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溶性阳极电解除铜新工艺试验及应用

不溶性阳极电解除铜新工艺试验及应用

一、不溶阳极电解脱铜新工艺试验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超[1](2021)在《XAFS研究铱系氧化物电极的精细结构与性能》文中提出IrO2-Ta2O5/Ti电极被认为是目前性能最好的析氧阳极材料,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IrO2-Ta2O5/Ti只有3年以下(高速电镀钢板生产线上一般只有1年左右)的寿命,这一寿命远低于用于氯碱工业钌系氧化物电极的10年寿命。对于IrO2-Ta2O5/Ti电极寿命较低的原因,目前虽有许多研究,但限于测试分析手段难于进行深入研究。对此,本文依托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测试分析(XAFS)、电化学原位测试技术(in situ)等先进测试分析方法,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DFT)等现代理论与软件,以IrO2-Ta2O5/Ti电极为研究对象,以阴极行为作为切入点,将IrO2-Ta2O5/Ti分解为纯IrO2、纯TaO×等相对简单的体系进行研究,综合探讨了 IrO2-Ta2O5/Ti电极的精细结构、组成、价态等本质特征及其对电催化性、失效的影响。首先本文结合电化学测试方法,XAFS方法与DFT方法分析了 IrO2/Ti电极精细结构改变的原因及其与电催化性能之间的联系,并获得电极阴极电解失效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IrO2/Ti电极在不同阴极电流密度下电解的精细结构变化不同,阴极反应机理也并不相同:5mA·cm-2电解10min后,Ir-O配位数增加,电极上发生H2O分解形成OH-在 IrO2氧空位上吸附;而100mA·cm-2电解中,Ir-O配位数先降低形成氧空位,但继续阴极电解过程中H2O在氧空位上分解成OH-并吸附,提高了 Ir-O配位数,同时氢原子在阴极电解过程中吸附在氧原子上。氢原子吸附与氧空位的形成提高了电极的析氢电催化性能;OH-吸附后电极析氢极化电阻升高,而电极析氢电催化性能缓慢变化;IrO2/Ti电极在100mA·cm-2电流密度下Ir-O配位键断裂、氧原子溶解,导致IrO2晶体变得不稳定,从而在阴极电解产生大量气体压力骤增下发生破碎、剥落是IrO2/Ti电极阴极电解过程中失效的主要原因。又研究了 TaOx/Ti电极中钽氧化物的精细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对比的TaOx粉末在制备温度为550℃至650℃温度区间内晶体结构由σ-Ta2O5转变为β-Ta2O5,晶体结构转变后钽氧化物中形成了大量氧空位;并发现TaOx粉末的介电常数与氧空位浓度相关,氧空位浓度高则介电常数大。之后结合XAFS与CV曲线研究TaOx/Ti电极精细结构与电化学性能,得到TaOx/Ti电极中存在氧空位会扭曲TaOx的晶体结构并提高Ta-O配位数,而扭曲严重的TaOx能带间隙降低,具有更高的电催化性能;阴极电解后TaOx/Ti电极中Ta-O配位数降低,这是由于阴极电解过程中H2O分解形成OH-吸附进入TaOx/Ti电极的氧空位导致,OH-吸附降低了 TaOx/Ti电极中Ta-O配位结构的扭曲程度,并提高TaOx/Ti电极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提高了 TaOx/Ti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在相同析氢电位下,电解前的TaOx/Ti电极电催化性远低于IrO2/Ti电极,TaOx活性很低但稳定性好,这也是IrO2-Ta2O5/Ti电极中TaOx作为稳定物质的原因之一。同样研究了不同Ir-Ta摩尔比IrO2-Ta2O5/Ti电极的精细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获得IrO2-Ta2O5/Ti电极由IrO2金红石晶体、Ta2O5非晶和Ta溶于IrO2晶体中的Ir-Ta氧化物金红石固溶体三种相结构组成,随电极中Ta元素含量增加IrO2晶体逐渐转变为非晶结构;综合XAFS、DFT与电催化性能测试结果,得到Ir-Ta掺杂氧化物固溶体形成氧空位是不同Ir/Ta摩尔比IrO2-Ta2O5/Ti电极电催化性能改变的主要原因:Ir-O和Ta-O配位数增加提高了阳极电催化性能,而TaOx的分布增加增大了涂层电阻则会降低电极的阳极电催化性能,由此造成了阳极电催化性出现了极值,即在OH-吸附能力与TaOx含量增加提高涂层电阻的共同作用下,IrO2-Ta2O5/Ti电极阳极电催化性能先增加然后降低。最后,分析了 IrO2-Ta2O5/Ti电极阴极电解过程中失效的主要原因。Ir/Ta摩尔质量比为7:6的IrO2-Ta2O5/Ti电极在100mA·cm-2阴极电解后涂层大量脱落,晶粒也出现了溶解;XAFS测试得知阴极电解后Ir-O配位数降低,而Ta-O配位数在阴极电解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比较同样在100mA·cm-2阴极电解后的IrO2/Ti、TaOx/Ti电极的观察分析结果,得出IrO2-Ta2O5/Ti电极失效过程的精细结构变化主要在铱氧化物上进行,Ta大量掺杂而扭曲的Ir-Ta氧化物固溶体晶体并不稳定,在电解时Ir-O配位键断裂,形成了大量氧空位的同时也造成Ir-Ta氧化物固溶体晶粒的溶解,此时电极受到大量氢气压力的影响而发生破碎可能是电极涂层脱落的主要原因。

公丕建[2](2021)在《基于NaClO2/电解NaCl盐水法的烟气脱硝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燃料油、固体废物等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NOx有害气体,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减排形势和不断提高的NOx排放标准,人们提出了多种用于减少NOx排放的技术,如低氮燃烧技术、SCR、SNCR、湿法洗涤等。而寻求简单、经济、环境友好型脱硝技术一直是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湿法氧化脱硝,由于具有复杂烟气条件适应性强,低温脱硝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的研究报道。本文采用NaClO2和有效氯(电解NaCl盐水制取)作为氧化剂,自行设计装置对模拟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脱除。主要内容如下:(1)在NaClO2体系下研究了 H+及其它因素(NaClO2浓度、反应温度和其它气体)对NO去除效率的影响。从能斯特方程、离子极化和二氧化氯的生成三个角度,研究了 H+促进NaClO2去除NO的机理。结果表明,NaClO2浓度对NO的去除有显着影响。溶液中NaClO2浓度的提高有利于NO的去除。当NaClO2浓度为0.014 mol/L时,NO去除率可达100%。NaClO2溶液去除NO的最佳温度为80℃。溶液pH在1.5-8.0范围内,随着pH的降低,NO去除率显着提高。酸性环境中由NaClO2分解生成的ClO2和H+的反极化作用是提高NO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另外,烟气中的O2和SO2有利于NO的去除。(2)提出以NaCl为催化剂的NaClO2高级氧化脱除NO方法。研究了NaAc对溶液pH的缓冲能力以及NaCl作为催化剂提高NaClO2去除NO的机理。结果表明,由于NOx的吸收会使气液界面溶液迅速酸化,造成洗涤后溶液的pH值出现明显下降。NaAc的加入能有效抑制pH值的快速下降,但也降低了 NO的去除效率。而引入NaCl对NaClO2去除NO有促进作用,当Cl-浓度从0 mol/L增加到0.5 mol/L时,NO的去除率提高了 32%。最后分析了 NaCl催化NaClO2生成ClO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3)采用经典化学法测定鼓泡反应器传质性能参数。运用宏观反应动力学相关理论,计算了 NO氧化速率方程和动力学参数,建立了 NO吸收速率方程。动力学分析表明,NO吸收速率主要由气液界面面积、NO分压和气相转移系数决定。NO的氧化反应可以看作是一个快速拟0.2级反应,气液传质是NO脱除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气膜接触面积大的反应器更有利于强化NO的吸收。(4)分别设计并搭建有/无隔膜NaCl盐水电解装置,利用两种装置研究了盐水质量、电流大小、电极间距、Cl-浓度等因素对电解制备有效氯的影响,以及有效氯存储稳定性和电解机理。结果表明,盐水质量主要通过影响离子膜效率来影响有效氯的制备,对无隔膜电解过程影响较小;有效氯生成速率主要受电极附近Cl-扩散速率和电荷转移过程控制,一定范围内增加Cl-浓度和提高电流可以提高有效氯生成速率并降低能耗;电极间距主要通过改变槽电压来改变能耗,对电流效率影响较小;高温和酸性环境不利于有效氯的存储,稳定性实验验证了可将一级衰减模型作为有效氯衰减模型。(5)利用无隔膜电解NaCl盐水制备有效氯开展间歇式和在线连续烟气脱硝实验,该工艺可用于陆地工厂和海上轮船烟气脱硝。首先,采用间歇法,研究了有效氯浓度、pH、反应温度、初始NO浓度对NO和NOx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有效氯有利于NOx的去除。NO去除率随着溶液pH的升高而降低。有效氯去除NO的最佳温度为40℃。当初始NO浓度增加时,NO的去除率升高,NOx的去除率下降;通过无隔膜电解在线连续脱硝实验,研究了电流大小、初始NO和SO2浓度对NO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为0.25 A时,NO的出口浓度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并稳定在50 ppm。NO2的出口浓度在30分钟内逐渐增加到400 ppm。受限于溶液中有效氯浓度和碱度的增加,继续增加电流对NO、NO2和SO2的出口浓度没有明显的影响。NO和SO2初始浓度的增加有利于NO的脱除,但NO2去除率会降低。在连续去除过程中,酸性气体的吸收引起的溶液pH值降低对NO的去除效率有积极影响。(6)实验进一步通过有隔膜电解NaCl盐水在线连续双塔脱硝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对NOx去除的影响。采用双喷淋塔串联装置脱除NOx。第一塔为喷淋氧化塔,主要利用阳极室内产生的有效氯氧化NO,第二塔利用阴极室内产生的碱液进一步吸收NOx。结果表明,烟气中较高的NO和SO2初始浓度有利于NO的去除。在酸性环境下,氧化塔内NO 比 SO2更容易被氧化脱除。经过氧化塔和吸收塔后,NOx可以完全去除。电流的增大有利于提高NO去除效率,当实际电流为0.22 A时,阳极电流利用效率最大,达到90.9%,继续增加电流会引起电解副反应的增加,导致实际的电流利用效率下降。通过计算,满足超低排放时的电解功率仅占燃煤锅炉额定功率的1.47%。有隔膜电解烟气净化装置可一体化脱除NOx和SO2,具有经济和应用优势,特别适合用于发电厂和风能、太阳能或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工厂的烟气净化。

