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胸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一、胸椎骨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徐丹君,王加伟,徐雷鸣[1](2019)在《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影像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PLB)的X线平片、CT、MRI、SPECT骨显像检查的影像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由2名高年资骨肌系统放射科医师联合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8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PLB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15例行X线检查、15例行CT检查(CT增强6例)、15例行MRI检查(增强14例),11例行SPECT骨显像检查。X线及CT征象观察指标包括:病变部位、骨质破坏类型、大小、软组织肿块、矿化密度影、病理骨折及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类型分为溶骨性、囊状性、混合性。骨膜反应分为Codman三角、层状及针状。MRI观察指标包括:病灶信号、大小、骨皮质突破、软组织肿块及瘤周水肿带;磁共振信号强度以周围正常肌肉为参考,分为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观察增强的形式。SPECT骨显像:以健侧部位的正常骨骼作为对照,SPECT骨显像信号高于正常骨骼称为放射性浓聚。结果 16例PLB中,病变位于胫骨5例(近端4例、远端1例),股骨4例(远端3例、近端1例),肱骨(均在近端)、胸椎各2例,骶骨、耻骨、髂骨各1例。最大径2.0~14.5 cm,中位最大径5.2 cm。X线检查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囊状2例,混合性4例,1例未见骨质异常。CT检查显示溶骨性9例,平扫密度不均匀,6例伴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伴部分硬化边、2例同时伴病理性压缩骨折且增强后明显强化、2例病变位于长骨中心者中1例伴骨膜反应;1例同时伴轻度骨膨胀、软组织肿块;2例伴部分硬化边。混合性4例,骨皮质均破坏、穿透,1例伴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1例发生在长骨呈中心性生长并见骨膜反应、2例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骨膨胀)。2例囊状性呈中心性生长,伴骨皮质破坏、穿透,1例伴软组织肿块、1例伴部分硬化边,增强后均明显不均匀强化。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10例)、略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2例)信号,抑脂T2WI序列15例均呈不均匀高信号,14例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囊变、坏死、出血,11例伴软组织肿块,12例伴瘤周软组织水肿。SPECT检查病变部位明显放射性浓聚10例(其中1例呈周边浓聚),轻度放射性浓聚1例。结论 PLB好发于下肢,多见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常表现为中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这对影像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综合X线平片、CT、MRI及SPECT骨显像表现,对PLB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戴锦朝,张宁,李杰,李进英[2](2015)在《核素骨显像在肺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肺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核素骨扫描,以观察肺腺癌骨转移的转移部位及性质。评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SPECT)在诊断肺腺癌骨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病理确诊为肺腺癌骨转移的患者进行核素骨扫描,对骨转移的部位及性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病灶较为常见。转移部位最常累及脊柱(39.8%)、肋骨(30.4%)、骨盆(11.3%),其次为肩胛骨、四肢骨、颅骨和锁骨。其中放射性异常浓聚灶居多(77.7%)。结论:肺腺癌骨转移以多发异常浓聚性病灶为最常见。骨转移部位以椎体、肋骨及盆骨多发。核素骨扫描对肺腺癌骨转移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李冬月,刘晓光,刘忠军,姜亮,韦峰,于淼[3](2014)在《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2例,前列腺转移癌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术前VAS评分为7.45±0.82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6例,E级1例。所有病例术前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评估均为间室外病变。4例C7T1段肿瘤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方钛网、钛板重建;7例T2T4段肿瘤行单一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TES),前方单纯钛网重建。两种术式后方均为钉棒系统重建。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重建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98573min,平均423.9min;术中失血量8003800ml,平均2077ml。4例术中胸膜破裂,2例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7例术中结扎病椎神经根,残留轻度胸前区不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1例前列腺转移癌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45±0.82分下降至术后2.55±0.69分(P<0.05)。术后神经功能2例(术前D级1例,E级1例)保持原有水平,余均获得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位于颈胸段脊柱近端(C7T1)或远端(T2T4)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策略。

