63)。术前平均总胆红素为309.02±191.77umol/L,平均直接胆红素为187.76±126.27umol/L。按照Bismuth-Corlette分类标准进行分型:Ⅰ型8例(12.7%),Ⅱ型18例(28.6%),Ⅲa型6例(9.5%),Ⅲb型10例(15.9%),Ⅳ型21例(33.3%)。本组63例病例中,39例行切除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17例,姑息性切除22例,总体手术切除率61.9%(39/63),根治性切除率43.6%(17/39)。24例行非切除治疗,其中,内引流术12例,外引流术9例,单纯剖腹探查术3例。本组病例总体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6.9%、20.4%、12.2%、6.1%,切除组和非切除组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0.0%、33.3%、20.0%、10.0%和21.1%、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最高胆红素、Bismuth分型和改良T分期、手术方式、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手术治疗能够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其中,根治性切除治疗效果最佳,应作为首选。在无法切除的情况下,引流术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2.术前进行合理的评估,有选择地术前减黄,手术过程中适当地扩大切除范围,能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3.术前血清最高胆红素、Bismuth分型和改良T分期、手术方式、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能够影响预后,其中,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黄志强[10](2010)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25年的历程》文中认为1989年,国内首次报道肝门部胆管癌以来,该病的治疗作为跨世纪的热点问题已逐渐深入。但是,存在的争议仍然较多,距最后解决问题仍有差距。1命名及范围与分类习惯上胆道系统分为肝内、外胆管系统,以左、右肝管的汇合点作为分界线。然而,从解剖学上位

二、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附4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附4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3)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技术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
    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的胆道支架引流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学位相关的论文
基金资助
个人简历
致谢

(5)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附4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临床分型
    1.4 手术方法
    1.5 围手术期治疗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及并发症
    2.2 随访
3 讨 论

(6)Nomogram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生存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与统计
    2.1 患者资料和数据来源
    2.2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临床基础数据
    3.2 LNR大小与临床基础数据的相关性
    3.3 单因素与多因素生存分析预后风险因素
    3.4 建立Nomogram并评估其预测性能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不同引流方式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治疗方式
    1.3 一般资料
    1.4 观察指标
    1.5 术后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患者生存时间与住院时间
    2.2 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住院费用
    2.4 治疗后并发症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附4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J]. 李留峥,陆顺,张世荣,徐雷升,赵海荣,俸家伟,高学昌,吴彤.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10)
  • [2]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临床特征及诊疗过程分析[J]. 李丽,刘晖,宋文艳.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8)
  • [3]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D]. 王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腹腔镜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近期疗效的比较[J]. 窦常伟,刘杰,张春旭,成剑,吴伟顶,胡智明,张成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04)
  • [5]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附44例报告[J]. 李留峥,王峻峰,徐雷升,敖强,高学昌,龚国茶,谌蔚雯,王雪,俸家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1(02)
  • [6]Nomogram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生存率[D]. 邹盛林. 南昌大学, 2020(08)
  • [7]不同引流方式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D]. 周翔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8]2280例肝门胆管癌的荟萃分析[J]. 李风,周光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3(03)
  • [9]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苏超.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10]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25年的历程[J]. 黄志强.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0(03)

标签:;  ;  ;  ;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附4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