邵莹[3](2020)在《镀钌废液中三氯化钌的再生》文中指出目前地矿中钌资源稀缺,从二次资源废料中回收的钌在工业用原料中占有很大比重,国内外对钌的回收尤为重视,尤其工业发达国家。钌资源极大的需求量导致其产生的废料也多,因此对钌回收的技术需求愈发迫切。本论文以镀钌废液为原料,采用蒸馏—萃取联合法、液膜法以及离子膜电解法对三氯化钌的回收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分别得到了三种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减少了钌资源的消耗与浪费。第一部分是蒸馏—萃取联合法再生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考察了蒸馏过程与萃取过程的工艺条件对三氯化钌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蒸馏温度为80℃,蒸馏时间为60 min,以H2SO4-KMnO4为氧化体系,6 mol/L HCl为吸收剂,蒸馏收率最高可达到89.87%。此时,对蒸余液进行处理,预氧化剂为10%NaClO,萃取剂N503的浓度为30%,相比为1,反萃剂为2 mol/L NaOH溶液,反萃相比为1时,钌反萃率最高为80.39%。与单一蒸馏法相比,蒸馏-萃取联合法再生钌总回收率达到了96.90%,提高了7.90%。三氯化钌产品的钌含量为38.80%。第二部分是液膜法萃取回收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比较得到乳状液膜的萃取效果优于大块液膜,考察了乳状液膜法萃取钌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3 mol/L HCl条件下,N503、span 80、磺化煤油、液体石蜡的体积比为9:4:84:3,油内比(Roi)为0.5,乳水比(Rew)为2,制乳时间为20 min,内相解析剂为2 mol/L NaOH溶液,采用化学-加热联合破乳法,水浴温度为80℃,破乳时间为40 min,破乳剂(正辛醇)用量为3 m L时,萃取率最高达到95.41%,破乳率最高达到63.37%。第三部分是离子膜电解法再生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先用阳膜电解沉积单质钌,再用阴膜造液制备三氯化钌晶体,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以钛网为阴极,电解温度为35℃,电解时间为10 h,电流强度为0.05 A,电流密度为83.33 A/m2,电解质(NaCl)加入量为1~1.5 g/L,阴极液钌浓度为1.106 g/L,极板间距为30 mm,钌单质沉积率最高为98.40%;电解温度为30℃,盐酸浓度为1.25mol/L,电流密度为250 A/m2,极板间距为30 mm,电解时间为3 h,三氯化钌收率最高达到93.85%,钌含量为37.42%,电流效率最高为15.76%,单位电耗最低只有17.33kW·h/kg。综上所述,比较三种工艺方法,传统蒸馏吸收法工艺参数成熟,结合萃取法可有效提高回收率;液膜法较为新颖,可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得到不同类型的钌产品,操作简单,回收率较为可观;离子膜电解法所制备的三氯化钌产品纯净、质量高,该方法经济环保、节约能耗,可实现工业生产,有较好的的社会前景。

潘玉福[4](2020)在《新型改性钛基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染料废水由于具有COD高、难降解、排放量大等特点而成为废水处理中的难题。电催化氧化法作为一种绿色环保且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受到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传统的钛基二氧化铅电极虽然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性能,但二氧化铅极易与基体脱落,使电极在稳定性、催化性以及使用寿命方面存在着缺陷。因此,需要对钛基二氧化铅电极进行改性研究,以进一步优化并提高该类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使其更好的应用于废水处理中。本文主要研究了铈(Ce)和钕(Nd)复合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铅(PbO2)电极Ti/SnO2-Sb2O3/α-PbO2/Ce-Nd-β-PbO2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改性二氧化铅电极,研究了所制备电极的电化学活性,并将其与铈、钕分别单独掺杂改性的Ce-PbO2,Nd-PbO2电极以及未经过改性的单纯二氧化铅电极进行了对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不同改性电极的表面形态、晶体结构以及改性电极表面的元素价态进行了表征分析,发现与铈、钕单独掺杂改性以及未改性的二氧化铅电极相比,铈和钕元素共同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铅电极其表面的晶体颗粒更加细小,结构更加紧凑。使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来研究改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与其他三种电极相比,所制备的铈和钕复合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铅电极具有最高的析氧过电位(OEP)和最低的电荷转移电阻(Rct),其析氧过电位为2.17 V,故而其用于电催化氧化降解有机废水的能耗要低于其他三种电极。研究了所制备的不同改性二氧化铅电极对甲基橙(MO)模拟染料废水的电催化氧化降解情况,来评估这些改性电极在处理环境染料废水中的潜在应用。研究发现,所制备的铈和钕复合掺杂改性二氧化铅电极与单元素掺杂以及纯的二氧化铅电极相比具有更高的甲基橙脱色率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接近100%,从而改性的二氧化铅电极具有更加高效的电催化氧化活性。

边超群[5](2020)在《氧化铋催化剂负载及光催化脱除VOCs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阻碍社会健康发展,是需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光催化氧化技术以其应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研究VOCs脱除的前沿技术。然而大部分研究者只专注提升催化剂本身的性质以及特征而忽略光催化剂的形态和载体结构形式对光催化降解VOCs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电泳沉积和壳聚糖粘结两种方法,制备出涂层形态的催化剂Bi2O3,载体选用卷制的具有波浪形立体结构的不锈钢丝网筒。以苯作为VOCs的代表,进行连续的光催化氧化气相苯的实验研究。首次研究了Bi2O3涂层阴极电泳沉积不锈钢网、阳极电泳沉积石墨片的沉积机理和沉积动力学,稳定的悬浮液分别为添加PEI、DTAB的含有Bi2O3粒子浓度为1g·L-1的无水乙醇溶剂。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会使Bi2O3沉积量大幅度提高,其电离出的带电荷的基团或离子吸附到Bi2O3粒子表面,增加粒子带电荷数量,改变粒子带电荷情况,从而改变Bi2O3粒子的电泳沉积行为。电泳沉积制备Bi2O3涂层的动力学分为线性关系控制区域和三次多项式关系控制区域。采用阴极电泳沉积在不锈钢丝网筒上制备Bi2O3涂层,研究了Bi2O3涂层负载量、光照强度和反应物初始浓度对气相苯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电泳沉积法在不锈钢丝网筒上可得到均匀Bi2O3涂层,Bi2O3涂层负载量和光照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气相苯的降解效率,气相苯的初始浓度过高不利于光催化氧化反应。此外,占满光反应器的卷制内密外疏结构形式的不锈钢丝网筒可以改善气体流动,增加反应时间,加强气流扰动和增大Bi2O3涂层与气相苯的接触面积,增加光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并提高了光利用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Bi2O3/活性炭(AC)复合材料,通过粘黏剂壳聚糖(CS)的作用,制备了Bi2O3/CS和Bi2O3/AC/CS催化膜层,并采用XRD、SEM、BET与UV-vi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不锈钢丝网上,Bi2O3/CS膜层比电泳沉积制备的Bi2O3涂层更加牢固。Bi2O3/AC/CS膜层提高了光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且有Bi2O3光催化和AC吸附双重作用,对气相苯的净化效率可达78.2%。