杨华,邢维平,宁旭,尚显文,张皓[4](2011)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的可行性及手术特点。方法对17例中上胸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比较手术前后脊髓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的功能状态,观察脊髓无损伤患者有无医源性损伤。结果术后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不完全性损伤6例(不完全性损伤组),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功能分级提高1-3级;完全性损伤8例(完全性损伤组),随访时ASIA分级无提高。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损伤组手术前后感觉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47,P=0.000)。手术前后运动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5,P=0.000)。脊髓功能正常3例,随访时ASIA分级无降低,感觉和运动评分无变化。结论对于中上胸椎骨折患者,后入路手术能避免加重胸部合并伤及其他组织系统的合并伤,可以在骨折早期安全、有效解除包括椎管前方的脊髓压迫,从而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邢建强[5](2011)在《下腰椎侧方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下腰椎侧方入路进行临床解剖学研究,验证该入路的可行性,并测量入路中重要血管、神经的解剖学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下腰椎侧方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学。选取21具尸体标本采用解剖剥离法,显露下腰椎侧前方、椎间孔区及横突前方的血管及神经。显露并观测腰椎节段静脉的出现率、汇入点、走行及外径等解剖学形态;观测L3~S1神经根前支和腰交感干的解剖学形态。第二部分:下腰椎侧方入路的解剖学研究。选取5具尸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解剖学的方法研究侧方入路的切口范围。研究手术需要经过的各层组织,选择最佳手术途径到达腰骶椎侧方。[结果]腰静脉起自椎静脉丛,由腰大肌内侧缘穿出,于相应椎体中部腹侧横行,收集腰部组织的静脉血。由于下腔静脉位于脊柱右侧,左侧腰静脉需穿过腹主动脉背侧,其行程长于右侧腰静脉。多数节段静脉位于交感干深面。L3、L4节段静脉、ILV和ALV出现率分别为90.48%、85.71%、69.05%和54.76%,其走行、外径及形态均存在较大的变异。与L3、L4静脉相比ILV和ALV变异更为显着,其缺失率高,形态学变异较大。在椎间孔外区,L3静脉多走行于椎弓根外侧缘(73.68%),少数走行于L3/4椎间孔上1/3处。L4节段静脉走行于椎弓根外侧缘(27.78%)或L4/5椎间孔上1/3处(47.22%)。L3-S1神经根前支位于腰大肌深面,并于相应椎间孔偏上方出椎间孔,紧贴由椎体(椎间盘)、椎弓根及横突根部形成的沟内向外下行走,越向下脊神经根前支越靠近相应椎间孔的下方。L3、4神经根前支位置及走行相对恒定;L5神经根前支紧贴骶骨翼前方走行,位置恒定,与正中矢状面夹角为25.7±3.6°;骶骨岬前外侧缘到第1骶前孔上缘切线的垂直距离为28.73±2.93mm。腰交感干位于腰大肌与椎体相结合处形成的沟内,左侧腰交感干位于腹主动脉外侧,右侧腰交感干位于下腔静脉外侧缘后方。交感干和腰丛之间有交通支相连。L3-S1椎间孔前上缘到腰交感干的垂直距离分别为27.21±2.04mm.27.40±2.11mm.26.89±2.33mm。下腰椎侧方手术入路具有显露范围广,损伤髂血管和输尿管等结构的机会少等优点。能够行S1椎体侧方钢板内固定。为下腰椎手术较为合理的手术入路。[结论]1.下腰椎节段静脉有较高的出现率,因此在显露椎体侧方相应椎体及椎间隙时要仔细分离寻找相应节段静脉,特别是L4静脉,变异较大,应小心解剖必要时将其结扎,以免损伤该血管造成大出血。2.ILV和ALV位于下腰椎侧方,缺失率高,形态变异较大,术中显露L5椎体及骶骨翼时,若遇到ILV.ALV及其交通支,应寻找并结扎诸结构。在椎间孔区外区,L3静脉多走行于椎弓根外侧缘,少数走行于L3/4椎间孔上1/3处。L4节段静脉走行于椎弓根外侧缘或L4/5椎间孔上1/3处。在显露L3、4椎弓根外侧缘及相应椎间孔上1/3时,要注意保护L3、4静脉,此处血管外径较粗,且与神经根关系密切,一旦损伤出血,神经根容易在钳夹和电凝时损伤。3.L3~S1神经根前支位置相对恒定。L5神经根前支紧贴骶骨翼走行,两者之间仅以骨膜相隔,在分离过程中不宜用锐器或电刀,容易损伤神经根。当向外牵拉时有约5~8mm的活动度。若在屈曲髋关节的情况下,向外侧的活动度更大,所以,可将L5神经根前支适度向外牵开,可有效增大手术操作空间,防止术中损伤L5神经根。腰交感干位于腰椎前外侧,位置相对恒定,交感干和腰丛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连。术中由椎间孔前上缘向前显露L3-5椎体侧方时,要注意保护其间的交通支。一旦损伤患者会出现下肢变凉、少汗等症状。4.下腰椎侧方手术入路具有显露范围广,可以同时显露下腰椎的椎管、椎体、半侧关节突和椎板。能够行S1椎体的侧方钢板内固定。损伤髂血管和输尿管等结构的机会少等优点。为下腰椎手术较为合理的手术入路。