袁露成[6](2020)在《铜电解液Ti(Ⅳ)盐诱导除砷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砷是铜矿中常见的伴生元素,是铜冶炼过程对阴极铜的质量影响最严重的元素之一,每年由铜精矿引入的砷约有10%会随冶炼过程进入铜电解液系统。随着电解过程的进行,砷在电解液中将会不断累积,这对电铜产品质量及工艺稳定性存在着严重的危胁。因此对电解液进行净化使砷开路是非常必要的。前期课题组针对铜电解净化除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出的Ti(Ⅳ)盐对高砷铜电解液中砷可以高效脱除(单次可将高浓度砷除至1 g/L以下)。并且在净化过程中,不会对电解液中铜和硫酸等成分造成影响,对铜酸浓度微调后就可直接打入电解系统中。本文将针对Ti(Ⅳ)盐诱导除砷反应过程的基本信息和反应历程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实验检测和数据分析,明确了除砷过程的反应物分别为砷酸分子(H3AsO4),和钛酰离子(Ti=O2+)。对液固和液液两种不同的反应方式的现象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除砷的反应方式是Ti(Ⅳ)盐先溶解形成钛酰离子再与砷发生反应。基于此反应方式,采用将Ti(Ⅳ)盐溶解后再与含砷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的实验方法,略过Ti(Ⅳ)盐溶解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除砷反应过程为零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取决于温度,拟合确定的反应表观活化能为70.25 kJ/mol。(2)对产物受热的物相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并由此确定了Ti(Ⅳ)盐除砷反应生成的产物的物相,其是由晶粒细小且结晶度不完整的H2(Ti(AsO4)2)·H2O和TiO2以摩尔比为1:1组成。考察了反应终点溶液中残余的Ti、As离子平衡共存的关系,发现其不符合难溶电解质具有的浓度积关系,对其共存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若要维持最优的除砷效果,应控制除砷过程Ti(Ⅳ)盐用量适当,使残留的Ti浓度在0.5 g/L左右。(3)由实验结果推断出了对Ti(Ⅳ)盐除砷的反应过程是投入电解液后Ti(Ⅳ)盐会发生溶解形成为钛酰离子(Ti=O2+),其能与砷酸分子生成Ti/As为1:1的缔合物。缔合物可以发生砷酸的交换反应,得到砷的可以生长为H2(Ti(AsO4)2)·H2O晶体,失去砷的会水解生成偏钛酸,并且继续水解产生TiO2。并使用Gaussian量化软件计算模拟了反应历程中Ti、As结合生成钛砷缔合物的过程,证明了此历程可以在溶液中进行且具有两条反应路径,其中最优路径的能垒为56.20 kJ/mol。本论文采用实验研究与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明晰了Ti(Ⅳ)盐沉淀除砷过程相关信息,初步探究了反应机理,丰富了铜电解液Ti(Ⅳ)盐诱导除砷基础理论体系,为该技术的工业应用推广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程笑[7](2019)在《高钠钾盐高有机废水分离与盐的纯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医药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药品种类日益繁多,原材料数量显着增加,生产工艺也越来越复杂,从而导致制药废水有机物和盐的含量高、有机溶媒量大,污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成分复杂,降解难度高。本文针对山东某制药厂所产废水特性,寻求一种投资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佳的工艺路线。对酸析、离心、电解氧化等有机无机分离的单元技术进行了基础探索。根据实验COD和色度两个主要指标的去除率和经济适用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确定制药废水的氧化工序,并确定精细化处理的实验条件。使其达到我国现行制药工业水废水排放标准,为经济高效的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艺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优化思路。采用酸析对原水进行pH调节的预处理,加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和助滤剂通过离心去除大部分显色有机物。对铁碳微电解和电解气浮组合工艺对经过预处理的制药废水进行氧化处理。通过一系列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综合考虑了COD和色度去除率两个指标,得到pH为4是酸析的最优化条件,铁碳微电解得到的最优实验条件主次关系为反应时间、混凝pH值、初始pH值、铁碳投加量、PAM投加量。预处理制药废水的最佳实验条件为微电解填料的投加量为500 g/L,反应初始的pH为4,反应停留时间为150 min,混凝pH为9,PAM投加量为1mg/L。此条件对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45%和46%。后续进行电解气浮处理,电气浮阳极板采用基材为Ti,涂敷金属为Ru、Ir、Ti的钌铱钛阳极电极板,阴极采用316不锈钢板。在电解时间为120 min,电流密度设为266.7 A/m2,极板间距设置为2 cm的最佳电解实验条件下,COD的去除率升至70%,色度的去除率高达80%。后续采用制药厂原有的高效多级蒸发结晶技术对预处理的废水进行固化处理,形成结晶盐,实现高盐废水的固液分离。本工艺处理方法经济可行,对制药厂的废水处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益借鉴作用。

李世荣[8](2018)在《基于电化学方法的纸质表面污渍清除与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物表面污渍的清除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方向。传统湿法清洗工艺采用水溶液或其他流动介质溶解污渍或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有色污渍的去除常采用氧化性溶液进行反应达到脱色的目的。但是氧化性溶液清洗工艺需要外加试剂,反应程度难以控制,且有残留风险,溶液扩散流动还会造成二次污染。这些因素都对文物本体造成了潜在风险。本文将电化学氧化脱色引入文物保护领域,其具有原位产生活性氧化剂,脱色效率高,反应程度受到电流、电位、电解时间控制,无残留风险的特点。配合凝胶的高持液性,可将清洁区域控制在指定位置。期望能达到原位、高效、定点、可控清除文物表面污渍的目的。围绕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电化学法清除纸张表面污渍试验:制备了不锈钢-Pb02电极,通过在水溶液中电解番红花红T染料检验了电极的电化学活性。对电极进行表征,确认是所设计的不锈钢/α-二氧化铅/β-二氧化铅结构。加速寿命试验显示所制备电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纸张上负载染料和霉斑,使用所制备电极进行电解脱色,验证了文物表面污渍电化学清除的可行性。2、凝胶辅助电化学清洗:将凝胶作为电化学体系的阴极,构建了凝胶辅助电化学清洗体系。合成了PVA-PAA-GA水凝胶,通过SEM、FT-IR、万能材料试验机(UTM)对凝胶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利用凝胶的高持水性保证了清洗的定点、可控,缓解了扩散造成二次污染的担忧。促进了电解脱色高效进行。通过研究电解前后纸张结构、性能的变化,发现该方法对纸张结构、性能影响轻微,确证其原位、高效、可控性。3、笔状复合电极的制备:为拓展电化学清除文物表面污渍的应用范围,制备笔状复合电极。首先制备了微米级氧化铅粉体作为主体材料,类石墨烯作为导电增强材料。通过SEM、四探针测试仪、TEM、TG对其形貌、组成、导电性、产率进行了表征。将氧化铅粉体、PTFE、类石墨烯材料制成多孔阳极膜,通过SEM、观察了多孔阳极膜的形貌,四探针测试仪测定了其导电性。将多孔阳极膜和隔膜、阴极凝胶封装在笔状电极的顶部截面。形成电解微区,电解产生的活性氧扩散到电解微区外部与污渍发生作用。该电极将电化学法污渍清除技术的应用范围从纸状薄层文物拓展到了体相、复杂表面。4、笔状复合电极的应用:采用笔状复合电极,对纸质、木质、陶质返铅模拟样进行电化学修复。通过色差、pH评价了修复的效果。成功将变黑的返铅模拟样修复为白色,pH略有升高。通过测试返铅模拟纸样的抗张指数、耐折度,发现其物理性能基本没有变化。凝胶辅助电化学技术成功拓展到无机物领域,返铅文物可以考虑采用其进行可控、定点、原位修复。本学位论文将电化学氧化技术引入文物表面污渍的清除和返铅的修复,配合凝胶的特性,构建了凝胶辅助电化学清洁体系。制备了多孔二氧化铅阳极与凝胶阴极的复合电极,将凝胶辅助电化学清洁方法适用范围拓展到了体相复杂表面。同时,还发现该方法与复合电极对文物返铅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该方法具有高效、原位、可控、适用范围广、对文物本体的影响较小的特点。这些研究成果在文物修复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万新宇[9](2017)在《高砷贫化铜渣提铁除砷降杂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对铜渣资源化研究的兴起,国内外学者对渣中铁元素的提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发现由铜渣提取的粒铁存在砷含量偏高的问题,严重影响钢材性能且砷含量较高的海绵铁销售按砷含量折价很高,影响企业效益。因此,本文对闪速熔炼炼铜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含砷贫化铜渣进行了提铁除砷降杂技术的研究,其结果对充分开发利用铜渣资源、提升企业销售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果介绍如下:1、系统研究对象为闪速熔炼工艺初渣经磨矿、浮选后得到的贫化铜渣。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渣中砷含量相对较高,为0.30%;化学物相分析表明,砷在铜渣中的主要物相为硫化砷,占到总砷量的55.17%,其次是以砷酸盐物相存在,占总砷量的22.99%,以氧化物物相存在的砷含量较少,仅为2.53%;对渣样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渣中未发现独立存在的砷物相,其主要嵌布于玻璃相和含铁铜硫化物中。2、从热力学平衡的角度,对不同种类砷物相在不同条件下的平衡组成进行了理论分析。由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的变化图判断,惰性气氛下,砷酸盐、硫化砷在温度低于1000℃时不发生分解;500℃以上,As2S3、As4S4、As4O6率先发生气化反应;当温度超过1000℃后,硫化砷开始发生分解,主要气体产物有S2(g)、S3(g)、As2(g)、As4(g)和As S(g),As2O5分解成气态As4O6和O2;当温度高于1100℃时,As2O5分解成气态As2O3和O2,从热力学判断,惰性气氛分解硫化砷和氧化砷是可行的。在氧化气氛下,硫化砷均可发生氧化反应,不同温度下氧化生成的气体产物不同。在还原气氛下,直接还原过程中,镁、钙、铁系砷酸盐的反应开始温度在8001100℃,铜系砷酸盐温度在500600℃;间接还原过程中,铁、铜系砷酸盐在200400℃即可发生,而钙系砷酸盐不发生反应。3、分别开展了惰性气氛和N2-CO气氛下铜渣预脱砷实验研究。对于铜渣在惰性气氛下的高温分解实验可达到较好的脱砷效果,其砷脱除率在焙烧温度1100℃,恒温时间60min的条件下可达65.0%,渣中砷含量降到0.15%。对于砷酸盐在N2-CO气氛下仍能获得较好的脱除效果,其在还原温度1100℃、CO体积浓度为2.5%、恒温时间60min的条件下,砷脱除率达70.71%,渣中砷含量降到0.044%,同时,铅、锌的脱除率分别为26.85%和6.32%。4、分别开展了煤基直接还原和高温熔分过程中砷的挥发、分配行为工艺研究。煤基直接还原实验表明,球团中As、Cu、S元素含量变化较小,而Pb、Zn的脱除率达97%。在最优条件(T=1300℃,C/O=1.2、R=1.0、t=30min)下,球团金属化率达87.81%,砷含量维持在0.073%,铜品位为0.29%,铅、锌含量分别降到0.0031%和0.039%。高温熔分过程中,砷脱除效果受Ca O、Ca F2添加量的影响十分显着。在保温温度为1480℃、Ca O添加量为4%、Ca F2添加量为1%、保温时间为30min的最佳条件下,渣铁分离效果最好,粒铁中砷含量只有0.082%,S含量为0.0081%,Cu含量较高,为0.75%,P含量为0.089%。粒铁质量基本达到了炼钢生铁和炼钢用直接还原铁的行业标准。5、鉴于预脱砷烟气中砷主要以痕量元素的形式存在,通过实验手段研究烟气中砷的脱除存在一定地困难。本节采用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中的CASTEP模块模拟了砷原子吸附在Ca O(001)表面的行为,模拟过程中对不同吸附位置、不同覆盖度下体系的电荷分布、态密度和表面弛豫等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砷原子倾向吸附于O顶位,次之为空位、桥位和Ca顶位,另外随着覆盖度(0.25ML1.0ML)增加,体系吸附能降低;吸附后体系的表面弛豫现象表明第一层原子的位置都沿着吸附原子的方向发生了位移,同时引起吸附表面Ca原子的重构;电子结构分析发现,吸附模型表层Ca原子同时向O、As原子提供电子,随着覆盖度的增加,As原子电荷数降低且与O原子间的键布居数也减小,吸附同时形成了As–O共价键及Ca–As离子键。

李玉鹏[10](2017)在《离子膜电解法回收PCB废料中金属铜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废料中回收金属铜不仅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可以有效的解决含铜废水的污染问题。本文利用离子膜电解槽进行回收试验研究,在阴极沉积得到金属铜,同时在阳极再生刻蚀液循环处理PCB。电解阴极极化曲线及不同Cu2+/Cl-比值电解液电流效率的测定显示氯化铜溶液作电解液时,阴极沉积铜以Cu2+还原成Cu+为主要反应,当Cu2+/Cl-超过1:2.3时,电流效率可达到95%以上。阳极循环处理PCB废料的单因素实验表明,前处理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45oC,搅拌速度300-400 r/min,反应时间5 h左右,基于本试验对原料粉碎程度选择固液比为10 g/50 ml。阳极氧化再生的单因素实验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40oC,电流密度100-200 A/m2,面积比选择2:1,搅拌速度100 r/min,电解时间2 h的条件下氧化再生效果最好。在最优条件下循环造液,利用再生刻蚀液继续腐蚀溶解金属铜,最后得到富集的溶液。结果发现循环3次后溶液中Cu2+/Cl-比可达到1:2.22,且循环3次后的刻蚀液腐蚀性大大降低,失去溶铜能力。机理探究表明铜溶解受表面反应控制,由公式推导可知增加Cl-浓度可以提升溶液中铜的浓度,增大处理量。阴极沉积铜的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得出实验各因素最佳工艺条件:温度35oC,电流密度250 A/m2,Cu2+浓度75 g/L,搅拌速度100 r/min,在最优条件下电沉积2 h,电流效率达到97.73%,能耗为2.4157 k Wh/kg,槽电压为2.80 V,膜电位为0.423 V。分析各因素影响直观表可知电流密度对槽压和电流效率的影响最大。从SEM图可知,电流密度、温度、搅拌对电积铜的微观形貌影响明显,升高温度、增大电流密度及不加搅拌均不利于得到结晶细致的沉积层。由XRD分析可知,阴极铜片X衍射峰主要为(111)面的晶型,测试结果除了铜的特征峰还有Cu2+1O的特征峰,这是由于测试及制样过程被氧化所致。对电解试验进行了放大试验及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槽压为3.76 V,阳极电位1.06 V,阴极电位0.52 V,电流效率87%,能耗3.64 k Wh/kg。重复性试验电流效率的平均偏差为1.00%,相对偏差为1.15%;能耗的平均偏差为0.125kWh/kg,相对偏差3.48%。最后对电解铜回收PCB废料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成本进行了分析,与传统的回收方法相比,利用废刻蚀液和PCB电解回收铜的工艺具有环境污染少,兼顾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双重优势。

二、不溶阳极电解脱铜新工艺试验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溶阳极电解脱铜新工艺试验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XAFS研究铱系氧化物电极的精细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贵金属氧化物电极概述
        2.1.1 钌系氧化物涂层电极
        2.1.2 铱系氧化物涂层电极
        2.1.3 贵金属氧化物电极制备工艺
    2.2 IrO_2-Ta_2O_5/Ti概述
        2.2.1 IrO_2-Ta_2O_5/Ti研究现状
        2.2.2 IrO_2-Ta_2O_5/Ti电极析氧反应机理
        2.2.3 IrO_2-Ta_2O_5/Ti阳极失效研究
        2.2.4 IrO_2-Ta_2O_5/Ti电极交变电解失效
    2.3 贵金属氧化物阴极电解
        2.3.1 贵金属氧化物电极阴极电解研究现状
        2.3.2 贵金属氧化物电极析氢反应机理
        2.3.3 贵金属氧化物电极阴极电解研究总结
    2.4 钽系氧化物材料概述
    2.5 XAFS研究概述
        2.5.1 同步辐射优良特性
        2.5.2 XAFS研究基础理论
        2.5.3 贵金属氧化物电极XAFS研究现状
    2.6 DFT计算方法
        2.6.1 DFT计算方法概述
        2.6.2 IrO_2电极DFT计算研究现状
    2.7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2.8 研究意义
        2.8.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IrO_2/Ti电极阴极电解过程中精细结构
    3.1 实验方法
        3.1.1 IrO_2/Ti电极制备
        3.1.2 IrO_2/Ti电极表面形貌观察与元素含量分析
        3.1.3 IrO_2/Ti电极结构分析
        3.1.4 电化学性能测试
        3.1.5 XAFS测试
        3.1.6 DFT计算
    3.2 5mA·cm~(-2)电流密度阴极电解后IrO_2/Ti电催化性能与精细结构
        3.2.1 电化学性能分析
        3.2.2 XAFS测试结果分析
        3.2.3 小结
    3.3 大电流密度阴极电解IrO_2/Ti电极电催化性能与精细结构
        3.3.1 电化学性能分析
        3.3.2 表面形貌观察与成分分析
        3.3.3 结构变化
        3.3.4 小结
    3.4 DFT计算
        3.4.1 氢原子在IrO_2(110)晶面吸附讨论
        3.4.2 IrO_2(110)晶面上析氢反应机理研究
        3.4.3 氧空位形成能计算
        3.4.4 5mA·cm~(-2)电流密度电解后IrO_2/Ti电极析氢反应机理探讨
        3.4.5 100mA·cm~(-2)电流密度电解后IrO_2/Ti电极析氢反应机理探讨
        3.4.6 IrO_2/Ti电极阴极电解失效研究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TaO_x精细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TaO_x粉末样品制备
        4.1.2 TaO_x/Ti电极制备
        4.1.3 表面形貌观察与元素含量测试
        4.1.4 XAFS测试
        4.1.5 TaO_x介电常数测试
        4.1.6 电化学性能测试