马俊明[6](2008)在《E-cadherin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β-,γ-,P120- catenin在脊柱脊索瘤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的原发性、低度恶性骨肿瘤,主要分布于人体中轴骨,约50%发生于骶尾部,约35%发生在枕骨斜坡部位。脊索瘤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呈现缓慢、局部侵袭性生长,发生远处转移较晚且多见于肺部。脊索瘤破坏脊柱骨质,造成椎节不稳、塌陷及脊髓、神经受压,导致顽固性疼痛、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和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科手术干预,在切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脊柱部位局部解剖结构复杂,肿瘤往往比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病灶。加之脊索瘤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尽管临床上多采取手术切除并配合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脊柱脊索瘤总体预后仍较差,术后局部复发率高,患者多死于局部肿瘤病灶的反复复发。据统计,脊索瘤患者的死亡率在63%左右,5年生存率为50%,10年生存率约为28%。预后判断在正确制定脊柱脊索瘤治疗策略的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脊索瘤总体发病率相对不高,临床上缺乏较大宗的有关预后因素的分析的研究报道。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国内外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展。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扩增及异常表达等改变常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在乳腺癌、肺癌、肝癌等原发性肿瘤的研究相继发现了与之预后紧密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预后判断,有的甚至在后续研究中成为新治疗方法的靶点。而目前国内外在脊索瘤方面的研究不多,鲜见肿瘤相关基因与脊柱脊索瘤关系的相关报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预后相关指标的筛选常需要大样本量、多因素的研究。传统方法需对多个样本重复操作、工作量大、耗时长、费用高,且由于实验条件不均一而使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组织芯片技术的出现为医学病理学以及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了一种高通量、大样本以及快速的分子水平的分析工具,又克服了传统病理学技术、蛋白、基因芯片技术存在的某些缺陷,使人类第一次能够有效利用成百上千份自然或处于疾病状态下的组织标本分别在基因、基因转录和相关表达产物生物学功能3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并具有节约组织原材料,保证实验条件一致性,减小实验误差的优点。研究表明组织芯片技术稳定、可靠,其特点对于大样本标本的基因表达与预后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已应用于多种肿瘤的相关研究。钙粘蛋白及连环蛋白家族成员在细胞黏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以上蛋白的异常表达情况往往和肿瘤的局部侵袭、转移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P120ctn作为连环蛋白家族的新成员,近来成为各种肿瘤分子学机制研究的热点。但有关其在脊索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情况及意义,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针对脊柱脊索瘤,以胎儿正常椎间盘脊索组织为对照,构建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检测钙粘蛋白E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P120-catenin的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相关蛋白及临床病理指标与脊柱脊索瘤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上海长征医院及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切除且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脊柱脊索瘤40例标本,以及9周至25周胎儿椎间盘组织标本5例,以组织阵列仪构建样本直径1.0mm 9行×10列90个位点的组织微阵列蜡块,连续切片制作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钙粘蛋白E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P120-catenin在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的表达,观察、评定各基因蛋白异常表达率及异常表达的情况。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上述基因在脊柱脊索瘤组织与正常脊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各基因表达相互间关系及与脊柱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时序检验分析各检测指标及临床病理指标与脊柱脊索瘤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模型回归分析肿瘤复发相关基因和临床病理指标的回归系数,探询与脊索瘤局部复发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1.制作完成的组织微阵列蜡块完整、无裂缝,组织排列整齐,组织芯与受体蜡块融合致密,连续切片制成脊柱脊索瘤组织芯片50张,组织芯片平均利用率97.3%。2.5例胎儿椎间盘正常脊索组织中,E-cad及连环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与细胞的连接处,即胞膜部位的阳性表达,而胞核内无上述基因表达。40例脊索瘤标本呈现出上述基因胞膜表达的减弱或缺失;P120ctn和E-cad在脊索瘤与正常脊索组织中胞膜部位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部分脊索瘤标本出现上述基因的“胞核内转位”:α-catenin 14例,β-catenin 2例,γ-catenin 13例,P120ctn 9例,E-cad4例。3.经统计学分析,α-catenin与γ-catenin异常表达率之间,以及E-cadherin与P120-catenin异常表达率之间呈现显着相关,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α-catenin表达与年龄之间,γ-catenin和P120-catenin表达与病理分级之间,E-cadherin的表达与椎节数目之间有显着相关。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β-catenin异常表达率高于男性患者,年龄是α-catenin异常表达的危险因素,KPS评分是β-catenin异常表达的保护因素,肿瘤病理分级是r-catenin和P120-catenin异常表达的危险因素,肿瘤侵犯椎节的数目是E-cadherin异常表达的危险因素。5.生存分析: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和Log Rank时序检验显示,肿瘤平均复发时间在γ-catenin、P120-catenin、E-cadherin的不同表达水平及病理分级的不同状态下与存在显着差异;患者的生存期在P120-catenin和E-cadherin的不同表达水平状态下存在显着差异。COX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只有P120-catenin和病理分级是脊柱脊索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组织芯片技术应用于脊柱脊索瘤研究稳定、可靠。2.在脊柱脊索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γ-catenin,P120-catenin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γ-catenin及P120-catenin异常表达与不同病理分级,E-cadherin异常表达与不同的累及椎节数目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提示他们与脊索瘤的去分化、侵袭力增强有关。3.γ-catenin,P120-catenin,E—cadherin及病理分级与脊柱脊索瘤局部复发有关;E—cadherin和P120-catenin与脊柱脊索瘤患者生存期有关,可作为临床观察脊柱脊索瘤预后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P120-catenin,病理分级是脊柱脊索瘤局部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降低P120-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有助于降低脊柱脊索瘤的局部复发率。