        4.1.7 DFT计算
    4.2 TaO_x介电性能与精细结构
        4.2.1 TaO_x粉末表面形貌观察与成分分析
        4.2.2 TaO_x粉末晶体结构分析
        4.2.3 TaO_x粉末精细结构研究
        4.2.4 TaO_x介电性能测试
        4.2.5 小结
    4.3 TaO_x/Ti电极精细结构与性能研究
        4.3.1 TaO_x/Ti电极表面形貌与元素分布
        4.3.2 TaO_x/Ti电极结构分析
        4.3.3 DFT计算
        4.3.4 TaO_x电催化性能研究
        4.3.5 小结
    4.4 阴极电解过程中TaO_x/Ti精细结构与性能
        4.4.1 阴极电解过程中TaO_x/Ti电化学性能分析
        4.4.2 阴极电解过程中TaO_x/Ti电极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4.4.3 阴极电解过程中TaO_x/Ti电极精细结构分析
        4.4.4 TaO_x/Ti电极电催化性与精细结构研究
        4.4.5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IrO_2-Ta_2O_5/Ti电极精细结构
    5.1 实验方法
        5.1.1 IrO_2-Ta_2O_5/Ti电极与粉末制备
        5.1.2 表面形貌观察与成分分析
        5.1.3 IrO_2-Ta_2O_5/Ti电极结构测试
        5.1.4 电化学性能测试
        5.1.5 DFT计算
    5.2 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结果
        5.2.1 CV曲线测试结果
        5.2.2 极化曲线测试结果
        5.2.3 EIS测试结果
        5.2.4 小结
    5.3 表面形貌与元素含量分析
        5.3.1 IrO_2-Ta_2O_5/Ti电极表面形貌观察
        5.3.2 IrO_2-Ta_2O_5/Ti电极元素含量分析
        5.3.3 IrO_2-Ta_2O_5/Ti电极晶体结构测试
        5.3.4 小结
    5.4 IrO_2-Ta_2O_5/Ti电极XAFS精细结构分析
        5.4.1 Ir原子XAFS曲线分析
        5.4.2 Ta原子XAFS曲线分析
        5.4.3 小结
    5.5 DFT计算IrO_2-Ta_2O_5/Ti电极精细结构
        5.5.1 Ta原子在IrO_2晶体中掺杂DFT计算
        5.5.2 TaO_x掺杂Ir原子第一性原理计算
        5.5.3 Ta原子在IrO_2-Ta_2O_5/Ti电极掺杂模型
        5.5.4 IrO_2-Ta_2O_5/Ti电极精细结构研究结果
        5.5.5 小结
    5.6 IrO_2-Ta_2O_5/Ti电极电催化性能与精细结构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IrO_2-Ta_2O_5/Ti电极阴极失效研究
    6.1 实验方法
        6.1.1 IrO_2-Ta_2O_5/Ti电极制备方法
        6.1.2 IrO_2-Ta_2O_5/Ti电极微观结构变化研究
        6.1.3 IrO_2-Ta_2O_5/Ti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6.1.4 IrO_2-Ta_2O_5/Ti电极XAFS曲线分析
    6.2 IrO_2-Ta_2O_5/Ti电极电催化性能测试分析
        6.2.1 极化曲线结果分析
        6.2.2 CV曲线分析
        6.2.3 EIS曲线分析
        6.2.4 Mott-schottky曲线分析
        6.2.5 小结
    6.3 IrO_2-Ta_2O_5/Ti电极形貌结构分析
        6.3.1 表面形貌观察
        6.3.2 元素分布变化
        6.3.3 IrO_2-Ta_2O_5/Ti电极结构变化研究
        6.3.4 Ir原子XAFS曲线分析
        6.3.5 Ta原子XAFS曲线分析
    6.4 阴极电解过程中IrO_2-Ta_2O_5/Ti电极精细结构变化
    6.5 IrO_2-Ta_2O_5/Ti电极阴极失效原因探讨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8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NaClO2/电解NaCl盐水法的烟气脱硝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脱硝技术概述
        1.2.1 炉内脱硝技术
        1.2.2 烟气脱硝技术
    1.3 NaClO_2、NaClO及电解NaCl盐水(氯氧化剂)湿法脱硝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试剂及方法
    2.1 药品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数据检测及处理
    2.4 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3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IR)
        2.4.4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分析(UV-VIS)
    2.5 实验装置及方法
        2.5.1 NaClO_2溶液脱除NO研究实验装置及方法
        2.5.2 NaCl作催化剂对NaClO_2溶液脱除NO研究实验装置及方法
        2.5.3 电解工业NaCl盐水制备有效氯实验装置及方法
        2.5.4 无隔膜电解脱硝实验装置及方法
        2.5.5 在线连续式有隔膜电解脱硝实验装置及方法
3 NaClO_2溶液脱除NO研究
    3.1 单独NaClO_2溶液脱除NO研究
        3.1.1 初始NaClO_2溶液浓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1.2 NaClO_2溶液初始pH值对NO脱除的影响
        3.1.3 NaClO_2溶液温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1.4 NO浓度对溶液NaClO_2脱除NO的影响
        3.1.5 SO_2和O_2对NaClO_2溶液脱除NO的影响
        3.1.6 NaClO_2溶液脱除NO产物表征及机理
    3.2 NaCl作为添加剂对NaClO_2脱除NO研究
        3.2.1 缓冲试剂对脱除NO过程中溶液pH值变化的影响
        3.2.2 初始NaClO_2溶液浓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2.3 NaCl对pH缓冲后NaClO_2溶液脱除NO的促进作用
        3.2.4 NaClO_2/Cl-湿法脱硝表征及机理
    3.3 NaClO_2湿法脱硝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
        3.3.1 气液传质—反应动力学理论
        3.3.2 物理传质参数的测量与估算
    3.4 本章小结
4 有/无隔膜电解法电解NaCl盐水烟气脱硝研究
    4.1 电解工业NaCl盐水制备有效氯实验
        4.1.1 盐水纯度对电解的影响
        4.1.2 电流的影响
        4.1.3 电极间距的影响
        4.1.4 Cl~-浓度的影响
        4.1.5 储存稳定性
        4.1.6 有效氯制备机理分析
    4.2 间歇式无隔膜电解工业NaCl盐水法烟气脱硝研究
        4.2.1 有效氯浓度对NO和NO_x去除的影响
        4.2.2 初始pH值对NO和NO_x去除的影响
        4.2.3 温度对NO和NO_x去除的影响
        4.2.4 NO初始浓度对NO和NO_x去除的影响
    4.3 在线连续式无隔膜电解工业NaCl盐水法脱硝实验
        4.3.1 电流对NO、NO_2和SO_2去除的影响
        4.3.2 NO初始浓度对NO去除的影响
        4.3.3 SO_2初始浓度对NO和NO_2去除的影响
    4.4 在线连续式有隔膜电解工业NaCl盐水法脱硝实验
        4.4.1 电流对NO脱除的影响
        4.4.2 NO初始浓度对NO去除的影响
        4.4.3 SO_2初始浓度对脱除NO的影响
        4.4.4 电流与电流利用效率的关系
        4.4.5 有隔膜电解工业NaCl盐水法去除机理
    4.5 电解工业盐水脱硝经济性分析及应用前景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物理参数的测定和传质系数的计算
附录B 有效氯浓度测量
附录C 离子膜工作原理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镀钌废液中三氯化钌的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钌的概述
        1.1.1 钌的来源
        1.1.2 钌的性质
    1.2 钌的回收工艺方法与现状
        1.2.1 蒸馏吸收法
        1.2.2 直接氧化法
        1.2.3 还原沉淀法
        1.2.4 溶剂萃取法
        1.2.5 醇热还原法
        1.2.6 活泼金属置换法
    1.3 液膜分离技术的概况及其应用
        1.3.1 液膜分离技术的概述
        1.3.2 液膜分离技术的分类
        1.3.3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4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及其应用