杨诚[7](2008)在《自噬基因Beclin 1与骨肉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骨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转移发生早,预后差。目前临床上对骨肉瘤的治疗多采用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虽然五年生存率较前有明显提高,但疗效仍不满意。大剂量化疗带来的严重副反应以及多药耐药等问题使得骨肉瘤的治疗难以完全治愈。基因治疗可能成为那些已丧失手术时机患者的新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肿瘤细胞恶性增殖,死亡的减少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密切相关。并且使细胞耐受放疗、化疗的刺激。因而,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成为了一种新的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策略。自噬性细胞死亡是一种不同于凋亡、不依赖caspase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有研究表明自噬的抑制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沉默自噬基因Beclin1可导致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候选的肿瘤抑制基因。因此,我们认为,骨肉瘤的Beclin1表达状况的研究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Beclin1基因可能成为骨肉瘤基因治疗更具针对性的目的基因,研究自噬基因Beclin1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状况以揭示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的意义,对于揭示骨肉瘤的发病机理,并寻找针对这一顽疾的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三部分实验研究。第一部分Beclin1基因在人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人成骨细胞株hFOB1.19中mRNA及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目的明确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以及人成骨细胞hFOB1.19中自噬基因Beclin1的表达差异情况,探讨其与骨肉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及成骨细胞hFOB1.19中Beclin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中Beclin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其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人成骨细胞hFOB1.19。结论自噬基因Beclin1在骨肉瘤细胞中表达异常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第二部分Beclin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转染及鉴定目的构建携带自噬基因Beclin1cDNA的真核表达质粒,瞬时转染并在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中表达,为骨肉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构建并鉴定pEGFP/Beclin1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体外培养的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来检验目的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DFP/Beclin1中插入序列由大连宝生物公司测序核实,证明重组质粒连接正确,经定量RT-PCR检测表达质粒转染人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后,Beclin1 mRNA在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同空质粒转染组及未转染的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的相对拷贝量明显增加,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中Beclin1蛋白明显高于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细胞组。结论成功地构建了pEGFP/Beclin1真核表达质粒,并能在人成骨肉瘤细胞中表达Beclin1 mRNA,为骨肉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三部分外源性人Beclin1基因转染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目的研究外源性人Beclin1基因在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中过表达对其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甲氨碟呤化疗敏感性以及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应用重组质粒pEGFP/Beclin1,以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人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以pEGFP及空白转染组为对照,应用MTT法分析外源性Beclin1过表达对人成骨肉瘤细胞株G63增殖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的变化和对MTX的化疗疗效的影响。应用MDC染色观察转染细胞自噬情况结果pEGFP/Beclin1转染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后细胞增殖有明显减慢,较PEGFP转染组和未转染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pEGFP/Beclin1转染72小时后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的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转染组较对照组增殖率减弱,(P<0.05)。转染组发生自噬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结论自噬基因Beclin1的过表达可抑制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的增值并诱导其凋亡,自噬增加。能提高骨肉瘤细胞对甲氨碟呤的化疗敏感性。

吴孝和,陈若华,白冲[8](2008)在《核素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30%~40%,其可经血液扩散或直接蔓延侵及骨骼,且一旦出现骨转移,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骨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1]。肿瘤骨转移会引起剧烈疼痛、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甚至病理性骨折等,严重