        1.4.1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的概述
        1.4.2 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蒸馏—萃取联合法再生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
    2.1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工艺流程
        2.1.3 工艺原理与方法
        2.1.4 分析方法与参数计算
    2.2 蒸馏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2.2.1 温度与时间对蒸馏收率的影响
        2.2.2 氧化剂的选择对蒸馏收率的影响
        2.2.3 吸收剂的选择对钌收率的影响
    2.3 萃取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2.3.1 预氧化剂的选择对萃取率的影响
        2.3.2 萃取剂的选择对萃取率的影响
        2.3.3 萃取相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2.3.4 反萃剂的选择对反萃率的影响
        2.3.5 反萃相比对反萃率的影响
    2.4 三氯化钌产品的质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膜法萃取回收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
    3.1 试验装置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2 试验原理
        3.1.3 试验方法
        3.1.4 分析方法及参数计算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2.1 乳状液膜法与大块液膜法的比较
        3.2.2 流动载体对萃取率的影响
        3.2.3 内相解析剂对萃取率的影响
        3.2.4 表面活性剂对萃取率的影响
        3.2.5 油内比(Roi)对萃取率的影响
        3.2.6 乳水比(Rew)对萃取率的影响
        3.2.7 破乳方式的选择对破乳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膜电解法再生镀钌废液中的三氯化钌
    4.1 试验装置及方法
        4.1.1 试验原理
        4.1.2 试验材料及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分析方法及重要参数计算
    4.2 阳膜电沉积钌影响因素的研究
        4.2.1 电极材料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4.2.2 电介质含量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4.2.3 阴极液钌浓度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4.2.4 电解电流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4.2.5 电流密度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4.2.6 电解温度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4.2.7 极板间距对钌沉积效果的影响
    4.3 阴膜电解制备三氯化钌影响因素的研究
        4.3.1 电流密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4.3.2 盐酸浓度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4.3.3 电解时间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4.4 三氯化钌产品的质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艺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5.1 市场应用分析
    5.2 工艺成本分析
    5.3 经济与环境效益初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新型改性钛基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染料废水
    1.3 有机染料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物理法
        1.3.2 生物法
        1.3.3 高级氧化技术
    1.4 电化学高级氧化用阳极材料研究进展
    1.5 二氧化铅电极的研究进展
        1.5.1 金属/PbO_2电极
        1.5.2 陶瓷/PbO_2电极
        1.5.3 塑料/PbO_2电极
        1.5.4 石墨/PbO_2电极
    1.6 钛基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与改性
        1.6.1 钛基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方法
        1.6.2 钛基二氧化铅电极的改性研究进展
        1.6.3 钛基二氧化铅电极氧化有机物机理研究
    1.7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电极的制备
        2.3.1 未改性Ti/SnO_2-Sb_2O_3/α-PbO_2/β-PbO_2电极的制备
        2.3.2 改性Ti/SnO_2-Sb_2O_3/α-PbO_2/Ce-Nd-β-PbO_2电极的制备
    2.4 电极性能表征测试
        2.4.1 电极形貌结构分析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3 电极加速寿命测试
    2.5 电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模拟染料废水实验与分析
        2.5.1 电催化氧化实验
        2.5.2 脱色率与COD去除率的测定
        2.5.3 平均电流效率的计算
        2.5.4 甲基橙降解过程的拟一阶动力学模型
第3章 Ce-Nd复合改性与单独掺杂改性PbO_2电极的对比分析
    3.1 引言
    3.2 Ce-Nd复合改性PbO_2电极的制备
    3.3 复合改性电极掺杂比例优化
    3.4 不同改性电极形貌与晶体结构的比较
        3.4.1 二氧化铅电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3.4.2 二氧化铅电极的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分析
        3.4.3 二氧化铅电极的X射线衍射分析
        3.4.4 二氧化铅电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5 不同改性电极电化学性能的比较
        3.5.1 二氧化铅电极的极化曲线分析
        3.5.2 二氧化铅电极的电化学阻抗图谱分析
    3.6 不同二氧化铅电极的电极寿命比较
    3.7 紫外-可见波长扫描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Ce-Nd复合改性PbO_2电极电催化降解甲基橙模拟染料废水
    4.1 引言
    4.2 复合改性电极降解甲基橙操作参数优化
        4.2.1 初始溶液pH值
        4.2.2 电流密度
        4.2.3 初始甲基橙浓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氧化铋催化剂负载及光催化脱除VOCs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VOCs介绍及其危害
    1.2 VOCs治理技术
        1.2.1 吸附技术
        1.2.2 吸收技术
        1.2.3 冷凝技术
        1.2.4 膜分离技术
        1.2.5 燃烧处理技术
        1.2.6 生物降解技术
        1.2.7 光催化降解技术
        1.2.8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3 纳米Bi_2O_3概述及其应用
        1.3.1 纳米Bi_2O_3介绍
        1.3.2 纳米Bi_2O_3应用
    1.4 光催化氧化VOCs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1.4.1 光催化氧化VOCs的机理
        1.4.2 光催化氧化VOCs反应的影响因素
    1.5 负载型催化剂概述
        1.5.1 负载型催化剂研究进展
        1.5.2 光催化薄膜的制备方法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电泳沉积制备Bi_2O_3涂层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Bi_2O_3涂层制备
        2.2.3 Bi_2O_3涂层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分散剂作用下Bi_2O_3悬浮液分散性
        2.3.2 Bi_2O_3涂层XRD表征结果
        2.3.3 电泳沉积Bi_2O_3涂层机理
        2.3.4 电泳沉积Bi_2O_3涂层动力学
        2.3.5 电泳沉积Bi_2O_3涂层厚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i_2O_3光催化降解VOCs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Bi_2O_3涂层制备
        3.2.4 光催化实验
        3.2.5 催化剂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i_2O_3涂层实物图和UV-vis的结果与分析
        3.3.2 空白实验和Bi_2O_3涂层的稳定性
        3.3.3 Bi_2O_3涂层负载量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3.3.4 光照强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3.3.5 气相苯初始浓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_2O_3/AC/CS光催化降解VOCs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设备
        4.2.2 催化剂制备
        4.2.3 光催化实验
        4.2.4 催化剂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Bi_2O_3/AC复合材料形貌分析
        4.3.3 Bi_2O_3/AC复合材料比表面积
        4.3.4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
        4.3.5 Bi_2O_3/CS光催化降解气相苯效率
        4.3.6 Bi_2O_3/AC/CS光催化降解气相苯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铜电解液Ti(Ⅳ)盐诱导除砷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砷在铜冶炼过程中的行为
        1.1.1 砷在铜冶炼过程的分布
        1.1.2 砷在铜电解过程的危害
    1.2 溶液净化除砷方法
        1.2.1 电积净化法
        1.2.2 物化净化法
        1.2.3 化学沉淀法
    1.3 量子化学解释反应机理研究概述
        1.3.1 量子化学简介
        1.3.2 密度泛函理论
        1.3.3 过渡态理论
        1.3.4 势能面与内禀反应坐标理论
        1.3.5 量子化学计算软件与应用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模拟含砷电解液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实验操作方式对比实验
        2.2.2 沉淀反应动力学实验
        2.2.3 产物焙烧实验
        2.2.4 反应终点离子共存平衡实验
    2.3 分析表征方法
        2.3.1 溶液成分及含量分析
        2.3.2 样品检测及表征
第三章 除砷化学反应基础实验研究
    3.1 除砷反应方式研究
        3.1.1 反应物在溶液中行为
        3.1.2 反应方式研究
    3.2 除砷反应动力学
        3.2.1 反应浓度时间曲线
        3.2.2 反应级数拟合
        3.2.3 表观活化能计算
    3.3 沉淀产物物相研究
        3.3.1 热重分析结果
        3.3.2 产物受热分解过程
    3.4 反应终点离子共存关系研究
        3.4.1 除砷沉淀溶解平衡规律探究
        3.4.2 共存平衡曲线
    3.5 沉淀反应过程的推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As结合过程的量子化学计算
    4.1 计算方法
    4.2 .反应物结构与反应取向
    4.3 过渡态计算
    4.4 Ti、As结合过程计算结果分析
        4.4.1 内禀反应坐标与Mayer键级
        4.4.2 反应能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高钠钾盐高有机废水分离与盐的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盐高有机废水的来源
    1.2 制药行业废水特点
        1.2.1 水质特点及处理难点
        1.2.2 制药废水的危害
    1.3 高盐高有机制药废水的单元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3.1 生物法
        1.3.2 物理法
        1.3.3 化学法
    1.4 高盐高有机制药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与装置
    2.1 废水组成及特点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与测定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测定方法
第3章 盐与有机物分离单元技术的基础探索
    3.1 酸析分离
    3.2 过滤分离
        3.2.1 活性炭过滤分离效果
        3.2.2 硅藻土过滤分离效果
    3.3 离心分离
        3.3.1 pH对离心效果的影响
        3.3.2 活性炭投加量对离心效果的影响
    3.4 冷冻与升温氧化分离
        3.4.1 冷冻分离效果
        3.4.2 升温氧化分离效果
    3.5 电解气浮分离
        3.5.1 反应时间对电解气浮效果的影响
        3.5.2 电解气浮效果与电流密度的关系
        3.5.3 极板间距对电解气浮效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盐的纯化工艺探索
    4.1 吸附脱色脱色
        4.1.1 活性炭吸附
        4.1.2 硅藻土吸附脱色
    4.2 氧化脱色
        4.2.1 电解氧化脱色
        4.2.2 铁碳微电解氧化脱色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处理工艺的比较与选定
    5.1 预处理工艺的选定
        5.1.1 助滤剂的选定
        5.1.2 分离方法的选定
    5.2 处理工艺的选定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电化学方法的纸质表面污渍清除与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物表面污渍清除技术概述
        1.1.1 文物表面污渍的分类
        1.1.2 常见的文物污渍清除技术
    1.2 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2.1 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原理
        1.2.2 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应用
    1.3 凝胶清洗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3.1 凝胶清洗的原理
        1.3.2 凝胶清洗的应用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思路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及内容
        2.2.1 电化学法清除文物表面污渍的探索
        2.2.2 凝胶辅助电化学法清除文物表面污渍
        2.2.3 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在返铅修复中的应用
第3章 纸张表面污渍电化学法清除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二氧化铅-不锈钢平板电极的制备
        3.2.3 电化学法清除纸张表面污渍实验
        3.2.4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氧化铅电极的形貌、组成与性能
        3.3.2 电化学法清除纸张表面污渍试验的效果与评价
    3.4 结论
第4章 凝胶辅助夹层式电化学法清除纸质表面污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凝胶的制备
        4.2.3 石墨-二氧化铅笔状电极的制备
        4.2.4 凝胶辅助电化学法清除纸质表面污渍
        4.2.5 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凝胶膜的性质
        4.3.2 凝胶辅助电解纸质模拟样表面污渍清除效果
    4.4 结论
第5章 面接触式电化学复合电极设计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铅氧化物的液相氧化法制备
        5.2.3 类石墨烯材料的制备
        5.2.4 复合电极的制备
        5.2.5 分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铅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5.3.2 类石墨烯碳材料的表征
        5.3.3 复合电极的表征
    5.4 结论
第6章 复合电极在模拟样返铅修复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返铅模拟样的制备
        6.2.3 铅白返铅的修复
        6.2.4 分析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2