伍骥,范恒华[9](2007)在《脊柱软骨肉瘤及其临床治疗》文中认为

杨兴海[10](2007)在《脊柱转移癌预后相关因子筛选及Cox模型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相关基因表达及临床指标与脊柱转移癌预后的关系,建立脊柱转移癌预后的Cox模型。方法:选取不明原发灶脊柱转移癌、肺癌脊柱转移、肝癌脊柱转移64例128个样本,构建脊柱转移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增殖调控相关基因Bcl-2、C-erbB-2、Cyclin D1、p16、p27kip1、PTEN、p53以及转移相关基因MMP-2、MMP-7、MMP-13、MMP-14、CD44v6、VEGF、nm23H1、OPN在脊柱转移癌组织芯片的表达;多因素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基因和临床指标,建立脊柱转移癌预后评估的Cox模型。结果:成功构建脊柱转移癌组织芯片,各基因在脊柱转移癌组织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PTEN、p27kip1、MMP-14、CD44v6、OPN表达与生存期有关,其余基因表达与生存期无关;脊柱转移癌预后评估的Cox模型包括内脏转移、病理分级、椎体转移以及CD44v6、OPN、PTEN表达情况。结论:多基因参与了脊柱转移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内脏转移情况、椎体转移数、病理分级和PTEN、CD44v6、OPN表达水平是影响脊柱转移癌预后的主要因素。预后指数可用于预后判断,高预后指数预示危险度增大,生存期缩短。

二、胸椎骨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椎骨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2)核素骨显像在肺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骨转移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骨转移病灶特点及临床症状分析
    2.2 骨转移部位及性质
3 讨论

(3)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式
        1.2.1 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 (TES)
        1.2.2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
    1.3 术后处理
    1.4 临床效果评价、观察指标及随访
2 结果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3.3 脊柱重建及效果

(5)下腰椎侧方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下腰椎侧前方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一、前言
    二、实验过程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下腰椎侧方入路的入路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下腰椎侧方入路中相关静脉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下腰椎侧方入路中相关神经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下腰椎侧方入路中静脉、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6)E-cadherin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β-,γ-,P120- catenin在脊柱脊索瘤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7)自噬基因Beclin 1与骨肉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Beclin1基因在人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人成骨细胞株hFOB1.19中mRNA及蛋白表达的差异性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Beclin1基因真核表带质粒的构建、转染及鉴定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第三部分 外源性人Beclin1基因转染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自噬基因Bevlin1与肿瘤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8)核素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肺癌骨转移的机制
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
    一、病理类型和转移部位
    二、并发症及其临床表现
核素骨扫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一、原理及特点
    二、骨转移瘤在骨扫描中的表现
        1. 单发点状病灶:
        2. 单发片状浓聚区:
        3. 多发性骨转移灶:
        4.“冷区”骨转移灶:
    三、骨扫描与X线检查比较
    四、骨扫描与CT、MRI比较
    五、骨扫描与18FDG-PET的比较
骨扫描与肺癌TNM分期的关系
小结

(9)脊柱软骨肉瘤及其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病 理
3 诊 断
4 外科治疗
5 化疗、放疗和其他治疗
    5.1 化 疗
    5.2 放 疗
    5.3 其他治疗
6 预 后

(10)脊柱转移癌预后相关因子筛选及Cox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详细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脊柱转移癌组织芯片的建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增殖调控相关基因在脊柱转移癌的表达及意义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转移相关因子在脊柱转移癌的表达及意义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脊柱转移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及 Cox 模型构建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组织微阵列技术原理及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四、胸椎骨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影像表现[J]. 徐丹君,王加伟,徐雷鸣.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08)
  • [2]核素骨显像在肺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与分析[J]. 戴锦朝,张宁,李杰,李进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12)
  • [3]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疗效分析[J]. 李冬月,刘晓光,刘忠军,姜亮,韦峰,于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11)
  • [4]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J]. 杨华,邢维平,宁旭,尚显文,张皓. 中华创伤杂志, 2011(09)
  • [5]下腰椎侧方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邢建强. 滨州医学院, 2011(04)
  • [6]E-cadherin和连环蛋白家族成员α-,β-,γ-,P120- catenin在脊柱脊索瘤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分析[D]. 马俊明.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1)
  • [7]自噬基因Beclin 1与骨肉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 杨诚.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1)
  • [8]核素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吴孝和,陈若华,白冲.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01)
  • [9]脊柱软骨肉瘤及其临床治疗[J]. 伍骥,范恒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15)
  • [10]脊柱转移癌预后相关因子筛选及Cox模型构建[D]. 杨兴海.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胸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