        6.3.3 复合电极作用机理
    6.4 结论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论文
    专利

(9)高砷贫化铜渣提铁除砷降杂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砷资源的现状
        1.1.1 我国砷矿资源的分布特征
        1.1.2 砷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1.3 砷及砷化合物的用途
    1.2 铜冶金含砷物料脱砷研究现状
        1.2.1 烟尘脱砷
        1.2.2 粗铜脱砷
        1.2.3 电解液脱砷
        1.2.4 阳极泥脱砷
    1.3 铜渣的性质及研究进展
        1.3.1 铜渣的来源
        1.3.2 铜渣物理化学性质
        1.3.3 铜渣的利用研究现状
    1.4 铜熔炼过程中砷的行为及分布
        1.4.1 As在铜熔炼过程的冶金行为
        1.4.2 As在铜熔炼过程的分布规律
    1.5 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问题的提出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料性质研究
    2.1 含砷铜渣的基本性质
        2.1.1 铜渣的化学成分分析
        2.1.2 铜渣的物相组成
        2.1.3 铜渣的嵌布特征
    2.2 煤粉的基本性质
        2.2.1 煤粉的化学成分
        2.2.2 煤粉的热重行为
    2.3 小结
第3章 铜渣脱砷反应热力学分析
    3.1 气化脱砷热力学分析
        3.1.1 硫化砷和氧化砷高温分解热力学分析
        3.1.2 预氧化过程气化脱砷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1.3 还原气氛下砷酸盐气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2 铜渣气化脱砷的热力学模拟
        3.2.1 热力学计算初始条件
        3.2.2 计算模拟结果及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含砷铜渣预脱砷实验
    4.1 实验装置及方法
        4.1.1 实验装置
        4.1.2 研究方法
        4.1.3 主要评价指标
    4.2 铜渣高温分解预脱砷实验结果及讨论
        4.2.1 实验方案
        4.2.2 温度对脱砷率的影响
        4.2.3 时间对脱砷率的影响
        4.2.4 粒度对脱砷率的影响
        4.2.5 最佳条件实验
    4.3 铜渣预还原脱砷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实验方案
        4.3.2 CO浓度对砷脱除效果的影响
        4.3.3 还原温度对脱砷率的影响
        4.3.4 还原时间对脱砷率的影响
        4.3.5 铅、锌和砷的同步分离制度
        4.3.6 最佳条件实验
    4.4 小结
第5章 含砷铜渣直接还原-熔分联合工艺实验
    5.1 直接还原实验方案及结果讨论
        5.1.1 实验方法及方案
        5.1.2 还原温度的影响
        5.1.3 配碳量的影响
        5.1.4 添加剂CaO的影响
        5.1.5 还原时间的影响
        5.1.6 铜渣还原过程的物相组成
    5.2 熔分过程中砷等其它杂质元素的行为
        5.2.1 实验方法及方案
        5.2.2 保温温度对熔分过程中杂质行为的影响
        5.2.3 CaO添加量对熔分过程中杂质行为的影响
        5.2.4 CaF_2添加量对熔分过程中杂质行为的影响
        5.2.5 保温时间对熔分过程中杂质行为的影响
    5.3 最优条件下熔分产物的表征
    5.4 小结
第6章 烟气吸附脱砷的研究
    6.1 烟气中砷的存在形式及控制技术
    6.2 烟气脱砷的方法及采用的吸附剂
        6.2.1 CaO吸附脱砷
        6.2.2 活性炭吸附脱砷
        6.2.3 飞灰吸附脱砷
    6.3 As在CaO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6.3.1 MS软件中CASTEP模块的介绍
        6.3.2 计算参数和模型的选择
        6.3.3 As原子在CaO(001)完整表面的吸附
    6.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离子膜电解法回收PCB废料中金属铜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回收PCB金属铜的研究进展
        1.2.1 物理机械处理技术
        1.2.2 火法冶金技术
        1.2.3 湿法冶金技术
        1.2.4 微生物浸出技术
    1.3 废刻蚀液的再生
        1.3.1 化学再生法
        1.3.2 电化学再生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药品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装置
    2.4 试验方法
        2.4.1 阳极室循环造液溶铜的研究
        2.4.2 阴极电沉积铜的研究
        2.4.3 同时电解及放大试验
    2.5 计算及测试方法
        2.5.1 PCB和刻蚀液中主要金属的测定
        2.5.2 溶液中铜的含量测定
        2.5.3 电极前处理
        2.5.4 电流效率和能耗的计算
        2.5.5 电极电位和膜电位的测定
        2.5.6 阴极沉积铜的形貌观测
        2.5.7 X射线衍射分析
第3章 阳极室循环造液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废刻蚀液溶铜工艺的研究
        3.2.1 阴极电化学行为
        3.2.2 Cu~(2+)/Cl~-对阴极电流效率的影响
    3.3 阳极室循环造液工艺的研究
        3.3.1 固液比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3 温度的影响
        3.3.4 搅拌的影响
    3.4 刻蚀液电化学再生的工艺研究
        3.4.1 电流密度的影响
        3.4.2 阴阳极面积比的影响
        3.4.3 电解时间的影响
        3.4.4 温度的影响
        3.4.5 搅拌的影响
        3.4.6 电解处理效果
    3.5 阳极室循环造液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阴极沉积铜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阴极因素研究
        4.2.1 电流密度的影响
        4.2.2 搅拌的影响
        4.2.3 温度的影响
        4.2.4 摆放位置的影响
        4.2.5 极距的影响
        4.2.6 正交试验
    4.3 同时电解工艺研究
        4.3.1 HCl浓度的影响
        4.3.2 放大试验
        4.3.3 重复性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场经济分析
    5.1 引言
    5.2 金属铜资源概况
    5.3 市场应求
    5.4 市场竞争
    5.5 电解回收铜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5.5.1 竞争优势
        5.5.2 竞争劣势
    5.6 投资核算
        5.6.1 工艺成本核算
        5.6.2 风险评估
    5.7 环境收益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不溶阳极电解脱铜新工艺试验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XAFS研究铱系氧化物电极的精细结构与性能[D]. 王宇超.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NaClO2/电解NaCl盐水法的烟气脱硝性能及机理研究[D]. 公丕建.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镀钌废液中三氯化钌的再生[D]. 邵莹. 江苏理工学院, 2020(01)
  • [4]新型改性钛基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 潘玉福. 天津大学, 2020(02)
  • [5]氧化铋催化剂负载及光催化脱除VOCs的实验研究[D]. 边超群. 天津大学, 2020(02)
  • [6]铜电解液Ti(Ⅳ)盐诱导除砷基础研究[D]. 袁露成.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7]高钠钾盐高有机废水分离与盐的纯化[D]. 程笑. 天津大学, 2019(01)
  • [8]基于电化学方法的纸质表面污渍清除与转化研究[D]. 李世荣.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高砷贫化铜渣提铁除砷降杂实验研究[D]. 万新宇. 钢铁研究总院, 2017(01)
  • [10]离子膜电解法回收PCB废料中金属铜工艺的研究[D]. 李玉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不溶性阳极电解除铜新工艺试验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